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想象力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班想象力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班想象力的特点

小班想象力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美术教育;水粉涂鸦;概念;意义;具体实施

一、概念的界定

1.涂鸦

涂鸦指在公共或私有设施(如墙壁)上的人为和有意图的标记。涂鸦可以是图画,也可以是文字。据说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费城和宾夕法尼亚州的graffiti,而在中国也有独特的故事,原是唐朝卢仝说其儿子乱写乱画顽皮之行,后来人们便从卢仝的诗句里得出“涂鸦”一词。儿童涂鸦是表达心情和思考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一种形象语言,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2.水粉涂鸦

水粉涂鸦即使用水粉进行涂鸦的美术活动。水粉画的颜料具有覆盖能力强的特征,水粉颜料不但色彩纯度高,而且色彩效果比较浑厚、柔润、鲜艳和明丽,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小班幼儿乐于接受的颜料,因为作画工具简单,也很容易学会,非常适用于小班绘画课程。

二、水粉涂鸦对于幼儿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幼儿天性的表达

涂鸦期在儿童美术发展阶段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幼儿园儿童美术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通常在孩子二岁左右,给幼儿一支笔,幼儿就会开始在纸上随意涂鸦,涂鸦具有自发性和随意性,有利于幼儿天性的表达。涂鸦是由本能的冲动和产生的,是一种纯自然的表达方式。而且涂鸦活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幼儿在活动中流露出的是真情实感,幼儿在涂鸦活动中表现出一种自发的创造性。

2.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在人的大脑中创造的念头或者形成画面的能力。想象力的形成对于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提高幼儿的想象力有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幼儿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涂鸦”是幼儿进行想象、发展想象力的一种重要方式。保护好孩子的涂鸦意识,就是在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欣赏孩子的涂鸦,就是在鼓励孩子进行大胆想象。

3.有利于训练幼儿的观察力

对于幼儿来说,这个世界充满了新鲜和好奇,在他们眼里,有很多有趣的、神秘的东西,涂鸦的过程,也是引导幼儿观察身边实物的过程,如,画一条小鱼,有眼睛、有尾巴……。对幼儿进行有意识地指导,会促使幼儿的观察力不断地提高。

4.有利于锻炼幼儿的协调能力

幼儿通过对眼前实物的观察、记忆、比较和思考,到实际进行操作,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而且在涂鸦完成之后,还要检验自己的成果,这些过程都是幼儿在不断实验和探索中完成的,有利于幼儿脑力活动的发展和智力水平的提高。涂鸦活动需要幼儿调动眼睛、大脑、受等各个器官,进行协调合作才能完成,在大人眼里十分简单的涂鸦,对于幼儿来说是综合能力运用的表现,实验涂鸦活动能够协调幼儿各个感官和大脑相互配合协作的能力。

三、水粉涂鸦活动在小班美术活动中的具体实施

1.水粉涂鸦主题的选择

小班的幼儿由于人人知水平比较低,生活经验较少,因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只对自己经常接触的、熟悉的事物感兴趣,只有对这些事物会产生绘画或者制作的欲望,因此,教师在选择小班的美术活动素材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尽量选择幼儿熟悉或者感兴趣的题材。例如,动物题材:“熊猫吹泡泡”“小兔吃草”“小鸭游泳”等生活题材,“妈妈帮我洗衣服”“画气球”等,另外还可以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爱好,多提供一些可供涂鸦的素

材,让幼儿自由选择。

2.水粉涂鸦活动的组织形式

幼儿的天性就是玩,所以对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尤其是小班的幼儿,更离不开游戏这种活动形式。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在游戏中,幼儿受好奇心的驱使,就会获得丰富的成长经验。

(1)创设良好的涂鸦氛围

为了引起幼儿对水粉画的浓厚兴趣,教师要竭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例如可以在墙壁的布置当中,突出幼儿水粉画的地位:在班级的瓷砖墙上留出一块“水粉涂鸦墙”,并在旁边放置一些水粉画常用工具,让幼儿随心所欲地自由活动,尽情地挥洒自己的画笔,表达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还可以将孩子们的水粉画作品展示出来,让幼儿随时随地都能看见出自自己之手的色彩艳丽、生动形象的水粉画作品,从而产生自豪感,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对水粉画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创作欲望。

(2)指导简单的绘画技法

良好的活动氛围是进行水粉涂鸦的前提,而良好的常规活动才是幼儿水粉画水平得到提高的关键。幼儿对色彩的感受是绘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水粉画的特性,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涂鸦中发现水粉的魅力,从而主动去探索色彩。

