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范文1
【关键词】行列式;计算方法;行列式的性质;范德蒙行列式;三角形行列式法
行列式的计算是线性代数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求解线性方程组,逆矩阵,矩阵的特征值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由于计算的技巧性较强,学生很难掌握,这一直是学生头疼的地方。本文就结合自己在线性代数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行列式的计算方法进行概括和提炼。下面首先从行列式的定义和性质入手,然后针对每个行列式的特点,给出相对应的具体的解题方法。
一、相关定义及其行列式的性质:
定义:
1.二阶行列式
2.三阶行列式
3.n阶行列式
行列式性质:
性质1 将行列式转置,行列式的值不变,即。
性质2 交换两行或者两列,行列式的值变号。
性质3 用数k乘某行或者某列,等于以数k乘此行列式。
推论1 如果行列式某行或者某列所有元素有公因子,则公因子可以提到行列式外面。
推论2 如果行列式有两行或有两列的对应元素成比例,则此行列式的值等于0。
性质4 若将行列式的某一行或者列的每一个元素都可以写成两个数的和,则此行列式就可以写成两个行列式的和,这两个行列式分别以这两个数为所在行或者列对应位置的元素,其它位置的元素与行列式相同。
性质5 将行列式的某一行或者列得所有元素同乘以数k后加于另一行或者列对应位置的元素上,行列式的值不变。
二、行列式计算方法举例
关于行列式计算的问题,本文用特殊行列式法(定义法,化三角行列式,爪形行列式,范德蒙行列式),降阶法,升阶(加边)法,分项(拆开),递推公式法,计算行列式的值的五种方法来计算行列式。下面一一介绍行列式计算的一些技巧:
1.特殊行列式法
(1)定义法
(2)三角形行列式法
利用行列式性质,把行列式化成三角形行列式,化三角形法是将原行列式化为上(下)三角形行列式或对角形行列式计算的一种方法,这是计算行列式的基本方法重要方法之一。
此种方法是利用行列式的性质把给定的行列式化为三角形,所谓三角形行列式是位于对角线一侧的所有元素全部等于零的行列式。三角形行列式的值容易求得,涉及主对角线的三角行列式等于主对角线上元素之积,涉及次对角线的阶三角形行列式等于次对角线上元素之积且带符号。
(4)范德蒙行列式法
根据行列式的特点,适当变形(利用行列式的性质—如:提取公因式;互换两行(列);一行乘以适当的数加到另一行(列)去;把所求行列式化成已知的或简单的形式,范德蒙行列式就是其中一种,这种变形法是计算行列式最常用的方法。
3.加边法
6.递推公式法
用此方法一定要看行列式是否具有较低阶的相同结构,如果没有的话,很难找出递推公式,就不能用此方法。由此题可知,若计算复杂的行列式的时候,首先观察行列式的特点,如果具备如此题行列式的元素成平行的时候,就可以选择用递推公式法计算行列式的值。
7.数学归纳法
所以猜想成立。
以上是计算行列式的几种方法,在计算之前,我们首先应该观察题目给的行列式有哪些特点,然后考虑能否利用这些特点采取相对应的方法以达到简化计算的目的。在计算行列式值时应该按照下列原则进行:(1)低阶行列式的计算常根据行或者列元素的特点,或者化为上下三角行列式计算或者根据行列式展开定理使用降阶法求解;(2)N阶行列式的计算可使用定义或行列式的各种计算方法求解;(3)所求行列式若某行或者某列至多有两个非零元素,则一般按此行或者按此列直接展开求解。
总之,计算行列式的方法很多,技巧性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观察,多小结归纳,多做练习题,以便熟练且准确的计算行列式的值。
参考文献:
[1]牛兴文.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许甫华,张贤科.高等代数解题方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魏战.线性代数辅导与典型题解析[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4]北京大学数学系几何与代数教研室编.高等代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3第三版.
