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范文1
1.农药的发展概况
农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天然药物时代(约19世纪7O年代以前)、无机合成农药时代(约19世纪7O年代至2O世纪4O年代中期)和有机合成农药时代。
2.我国化学农药污染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人,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十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
我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确立以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化学农药用量过大,一些地区单纯依赖化学农药治虫防病等突出问题。我国白1983年始限制了有机氯的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对环境的污染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在原有机氯重污染区,还将出现局部的、间歇性污染。
我国化学农药生产企业的规模、设备和技术力量比较落后,化学农药品质还不能令人满意。近十儿年来,化学农约品种虽然发生了较火的变化,开发了不少新品种,但整体上还是以老的传统品种为主体,各类化学农药品种比例不合理、产品显老化、剂型单调。
在我国,杀虫剂1化学农药的70%以上,而其中高毒害杀虫剂有机磷又占70%以上;原约产量达万吨以上的品种有l2个,其中杀虫剂l1个,除草剂1个。农约剂的开发与国外相比尚有很人的差距,在美国,原约与制剂之比为1:36,也就是说一种农药往往有36种制剂,日本为l:30,而我国仅为l:5,开发的余地很大。
3.农药的危害
3.1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农药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又是对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即具有毒物的属性。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三条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其中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有误服、误食、食用不卫生的水果,蔬菜和不注重个人的清洁卫生的情况而引起药物性中毒,而有些农药能溶解在人体的脂肪和汗液中,特别是有机磷农药,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危_害人体的健康。
急性中毒多发生于高效农药,尤其是高毒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农药。这两种农药急性中毒都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多汗且无力等:严重则昏迷、抽搐、吐沫、肺水肿、呼吸极度困难、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慢性中毒是经常连续、吸入或皮肤接触较小量农药;使毒物进入人体后逐渐发生病变和中毒症状。此过程一般发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难于鉴别,也往往被人们忽略。我国除农药研制,生产人员外,因运输、贮藏和使用接触农药的人数达几百万之多,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又因农药使用人员的自我保护设施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等原因,引起药物中毒,危害生命。
3.2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尤为严重。这是为什么呢?其中就包括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可从本底值标准和农药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两方面来理解农药污染。如果污染物的含量超过本底值,并达到一定数值就称为污染。污染物浓度超过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一般称之为污染或严重污染。这些都危害着人体健康,危害着生物和环境。
3.2.1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
3.2.1.1水体中农药的来源途径
水体中农药的来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含农药的雨水落入水体;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进入水体;生产农药的工业废水或含有农药的生活污水等都时刻危害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不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甚至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平衡。
3.2.1.2农药污染对水环境的危害
在有机农药大量使用期,世界一些着名河流,如密西西比河、莱茵河等的河水中都检测到严重超标的六六六和滴滴滴。有时为防治蚊子幼虫施敌敌畏,敌百虫和其他杀虫剂于水面;为消灭渠道、水库和湖泊中的杂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剂等造成水中的农药浓度过高,大量的鱼和虾类的水生动物死亡。还在一些农药药夜配制点有不少药瓶和其他包装物,降雨后会产生径流污染,施药工具的随意清洁也造成水质污染。
3.2.2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3.2.2.1土壤中农药的来源途径
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农药直接进入土壤包括施用的一些除草剂,防治地下害虫的杀虫剂和拌种剂,后者为了防治线虫和苗期病害与种子一起施入土壤,按此途径这些农药基本上全部进入土壤;第二种是防治病虫害喷撒农田的各类农药。它们的直接目标是虫、草,目的是保护作物,但有相当部分农药落于土壤表面或落于稻田水面而间接进入土壤。第三种是随着大气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残体。
