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调研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设计调研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设计调研总结

环境设计调研总结范文1

景观设计的相关教学,在西方最早要追溯到园林设计和建筑学的教学中,旨在培养从事花园建造和公园规划的专业技术人才.后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病”也开始大面积爆发,如城市交通拥挤、生态环境破坏和城市文化弱化等.由此可见,景观设计对从业人士的专业要求也越来越综合,同时,艺术行业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也开始介入到景观设计中,诞生了新的领域,如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景观装置等.为提升城市景观的营造水平,培养环境艺术的专业人才,国内高校开始设置“环境艺术设计”(后又称为“环境设计”)专业,其中包含了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两个主要的教学板块.在环境设计教学体系不断丰富和优化的过程中,景观设计课程逐渐被重视,其主要原因分为两点:第一,实际的环境设计的实践操作中,室内与室外空间相互包含,传统的室内设计或装潢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知识盲区.第二,城市化过程中的很多城市问题,为景观设计师的才能发挥提供了空间,并推动了景观设计成为了新兴的独立学科.中国自2011年,将承担景观设计研究功能的“风景园林学”学科推动成立,大量的专业师资和技术人才为环境设计中的景观设计课程提供了教学保证[2].第三,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激发了同时具有艺术和景观工程背景的人才需求量,社会对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的要求不断增高.如特色街区的打造、小城镇旅游市场的开发、城市家具的创作等.越来越多样并且精细的设计领域诞生,对环境设计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这对于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设置的景观设计课程提供了契机和挑战.

2景观设计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角色功能

安徽农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拥有近十年的办学历史,虽然时间有限,但发展迅速,在该校艺术设计同类专业中学生数量最多,教学课程体系最为丰富.其专业课程涉及建筑,绘画,材料,植物农学等多学科知识.其中,与景观设计方向同名的核心课程《景观设计》开办在环境设计专业的三年级,学生在经历了两年的专业基础课后开始进行高强度的设计课程,《景观设计》的出现,与同学年开设的《园林绿地规划》、《景观植物基础》等牵涉大量景观领域知识的设计课程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为学生的景观设计知识体系的培养奠定基础.风景园林学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是一个宏观的课程体系,一般由景观工程,城市绿地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等多门核心课程组成.并且,由于生源基本为理科生,对工程类的知识消化较快,使得风景园林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对景观设计行业的适应性要好.相反,环境设计由于除了景观设计方面的课程以外,还包括室内设计、装饰艺术等多个模块的课程,导致景观设计的课程体系被压缩.在安徽农业大学环境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2012版中,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基本是以同名课程《景观设计》承担核心教学角色,以园林绿地规划和景观植物基础为辅助来进行教学.这就意味着,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的课时少,需要一定程度的内容压缩,强度会比较高.再加上艺术生源对于景观设计课程中的尺寸,工程材料等理工知识接受速度较慢,使得授课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这也要求景观设计课程需要重新的角色定位,使其具有环境设计的“艺术学科”特色,与风景园林学专业的培养教学方式形成优势互补.

3景观设计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教学困境

安徽农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开设在大三的第二学期,在此之前,学生的课程主要以美术和室内设计体系课程为主.所以,一般在大三第二学期开课时,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画图软件,但是对景观设计没有相关概念.此外,《园林绿地规划》主要承担城市设计和城乡规划等相关知识的介绍,而《景观植物基础》主要承担植物的认知和病虫防治等理论知识的构建.这两门课与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仍然存在一定距离.由此,《景观设计》将承担景观设计方向的主要核心内容.笔者以安徽农业大学《景观设计》课程为例,用以说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困境和对应的教学方法.结合安徽农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实际情况,《景观设计》课程容易存在如下的教学困境:第一是时间紧张,任务较重,需要有效的穿插不同环节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且为及时了解学生的了解和接受情况,需要设置当场的设计任务和作业,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从而得到反馈效果来帮助课程的进度调整.第二,学生的“艺术思维”主要是以图面美观为目的导向,这样容易使得设计本身的逻辑性不强,经常出现“拍脑袋”的生成方案.授课教师需要在短暂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思维从“美观导向”转变为“科学导向”,讲究设计本身的功能性和科学性.第三,设计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景观设计也是如此.单独讲授课本的知识无法使得学生了解景观设计的具体流程和操作过程.需要任课教师将实践环节融入到课程中.第四,学生在景观设计的课程作业完成过程中,容易存在创新能力无法被激发的窘境,主要是由于学生容易依赖信息量强大的互联网,来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拼接,从而“拼凑”出自己的方案.同时,学生往往受到现实生活中场景环境条件的干扰,对一些细节设计形成固定的认知和思路,难以形成新鲜的想法.

