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对预防医学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个人对预防医学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个人对预防医学的认识

个人对预防医学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 彝医 预防医学

彝族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预防疾病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和知识,用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记录下了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理论和经验,世代相传,为近一步研究彝医预防医学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1 彝医预防医学的起源

彝族的疾病预防观起源于原始时期。那时的彝族先民住在树上,过着“兽与人同处,人与兽相随,吃草籽树果”[1的原始人群居生活。人都赤身,故身体易受风雨霜雪侵袭,发生疾病。也易被虫兽石木所害,发生外伤。为此,彝族先民为保护自身,以防受到伤害,他们从树上取下树叶、树皮,作为御寒和防护身体的材料,这是彝医疾病预防医学的最初形成。随着狩猎的发展,彝族先民从野兽不易受寒受冻的事实意识到动物皮毛的作用。他们把获得的动物皮毛剥下来做保暖衣,比树衣又进了一步,大大增强了抗病御寒的能力。《蛮书校注》载“磨蛮……男女皆披羊衣”。《永昌郡传》载“夷分布山谷间,食肉衣皮”。《太平寰宇记・戎州》载彝族先民“衣非衣,羊皮,莎草”。时至今日,彝族仍有穿羊皮、麂皮缝制的衣服的习惯。从穿衣的发生和进步,可知彝族的最初预防疾病的知识是源于彝族先民们采集野生植物和狩猎这两项最基本的活动。火的发现,除了躲避野兽、抵御寒冷之外,最大的好处在于改变了吃生食的习惯,有了火,生水变成了开水,生果变成了熟果,生肉变成了熟肉,结束了生吞活剥、茹毛饮血的生食时代。肠胃疾病的发生大大减少了,并且使食物的消化加快,促进机体对营养的吸收,使原始彝民的身体素质和大脑得到提高和发展,从而促进了人类进化。对彝族先民的健康和预防疾病,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 彝医预防医学的内容

2.1 天人相应顺应变化

彝族认为,人由天地而生,人体结构必然与天地相仿,仿着天地形成,仿着天地活动,仿着天地变化。这就是彝医的“人与天地同观”。《宇宙人文论》:“人体与天地相仿,同样具有五行。当清浊二气充溢,由五行而形成天地之后,随着五行的变化,形成人体的根本。五行中的水是人的血;金是人的骨;火是人的心;木是人的筋;土是人的肉。天上有日月,人有一双眼睛;天上有风,人有气:天会雷鸣,人会说话:天有阴晴,人有喜乐:天有云彩,人有衣裳”。生动的描述,将天人合一刻画得如此形象。正因如此,彝医认为,自然界中各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命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哎哺(阴阳)失调,发生疾病。例如,一年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更替;一日有昼暖、夜凉的不同;天气有风、霜、雪、雨的变化。如果人不能适应这些自然因素的变化,就会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发生疾病或加速疾病的恶化。《劝善经》说:“天一会冷,一会热,一会下雨,一会刮风,会使人生病。不管男女,夜里起来要穿衣服,否则要生病”。彝医提出要适时增减衣被,以顺应人对自然的变化,以防疾病发生。

2.2 择地而居 注重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彝医在注意到季节气候对人体产生影响的同时,也注意到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认识到居处环境和地点的变更,以及水源的污染等,会导致身体适应能力及抗病能力减低,从而出现水土不服和其他疾病。提出要根据环境、地域的变化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主张居处要选择在依山傍水,水源洁净,土地肥沃,无瘴气及传染病流行之地。彝族史书《勒俄特衣》记载彝族先民武五格自在迁徙途中经过大凉山以东的马边地方时,认为:“马边者地方,上面有山山太高,下方有沟沟太深。下有马边城,摆子疟疾流行处,不是兹敏的住处,我不愿住此”。可以看出,彝医认为在环境恶劣的地方,瘴气流行的地方,不适宜人居住,要按季节迁徙;远离流行区,以避免瘟疫的侵袭,防止种族灭绝。充分体现了彝医对疾病的发生以采取预防为主的思想。

2.3 注意饮食卫生,饮酒有度

彝医认为饮食不洁,喝酒过度,都会损伤机体,导致疾病或者死亡。《劝善经》告诫人们:“不要吃生肉、生血和生肝子,要煮熟吃,不要用生命换口福”,意识到吃生肉不慎会有生命危险。现代医学认为:猪、牛、羊等动物,特别是猪感染了旋毛虫病以后,其肌肉内会有大量旋毛虫幼虫寄生并结成包囊。人吃生肉感染旋毛虫病,重症患者可出现恶病质、脱水和虚脱,或因毒血症、心肌炎而死亡[2]。彝族饮酒讲究酒德和提倡节饮,认为微醉为上,大醉为下,烂醉有失体统,酗酒闹事则行为恶劣。故彝族有“酒好只需一杯,子贤只要一个”。“酒喝一杯值黄金,酒喝两杯值白银,酒喝三杯如狗屎”的谚语流传。认识到过度饮酒对身体的危害,《劝善经》说:“饮酒多了则成痨病,成疯病,也有成鬼崇,不论男女都会这样。酒醉发酒疯时,不知父母,不知亲戚”。这与中医认为“酒者,能益人亦能损人……,若升量转久,饮之失度,体气使弱,精神侵昏。宜慎,无失节度[3]”的观点是一致的。