①水粉画的常规培养

在幼儿每次进行水粉涂鸦的时候,都要认真做好幼儿园的常规培养:例如,要注意培养幼儿正确的作画姿势,并且耐心地教幼儿如何用笔、水和颜料,并告诉他们怎样进行调色。同时培养幼儿作画时的良好习惯:爱惜纸张、颜料、画笔,画画时要穿好罩衣。尽量不要弄脏衣服;涂色的时候要用笔向一个方向涂,不要来回涂,一面损坏水粉笔;涮笔时要小心不要将水溅出;换颜色的时候要先把笔涮干净;绘画结束时要放好工具、收拾干净桌子等,养成良好的作画和卫生习惯。

②引导幼儿进行色彩和形象感知

培养幼儿对周围的世界建立起强力的视觉感受,使他们在喜爱世界的同时产生对色彩的亲近。教师在布置活动室墙面的时候,要在色彩的选择上多下些工夫,利用色彩来刺激幼儿的感觉,以调动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大量的明艳色彩氛围让幼儿时刻都在与色彩交流,教师可以在幼儿对色彩形成感知能力之后引导他们运用色彩进行表现。例如,在表达热烈的节日气氛时,可以运用暖色调,在表达春天的生机时,也可以运用暖色调,在表达安静的氛围时,可以运用冷色调等。在平时带领幼儿进行游戏的时候,也可以寻找契机对幼儿的形象感知能力进行训练,例如,老师指着天上的云朵问孩子“那像什么?”幼儿会有不同的回答:“小狗”“大象”“娃娃”等。在激发幼儿想象力的同时,增强幼儿的形象感知能力。通过有意识地环境氛围的营造,可以引导幼儿建立起良好的审美系统,激发他们的意识情感。

四、在自由表达中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1.用赞扬激励幼儿大胆想象

在水粉涂鸦活动中,教师要对幼儿的情感表达、对事物的独特理解和丰富的想象给予充分地尊重,尊重每一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对他们独特的审美方式和表现方式加以肯定和欣赏。例如在幼儿完成作品之后,教师要经常用:“真好,宝贝!”“太棒了!”等鼓励式的语言进行评价,一方面培养幼儿的自信,一方面鼓励幼儿进行大胆想象。

2.用童话引导幼儿进行自由想象

童话是一种适合儿童心理的、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和儿童化的想象,来表达富于幻想的故事,童话对于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教师可以运用童话的生动情节来激发幼儿进行创作的欲望。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和创造各种童话情节,并且运用水粉涂鸦的形式进行比对,以培养孩子自由想象的能力。

总之,在幼儿水粉涂鸦美术活动中,教师要把握好幼儿的年龄以及心理特征,培养兴趣和对色彩的感知力,并在幼儿进行水粉涂鸦的过程中注重幼儿想象力的激发和创造力的培养,切实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与艺术感知力。

参考文献:

[1]许霞.播下兴趣的种子 收获成长的快乐:小班幼儿“我不会画”个案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12).

小班想象力的特点范文2

角色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开展角色游戏,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如娃娃家的“娃娃”、菜场的“菜”等等,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适宜的材料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还能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幼儿园各个年龄段的幼儿发展水平不同,所以游戏主题也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定的,小班幼儿在游戏时会有如下特点:平行游戏多、合作游戏少,与材料接触多,与同伴互动少。所以只有提供了与幼儿发展相适应的材料,才能促进其发展。

二、小班角色游戏材料投放的问题

如今的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游戏,角色游戏在小班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也占了很大的比例,所以老师们花了大把的时间费尽心思设计新颖有创意的区域,在材料的投放上花费了很大的心血。但是在不断改进游戏材料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只是追求材料更加精致、逼真、华丽,似乎忘记了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忘记了游戏的本质,导致在材料的投放上走进了误区。

(一)投放的材料不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

优质幼儿园的游戏材料多有趣、多美丽、多有创意。其实我们在照搬他人的游戏材料的时候,一些材料并不适合自己的幼儿。

案例一:在小班的“照相馆”里,有拍照区、打印区、服装区,只见摄影师彤彤正在给小客人拍照呢,门口还有几个小客人在排队等待照相,可是小客人们拍完照就走了,似乎没有意识到两边的服装区和照片打印区,十分钟过去了,摄影师彤彤忙得热火朝天,打印员和服装师却显得无所事事。

