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与文化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与文化的关系范文1
一、宁德店铺名称命名的特点
宁德市别称闽东、蕉城。属于福建省,南连福州,北接浙江,西邻南平,东面与台湾省隔海相望,是福建离“长三角”和日本、韩国最近的中心城市。全市现辖蕉城区、福安、福鼎两市和霞浦、柘荣、寿宁、古田、屏南、周宁六县。笔者经过对宁德九县市区店铺名称的实地考察,发现宁德市店铺名称有着明显的特色,具体如下。
(一)以人名加店铺销售内容来命名
这种命名方式是用店主的名字加店铺销售内容组成。在宁德一区两市六县都有,而且数量也比较多。比如蕉城区老傅坦洋工夫,吴娘娘私房菜馆、老吴干货店等。再比如冯红发廊、爱萍童装世界等。这中类型的店铺虽然众多,但是往往都是隶属于第三产业的一些小店,而且除了老傅坦洋工夫之外,其他在省内外几乎都是不为人知晓的。
(二)以地区名称加地区特色来命名
这种命名方式往往都是以某地区最有特点的实物来命名。具体又分为三种方式。一是工业特色。例如福安电机、三沙船漆、柘荣太子参、闽东药城等。二是农业特色。例如福鼎四季柚、福鼎白茶、白琳工夫、福安白茶、穆阳桃、福鼎芋、福鼎绿竹笋、屏南猕猴桃、屏南夏香菇、福寿银毫、周宁官司茶、周宁紫云银针等。三是服务业特色,比如中华蒸笼、霞浦海鲜、霞浦贝雕、霞浦软木画、福鼎老母鸭、福鼎肉片、福鼎肉燕、福安芙蓉李、福安茶油、福安蜜沉沉酒、屏南惠泽龙酒、屏南鸳鸯面、屏南际头扁肉、屏南芋头面、古田油木奈、古田食用菌、古田银耳、古田竹枕等。看到这些店铺名称,可以大致显示出当地的各种特色。有些还独具特色,只在当地存在某种店铺的名称,宁德其他地方几乎没有。比如三沙船漆。这种店铺名称在霞浦三沙非常多,但是在宁德其他地方几乎看不到。
(三)以旅游景点加店铺内容来命名
以旅游景点加店铺内容来命名主要包含在宁德一些比较出名的景点上,比如太姥山宾馆、白云山酒家、三都澳宾馆、翠屏湖招待所、白水洋宾馆等。当然除了这些,宁德还有其他旅游景点,名称方式也都是这样。
(四)国内共有的特色店铺名称
这些主要是国内外都很出名的连锁店,在外国内名称都没有什么变化,这些店铺最显著的特色是只有宁德蕉城区有,其他县市并不存在。例如万达广场、万达影城、HM、麦当劳、德克士、肯德基、日本料理、东方伟业沃尔玛等。
当然了,宁德九县市店铺名称还有其他特点,这里笔者就不再一一讨论。
项目组成员通过实地调查,并分析调查结果,在宁德市店铺名称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上得出了如下结论:
(一)宁德市店铺名称透漏着浓厚的地域特色
虽然宁德九县市店铺众多,但是众多的店铺名称背后却显示着非常显着的地域特色。例如霞浦海鲜。走近霞浦,到处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海鲜店。这在其他县市并不多见,甚至可以说没有。即使个别地方有,店铺名称也是霞浦海鲜。这也难怪,霞浦地理位置靠近沿海,而且渔业在霞浦发展的非常快,因此比如一些店铺名称就明显的证明了这点。再例如宁德蕉城区的一些店铺名称,万达广场、东方伟业沃尔玛、麦当劳等,在这点上就透漏出宁德蕉城还是相对城市化水平比较高的地方,因为这些店铺只有在城市化进展相对较好的城市才有。
(二)宁德市店铺名称透漏着宁德茶叶发展很快
在宁德的任何一个角落,我们随处可以看到的都是各种买茶叶的店铺。历数宁德的茶叶,确实有很多茶叶打出了自己的名牌,在国内外都占据了一席之地。比如周宁的“官司茶”曾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周宁的“紫云银针”在中国茶文化国际研讨会上被评为金奖。寿宁的“玉记牌银毫”和“凤凰舌”绿茶分别获得世界跨国公司评定的“五星钻石奖”和澳门博览会国际金奖,寿宁的“茉莉花茶”、“福寿银毫”和“眉珍茶”也以色、香、味俱佳,多次获部、省优质产品奖,畅销海内外。另外在宁德蕉城区以老傅坦洋工夫店铺最多,可见茶叶销售的良好前景。
(三)宁德店铺名称透漏着宁德食用菌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宁德九县市几乎都有食用菌,相对来说以古田和寿宁最为出名。因为在古田和寿宁店铺最多的就是各种食用菌,有些命名为干货店,有些叫香菇店等。查找原因,笔者发现,古田县是“食用菌之乡”,寿宁是“中国花菇之乡”。
(四)宁德店铺名称暗示着宁德工业发展的滞后