2.4 避忌病邪 杜绝传染源

彝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了对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的重要性,并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劝善经》说:“人生来就骨肉孱弱的,得注意忌避,不接近漆,就不会过敏:不接近疮,就不染疮;不接近麻风,就不会传染麻风,不要相信命中注定那些话”。说明彝医对过敏、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有较深的认识,不信迷信,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对于经医治无效死亡的病人,主张“要尽快掩埋,不能再屋里过久停留,以免邪气伤人”[4]。对于得传染病死亡的人,主张火葬。病死家畜深坑掩埋,不能服食。《劝善经》说:“牛马生病流行时,要忌避,要好好封锁牛场。因为背病死牛马粪的、背病死牛肉的、吃死牛肉的都要被传染”。彝医这种积极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健康人群的做法,与现代医学防治流行病的原则是相符的。

2.5 推算“衰年”“禁日”预防疾病

“衰年”和“禁日”是对人类生命运动形式的一种表达,是彝医预测疾病特有的一种方式。“衰年”是彝医通过十二兽纪年法(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所推算出来的人生命过程中的周期性衰弱年份。彝医认为,在这种年份中,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疾病和意外事故,而且治疗困难,病后恢复缓慢。主要表现在对针刺、药物以及其他疗法均易变态和危险反映。故率年又叫危险年。这种用来测定和解决生命节律以及预测疾病变化的规律,彝族称钩藤为茜草科植物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Miq.)Jacks.、大叶钩藤Uncaria macr-ophylla Wall.、毛钩藤Uncaria hirsuta Havil.、华钩藤Uncaria sinensis(Oliv.)Havil.或无柄果钩藤Uncaria sessilifructus Roxb.的干燥带钩茎枝。用于头痛眩晕,感冒夹惊,惊痫抽搐,妊娠子痫,高血压等[1,2]。现代化学研究表明,钩藤茎枝中含有多种吲哚类生物碱,其中钩藤碱、异钩藤碱为其主要有效成分[3]。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钩藤具有降压、抗心律失常、镇静、抗癫痫和抗癌等多种药理作用[4]。但目前未见野生与栽培药材鉴定方面的系统研究报道。本文对贵州产野生和栽培的钩藤类药材进行了较系统地显微鉴别研究,可为该药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鉴别依据。

为“戈波”或“生命历”。因此,彝医主张重视衰年,在衰年中用药格外小心,对于身体的各种不适都要及时治疗,以免酿成大患。

按照衰年的推算,一个人出生后,便按以十二兽顺序的排列增长着岁数,当他30岁之后,生命周期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节律性变化。这种变化的发生随个人属相在生命历上的不同而有早有迟,但第一个衰年的出现总在31―38岁之间。此后,每隔8年这种周期性衰年便会重现一次,而且越来越明显。例如,一个属虎的男人,他生命中的衰年周期性发生在39、47、55、63、71、79、87岁,这些年份中,容易发生各种意外事故和疾病,在生活、生产中要多加注意,提前预防。

“禁日”是指人体可能发生危险的日子,故又称“人辰日”。彝医的禁日主要指禁止针刺体或人体某些部位的日子。《彝族医算书》中对于某些禁日中禁刺部位发生的疾病,改用药物治疗,并可作为万一不慎在禁日中因施行针刺损伤人体后的应急治疗措施。如:初二,禁刺心口,但如损伤而致病时,可吃杉木鱼胆治疗;十四,禁刺咽喉,但如伤病,可以将金子或银子烧红淬水,引水服,亦可吃麂胆、獐胆。不仅提出了预防的方法,还提出了因预防不慎出现问题的解救措施。

3 结语

彝医的预防医学是彝族医学的精粹和特色,自然质朴思想中寓于着科学的唯物主义,在民族生息、繁衍的漫长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向我们展示着彝族医学的博大精深。但目前还没有一部独立、完整,全面、系统的彝医预防医学专著,在对于民族医药积极发掘、研究的今天,对彝医预防医学的系统收集、整理、研究,总结,并上升提炼成彝医预防医学体系,是从事民族医学研究人员的重要任务和课题。

参考文献

1、4 关祥祖.彝族医药学[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200.

2 庄树文,吕冬云.旋毛虫与人类疾病[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6(60):87.

个人对预防医学的认识范文2

  医生个人培训学习心得1

  本人通过10个月的护理实习,在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与耐心带教下,认真学习各项管理制度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多次参加护理人员学习,通过学习使我意识到现代护理质量观念是全方位全过程的让病人满意,努力把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思想认识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在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实习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不迟到不早退,踏实工作努力做到护理工作规范化,技能服务优质化,基础护理灵活化,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护理工作有措施有记录。实习期间始终以“爱心,细心,耐心”为基本,努力做到“眼勤,手勤,脚勤,嘴勤”,想病人之所想,急别病人之所急,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在科室实习中,我严格遵守科室制度,按时参加护理查房,熟悉病人病情,能正确回答带教老师的提问,规范熟悉进行各项专科操作及基础操作,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在工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发现问题能认真分析及时解决,在抢救工作中一丝不勾,有条不紊,得到老师的认可患者的信赖和好评。

  同时本人还参加了医疗机构的下乡体检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通过实习本人理论和实践水平都有所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牢记护士职责,不断加强思想学习与业务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综合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在这里我忠心的感谢每位老师对我的支持,使我圆满地完成我的实习计划。

  医生个人培训学习心得2

  经过一年时间的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班的学习,本人对全科医学知识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悉知全科医学的含义:是一个面向社会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学术专科。将各科相关知识机能有机的融合为一体,从而服务于社区和家庭维护与促进健康的需要。同时熟悉和了解了全科医疗是一个对个人和家庭提供持续性与综合性保健的医学专业,又整合了生物医学、临床医学于行为医学的宽广专业。

  做为全科医生将在全科医疗中充当重要角色,全科医生是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全过程、全方位负责式的管理的医生。