3.2.2.2土壤农药对农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响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和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而降低农产品质量。农作物吸收土壤农药主要看农药的种类,一般水溶性的农药植物容易吸收,而脂溶性的被土壤强烈吸附的农药植物不易吸收。
在前苏联的实验资料中显示水溶性农药乐果很易被莴苣,燕麦和萝f、等作物吸收,作物与土壤中农药浓度之比为5.3—4.8。植物对乐果的吸收系数是很高的农作物还易从砂质土中吸收农药,而从粘土和有机质中吸收比较困难。蚯蚓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无脊椎动物,它对保持土壤的良好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有着重要意义。但有些高毒农药,比如毒石畏、对硫磷、地虫磷等能在短时期内杀死它。
除此之外,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是人们关心的又一个农药对微生物总数的影响,对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呼吸作用的影响。而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大的是杀菌剂,它们不仅杀灭或仰制了病原微生物,同时也危害了一些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随着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的减少,除草剂和杀虫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进一步地消弱,而杀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的负面作用将会更加地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3.2.3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由于农药污染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距离的不同,空气中农药的量分布为三个带。第一带是导致农药进入空气的药源带。在这一带的空气中农药的浓度最高,之后由于空气流动,使空气中农药逐渐发生扩散和稀释,并迁离使用带。此外,由于蒸发和挥发作用被处理目标上的和土壤中的农药向空气中扩散。由于这些作用,在与农药施用区相邻的地区形成了第二个空气污染带。在此带中,因扩散作用和空气对流,农药浓度一般低于第一带。但是,在
一定气象条件下,气团不能完全混合时局部地区空气中农药浓度亦可偏高。第三带是大气中农药迁移最宽和农药浓度最低的地带。因气象条件和施药方式的不同,此带距离可扩散到离药源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远。
农药对大气污染的程度还与农药品种、农药剂型和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易挥发性农药,气雾剂和粉剂污染相当严重,长残留农药在大气中的持续时间长。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风速起着重大作用,高风速增加农药扩散带的距离和进入其中的农药量。
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但造成了土壤、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同时,在动、植物体产生了化学农药的残留、富集和致死效应,已经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在农业生产中,应该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中业已存在的害虫自然控制机制,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其他有效的生态防治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4.农药污染的特点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毒化大气、水系和土壤,造成对自然的污染,影响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引起生物相的改变,敏感种的减少与消失,污染种的增多与加强。
4.1化学农药对生物的直接毒害
化学农药人致分为三类,即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杀虫剂是非特效毒药,不是只对一种目标害虫,而是对所有的生命都有毒性,对人类的危害最大。现在全世界每年冈杀虫剂中毒者近百万人、死亡者数万人。有一些化学农药虽然急性毒性较低,但在施用后对环境具有严重的潜在危害,有较高的慢性或“三致”毒性,即最终可能导致动物的致畸、致癌,甚至还可能损害生物体的遗传机制,引起基冈突变。
4.2化学农药的“3R”问题
一是农药的不断使用,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化学农药的使用逐渐失去了它正常的防治效果,从而只有通过不断加大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来达到除害的目的,这就加剧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二是由于目前使用的杀虫剂,大多数还缺乏选择性,在杀死害虫的同时往往也将它们的天敌杀死或杀伤,因而造成害虫再猖獗为害及次要害虫上升为害;三是化学农药使用后会以各种形式残留在农作物和其它环境要素(土壤、农产品、地下水等)中,有了残留,也就有了生物富集问题。由于生物富集和食物链传递,积少成多,积低毒成高毒,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潜在威胁。
5.实施持续植保,控制农药污染