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范文2
对于每个人来说,仅在小学阶段学习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计算及其混合运算.但任何理科学科的规律归结为公式后基本上都要运用四则混合运算来计算,例如,物理、化学的有关公式的计算,微积分的数值计算等等。小学数学中计算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因些,在小学阶段学好四则混合运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益的。
一、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
在计算练习中,学生的计算错误经常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归纳为知识性错误和非知识性错误。知识性错误是指学生对于计算法则概念或运算顺序的不理解,或者没有很好的掌握所导致的错误。非知识性错误是指学生不是不懂得运算导致错误,而是由于不良的学习习惯所导致的错误;如抄错数字、不认真审题、注意力不集中、易受负迁移干扰等。
1. 概念、法则理解不清
概念和法则是学生思维的基本形式,又是学生进行计算的重要依据。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计算法则才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有些错误是由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不清而引起的。如:23.76-(13.76-3.58)=23.76-13.76-3.58=6.42 错误原因是学生在去小括号时没有减变加,不理解已知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用这个数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个数,反之同理。
2. 运算不认真
有的计算题数据较大,运算步骤过多时,学生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极不耐烦,不认真审题,没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从而导致错误出现。
3. 思维迁移的影响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消极作用则干扰学生学习新知识,如:7.68-2.75+1.25=7.68-4=2.68,错误原因是学生受到容易计算部分、能简便计算、比较熟悉部分等强刺激的作用而造成干扰。
二、提高计算教育的有效性
通过计算解决一些问题,体会计算的价值,激发学习兴趣,因此,计算教学从情境引入,并就些开展有效的教学,这是可取的.
(一)创设情境,引发求知欲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计算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兴趣.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常处在熟悉的、新切的情境之中,进而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内在需要,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创设情境,使知识与情境融为一体
创设情境,不只是为了将知识“粘贴”进去重要的要使知识能镶嵌到情境中,与情境内在的融为一体. 很好地承载数学知识的本质,帮助学生唤起已有的知识经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实现旧知向新知的自主迁移.
(三)鼓励学生有不同的口算方法
教学口算时,启发学生通过思考,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比较,找出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
(四)抓好口算训练,促进能力形成
口算训练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成,也可以使学生的记忆力获取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从而提高数学质量高,而且学生学习教学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
(五)坚持不懈地训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教师应每天每节课,用3-5 分钟进行口算训练,做到每天练习口算,节节练习口算,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同时教师对训练内容应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可以直接笔答,即手头有一张口算纸,规定时间完成一定数量的,也可以视算,即老师出示一题目,学生看着题目写出答案;还可以听算,即老师只报题目,学生说出答案. 真正做到“曲不离口,拳不离手”.
(六)突出估算教学,把估算目标融入日常教学
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很大的比重.计算中的估算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手段.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以估计出得数的取值范围,为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创造了条件. 比如在超市买了12 瓶牛奶,花了19.2 元,每瓶大约多少钱?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进行估算,这个得数应该是1元到2元之间,如果不在这个范围内,显然计算的得数是错误的.
(七)交流估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估算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估算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了不同的估算方法,对于每瓶牛奶大约多少钱,学生有以下不同的估算方法. 如:想乘算除、合理假设、四舍五入法等.
估算教学只要求把握结果的大致范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根据其独特的知识背景和思考问题的策略,采取完全迥异的估算方法,让学生进行交流,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以提高学生估算的熟练和精确程度.
(八)掌握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估算虽然是一种估计,但并不是凭空猜想. 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答案一般也不是唯一的,但估算也并非无章可循,是可以总结出一般规律的. 在具体估算中,通常有:凑整估算、根据倍数估算、根据尾数估算、根据生活经验估算根据运算性质估算、让学生巩固计算方法等.