案例分析:照相馆的游戏虽然新颖,但是只是拍照似乎有些单调,于是老师根据自己先前参观的经验,在自己班的照相馆添了两个区域,照片打印区是幼儿根据客人的形象快速画出客人的样子作为照片送给客人;服装区是幼儿运用各种花布和彩带来制作服装以拍照用,这两个区域需要幼儿有着熟练的绘画能力以及很强的动手能力才能完成,所以比较适合大班的孩子,老师把它们照搬套入小班的游戏中,必然不受孩子们的欢迎。

(二)投放的材料太精致

人们都喜欢美的事物。在制作游戏材料时,也是越做越精美,越做越逼真,赶上了商店里卖的玩具、玩偶的水平,呈现出来的效果是好,但是真正在进行游戏时,会发现那些“精致的”不一定是受欢迎的,有时是被冷落的,可能一开始它们完全吸引住了孩子的目光,但是操作过后便又被丢弃了。这些特别精致的材料缺乏可变性、功能单一,对于小班幼儿的动作发展没有起到帮助的作用,会局限幼儿创造力想象力的发挥,不利于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

案例二:小班美食屋中,一盘盘“美味佳肴”有序放在食品架上,有牛排套餐、鸡腿套餐等等,游戏开始了,客人明明走进了美食屋,服务员小俊热情迎了上来,明明表示要吃鸡腿饭,小俊快速拿了一盘鸡腿套餐端到明明面前,小厨师在一旁急了说:“我还没有煮呢!”小俊连忙回到:“这又不用煮!”小厨师看了看也没话说了,明明拿起刀叉想要切开鸡腿,发现外面包着塑料纸也没法切,不一会儿他就没了兴致走开了。

案例分析:从客人的角度思考,那一盘盘精致的套餐虽然逼真,但不实用,那一层透明纸看似可以让幼儿持久操作,其实是阻隔了幼儿的游戏兴趣,明明本来很开心地想要体验用刀叉吃西餐的乐趣,可是那一层透明纸让他意识到他根本就碰不到“鸡腿”;从小厨师的角度想,包装精美的套餐可诱人了,客人一点菜,马上就能端上去,真方便!可是这些已经打包好的食物根本不能放在锅里炒,自己不能搭配各种食物,也没了炒菜、装盘的步骤,小厨师还有什么乐趣呢?

三、角色游戏材料投放的策略

(一)材料的投放符合幼儿的发展特点

小班初期我们可以为幼儿提供种类少、数量多、且形状相似的材料,满足幼儿平时游戏的需要。到了小班中期,我们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的材料,并增添一些半成品的材料,同时我们在平时要做到细心观察,了解各种材料的使用情况,并逐步调整、替换。

(二)投放的材料具有可操作性

比起逼真的只可用来欣赏的材料来说,操作性强的材料更受幼儿的欢迎,比如在糖果屋、点心店这类区域,我们可以增添一些操作柜台,给幼儿提供一些小纸片、废报纸、橡皮泥等废旧材料,这些材料虽然简单,却有很强的操作性,幼儿可以通过折、搓、团、捏等各种方法做出自己喜欢的糖果、点心,然后提供到游戏中。如在娃娃家的附近设置一个建构区,当“爸爸妈妈”缺乏游戏材料时,利用建构区的材料帮忙

案例三:早晨丁丁的妈妈带来了一些废旧材料,老师把其中的塑料鞋拔随手放在了甜品坊的柜子上,甜品坊的旭旭发现了这件新玩意儿,大家都非常好奇地讨论着:“这是什么呀?”后来旭旭发现了它的秘密:“这个东西长长、弯弯又薄薄的,不正是一把小刀吗!”接着每来一个客人,她都小心翼翼地用这把有趣的“小刀”切蛋糕卖给客人。

小班想象力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 手工教学; 撕贴; 剪纸; 染纸; 泥工

中图分类号: G6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9-0178-01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在他的《儿童心理》专著中指出:“幼儿从4岁开始,精细动作技能已开始发展,主要表现在儿童的手部上,同时这一时期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等也都能发展起来。”作为教师,要从幼儿这个年龄段开始,挖掘幼儿巨大的学习潜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手工活动,让幼儿掌握多种技能技巧,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撕贴教学可发展小班幼儿小手的灵活性