尽管我国实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来,在病虫害防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控制化学农药对环境污染的任务仍相当艰巨,我们必需实施持续植保,使植保作的功能兼顾持续增产、人畜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多方面的要求,针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种群动态和相关联的环境,采L}j尽可能相互协调的有效防治措施,充分发挥白然抑制因素的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下,使防治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减少剑最低限度,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flI社会效益。
5.1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新思想体系
生物防治是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生物防治作用物(天敌昆虫和昆虫病原微生物)来调节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通过生物防治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以生物多样性来保护生物,使虫口密度能持续地保持在经济所允许的受害水平以下。传统有害生物控制主要是通过抗病、虫品种植物检疫,耕作栽培制度以及物理化学防治等措施。
从持续农业观念看,有害生物防治应在更高一级水平上实现,其中包括转抗病、虫基因植物的利川,病、虫、草害生态控制,生物抗药性的利用等。将克隆到的抗病、虫基因通过生物[程手段转移至优良品种基因组内以获得高抗病、虫优良新品种的_J:作是近二十年来各国学者抗病、虫育种的热点,目前已取得重大突破。如通过转移苏云金芽孢杆菌的Bt基因已成功地获得高效抗虫棉,抗虫水稻和抗虫大白菜,其中抗虫棉已在生产上推陈出新广泛应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成功地将Bt基因转移至杨树中,获得的抗虫杨树已进入大田试验阶段。农作物、有害生物和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统一体,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比如轮作休闲、作物布局、耕作制度、栽培管理等都可以调=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控制有害生物发生危害。近几年来,转抗除草剂基因作物的培育和利用已成为育种和植保作的重点之一,目前已获得抗草甘膦、草胺膦的玉米、大豆、油菜、棉花以及抗草胺膦烟草1水稻等多种抗除草剂作物,使得一些选择性不高的除草剂得以广泛使用,有效地控制杂草群落的演替。
5.2大力发展植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具有在环境中生物降解快,对人畜及非靶标生物毒性低,虫害不易产生抗性,成本低,易得等优点,尤其是热带植物中含有极具应用前景的植物源害虫防治剂活性成分尚待开发,现已发现楝科中至少有l0个属的植物对虫有杀灭活性,因此是潜在的化学合成农药的替代物。在克服害虫的抗约性及减少环境污染方面,植物源农药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几年来国内植物性农药产品的开发发展很快,先后有鱼藤精、硫酸烟碱、油酸烟碱、苦参素、川I楝制剂等小规模工业化生产。
5.3研究开发有害生物监测新技术
要在植物病原体常规监测方法中的孢子捕捉、诱饵植株利用、血清学鉴定基础上开展病原物分子监测技术的研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监测病原物的种、小种的遗传组成的消长变化规律,为病害长期、超长期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对害虫的监测也可利用现代遗传标记技术(RFLP’RAPD等)监测害虫种群迁移规律。对于杂草应充分考虑到杂草群落演替规律,分析农作物——杂草、杂草——杂草间的竞争关系,另外还应考虑使用选择性除草剂给杂草群落造成的影响,对杂草的生态控制进行研究。
5.4建立有害生物的超长期预测和宏观控制
为适应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预测、预报应对有害生物的消长变化作出科学的判断,也就是要对有害生物消长动态实施数年乃至十年的超长期预测。要在更人的时空尺度内进行,其理论依据不单单只是与有害生物种群消长密切相关的气候因子,亦包括种植结构、环保要求、植保政策以及国家为实现农业生产持久稳定发展所制定的政策措施。
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范文2
[关键词]植物保护 化学农药 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226-01
0.前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增强我国经济实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进行植物保护的需要而大量使用的农药,使土壤、水源和农产品受到了较大的污染,使农业环境和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步伐。
1.植物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对病虫害的防治上,化学农药起着高效、特效和速效的特点,长期以来我国从大量应用有机氯农药到现在的有机磷、除虫菊酯和各类杀菌剂等,对杀灭病虫,防止病虫害蔓延,提高农业的增产丰收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一些频繁发生的,破坏力较严重的病虫害,化学农药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由于对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一些不良的后果已经显现出来,害虫的不断变异,使其对化学农药产生了很大的抗药性,所以只能在化学农药的使用上不断增加,以达到灭虫的效果。这样以来,用药量就在不断的恶性循环中越来越大,导致害虫的天敌受到杀害,从而使农业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土壤受破坏较为严重,农产品上农药残留过多,不仅给人类的健康带来破坏,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
1.1 化学农药使用过量
