大学校园环境设计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校园环境设计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校园环境设计方案

大学校园环境设计方案范文1

关键词:校园景观设计;校园环境设计

检索:.cn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4-0066-03

一、哈尔滨师范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设计项目简介

哈尔滨师范大学是一所师范类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代表着黑龙江省高等师范教育的最高水准。哈尔滨师范大学创办于1951年,截止至目前共分江南、江北(主校区)两大校区,均坐落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区内。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将江北校区行知楼门前占地面积共4.7万平方米区域进行重新规划。

(一)气候影响

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中国最北的省会城市,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季风气候的典型特征。哈尔滨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漫长长达5个月之久,夏季温度凉爽宜人,春、秋季节时长较短,属过渡季节。

(二)规划范围区域分析

校园文化景观规划范围位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江北校区行知楼北侧,总占地面积约为4.7万平方米。景观规划区域北侧为齐民路,西侧紧邻哈师大驾校,南侧为春秋北路,东侧为春秋东路。所处位置为行政办公主楼、教学楼、驾校、幼儿园、校医院所围合,属综合区。便捷的交通与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地块具备了重要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三)目前景观现状

校园文化景观规划区域为哈尔滨师范大学主要景观规划区域,自江北校区建校以来共经历四次规划,由于地下水位等问题一直未规划完整。地段目前在齐民路一侧现有景观绿化带,绿化带景观植物及色彩搭配较为合理,并具备良好的视觉效果。周易路两侧景观绿化带灌木为红端木树篱、红端木树球及小叶丁香树球,现栽有乔木为水曲柳,部分死亡。地段临近行知楼一侧栽有乔木林地,树种基本为青扦云杉、樟子松、银中杨。

二、哈尔滨师范大学校训及校友文化

(一)校训

哈尔滨师范大学校训“敦品励学,弘毅致远”。校园文化精神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指南,以陶行知先生的育人理念和精神境界作为自己教书育人的不懈追求,形成了体现陶行知先生思想真谛、而且具有哈尔滨师范大学办学特色的“行知精神”,并通过代代传承,使“行知精神”在这座北疆师范学府生生不息、茁壮成长,成为一种育人传统、一种文化传承、一种思想象征,并形成了哈师大人的精神支柱。

(二)校友文化内涵的释义

哈尔滨师范大学学子一直秉承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精神,不仅是问道、修身明德的过程,更肩负着劝学、传道、化俗的特殊使命,所以哈师大校训“弘毅致远,敦品励学”为师范学子遵守自身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的精神动力。在校的优秀教师以及一届届的优秀毕业生都是在这样的校训洗礼成就自我,所以树立哈师大所培养出的优秀毕业生以及哈师大的名师形象即是整个校园文化景观规划所要表达的内容与体现(即为主题定位),哈师大的校训则是贯穿校园文化景观规划的精神轴线(即为设计理念),故名为“校友林”。

(三)设计主题定位

设计主题主要想体现求知与明德的大学之道,也要体现师范类大学的责任与使命的同时传承“行知精神”,因此综合了校训内涵、校友文化、行知精神、思源理念等几个主要的设计元素内容从而确定校园文化景观主题为“问道劝学,行知思源”。

三、“校友林”文化景观方案设计说明

通过“园”“圆”“源”三个同音不同字不同意的元素进行方案设讯分别代表着“自然”“形态”“人文”。“园”――“自然”:通过地形、园路、建筑群、树木花草、公共艺术及景观小品等作为载体,衬托出哈尔滨师范大学校园的自然环境,并结合原有绿化达到园林式景观效果。“圆”――“形态”:圆形象征着圆满、完美、和谐、团聚,亦有顿悟之意。圆的形状也为本次设计方案的主要景观设计元素,打造丰富的景观视觉效果的同时也赋予深刻的寓意。“源”――“人文”:不仅是校训“敦品励学,弘毅致远”的体现,更是表达了庚信在《微调曲》中的“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这一说法。

四、“校友林”文化景观方案解析

(一)设计解析

“两轴、五区”景观功能区域划分。整改方案中设计有两条轴线(主、次轴线)与五大功能分区,分别为入口景观区、名师学子区、艺术文化区、下沉广场区、等候休闲区。圆形的设计元素组合融入“问道,劝学”的教育内涵,五大区域处处体现严谨的“教风”与“学风”,自由曲线式的园路连接着各大景观节点,更是景观观赏路线,多处微地形的体现使得空间层次更丰富,且校园环境自然和谐,寓意深远。