新课程提倡个性化学习,弘扬学生的修改,但是计算教学的目标是多文化的,其中重要的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高效、统一的运算方法和熟练地技能,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并在练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
三、结束语
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范文3
一、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认真审题是学生准确计算的前提条件。多数学生的出错原因,不是不会计算,而是缺乏审题的习惯,题目还没有看清楚,解题思路还没有弄明白,就开始做,一做便错。审题关键体现在“审”字上,审是思维的体现,要观察思考。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题。
一是要审清题目和数据。要看清题中参与计算的数字,不要看错、抄错。在平时的计算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有看错数字、抄错数字的现象。如我在让学生计算÷
+
÷时,就有不少学生把其中的“13”抄成了了“3”。
二是要审运算顺序。题中有哪些运算,构思初步的计算顺序,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一定要思考清楚。比如1-÷,有学生就先算减法,后算除法。出现1-÷=÷=1的现象。
三是审数据特点。看看能否简算,如何简算。如1-+,有学生看到+等于1,就先算了加法,出现了1-+=1-1=0。
二、培养学生自觉进行简便运算的习惯
简便计算是在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计算方法的前提下,利用它们灵活准确地进行计算,从而使计算又快又准。自觉进行简便运算的习惯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
一是加强常规运算的训练,牢固掌握基本的运算规则。这是进行简便运算的基础。每天坚持练一练,利用课前5分钟专门进行常规的计算训练,口算和估算也要作为必不可少的训练内容。现做现评,凡是做错的题目,必须找出错的原因,认真订正,严禁抄袭他人作业的行为。
二是讲清算理,使学生不仅知道怎样算,还知道为什么这样算,这是学生能否进行简便运算的关键所在。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要引导学生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既要懂得怎样算,更要懂为什么这样算。比如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就要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如256×27,可指导学生先对题意有所了解,256×27=256×20+256×7。用个位上的7去乘256,得到的结果表示多少个1,得数末位写在个位上。用十位上的2去乘256,得到的结果表示多少10,得数末位写在十位上。然后把个位和十位所乘得的积加在一起就表示256×27的结果。这样可使学生充分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法则,进而牢固掌握计算方法。又如前一段中第二个例子违背了“先乘除后加减”的法则,第三个例子违背了“同级运算要从左到右进行计算”的计算顺序。只有在学生掌握和理解基本算法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的捷径, 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
三是使学生掌握一些简便计算的方法和技巧,并将简便计算内化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小学阶段的简便计算大多是一些运算定律及性质的应用,可利用迁移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相关的简便计算。但对于一些特殊的简便方法,教师要进行讲解与指导。如×+×, 45×,简便计算能使计算又快又准,所以要把学生在计算时进行简便运算内化成一种自觉意识。要求学生在自己独立审题后,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思考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对学生反复训练,逐步成为一种计算习惯。
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范文4
关键词:估算;方法;技巧;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206-0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加强口算,重视估算”,且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方法,目前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先安排估算,再计算,其目的是让学生对计算预先有大致的结果,在脑海里也形成接近准确值结果,就能快速、准确地计算精确值。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是很难算出准确的结果的,这时就需要用估算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因此《课标》在课程实施意见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方法和初步的估算技巧。”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方法和技巧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在实际生活中感受估算的价值
学生一般喜欢精确的计算,对估算的作用和价值,并没有真正的体验与感受,在认识和实践上都感到不习惯,当然也感受不到估算的价值。因此,要从学生思想上、认识上将这一陌生概念变为熟悉认知,以解决大量的具体事例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估算的认识,从而获取估算的方法与技巧。同时,估算具有六大方面的功效: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整体感;二是有助于增强学生行为的计划性;三是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数感;四是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力;五是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建模的认识;六是有助于学生养成计算结果的检验意识。
所谓估算,是指在计算、测量中无法或没必要进行精确计算和判断时所采用的大致推测,它的本质是在不要精确值或难以求出精确值的情况下,并在允许范围内,估算值、迅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合理的答案。正如我在讲“估算”一课时,首先创设了一个现实问题情景------纯牛奶48元、饼干18元、巧克力69元、果汁23元、沙琪玛31元,题目是妈妈买5种物品,
A:带200元钱够不够?
B:妈妈在给超市的这位收银员时应付多少钱?
老师引领学生进入问题情景,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解决第一个问题由于数据比较多,学生感觉精确计算比较麻烦,所以学生愿意尝试着去估一估,摆脱了精确计算的思维定势。第二个问题妈妈付款时收银员要精确地计算。在这两个问题对比中,学生可以意识到,根据需要在计算过程中,除了精确计算、还需要估算。遇到对计算要求不高的情况,可以灵活采用估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渐感受到估算的实际意义和必要性,使学生感受到估算的价值,从而变“不愿估算”为“喜欢估算”。
二、在教学中渗透估算方法
估算虽然是一种大致的计算,但并不是凭空猜想的,那种没有根据的臆想乱猜往往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那么如何进行估算才具有合理性与准确性呢?小学生估算的方法和技巧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关系十分密切,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估算意识并结合教学内容做好估算方法的引领,而教师的估算又着重体现在“对各册教材中估算题目的挖掘和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上。”适时把握新旧知识联系,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过渡,具体就是要在平时教学中,能将一些估算的思想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给学生。