目前,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化学农药在防治病虫害上的效果,使用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病虫害得以有效的控制,但由于大量地使用农药,不仅导致土壤及农产品上有大量的农药残留,同时农业的生态平衡也受到了破坏,环境越来越恶劣。
1.2 单纯依靠化学农药
由于过分的化学农药的作用,在消灭害虫的同时,也使大量的有益生物也被灭杀,使生态环境的平衡性受到破坏。与此同时,害虫对农药的抗药性不断地增大,导致农药的尝试得以不断的增加,早一些年里已经被控制住的一些害虫在近年内又有重新抬头的趋势。
1.3 农药误用、错用现象还较普遍
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部门普及力度还不够,同时农民整体素质普遍还较低,在对化学农药的使用上还存在着许多错误的地方,往往区分不明白杀菌剂和杀虫剂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混用和误用的情况。这样盲目地对化学农药的使用,不仅影响了药效的正常发挥,同时也导致药害的发生。同时农民对害虫的认识度不够,抓不住治疗的最佳时机,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同时也会导致损失的进一步扩大。
1.4 农药使用浓度逐年提高
由于长期对化学农药进行使用,促使害虫的抗药性得以逐渐地提高。所以,为了更好地达到杀虫的效果,只能不断地提高农药的浓度,这样对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则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导致大量的农药残留在土壤中和农产品中。
1.5 喷药设备落后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背负式手动喷雾器,由于其雾滴直径较大,所以导致化学农药的利用率较低,不仅达不到应用的效果,同时也使农药的浪费程度较高。
2.合理有效地进行植物保护,发展可持续农业
2.1 加快新型农药的研制及推广应用
2.1.1 研制开发新型高效、低用量、易分解、低残留农药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化学农药的技术手段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农药的使用量已开始下降,这主要是由于新研制出来的化学农药具有高效、低用量、易分解和低残留的优点。这样不仅在使用的量上有所降低,同时对土壤的环境的污染也有所降低。
2.1.2 合成新的农药增效剂
当前,害虫的抗药性因长期使用农药而增强,如何延缓或解决抗药性问题,是农药研究和害虫防治中的突出问题。研究增效剂对代谢解毒酶系的抑制来作为害虫抗性的手段之一,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开发研制新型有效的农药增效剂,是提高农药防效,减少用药量,使现有农药品种发挥更高效能的有效途径。
2.2 加快昆虫生长调节剂的推广应用
昆虫生长调节剂类农药只用用于昆虫,干扰昆虫的正常生长发育,从而控制害虫发展。它无毒、无害、无污染,不杀伤天敌。在日益强调保护环境、发展可持续农业的今天,开发推广应用活性高、选择性强、具有较好环境相容性且成本低的新型无公害农药,理应成为必然趋势。
2.3 开发利用有益微生物
微生物农药专一性强,无公害,无污染,但由于微生物农药见效慢,杀虫谱窄,受环境条件影响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若微生物农药能配合其它防治措施,就可以有效防治虫害,且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2.4 发展生态农业,利用有效生物控制病虫害
我国所倡导并实施的生态农业,利用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和生态工程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持续发展必须使土地、水和动物、植物种质资源得到保护,有益生物得到保护,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利用其中的有益生物来抑制病虫害。其重点是做好瓢虫、寄生蜂、寄生蝇、捕食螨、食虫动物等天敌的保护和利用,并配合化学农药、化肥的施用来获得高产、稳产。
2.5 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抗病虫作物及其品种
基因工程的基因重组技术,使人们已经能做到按照设计的“图纸”对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DN段,在体外进行人工“剪切”、“组合”和“拼接”,重组形成新的DNA,然后注入或通过载体转入受体生物细胞内,从而培育出人类所需要的新品种或生物类型。生物工程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具有安全、高效、选择性强、连续性强且无污染的防治效果,可能成为高科技农业条件下植物保护的发展方向。
2.6 试制植物病害免疫剂
对于一些流行快、发病重、损失大的植物病害,可考虑研制免疫剂,通过喷施免疫剂或用免疫剂拌种来减轻病害造成的损失,也许属于植物保护的创新课题。
2.7 更新喷药设备
加大对喷药设备的研究力度,从而使其向超低容量方面发展,使其喷雾直径缩小,从而提高化学农药的效果和效益。
2.8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农业要想取得可持续性发展,对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文化素质提高了,科学种田水平也能有所提高,因此需要在广大农村加大科技推广的力度,提高农民的接受能力。
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范文3