  在一年的学习时间里,老师给我们传授了社区医学、全科医学、社区预防与保健、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康复医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常见病症的中医药照顾、急症与急救、物理性诊断、心理障碍与精神卫生等学科,从中了解了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为了实施六位一体化服务体系的所需要掌握的广泛的全科医疗知识,尤其是突出社区卫生医疗健康、疾病、保健等特点的医学知识理论受益匪浅。

  在皋兰县医院10个月临床技能实践期间,我对内科、急诊科、外科、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处理原则及方法、转诊指征及预防有了一定的掌握,认真完成了临床培训要求。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各临床科室共同的特点,就是充分体现出对广大居民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方便、快捷、周到、便宜、知情。接受到全方位的服务。县医院基本设施齐全,药品丰富便宜、化验室(常规化验、生化化验基本满足常见病的需要)、B超、心电图等。还开展了针灸、按摩、拔罐、封闭等多样化的服务,对诸多疾病后遗症,慢性病的康复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在黑石乡卫生院1个月的基层实践培训期间,我能够独立处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能够结合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掌握的全科医疗服务技能,社区慢病管理,重点人群保健。

  通过实践更进一步认识到做全科医生,卫生院医生在乡卫生院职责的重要性。卫生院医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门诊、家庭访视、健康档案等)了解全乡居民的健康状况,经常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卫生知识达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目的。通过实践使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和联系,充分显示出全科医疗在现今社会中社区居民的需求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由于从事乡镇卫生医疗工作时间不长,工作还不深入,对全科医学和社区医学认识还不够全面,很多理念还停留在专科医疗的模式之中,在应对患者的过程中还存留着以医疗为主、以疾病为中心、以医生为中心的就诊模式,对社区常见的健康问题、康复医学、中医药照顾等全科医学知识还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所以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更新观念,改善服务质量和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更好的为社区广大居民的健康服务。

  医生个人培训学习心得3

  经过一周的岗前培训,我对医院有了全面的认识。医院的各部门的老师分别从医院发展史、现状;医院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医疗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和医德医风等方面对我们进行了培训。我感到非常幸运,能够加入到彰武县人民医院这个大家庭中,同时也体会到责任重大,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方向。

  作为一名医生,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严格遵守“九不准”要求,必须懂法和守法。懂法守法不但能保护病人的权利,而且也是维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的必要条件。当前,面对医患关系紧张的状况,作为一名医生必须全面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为准绳,才能更好地做好临床工作。有责任心,只有这样,才能对患者负责,对自己负责。

  作为一名有医生,必须培养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确保准确安全,同时在确定诊断时尽可能考虑全面,避免漏诊、误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临床经验,平时要多积累。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时刻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工作认真负责,不存侥幸的心理,不可疏忽大意,因为疏忽大意会造成患者心灵和躯体的伤害,惨痛的教训会让我们一生都铭记。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谨慎做事。

  爱心是医疗工作者必有的特质。仁心仁术,医院是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保障人民健康的部门,我们要发扬大爱无疆、心系患者的精神。与患者有良好的沟通,让患者理解我们,耐心解释,一个友善的动作,一句温心的话语都能让患者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关爱,医患关系更和谐,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个人对预防医学的认识范文3

1引言

1.1医学模式的历史演变

医学模式,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医学的理念构架、人们观察和处理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理念构架及人类医药活动的行为范式。关于医学的理念构架,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医学及医疗医药活动的根本看法,即医学本体论;人们观察和处理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理论构架,是指医学本身发展中的认知范式,即医学认识论;观察和处理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从事医药活动的行为范式,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医务人员从事医药活动的行为范式,即医学方法论。作为一种模式,上述三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具有特定性、稳定性、结构性、系统性等特征。其中,医学本体论是其医学模式的核心部分,即医学哲学观对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及医学思想方法、医学思维方式、医学实践方式、医学行为范式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尤其是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我们认为,在医学史上,医学模式大体经历了远古时代巫术医学模式、古代自然医学模式、中世纪神学医学模式、近代生物学医学模式和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学、内科学教授恩格尔(GeorgeL.Engel)正式提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概念bio-psycho-socialmedicalmodel。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实现了对生物医学模式的超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是以人类的疾病谱以及健康观念的变化为依据的。这一模式认为导致人类疾病的不只是生物因素,而且还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因而治疗方法除了传统的生物学方法以外,还应当包括社会科学法和心理学方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研究对象不仅是自然的人,还要研究人的状态和人所处的环境。医学必须建立在人与其生存环境的和谐适应基础上,改善人的生存状态,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治病、防病和促进健康。

1.3当今世界的医学模式

现今时代是生物医学模式和心理医学模式交替的时期。生物医学模式的最基本概念就是把人看作为单纯的生物或生物机器。机器是由另部件一个个组装起来的;反之,也可以一个个拆开还原;因此,作为生物机器的人体同样可以用物理化学的概念还原为物理化学的单体。生物医学模式最根本的观点是要求任何疾病都要有生物学上的证据,即要求任何疾病都可以在器官、组织、细胞的形态上找到可以检测的形态变化或生理生化上的异常。此即莫干尼所说的,凡病均有“病灶”。生物医学的疾病概念强调的就是病灶。而心理医学模式的最基本概念和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人”字。也即生物医学注重的是“病”,心理医学注重的是“人”。心理医学注重的是心身统一的整体和心身统一的社会实体的人。心理医学的健康概念包括以下内容:(1)生物机体是完好的;(2)心理是健全的;(3)与社会是协调的。其中尤以后两条更为重要。心理医学认为,心理上的失常是最重要的不健康,对社会的不适应是心理失常的最大原因;所以,根据这一健康概念,心理症(neurosis的另一种命名)将是临床心理医学极其重要的研究课题和重要的防治疾病,心理卫生是预防医学的重要内容。

