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风俗差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方风俗差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方风俗差异

中西方风俗差异范文1

关键词:中西文化;思维模式;英语议论文;写作构思;文化差异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外的交流也日益增多。除了口语间的交流,书面表达也成为了中国和西方国家交流的重要方式。而英文写作,又是我国教学中的一个弱项。对中国学生而言,对英文议论文的写作常常感觉无从下笔。中国的论文构思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学生也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在写作英语议论文的时候也常用汉语的习惯来对整篇文章进行构思,相当于将汉语的议论文翻译成中国的议论文。虽然在语法方面没有很大的错误,但是却和西方文化相差较大,使西方对论文的内容感到匪夷所思,不能很好的理解。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了解双方思维模式的差异,有益于思维模式的转变,以西方思维模式来进行英文议论文的写作构思,达到中西方不同思维模式的灵活运用。

二、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在中西方不同文化上的表现

(一)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在地域文化方面的表现

中西方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不同,在彼此地域中生活的民族不同,对同一个事物和事件的看法和态度也不同。中国气候四季分明,大陆性气候中夏天是最为炎热难熬的季节。而西方的英国夏天却是温和舒适的季节。所以,面对“夏天”一词,中国人马上会想象到酷暑难耐的样子。而西方面对“夏天”一词,就反应出一种舒适宜人的感觉。虽然这仅仅是地域差异中一个小小的例子,却折射出两种地域的差异性。地域的差异,带动思维模式的差异,就如同样是“夏天”,对其的感受却大相径庭。因此在英文的写作构思时,要充分考虑到双方地域文化的差异。

(二)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在风俗习惯文化方面的表现

中国和西方国家有着相差较远的风俗习惯。就如同“春节”和“圣诞节”,一个是属于中国的最重要的节日,一个是源于西方的重要节日。中国饮食习惯用匙和筷,西方则是刀和叉。中国崇尚礼仪,认为“左尊右次”,这一点对西方而言,是难以理解的。对各国而言,风俗习惯都是复杂的。不同的风俗习惯,影响不同的思维模式。在英文写作时,要尊重西方独有的风俗习惯。

(三)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在宗教文化方面的表现

人类文化博大精深,宗教文化是其总重要的一部分。不同民族的人民具有不同的。崇尚的、忌讳的文化也不同。中国的以佛教和道教为主。而这并不存在于西方文化。西方崇尚的多以基督教为主。信奉上帝是最高的神。在文章写作中,对词汇的理解从方面来讲也不相同。龙是中国崇尚的图腾,象征着“高贵,吉祥和神圣”。而西方英语词汇中“龙(dragon)”仅仅是一种低等的爬行动物。由此看来,在英文议论文写作中,思维模式同样要注意西方的信仰,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三、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在英语议论文写作过程中的表现

(一)写作中汉语和英语在词汇上的差异

汉语和英语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上有着不同的偏重。也因此,汉语中动词在句子中应用较多,而英语和汉语比较起来,用名词多于动词,比较静态化。所以我们在写作中,要想接近西方风格,就尽量用名词来表达汉语里用动词要表达的意思。汉语追求一种语言的韵律,内容结构间的协调。又包含很多修辞方法,一些意义重复的词语被多长使用。而英语强调的是简洁,流畅,具有逻辑性。西方国家的用词要求简明扼要,避免复杂冗长。这点在英语议论文的写作中要有足够的重视。

(二)写作中汉语和英语在句子结构上的差异

英语的句子中必须使用连接词,以体现句子的完整性。而汉语则着重于句子本身的意义。汉语句子本身不以主语为中心,而是以句子表达的意义为主题。而英语则是要求突出主语,不能将其省略。汉语中多采用主体的思维方式,常用人称来作为主语,运用主动语态。英语则对主体和客体有严格的区分,常用物称来表达事情,被动语态使用较多。因此,在英语议论文的写作中要注意句子结构的差别,避免汉语主题的思维模式对英语的句子完整性造成影响。