防患于未然。预防病虫害的关键是提高农林作物本身的抗病虫能力,这是在开展综合防治中的重要环节。事实证明,抗性作物在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其具体适用方法是多种多样的。1.选用抗病虫的品种。抗性品种是指对特定的病虫危害具有避开、忍耐或不受害的免疫的特性。在栽培时利用对病虫具有抗性的品种,是获得高产稳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措施,是防治病虫大面积危害的一个非常有效而又很经济的方法。例如对番茄生产有重大威胁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防控方案中,有一条特别强调的是选用抗病品种和培育健康无病虫苗为基础的措施。目前已选育出的抗性品种有佳丽、阿库拉、佳美、欧宫、迪芬尼、齐达利、苏红10号、佳红8号、苏粉12号等等,在种植中表现出了抗黄化曲叶病毒的明显特性,种植这些抗性品种,可节省大量的化学农药而减少农药对产品和环境的污染。2.落实育苗措施。选择苗圃、苗床培育好壮苗,是提高作物生长时抵抗病虫侵染的生产基础。比如在进行水稻、蔬菜育苗时,秧床、苗圃土壤质地、位置、排水灌水条件以及前茬作物和土壤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都必须综合考虑,防止通过土传而带来病虫危害。在育苗时,采用防虫网覆盖措施,能有效阻断多种病虫害的侵染传播。这一点在蔬菜及花卉苗木生产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推广的使用隔离网室育苗,苗床用50-60目防虫网覆盖,防止带毒昆虫和烟粉虱的效果十分显著。3.加强栽培管理。如清洁田园,处理田间遗留的种种农作物的残留物,减少病虫害的残留基数,降低病虫害的侵染及初次侵染来源。在播种时通过适当调整播种期,使作物易受病虫的危险期与病虫害发生危害盛期避开,就可以避免或减轻为害。合理密植可以减少由于病虫危害造成缺苗的损失,播种时深度要合适,过深会使幼苗出土时间延迟,增加了土壤病虫危害的机会。合理施肥能改善作物营养条件,提高抗病虫能力;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加速病虫危害部位的伤口愈合;或直接杀死害虫等 。如水稻合理增施硅质肥料,促使茎秆坚实,减轻二化螟的危害;在稻纵卷叶螟发生严重地区,通过合理施肥防止前期猛发旺长,后期贪青晚熟,对减轻水稻危害效果较好。土壤增施石灰,中和土壤酸度,可以有效地防治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并减轻金针虫、甜菜象甲危害等。合理排灌在防治作物病虫害方面效果也较好。如对于三化螟越冬幼虫,可以进行灌水耙沤,隔绝氧气的供给,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窒息死亡。也可利用灌水来消灭稻田的黑尾叶蝉;合理晒田控水对防治稻田飞虱和纹枯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生物防治是首选。利用生物防治方法来防治农林作物病虫害,既可达到防治目的,又能节省化学农药,收到环保的效果,利用植物或其周围区域的草蛉、瓢虫、寄生蜂、寄生蝇、蜘蛛、鸟类等天敌,来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在生产上已有很多成功的实例,如利用赤眼蜂来防治水稻、玉米上的螟虫,利用养蛛或保蛛治虫,控制稻田飞虱等效果较好。在危害发生期,利用昆虫性外激素的方法,利用引诱剂可以招引三化螟蛾、棉花红铃虫、桃小食心虫等雌蛾,诱杀后可减少产卵量,控制发生基数以降低危害;或者在引诱剂中加入绝育物质使昆虫后产下的卵不能孵化,达到害虫绝育的目的;或者在田间释放大量性引诱剂后,使雄蛾迷向,找不到配偶而达到治虫的目的等。目前,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及交叉保护作用,去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甚至可以杀灭它们,以达到以菌治病的目的。能使昆虫染病而死的病原微生物有真菌、细菌、病菌、立克次氏体、原生动物及线虫等。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前三类,常见药剂有苏云金杆菌(细菌制剂)、白僵菌(真菌制剂)、核多角体病毒(病毒制剂)等。此外还可以利用各种物理因素、机械设备及某些现代化工具和技术来防治病虫害。如捕杀法、诱杀法、挖障碍沟等等。
综合治理是良策。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时,农药的使用造成了作物及环境的污染,目前减少农药污染最现实而有效的方法是对病虫害进行综合治理。除采用上述的几种手段和方法外,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也是十分重要的措施。预防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是减少用药量降低污染的重要措施。首先是把好病虫人为传播这一关,在引进和购入农林作物的品种时,一定要严格检疫,防止病虫害特别是危险性病虫害的乘机而入,这样的教训实在太多了。防止它们随种子种苗等随同带入而扩散传播,如美国白蛾、美洲斑潜蝇,甘薯黑斑病等都是从国外传入我国的。成为当前威胁性很大的病虫害。其次是配合栽培管理措施达到预防病虫害的目的。每种作物病虫害的发生都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掌握其规律,实行一些避害措施,把病虫危害控制在大发生之前,既可减少农药使用量以控制污染,同时也为农林作物的正常生长提供条件,减少对农林作物的损失,将病虫发生危害的防控措施渗透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中,以达到预防或减少病虫害发生的目的。
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是减少农药污染的根本措施。一是改变农药的使用方法,提高农药的使用效果,是减少农药污染的有效方法。对于一些有特殊危害方式的害虫,特别是一些蛀干性害虫,由于其生活隐蔽,故可采用熏蒸法、熏杀棒、药剂封干、干基撒药、涂毒环等防治方法来减少农药使用量。运用混配技术,降低常用使用量,低水量喷雾法代替常规喷雾防治水稻纹枯病,如将喷雾器的喷片孔径由1.3mm缩小到0.7mm,每亩水量由100公斤减少到10公斤,应用井冈霉素进行低水量细雾喷洒,其防病效果不仅在早、中、杂交稻上都达到90%以上,等同于常规喷雾法。目前在植物病虫害中,蚜虫、螨类、蚧类是使人头痛的三大小型刺吸式害虫。它刺吸植物汁液,喜干燥窝风环境,每年5月份至6月份大量发生,由于其个体小,繁殖量大,发生代数多,所以防不胜防,如果在发生初期或发生量小时,利用高压喷雾枪产生的压力对害虫进行冲刷,可降低害虫的发生基数,对缓解害虫危害是非常有益的。近几年水稻病虫害发生严重,与土壤带菌也有一定关系,如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菌均可在土壤内寄生繁殖。因此,应抓好对水稻田的土壤处理,目前可用于土壤处理的杀菌剂较多,如多菌录、福美双、代森铵、甲基托布津及其复配剂,使用用量应适当加大,一般每亩在150克以上。可与基肥拌匀施入,以保证水稻栽后25-30天内不发生病害,确保水稻正常生长发育。
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范文4
不错,农药是专门为杀死与人类作对的“有害生物”而生产的;但别忘了,农药的本质是一类毒药!它们能毒死害虫,肯定也能毒死其它生灵!
