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特点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特点范文1

(一)教学目标

本套教材在小学1~3年级安排了民族教育内容,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56个民族的分布、文化、衣食住行、风俗人情,感受祖国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体验民族情感,并自觉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大团结,从而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大家庭

(二)内容结构

本专题通过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各民族成员、了解少数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如服饰特点、饮食习惯、民族乐器、聚居区、建筑风格以及特色节日,初步感知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体会民族文化的多彩多姿。主题和内容要点具体见表1。

(三)编写特点

1 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一小学民族教育选择学生易于接受并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如少数民族服饰、饮食、乐器、建筑等,并融入体现时代精神的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地使用或改造民族文化,从小参与到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活动中去,以增强其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感情。

2 采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法,民族教育活动采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如歌曲、故事、儿歌、诗歌、游戏等形式,穿插在引题、总结部分,灵活多样,增强了教学的功能,学习过程生动活泼起来,实现与艺术精神沟通。

3 注重设计体验性活动,根据学生对各类体验性活动有浓厚兴趣的特点,寓民族知识于教育活动之中,设计了“当少数民族聚居地导游”“对江西的少数民族建筑开展小考察”“动手做特色民族节日剪贴报”“学民族节日里的歌舞”“民族节日知识竞赛”活动,拓展民族教育的视野、时间和空间,体验性探究活动为学生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

教学建议

1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特点,增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可操作性,通过看有关少数民族的影视资料、图片,听少数民族的歌曲,从服饰上辨认少数民族等形式,宣传民族常识。可开展“采撷民族风光风俗”的系列教育活动:集一集――收集资料,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说一说――讲各民族的风俗礼节,谈身边的民族英雄:赛一赛――勾画未来少数民族的美景:做一做――制作版面介绍民族服饰、民族建筑。

2 充分利用本地教育资源,进行开放式教学。要建立开放的课程资源网络,充分利用农村、社区等本地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上网收集资料、进图书馆查阅材料、到社会做调查研究、走访身边少数民族家庭,并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多样化课程资源,使其为教学服务,以卓有成效的开放式教学对学生进行民族教育。

3 注意处理好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实现综合效益。本课程既有自己的独特性,又与其他课程有一定的联系,应注意与语文、品德等学科的教学或校内外其他教育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特色民族节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三年级第10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1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2 猜想:你知道这个画面展示的是什么节日吗?(课件出示泼水节图片)

教师小结: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及习俗,你想知道我国少数民族都有哪些传统节日?欢度节日时有哪些风俗吗?就让我们走进少数民族,去领略一下精彩、独特的节日文化

3 揭示课题:特色民族节日、

(二)合作学习,掌握知识

1 看一看。(课件演示少数民族欢庆节日时的热烈场面)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少数民族有着形形的节日习俗,有趣极了。

2 读一读。朗读课文“智慧泉”里的节日介绍。边读边思考:书中列举了哪些少数民族的什么节日习俗?(那达慕大会、火把节、歌婆节)

3 学一学。(课件演示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人民有哪些习俗与我们汉族人民不同呢?(指导学生从课前收集到的美食佳肴、居住、服饰特点等方面谈)蒙古族有一个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是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是什么意思?你能介绍一下那达慕的特点吗?(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资料)

4 试一试。小组学习,选择一个少数民族的节日,结合课文和资料研究,了解节日的时间和特点。

5 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民族的特色节日呢?你了解这些节日的传说吗?各小组交流、汇报。(如火把节、歌婆节、三月街、达努节等)

(三)感知体验,活动延伸

1 开展四人小组合作,用课前收第到的少数民族节日的图片,动手制作一份“特色民族节日”剪贴报,在全班展示交流。

2 走进少数民族特色节日,学一学少数民族歌舞。播放《我们新疆好地方》《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阿里郎》《青藏高原》等歌曲,学生戴头饰配合音乐体验节日的欢乐。

(四)思维冲浪,开拓视野

1 “你说我答”民族知识竞赛,竞赛规则:由一个同学描述某个节日的风俗习惯,或出示某个民族的节日图像,指名或抢答,回答正确者为胜方。

2 了解民族之最。(课件演示)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特点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德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步伐加快,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高等职业学校的道德教育也有了进一步的增强,高职学校的学生,心理已经趋近成熟,并随着人际交往区域的不断增大,对外界社会交流和了解的机会也不断增多,少数民族学生的各种民俗约束也在他们的生活中成为一种习惯,倘若单纯的给他们灌输思想道德知识及规范,容易使他们反感,进而会感到世界的虚伪和社会的黑暗,并对学校教育产生排斥心理。民族团结教育是学生德育的永恒主题。高校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阵地,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德育工作。