(三)写作中汉语和英语在文章篇幅章节上的差异

汉语的写作思维方式常采用引言慢慢引出主题,很少直接进入主题。中间内容逐点述说,最后结尾呼应引出结论。受传统中庸文化的影响,文章也常用辩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来叙述主题。而西方文化则更习惯于直奔主题,表明态度,突出论点。内容呈直线型展开,与中心思想紧扣,讲究因果思维。在章节段落中,汉语习惯含蓄的连接,没有主题句。而英语则习惯在每个段首都有一句提纲类的语言,其余语言都为之服务。所以在写作中要注意思维模式合乎英语国家的逻辑方式,阐明观点。

四、在英语议论文写作中减少中式思维模式的方法。

如何减少中式思维模式对英语议论文写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我国西方语言写作中长期探索的问题。针对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性,提出以下减少负面影响的方法。

首先,应该加强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学习,融入西方各方面文化的认知。除学习英语语言本身之外,对西方的自然地理,风俗习惯,人文风情加以了解。熟悉英语本身的语言背景。尤其重视英语的思维方式的锻炼,明确英汉两种思维的差异性,在写作中摒弃汉语的思维模式。其次,在写作中重视英文论文的结构和风格,做到论点鲜明,论证有力。不冗长,不繁杂,注重结构的紧凑。再次,充分利用范本来进行模仿写作,研究英语论文范本的结构,句型和词汇的运用,培养对议论文写作的兴趣,拓宽写作思路,锻炼英文的思维模式。同时多阅读英文资料,强化英文的思维模式,发现和学会英语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平时注重英语思维的模仿练习,培养英语议论文的写作能力。对汉语进行准确的翻译,也可以为论文的写作积累更多的词汇和句子,满足对写作在实践中的需要。

五、结语

写作对语言方面涉及很广泛,不仅包括语言的表达,还有思维方式等多种方面的能力。英汉之间的各种文化差异,决定了中心思维模式的差异,极大影响了英语议论文的构思。在今后的英语议论文写作中,要增强文化间跨越的意识,减少汉语思维模式对英语思维模式的影响,写出让西方人民理解和认可的英语议论文。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中西方风俗差异范文2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国际贸易 影响 对策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实践、风俗习惯中形成的特定的观念和价值体系,这些观念构成了人们生活、工作中的行为方式。由于中西方传统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不同,使得中西方文化表现出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对于商务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经济、文化日益互为一体,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作用越发凸显。因此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只有了解了对方的文化,才能使国际商务活动顺利地进行。

1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以及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1.1 语言与文化的交流方式。日常生活中语言作为人们沟通的基本方式,在国际贸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中西方人因为语言以及交流上的根本差异,所以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双方所要阐述的内容与方式就会截然不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人普遍认为在贸易面对面的语言交谈中直视对方是表达自己诚意的一种方式,可以在谈判中占得一些先机,能够压住谈判对手的气势。很多的礼仪教材都教导我们在与人交谈时最好是直视对方,与对方进行直接的眼神交流。但在西方文化中却不尽如此,外国人更多地认为在语言交流中对方过多的直接眼神交流会使他们感到不舒服,会使他们觉得局促不安。正是因为这种语言交流的文化差异,在谈判中外国人不正视对方的眼睛,中国的谈判者可能会认为谈判出现了某些问题,那么在这种文化差异下,就会导致国际谈判中容易出现误解。

1.2 价值观念的差异。价值观念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衡量人们的行为以及后果的标准。这些都影响着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会给人们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在不同的文化中,价值观念会有很大的差异。在一种文化中很恰当正确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会被看成是不道德的。比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亲友的关系,是一种群体文化,讲究合家团圆;而西方国家倡导自强自立,孩子18岁起就独立于家庭之外,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独立生活。中国人重视君臣、父子等前后辈和上下级的关系,等级森严;而在西方文化中所有人都以朋友相处,直呼其名,不计较老少界限。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代名词。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念会导致贸易谈判双方出现语言或者礼仪上的分歧。