撕贴是发展幼儿手部肌肉灵活性的有效形式。此方法比较简单,对刚刚入园不久,没有经过美术训练的幼儿来说比较容易掌握,可作为首先选择的教学内容。如:撕贴苹果树。老师画好苹果树图样,并准备红色纸撕成细长条形,让幼儿练习把长条纸撕成小碎块,然后粘贴在苹果树上。从撕到贴,需要幼儿手的灵活、协调。幼儿对撕贴很感兴趣,撕得快,贴的干净,虽然都将苹果树贴满了苹果,但出现的效果却不一样,有的画面杂乱无章,而有的画面却一目了然,清新爽意,每个小苹果都贴的位置恰当。在幼儿有了撕贴的经验后,可以加入一些稍难一点的撕贴教学,比如撕贴秋天的大树、热带鱼等内容。老师示范后,让幼儿自己完成撕贴的整个过程,幼儿都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不但小手越来越灵活,而且撕贴的技能也逐步提高。

二、剪纸教学是培养小班幼儿创造力的较好手段

剪纸教学往往被人们认为是中大班幼儿的手工活动内容,小班幼儿根本不会使用剪刀。然而事实证明,小班幼儿不仅能学会正确使用剪刀,而且在教学中还能通过剪刀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这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初上剪纸课教幼儿使用剪刀,可先让幼儿剪直线,即老师可以在纸张上折出痕迹或画出直线,让幼儿沿着折出的痕迹或画出的直线进行练习,如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幼儿会使用剪刀后,可让幼儿按画好的轮廓线剪纸。如老师在彩色纸上画好星星的轮廓,让幼儿先沿线剪后,再贴在剪好的月亮旁边,组成了一幅“星星和月亮”的画面。

为了巩固幼儿使用剪刀,还可要求幼儿回家后在旧图书上找喜欢的图样,把他们剪下来贴在一起,组成一本“画书”。新年到了,为了增加节日气氛,教师可以教幼儿学剪窗花,上课时,重点教幼儿折的方法,因为折是剪得基础,再教幼儿怎样剪,在什么位置上剪,结果出乎教师的预料,在参与剪纸的幼儿之中,只有两位幼儿不会剪,其他幼儿都剪出了有规则的图案。经过几次练习后,大多数幼儿都掌握较好,有个别能力强的幼儿还剪出像大人一样整齐、精细的图样。

由此证明,小班幼儿完全有能力使用剪刀。在剪纸过程中,幼儿的手和脑并用,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三、染纸教学可发展小班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力

染纸是一种较复杂的手工活动,通过染纸可以让幼儿体验到颜色的奇妙变化,发展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及兴趣,激发幼儿学习色彩的积极性。

初进行染纸活动时,可先让幼儿做“染纸玩色”的游戏,为幼儿准备了白纸,红、黄、蓝颜料,毛笔等材料。教师先示范在白色纸的一边用毛笔任意蘸上三种颜色,然后将纸对折压平,打开后,竟然神奇的出现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幼儿被这种有趣的形式吸引,很快投入到自己动手操作中去,教师启发他们在纸上按不同方向涂不同颜色。

在涂色过程中有一个重点问题要让幼儿掌握,那就是涂色时动作一定要快,不然,颜色干了,再对折压平也无济于事。幼儿经过练习,染出了许多画面,有的画像机器人,有的画像一件毛衣,一把扇子,一棵古老的树干……孩子们一会儿说像这,一会儿说像那,连老师看了孩子的画也要琢磨一会儿。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完全体现在他们的染纸作品中。

四、泥工教学可培养小班幼儿对手工的兴趣,提高幼儿的智力

在人们的思想中总认为3、4岁的幼儿年龄小,动手能力差,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泥工内容,如:搓根小棒,压个圆饼干等,其实这样做不能发掘孩子真正的智力潜能,上简单的泥工课,幼儿对泥工兴趣也不大。

小班的幼儿手指小肌肉尚未发育好,动作不灵活,没有足够的力量和能力将泥捏出需要的形象来。因此,我们幼儿园通过反复实践和寻找,发现泡泡泥不但柔软容易揉捏,而且易于保存,最终将泡泡泥确定为我们幼儿园手工课活动的使用材料。

刚入园的幼儿,上泥工课时我们应该给幼儿一团泥,他们一定会非常高兴地反复捏弄着玩。让幼儿任意玩弄泥块的课题,符合幼儿泥工乱捏阶段(无秩序阶段)的发展规律,正好与绘画上的涂鸦期并行。这样,他们在手工的天地里成了生活的小主人,不但认识了材料性能,还做了自己想要做的事,从而促进了大脑的发育,使智力通过玩泥迅速提高。