一、 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认同感

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对自己民族的热爱,那么这个人将缺少热情和责任感。因此,教育工作者要理解他们的民族情感,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不能剥夺他们对本民族的热爱,让他们感受处处受到了尊重和平等相待,真切体会到班集体的温暖,体会到所有人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让他们认识到各民族间平等团结,互敬互爱,让他们体会到没有因为民族不同而受到了区别对待,让他们首先认同这个学校,认同这个班级,认同这些学生,不排斥同学和周围环境,然后让他们能够主动融入班集体。能够认同学校和班级,主动融入集体是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积极生活的基本保障。

二、 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因为各种地理历史因素与各民族风俗的影响,许多少数民族根深蒂固传统思想与现在的社会道德有着矛盾及冲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男尊女卑现象明显:多年的风俗习惯使得少数民族男同学在班级活动中表现得懒惰。许多少数民族男学生认为值日、打扫卫生等事应该由女生负责,且在家中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饭不会做、衣服不会洗、打扫卫生不做等等。2、暴力倾向严重(多以藏族学生为例):许多少数民族学生有着严重的暴力倾向,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且喜欢打群架,甚至在藏族学生的习俗中容许佩刀,且有不少藏族学生带刀来学校上课,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3、集体观念淡薄:许多少数民族学生集体荣誉感不强,纪律观念松懈,且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自强不息的精神难以形成。

面对这些现象,教育者需要竭尽所能的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做到以诚相待,以德服人,强化道德规范教育,结合德育课教学加强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增强学生的明辨力。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等活动形式,对学生开展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同时,还要用时代精神感召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如何适应形势以时代精神去感召每一个学生,是高等高等职业学校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 新时期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

1、道德教育应做到“以人为本”。

道德教育的“以人为本”首先就是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而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少数民族学生为本。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生长、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形成了其特有的民族性格、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传统等。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注意民族性,即尊重他们的情感意识、风俗习惯。如藏族学生大部分来自贫穷的农牧区,他们的民族意识强烈,具有浓厚的民族感情,为藏族的传统文化感到自豪。他们性格粗犷、直爽、淳朴,生活中带有民族的特殊习惯等。到学校后,由于生活条件、环境的变化,使一些学生不太适应,再加上家庭生活的贫困、学习、生活压力较大,由此常常出现自不能融入集体的情况。针对这些状况,对少数民族学生一定要用理解的心态和眼光,以尊重其民族风俗习惯、情感意识的心理,理解、相信并鼓励他们,循循善诱,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的信任感,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亲和力,也容易取得实效。

2、思想道德教育要注重民族文化与科学相结合。

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结合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背景,因为文化作为社会主体精神的历史凝聚与积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成员的思维方式、心理模式及价值观、行为方式等。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如语言、服饰、礼仪、习俗、思维方式等,都与汉族有不小差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研究这些差异,尊重他们的文化传统。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抓住传统文化的特点,并采取体现民族文化传统的特殊形式、活动,使它在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中进行推陈出新,这样把民族文化传统和现时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激励学生、感染学生。同时,要坚持民族文化与科学意识相结合,少数民族学生应该加强科学技术的学习,夯实基础,才能担负起发展民族科学技术、经济建设的重担,以此才能逐步缩小地区间科技、经济发展的差距,摆脱落后的状态,振兴民族经济,保持社会的稳定。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特点范文3

【关键词】少数民族病员;个性化;护理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这是祖国医学对护理工作重要性的高度概括。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实施个性化服务,给予病人人文关怀,是将个性化护理落实到每个病人身上,让病人受益,提高病人满意度的重要举措[1]。近年来,我科收治了不少少数民族病员,实践表明,实施个性化护理对住院少数民族病员的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将本科实际做法与体会报告如下。

1个性化护理实施前的要求

1.1组织科室护士学习简单的少数民族语言我们请本科室的少数民族护士做老师,负责挑选一些工作中常用的话语,比如问候性语言,解释性语言,安慰性语言以及收集病史需要的询问性语言等等,定期组织大家在晨会上学习。每周两次,每次一句话,循序渐进,不断丰富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内容。