项目组成员考察了宁德绝大部分的店铺名称,发现和工业相关的非常少,除了在福安看到几处和电机有关的大型店铺之外,其他县市几乎没有。当然对于宁德蕉城区例外,毕竟蕉城区是宁德经济发展的中心,蕉城区有一些工业园区,还有几处汽车4S店,其他和工业相关的也不多。由此可见宁德工业发展不足,工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宁德目前也有很多已经规划好的和正在规划的工业园区,但是规模都相对非常小,并且数量众多,分布零散,还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与管理模式。再比如宁德的水资源、石油化工资源也都非常丰富,但是限于技术等原因目前还没有完全得到开发利用。
三、宁德未来城市化发展的建议
宁德未来城市化的进程中,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充分利用港口优势,打造国际性综合大港。宁德位居长三角、珠三角、台湾三大经济区中心位置,是连接中国内陆地区的重要出海口。宁德港口比较多,而且有着天然的优势。以三都澳港为例,据宁德政府网走进宁德一栏介绍,三都奥港口小腹大、出海口仅3公里,水域面积714平方公里,10米以上深水域面积174平方公里,深水岸线110公里,并且还位扼太平洋西岸国际诸航线的中心位置和中国沿海南北海岸线中心点,处于上海港、深圳港、台湾基隆港三个大港之间,具有发展成为国家主枢纽港和国际性综合大港的条件基础。
第二、继续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建设。据宁德市委书记陈荣凯在第十届宁德投洽会上会见台商代表讲话,农业方面宁德是全国最大的大黄鱼人工养殖基地(年产量占全国的70%)、茶叶种植基地(年产量占全国的5%,其中绿茶产量4.89万吨,红茶产量1.4万吨,白茶产量4840吨)、银耳主产区(年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和太子参主产区(年产量占全国60%)。但是在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基地除了大黄鱼人工养殖地基本形成了规模经营之外,其他多处于小农个体户经营,而且限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每年产量不稳定。因此在宁德未来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发展应集中优势,走规模化经营的路子。
第三、集中优势,重点打造工业建设。在工业方面,宁德初步形成了电机电器、食品、电力、船舶修造、建材、汽摩配件、生物医药、化工、冶金、皮塑、新能源、新材料等12个重点产业为主要支撑的工业产业体系。但是这些企业或公司分布相对分散、而且规模也比较小。因此未来工业化应该走小规模的个体生产逐渐转化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道路。着重合理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打造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
城市与文化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 : 城市化;传统建筑文化;关系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 of the human civilization, urbanization also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emerging graduall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really profound, modern art and rapi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how to achieve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s the core content, the paper will be based on the current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culture protection status, and explore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ity development city of the relationship.