4景观设计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教学方法

《景观设计》是一门复杂的综合课程,其以空间设计手法的传授为主线,穿插对社会调研的方法和景观工程进行相关的理论阐述,并且,通过设计作业的形式使得学生对理论部分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达到真正的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技能.这就意味着景观设计不仅需要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同时为了打好学生的专业基础,还需要对涉及到的相关技能模块进行锻炼,包括手绘方案快速设计和计算机模型设计等.在此过程中,由于设计学习需要做大量的重复练习,所以任课教师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更有效的进行知识点的传达和灌输.笔者围绕安徽农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为主要核心内容,提出教学方法的三个改进方向:

4.1将方案设计与社会调研的训练有机融合

景观方案的目标对象是场地空间,而场地空间则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调研场地空间背后的社会关系,对后期方案概念的生成有直接的推动的作用.当前在景观设计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对方案基地的图纸片面研究,容易“以形论形”,缺少对场地形态生成背后的社会调研支撑.又或者,学生将任课教师布置的社会调研任务落实的不够,只是“走马观花”的快速看看场地,这使得调研部分除了留有些照片资料外,对场地方案的有价值参考资料不多[3].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须将方案设计的训练和社会调研的训练融合在一起,作为完整的一套练习流程布置下去.流程包括以下方面:网络资料的归类整理(场地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等背景知识)、学术论文的整理(寻找相似案例设计的切入点)、田野调查(访问与记录)、设计方法的讨论、空间设计概念草图生成、方案完善.在此流程中,方案设计在总体设计逻辑中的循序靠后,前期学生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进行社会调研.同时,在学生进行实地调研记录的时候,须组成团队来进行任务的分配.这样相比与单人调研,可以使得短时间内获取较大的信息量,避免个人调研出现重复现象.小组成员在团队调研的大范围中,选取一个小的方向或角度来推导方案的预期目标,包括提高空间的公共安全性、保护场地的文化记忆、提升场地的经济价值等.基于个人的预期目标,选取场地的调研数据获取种类:包括人口数据、商业业态数据、微气候数据、交通数据等,随后根据数据的反映,将方案方法和形式深化到空间的规划或设计中,包括设施设计、植物造景、空间规划等.

4.2将艺术思维训练与工科思维训练统一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他们对于景观设计的了解最开始源于艺术思维,并且由于高中美术考试和大学低年级基础课的艺术思维训练,学生对景观设计的思维逻辑缺少必要的严谨性,具体表现在:重视图纸的美观程度,忽视设计的合理性;重视空间划分的形态表现,忽视空间的功能科学性;重视部分理论的学习,如色彩理论、美学理论、装饰理论、造型理论等,忽视项目的可落地性,如工程概预算、材料尺寸和调研设计等.这就导致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与风景园林、建筑学等工科专业毕业生竞争景观设计相关工作岗位时,显得“纸上谈兵”,竞争力下滑.因此,在景观设计的课程中,须重视将艺术思维与工科思维训练的统一:首先,须预留课时带领学生认知材料与尺寸,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的知识理论,更要带领学生深入实地,当条件允许时,在建成或未建成的场地指认材料,并且当场衡量尺寸,加深学生记忆.其次,训练学生的模型制作技法,设计模型是将设计者的想法开始落实到场地,并进行模拟从而再次敲定设计思路的过程.在“艺术思维”的影响下,学生容易将模型作为展示设计效果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忽视其在设计过程中存在“推敲”“实验”等作用,这就使得任课教师要将模型的制作过程融入到方案设计的引导中,二者合二为一,推动学生的工科思维的训练[3].

4.3将学校学科特色与景观设计课程结合起来

安徽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林生命科学为特色的大学,在此学科群的背景下,环境设计除了要建设好基本的设计课程以外,还需要结合学校的自身学科特色,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安徽农业大学一直都以服务“三农”为立校根本,环境设计专业的方案作业选择上,也处处体现了农大的学科特色,如乡村景观规划、古聚落保护、植物造景与生态修复等等.在与景观设计学科相对强势的工科院校相比,安农大环境设计专业注重对农村和农业领域的介入,弱化造型设计的劣势.同时,方案项目结合了浓烈的地方特色,如任课教师开辟专栏介绍徽文化中的徽州园林、徽州建筑、徽州聚落、环巢湖湿地景观等相关的理论,将设计项目结合当地的社会环境中来进行训练.同时,在此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设计概念或方案积极引入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形成产学结合、产学互动、产学创新的局面.