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游戏性的主题课,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基本技能。如“请娃娃来我家”的课题,以游戏形式让幼儿任意做一样点心招待娃娃,就比只做一样糕点更能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如在教幼儿做“梨”时,让幼儿有节奏地念儿歌来模仿动作:

一二三四团呀团,

二二三四搓呀搓。

三二三四压呀压,

四二三四抹抹光。

随着儿歌的节奏,幼儿很快就做好了“梨”。下课后,还不时地念儿歌做各种动作。就这样,幼儿在游戏中掌握了泥工的基本技能。

教师还可根据节日的特点,从制作节日食品入手,来选择有趣的泥工教学内容,让幼儿在玩中掌握团、压、捏、柔、串等多种泥工技能。如在国庆节后,重阳节前夕,可选择泥工“糖葫芦”作为幼儿手工课的内容,红红的泡泡泥被孩子们团的圆圆的,用小棒细心的将“山楂”串起来,还真像“糖葫芦”。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到了,可选择泥工制作月饼这个内容,让幼儿把各种各样的泡泡泥团圆压平后,用瓶盖、雪花玩具等材料在上面压上花纹,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发挥,做出了花样各异的月饼。通过以上活动,培养了幼儿动手制作的兴趣,动手能力也大大的提高。

小班想象力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语言 小班 美术 价值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258-01

绘画过程中,存在着大量语言教育因素。王大根认为: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深刻、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绘画。绘画和语言有机结合,对相关两方面都有促进作用。

1 语言促进绘画

绘画对于的小班孩子来说,不光是促进各种能力发展的主要游戏手段,还是幼儿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绘画过程中,存在着大量语言教育因素。丰富多彩的语言,可以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提供绘画的素材,表达幼儿的所见所感,使传统意义上看似平静的美术活动,变得生动起来。因此,我在平时的活动中,会有意识的为幼儿创设“说画”的机会。

1.1小小诗歌,帮助幼儿掌握绘画对象特征

3―4岁的幼儿已经能够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绘画活动,但由于思维水平的限制,往往会遗漏部分特征,而且容易受外界新刺激的干扰而不能持久。诗歌童谣是小班幼儿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他们喜欢听,乐意说。运用富有情趣的诗歌能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明确绘画对象的特征。如在画篮球时,我说:“一个饼,分四块,左一口,右一口”。短短几分钟,孩子们就学会了。又如在学草莓时,我说:“瓜子脸,长头发,加个柄,满脸麻。”这样一来不仅调动幼儿绘画兴趣,尊重他们自由绘画的权利,也积累了丰富的感知觉经验。

1.2精彩故事,掌握绘画主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幼儿共同确定艺术表达表现的主题,引导幼儿围绕主题展开想象,进行艺术表达”。小班幼儿无意想象占主导,想象的内容常以具体形象的感知对象为主。他们想象的内容依赖于生活中的具体经验,或者他人的语言描述。在画《蛋宝宝》时,我通过讲述《母鸡下蛋》的故事,创设了具体的情景,幼儿在绘画椭圆形时,就不是单一的形状,不会觉得枯燥无味,而是在创造不同的“鸡蛋”。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故事,把抽象的技能训练转化成活泼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孩子们在玩中学,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1.3重视评价,说出想法,提高自信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要耐心倾听并积极回应和鼓励幼儿介绍自己喜欢的绘画作品。我们要重视活动后的评价,在美术活动中,我们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具体化的评价内容,既让幼儿体验成功,感受到艺术美,又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明确评价的目的是发展幼儿,而不是评价绘画作品本身。孩子的作品的价值不存在于画面的优劣,只存在于幼儿想通过绘画所要表达的思想。绘画活动中的评价一般有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的方式,可以请幼儿说一说“你觉得谁画的好?”“好在哪里?”“和自己的有什么区别?”……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轻松的语言环境,引导幼儿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感受。

2 绘画带动语言发展

幼儿语言发育的关键期是2-4岁,纲要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中发展起来的”。绘画和语言是两门不同的学科,但思维方式有共同的特点,都是直觉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而且两个活动都具有“表现性强”的特征。小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仍伴有直觉运动思维的特征,教师应为他们创造用口头表达和肢体动作一同来表达思想的机会,使他们学习的更轻松愉快。小班幼儿由年龄特征所决定,爱用行为来表达自己,而绘画活动是他们表达自己的最佳形式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欲望,鼓励幼儿多说多想,边做边说。