Keywords: urbanization; The tradition building culture;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国具有悠久的城市建设历史,从古代起随着朝代的更迭城市建筑的规模和风格也在不断变化,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中国建筑的独有文化。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因为其丰厚的历史积淀使得城市建筑呈现出别样的风格。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国之间的交往更为密切,文化的交融影响也更加激烈,西方建筑的风格和方式极大的影响了我国的城市建筑,比如上海就是一大典型,其部分建筑具有西欧国家建筑的特点。回顾我国近几十年的城市建筑历史,有想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在向西方国家学习,而没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建筑。
一、城市建筑文化的保护
城市建筑的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作为城市的一种特殊符号在城市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对城市建筑文化的保护是当前必须去做的一个重要步骤。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部分是现代建筑无法取代的,比如我国古代的排水设计是采用向下渗水的方式进行的,从地表大范围的向下渗透排水。现代的下水道技术是引进西方技术之后发展而来的,一旦有一个地方的下水道堵住了其他地方就会出现积水。许多类似这样花费较大精力设计的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考虑中国实际城市环境,最终制造出新的问题。
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存在许多闪光的地方,在长期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不应该被抛弃在时间的尘埃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传统的城市建设体系和方式都被西方的建筑思想所取代。只在少部分偏远的农村地区还保存着传统建筑的营造体系,城市的魅力和风格并不在与马路有多高,建筑有多么宏伟。而在于其独特的文化独特性。每一座城市都有其各自历史发展的痕迹和记忆,或是战争或是古代帝王的都城,或是某个名家的故,这些都赋予了城市建筑历史文化内涵。我们在一味高楼大厦的建设中往往会忽视城市的文化背景,为了追求城市建筑规划的整齐划一,拆除具有城市特征和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破坏我国传统文化的完整性。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与这些与大众生活构成的文化根基紧密联系的,保护城市传统建筑文化是城市化建设中的必然内容。
二、城市建设现代化发展的必然
随着经济进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发展是适应时展趋势与世界接轨的必然,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城市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设施包装城市,尽可能的为市民提供健康、安全、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当前正面临着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过度的过程,城市人口压力急增,因此不得不开拓更多的空间来适应日渐庞大的城市人口。空间的开拓主要表现在建筑立体空间的开拓以及对城市外延的扩展延伸。
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发展是时代使然,是社会发展的的需求、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从房屋建设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再到交通建设都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不同时期的建筑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城市建筑也经历着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现代化发展必然会对传统建筑文化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腾飞的中国为了追求城市建设规划的完整性和彰显现代化特色,许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把原有历史建筑推倒重建,造成原有的城市文化断层,文化丢失。现代化进一步加快可是城市建筑的差异性越来越少,不可否认的是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保护传统建筑文化必然面临着许许多多的艰难困境。
三、在矛盾中寻求平衡
保护传统建筑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保护城市独特性和人文气息的关键,同时实现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世界发展接轨也是新时代对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但并非完全对立。要实现城市建设的和谐健康发展,即要在二者中力求找到一个平衡点,并且这样的平衡是动态发展的不断适应不同地区的具体环境和不同时间的时代背景。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灿烂部分,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体现着城市独有的气息和底蕴,它是连接历史与现代社会的重要纽带。城市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不仅只是为了留住过去,而是因为现在的发展而尊重过去。
旧的建筑中存在着诸多资源在现代化城市发展中可以综合运用,城市建筑文化中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基础建设的成本。将现代化城市建设与传统建筑相融合在原有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开创一种新的城市结构,既符合了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又保护了传统建筑文化,彰显了城市独具一格的魅力。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与保护传统建筑文化之间找到契合点,实现二者的平衡,并且结合城市的特点,实现城市发展的延续性和科学性,与当前弘扬的科学发展观不谋而合。
综上所述,历史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传统建筑文化是静止的,但现实生活却是动态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维持动静的有效结合便是实现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建筑文化在城市建设中担任着营造人文气息的作用,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不仅仅需要留住城市发展历史上的灿烂文化,更重要的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延续。现代化城市建设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要求,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却相融合的关系,要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点,最终使得现代化与历史性完美结合,推动城市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玲.论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5.
[2]董世永,李骐莉.浅议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J].重庆建筑, 2006,03.
[3]蔡海鹏.失谐困境下的变革——探寻转型时期历史街区保护的和谐之道[J].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7.
[4]柳意云,闫小培.转型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4,11.
