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环境创意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文化环境创意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文化环境创意设计

校园文化环境创意设计范文1

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现状

就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实际情况来看,并不是十分的理想。系统性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现状特点体现出这么几点。

1.发展水平较低

与发达国家相对比,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即便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探索,总结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一些理论性问题,并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仍旧处于发展初步阶段,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战经验,均存在着较多的不足。单从理论上方面来看,创新创业教育价值、概念、内容、特点与内容等各方面均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而实践方面,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创业活动仍旧处于初级水平。在教育认识上尚未形成统一共识,并未将创新创业纳入到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导致传统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难以保持均衡,增加了教育负担,并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2.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

从大的范围来说,社会舆论、政策、资金等各方面并没有对学生创业进行有效的引导,因而也就不会鼓励更多的人进行自主创业,在社会中尚未形成自主创业价值理念。比较严重的一点是,就学生选择创业的认识,社会大众普遍存在一定的误区与偏见,认为学生创业就得选择高大上类的行业,如选择开饭馆、开实体店铺等根本算不上创业。事实上,就我国庞大的服务体系来说,每年容纳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就业或创业并非难事。

3.创业意识淡薄

据不完全统计,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不足当年毕业生的1%,而初次创业成功的学生不足3%,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事实上,大学生毕业选择创业会面临较多的阻扰,如缺乏创业资金、家长不支持、缺乏有效的创业教育等。受到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均会选择合适的岗位就业,很少有学生会选择自主创业。创业意识对大学生创业来说至关重要,创业意识淡薄,将难以在实际中采取行动,也就影响到创业的实施。

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的措施

通过上述简单分析,了解到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的现状,也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中的种种不足。基于此,就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1.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

就创业教育,各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在政策上给以倾斜,在制度上给以保障,在资金上给以支持,从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轻松环境。为适应这种教育需要,教育部已经成立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研究、指导、服务和咨询高校创业教育,联合各高校就业管理部门成立的创新创业教育委员会为更好地指导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2.规范创新创业教育

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学活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应面向全体学生,并将此项教育内容归纳到人才培养计划中。在现有的专业课程教育的基础上,改革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树立学生创业意识,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在此期间,高校就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时展开创新创业教育与文化教育。在此期间,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采取有效方式指引不同专业教师展开创新创业教育。为促使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接轨,可聘请社会各界的企业家、专家学者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扩充学校的师资队伍。当然在此期间还应加强理论研究与经验交流。

3.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环境

在学生学习生活中,校园文化与学生联系最贴切,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促进性作用。基于此,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就应善于使用学校社团。通过社团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对学生就业进行有效引导,以此来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环境。同时,借助科技竞赛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意识。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中,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环境,就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对创新创业产生浓厚兴趣,继而积极参与创新创业。

以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创意设计分院为例

学院提出以创新创业为核心,培养卓越学生创新创业,并提供良好的场所及设备。各个专业(广告、环艺、数媒、会展)都成立工作室,条件成熟的直接注册公司。在专业教师以及校外企业的合作支持下,让学生在课间或课后能直接接触实际项目,通过传帮带等工作,使工作室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资源辐射的中心、师生对话的平台、教育科研的基地。学生也通过一年多的工作室项目实践,为毕业后的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达到通过学院工作室平台帮助孵化学生创新创业的初衷。

校园文化环境创意设计范文2

    论文摘要: 育人功能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本体功能。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构建活跃高雅、上进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作者以思想教育、文化艺术、学术科技、社会实践、学生社团等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成效显著。 

一、概念的界定 

我们把承载并能传递教育内容或信息的形式或手段称为载体。[1]作为载体,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承载教育信息,并能为教育者所操作;二是必须是联系主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可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2]目前,开展教育工作常借助的教育载体有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媒载体等。本文主要从活动载体着手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效性进行研究。以活动为载体,就是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将教育的内容寓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3] 

二、校园文化活动载体育人的作用和意义 

育人功能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本体功能。[4]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感到选好载体,是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人才的有效载体。经过探索与实践,我们以思想教育、文化艺术、学术科技、社会实践、学生社团等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并结合师范院校的特性,从高师学生师范人格、师范技能、人文素养、科技创新、特长兴趣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艺术素质、科技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和特长兴趣爱好等,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能够营造出高雅厚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有利于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一)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更加开阔。 