农药在被喷洒后,真正能接触目标害虫的农药不足农药使用量的5%。换句话说,95%以上的农药不是在对付害虫,而是在威胁其它无辜的生灵。受害者中有各种各样与“目标害虫”毫不相干的无辜殉葬者,也有帮助人类控制害虫的天敌,甚至还包括导演这场悲剧的人类自己!
消失的猫头鹰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猫头鹰是一种常见的猛禽,夏季的夜晚经常能听到它们的叫声。现在偶尔回家乡呆几天,夜晚听到最多的是窗底下大田鼠跑来跑去的声响,猫头鹰的叫声已杳然绝迹,许多七八岁的孩子甚至都很奇怪课本中谈到的捕鼠能手——猫头鹰,还曾到他们出生的村子里来过。儿时那么多的猫头鹰哪儿去了呢?
一个小学时的同窗指着摆放在客厅中的一只猫头鹰标本告诉我,“他们早都死光了。”
于是,我们的话题不由自主地转到了猫头鹰身上。从谈话中了解到,前些年村里大面积推广种植高产优质的粮食作物后,为防治害虫几乎天天都在喷洒化学农药,有些农药毒性高,分解慢,本不应在粮食作物上应用,但它们的杀虫效果不错,许多人还是经不住诱惑。
喷洒这些杀虫剂后害虫数量是被压下去了,但粮食中的残留也肯定不少,由于农药超标,发往外地的一些粮食还曾被退回来过。田间生活的老鼠在偷吃粮食时,将粮食内残留的农药同时吃进了肚中,农药在鼠体内不断聚集。也真奇怪,农药没把老鼠药死,倒把捕食老鼠的猫头鹰都毒死了。这只猫头鹰就是他那时在田边干活时检到的,拿回家后不敢吃,就作了这个标本,只是在扒皮时不小心将猫头鹰翅膀上的两根羽毛折断了。末了他说,“真是太可惜了!”
不知他是指猫头鹰被意外毒死呢,还是指他那只标本上的遗憾?无论如何,猫头鹰成了化学农药的牺牲品。
其实,受害的岂止是猫头鹰,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化学农药的影响。
先说鸟类吧,她们每天都需要捕食大量的昆虫和小动物充饥,聚集在这些昆虫和小动物体内的农药也随之被裹入腹内,有的因中毒而死,有的生长受到抑制,有的失去了繁殖能力,有的虽能生育但生下的大多是毫无生存能力的残疾后代。总之,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使自然界中鸟类的数量急剧减少。
有人曾作过调查,如果在一公顷森林中喷洒0.9公斤“磷胺”,那么该林中鸟类数量将下降75-80%。1967年美国加州的一份报告显示,在100万英亩的棉田使用“久效磷”后,生活在棉田附近的雉鸡、野鸽、鹌鹑、草原云雀、家雀等很快大量死亡,秃鹫、红尾鹰等巨型鸟类,也常常因捕食中毒鸟后,引起二次中毒。目前,全世界已经有2/3的鸟类生殖力下降,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的生物富集作用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
蛙类也是农药污染的主要受害者,成蛙往往因吞食有毒昆虫而中毒。就是小小的蝌蚪也难逃厄运,进入水体中的化学农药足以让它们死亡或致畸。
农田中的昆虫天敌们最可怜,它们对农药的反应往往比害虫更敏感,受到的伤害更大。譬如当在棉田喷洒有机磷农药防治蚜虫时,蚜虫的天敌瓢虫不仅直接接触农药,而且又捕食了含农药的蚜虫,所以消亡的比蚜虫还快。当残存的蚜虫因失去了天敌的有效控制而再次猖獗时,元气大伤的瓢虫还未恢复过来,就又要面临化学农药的再次沉重打击。所以人们往往有这样的感觉,化学农药使用一段时间后,蚜虫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越打越多。
同样命运的还有稻田中的蜘蛛,当稻田中多次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稻飞虱后,先消灭的不是飞虱而是飞虱的天敌---蜘蛛,因而造成后期飞虱暴发。柑桔园中使用波尔多液防治溃疡病时,也会因杀伤了蚧虫的天敌,引起“吹绵蚧”、“粉蚧”和“褐圆蚧”大发生。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此外,草丛中的野兔、树上的松鼠、水里的鱼虾、土壤中的蚯蚓、花朵旁的蜜蜂、养殖房内的家蚕也都无一逃脱农药的毒手,甚至远在南极,足不出洲的企鹅也没能躲过农药的侵害。
南极的DDT
来自南极的一份科学调查报告清楚地表明,终生生活在南极的企鹅体内含有化学农药DDT。一开始人们还有些惊奇,谁会千里迢迢把农药带到南极去伤害与世无争的企鹅呢?但是很快人们发现,嫌疑犯竟然都是农场中祖祖辈辈从未离开过家乡的农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DDT曾经被农民当作防治各种害虫的灵丹妙药而大量使用,虽然大部分DDT主要喷洒在仅占陆地面积2%的土地上,并且至少75%的陆地面积从未施用过DDT,然而,残酷的现实是:人们不仅在荒凉的北极格陵兰岛动物体内测出了DDT,而且也在远离任何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企鹅体内发现了DDT。数百篇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报告表明,DDT已经广泛进入了世界各地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目前,没有被污染的生物虽不能说没有了,但肯定已经不多了。