[5] 郑时龄.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与建筑[J].建筑学报,2003,02.
[6] 向欣然现代建筑有地域特色吗[J].建筑学报,2003,01.
[7] 宋春华.技术环境文化•建筑学报,2003,01.
[8] 吴向阳.不唯中西 只求先进——论海派建筑文化的社会生成[J].建筑学报,2003,06.
[9] 王兴田.试论建筑文化“内核”与“外缘”的相互关系[J].新建筑,2003,04.
城市与文化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原则;现状;措施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is to science to the city's development, space layout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has the important problem. In this paper, the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concept, principle,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suggestion and so on several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practical value and value for reference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Principle; The present situa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什么是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这样一个过程,它依据城市发展目标和对城市的整体研究,通过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预期安排,制定城市发展的行动纲领。通过城市建设活动改造城市的空间状况,以引导城市有序发展。城市规划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城市规划是社会改良运动,政府行为和工程技术的结合体。但究竟什么是城市规划,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此均未获得过共识。我们认为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城市是一种客观现象,而规划则是一种意识或意志的表述,两者相互关系的整理,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城市规划的本质和内涵。
2、城市规划要坚持的原则
城市规划是一项牵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诸多因素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只有把城市规划好,才能逐步建设好、管理好。我认为城市规划工作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2.1是城市规划要坚持科学性
规划是龙头,规划是前提,规划是保证,因此城市规划编制要坚持科学性。对城市要进行科学的定位、定性、定向。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专业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要科学,要符合当地实际。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使城市规划具有战略性、广域性、前瞻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要科学编制近期规划和长远规划。局部规划和总体规划,有效地指导城市建设,以免在一个城市、一个区域重复建设,避免今年起楼,明年炸楼,今天铺路,明天挖坑的现象而导致的资源浪费。
2.2是城市规划要坚持超前性
也就是说城市规划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要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竞争的需要,着眼于新经济时代对城市发展带来的新挑战,高起点筹划城市的发展格局。用先进的规划技术指标来指导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避免城市建设重复运行。在利用规划对各种城市资源进行配置时有效地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的杠杆,以集约合理为条件,最大限度地释放城市资源资本的潜能,使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发挥最大的效益功能,成为创造财富的龙头。坚持城市规划超前性。确保城市规划“至少50年不落后”。
3、中国的城市规划的现状
中国城市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发展期,城市规模不断膨胀,城市的社会问题已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城市发展的结构性变化引发的社会问题
在城市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受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工业化发展和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导致城市传统工业的衰退和居民失业率的上升,在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条件下,很容易对居民的生活产生影响。
3.2城市的盲目发展引发的社会问题
城市中心区由于人口过分集聚而产生过分拥挤、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和交通条件恶劣等问题,导致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差;由于中心区人口密度过高而导致教育设施严重不足;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由于生产用地和居住用地布局不平衡导致居民上下班花费的时间过长等。
3.3“城中村”和“边缘村”的存在而引发的社会问题
“城中村”是因快速城市化引起城市包围乡村的现象。由于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和长期得不到整治,这些地区往往成为城市管理的盲区,社会治安极其混乱。“边缘村”是指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大量低质量住宅区,这些住宅区多为打工者的集中住所。
3.4城市更新等社会问题破坏原有网络
城市中心区大规模房地产开发和城市更新改造引起社会分化并破坏了原有城市社会网络,大规模开发迫使中心区居民迁往郊区,而边缘社区由于缺乏商业服务、教育等设施,仍存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不够、城市中低收入居民住宅供应明显不足、城市资源分配不公等现象。
4、做好城市规划的管理工作的措施
城市规划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工作。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改革的精神、科学的态度、求实的作风,努力提高规划制定和修编工作水平。
首先,要加强领导和协调工作。规划是城市管理的第一要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城市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把城市规划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发挥规划在城市管理中的龙头作用。
其次,要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培养规划人才。培训现有工作人员,提高城市规划的科技含量。城市规划的编制要有长远眼光,提高战略性和前瞻性,为经济社会发展留有余地。要改进城市规划编制的组织方式,完善城市规划的公示、听证制度,考虑建立规划委员会制度,就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以及重大项目建设等问题。