3 渗透教学,妙语连珠,发展幼儿发散思维与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的源泉。”语言活动中,可以请幼儿画一画故事中的事物,美术活动中,可以请幼儿相互交流。如画《蚂蚁》的活动时,一个孩子说:“你的蚂蚁,脸上长痘痘了”。另一个孩子说:“你的蚂蚁太胖了,该减肥了。”……画太阳的时候,我只给孩子们画个圆,至于周围的光芒和颜色,孩子们自由讨论,大胆尝试。因为我看过那个“绿太阳”的故事,我希望,爱迪生在他们中产生。

4 在小班绘画活动中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主要原则

4.1直观形象性原则

小班幼儿由于思维水平、知识经验的局限性,在组织美术活动时,教师应从小班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注意设计他们所熟悉了解的活动内容,以便让幼儿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画。如开展“毛毛虫”主题活动时,可以结合故事《毛毛虫》来绘画毛毛虫和生活中熟悉的食物。并通过问:“你吃饱了吗?”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4.2自主性原则

绘画是幼儿喜欢而发自内心的活动之一,就如游戏那样,是幼儿与生俱来的。幼儿园的绘画活动,特别是幼儿园小班绘画活动,应该是幼儿的主动表现。在美术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通过平等而具体的“对话”,使幼儿想说、敢说、愿意说并有话说。活动开始,让幼儿理解活动的内容,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活动中,幼儿自由讨论,陈述自己的思路。活动后,通过多种评价方式,认识自己,了解他人。

4.3开放性原则

小班想象力的特点范文5

一、培养再造想象力,激励幼儿创新

兴趣是想象力的前提。要注重指导幼儿进行角色游戏,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愉快主动地游戏。

(1)教师生动参与,以有趣的语言提示。教师以身示范,进入角色做好一个启发引导者。生动的语言提示,对于幼儿是否大胆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老师的语言缺乏生动、浅显的描述或提示,幼儿再造想象就不能充分展开,难以营造创新的氛围。如“糖果店”游戏中,“小客人”将吃过的棒棒糖随手一放就离开了糖果店,而不放到指定的盘子里。这时,老师就可以朋友身份和他一起玩。教师:“你好呀,我们一起玩吧。刚才我看见你在吃棒棒糖,好吃吗?我也想去买。”“你吃完了棒棒糖,怎么就放在桌子上呢?这样很不卫生的。我们应该放到什么地方?”幼儿:“哦,让我想一想。”“哦,我知道了,应该把吃完的棒棒糖放在装垃圾的盘子里,这样桌子上就干净了。”教师的参与和提示,使孩子的想象得到大大扩展。这对于丰富游戏情节、深化游戏主题很有帮助,对孩子的思维发展也有重要作用。

(2)游戏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小班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对角色游戏的情节是有所制约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体验越深入越细致,其反映在游戏活动中的情节也就越丰富越深刻。小班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平时所接触的一般都是常见的生活场景,如“糖果店”“娃娃家”“超市”等。因此,游戏形式要围绕幼儿兴趣,为他们开设娃娃家、快餐店、水果店、 超市、医院等活动区域,让幼儿自主选择,自由布置,自己创新情节。如在平时的游戏中,幼儿喜欢“娃娃家”,喜欢到娃娃家里玩“爸爸、妈妈和娃娃”游戏,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有一次游戏中,教师到娃娃家里去做客,对娃娃家的“爸爸妈妈”说:“我是一位老奶奶,现在身边没有什么亲人,一直一个人在家,真可怜啊!”于是,娃娃家的“妈妈”就说:“奶奶,我来当您的小孙女吧。”就这样,这个娃娃家里增添了我这位“奶奶”新成员。“孩子,我想到超市里买一些东西,但是我不知道超市在哪里,怎么办呀?”幼儿答:“奶奶,那我来带您去逛逛吧。您想买什么呀?告诉我,我带您去。”就这样,孩子们通过自选材料,自组区域,自创情节,使游戏过程更丰富了。因为“娃娃家”“超市”这些内容贴近孩子的生活,他们容易理解,也比较感兴趣,所以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的想象能力。