1.2学习和了解少数民族病员的风俗和习惯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在科室的业务学习内容中,我们增加了相关的人文内容,比如各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及习惯等相关知识;二,通过少数民族医护人员及患者口口相传,就具体问题虚心请教,增进彼此的尊敬和了解。

1.3强调在实际工作中注意要点护士长在每月的业务考试中会涉及相关内容,以督促大家学习和记忆。面对少数民族患者要求护士至少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基本的问候。同时,将人文护理工作的落实纳人科室对工作人员进行综合素质考核的评定中。这些举措有力的保证了人文精神在护理只作中的落实。

2实施过程中的要点:

2.1介绍住院环境,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当患者来到医院,首先接触的是陌生的环境、病友和医护人员,等待的是各种检查和治疗,由于语言不通,患者往往表现为孤独、焦虑、恐惧、紧张及担心等复杂心理。因此从患者一走进病房,护理人员要和蔼可亲,热情周到地接待患者,主动询问病情,介绍住院环境、病室病友及入院期间的有关规章制度,以消除其陌生感,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用热情大方友善的态度,使患者紧张恐惧心理得以放松。

2.2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少数民族病员的风俗习惯较多,特别是在其饮食上有较大的特点,如回族忌进食猪肉,牧区蒙古族以奶制品、肉食品与奶茶等为主食。住院后,患者的饮食应依病情按营养学进行配餐。饮食习惯的改变必然对患者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对一般患者在不影响治疗、康复的前提下,应尽量满足少数民族病员的风俗习惯需求,从内心感到对他们的尊重与关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2]。

2.3运用少数民族语言,加强语言沟通,做好心理护理人在患病时,最渴望他人的安慰和温暖,而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的言谈、举止、仪表、态度、表情、眼神等是最能牵动和左右患者情绪的,因此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注意礼貌,做到态度热情和蔼,言谈文明有度,举止端庄大方,提倡用民族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要学会日常生活用语,交流时要耐心,认真听取对方的陈述,然后用亲切、温和的语言给予解释和心理护理,必要时加手势等使其彻底明白理解,这样可使患者感到亲切可信任,愿意与你交流,从而在精神上得到安慰,消除紧张、陌生等不良的心理,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2.4全程优质护理服务“全程优质护理服务”是从病人入院到出院成为一个连续整体的服务过程。

2.4.1对病人家属的服务经常与病人家属保持沟通与联系,适时将病人病况告之家属,减轻家庭成员的焦虑与担忧。向病人家属提供家庭护理咨询及电话回访,予相应指导,以促进病人生活质量的提高。

2.4.2让护理工作流程适应病人的需求改变以往让病人适应工作流程,而应让工作流程适应病人的需求,开展分组护理,明确各级护理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实行以病人需求和工作质量达标的弹性工作制,保证病人的有效护理时间,努力做到“技术精湛,服务一流”。

2.4.3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每位病人均由主管护士与病人共同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循序渐进地实施,进行阶段性效果评价。对少数民族病员,特别是不懂汉语的病员,要把医学知识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不良行为的矫正、功能锻炼的指导、各种饮食调理的方法以及辨证护理措施指导。

3效果

通过对住院少数民族病员实施个性化护理举措,护士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增强,护患关系更加融洽,增加了护士的自我价值感。“全程优质护理服务”为病人提供了超期望值的服务,满足少数民族病员的需求,受到病人的欢迎,促进了健康行为的建立,加快疾病的恢复。另外,科室整体服务器质量大大 提高,健康覆盖率100%,病人满意度也有了显著提高。

4讨论

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层次与不同信仰的住院病人实施个性化护理,使病人感到被重视、被尊重、被关怀,使病人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给予更高的信任和尊重,改善护患关系,缩小民族差异,增进民族团结。在一定程度上讲,个性化护理使得住院少数民族病员能够尽快康复,住院时对护士倍感亲切,出院时更充满感激之情,使护理工作满意度有了显著提高。个性化护理是一项值得我们深思并予以推广的护理举措。