规划区域由行政办公主楼(行知楼)、教学楼、驾校、幼儿园、校医院所围合,设计中,充分考虑周边建筑性质对本次文化景观方案的影响,做到交通便利,最大化满足各周边区域的功能需求。(图1)

交通动线方面不仅充分满足机动车、人行交通及景观交通的便捷,也考虑车行、人行以及景观节点交通环境之间的影响。三级景观道路的划分能够有效连接景观主要功能区域的同时便捷周围不同使用者的同行需求。设计理念遵循“行、停、观、游”,即“交通便捷、休憩休闲、文化游览、艺术观赏”四大功能体现,彼此保持独立交通环境的同时又能够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景观效果。(图2)

视觉效果中齐民路形成了较强的视觉进深,形成了开敞的视觉和视距设计效果;春秋北路、驾校一侧及教学楼一侧通过灌木、乔木组合形成了封闭私密的空间界线,起到了隔断、吸音、降噪的作用。

(二)主要的景观节点

入口景观区域是景观环境空间序列的起始,具有提示、引导的作用,设计过程中半围合的景观设施结合校训字体具有庄重、包容之感,坡面的设计手法符合最舒适的视觉观赏需求的同时能够有效的起到引导作用。

下沉广场是校园文化景观的重要区域,下沉式的设计手段,具有包容、团聚及安全的心理感受,满足学生聚集、文娱活动、休闲阅读等功能需求,也提供给师生丰富的垂直交通变化和空间层次的变化,结合四周古树及两侧半弧形花池形成景观广场区域一抹亮丽的色彩。(图3)

名师学子园是方案中的主题区域,也是设计主题的内涵所在,同心圆式设计布局,表达名师学子最核心的校友“源”文化林。中心圆形广场为名师园,由四个半弧形景观浮雕墙组成,记载着哈师大的名师学者;外侧的圆为校友林,栽种核桃、山桃稠李等阔叶乔木,寓意桃李满园。(图4)

学子坪由开阔空旷的草坪区域组成,结合周围的公共艺术、乔木、灌木的围合从而形成独立优美的开阔区域,为学子们提供读书、聚谈、拍照的空间场所,也是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中“休息、呼吸”的点睛之笔。

(三)植物设计配比

景观植物设计中以绿色设计为指导思想,充分保留原有青扦云杉、樟子松、银中杨等林地树种及齐民路南侧景观绿化带。针对设计要求及交通动线进行局部的改造和移植,结合原有植物环境进行设计,在保证整体设计效果的条件下疏密有度,形成视域空间与景观环境的有机结合,倡导绿色设计理念。

丰富的微地形变化和地被植物,结合不同花期的灌木、乔木,打造“春赏花、夏观叶、秋育实、冬有形”的植物景观设计原则,将哈尔滨师范大学校园文化景观(校友林)打造成四季皆宜的校园景观环境。

(四)景石的设计

校园景观石不仅美化环境,打造自然氛围,营造儒雅情趣,更是文化积淀,思源情怀的承载和有效的表达手段。景观石设计以景观功能景石及校友赠送景观石形式体现,传达师生共同完善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理念。

(五)公共设施

休闲座椅是景观环境中,尤其是校园文化景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下沉广场区域利用台阶设置休息座椅,节省空间的同时围合气场,形成凝聚力的空间氛围;其次通过树池的变化和功能结合,形成心理上的虚拟空间,具有安静、私密、休息休闲的空间属性。

大学校园环境设计方案范文2

关键字:中心场所环境氛围生态系统

近年来,沈阳师范学院随着办学的不断扩展,旧有校园的规模和设施已不能满足教学发展的要求,经过校方的努力,决定自筹资金与国家投资相结合异地建设新校区。在新校区规划设计的投标中,我们所做的规划方案有幸中标,有机会在实践中探讨高校空间环境的本质和特点,并将我们对高校发展建设的理解和认识贯穿于实践中。

一塑造具有标志性和凝聚力的校园中心区

基地位于沈阳市区以北近郊,规划总用地面积54万m2,规划建筑面积21万m2,分三期建设实施,预计于2010年底全部竣工。基地现状为荒废的水稻田地,平坦开阔,条件比较宽松,一切从头开始。

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学校,除了合理利用土地,满足基本使用功能要求外,最大的难点在于探索校园空间的个性。如何创造一个特色鲜明的、具有标志性的场所,成为我们创作的焦点。

高等院校的校园是教学和生活兼顾的场所,从功能上讲,这里仿佛就是一个小城市。正如城市具有典型的市中心一样,校园也应具有核心。向心性是人心理上的一种渴求,是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表征,也是人类对空间认知的出发点。作为高等院校的校园中心区,不仅是教学与生活的功能中心,校园空间的重心,更应具有凝聚力和归属感,具有鲜明的空间特色,给学生以“家”的认知感和安全感。于是我们把对校园空间个性的把握落在了中心区的塑造上。