第三,要依法制订和实施规划。进行规划修编的地方。首先必须对现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修编的目标和任务,并按法定程序认定、报批和备案。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定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服从,保证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第四,引导公众参与。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城市规划管理的客观要求。这是因为,城市规划管理涉及到城市所有不同方面的利益关系,而且政府、投资者、开发商、市民等与城市规划管理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推进城市规划管理进程中,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的信息公开制度,让公众了解参与程序,不断构筑起不同群体都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充分参与的体制机制,进而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与可行。此外,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手段,尽量研究制定一些城市规划管理公开信息的范围、时间、方式等体制机制,进而保证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管理的时候,能够充分了解、掌握和听取社会公众有关利益群体的意见建议。
第五,坚持量力而行。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可以科学合理地决策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对于一些涉及城市规划管理的重大问题,要认真地组织开展综合调研,在深入调研考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具体的方案,尽量避免造成重大的损失。同时,要坚持从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公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入手,不断摸索出一套适合城市自身发展的规划管理新模式。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在开展规划管理与建设过程中,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能源消耗量比较多。因此,我们在开展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时,必须要坚持树立节约资源的原则,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管理布局,最大限度发挥城市的整体功能,认真对城市规划管理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进而不断实现城市的科学、和谐、全面与可持续发展。
第六,要完善城市规划的体制。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统一规划城区、各类开发区、卫星镇及城市地下空间。要发挥省级城镇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作用。保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
5、结论
城市规划需要吸收其他学科的科研成果,但它理应建立在更扎实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我国目前城市规划中面临的一些难题,不是仅借助于其他学科的科研成果可以解决的。它面临整体观念和结构的转变。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已经揭示了这一点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的城市规划出路在于创新,在于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在于结合中国实际基础上的创新,只有这样,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能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约翰・M・利维著;张景秋,等译.现代城市规划(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城市与文化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学习型城市;图书馆;文化教育平台
学习型社会,又称学习化社会、教育化社会,是关于未来的社会、教育及其相互关系的构想。构建学习型社会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的,通过更新人的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建立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网络,加速知识更新,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使城区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持续的创造力和竞争力。作为传播知识、传承文明,担负社会教育、文化职能的城市图书馆,拥有丰富的社会文献信息资源和专业人才,从其社会性质、职能等方面来看,都应该在构建学习型城市中担当重要的角色。下面,笔者以东莞图书馆为例,谈谈如何构建面向学习型城市的图书馆文化教育平台。
1 学习型社会中图书馆的功能定位
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对图书馆而言,既是一次新的发展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我们的社会里,学习不仅是人的权利和责任,也是人的自觉行动。
图书馆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与知识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更新,提高人类文化素质是图书馆最基本的功能。随着学习成为人们的终身需要,拥有丰富知识和信息资源的图书馆将成为人们的终身“伴侣”,成为人们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平台。
图书馆是供全社会各阶层公众共同使用,以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根本宗旨的社会教育及信息服务机构。可以说,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它是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不可或缺的教育平台。
2 学习观念及方式的转变与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拓展
2.1 学习观念的转变
学习型社会是一个实现了“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社会,在学习观念上彻底转变了一次性教育和学习可以终身受用的传统观念。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是学习型社会永恒的话题。图书馆历来被人们誉为人类知识的宝库、没有围墙的大学,它将伴随人的整个生活历程,并影响人一生的发展。
学习型社会在转变学习观念的同时,更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学习不再具有明显的时空界限;另一方面,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模式发生了改变。
2.2 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拓展