DDT为什么会传播到地球的各个角落呢?原来DDT的化学结构非常稳定,其分解温度高达190°C以上,因此即使在日光曝晒下也极少挥发和分解。在土壤中,半衰期可长达4年,其代谢产物DDE和DDD在自然环境中也能存留若干年。除了几种土壤真菌外,目前在自然界中还未发现能将其彻底分解者。因DDT不溶于水,喷洒到植物叶片上后会被雨水冲刷到地面,然后与地面的DDT一起随水的表面径流汇入江河,或渗入地下水中,之后随地球水循环而进入海洋。而喷洒时飘浮在空气中的DDT则随大气环流向四周扩散,最终弥漫到世界各地,污染了冰雪覆盖的北极和洁白无暇的南极。
难咽的苦果
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范文5
一、生产环境对蔬菜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蔬菜生产离不开大气、灌溉水和土壤等环境,这些环境条件污染后,必然对蔬菜质量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选择一个具有良好环境条件的生产基地,就为蔬菜产品质量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
大气污染由于工矿业和交通车辆排放的有害气体不仅直接伤及蔬菜,影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有的还会在植株内积累,从而造成污染。为此,无公害蔬菜生产规程中,明确规定了产地的环境条件,要求菜区大气环境达到国家标准GB3095-1982所列的一级空气质量标准,种植无公害蔬菜的地块应与工矿区、公路、医院、生活污染源保持一定的距离。
土壤污染工业“三废”农药、化肥、未经处理的粪便和污水进入土壤均会造成污染。土壤污染具有隐藏性和潜伏性,很难消除,对作物危害很大。因此,进行无公害蔬菜生产认证时,土壤检测是必须的。
水体污染灌溉是蔬菜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灌溉用水的质量直接影响蔬菜的品质。无论是地上水或地下水,都不可避免与岩石、土壤、大气接触,便会受到不同的污染。含有害物质的废水直接或间接进入农田,就会把大量的有害物质带入土壤并积累下来;含有重金属有害物质的废渣,经过降雨淋溶进入土壤,成为地下水。利用受污染的水体进行菜田灌溉,蔬菜就会受到污染。无公害蔬菜生产灌溉用水要执行国家标准GB5084-1985中所列的二级标准,不用地上水,用50米以下的地下水。
二、栽培过程中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农药的使用防治蔬菜病虫害,使用农药是必不可少的。喷洒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会有10%~20%粘附在蔬菜表面,80%~90%散落到地面,一部分溶于水被根吸收,还会有少量残留在土壤或渗入地下水中。随着农药使用次数和数量的增加,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成为造成蔬菜农药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对蔬菜病虫害的防治中,必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和生物防治措施,科学使用化学农药,协调各项防治技术,发挥综合效益,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并保证蔬菜中农药的残留量低于国家允许的标准。减少农药污染的主要途径有科学安全用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严格控制用药量,更合理、广泛地使用生物农药等。另外,科学轮作,合理套作;土壤深翻、冬灌、消毒;选择丰产、优质、抗病性强的蔬菜品种,对种子包衣;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做到适时用药,在害虫最敏感的时期用药;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生态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都能够科学有效的减少污染。
化肥施用 以矿物为原料加工而成的磷、钾、硼肥,原料中含有的某些有害元素,在土壤中积累超标,进入蔬菜株体被人体食用,会导致人体慢性中毒,超量使用氮素化肥也会对蔬菜造成污染。因此,我们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必须坚持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或增施一些蔬菜必需的微生物肥料。要严格限制化肥使用种类、施用量和使用时间,对有机肥做好无害化处理,防止将有害物质和病原菌带入菜田。
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范文6