1.3 伦理道德的差异。在中国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中国人倡导“忠”、“义”、“孝”、“忍”、“稳”等观念,举止言谈以谦虚为荣,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而西方国家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发展自我表现自我,因此西方文化体现的是个体文化特征。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旦双方成了熟人或者朋友,那么关系就会变得非常亲密,信任与包容的程度也就提高了,所以很多事情就有口头约定;而西方人不太注重培养双方的感情,他们对问题的处理用的是法律手段,一般都有律师出面解决问题。所以,各国不同的道德观念对国际贸易无疑又是一个阻力。中国很多企业回避反倾销诉讼,中国制造的很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取得应有的市场份额主要是由法律原因造成的。在国际贸易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这一点,相关的条款必须签署进合同,必须非常注重合同的法律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

1.4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中西方公司的企业文化差异。企业文化是国家文化的反映,影响企业的各个方面,指导着企业的日常商业交往。包括如何选拔与提升雇员、如何领导和激励下属、如何选择和制定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以及如何与其他商人谈判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产生的企业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在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形成的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极具人文精神,以和谐文化为主旋律的文化氛围,而西方文化那种崇尚智慧和理性,讲究科学、民主,信仰宗教,以及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因此中西方文化差异产生了不同文化氛围的企业,而中西方企业作为国际贸易的主体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是主要性的。

2 我国国际贸易应对中西文化差异影响的策略

跨国贸易比单一文化环境下的贸易更具有挑战性,也更为复杂,那么为了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国际贸易问题,使得国际贸易自由融洽地发展,在贸易过程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1 国家之间增强国际性的文化交流。加强国家间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消除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强各国之间的文化融合,比如建立国际性的文化交流组织和文化交流中心,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展示和交流,以消除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方面的贸易阻碍。只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那么在国际贸易谈判中阻力自然就会减轻很多。中国每年举办的中外文化年、国际民间艺术交流展览活动等,充分展示了中外各国的文化和艺术,不但可以增进相互的理解,也提高了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增加国外对中国产品的喜爱,最后带动中国产品在世界贸易中销量的上升。

2.2 充分了解并利用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偏好。 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要做到敏锐地观察对方的风俗习惯与偏好,在于国外商务人士交往之前,应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调查好对方的市场,以避免不知道某些特定习俗讲究而使对方不快甚至于影响到贸易的进展。比如,绝大多数美国人喜欢蓝色和杏红色的家用器具,南欧人偏爱红色容器,而荷兰人则喜欢白色等,我国的公司根据这些风俗习惯偏好,制订了满足差异化需求的目标计划,顺利提升了自身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因此,文化差异优势能从根本上影响用户的满意度及服务商与消费者之间关系,充分了解并利用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偏好,双方的谈判才能顺利进行,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公司之间才有可能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

2.3 根据文化差异企业要制定对应的贸易策略。 国际贸易活动本质上是各国的企业进行贸易交易,如果一国的企业有志于开拓一个拥有不同文化的国家开展贸易活动时,正确的制定贸易策略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企业在制定国际贸易策略的时候,应该注意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并且充分地尊重当地的文化,创造为当地人接受又有吸引力的产品才能成功打开市场。包括产品的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等方面,都要符合当地的文化氛围。既要创造出适合当地销售的产品,又要使定价的方式和程度为之接受,还要找到适合当地习惯的渠道,和适应当地文化的宣传方式。这些环节缺一不可,只有把他们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破除贸易壁垒的目的。

2.4 针对文化差异做好贸易的后续交流。在双方企业达成贸易意向签署合同后,针对合同后续履行的贸易后管理也必须加强重视。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中方的人情管理和西方的法律管理需要得到相互的理解和尊重。对于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国家,如果合同出现争端,不应完全依赖法律机制,更多地依赖于双方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而相对于西方文化比较强调人与事情分开处理,出现问题依靠法律解决。就要求我们在前期的贸易合作交流中,要形成对该企业比较全面地认识,相关法律条款要全面合理地签订,经过日后不断地合作,努力打造企业之间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