严格地讲,图书馆是伴随着教育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另外,由于图书馆具有知识集聚与信息资源丰富等性质,它又是人们自学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主要渠道之一。学习型社会要求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进一步扩大,必须改变传统被动提供信息资源的服务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使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具有更加明显的开放性、主动性、灵活性和交互性。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学习者面临着大量的信息资源的获取机会。图书馆必须担负起学习型社会中信息素质教育的重担,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信息获取、选择、判断、处理的各种方法和技能。这就要求图书馆与学习者建立起良好的双向互动的协作关系,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发挥出积极的教育指导作用。
3 面向学习型城市的图书馆文化教育平台的构建
图书馆在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过程中发挥着文化教育功能,促进和推动着学习型城市的建设。那么,图书馆应如何构建服务于学习型城市的文化教育平台呢?近几年来,东莞图书馆充分发挥作为城市中心图书馆的开放性、公益性、灵活性,结合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特点,确立在学习型城市中的功能定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市民文化教育模式,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搭建起一个良好的文化教育平台。基于东莞图书馆的经验,笔者认为构建图书馆文化教育平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3.1 完善文献资源的有效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文献资源的保障体系,一是要求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城市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经费投入,逐步丰富和完善城市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二是以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制定文献资源发展政策,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读者需要;三是在继续扩大传统纸本文献入藏的同时,加大电子文献的入藏力度,形成一个多载体的文献资源体系;四是在保障基本文献入藏的同时,着力建设特色主题文献,形成一个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充分满足读者的个性和共性需求。
3.2 整合数字图书馆教育资源,拓宽市民学习空间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数字图书馆给予读者更多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满足各个层次受教育者的需要,为实现教育的终身化、大众化提供了条件。
针对东莞市现代化进程较快、信息产业较发达、外来劳务工人口众多、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高等教育相对薄弱等特点,东莞图书馆开发了一个面向全体市民的开放式网上学习平台(即东莞市民学习网)。它以数字图书馆为基础,以传统图书馆为依托,采用现代化的网络服务手段,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向全体市民提供基本免费的多媒体远程网络教学服务,让学习成为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快乐享受。此外,东莞图书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努力建设“东莞学习论坛”,论坛的定位为:“提升东莞城市魅力的文化精品,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公共课堂,塑造现代市民的文化摇篮,促进文化经济融合的纽带。”并确立了“市委中心组专题报告会”“周末讲座(财富内容)”“都市沙龙”等三大系列的主题论坛。
3.3 普及信息素养教育
学习型社会的学习是自主性学习,读者对图书馆的利用程度以及学习效果取决于他们所掌握的网络信息技术和信息获取、选择、判断、处理的能力。因此,图书馆要经常举办各种网络信息技术培训班,编写怎样利用图书馆的《读者指南》等资料,广泛开展读者教育,增强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意识,提高读者的文献信息素养,引导读者利用图书馆进行学习,这也是扩大和普及图书馆教育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想方设法缩短读者与图书馆的距离,教育读者善用图书馆资源,提高他们利用这些资源的能力,将是图书馆的长期任务。
3.4 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
读书是进行学习、提升自我的一种有效方式。为了进一步发展,不仅市民应自觉自愿地读书学习,图书馆还必须采取各种方式指导和引导读者读书,如开展各种读书讲座、推荐好书书目、读书征文等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市民读书的兴趣。从2006年开始的东莞市读书节,各级图书馆在读书节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读书节活动策划、组织和实施的重要机构。经过几年的发展,东莞市读书节已经超越了活动本身,正逐渐成为东莞全体市民的一场自觉的学习行为。
城市与文化的关系范文5
论文摘要:文章探讨了公共图书馆作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面铺开的主要承载者,应把握这个历史契机,整合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稳步推进和图书馆事业新时期新发展的共赢局面。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共享工程”网络体系,以卫星网、互联网、有线电数字电视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
作为“共享工程”全面铺开的主要承载者一公共图书馆,应如何抓住这一新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求索图书馆事业在新时期的新发展,形成共赢局面,是值得我们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1 共享工程的特点:文化和网络相融。突破图书馆发展瓶颈
20多年的大发展,使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当前图书馆事业的增长远远跟不上国民经济的增长比例。截至2005年,全国每4万人只有一所图书馆,尚有200多县未建图书馆,全国目前人均藏书不足0.3册。
1.1整合文献资源,打开收藏新局面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知识信息与日激增,书刊数量的急剧增长对信息容量相对较大的每一个图书馆来说,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收藏力相对低下,图书馆孤立地为各类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愈显力不从心。整合各类文献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益,以信息共建共享为核心的“共享工程”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1.2迎合读者需求.更新服务模式