估算分为估测、估值和区间估计三种形式,其中区间估计要估上限和估下限。常用的估算方法有:a近似估算法:根据实际情景把两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这样能方便估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和范围,例如:812÷9≈810÷9=90;5×199≈5×200=1000;785+203≈800+200=1000 b规律估算法:就是应用各种运算定律和性质判断运算结果,判断235÷4的商是几位数,35×0.5的积大于第一个因数还是小于第一个因数,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题例验证,从而知道一个数(0除外),当乘以一个因数,第二个因数小于1时积小于第一个因数,当第二个因数大于1时积大于第一个因数,轻松地对经过做出推算和验证,这两个事例中的估算不需要计算结果就能用规律直接得出。 联系实际估算法,如人数、租车的数量一定是整数,汽车行驶速度比自行车要快得多。
三、在实践中增强估算应用
学生数学素质的核心是应用数学的能力,其主要体现在用数学的观点和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引导学生在课内外能自觉地应用数学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估算方法和技巧势在必得。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一切估算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开展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变估算从“可有可无”到“无处不在”增强学生自觉运用估算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例如:3.095保留一位小数约3.1、保留两位小数约3.10,利用四舍五入法求得结果。又如:一支笔2.6元,4支笔需要多少钱?(保留到整数)2.6×4=10.4元≈11元,如果用四舍五入法时10元是不够的,所以是要进上去的,利用进一法求得结果。再如有20元钱,买3元一支的钢笔,可以买几支?20÷3=6.666666.......支≈6支,如果用四舍五入法时7支买不到,所以是要去掉的,利用去尾法求得的。
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范文5
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计算能力直接影响学生数学思维,在计算中学生具备灵活的思维,才能掌握更多的计算技巧,对于后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各种计算活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种引导性的教学,在计算过程中师生间的交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有助于提高数学计算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适应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小学阶段的数学主要以计算为主,是学生打数学基础的关键时期,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充分挖掘学生在数学课程中的潜力,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需要进行长期性的培养,在阶段性的计算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不同阶段计算能力的提升可以实现全程化的监控,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情况及时的调整教学活动,改善教学方法,调整计算教学的进度,从而实现动态化的计算教学管控。此外,小学计算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2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一般会安排大量的习题集合,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计算能力,虽然大量的习题训练会起一定的作用,也可以到达巩固知识的目的,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但是当部分计算题目变化时,学生就会触手不及,这是由于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训练缺乏指导。数学题目变化多端,同一个知识点,题型的设计十分灵巧,稍加变化就可以形成新的题型,所以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学生要灵活应对,不仅要有熟练的计算技巧,也要具备灵活的思维,才能高效地应用基础知识,提升自身解题效率。在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设计数学计算教学活动,加强引导,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习题、计算习题,才能在计算过程中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高效计算。但是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题目的量,而忽视了题目的质,更倾向于通过大量的计算题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缺乏对题目的针对性设计,同时教师的引导过少,不注重数学计算教学的方法指导,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在不断的总结和反思中提升的,教学指导极为关键,通过教学指导才能实现高效反思,经典计算习题对学生来说不仅是重要的学习材料和资源,更是实现教学反思和总结的关键材料。此外,在现阶段的数学计算教学中,对于教师反复强调的知识点,学生在计算中仍然会出现错误,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基础知识过于薄弱,同时由于计算题目设计极其灵活,学生对题目把控不精准,审题不充分,继而降低了计算效率。
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审题粗心
计算题过程中,学生常会由于粗心、马虎而导致计算错误,小学阶段的计算题虽然都比较简单,低年级主要以单式计算为主,随着年纪的逐渐升高,会有难度较大的混合运算,并且计算题也会和其它题目融合在一起.部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由于粗心大意而导致错误率升高,这并不是因为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充分,而是因为学生审题不够充分,例如,书写错误、小数点问题,在解决这一类问题时,主要以提升学生的审题效率为主,经过长时间的引导,逐渐帮助学生改善不良习惯。
3.2学生不重视计算学习
很多学生不重视计算学习,小学阶段的数学计算题较为简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掌握对应单位的知识点即可,根据学习目标完成相应的计算训练,就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但是部分学生认为计算题目较为简单,所以不重视计算模块的学习。数学计算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计算作为基础数学能力十分关键,但是实际的日常练习中学生对计算题目的认知不够,重视不够。
3.3受固定思维影响较大
很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会受到固定思维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在计算过程中更多学生习惯运用传统的方式进行计算,从而导致题目和计算方法出现偏差,因此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该进行合理指导,运用科学的指导方式指导学生的计算训练,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4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计算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的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缺乏指导,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计算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计算课堂枯燥乏味,活动单一无趣,降低了学生的计算兴趣,此外在计算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了解也不够充分,对学生的计算训练缺乏客观评价,未能及时的帮助学生,从而阻碍了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
