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范文1

【关键词】思维能力;把握文本;紧扣文本

教材,顾名思义就是教学材料。现行语文教材都是在认真筛选、周密论证的基础上精心的,都是富有思想意义、艺术意义、体裁意义的典范文章。而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如果我们抓住这一重要时机,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因素,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挥教材示范和导向作用,这里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把握文本,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性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引导拓宽学生的视野,打开学生思维的通道,我们要学会善于结合文本进行适当的联系和拓宽,设计好教学过程让教材成为一个个最佳的资源生长点。语文教学要完成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已知到未知的延伸,形成开放的教学态势。课文的重c句子,是表现课文中心思想的,是联系上下文的纽带,是贯穿全文的“串珠线”,在篇章结构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课文中的段落之间,几个部分之间总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在教学中,我们始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如老舍写的《草原》,它是以“景”和“情”融合一起的优美散文。在教这篇课文时,我们以课文结句为突破口,一是剖析结尾句,掌握草原景色的特点。句中的“天涯碧草”是对草原景色特点的高度概括和形象表现。我让学生思考:“天涯”境界从哪里体现?“碧草”景色又从何体现?二是剖析结尾句,探明语文主旨。句中的“蒙汉情深”为点题之语。为了理解,让学生考虑考虑:作者来到草原,对那里的特有的环境产生了什么感受?从哪里看出?经过逻辑的反推,进而从“迎客”“相见”“款待”和“联欢”这四个不可变动的逻辑顺序的感况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进一步加深了对“蒙汉情深”这一课文主题的理解。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紧扣文本,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小学语文课堂不仅要让学生会解决问题,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所以质疑习惯就要从低年级着手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广阔。如教学《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时,可以抓“小竹排画中游”的矛盾之处让学生质疑:小竹排怎么会在画中游?画怎么能游?小竹排会不会把画撑破吗?水不会把画浸湿吗?等等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在文本中去细读、品读、悟读,学生在文本中自然而然会读懂了江南的景色是多么美的,此景就像一幅画。又如学习《小小的船》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我坐在小小的船里”的矛盾来思考问题:“小小的船”是指弯弯的月亮吗?那么小女孩是怎样坐到月亮上的?她坐在月亮上看到的是不是和我们看到的一样?月亮圆的时候她该怎么办,会掉下来吗?此时,学生们对小女孩坐在弯弯的月亮上看星空充满了兴趣与迷惑,这样的课堂能激起了学生对探究宇宙充满兴趣。让学生在问题的解答中学会怎样发现事物的矛盾、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挖掘文本,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性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老师要根据教材加以拓宽、延伸、注意打通关节、汇聚总合,联类比较,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和吸引力的问题,课堂才能成为富有效益的五光十色的语言信息场,学生才能在密集的高强度的信息刺激下,培养创造性思维,积累足够的语文知识。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自主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教科书的工具功能,通过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活动,准确表达自己思想、审美体验。

在教《月光曲》一文最后一节时,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贝多芬离开茅屋后,兄妹俩从陶醉中苏醒过来会说些什么?贝多芬回到客店记下即兴而作的《月光曲》后会想些什么?这一富有兴趣的提问,使整个教室活跃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举手。有的说:“皮鞋匠会惋惜地说‘我听得这样发痴,连贝多芬走了还不知道,哎,真可惜’。”有的说:“盲姑娘会要怪哥哥,好眼睛也看不住一个人,要是能留住他多弹一首曲子该多好呀。”还有的说:“贝多芬记完《月光曲》后,拿着记的曲谱纸会满意地说,我的即情之作多好啊!多亏那兄妹俩,今后我还要谱写曲子给穷人听,给那些“知音”听。”通过变序跳跃的提问,不仅激发了学生快速求知欲望,而且还有效地训练了他们创造思维的能力,使思维具有灵活性。

总之,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立足文本学会质疑,从低年级起学会自已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当学会用慧眼去捕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去看待和认识问题,逐渐将学生思维引入更深处,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和求异创新的能力。我们可以立足文本,挖掘教学点,多方引导,而后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真正有所得。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范文2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内部的规律性.所谓数学教学中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指学生在对数学感知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论与判断,从而或得对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数学思维虽然并非总等于解题,但我们可以这样讲,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中学数学基本概念、公式、定理理解的基础上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

然而,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的很明白,但是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学生发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差异,也就是说,这时候,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这种思维障碍,有的是来自与我们教学中的疏漏,而更多的来自于学生自身,来自于学生中存在的非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因此,研究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对于增强中学生数学教学思维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呈现

1.运用开放型习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开放型习题是相对有明确条件和明确结论的封闭式习题而言的,是指题目的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确定的习题.