通过以上对中西方文化的分析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任何从事跨文化活动的人员都应该注意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并且认真对待这种文化的差异。人们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克服文化障碍,知己知彼,相互尊重,入乡随俗,才能共同创造一个能适应对方的贸易环境。总之,国际贸易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活动过程,而且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个经济与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

在跨国贸易中,应对他国的文化差异表现出理解和尊重,要具有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态度。只有正确地认识并接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强化自身优势,提升我国企业国际贸易的竞争力,推进我国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任净.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M].中国流通出版社,2004.

[2]刘锐.文化视野中的国际贸易[J].理论界,2005(7).

[3]冯双鹏.试论国际贸易中的文化影响力[J].理论界,2005.

中西方风俗差异范文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送礼 差异 原因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024-02

前言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交通工具以及通讯手段的不断进步,各国政府间的交往不断深入,各族人民之间的往来越来越频繁。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一个突出特征。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胡文仲,2012)然而,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文化多元化的出现,人们在从事跨文化交际时面临着新的挑战: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往时会产生文化冲突。送礼行为从古至今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送礼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礼物不仅能够有效化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所产生的误解、摩擦,还可以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的感情。但是,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不同国家礼品馈赠习俗不尽相同。基于这样的一个背景,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着手,对比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四大差异,分析造成差异的根源,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一、差异对比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送礼都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但是文化背景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送礼文化。本节从四个方面论述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分别为送礼内容、目的、方式以及禁忌。

(一)送礼内容

在中国,送礼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古人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大多数中国人不善于在公共场表达情感,所以礼物自然而然成为表达情感的载体。礼物是一种表达某种特殊愿望、传递某种特殊信息的方式。谈到送礼,中国人非常讲究礼物的价值,重视礼物的档次。通常来说,礼物越贵重就说明越尊重以及喜爱对方。逢年过节,各式包装精美的礼品成为人们送礼的首选。“拿不出手”这四个字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然而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礼品的价值远远不及礼品所包含的意义重要。中国有句俗话:“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句话对英美人来说最合适不过了。(林大津,1996)送给对方太贵重的礼物,有贿赂之嫌,往往会给对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在西方国家,人们避免赠送贵重的礼品。在美国,旅游时购买的一面小国旗或者鲜花都是备受青睐的礼物。在法国,鲜花也是很不错的选择,因为它是友谊的象征。此外,对于中国人来说,婚礼、新生婴儿满月等活动,以金钱作为礼物是再平常不过了。但是,这样的送礼方式在西方国家是很少见的。

(二)送礼目的

中西方国家在送礼目的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一般来说,中国人送礼的目的性要比西方国家强。朋友间的互赠礼物是为了增进友谊;父母给孩子赠送礼物是为了深化家庭关系;丈夫给妻子送礼是为了升华爱情;职员给上司送礼是为了巩固个人关系。旅游时,当我们的行李超重时,我们往往事先给工作人员赠送一份小礼物,以期顺利通关。需要寻求帮助时,我们倾向于事先送礼来获得帮助。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注重的是送礼这一行为本身以及礼物的象征意义。他们往往会在获得帮助之后赠送礼物,以此来表达诚挚的谢意。

(三)送礼方式

送礼方式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不同体现。在中国,在公众场合送礼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会让别人觉得你在行贿。凡是送礼,必须是亲自送出,否则对方会生气,认为你看不起他。送礼时,尽管礼物很贵重,中国人还是会说:“区区薄礼,不值一提。”收到礼物时,中国人往往先拒绝,在送礼者的坚持下才会最终收下礼物,并把礼物放在一边。在西方,送礼通常是在公共场合进行。收到礼物时,西方人会当场打开,并对礼物大赞一番。