1.4现代医学面临的新挑战

1.4.1时代信息化,心理负荷加重20世纪以来,信息量骤增。有人称这个时代为信息时代。信息时代距离和时间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竞争意识激烈,抢时间、抢速度,意味着经济效益和利益;意味着进步和前途;甚至意味着“生存”。这既是社会的进步、社会的文明和物质财富的巨大创造和积累,但也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和社会压力,心理和社会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成为心因性疾病的致病原因。因此,如何稳定心态,如何诊治心理上的的疾病和保护心理健康以及开展心理卫生工作,如何认识心理的物化和人体潜力、潜能的本质,如何进一步探索、研究、讨论这一系列原来是很少有人关注的问题,现在却成为现代医学及其重要的课题。

1.4.2人口老龄化问题世界将进入老年社会,这是医学又一个面临的不容忽视的新问题。老年既有生理上特点的问题如:衰老和抗衰老问题,更有特殊的以往很少关注过的老年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老年的心理问题与社会问题是密切关联在一起的。心理衰老(也即精神衰老)是促进、加速生理衰老的重要原因,而心理衰老则与社会问题(主要是社会矛盾)有重要的关系。生物医学所研究和解决的衰老问题其重点往往放在生物学上的生理衰老,而很少甚至从来还没有考虑心理衰老的问题。现在,与生理衰老密切相关的心理与社会问题将成为医学的崭新课题。

1.4.3病谱及病谱顺位变化近现代的高科学技术对生物性、体因性疾病的防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生物性的致病因子在大量高效药物及先进预防措施的干预下,得到明显的控制;好多曾经吞噬过成千上万人类生命的烈性传染病,有的已经消灭,有的也近乎绝迹;一般的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也已明显减少,死亡率显著下降。但是,另一方面,在与心理社会因素明显相关的心血管疾病、肿瘤、以及心理症和精神疾患却在不断上升。因此,整个人群的疾病谱和病谱顺位发生了深刻的、根本性的变化。曾经有很高发病率的结核病已被排在第十位以后,而心血管病、肿瘤却上升到第一、第二位;在某些地区、某些年龄阶段的心理症和精神疾患则几乎被列为首位而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面对这种情况,单纯生物模式医学的诊治手段和药物几乎已难以为力。

1.4.4医学观念更新存在决定意识。观念总是带有时代特征。当医学的现状发生变化时,人们不得不检查一下原有的原理、理论、学说、观点是否还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一般说来,观念总是滞后于现实发展,它的惰性相对较大;当时代已经大踏步向前、新事物大量涌现时,人们这时才思考(不得不思考)原有的东西需要更新;这时,新观念方随之出现。新医学模式的诞生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是客观的事实存在所决定。

2分析与策略

2.1我国医科院校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p#分页标题#e# 信息时代最大的特征是“人本位”概念,一切以人为本。人本位贯穿在所有领域。医学更不能例外。医学是人的医学,更突出人本位的重要。只看到“病灶”和“病”,而忽略人,或不重视人,这个医学就是个落伍于时代的医学。当前的生物医学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此,所存在的问题、矛盾的根源也在于此。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医学越来越多地干预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对医学的最大负面影响就表现在它导致医学生不重视甚至忽略病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属性。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往往把病人看作是疾病载体,而不是看作一个生了病的人,对人身上的疾病非常重视,全部精力和热情投入到思考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之中,对病人则持冷漠的无所谓态度,即所谓“见病不见人”。加之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的不断增强,市场经济带来了利益格局的多样化、分散化,使得我国社会生活领域中出现了多种价值观、道德观相互交错、相互摩擦碰撞的局面。这种道德观念的交错与摩擦,正是造成社会道德失范的思想根源。而且这对于需要复杂,情感丰富而不稳定,崇尚个性而适应新环境能力较差的大学生群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一些青年从自己所信奉的价值观、道德观出发去选择自己的行为,对社会所提倡的共同价值观采取否定态度,从而为医学高校人文教育的开展及强化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以恩格尔等人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张既要看到“自然的人”,又要看到“社会的人”,对待健康和疾病问题不应只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认识,还要从社会科学特别是心理学和人文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从而对提高医生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新的医学模式向我们表明,不应该把对医学生的其它素质教育看成是医学知识之外的额外要求,它们应该是医学教育本身极其重要的内容,把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人文社会科学本身就是医学科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不应是医学院校的附属,而应成为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医学的本质是以社会的人为研究对象,救死扶伤是医生的神圣使命,然而现代医学院缺乏的正是宝贵的人文精神,现代医生中有不少因缺乏人文素质而不懂得尊重、理解、关爱和抚慰病人。因此,医学院校不能再继续只教给学生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自然科学知识,应该赶快补上医学渗透交叉的医学人文科学,我们培养的医学生不应该只是学到专门医学知识去诊治“疾病”的医学技师,而更应该是富于人文素养,慈祥可爱的白衣天使。

2.2医学高校人文教育呈边缘化倾向

我国长期以来医学高等教育实行的是过窄的专业教育,片面强调大学生专业素质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如何认识自我。其中包含了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我国的医学院校学生,除了能够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之外,很少有时间和机会接触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和接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笔者认为我国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弱化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点:(1)人文学科的选修课比例不适当;(2)不能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3)我国医学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科学是求真,但科学不能保证其本身方向正确。克隆技术的出现及运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单纯的医学科学技术问题,但绝对不能应用于人类社会,因为它是缺乏人文导向的反伦理、反人类现象。