参考文献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特点范文4

    一、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及其分类

    少数民族视觉元素是各个少数民族在为满足其自身物质需求所进行的生产劳动以及为满足其精神需求所进行的文化艺术创造中,被本民族所认同(即通过视觉所能感知并在心里所能接受的)且体现本民族文化精神的一切形象符号。我国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简单地说就是华夏各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并体现共同心理特征、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的可视形象、符号以及风俗习惯等。“包括外部形式、内部精神以及文化本源。外部形式指的是用以表达这种元素的载体的外表形态。内部精神指的是其外部形式及载体外表形态所传达出来的精神含义。文化本源指的是这种元素产生的历史过程,及其所受的中国文化的影响。”[1]

    少数民族视觉元素是各少数民族数千年以来在他们自身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和形成的。这些色彩、样式以及风俗习惯,往往以相对固定的形式在人们的审美习惯中成为传统并流传下来。它不仅是本民族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结晶,而且通常也具有识别该民族特征的文化标示作用。在视觉艺术中,色彩和图形样式往往是最先抓住人们视线的,正是因为少数民族的这些不同的视觉元素的存在,才使得我们可以以此来区分各民族之间的视觉差异。也就是说人们往往通过各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特有的形态来识别其民族特征。就像西北回族的白小帽、黑坎肩,维吾尔族的艾德莱斯、囊坑、麦西来普、热瓦普,具有新月标志的伊斯兰清真寺,哈萨克族的毡房、奶茶,蒙古族的马头琴、蒙古包,藏族的转经筒、酥油茶、布达拉宫等,都是本民族的标示形象。说到馕,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新疆维吾尔族,说到蒙古包自然而然想到蒙古族,说到转经筒自然想到藏族等等,这些少数民族的视觉元素实际成为各民族的形象代码,是我们通过视觉感受来认知该民族特征的文化要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各少数民族的视觉元素成为艺术设计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和源泉,更是创作富有民族意味艺术设计作品的根基。

    一般来讲,少数民族视觉元素有三大类:文字符号、色彩符号、图形符号。文字是民族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其本身也是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字符号的设计是将概念性的语言转换为可视的视觉性语言的一个途径,是将设计内容的文字语言给予形象化、条理化,并建立起整套的视觉形象化符号。”[2]通过文字不仅能很好地传递、传承其中所表达的文化含义,而其在表述内涵的同时也通过其自身的外在形式表现视觉的审美意义,具有多方面的综合的能效。

    文字在设计中的适度和创新应用对于丰富设计本身,拓展其应用元素,增强视觉效果作用明显。色彩符号对于设计本身来讲是重要的手段和元素,色彩本身也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它所体现出的色调和色相、彩度、明度给人心理上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也是各少数民族表达心理和审美的重要方式。如红色表示吉祥、喜气、热烈、奔放、激情、斗志,在许多国家和一些民族中,红色有驱逐邪恶的功能。比如在中国古代,许多宫殿和庙宇的墙壁都是红色的。黑色则代表稳定、庄重,也表示凄惨、悲伤、忧愁,像“黑色的星期五”,黑色在绘画、设计、文学作品和电影中常用来渲染死亡、恐怖的气氛。而白色在汉文化中与死亡、丧事相联系,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死亡、凶兆,但也表示洁净,如伊斯兰丧葬中用白布包裹尸体就是如此。绿色是一切万物的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颜色,表示环保和希望,它可以代表生命以及生命的状态,等等。但不同的民族有时对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寓意和偏好。

    图形符号本质上也是人类认识和审美情趣的外在表达和固化。与文字符号和色彩符号相同,都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对自然、对人自身的认识和心理感受的审美表达,是文化的历史积淀。由于各民族所处自然环境、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精彩绝伦而又具有自身特色的本民族文化,包括建筑、饮食、服饰、家具、器皿、乐器、兵器、各类劳动和生活工具,以及风俗习惯、宗教仪式、各类纹饰图案等等,都成为艺术设计中极具特色的民族图形符号。这也是最为广泛的一类视觉符号。