练习是数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恰到好处的习题,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启发思维,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除注意增加变式题、综合题外,适当设计一些开放型习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克服学生思维的呆板性.

(1)运用不定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不定型开放题,所给条件包含着答案不唯一的因素,在解题的过程中,必须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有关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作全面分析,正确判断,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如: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时,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真假分数的意义后,问学生:b/a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因a、b都不是确定的数,所以无法确定b/a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在学生经过紧张的思考和激烈的争论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当b<a时,b/a为真分数;当b≥a时, b/a是假分数.这时教师进一步问:a、b可以是任意数吗? 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真假分数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2)运用多向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多向型开放题,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思考方向,使学生产生纵横联想,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3)运用多余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多余型开放题,将题目中的有用条件和无用条件混在一起,产生干扰因素,这就需要在解题时,认真分析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充分利用有用条件,舍弃无用条件,学会排除干扰因素,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从而培养 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如:一根绳子长25米,第一次用去8米,第二次用去12米, 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由于受封闭式解题习惯的影响,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凡是题中出现的条件都要用上的思维定势,不对题目 进行认真分析,错误地列式为:25-8-12或25-(8+12).

做题时引导学生画图分析,使学生明白:要求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实际上就是求两次一共用去多 少米,这里25米是与解决问题无关的条件,正确的列式是:8+12.

通过引导分析这类题,可以防止学生滥用题中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提高学生明辨是非 、去伪存真的鉴别能力.

(4)运用隐藏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隐藏型开放题,是解题所需的某些条件隐藏在题目的背后,如不注意容易遗漏.在解题时既要考虑问题及 明确的条件,又要考虑与问题有关的隐藏着的条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审题习惯和思维的缜密性 .

如:做一个长8分米、宽5分米的面袋,至少需要白布多少平方米?

解答此题时,学生往往忽视了面袋有“两层”这个隐藏的条件,错误地列式为:8×5,正确列式应为:8× 5×2.

解此类题时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找出题中的隐藏条件,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 思维的缜密性.

(5)运用缺少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缺少型开放题,按常规解法所给条件似乎不足,但如果换个角度去思考,便可得到解决.

2.优化课堂设计,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1) 培养兴趣,让学生迸发思维.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策划人和导演,精心设计每节课,据教学内容创造形象生动教学情境,设置诱人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

(2) 鼓励创新,让学生乐于思维.对于较难的问题或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分解,减缓坡度,分散难点,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给学生多一些鼓励,多一份肯定,少一分惩罚、少一分指责,,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并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乐于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范文3

一、创设历史情景,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现象,体验历史人物情感

历史情景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学大纲为导向,根据历史学科、知识和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如语言、挂图、图片以及录音、电视、电脑等,创设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向学生交代历史背景、展现历史现象、讲述历史过程,营造出适当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积极思维,达到教学目的。其意义在于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注意主体的感受与体验,在情感与意境的最佳组合情境中,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情感与审美的体验。因此,创设历史情景可把学生带入所要讲述的历史环境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

创设历史情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注意力,为后面两个部分的进行打好基础。创设历史情景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灵活运用,既可以在课堂上集中运用,也可以在教学中穿插运用。

例如,我在讲授“九?一八”这部分内容时,在讲授课前,我采用音乐创设情境的方法,在课堂上用录音机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在哀伤的歌曲中,学生们的思绪被带到了“九?一八”后东北人民受苦受难的历史场景之中,悲愤的绪情充满了每个学生的胸膛……在这样的情绪的感染下,学生很快的进人了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这段历的掌握与理解。