2.3在医学院校开展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一位医学院校的医学生,毕业后足不出户,沉浸在做实验、练技术的追求之中,为了练习娴熟的手法竟到了忘我的境界。按理说,这个医学生的精神值得赞赏,但是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单纯追求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技术素质固然是一位医生不可或缺的基本功,但无论技术有多好,也只能成为局限于本专业狭窄领域的单向型专家。而要成为专业技术素质和人文素质兼备的全面发展的学者型人才,在教学理念与教学环节上,注重人文修养与人文环境熏陶至关重要。政治课不是说教课,应与时俱进,根据现实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为医学生搭建培养人文关怀情感的教学整体环境,弥补他们在人文关怀情感上的缺失。医学专业最早把人当器物研究,包括对各种疾病的研究,后来发展到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人作为社会人、整体人来看,人的疾病不单纯是机体因素,还有环境、工作压力、情绪使然,新型的疾病被称为心身疾病。以治病为对象,只诊病不看人,桎梏了医学的整体发展,当前强化医学教育的人文底蕴,非常紧迫。在掌握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自然科学技术方法的同时掌握人文科学方法,是未来医学教育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加强医学人文科学教育。首先,要加强对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医学教育的人文底蕴的研究和宣传;其次,加快医学教育改革的步伐,体现医学人文科学性质和强化医学教育,人文底蕴应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最后,还要加强医学人文知识分子队伍建设。

2.4关于医学院校开设人文教育学科的几点构想

医学院校人文教学的学科设置,一般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医学哲学、医学史为代表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医学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其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医学科学家提供支持。二是以医学伦理学为代表的学科,其中包括生命伦理、高新技术应用中的伦理、生态伦理等,主要任务是帮助医学生如何做一个好医生。三是以医学社会学为主的学科,其中包括医生与病人、医学与法、卫生保健政策、卫生经济学、医患沟通技巧等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医学生处理好医疗保健服务中的种种社会问题。根据这一设想,当前我国医学高校宜以以下七门学科为主要人文学科: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史、卫生经济管理学、医学社会学、医患沟通技巧,此外还应该包括音乐、美术、文学、美学、历史、哲学、语言学等方面的课程。课程只是载体,通过课程来实现培养目标,塑造人文精神。课程设置要坚持采取必修课、选修课和公选课相结合的形式。重视人文课程是必要的,但人文精神的培育绝不是单纯通过课程设置来实现的,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同样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责任。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人文精神培育尤为重要。要把人文教育贯穿到整个教育过程中,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将人文关怀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传授医学知识与传播人文精神结合起来。许多医生在工作初期大都胸怀任爱之心,恻隐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医生对病人的关爱逐渐淡化,道德观念和价值伦理偏离。应该看到带教老师的语言、行为、仪表、态度、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人文教育不单纯是培养高素质医学生的需要,还应成为临床医生继续教育的内容之一。#p#分页标题#e#

3结论

个人对预防医学的认识范文4

  医院医生实习心得感悟

  儿科实习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因为时间的紧急,一直没有抽空回顾这段难忘的时光,7月中旬,考研的紧迫感由此萌发,不得不抽出时间化为永久的记忆。我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我只想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毕竟我努力过、奋进过。

  说到儿科,不得不提到儿科的基本情况。人民医院儿童中心是由三个病区加上一个重症监护室组成,包含了自己独立的门诊大厅、护理大厅等,可以说是个很完美的儿童医院。儿科总主任就是董继平主任了,虽然很少见到,但她慈祥的笑容,精湛的医技总是让人敬佩,记得在实习生大会上她告诉我们“对待病人,要像朋友一样去对待,但要像敌人一样去防着”、“医生是好人,好人永不给坏人一般见识”。出色的医生又何不是这样呢?在这个医患关系恶劣的社会,保护自己是第一位,但超过度了就是害了自己,不要试图去推卸责任,因为你是把自己往火坑里推,但也不要过于包揽万事,因为事多必出乱,这就是度!

  好了,接下来说说我的老师们吧,第一个当谈的是我们二病区的主任了,王金堂主任,严厉的背后暗含着慈祥,第一次见他时,他正在吼一个患儿的家长“你们怎么做家长的,孩子得这么重的病,还不知道早点来看,拖到现在,来了又不想好好治”是呀,如果你是家长,心里好受吗?不会的。在我们十堰市区的三座三甲医院里,流传着一句话“十堰儿科疾病哪里治,请到太和人民老王处,孩子哭闹送进院,咯咯笑着入怀中”具体我记不清楚了,就是再哭闹的孩子到了太和医院老王处和人民医院老王处,都会停止哭泣,被人们颂为两王。的确挺神奇的。每天查房,我都会跟着他,真的能学到很多东西,最要就是医技医德。下面说说王小菊主任、白淑霞主任及孙洁主任吧,因为不是很了解,接触的比较少,所以不会很好的表达,大致讲下吧,王主任,记得是给我们进行教学大查房的主任,也是儿科实习唯一一次教学查房,讲的很透彻,很仔细,足以说明是一位优秀的教师,跟她一起做过门诊,收获不少,她也很耐心的教我们,很感谢!白淑霞主任,说话铿锵有力,一针见血,没有说明转弯,对待患者疾病能直接道出所以然,说到这里,每个人基本上就能想到白主任的为人,不多花病人一分钱,患儿家长都很喜欢。孙主任,曾经接触过一次,就是帮她晋升副高吧,大热天的,可把我累坏了,还好最后一切OK,最后听部分人说,孙主任喜欢使人帮她做事,我倒觉得,如果她不在忙着,干嘛去找你呢?还是彼此谅解吧!