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方式及内容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户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馆藏信息服务,迫切需要的-内容新颖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占息。用户这种全方位、综合化的信息需求,显然不是一个图书馆所能满足的,多个信息单位协作进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信息服务界急需解决的问题。用户对知识信息的需求还反映在信息的电子化、网络化,这就需要图书馆加强对文献信息资源的电子化组织和迅速实现网络化工作,使文化与网络相融,突破原有图书馆的发展瓶颈。
2 图书馆实施“共享工程”的优势
文化部、财政部文社图发[2002]l4号文件《关于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通知》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依据现有的文化设施网点,以各级公共图书馆为实施主体。”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中图书馆较其它文化部门,具有以下优势:
2.1阵地设施优势
截至2004年己有近2700所图书馆,其中独立建制的少年儿童图书馆70多所,馆舍面积400多万平方米。另外还有一批正在建设中图书馆的普及,为“共享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2.2文献信息资源优势
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共享工程”的基本资源。近年来,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己在许多公共图书馆实施,形成了丰富的网上资源。
2.3专业技术优势
“共享工程”采用现代先进技术,技术含量高。它的实施涉及到各级各类文化单位,复盖地域广,各地各单位条件参差不齐。图书馆有较好的技术基础,可以在“共享工程”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遵循国家中心制定的统一技术标准和规范,提高项目的含量。
3 实现共赢局面的举措
3.1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共享工程”中的主体作用
3.1.1科学规划,积极争取各方支持。作为图书馆应首先把对“共享工程”的认识,提高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正确认识资源共享与经济发展是互为条件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要对本地文化资源状况、计算机网络连接状况、各种文化设施、专业技术人员配备等各方面情况做好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努力探索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制定出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同时,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信息会,加强信息反馈力度,与相关部门加强联络,共谋发展,为政府决策起到信息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3.1.2完备硬件设施,打好发展基础。硬件建设是“共享工程”实施的前提条件。图书馆应从全局把握“共享工程”推广节奏,有步骤因地制宜地配置计算机、架设网络、运用各类电子产品,丰富服务方式。对于独立配置硬件有因难的地方,可以采用以县市级支中心配送流动“共享工程专用车”的形式,将共享工程深入农村、社区、山区等欠发达地区,全面达到共享。 3.1.3加快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技术保障。队伍建设是保证“共享工程”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共享工程技术含量高,需要一批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人才,尤其是要吸引一大批既懂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培训和“共享工程”建设的实践,在图书馆培养一支过硬地掌握现代化技术并能从事资源采集、整理、加工开发的技术骨干,组建一支高素质的资源建设、软件开发、网站维护的技术人才队伍。
3.1.4立足基层,从“输血”转向“造血”。“共享工程”以“送文化”的形式,突出面向基层和服务农村的特色,是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益尝试。因此图书馆在推进“共享工程”时,应加强对市、县和乡镇基层中心的技术支持和对基层网点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真正提升基层自办、自主文化的能力,更有效地提高群众参与度。充分调动群众的首创精神,打造有生命力的基层文化资源共享网络。
3.2精选文化信息,争创特色优势
信息资源共享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积,而应遵循特色化原则。图书馆应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馆藏资源进行开发,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凸显地域文化。根据社会需求,通过已有数字资源的整合、新建各类资源库、网上信息的抓取与加工等多种方式和渠道,自主创建数字化资源库,并提供网上服务。重点抓好特色数库建设,提供专门化、专业化以及个性化的服务。建立新型的管理和服务形式,满足用户的数字化需求,提高馆藏的整体利用率。丰富“共享工程”资源的过程,同时也是将图书馆打造成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的有效手段。
3.3创新“共享工程”,延伸服务职能
实施“共享工程”的最终目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网上信息服务。因此,在共享工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应用和服务为中心的方针,大力开展网上参考咨询和信息服务。创新“共享工程”,合法利用数字化文献资源模式,使读者可以方便地获得所需要的文献,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最便于操作的方式为广大读者提供网上文献和知识信息服务,极大地延伸图书馆的情报服务职能,大大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从而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3.4加强互通互联,实现优势互补
“共享工程”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因此它的实施不能只局限在图书馆、文化馆、图书室、文化站等文化系统的单位,而要采用多种方式,使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进入社区、进入村庄、进入军营、进入校园、进入企业、进入千家万户。目前,网络和各行各业计算机应用十分普及。根据这一特点,可以主动协调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和政府部门,搞好纵向横向联合。以各级公共图书馆为主,通力合作打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的局面,以网络为依托,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进行整体化建设应用。
3.5积极探索方向,实现稳步发展
“共享工程”是一项长期、渐进的工程,仅仅依靠各级财政单方面拨款无法支撑其稳步、快速的发展,要积极寻求“共享工程”可持续的资金来源或合作方式,增强自身的造血能力。
作为公益性的文化创新项目,“共享工程”要坚持以公益为主的原则,制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也要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积极面向市场,探索进入市场运作的新思维、新方法,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如和地方特色经济企业联动,为企业经济决策提业信息咨询;又如寻求和网络经营商等相关产业的合作,让“共享工程”的优秀文化资源进入网吧。