5总结

环境设计专业相比与风景园林学、建筑学等空间设计类专业而言,其的课程体系的形成较晚,需要更多的时间摸索,在培养体系中,景观设计课程如何从“从风景园林学科移植而来”到“为环境设计专业量身定制”[3],尚需讨论,但不可否认的是,课程教学方法需要让环境设计的学生自身或知识获得的成就感和参与感,就必须要通过教学手段让学生对课程提高兴趣,增加课程教学的互动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此外,不同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也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自身的课程内容进行改良,并与其他课程内容形成良性的交叉和互动,使得学生在景观设计类课程中真正获益.

作者:唐洪亚 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何淼淼.对于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5(11).

环境设计调研总结范文2

关键词:实践课程;问题;挑战;改革

环境设计包含工程技术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美学等多门学科。包豪斯艺术学院认为,环境设计是一门艺术与技术兼备的综合性学科,培养的人才标准是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的复合型人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与完善,逐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设计教学体系,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及环境设计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新形势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探索新形势下的环境设计实践教学模式,是我国环境设计教学效果强化的关键。

1环境设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因为环境设计是一门艺术与技术兼备的综合性学科,所以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环节尤其重要,但从实践教学的表面层次来看,实践教学本身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不是通过理论知识课堂教学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要求。只有努力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教学方法,才能最终保证环境设计教育的教学质量。良好的教学质量能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就业率。

1.1增强学生专业能力,提高就业率

环境设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所以在知识体系中更应该突出实践性。在环境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中,如果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其就业前景也会变得更好。环境设计对应的工作岗位有很多,但这些工作岗位都强调实践动手能力,需要从业者有十分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环境设计实践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强化专业知识,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未来获得理想的工作做好前期的铺垫工作。

1.2优化教学水平

环境设计实践课程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可以优化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以适应情况多变的市场。同时,教师还可以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促进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与进步,加强高校与市场的联系,促使产、学、研紧密结合,以进一步提高本专业的教学水平。

2环境设计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

2.1缺少基础思维训练

在传统的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进入高校首先学习的都是表现技法及设计基础技能的知识,这对于学生迅速掌握专业知识及绘图技巧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对于学生而言,环境设计艺术思维模式的培养更为重要。由于进入专业学习的学生,大部分都经过美术专业基础的训练与学习,他们还处于一直以来养成的惯性思维模式,包括传统的艺术观察方法与审美习惯,很难适应环境设计多角度的科学思维模式,如果在这个阶段反复强调技能及设计意图的表现,对学生后期设计能力的增强及视觉观察方法的建立都十分不利,未来会导致学生创作灵感匮乏,直接限制了学生创作及其创新能力的增强。因此,在环境设计基础课程中,应将思维训练课程加入实践课程结构体系中,以训练设计思维为目标引入实践课程,通过具体的教学环节训练让学生建立创新思维模式。

2.2缺少以能力增强为目的的教学理念

在新时代背景条件下,人才的竞争无非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专业技能的竞争,一个是综合能力的体现。专业知识方面,可以通过合理的课程安排解决,但是在综合能力方面,则是高校教学中众多软实力的综合体现,现代教育要求将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培养内容加以实践。就环境设计专业而言,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有设计知识的积累空间塑造能力的增强、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知识的积累,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的专业性,使学生具有独立的观察、实践、分析问题的能力;空间塑造能力的提高,则是一切设计活动的基础,学生需要正确分析空间形态结构,充分了解内部细节特征,并将这些特征加以艺术表现,将形式美的原则应用其中;最后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是设计教育的重点,也是学生未来就业能力表现的重点,所以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就业压力,教学理念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3专业特色不明显,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目前很多高校在环境设计专业建设方面希望学生博学多才,所以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什么都学,如建筑设计、美术理论、计算机操作等,形成了建筑知识不如建筑专业、美术修养方面不如纯艺专业、软件操作甚至赶不上职业学院的情况。在有限的学时内,这样培养的学生很难找到自身独特的人才定位,学生即使在未来进入社会岗位,还需要用人单位沿着其中某一个方面进行二次培养,一方面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社会人才培养的成本。通过众多院校调研,各个高校的专业教师大部分是硕士以上学历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大部分是从学生直接竞聘成为教师,并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及工作背景。有工作背景的外聘教师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也很难融入课程设置的核心工作中来;这些没有工作经验的教师普遍存在对施工工艺与材料结构不够了解的问题,很多专业知识还是停留在书本上,教学与实践无法协调统一。