  医院医生实习心得感悟

  一切都去的那么迅速,一切都来的那么突然。转眼间,实习生涯的第一站在神经内科的充实快乐中度过。我曾说过,我热爱我的职业,我心中最伟大的事业,我喜欢医生,从小立志成为一名医生。大学四年的光阴在忙忙碌碌中度过,经历了太多,失去了太多,得到了太多,但我依然记得我步入医学殿堂的那一时刻······

  我最爱戴的神内教授席主任,您的离开让我有一丝的遗憾,我曾梦想着每天早上大查房的辉煌场景,但您却离开了人医,其实人望高处走,这是人之常情,就是我也会离开,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家人今后的幸福。周主任,我不晓得是哪里人,虽然话听不懂,但我却能感受到他的敬业,他对神经内科的热爱,每天早上的交班,他总会给科室里同事开会,那是心灵之间的交谈,一个领导,如果没有值得大家信仰的地方,如果没有外交能力,如果没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如果没有为事业献身的精神,那就不是一位好领导,就不会带领科室的繁荣昌盛,就不会提升效益,虽然接触不长,但我很尊重他。

  王主任,一位和蔼可亲的女主任,我想她应该也是一位好母亲,对待病人无微不至,时刻为患者着想,为科室的发展着想,我出科时,她那慈祥的笑脸,谦虚的话语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一针见血是她的特色,能直入病情发展与演变,能预知病情变化,我很崇拜她,一位老专家,一位好母亲。邓主任,科室里最爱笑的主任,我觉得微笑是她的特长,青春,她永远都拥有,无论再苦再累,我从没有看到她抱怨什么,总是笑着面对每一个人,我觉得一个人,如果有邓主任一样的胸怀,那她肯定可以长寿了,笑是保持年轻最好的良药,我很喜欢看她笑,生活真的可以很幸福,就看你怎么面对。赵主任,教学秘书,与任何事都很淡定,我很欣赏他,每次跟他一起查房,总能学到很多东西,他爱给我讲病情的特点及治疗,对学生从来都不批评,但有赵主任在身边指导,学什么都快,我喜欢。以上就是我实习时接触最多的主任,真的影响我很多,我会像你们一样成为专业的带头人!

  接下来,就谈谈我的带教老师们,也就是带实习医生的住院医师们。先说说上官老师吧,神经内科ii唯一一位带教女老师,是位严厉的老师,据她的话就是现在不批评你们,等上班了犯错后悔就来不及了,我很赞成她的说法,她是我心中很优秀的讲师,授课风格很独特,但却未能成为我院一名优秀的教师,不能在大课堂里,让更多的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具体为什么真的.不清楚,真的很遗憾啊,她最爱给我们讲课了,跳跃性思维是她授课的风格,因为知识储备丰富啊,我喜欢,管理病人也有一套方案,这里就不叙述了。金老师,帅哥一个,不用说,他肯定是名值得夸奖的医生,细致认真,讲小课没有你听不懂的,他讲课超细致,每一个知识点都能讲到,我在想他这功底估计专业考试绝对难不倒,当然对于管理病人,没一点都不放过,真是良医啊,我敢肯定,在当今医疗市场不景气的年代,他绝对不会在看病上出什么问题。周老师,有点害羞的样子,但其实不然,虽然不经常讲话,但说起话来还是蛮有风味的,病人都很喜欢他,处处为病人着想,病人没有怨言,可以看出,好医生也。以上就是其中的三位老师,大家看到了,各有特色!另外大家也注意到了,还有一位老师我没有提到,那就是我自己的带教老师,梁老师!

  梁老师,我神内实习的带教老师,我最崇拜的老师,我很庆幸我选择了他作为我的老师,当然也是他选择了我作为他的学生。人长的和我有点像,也算是有缘吧。清楚地记得实习第一天,我到科室时,他正好是前夜上夜班,我不知道见到老师要做什么,但他却主动给我打招呼,我立刻就感觉到他是位好老师,对人很好,第一次,有老师亲口对我说,“小伙子,跟着我,你会学到很多东西的,你是名优秀的学生”,对于一个自认为失败的人来说,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自卑的心理立刻清醒开来,没有话语,我默默地感受到这份实习的礼物,我告诫自己一定要活出名堂来,让老师放心,一定要成为一名好医生。

  在一个月的实习过程中,我真正把自己看做是一名管床医生,我取消了自己贪玩的时间,有事没事就呆科室,观察病人,学习知识,干白天没有干完的工作,有时候自己一个人忙到凌晨一点多,但我丝毫没有倦意,我真正体会到医生的职责,医生的艰难。在这一个月的学习中,我学会了很多东西,学会了内科最基本的操作和技能,我不后悔我第一个科室是神经内科,梁老师的良苦用心,孜孜不倦的教导,殷切的希望,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终于明白当时瞿主任给我们说的一句话,“不要害羞,不要怕老师,有什么问题尽管问老师,就是老师心里对你有意见也没关系,反正20之后,你们都不会再认识对方。”真正到了20年之后,我们不可能会忘记他们,因为他们影响了我们今后的一生!我真诚的感谢我的梁老师,谢谢!还有我的郑老师,虽然一起工作仅有两周时间,但真的很愉快认识了你,我们都有一颗为医药卫生事业奋斗的心,所以我们是有缘的!