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潜移默化育人的功能,高品位、高层次且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力量。可以说,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相较于第一课堂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加开阔,教育形式上更加多样,教育内容上更加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在青年大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具有独特和显著的优势和作用。 

(二)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增强。 

青年大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高质量、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吸引、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活动。在参与活动中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探索,陶冶情操,展示个性才华。大学生主动参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就会自觉接受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被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氛围熏陶和感染,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化和积淀,就会逐步把这种校园文化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动。 

(三)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 

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弥补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的不足,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育意义深刻。校园文化活动既有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又有各级团组织、各级学生组织、各类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由于活动内容以学生需求和实际为基础,活动形式学生喜闻乐见,因此,学生参与活动自愿、自主,兴趣高,参与面广,收益大,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帮助青年大学生实现社会化,习得一定知识的行为方式,获得社会所倡导和主张的核心价值观念。[5]在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中,有利于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有利于学生把活动与所学专业和自身素质结合起来。最主要的是校园文化活动能启迪青年大学生的智慧。实践证明,人才的培养,需要活跃、开放、宽松的校园文化氛围,只有在和谐、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生才能活跃思维,激发实践创造热情,产生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新成果。 

三、校园文化活动载体育人的体系建构 

(一)工作思路。 

在实践探索中,提出了“围绕一个目标,抓住两个重点,坚持三项制度,突出五项工作”的思路。一个目标:大学生成长成才;两个重点: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三项制度:全面实施、全员参与、考评认证;五项工作:在思想教育、文化艺术、学术科技、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五个方面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计划。 

(二)实施方法。 

按照“目标管理、项目运作、证书认证”的方法实施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具体由学院团委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结合学院的工作要求和实际,学院团委每年制定出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每学期提出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目标要求,设立活动项目和活动指南,各团总支、团支部、学生社团、学生个人根据活动项目指南选择立项或申请自由立项,学院团委、各系团总支对活动项目的效果、进度情况进行实时控制,应用项目管理工具对学生完成活动项目的结果考核量化,并给予评价记录。学生毕业时,实行院级证书认证。 

(三)制度保障。 

为了促使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制定了一系列支持、鼓励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制度、措施和机制。先后完善和制订了《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安排意见》、《关于开展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实施意见》、《学生科研工作量化管理及奖励办法》、《关于开展校园文化(文艺)活动的实施方案与措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工作条例》、《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认证办法》、《学生社团管理规定》等文件、规章制度,使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做到了规范化、制度化。 

(四)实践过程。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要把全方位育人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根本。思想教育要做到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与学习典型榜样事迹相结合、与加强校风学风建设相结合、与管理服务相结合、与学生自身教育相结合。[6]具体做法:一是主动掌握大学生总体状况,把思想教育工作做“早”。学生一进校,就引导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道德情操,尽早树立正确的人生努力方向,合理进行大学学习与生活。二是关注学生知识拓展与潜能发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把思想教育工作做“长”。三是关注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受挫折和适应能力,把思想教育工作做“活”。 

2.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质。积极向上、健康高雅、新颖别致的文化艺术活动,是培养学生艺术思维和素质的沃土。近年来,在校园内,学院、各系和各学生社团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有影响的文化艺术活动近200余项,一些活动逐渐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品牌化活动。如学院每年均举行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文化名家讲坛、小品相声专场、体育节、学生社团风采大赛等活动,各系举行的挑战主持人大赛、辩论赛、配音大赛、才艺比拼、“变废为宝”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学生社团举行的话剧专场展演、书画、摄影、动漫设计大赛等活动,都以特色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文化艺术素质及特长兴趣的充分发展。 

3.培养和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坚持在广大学生中开展体现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学术科技活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引导、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讲座、科技竞赛等活动,潜心培育、积极建设能够体现我院特色,且具有形成品牌效应潜力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项目。如学院每年一度举行的大学生科技节、师范生技能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模拟设计竞赛等活动,各系举行的实验技能大赛、电子设计竞赛、软件设计大赛等活动,学生社团举行的数学建模竞赛、办公自动化大赛、挑战吉尼斯大赛等活动,都以其活动科技含量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深受学生喜爱。 