3环境设计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具体措施

3.1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的教学目标

就业是学生学习效果、能力展现最好的评测方法,各高校在教育市场化的前提下,所培养的学生就是必须为用人单所认可,经得起人才市场的考验。环境设计专业就要面向社会,设计要符合大众审美,市场的需求就是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要求。在专业培养方面,要将艺术与技术进行完美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的学生得到社会市场的认可。

3.2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建立实践课程体系内容

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依托实践课程教学与实践共同培养的,在尊重传统教学方式的前提下,强调应用知识能力的整合,将案例带入日常教学环节中,将教学目标与实践课程进行整合;同时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关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打破旧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序列,重新按照实践型课程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组织,在保障学生掌握具体应用知识的前提下,根据教学要求,将校企合作办学作为实践教学主要的支撑部分。

3.3建设高质量的应用型课程教学队伍

由于高校教师行业的特殊性,高校可以将教师寒暑假的修整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在保证本专业备课及工作时间的前提下,组织教师通过社会调研及实践的方式增强实践工作能力;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入设计企业进行系统的培训,真正做到企业的设计人员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教师将设计企业中的实际案例引入课堂中,开创高校校外导师制度,让学生在课堂中就可以体验设计项目。灵活地优化教师结构队伍,有利于保障教学质量。

3.4完善实验室及实训基地的建设

完善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纸上谈兵的问题。同时,高校要与当地的设计企业,共同建立符合本专业学生实习的实训基地,通过校内实训及校外实践,结合设计企业当前的一些典型设计项目进行讨论,将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合理对接,一方面可以解决设计企业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增强动手能力,将学校讲授的知识用于实践过程中,同时教师进行项目总结,为未来教学提供生动的教学案例。

4结语

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各个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强化教学效果的一个前提。目前各个高校新生素质及生源数量急剧下降,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增强学生未来的就业能力,扩大社会影响力,高校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去看待实践教学改革这个问题,将竞争放到首位,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真正地突显专业院校核心专业地位。当然,各个高校有不同的专业环境特点,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针对特定问题去独立分析,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将不同院校的专业特点发挥出来。而这方面就需要学校高层及政府的支持,所以各高校需要制订长远的改革规划,将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本专业的核心发展目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问题可能会随时出现,本文只是对目前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但具体的改革方法需要教育工作者根据不同的发展方向、着眼于未来进行改革,研究市场需求,研究学科培养要求,进一步提升我国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元高.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交叉教学模式分析[J].艺术科技,2017(10).

[2]叶姗虹.空间解构——构成主义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7(10).

[3]丁虹翔.楚雄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理想”主题系列毕业设计创作活动解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7(04).

[4]张智铭.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J].科技展望,2017(24).

环境设计调研总结范文3

[关键词]环境艺术毕业设计培养模式

一、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现存问题分析

根据一般的设计程序和方法,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按照毕业设计课程选题—市场调研—设计方案形成—设计表现—成果提交—毕业答辩—成绩评定的程序进行。通过分析近些年来学校的毕业设计,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

1.毕业设计题目单一,设计面窄,不能对所有学生进行很好的考评。以往的毕业设计中,课题基本都是常规题目,都不具备实际意义,对于学生的适岗就业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2.没有很好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只为了毕业而完成毕业设计。大学也称为年轻人的养老院,部分学生都会没有过高的积极性,对于作业来说,基本都是上交前的一段时间加紧制作,这会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还有,毕业设计的课程,可能会与单位实习的时间冲突,此时大部分学生都在实习或找工作,这使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降低,很难集中精力完成毕业设计。

3.缺乏真实性,与设计类市场行业脱节,设计题目没有实际意义。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学生过分依赖网络,基本不会去实际调研,这样只会被动地受制于前人,而没有与时俱进地创新,不能有效地形成个人的设计思维。学生只在意形式,没有实际的调研,收集的信息资料不够全面,导致缺乏真实性,对信息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不能够全面深入,使设计课题的理解会存在偏差甚至误解,与设计类市场行业脱节。学生毕业设计的课题往往与实际项目的结合过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做出的设计没有实际意义。

4.评分标准固定,不适应所有学生。学生毕业设计评审的要求不够严格,全靠教师主观地进行审查,基本没有不过的,并且毕业设计成绩的高低与各个评优评奖没有太大关系,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应付了事的借口。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探索培养模式,提供新思路