  好了,太饿了,我该去吃点饭了,愿我们的明天都很美好。有空多联系,我会永远记得,我的生命里有你,有他,有她!再见,我的老师们······

  医院医生实习心得感悟

  经过近一个月时间的全科医生的理论培训班的学习,本人对全科医学知识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悉知全科医学的含义,将原有的各科相关知识有机的融合。

  做为全科医生将在全科医疗中充当重要角色,全科医生是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全过程、全方位负责式的管理的医生。

  在这一个月的学习时间里,老师给我们传授了全科医学基础、社区保健与康复、人际沟通学、医学心理学、社区预防医学五门课程,使我从中了解了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熟悉了全科医学的特点和全科医学基本知识理论。虽然课程多、时间紧,与同学之间面对面的交流、研讨的机会也不多,但是通过这有限时间的学习与交流,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认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学习,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和联系,充分显示出全科医疗在现今社会中社区居民的需求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更进一步认识到做全科医生,社区医生在社区职责的重要性。

个人对预防医学的认识范文5

自1984年毕业以来,王贵强教授一直活跃在传染病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第一线。他在临床医疗救治工作,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和卫生救援活动,临床科研工作、教学工作,以及医师协会和医学会等各项工作中表现突出。在面对患者时,他总是从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对患者高度负责,耐心细致,技术精益求精,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高度评价。

不放过任何一个临床异常所见

在临床工作中,王贵强主任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临床疑难问题。他常说,医学是经验医学,但不能唯经验,应该学会在书本中、前人的经验中和文献中积累自己的经验;而正是由于他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结合文献学习、总结经验,才能够多次独立诊断从未见过的疾病,如“莱姆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

1987年,我国学者在黑龙江海林地区发现“莱姆病”并进行了报道,王贵强及时了解到该病的特点后作了摘录。1989年年底,王贵强刚刚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不久,一位来自大兴安岭地区的患者,被按照“森林脑炎”收入医院,但没有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主任查房也认为不像“森林脑炎”。由于王贵强先期曾经看到过莱姆病的相关论文,再加上主任的意见,他立即翻阅读书笔记,发现该患者的表现很像“莱姆病”,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最后通过暗视野显微镜观察到“螺旋体”而确诊,针对性应用抗生素终使患者痊愈。

对此王贵强主任回忆说,在整个诊治过程中,没有在该患者身上发现文献描述的“游走性红斑”,但他进一步查阅文献发现,个别患者“红斑”可以很大,可达70 cm×20 cm。根据这个线索,王贵强又在患者身上反复寻找,终于发现整个前臂就是一个“游走性红斑”,至此,王贵强主任完整地学习了有关“莱姆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对此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尝到了“求甚解”的甜头。

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对自身免疫性肝病,尤其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还没有普遍认识。当时,王贵强主任在临床中遇到一例肝病患者,发现其ALT升高,胆红素升高,同时GGT明显升高而无法解释。他通过文献检索认识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采用激素和熊胆胶囊,有效治疗了患者。此后,他继续关注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并在全国各地讲授自身免疫性肝病,使该病逐渐被认识,使更多的患者得到了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在临床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

大学毕业后,王贵强被分配到辽宁省阜新市传染病院工作,当时有大量的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因没有得到及时的外科治疗而死亡。王贵强利用在实习期间学习到的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技术,首次在该院应用,使患者获得了重生的机会。此后,无论节假日还是夜间,他常常被病房通知去下三腔管,对此他毫无怨言,反而对能帮助患者而感到快乐。通过大量的实践,王贵强主任总结出了三腔管应用的技巧,并进行了多项改进,如,在三腔管压迫时,患者常常难以忍受局部压迫而放弃治疗,导致再次出现出血而死亡。他经过查阅文献了解到,鼻前庭神经丰富、痛觉敏感,而咽后壁神经相对少,因此首创以15度至30度角牵拉,取代传统的水平牵引方式,使牵引着力点在咽后壁,减轻了患者鼻前庭压迫疼痛,使患者疼痛减轻,耐受性增强,令这种救命的办法更利于被患者接受。

在传染病院工作期间,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是另外一个晚期并发症,单纯放腹水需要同时输注白蛋白,花费昂贵,且由于腹腔压力增加,不利于肾灌注,常常难以控制而发展为肝肾综合征等导致患者死亡。王贵强主任根据当时发表在《实用内科杂志》上的有关“腹水直接回输治疗顽固性腹水”的文章,悉心研究摸索,在医院首次开展该技术用于顽固性腹水的治疗。通过治疗,一方面减轻了患者腹腔内的压力,减轻了痛苦;另一方面有效提高了血容量,减少了白蛋白和水分流失,增加了肾灌注,获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王贵强主任常说,做医生要通晓病理生理学,要“求甚解”,“知其然,知所以然”。医学强调记忆,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到了临床实践阶段就容易出现问题,应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予记忆,并进一步总结,形成经验。

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在20世纪80年代大流行时,正值王贵强在读研究生,在导师于丹萍教授的指导下,他开始对此病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进行研究,同时参加临床诊断和抢救治疗工作,通过救治大量的病人,学到了内科急重危症救治的经验,也体会到了病人的痛苦,这促使他对患者无论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竭心尽力地对待。

2002年,一位河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因病情危重需要进行肝移植。在等待供肝的过程中,王贵强首次应用拉米夫定进行抗病毒治疗,病人最终抢救成功,没有进行肝移植,至今已经十多年,肝功能仍然稳定,可以正常工作。