(四)送礼禁忌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应该注意不同国家的送礼禁忌,否则很容易导致误解以及文化冲突。在中国送礼要避免以下忌讳。首先,注意礼品的含义。中国人送礼忌讳送“钟”,因为“钟”与“终”同音。除非你能确定对方不忌讳,要不最好就是避免送“钟”作为礼物。其次,注意礼品的颜色。在西方国家,白色与黑色常常与葬礼联系在一起,被认为晦气,因此不要用这两种颜色去包装礼物。最后,注意礼品的数量。双数在中国是吉利的象征,单数则蕴含着孤独与分离,所以送礼要送双数。在西方,送礼最大的忌讳是礼物过于贵重。在商业交往中,带有公司商标的礼物给人一种不真诚的感觉。送花时,尤其需要注意花的数量,因为双数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吉利的。带有数字13的礼物也是不受欢迎的,人们把它和厄运联系在一起。在法国,黄色的花还意味着不诚实。

二、原因分析

上节已经对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进行了论述,本节将重点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一)文化起源

几千年来,儒家文化在中国占据着主导地位,备受推崇。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在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中,“礼”是中国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一项美德。(杜晶鑫,2012)中国人重“礼”,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儒家思想的深厚影响在送礼内容和送礼方式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国人看重面子,收到礼物时,总会先拒绝一番;由于顾及对方面子,受礼者不会当着对方把礼物打开,而是先放在一边。在送礼内容上,中国人讲究礼物价值,太便宜的礼品总感觉拿不出手。在西方,情况却并非如此。西方文化起源于希腊和罗马文化。西方哲学和宗教里没有“仁”和“礼”。西方人自立和外向。他们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自立自强,所以太贵重的礼物在西方并不受欢迎,反而会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二)

在中国,佛教是主流宗教,其次是道教。中国人之所以信佛,是因为他们习惯寄托美好愿望于佛身上,祈求借助神灵的力量去实现愿望。由于深受佛教的影响,中国人在送礼时也寄托了个人的期望。例如,婴儿诞生时,亲戚朋友们常常赠予新生婴儿一副金或银镯子,希望婴儿健康成长、长命百岁。对中国人而言,镯子是快乐与长寿的象征,而偶数则意味着好事成双。基督教在西方国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圣诞节也因此成为了西方人最重要、最盛大的节日。对于信仰基督教的西方人,送礼时尤其需要注意,在包装礼物时避免打十字架。

(三)价值观

中西方文化的诸多差异都源自价值观的差异。霍夫斯泰德认为,价值观是“喜欢某种事态而不喜欢另一种事态的大致倾向”。(霍夫斯泰德,1980)根据他所提出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文化维度理论,中国文化属于集体主义文化,而西方文化则是个人主义文化的代表。在集体主义这一文化背景下,中国人注重集体利益,认为集体利益是一切活动的中心。“舍小家为大家”是中国人的典型写照。因此,中国人具有较强的集体依赖性,把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力图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在送礼时,中国人注重礼物的价值,通过送礼去建立和维护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推崇个人主义。在生活中,西方人追求自由与人权,提倡“人人生而平等”。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人利益的实现高于一切。这就导致了西方人在送礼时不注重礼物的档次,而更加关注送礼行为本身以及礼物所包含的价值。一张自制的卡片、一束鲜花、一张CD都能成为心仪的礼物。也正是由于个人主义的影响,西方人送礼的目的并不是要寻求帮助,而只是表达真挚的问候与祝福。与此同时,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在西方国家下属给上司送礼的情况是少之又少的。

(四)风俗习惯

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历史的差异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风俗习惯。在跨文化交际中,因不了解当地风俗习惯而造成的文化误解不胜枚举,因此了解各国的风俗习惯对于顺利交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跨文化送礼时,礼品数量的选择值得一提。在中国送礼时要送双数。在西方,送礼时要避讳13。在礼物颜色的选择上也有所讲究。给中国人送礼,红色是备受喜欢的,因为在中国,红色代表幸运,代表大吉大利。给西方人送礼,切忌用白色与黑色去包装礼品。

三、结语

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贾玉新,2000)文化的差异,一方面构成了我们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另一方面也对跨文化交际提出了挑战。在跨文化交际中,送礼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因为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的送礼文化存在着诸多不同。因此,在跨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为了达到送礼目的,有效实现交际,深入了解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Geert Hofstede.Culture’s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M].SAGE Publications,1980.