1.专业课进程与比赛及毕业设计相互渗入传统的专业课程只是系统、死板地传授电脑软件的知识,并没有关于未来工作的相关联系。为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需要灵活地改变课程的内容,不能只活动于校内的小范围。建议将比赛与课程相结合,既能使赛事中来自其他对手的压力和未来能获得的成就来激发学生主动性,又能在比赛作品制作过程中最大化地教授学生各种专业技能。

2.以真实毕业实习项目与毕业设计项目课程为载体大四,学生们基本都在实习中,都有各自的单位,各自的设计任务。由此可以设置一个新的毕业设计模式,就是令其公司给予他们实际的设计项目。这就可以完全避免毕业设计与实习期的时间冲突,并且用公司给的实际设计项目来做毕业设计,既可以向公司展现自己,又可以检验在学校四年的学习成果。

3.以“教、学、做、赛”项目课程实施一体化要提升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首先,教师要做到严格要求,能够积极地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严格按照学生设计成果的程度来打分。其次,学生要开阔视野,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收集各方面的设计信息,这些对于未来设计创意的形成、制作阶段都具有关键作用;再次是能够提前要求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制作,尽量不与实习期相冲突;最后就是赛事,每年的赛事都可以搬进课程里,让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

4.评分标准多元化毕业设计的评审,需多元的、严格的评审。首先,制订好毕业设计的选题后,要严格制订毕业设计的进度计划,按照计划定期做检查,实现进度的汇总,并且可以了解学生的需要,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因为学生的专业水品不一,教师对每个学生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调整,并制订规范的毕业设计评审标准,从选题、草图设计、调研、软件制作等多个方面综合评审,实现对学生的设计思维、创新能力、技术能力、设计成果的综合评价。

5.效果分析(有利于就业、创业)如果将以上几条运用到实际中,会显著增加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对毕业设计制作的重视程度。每个学生都不缺乏创新性,只是他们没有做到主动去研究、去设计。通过将赛事融入课程,将作品变为毕业设计,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在其中会学习到传统教学所不能带来的知识,这些都有利于毕业后的就业、创业。

三、环境设计专业改革措施与效果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的方向比较广泛,可以与各个设计专业联系起来,充分利用专业的这一特性,与其他学科交叉和融合,能使学生在在校期间最大程度地汲取知识,通过这种形式完成毕业设计,也能扩大学生的就业面。将公司里的工作联合系统编入毕业设计课程教学中,可以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使环境专业的毕业设计有实质性的提高。

1.毕业设计答辩公开化答辩的过程公开化,评审的教师现场直接给分,能使每一位学生都清楚此时答辩的学生是否符合这个分数,避免了答辩时的个别包庇,保证了客观性、公平性、真实性。

2.毕业设计成果展专门为优秀的毕业设计创造一个展示的舞台,不能让每一个努力的学生都默默无闻。通过评审,选出一部分优秀的毕业设计,放置在专门的场所里,能令几届同学观看且加以学习,还可以专门制定证书,对这些优秀的学生给予鼓励。

环境设计调研总结范文4

1.室内设计人体工程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现状问题分析

人体工程学课程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知识容量非常大,它作为完善室内设计的综合性学科包括室内心理环境设计、声环境设计、光环境设计以及家具尺寸、摆设设计等内容;1)为确定空间范围提供依据;2)确定家具、设施的形状、尺度及其使用范围的依据;3)为确定感觉器官的适应能力提供依据;4)提供适应人体的室内物理环境的最佳参数.这对学生了解室内设计的方法和提高创新思维意识十分重要,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因其授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理论向实践过渡,从而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在目前高等教育教授此课程的老师大多沿用传统理论的教学模式,绘制和记背相关概念与数据没有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指导意义,缺乏创新性的培养,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人体工程学教学与行业发展的主动适应性不强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室内设计的需求日趋增加,此专业也发展迅速。设计理论不断更新,设计技术和工艺快速进步,而人体工程学的教育发展和改革未能跟上时代的发展,积极主动适应性不够,以致学生所学内容落后于社会需求。(2)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性不强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多数师艺术类考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思维方式多以感官为主缺乏理性。人体工程学需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精益求精的设计态度。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创新的机会。再者有实践的课堂上实践大多都是教师给出的都是虚拟案例,缺乏实际项目练习。(3)授课课堂主体定位不明确授课课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定位为引导学生。在传统的课堂授课活动中,教师大多很负责,充分应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时间灌输知识给学生,学法缺乏创新思考和实践能力。