二、创设历史问题,使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通过讨论交流突出学生主体性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当遇到教材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结合史实进行分析和论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例如: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为什么?如何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科举制度的利弊。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人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要注意为学生营造开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言,即使学生发言错了,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都应去夸奖他、鼓励他,这有助于培养其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

在讨论时,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讨论时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和总结,以讨论参与者的身份对讨论中的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引导讨论不断深入,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上有所提高。同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导,提供多角度思路,使讨论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

三、创设历史思维,让学生寻找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掌握基本的历史规律

当学生学习了一系列的知识概念后,为避免其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孤立、零散、机械的存储状态,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将新旧知识系统化,形成规律性的网状联系,教其学会运用归纳、总结、比较等方法,将知识学习过程由历史概念的学习上升到理论认识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同时,整理知识的过程,也是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再认识。在此期间,教师可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既掌握了历史事件间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又从中学会历史思维的原则和方法。如果教师能适时选取恰当的内容,将课本上的某些现成结论问一个“为什么”,去进行剖析,以展示思维过程的基本步骤,增强所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加强思维逻辑性的训练,既深化了教材的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比如,讲述隋唐文化时,教材以《封建文化的高峰》为题,用三课时叙述了隋唐科技的发达,宗教的兴盛,文坛的鼎盛,艺术成就的五彩缤纷,但却没有阐明形成如此辉煌灿烂文化的原因是什么。若教师在讲罢全貌后,在此设问缘由,然后师生共温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内容,再剖析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对文化的影响及交互作用,这样组织教学,既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隋唐史知识有机融汇,同时也使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分析,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范文4

1 加强“双基”教学,奠定数学思维结构的基础

加强“双基”教学是培养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无知无技便无能。只有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才能培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数学知识是由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所组成,在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性质、法则、公式等都是由各种概念的联系产生的。可以说数学概念实际就是数学知识的基石。概念的引入,理解、运用、巩固、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他们才有可能自觉地掌握数学规律,正确地进行判断和推理、正确地进行各种计算,解决各种数学问题。为了切实加强“双基”,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做到:

1.1 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思维

数学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学习抽象的概念总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而形成的。因此,感性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我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断地给学生提出新的思维课题,又在不断回答和解决这些新课题的过程中,使他们的思维不断地向前发展。通过实物直观去感知事物,获得表象。逐步地借助图像直观,语言直观去帮助学生思维,最后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1.2 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有一个十分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则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前提。因此,我在教学中,每教一点儿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参与新认识活动,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构成知识网络,拓宽知识面,使他们的智力活动不断地向精确、全面的方向发展。总之,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切实加强“双基”教学,并认真地改进“双基”教学,使“双基”的掌握与思维的发展相辅相成,有机地统一起来。

2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应该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向前推进。小学生的独立性很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的波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至关重要,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2.1 针对知识的生长点、设计启发性问题

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由旧知识发展而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点儿也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教师的责任不在于简单地教给学生一个结论,而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因此,教师要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思考题,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主动地找到答案。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新。通过一步步由浅入深地沿着知识的阶梯不断攀登,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2 针对知识的重点、设计思考性的问题

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既不要大而空,也不要细而浅。因为二者都不易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实践使我体会到这样提问既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2.3 针对知识的深化,设计灵活性的问题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自觉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形成能力,关键就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知识,只有理解的知识,学生才能牢牢掌握,并使之运用自如。培养他们善于运用已学的知识,逐步地学会全面看问题,在发展中看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意识地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钻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探究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4 针对实际操作,设计指导性的问题

“眼看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在学习抽象的几何初步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我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引导他们参与一些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促进他们去抽象概括和总结,使他们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就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也就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问题如何提出,对教学影响极大,什么时候提出什么问题,需要精心设计,特别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经过动脑、动口、动手实践与思维获得的知识才是深刻的、牢固的。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范文5

科学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由师生共同参与,采取以学生为主,养成学生的探究心向和探究能力的学习方式和策略,又是素质教育培养思维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那么,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谈:

一、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实施愉快的教学、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实施愉快教学,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愉悦,精神饱满。在这种状态下,大脑皮层容易兴奋,使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为了创造生动活泼、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我采取了这样的对策:

(1)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边听课边想,边观察边想,边实验边想,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学生想的新奇。我还经常运用设疑促思的方法,促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