新校址用地虽开阔平坦,但基地边界零乱不规则,难于把握。为统一用地,进而控制整个校区,在基地中心设计了一个圆,直径380m。圆形具有极强的向心性,并且在众多的形式之中具有显而易见的视觉突出性。学校的主要功能区域——教学区就设在这一划定的圆形用地内。圆形路网以内的用地又被划分为九块,形式如《洛书》中描绘的中国传统的宇宙图示——九宫格。九宫格之中宫的位置无论从传统观念上、功能组织上,还是从几何构图关系上都是整个区域的中心,这决定了其作为教学区乃至整个校区的中心广场的地位。而教学区的各主要建筑则依主次分别占据九宫格内的其他地块,共同限定、围合着广场空间。

新教学区在圆形路网的控制下自成一体,位置显要、特色鲜明,符合中国人传统的空间意识和心理需求;严格的几何关系、充满理性的布局与教学区严谨有序的性格相和谐;开阔低平的广场空间与教学科研区开放性的学术氛围相一致。中心广场也以其具有显著特色的空间格局在校区整体环境的大背景下脱颖而出,成为校园的标志性场所。

二创造多层次的空间环境氛围

总结国内外高校规划设计的实践经验,高等院校的校园环境应具备三个主要功能:满足教学科研工作和师生员工的生活需求;通过良好的环境陶冶人的精神情操,即“人创造环境,环境又培育人”;给涉足校园的来访者文明优雅的观赏环境。可见,高等院校的校园应具备多种性格的环境空间,以满足不同的功能。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空间环境对一个面向21世纪的大学校园意义深远。

美好的环境首先应与人的心理需求相契合。高等院校校园的主要使用者是年轻的大学生,他们意气风发、充满创造激情。活跃的思维使他们渴求跌宕起伏的变幻,单一呆板的空间格局,虽然能满足物质使用功能上的需要,却难以满足他们心理上的热切渴望。因此,美好的高校校园环境空间应层次丰富、形式多变。

在沈阳师范学院的规划设计中,我们力求创造出丰富的空间格局,多层次的环境氛围,来满足教学和生活两种最基本的、性质却截然不同的功能的需要。

教学区空间表现为在圆形母题控制下、严格的几何式布局,位于基地中心,这里充满了治学严谨的学术气氛。与之相对应,学生生活区布置在教学区的北侧及东侧,与教学区之间通过宽阔的绿化带过渡与联系。生活区空间采用中国传统园林式的布局,道路自由曲折,建筑布局顺应道路,空间态势与教学区迥异,其亲切、恬静、轻松的氛围给紧张学习过后渴望得到放松的学生们带来充分的心理满足。

如果说教学区的空间格局偏重于理性,那么生活区的空间形式则更重人情,两者功能不同,性格各异,但都不失为良好的交往空间,可谓各得其所。二者的结合,情理相依,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新校区层次丰富、格调高雅的校园空间环境。

三建立健全完善的校园生态系统

在当今城市与建筑设计领域,结合生态的环境设计成为共识,绿色环境是当今人工空间的发展趋势。在沈阳师范学院的规划设计中,如何把握和运用自然生态的特点和规律,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整体完善的生态环境系统,成为创作的又一主要课题。

沈阳师范学院新校址用地为荒废的田地,缺乏层次丰富的自然景观,生态基础较低,因此在经营各功能分区的同时,必须系统地考虑人工生态环境的再创造,使其有机完善,积极地调节并改善校区小气候,同时美化环境。为此,我们采取的策略是将各个功能分区内的建筑尽量集中布置,节约出大片完整的用地,在各功能区域之间的过渡带形成集中的公共绿地,并向各个区域内部渗透。这样的绿化布置,具有整体性,连贯有效,为校区提供了真正的氧气库,并在空间和景观上起到了连接过渡的作用。

具体做法是:结合功能布局,在圆形路网控制下形成的集中式教学区布置一圈连贯的绿化带,其间穿插环状水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绿环,绿环在教学区与宿舍区之间局部放大,成为一片开敞的绿化林地,有效地净化空气、隔绝噪声,既保证教学区安静的氛围,又使生活区环境清雅、安逸。水面的处理依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理水的原则,“聚则辽阔、散则曲折不尽”,技术上采取循环水处理的手法,使其具有流动性,形成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人工自然生态景观。随着季节的更替,水体呈现出不同的景观,并对调节校区温湿度及两岸植被的生长态势发挥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