基础和临床科研工作硕果累累

在忙于临床工作的同时,王贵强主任非常注重抽时间做科研。早在攻读研究生期间,正值肾综合征出血热在我国大流行,年发病人数达十万例,病死率3%至5%。王贵强在导师于丹萍教授指导下,通过一系列研究,提出了该病病毒直接作用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据此强调早期抗病毒治疗和针对病理生理规律进行预见性治疗的原则。相关成果编入了诊疗方案,指导临床治疗。该研究于1994年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美国留学期间,王贵强主任通过研究T淋巴细胞凋亡信号传导和树突状细胞介导的免疫治疗等,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Bak在T细胞凋亡中的重要作用,相关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分别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Journal of Biology and Chemistry》和《Cancer Research》等杂志发表。归国后,王贵强主任先后主持和参加原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传染病重点专项课题、美国CMB基金、北京市科委计划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等课题15项,150余篇,其中SCI论文33篇。目前担任美国感染病学会会刊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临床感染病)编委,系中国大陆唯一的编委;还担任亚太肝病研究会会刊Hepatology International(国际肝脏病学)杂志编委,另担任担任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十余种核心期刊常务编委、编委等,并作为多个国际杂志审稿人,如Cytokines,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Protein Identification and Purification等。

同时,王贵强主任还十分重视教学工作。每年投入大量的时间在教学和继续教育上,不论是本科生、8年制还是毕业后的医学教育工作,王贵强主任都积极主动地参加。作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已经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8人。

普惠患者,大力培训基层医师

自2008年担任北京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以来,王贵强主任多方争取资金支持,对北京地区感染科医师进行免费全员培训,连续组织了四届北京感染和肝病论坛、继续教育学习班四期及周边区县巡讲活动等,累计培训北京及周边地区感染和肝病等基层医师2600余人次,有效提高了基层医生的水平,为北京地区感染科医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王贵强主任负责继续教育工作,在分会李兰娟会长领导下,先后参与组织针对基层医师的“蒲公英项目”和“彩虹项目”等,累计培训基层感染科医师36000余人次,提高了全国基层医生对慢乙肝抗病毒治疗重要性的认识,使广大乙肝患者受益,降低了肝硬化和肝癌等终末期肝病的发生。

自2002年王贵强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常委兼学术秘书,2009年当选为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他积极参与组织学会的各种学术活动,包括隔年一次的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术年会、病毒性肝炎和肝病学术会议、全国感染中青年学术会议等。

担任中华医学会肾综合征出血热学组组长期间,王贵强主任作为大会主席组织召开了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学术会议。他还多次受邀参加亚太肝病研究会年会、欧洲肝病研究会年会等国际会议,做专题报告或主持会议。他响应中央政府西部大开发的部署,作为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西部行”继续教育项目负责人,自2004年以来,分别在新疆、广西、、云南、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等西部省、自治区组织 “西部行”继续教育项目10次,累计培训西部医师3000余人次,大大提高了西部地区感染病和肝病医师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多次受到中华医学会的表彰。

在临床工作中,王贵强主任还痛心地发现,很多患者由于对疾病的认识误区而延误了宝贵的治疗时机,因此,他在临床实践中,时刻不忘对患者开展科普宣传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疾病过程,积极配合治疗,避免“有病乱投医”,贻误治疗时机。同时,他还多次在大型健康教育活动中以及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多种媒体的传播方式,参加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由于在科普工作中的表现突出,2011年,他成为了北京市首批认证的“北京健康科普专家”。

积极参与公共卫生

应急和救援工作

2003年北京SARS流行初始,王贵强主任以传染病医师的敏感性,迅速意识到了该病的危害。他建议医院门诊和病房医护人员在诊治发热患者时带口罩,注意个人防护。在北大医院出现首例患者时,他积极参加会诊和制定治疗方案;积极建言献策,配合院领导设计重新启用的旧病房楼,用于SARS患者的集中收治,避免了院内感染的发生。不仅负责SARS主诊和会诊工作,还承担着大量普通传染病重症患者的救治,因成就突出,获得了北京市“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的殊荣,他所在的科室,也获得了北京市“抗击非典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05年印度尼西亚海啸发生后,王贵强主任受原卫生部派遣,参加了赴印尼卫生救援队。他利用自己丰富的传染病防控知识,帮助当地有效进行防疫工作,并诊治了大量患者,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中国卫生救援队在当地总医院开诊11天,共接待门诊患者1200多人,最多一天接待患者200多人,接近该医院日均门诊量的三分之一。由于王贵强等中国医生的良好声誉,大量患者慕名而来,请求中国医生给予诊治。

作为传染病专家和原卫生部自然疫源性疾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王贵强教授多次参加原卫生部组织的突发和不明原因疾病的咨询和甲流、蜱虫叮咬、超级细菌等公共卫生应急工作,受到了原卫生部领导的充分肯定。

在2010年发生的“蜱虫叮咬事件”中,王贵强主任受原卫生部委托,作为专家组成员赴疫区调研,获得了第一手临床数据,为原卫生部颁布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方案》的制订提供了依据,并作为主要执笔人对终稿把关。

作为原卫生部卫生标准委员会传染病标准委员会委员,王贵强主任还积极参加国家法定传染病标准修订、制订和审定工作。主持修订了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参加了《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的制订,主审多部法定传染病标准。由于在传染病标准制订、修订和审定中的突出贡献,2007年,王贵强主任被原卫生部卫生标准委员会评为“卫生标准先进个人”。

作为首届中华预防学会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委员会委员,王贵强主任积极参加公共卫生应急的管理工作,为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相关工作政策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参加了《公共卫生应急手册》的编写工作。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期间,王贵强主任作为国家核生化医学救治辅助决策系统专家组成员,为奥运期间的安保工作进行技术支持。

采访即将结束时,王贵强主任对记者说:“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是每一位合格的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而去努力的。所谓众志成城,当我们每一位医生都努力进步,恪尽职守,就一定会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