4.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也是大学生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在实践探索中,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特点多方位、多角度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机制灵活,形式多样。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深入教育基地、农村、企业、社区、街道,围绕参观学习、义务支教、社会调查、科技推广、法律普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实践活动。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经受锻炼,进一步激发了成长进步、奋发有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5.培养和增强学生特长、兴趣爱好。我院一直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工作,积极扶持、加强引导、规范管理。目前,我院共有各类学生社团28个,注册会员2000余人,各学生社团积极开展活动,形成了争奇斗艳、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广大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积极参与社团文化活动,使个人能力和素质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四、校园文化活动载体育人取得的实效 

近年来,我院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培养和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上进、立志成才的优秀学生,有“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的数学系学生,坚持志愿服务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的传媒系学生,“发奋苦读,而立之年圆大学梦”的外语系学生,“敢于用生命铸造爱心”的中文系学生,陕西省“十大感动我的人”的历史系学生,“陕西省大学生身边的青春榜样暨青年突击手标兵”的艺术系学生,“果敢正义、见义勇为”的管理系学生,等等。同时,我院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参与、勇于实践,获取了知识和技能的双丰收。近几年,学院应届毕业生考研上线人数连年成倍增长,在全国、全省文化艺术、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学生社团等活动中学院和学生个人先后荣获国家级奖500余项,省级奖1100余项,获奖的质量和人数呈现出连年增长趋势,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五、校园文化活动载体育人需要进一步做好几项工作 

(一)积极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和体现大学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声誉及凝聚力、感召力、发展力和生命力的集中体现。在保证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有效。大学精神一旦被大学师生所认同,便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从而转化为大学师生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精髓,高校的首要任务在于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文化,形成广大师生的大学文化认同。[7]在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实践探索中,我们感到应积极在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大学精神文化,使大学精神文化时刻渗透于活动之中,不断强化广大学生对大学精神文化的认同与接受,充分发挥大学精神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和成长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努力拓展育人载体,彰显校园特色文化。 

特色文化决定着大学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是大学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的综合体现。校园特色文化是一所高校不同于其他高校的独特之处,是其他同类型、同层次、同地域的大学所难以比拟的,在高校的文化竞争中处于非我莫属的地位。在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实践探索中,高校要努力结合本校和学生实际,积极挖掘和培养校园特色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载体在学生成长与发展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并不断拓展校园文化育人特色载体。实践证明,一所大学拥有这种育人特色载体越多,这所大学的特色文化就越显著、越久远。 

(三)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和引导作用。 

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除了青年大学生之外,另一主体就是教师,校园文化活动能否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关键在教师。[8]一方面,由于当前社会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冲击,一些非主流的负面因素充斥到高校校园文化中,高校要克服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现状,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在充分体现学生自理、自立和自律的基础上,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使教师既成为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发展方向的航标,又成为指导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层次的专家。另一方面,目前青年大学生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选择更多地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由于自身阅历的局限,还不能充分地对自己的选择作出客观、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四)不断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和品位。 

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改进学生的思维模式,丰富思维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促使学生加强实践锻炼,成长成才。高校要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综合效应,不断丰富、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和品位,不断解决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增强校园文化育人的实效性,积极为培养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2][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94-196. 

[4]韩延明.如何强化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j].教育研究,2009,(4). 

[5][8]李冬娜.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加强校园文化育人功能[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校园文化环境创意设计范文3

[关键词]市场经济 艺术设计 创新教育

[作者简介]栗广峰(1965- ),男,吉林辽源人,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平面设计。(吉林 长春 13201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106-02