(2)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在课堂上我对学生没有说这不能、那不能的规定,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想说就说,想问就问,有不同的认识允许展开争辩,即使说错了,也只作正面指点,不进行指责,不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3)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学生好奇、好动、好玩,学生对什么都想动一动、做一做。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在教学中我积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学生的动手要求。让学生积极地玩,并要求他们玩出新意来、玩出知识来,从而在动手过程中,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思维品质的培养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与建议,提出问题,发生争执乃至错误地回答等,无论是言语方式的表达,还是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动性资源。

当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价值的思维,如果教师不理不问,学生就会感到失望,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熄灭,这样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显然是一句空话,教师没有对出现的个别“异端”进行草率处理,而是及时抓住机会,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探索氛围,这样既保护了“异端”的积极性,又激发了众人参与学习的欲望,这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很好体现。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闪现时,不要轻易忽视这种火花,应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一些想法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时,则是留在课余时间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能简单应付。

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火花转瞬即逝,也许永远就这样消失了,因此,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只要是学生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问题,教师都要重视,并且都要与学生一起进行研究。久而久之,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喷涌而出,我们的课堂教学追求的正是这一点。

三、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一方面要让学生巩固知识、学会应用;另一方面还要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等方面下功夫,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电阻的串联”一节内容后的“思想”看,把三个电阻R1、R2、R3串联起来,总电阻是多大?把若干个电阻R1、R2……串联起来,总电阻又是多大?这是在教材内容两个电阻串联起来计算总电阻的基础之上延伸到三个以上电阻的串联情况。这一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启迪学生遇到问题要多思考、多议论,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教材上的理论和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联系起来,并与生产、生活中相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在应用中加深理解理论知识。

例如,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联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成倒立缩小实像规律(如照相机),哪些地方用到了成倒立放大实像(如投影仪),哪些地方用到了成正立放大虚像(如放大镜)等,进行理论与实际结合,这样才能对知识理解得深、掌握得牢。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范文6

一、精选习题,示范讲解,充分发挥例题的作用

例题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顺解题思路,复习巩固知识和明确解题规范,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必须对例题进行筛选,精选典型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习题作范题,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找出例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要求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抓住解题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并适当列出解题格式、要点和注意事项,使学生从解题思路、方法、层次和规范要求等方面受到启发。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剖析,不仅可以收到以题及类举一反三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达到明确概念、掌握方法、启迪思路、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选好习题,组织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习题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纵横关系,掌握知识的系统性,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题型,开拓思路,熟悉解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是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必须加强习题训练,但不能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这就要求学生的练习要“少而精”,教师必须对习题进行精选,选择具有启发性、典型性、规律性和针对性的习题,采用“多变、多析、多问、多解”的导向法组织学生练习,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加强解后评析,注重思路启迪,提高解题效率

习题解后的评析,不仅能及时清理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同时对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特殊的功效。解后评析可采取“一题一评析”的策略,可先让一位学生汇报结果或上讲台作解答,并要求其作适当的讲解,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补充不同的解法,但绝不能将习题的评析变成“就题论题”,而应该引导学生深化习题,挖掘习题内涵,进一步拓宽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方法可采用“一题多解”、“变题讨论”、“错例分析”等。通过评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讲活,从而达到培养思维变通性、创造性,开拓学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

四、加强解题小结,注意学法指导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在练习和评析中注意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指导学生总结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并使之系统化,同时对题目类型,解题步骤进行归纳小结,总结解题常用方法、解题的一般规律、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并在掌握常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的新途径、新方法,并做出小结论,让学生明确或记忆,这样可使学生解题经验集少成多,开阔视野,少走弯路,提高解题速度。

五、习题教学中几点注意事项

(1)习题要“少而精”。“少而精”的习题是习题教学成功的关键。化学习题类型繁多,学生手中的习题资料也品种不一,如果面面顾及,势必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为此,教师必须精选知识覆盖面广、典型的习题组织练习和剖析,从中引导学生掌握方法,以达触类旁通之功效。

(2)要启发讨论。练习评析积极启发讨论,这是习题课教学成功的保证。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练习反馈的信息,积极组织学生讨论,适时启发点拨,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