2.大学生创业创新模式下的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以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学生视角下的课堂桌椅设计》引入室内设计人体供工程学课程教学为例,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在目前学生的视角下来解读高校课堂桌椅的最优化设计,充分考虑当代高校学生的因素,通过调研和考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紧密结合国家建设部《基于室内空间设计的大学生人体尺寸的研究》项目的数据及其结论使得尺寸符合大学生生理尺寸和人体动作尺度保证大学生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坐姿从而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减少疲劳和不舒适感。(1)教学模式上多维教学基本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核心、理论作为指导进行教学:①调研报告;调研我们现在学校现有校园环境下——寝室、教室、绘图室等空间中的桌椅、寝具等硬件设备,用人体工程学的眼光去发现现有校园生活中不合理的人体工程学问题。以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内容将调研搜集结果进行讨论总结,重点在深入发现问题确立研究项目从而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该项目中进行深入分析和提出相应解决方案。②结合项目课堂实践安排;根据学生已有的调研报告将每节课程安排成一次次小项目的设计。(2)课程内容与专业现状的衔接与调整通过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教师布置大量的任务由学生动手完成,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室内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应注重人体测量学及应用,空间环境行为与环境心理的知识相对应,相应删除人体工程学关于生理学及解剖学的相关知识。1)调研(方法)、思考并产生自我观念与想法,2)集思广益(方法)、查阅、咨询、讨论,3)明确基础课(人体工程学)与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融合的培养思路,根据培养目标及生源素质现状具体分析,4)适应性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设计等改革、学生考核模式改革,5)分步实施与后期专业课程相结合推进项目进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能力,分组分阶段完成项目内容;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对项目该阶段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为优秀创作作品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

环境设计调研总结范文5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environmental design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network teaching trend, this paper from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teaching stages of mixed type,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theories and teaching practice with, from preparation, impart knowledge to organize students to form groups work together to solve problems, explore each order segment suitable teaching method. Combine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and the advantage and the network teaching and the hybrid education focus on students, students to the identity of the subject in teaching process, fully stimulate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the cultivation of design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design specialty; mixed teaching; evaluation method

1 混合式教学背景

目前,信息化环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更多的人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渐渐适应了多样化的知识传播渠道和网络学习方式,开放的网络学习环境,以及便捷的沟通交流方式,使教育思想和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

所谓混合式教学就是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传统学习与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混合式教学可以改变以往单一的传统课堂授课方式,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支持下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混合式学习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授予者转变为提供资料的交流者、学习的帮助者以及讨论的组织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的课上听讲课下作业的学习模式,转变为课上面授讨论、课下网络学习交流等多种学习模式。对教师而言,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课程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混合教学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2 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类课程特点

在课程体系上,环境设计设计类课程的先导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这一系列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基础的设计表现技能,又了解本专业基础史论概况,对专业有较为全面且深刻的理论认识及过硬的方案表达技巧。设计类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主要讲授设计理论,并指导学生将其应用在专题设计中,进而培养学生的设计素养和动手能力。

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一般利用教师的专业认知、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前期对于设计原理、方法、流程进行讲解,中期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实践,最后进行设计方案的展示与评价,这样的教学过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教师可以有效地监控整个教学过程,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但是,环境设计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快,资源时效性强,设计理论与案例分析资料量大,课上讲授时间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前沿设计理念的了解。另外,学生进行设计实践的过程应是反复循环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补充设计资源,及时进行指导、讨论、修改,课上师生交流时间较少,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网络教学可以为师生提供多样的资源、灵活的交流平台,但也存在缺乏良好的教学环境和现场指导等缺点,因此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方式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适合设计类课程。

3 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类混合式教学方法

根据环境设计专业自身特点和对应的岗位需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于构架,有效提炼经典课程内容,将混合式教学理论应用与教学实践,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将网络学习与课堂面授有机结合,探索灵活多样、科学合理、效果突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设计类课程的多个教学阶段出发,由前期课程准备、阐述与传授知识到组织学生形成团体共同解决问题,利用多种方式整合资料,完善资料支持方式。在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实践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可进行讨论学习、协作学习以及自主学习。积极探索考核与评价方式,利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方法与手段,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及实践能力的测试。将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网络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方法,从训练到协作环境,使混合式教育围绕学生展开。