二、充分调动幼儿好奇心,促进幼儿发展

小班的幼儿有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好奇心,好问又好动,正处在创造力的萌芽阶段,对什么都跃跃欲试。对于幼儿的好奇心,教师要善于利用,精心引导,激发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对于幼儿由好奇心引发的独创行为,应该鼓励。如有一次,乐乐在材料箱中发现了一个小盒子像电子秤。他“研究”了老半天问:“老师,这是什么?”教师反问:“你说说它像什么呢?”“像秤,我在菜场看过,可是没有数字显示和键盘。”“那能称菜吗?”他摇了摇头。“那该怎么办呢?”“我试试,把它画上数字和键盘。”乐乐找了张纸,在上面画了一个显示器和0~9的数字键盘,兴高采烈地说:“我把电子秤修好了。”这样,孩子在好奇心驱动下,会不断地形成创新意识。201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康尔说:“应该学会创新。创新意味着你不但要熟悉已有的事物,还要在这个基础上产生许多自己的新想法。”

三、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激励幼儿创造想象

(1)利用角色游戏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教师在游戏中,要鼓励幼儿进行不断探索,要允许幼儿按自己想法“玩”出花样,玩出新意,积极寻求角色游戏环节的创新性。例如:一次在“娃娃家”,爸爸、妈妈想给娃娃过生日,可“娃娃家”没有蜡烛。于是,他们就用积木代替蜡烛。这样边观察,边思考,培养了幼儿创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2)通过角色游戏培养幼儿创新意识。角色游戏能促使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独立思考。例如:一个“菜场售货员”看见小顾客买了许多食品蔬菜,篮子满了装不下了,又没有其他袋子装,便想将自己的纸袋提供给“顾客”使用。“妈妈”带“奶奶”去逛街,“奶奶”年纪大了,走路时间长了,感觉累了。可附近没有地方可以休息。一个小朋友就想办法,用木块搭了一张小凳子,说:“奶奶走累了,坐下来休息一下吧。”角色游戏活动允许幼儿随心所欲,异想天开。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提出问题,找出解决办法,从不同方面培养幼儿创新意识。

小班想象力的特点范文6

1.巧用童话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学前儿童的思维是一种我向思维,以自我为中心,采用“同化”手段,认为万事万物皆围绕“我”在转,在天地之中“唯我独尊”,客观事物如“我”一样具有生命,幻想与现实不能区分,主体和客体混沌一体,思维具有泛灵论特点。因此,幼儿在充满神奇和变幻莫测的童话世界中,与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仙女精灵交朋友,童话故事深深地吸引儿童,激起幼儿的想象,促进其想象力的发展。想象是对头脑中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从是否有目标和意志努力的角度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幼儿的想象特点是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正在发展中;想象的内容逐渐丰富;创造性想象逐渐增加。因此,家长和教师可以用童话培养幼儿的有意想象、创造性想象,促进其想象力的发展。

(1)增加幼儿的感性经验,丰富表象积累

想象的材料是幼儿头脑中的表象,而表象是幼儿以前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要丰富幼儿的表象,必须增加幼儿的生活经验。家长可以带幼儿旅游、观察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也可以参观博物馆、动物园、工厂等地增加其表象,为想象力发展奠定基础。

(2)利用一日生活培养幼儿的无意想象

幼儿头脑中储存一些表象,家长可以抓住生活中某些契机,培养幼儿利用表象进行无意想象,为其有意想象的发展奠定基础。如傍晚家长带孩子散步时,看见火烧云,家长可以即兴编童话,幼儿很容易进到故事中,和家长一起编童话;马路上的广告牌,如果是卡通人物,家长也可以即兴把它与幼儿经验中某个童话人物联系起来,唤起幼儿的想象;幼儿的书包、衣服、玩具上大都是童话人物或卡通中的人物,比如,对带有米老鼠和糖老鸭的书包,家长可以问:“宝宝小书包上的糖老鸭和米老鼠在做什么?糖老鸭过生日了,我们为他准备点什么好吃的?哪些小动物会来参加它的生日晚会?”幼儿吹泡泡糖时,家长可以引导幼儿说“这个泡泡糖越吹越大,能把宝宝带到天空中去,宝宝会看到什么?宝宝怎么把它们带回家呀!”幼儿吃饼干时,咬了一口,对妈妈说“这是月亮”,妈妈可以说“月亮姐姐晚饭会吃什么,她会和谁一起吃?……”一日生活中,家长要有一颗敏感的心,有意引导幼儿进行事物间的联想,发展其无意想象。