    二、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的应用

    我国幅员辽阔,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在数千年的社会实践中,各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构建了华夏文明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其中当然也蕴含着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和养分。“现代设计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门美术学科,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它研究生产技术、艺术、社会生活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如何既符合生产工艺和产品性能,又符合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研究怎样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生产出既有使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的新型产品。”[3]由此可见,设计与人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说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设计。设计是人们在每天的实际生活中的一种设想、构思、计划和打算,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做任何事都需要预先的设计和计划,因此设计是未来的事,其目的是达到预期目标和为人们创造未来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前面已经提到,少数民族视觉元素是各个少数民族在为满足其自身物质需求所进行的生产劳动以及为满足其精神需求所进行的文化艺术创造中(或者说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这些少数民族传统的色彩、样式以及风俗习惯,为民族文化融入现代艺术设计,走具有中国民族和民间地域特色的艺术设计之路提供了契机,因此我们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对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加以有效利用,使现代设计创作更具地域和民族特征或本土风格,不仅有利于我们华夏优秀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有利于发展我们民族本土化的艺术设计。

    从全球范围来看,无论哪个国家、地域和民族,其优秀的艺术设计都是扎根于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人类在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中国要想成为设计强国,就需要自己的设计,需要具有自身特色或本土风格,如果一味跟从西方,学习和模仿别人的套路,那么必将失去自我。数千年来,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一直保留着浓厚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文化大海,自然是我们设计发展和创新之路上可研究利用和吸取养分的源泉。在少数民族视觉元素中,如很多织锦图案及抽象的几何构成纹样、造型、色彩等都可以成为设计师去借鉴的设计元素,设计师在自己的设计中对少数民族视觉元素自觉加以应用,正确体现和把握好民族内涵就可以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和思想。因此,现代艺术设计要想富有特色、极具创新,就必须走民族化和本土特色化的艺术道路。作为当代的艺术设计师,在设计中紧密结合艺术设计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的视觉元素,注重和强化少数民族文化素材和视觉元素的挖掘,积极推进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艺术设计的相结合,无疑对丰富和发展现代艺术设计具有积极作用。

    近年来,随着一批批设计师的不断努力,利用民族元素进行设计的成果也得到世人的充分认可。如中国红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成功应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设计的“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和奥运火炬上祥云图案的应用,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凤凰图案,甘肃武威出土文物“马踏飞燕”作为中国国家旅游标志等都是成功的案例。近年来以靳埭强为代表的一批设计师,成功地将中国传统的水墨应用到设计制作之中,在设计界掀起了一场“中国人自己的设计”的一场革命,使作品散发出浓郁的东方神韵。日本是设计比较发达的国家,他们把本民族独特的一些视觉元素,如武士道、茶道、和服、樱花、红太阳等糅合到现代设计中,极大地丰富了日本的设计内涵,把传统日本文化意蕴、意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而我国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的应用同样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如少数民族文字和图形符号在书籍封面和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维吾尔族植物缠枝纹在服装、家具用品、建筑装饰、首饰上的广泛应用,云南苗族蜡染花纹图案在服装上的应用等。这一切都说明民族视觉元素中蕴含着极其丰富和珍贵的艺术设计源泉。

    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是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艺术设计创作中,对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的应用,绝不是简单意义上对传统的少数民族视觉元素中的造型、色彩、以及样式和表面形式上的简单模仿,更不是对色彩和样式的重复与堆积,而是根植于中国民族根性之中的,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文化心理、审美趣味、风俗习惯的融合和深入的挖掘、升华及创造。要想在艺术设计中对少数民族视觉元素进行合理应用,大胆而科学的创新,除了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并在思想上给予重视以外,在实际的应用中,还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点: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特点范文5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预科;管理;原则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大学生而设立的高等教育特殊形式。其目的是帮助文化基础较薄弱的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在这一阶段弥补不足,拓宽视野,尽快成为优秀的、合格的大学生,以便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1]为了实现民族预科教育的这一目标,要管理好民族预科的学生,实现民族预科教育的培养目标,预科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应遵循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是民族预科班主任工作的首要原则,是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导向,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坚持正确的思想引导

民族预科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与预科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等方面息息相关,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影响着民族预科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正确的指导思想对于民族预科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特别重要。

基于民族预科教育的特殊性,民族预科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应以“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思想。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并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为他们将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思想基石。

2、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2]民族预科班级的学生来自多个少数民族,且各少数民族的学生人数不均,多的有几十人,少的只有几人甚至一人。这样复杂的生源结构更需要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坚持各民族学生平等团结的原则,要把各民族平等团结的观念深入每个同学的心中,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求各民族学生互相尊重。教育本班各民族同学要互相尊重应该是班集体成立的第一堂课。互相尊重是民族平等团结的基础,它主要包括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尊重各民族的禁忌等。