3.1 设计资源的建设与分享方式

要促进学生知识的良好建构,资源内容的设计开发要从原来的“以教为主”转向“学教并重”,即不仅开发素材、课件类资源,更要开发支持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和研究性学习的有关资源。因此,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微信、云盘等网络工具进行设计资源建设与分享,提高资源的即时性和有效性。微信公众平台能够利用学生课下的碎片时间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且可以语言、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消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先根据课程体系、性质以及教学目标确定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划分成授课单元,进而细化为知识点。教师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和学生情况对知识点进行分类,选择知识教授的方式方法。将易于理解的设计理念在微信公众平台提前,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对将要讲授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在课程进行中,挑选课上所讲授的经典案例进行,供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在学生进行设计实践中,针对出现的问题,前沿设计案例,组织学生在课上对其进行分析、讨论,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引导学生设计实践。

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利用百度云库进行资源分享,生成二维码加入教学课件中,学生在课堂上扫描二维码即可阅读或收藏相关资料,如政策法规、标准和规范、设计类电子书等,简化资源获得方式,提高学习资料的即时性。在资源分享给学生后,告知学生资料的有效下载时间,保证资料的有效性,督促学生下载、阅读、应用资源。

3.2 课程讲授与组织方式

课程讲授中,注重设计原理、方法、流程的讲授,使用分析法对专业基本概念、问题从多角度予以阐述、解释,引导学生课后调研、查阅资料。采用多媒体教学,针对设计类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将教学内容与经典案例图片结合起来授课,力求使学生理解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所在和来源。讲授过程中,突出知识体系的梳理,帮助学生形成该课程的知识框架,将网络教学中的碎片化资源进行整合,转化为有效的知识,引导学生建立较为全面的设计理论知识结构。设置习题课、讨论课等多种课堂形式,注重讲练结合,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实践,要求学生合理分工,协助完成设计工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利用本校教学平台中的学习中心,建立网络课程学习组,教师定期在论坛中与学生交流沟通,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辅导学生进行设计实践。开放论坛权限,使学生可以在论坛中相互交流,可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学习研究,与教师和其他人开展讨论,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协作交流的能力。

3.3 设计实践指导方式

根据环境设计的特点,在设计实践中以任务推动设计,课上下发详细的设计任务书,将设计任务按照设计流程进行划分,明确设计任务的时间、过程、效果标准,并要求学生分组协作完成。教师采用课堂与网络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学生按照任务书要求进行调研、设计,将完成的阶段性成果通过网络上传,教师及时进行分析、指导,并将共性问题进行总结。教师在课上讲解对应的知识点,解答问题,课下针对出现的问题,相关设计理论与案例作为补充,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习热情。在设计阶段结束时,指导学生将阶段性成果进行梳理,对比方案的设计、修改过程,进行设计反思,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3.4 考评方式

在作品表达上,鼓励学生的作品多样化,利用二维图片、三维模型、视频等方式作为作品的呈现方式,多维度表现其作品的设计灵感来源、设计过程以及设计成果。在考评方式上,教师以学生的学习情况、讨论活跃度、设计效果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增加学生互评、网络评价等方式,使考评更加客观。利用本校教学平台中的学习中心,要求学生对自己及其他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设计作品有更好的认识。组织学生录制过程视频,将设计成果制作成电子展示作品,通过网络进行,将网络点击率与点赞数量作为考评依据,提高学生的设计积极性和专业认知。

环境设计调研总结范文6

(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摘要】循证设计起源于循证医学,本意是“基于证据的实践研究”[1]。是西方医疗建筑设计中逐渐兴起的,以实际证据研究为基础的理论与方法.在城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以技术和科学为主导的社区门诊,就如何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越来越成为关键因素,社区门诊的服务设计也成为检验医疗水平先进性与群众是否认可的重要条件。在社区门诊方案设计初级阶段,由于决定方在管理者,而不是社区居民,所以无法想象社区设计功能布局安排,如:门诊空间设计不合理、功能分区乱杂、色彩环境氛围不符合病人需求、服务窗口设计无序等。

关键词 社区门诊建筑;功能布局;色彩环境

0 引言

循证设计是在环境心理学和循证医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设计思想,目前正广泛运用在建筑、医院等行业。目的是运用实践理论方法证明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否为相互依存的关系,循证设计的研究与探讨为社区门诊设计与健康之间内在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这种设计方法在正开展城镇化建设的内陆地区将引起广泛影响。