4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
4.1利用正反题目,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小学是学生重要的学习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以打基础为主,计算能力作为学生的基础能力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培养。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应用计算题目,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虽然解题的过程会遇到一定的阻碍,但也正是因为有了阻碍才能激活学生的好胜心,也才能让学生对计算有更高的兴趣,小学数学题目在设计上十分灵活,教师要积极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通过科学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可以设计适量的经典计算题目,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计算训练中提升自我计算技巧。可以借助正反计算题目,鼓励学生在正反计算题目中进行自主探析和计算,进而打开学生的思维,启发换位思考,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技巧。例如,在学习《分数乘法》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设计正反转换的分数计算题目,通过同一个知识点设计类型的计算题,引导自主解题,并在解题计算中总结规律,促进学生思考,如题目设计如下:“31383183、”,设计好正反分数计算题目后指导学生自主计算,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找到了相反题目的规律,通过反向问题促进学生的逆向思考,启发学生转换思维,通过多个正反题目合集的训练,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也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而构建了高效的数学计算教学课堂。
4.2鼓励学生进行习题总结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自主能力比较差,但是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能力。总结归纳不仅是一种学习思想,也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对计算题目的总结和归纳,可以提高学生对计算题目的认识。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数学计算题目的难度也逐渐增大,题目设计也更具深度,在计算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重视学生思维的培养,通过对计算过程、计算情况的总结和归纳,可以帮助学生回顾计算题目,可也可以让学生在总结和归纳中找到计算题的规律,通过针对性的总结和归纳,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习惯,进而可以达到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目的。所以在数学计算题训练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计算中常用到的计算方法进行总结,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时,教师可以依托一组数学计算题目,引导学生对计算过程中用到的技巧进行总结和归纳,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例如题目设计如下:“4115143;20115155;61151125”,指导学生自主计算,在计算完成后,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上面一组分数加减法,我们掌握分数的加减定律,根据分数题组,我们是否可以得出分数的计算定律”,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以题目为为准,鼓励学生对计算活动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学生对分数计算的认识更加透彻了,也学到更多的计算技巧,计算过程中运用到了通分、化整为零、凑十法等计算技巧,在计算活动完成后,很多学生都表示计算不能死板,要灵活应对,通过高效的数学计算活动提升了学生的解题技巧,完成了数学计算教学的延伸,培养了学生的高阶计算思维。
4.3利用线段图方法加强习题指导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由于题目类型很多,教师应该加强指导,虽然可以指导学生对算的方法加以总结,但是由于小学生认知有限,无法在短时间掌握不同的计算技巧,所以教师可以借助有效的数学工具指导计算教学。线段图是常用的数学工具,具有直观的特点,利用线段图指导数学计算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线段理解计算题目的定量关系,可以大大提升计算训练的效率,在计算训练中,虽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是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也十分关键,通过高效指导才能提高计算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灵活利用教学工具指导计算教学,充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捋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为学生提供新的计算思路。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并掌握分数特点,教师可以划线段的方法进行教学指导,提升计算教学的效率,借助一道简单的分数题,讲明分数的性质规,如题目设计如下:“小明有1个苹果,想将苹果分给四份,给小红、小刘、小张和自己,小明将苹果切成均等的两半,又分别将两半的苹果切成均等的四块,每人一块,如果用数字来表示,应该如何表示这样的数量”,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并分析,接着引入分数的概念,并画一条线段,将线段分成均等的四份,通过示范41的表示方法,借助线段鼓励学生表示出43的表示方法,通过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数计算能力,构建高效的计算课堂。
4.4立足学生需求,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计算训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计算能力,在计算训练中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意志,科学设计数学计算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计算,开展以学生为主的计算教学,让学生自主在计算中巩固基础知识,实现深层思考。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法》一课时,在了解学生基础能力后后,依托适量的课堂计算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式的计算训练,融入竞赛元素,提升学生的好胜心和积极性,教师可以说:“今天我们来进行一场小数计算竞赛,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准确率最高,且计算速度最快”,教师讲述完比赛规则后,学生参与性调动了起来,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展开自主计算,以抢答的形式进行,教师将竞赛信息加以记录,五分钟后,教师开始验收成果,统计小组的计算成果,最终通过对比选出最优小组,在计算比赛中,以学生为主,学生在抢答的过程中巩固了基础知识,也提高了自身计算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4.5加强小组探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会碰撞出不同的思维火花,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也可以激发学生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数学计算教学中,可以借助合理的数学计算任务,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在探究计算新新思路的过程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了分析。