“中国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婚姻、礼仪、丧葬等多方面。”[2]风俗习惯没有好坏之分、高低之别,班主任要教育本班的所有同学要尊重其他民族同学的风俗习惯,不可对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品头论足。

第二、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要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在成立班委会的过程中,除了考虑学生能力的因素外,还可以考虑民族的因素,可使班委会成员的民族结构与本班学生的民族结构基本一致,而决不能让班上的学生认为班主任偏向于某个民族的同学。在开展班级活动之时,活动的主题要么只用汉字书写,要么把班上学生所属民族的文字全写在汉字下面,不可只写在班上所占人数最多的民族的文字。对于违纪的现象,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处理,且要做到一视同仁,不可偏爱任何一方。

二、坚持民主集中和公正的原则

在班级管理事务中,从班委会的成立到班级活动的安排,从奖惩制度到学生助学金等资助的发放,班主任都要秉承民主集中、公平正义的原则,不可有任何偏私。

在班干部的选拨过程中,班主任可让有意向参选的同学上台演讲,全班同学进行投票(要禁止拉票活动),票数的多少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但又不能完全根据票数多少来确定班干部人选,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感不强的同学,票数再高,也不能让他们进班委。

在班级、系部或学校的奖惩中,班主任要坚持公正的原则,一视同仁。特别是期末评优和助学金等资助项目的发放,班主任要秉承民主集中、公平正义的原则。在评优活动中,班主任可让班上学生投票,并根据一年来学生的表现,来确定优秀的人选。对于助学金等资助项目的评选,班主任要严格按照资助项目的评选要求来实施,尽可能让符合条件且需要资助的同学都得到应有的资助。

三、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民族预科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同样重要。民族预科的学生都是大多是来自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的地域、文化、风俗、观念及家庭环境等因素导致他们在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差异性较大,学习成绩也参差不齐,这就需要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要因材施教,首先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又要从了解学生的民族、地域、家庭、高考成绩等方面开始。班主任可建立班级学生管理档案,将学生的这些方面信息整理出来,并可根据民族、地域进行分类。然后,在此基础上留意观察班上学生的行为表现,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观念及学习态度等。

民族预科的学生都是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而来读预科的,基础普遍较差。并且他们基础差不是智力方面有问题,基础差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有些同学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喜好玩耍,时又迟到、缺课的现象,上课时间不能专心听讲;有些同学意志力不强,不能持之以恒,开学初劲头十足,可坚持不到一个月就懈怠了;有些同学个人的理想目标不明确,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还有些同学存在自卑的心理……针对不同学生所存在的问题,班主任应该有区别地给予科学、合理的教育。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同学,班主任应该加强对他们的管理,主要从纪律约束入手,进行批评教育,对于违反校纪系规的同学应坚决给予相应的处分,不可姑息;意志力不强的同学,班主任应把握他们的特点,及时引导、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个人的理想目标不明确的同学,班主任应该引导他们树立切合实际的理想目标,点燃他们心灵的灯塔,让他们明白自己奋斗的方向;存在自卑心理的同学,班主任应多加鼓励,帮助他们发现他们自己的闪光点,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四、坚持心理管理的原则

预科学生刚跨过高中的门槛,年龄才刚过十八岁,心理承受能力还不强,情绪也不太稳定。他们都来自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学生家庭贫困,且刚经历了高考失利的打击,升入预科学习,又将面临另一次升学压力,因此,特别需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坚持心理管理的原则。

1、加强心理辅导,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

在预科学生入学之初,班主任可对本班学生进行一次成才教育,通过古今伟人、名人的成长经历让他们明白成才之路是一条血汗之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因此,要想成才,就必须有顽强的意志,必须有愈挫愈勇的斗志,必须有面对各种困难的心理准备。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

2、利用各种途径,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把握很重要,学生的心理状态把握得好,把握得及时,便于班主任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给予心理疏导,避免问题发生。把握学生心理状态的途径很多,对于预科学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的方法之一,预科学生入学之初,班主任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班上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一些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可以单独建立一个档案,定期与他们交谈、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动向。

第二、日常观察

日常观察也是班主任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的主要方法之一。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行举止可以说都是他们内在心理的外化,因此,班主任平时要注意观察班上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行举止,通过他们精神面貌、言行举止的变化来把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变化,判断他们心理问题的程度,给予适当的疏导。

结语

民族预科教育对于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及发展、民族团结和稳定都是极其重要的。而民族预科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是民族预科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关于民族预科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比较稳定的,而管理原则之下的管理方法是多样的、可变的,有待民族预科教育一线的同仁继续摸索、探讨。

参考文献:

[1]宋太成.民族教育论丛(第一辑)[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1。

[2]金炳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辅导阅读材料[M].北京:红旗出版社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71;125。

[3]芮秀军.班主任班级管理经典细节及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6.