城市与文化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城市规划;地下建设规划
Abstract: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resource development affected by geological conditions, technical level an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any other factors, therefore, in a particular urban are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ground space resource is limited. At the same time, due to the restricted factors of underground space is more, in its development is completed, to do again planning adjustment technology difficulty and investment is far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urface and the floor space planning and adjustment. And the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at the present stage in China, some of the city's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and lack of scientific planning guidance, cannot guarantee that resources of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which severely restrict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the city.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s current urban underground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ome real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 and put forwar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measures, in order to offer you correct academic exchange.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及经济的进步,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目光由传统的地表空间、地上空间开发越来越多的转到地下空间的开发。由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是城市现代城市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对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增强城市功能、控制城市用地规模,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现阶段,我国城市地下规划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开发规划正由传统意义上的小规模、无序性开发转向对于城市整体规划有着举足轻重意义的综合性系统开发。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全面认识我国目前城市地下建设规划现状,正视其中存在的弊端及不足之处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保护与开发并重,正确认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有限性
一般而言,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包括了城市地表以下的广阔空间,资源丰富,开发潜力无限。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受制约因素较多,例如:地质条件,已有地下兼职设施、地面建筑设施、技术水平以及城市整体经济水平等。因此,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城市地下资源是有限的,更由于城市地下资源开发的难度及资金投入都远远高于地上开发,因此,城市地下资源开发建设必须着眼长远并在科学的规划指导下有序进行,在实际开发过程中注重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利用保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在我国以往的城市发展建设中,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往往规模较小、功能相对单一且各自为阵,开发态势上一般以:道路发展、市政管线建设及民用空间为主。传统模式下的城市地下资源开发导致了空间开发的粗放性与无序化,这严重阻碍了地下空间建设开发的进一步发展。而近年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意义日益凸显,底线空间开发建设一时间成为各大城市建设的热点,在巨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的驱使下,城市地下资源开发呈现了遍地开花的态势,难以形成统一的规划指导,长此以往必将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因此,在现阶段的城市地下建设规划中,应当具备大局观及全局意识,将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建设发展保持一个长足的健康态势。
目前我国城市地下规划建设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近年来,随着城市地下交通的发展,对于城市地下规划建设的思考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众所周知,城市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城市的规模、功能性及整体规划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发展必然会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合理的城市发展方向,前瞻性的城市发展指导又将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当辩证的看待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立足当地实际并着眼长远做到有序、有效、可持续开发。城市地下规划建设是目前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对于城市地下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国正处于初期阶段,一方面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我们队城市地下资源做有效开发,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城市地下资源开发经验及理论基础不足以支撑城市建设发展日新月异的需求。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视目前我国城市地下规划建设存在的一些弊端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体系,使城市地下规划建设以一种健康的态势取得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