我国艺术设计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而产生的。近年来,高校设计艺术教育在教育改革形势的推动下蓬勃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符合社会人才需求,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必须重视和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一、明确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定位是艺术设计教育创新的前提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我们应该跳出“精英”教育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众所周知,艺术设计就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感结合社会、经济、文化、市场等诸多方面因素,再现于艺术设计作品当中的过程。它是人类社会一定的物质与精神的结合再现。由于艺术设计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工作,艺术设计作品也是艺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的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作用于生活,所以,艺术设计者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具备丰富的社会知识、文化知识、科技知识等。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必须突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培养,以适应市场环境下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突出艺术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成为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基础;突出艺术设计人才的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意识,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创新,敢于分析既有的经验和方法中的不足,通过创新意识的培养,推动实践能力的运用和提高;突出艺术设计人才的创业精神,就是培养学生敢于尝试的勇气和胆量,培养不屈不挠的精神,创新实践的本领。三者有着密切联系,实践能力是主体,是基础,而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是两翼,是升华。这样的艺术设计人才是当前普通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是我们需要的艺术设计师,而不是艺术设计家。

二、调整课程体系是艺术设计教育创新的基础

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加强课程体系设置改革。课程体系设置是关系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特色,实现教育目标的最直接途径。为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艺术设计课程体系设置应该把握市场脉搏,紧紧围绕培养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从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特色出发,从艺术设计专业特有的规律和特点入手,坚持改革的合理性、科学性、开放性、实践性和前瞻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在课程设置中,除了注重专业培养的观念,还要注重与其他学科,如人文学科、工程学科、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目前,高校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淡化专业,强化课程”,要求在课程设置中重视和加强通识类课程、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践课的课时比例结构安排。艺术设计课程设置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要紧跟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和市场艺术设计发展前沿,融合国内外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先进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创建并形成具有特色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是学生实践、创新的基础,这是我们在课程改革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强化实践教学是艺术设计教育创新的关键

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关键应该放在实践教学环节。艺术设计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是将学生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过程,对于学生更加深入理解理论知识起到促进作用,而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能进一步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用以解决现实中的艺术设计问题,实现应用能力的提高;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市场对艺术设计的前沿观点、要求,以便使学生明确自身艺术理论和艺术修养的差距;通过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明白自身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应适应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毕业后能够顺利度过“困难期”正常开展工作。目前,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采取模拟课题的做法,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远远不够。笔者认为可以采用真实项目实践教学、参与教师纵向或横向课题、直接参与各级各类竞赛等实践教学方法,这些实践教学方法针对性强,可以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内涵,尤其是真实项目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和参与,从而了解接受委托方的设计任务。总体流程是:设计目标—市场调查—创意设计—设计表现—制订实施方案(包括材料选用、成本核算、工艺流程)—产品模型制作—审核投产—信息反馈等全过程。这种全过程的参与,使学生得到锻炼,获得全方位的知识技能。

四、改进教学模式是艺术设计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学模式的改革关键在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观念转变到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育观念上来,并把这种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其次,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变到互动式教学上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创新教学手段,要加强互动式教学的运用,用平等、尊重的理念营造课堂的良好氛围,激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有学习的空间、学习的动力、学习的主见和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立思考的品质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见解。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个性化培养,将普遍教学与个性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可以采用导师制、课题组、项目组、工作室等形式,强化个性化培养效果,以提高艺术设计人才的特色。

五、增强文化熏陶是艺术设计教育创新的重要载体

目前,不论是艺术设计的教师,还是学生自身,都不同程度地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轻视艺术理论和文化知识的积累。但是,作为一个合格的设计者,如果没有艺术理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支撑,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艺术设计师的。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对艺术设计理论的学习,加强设计心理学、设计审美、设计批评、设计伦理、设计管理等相关课程的学习,还要加强文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学习。另外,丰富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培养创新创业的重要渠道。一是构建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文化环境,鼓励学校具有一定文学素养的教师举办讲座、报告,引进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作高端的学术报告;二是依托专业特色举办专业竞赛,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企业,认识企业,了解企业,了解企业对专业的需求。

现代设计教育在国内只有短短的二十年的历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设计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要聚合人类教育成果与经验,本着活跃思想、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精神进行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才能获得持续发展艺术设计教育的动力,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设计师,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助力。

[参考文献]

[1]谷彦彬.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装饰,2005(11).

[2]李兵.高师艺术设计教育的困惑与出路[J].装饰,2004(4).

[3]徐迅.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教学主线[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2(1).

[4]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