基金项目:阿坝师专校级规划项目《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管理模式探索》(项目编号:ASB12-03)研究成果之一。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特点范文6

2、能力目标:能运用民族的四个特征来识别民族;

3、觉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加强民族观念。

[教学重点]民族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民族与种族的区别;共同心理素质是区别民族的最显著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法

[教学预备]CAI课件

[授课类型]单一课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播放《爱我中华》歌曲,导入新课)CAI展示

师:“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里的“民族”、

“花”、“兄弟姐妹”特指什么?

生:民族。

师:那民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系统的学习。大家先看五分钟的

书,同时带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民族具有四个特征,它的地位怎样?

第一节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民族及其基本特征

一、民族的形成(板书)

1、时间

2、过程

师:民族形成于什么时候?

生:原始社会末期

师:为什么不是其它时候?

(学生讨论,老师归纳)

师:因为私有制和阶级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

展经由了一个由氏族到部落再到部落联盟的过程。随着氏族社会的解体,氏族社会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们的共同体也随之瓦解,新的以地域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

即民族逐渐形成。

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副板书)

师:所以,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二、民族

1、概念

2、特征

1)、共同语言

师:民族的第一个特征是要有共同的语言,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师:简单来说,因为它是人们(活动和交往的工具板书),是不是说同一种话的

就是同一个民族呢?

生:略

师:不是,有时,几个民族可以共同使用同一种语言。在我国,回族和汉族使用的

就是同一种语言。所以,《爱我中华》中说“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是不科学

的。与此相对应的,一个民族是不是只有一种语言?也不对,我们怀集就有好几种

语言。再来看第二个特征:

2)、共同地域

师:共同地域是指一个民族生存、生活的自然环境(板书)。这是民族与氏族

部落的重要区别,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也是民族形成的最要害的一步。既然这

样,那是不是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的都是同一个民族?

生:略

师:同在中华大地上,但是有五十六个民族,我们怀集也有好几个民族。

3)、共同的经济生活(板书)

师:这是指民族内部的(经济联系板书),每个民族都会在长期的生产、交换活

动中形成自己的经济特点和经济关系。如蒙古的游牧经济,彝族的纺织经济等。正

是这种经济上的联系才把人们牢固地联结为一个共同体。

4)、共同的心理素质

师:大家齐读共同心理素质的概念:

生:是指一个民族的共同爱好、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族尊严等,主要表现在共

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方面。

师:比如大家熟悉的歌曲《小背篓》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个特点。

(放音乐或教师亲自唱〈小背篓〉)

师:这是由宋祖英演唱的一曲脍炙人口的土家族民歌,她就是凭着这一首歌而一炮

走红。在这首歌里面就很好的体现了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吃——糍粑

住——吊脚楼(副板书)

用——小背篓

师:同时,我们在投影上看到绚丽多彩的衣服就是土家族的服饰。(穿——衣服)

师:其实,土家族还有很多风俗习惯,其他少数民族也一样。以后讲少数民族时再

给大家介绍。这些风俗习惯一旦形成,就有很大的稳定性,从而成为我国民族文化

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正是因为心理素质的稳定性,才使之成为区别民族的最

显著的特点。

师:民族的这四个特征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

师: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共同地域和共同的经济生活师民族形成的首要的前

提条件,为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咯额地理空间和物质基础;而共

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又促进了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的发展。

师:关于民族及其特征我们就介绍到这里,下面我们来区分几个概念:

三、民族与氏族联盟、种族有什么不同?(板书)

(学生讨论,老师归纳)

师:1、关于民族与氏族部落

A、产生的时间不同,民族产生在氏族部落之后。

B、基础不同,氏族部落以血缘为基础,民族以地缘为基础。

2、关于民族与种族

A、民族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种族是自然现象。

B、区分标准不同,种族以头发、肤色、体形等生理特征老区分,而民族则以四个

基本特征来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