(3)通过阅读培养幼儿的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根据想象中创造性成分多少,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小班和中班幼儿以再造性想象为主,也就是根据童话故事中人物的语言或故事内容进行想象,而大班幼儿可以增加人物的语言、创编出人物的动作和形象,创造性想象的成分增加。因为小班幼儿对常见的动物和具有明显特征的动物感兴趣,家长可以给孩子讲一些主题单一、内容浅显易懂、与幼儿生活经验有关的童话,如《小松鼠请客》、《会飞的猴子》、《小蝌蚪找妈妈》等,在讲述时,母亲可以找玩偶与孩子想象故事的场景,母亲扮演其中某个角色,鼓励幼儿对另一角色的动作、语言进行表演;也可以就着图画让幼儿讲故事,图片有助于促进幼儿的有意想象。在讲童话前,家长可以放和童话有关的歌曲、乐曲,促进幼儿联想起自己的生活和经验,建立起关于所读童话的具体形象。

2.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培养幼儿创造性的一个方面是培养其发散思维。在讲述《小松鼠请客》中,幼儿熟悉故事内容后,家长可以引导幼儿用不同语气、语调和动作表演不同动物,鼓励幼儿创编对话,如家长可以说“小松鼠除了请小鸡、小鸭子、小狗,还请了哪些小动物来做客呢?小松鼠可以准备什么好吃的请他们呢?”如果幼儿说不出来,家长可以扮演某个动物,如小燕子,小花猫等,唤起幼儿的表象,引导其把这些动物加到童话中。家长也可以就《小松鼠请客》的图片,引导幼儿把小动物涂上不同颜色,让它们穿不同的衣服。

3.利用童话使幼儿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

Fredrickson认为,积极情绪包括快乐、兴趣、满足、爱、自豪和感恩。研究结果表明,在创意方案制定的前期,积极情绪有助于提高创意的数量。众多研究提出积极情绪有助于创造力。董奇(1993)在综合国内外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将创造型儿童的一般人格特征概括为八个方面,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具有浓厚的认知兴趣。儿童在童话创造的世界中畅游,以同化方式理解童话内容,身心放松,精神愉悦。童话中人物具有象征性意义,能够反应儿童在成长历程中心理的焦虑、迷惑、混乱、紧张等情绪以及各种的心理冲突。通过童话中的人物,儿童可以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冲突投射出来并得以宣泄,减缓心理压力,得到快乐和满足。如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创造了一个轻松、想象、自由的幻想世界,笨猫一次次地捉弄老鼠,儿童爱玩的天性得到了满足。杜威将与具体知识内容的学习相伴随的,对所学内容及学习本身养成的某种情感、态度这种学习称之为“附带学习”(collaterallearning)。杜威提出“一个人所学习的仅是他当时正在学习的特定的东西,这也许是所有教育学中最大的错误了。”可见,通过附带学习而获得的情感态度较知识来说所起的作用更大。家长在给孩子讲童话或与孩子一起看动画片、表演童话、创编童话等各种活动中,要把童话的情感功能放在首位,而把童话的知识教育作用放在次要位置,让儿童潜移默化中形成快乐的心境,为其创造性的培养提供积极的情绪支持。

二、利用童话培养幼儿创造性的注意事项

1.童话讲述中的语言

童话的语言具有简短、重复、具体形象等特点,这些特点适合儿童的思维水平。简短的、重复的语言传递的信息量少,可以减轻儿童的认知压力,并且能创造一种儿童意料中的、可控制的紧张气氛。具体形象的语言能激起儿童的想象。因此,当儿童对童话中某段重复的语言特别感兴趣,要求家长反复讲时,家长不要怕麻烦而故意省略掉这些重复的话语,因为每一次重复,都会唤起儿童不同的想象。家长在与儿童创编童话或讲述童话时,根据孩子不同年龄特点,要注意下面几点:

(1)小班的儿童多用重复、具体形象的语言,童话中增加的人物不要太多,主题要鲜明,气氛要明快。

(2)如果孩子是中班年龄,家长与孩子编童话时,可以考虑增加人物,但语言要风趣,具体形象,故事线索可以增加,悬念增加,但故事的主线一定突出。

(3)大班儿童可以多讲科学童话,语言可适当增加书面用语,但抽象的语言要酌情增加。

2.要以多种形式丰富儿童的表象

表象是想象的基础和材料,因此家长可以采取多种途径丰富儿童的表象。多带孩子去大自然中游玩,去动物园、博物馆等参观,引导儿童去捕捉自然界中最细微、印象较深的表象,如初春的嫩草,搬粮食的小蚂蚁,蒲公英的花絮等等,神奇的自然界里蕴藏着丰富的形象,是儿童积累表象的宝库。儿童也可以通过看动画片、听童话、看图画书、上网等不同方式积累表象。

3.给儿童创造讲童话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