在地下害虫防治中,随着农药使用比例的增多,诱发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愈发严重。而化学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是体现在农药的生产和使用过程当中。在生产过程中,除了产出化学农药之外,还会伴有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等等,被排出在生态环境之中,诱发大面积的污染。在防治地下害虫使用过程中,对土壤的污染主要是来自于:喷雾、喷粉、毒土及土壤消毒等方法施用农药,直接进入土壤;二是附着在栽培植物及其他物体上的农药经降水、喷灌等冲刷作用,进入土壤;三是大气中漂浮的农药,随降水落入土壤。那些进入土壤的有机磷农药,虽然分解速度较快,但是毒性残留也较严重。随着药物与土壤中积累量的逐渐增多,土壤中的有益生物群将遭受严重破坏,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对水源的污染主要是来源于:在防治害虫时,使用化学农药,尤其是飞机喷撒农药,药剂会直接落入地表的水体而污染水源;大气中漂浮的农药微粒及其衍生物,一部分被空气中的尘埃吸附,随降水进入土壤和水体,土壤中残留的农药,因降水引起的水土流失,流入江、河、湖、海;随降水或灌溉的土壤淋溶作用,渗入地下、进入地下水,并随地下径流扩散,造成地下水源的大范围污染。随着农药对水源影响的加重,水生生物及人类健康饮水、生活将遭受重创,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2防治地下害虫与减少环境污染问题探讨
2.1允许害虫的存在
害虫的存在有其存在的天然必然性,允许害虫的存在,充分利用害虫自我控制机能,通过害虫天敌的引入,像是天敌昆虫、益鸟、益兽、有益微生物等,建立完善的生态控制系统,就能尽量的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可以说,只要能够将害虫控制在经济损失以下的水平,基本上就不需要“一扫光”、“喷药历”等做法。
2.2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
地下害虫的防治,本质上来说属于生态学的问题。在生态体系中,生物种群之间及非生物环境因素之间,交织成复杂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的生态系统。各成员间通过食物链而紧密联系,而其中的寄主(培育植物)——害虫——天敌链条,则是害虫控制中的主线。诸多的链条又彼此交叉串联在一起,构成复杂微妙的食物网,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各成员在数量上达到动态平衡。在正常情况下,这个网有很大的韧性,当系统受到扰动,系统中某一成员(害虫)可能迅速增加时,这种背离平衡状态的作用通常会被其他链条和本链条中的其他成员(如天敌)所抵消,形成自我控制机能。在地下害虫控制的实践中,我们要尽量利用生态的自我控制机能。只要说当害虫的数量和种类达到一定标准,如果不及时用药,种群数量将带来严重经济损失,才建议及时使用药物防治,但是必须要科学合理,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3科学合理用药
第一,把握用药时机。必须要用药时,结合害虫的生活习性、生理特点、发生规律、环境条件等等,抓住时机,及时用药,实现用最小剂量,达到最佳根除效果的目的。第二,选择低毒低残留药物。药物防治地下害虫,选择的药物必须要对靶子害虫高效强力,注意低毒、低残留,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同时,还要注意不要对天敌产生毒害作用。在除虫效果类似的药物中,尽量选择无毒或者是低毒、无残留或者是低残留,最好能够在自然环境下达到迅速降解的效果。在环境污染方面,按照无-低-中-高的原则依次选择。对于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严禁使用,尽量降低在防治地下害虫过程中药物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第三,合理选择用药方法。防治地下害虫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喷雾、喷粉。但是,实际到达并作用于害虫身上的药效则比较低,真正散步在虫体之外的药量则相对要多很多。研究证实:防治地下害虫,喷粉施药,仅有10%~20%的药物落在植物表面;喷雾施药,仅有25%~50%的药物落在植物表面。而真正能够作用害虫的药量仅在1%左右,实际上有99%的药量进入了生态,不但浪费严重,而且造成的污染惨重。由此,改进用药方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用药方法的选择上,建议采用直接接触害虫率高的方法,提升药效。像是毒土、毒饵、毒签等等,都是很好的高效用药、减少环境污染的方法。同时,还要注意低药量、小范围、局部用药能够解决的问题,就尽量不要使用高药量、大范围、广空间的用药。第四,注意保护好天敌。在用药选择中,还要注意保护好天敌。避免破坏生态系统,导致害虫猖獗。同时,统一区域内连续用药防治同一害虫,不建议重复使用单一种类药物,建议多种药物交替使用,避免药物耐药性的产生,增加用药剂量和频度,增加了对环境的污染。
2.4研制低毒、低残留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