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一课时,在学生掌握基础计算技巧后,可以设计一道难度稍高的四则运算题目,并合理分组,鼓励学生在组内进行探讨,完成常规计算后,教师可以说:“这道题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大家能否经过讨论得出新的计算方法”,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开始探究,很快有人提出了新的计算方法,教师接着说:“这一方法是否适用于其他题目,能否检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新方法解决其他四则运算题目,通过验证和实践,组内的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4.6重视错题分析,培养学生严密思维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发挥错题的价值,将错题转化成学生学习的资源,通过错题分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并让学生探究的良好意识,教师可以对学生出错率高的计算典例进行分析,指导学生避免出现相同的错误。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时,教师常发现部分学生总是忘记小数点,从而出现错误率,如错题设计如下:“6.14+3.83;7.93-1.64;5.23-2.36;3.44+3.36;7.74-5.85;9.35-4.74”,最常出现错误的7.93-1.64这一道题,很多学生没有进位,从而导致解题错误,教师可以可以着重对类似进位的小数点加减法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在出现这一类题目时要先对式子的结构进行分析,不要急于解题,避免漏项,通过对错题典例的分析,学生掌握了这一类问题的计算方法,提升了自身的解题效率,最后教师可以将错题加以归纳形成新的数学学习资源加以灵活应用,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
5结语
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范文6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计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他们爱上计算,只有这样计算教学才是有效的、成功的。为此,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积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充分利用寓言故事或中外数学名家的典型故事,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让学生始终有新鲜感,笔者通过开火车、对口令、抢答赛、听算、估算、巧算、同桌对问、自编计算题、扑克游戏、小组比赛、趣题征解、速算比赛等形式来进行计算练习,充分调动学生计算的积极性,使学生人人爱上了计算。
如教学“10的分与合”时,笔者以儿歌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10的分与合”。“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在朗朗上口的诵读声中,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了“10的分与合”,为进一步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搞清算理,让学生灵活计算
要使学生正确计算,首先必须使学生理解运算法则,弄清算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正确指导学生熟练掌握运算的顺序、性质、定律和计算的公式及其推导方法,力求做到直观、具体、透彻,让学生在搞清算理的基础上正确掌握计算方法,灵活进行计算练习。
如在教学“9加几”时,根据主题图,学生说出了“9+2”,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说出该题的得数,而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摆学具,帮助学生搞清算理,掌握算法,即9和1凑成10,因此把2分成1和1,9+1=10,10+1=11,所以9+2=11。这样,通过操作交流,学生明确了算理,掌握了算法——凑十法。
又如,学生只有在理解了“数位”的概念后,才会明白笔算时要数位对齐的道理;学生只有在了解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后,才能掌握四则运算的法则,并且熟练进行相关的四则运算练习。
三、加强练习,让学生形成技能
有效的练习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形成计算能力,加强练习是必要的,但是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对比性和层次性。
1.有明确的目的性。练习目的是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教学的重点之处,正是学生思维的转折点,也是练习的侧重点。实际教学中,笔者重视练习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坚持把计算练习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如教学“千以内数的加减计算”,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是本部分教学内容所应突破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在引导学生搞懂算理的基础上,多次出示了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的题组练习,让学生在如何进位与退位计算上多下工夫。
2.练习要有针对性。针对那些易错、易混淆的试题进行练习,让学生在辨析中真正提高计算能力。可以针对不同题型,如分数的大小比较、乘法的运算定律、积的变化规律;也可以针对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如小数乘除法中小数点位置、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最后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相机设计针对性练习。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前,进行一些说出每组分数中的分数单位的练习,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白,要将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相加减,必须先进行通分,将它们化成同分母分数方可以进行计算。
3.练习的对比性要强。练习时,针对教学难点,适当进行对比性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其观察力和注意力,促进其思维发展。如教学“多位数的读法”,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数的读法是教学的难点之一,为了突破难点,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下列对比性的读数练习。
(1)340、3400、34000、340000、3400000、34000000…
(2)108、1008、10008、100008、1000008、10000008…
4.训练内容要有层次性。根据学生的认知状况,练习设计要富有层次性,基础训练、提高性训练相机进行。通过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法则、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计算公式等;通过提高性训练,帮助学生纠正最容易出差错的地方;通过拓展性训练,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四、培养习惯,让学生享用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