1 城镇社区门诊循证研究

“循证设计”理论的出现,首次运用于医学领域,随着科技与经济发展,其理论研究正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是通过严谨的实践理论方法证明了建筑环境对健康疗效产生的重要作用。其出现是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与建筑之间完善驱动的结果[2]。在中国,随着新一轮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城镇化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使得农民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享受到了城里人的生活待遇,但是随之而来的严峻挑战值得关注,城镇社区门诊能否满足居民的使用要求,设计是否合理,功能布局设置,如:城镇社区门诊设计合理与否、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理念贯彻等,为城镇社区门诊的循证设计研究与探讨提供了可行性依据[3]。要注重在社区门诊设计方面不是以医务人员和管理方便为中心,更要体现门诊功能人性化,突出人文关怀精神,营造“病人为上”的文化氛围,体现服务特色,以社区居民的期望为基础,注重病人感觉,关注病人满意度。

1.1 方法与设计、调研、信息收集

前期阶段走访城镇社区诊所,采取抽样调查了解情况,收集资料与数据报告找到符合本次研究的对象问题。如:门诊门面设计、广厅空间转换、诊所内部空间设计、诊所整体色彩环境氛围是否符合病人的康复需要、功能分区布局是否合理、各单元组合是否和谐统一等。随机抽取十所门诊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分析,通过手绘平面图,了解接待室、候诊室、取药室、输液室、病人等候区、治疗诊断室、康复区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需要修改地方进行分析规划。

1.2 观察法、问卷法

实地考察病人就医的全过程,包括病人怎么来,经过哪些就诊程序环节,又是如何离开,完成一个医疗流程需要多长时间,是什么原因导致就诊速度的快与慢,就诊大厅设计是否合理等。针对不同的病人病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询问他们的就诊感受,详细了解出现问题的环节节点,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从而为更好的服务患者找到可行性依据。

1.3 成果分享、展示

制定行业规范,如:《社区门诊设计标准与规范》,在制度下进行规范实施,针对此上方面信息进行定量分析,做出总结。看到了社区门诊功能设计进一步健全与合理,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对各功能分区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包括:预防咨询区、医疗就诊区、保健区、取药区、健康教育区、档案区、病人反馈区、行政区域、病人恢复和放松的休息区设置,运用环境心理学相关知识对各室内环境设计,找到一种符合病人康复需要的色彩环境。开设一体化服务流程,病人电话咨询服务、电子信箱、上门与呼叫服务,并在医生配置和画室配置方面得到改善。

2 社区门诊设计合理性举措

2.1 建筑设计初始阶段审核阶段

设计方在门诊设计初期阶段实地考察社区规模、人口数量、覆盖面积等因素,对其做一个详细调查,便于在门诊外部与内部设计方面从为“服务患者、提高服务水平”为出发点,运用建筑门诊循证设计理念完成优秀设计作品。

2.2 建筑内部环境的塑造

优雅清新的内部环境可以促进患者减少痛苦、解除焦虑、对患者的精神和心理康复产生积极影响,如:色彩搭配、设备设计安置、自然环境的引入等[4]。

2.3 建筑空间开敞性因素

当门诊建筑内部功能布局设计以开放空间为主,患者更有利康复。如:房间的狭窄、地面面积、窗户大小、顶棚高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患者的康复速度,同时也会对患者心理压力产生影响[5]。开放的内部空间对患者身心健康发展、心理压力的缓解都会产生积极作用,反之,封闭的内部空间给患者一种压抑与沉重感,不利于身体康复。

2.4 自然环境因素

研究显示,当患者能够在更多的时间接触自然环境,亲近自然,那么患者康复会加快,心理压力会缓解,从而有利于让患者心理平静,更好的养病。建筑设计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就医环境成为了重中之重。

2.5 加强医生与病人之间的互动性

社区门诊医务人员配置不足一直是亟需解决问题,在满足医务人员基础上,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加强医生与医生、患者之间的信息沟通,能够根据不同病人的情况做出合理诊断,对合理分配有效的医务资源与患者更好康复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3 结论

循证设计理论思想为建筑环境对患者康复影响提供了科学认识。它所运用的实践研究思想在门诊建筑环境设计中具有广阔的前景,其所运用的思想与实践研究方法在现阶段对未来门诊建筑发展方向产生了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幼平.循证医学的定义、发展、基础及实践[J].中国临床康复,2003,7(4).

[2]华浩明.循证医学和三位创始人[J].南京中医药大学报,2004.

[3]王一平 ,李保峰.从循证设计到循证教育[C]//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

[4]村上周三.CFD与建筑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