[2]杜晶鑫.从送礼看中西方礼仪的文化差异[J].文化纵横,2012.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6]刘甜甜.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各国送礼习俗的差异[J].时代教育,2008.

中西方风俗差异范文4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 翻译 影响

翻译是用译语传达原语言的意思,具有传译性。前苏联翻译家巴尔胡达罗夫曾给翻译下过如下的定义:“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并反映着文化,为了保证翻译者能用准确精辟的译语去揭示出原语言的意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到,翻译的过程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也就是说,原语言和译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影响着翻译的成功与否。这些文化差异及对翻译带来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宗教文化背景的差异及对翻译的影响

1. 宗教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西方在宗教文化背景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西方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活等的各个方面。欧美人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多信基督教,“上帝(God)”这个概念就具有浓厚的基督色彩。西方宗教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有很多体现。如在教堂举行婚礼、向“主”宣誓、向上帝祈祷“God help me!”,甚至看到别人打喷嚏的时候也会习惯性的说一句“God bless you”。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儒、道、佛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其中,以佛教对我国的文化影响最深。基督教里的“上帝”在佛教教徒心目中便称为“老天爷”,许多词语或俚语便来源于佛教。如:“浮屠”、“临时抱佛脚”。

2. 宗教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这种文化差异会给翻译带来困难。在翻译过程中,不结合原语与译语背后蕴涵着的文化差异而去盲目地翻译,会使文化信息很难完整准确地传递到译入语中,从而产生文化的不对等现象。因此,不同的引起的文化差异不容小觑。如果译者不了解宗教文化背景,势必会给翻译带来困难。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翻译的影响

1. 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国家人们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中国人表达事物是总是按时间和事理发展顺序由因到果、由先到后、由大到小进行阐述。而西方人恰恰相反。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先整体后细节、由果到因、由小到大等。众所周知的地名的叙述便为一例。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体系。

2. 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西不同的思维风格造就了各自的句子重心,如在翻译中不加以调整,会影响翻译的质量。如:It is important to eat a balanced diet.(平衡饮食是重要的。)原文的语义重心是“It is important”,而汉语译文中很自然地置于句尾了。可见,同一句话让有不同思维的人来理解是有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再比如,之前提到的对地名的叙述中,中国人在大脑思维信号中第一个想到的是“国家、省”, 而西方人首先想到的是“人、门牌号”。我们通常会把外国语的顺序称为“倒装句”,然而,事实上,中国话的语言顺序往往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语言顺序相反。从这种截然相反的思维方式,可以看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往往采用的是“演绎法”,而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往往采用的是“归纳法”。

三、地域、历史、风俗习惯的差异及对翻译的影响

各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生存环境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例如:英国是一个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国家,所以天气时常变化莫测,阴雨连绵,人们对天气容易产生特殊的感情,因而英国人见面都喜欢谈论天气。所以“A lovely day, isn’t it?”之类的话,就成了人们见面最常用的打招呼用语。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所以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如比喻花钱浪费,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汉民族的生活中的风俗习惯的不同势必造成人们认识、处理事物的角度、方式方法的不同。就话题的角度来看,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的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交谈则忌讳涉及诸如此类的个人话题。中国人的问候语常用:“吃饭了吗?”、“上哪去?”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这类招呼语则不适合西方人,他们以为你要邀请他们吃饭或干涉他们的个人生活。他们的招呼语很简单,如:“ Hello! ”、“ Good morning! ”、“ How are you? ”、“ Nice day, isn’t it? ” 等。

中西方风俗差异范文5

关键词:谚语 翻译 文化差异

一、引言

从跨文化交际发展的趋势看,理解和学习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背景越来越重要。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与文化关系密切,只要从事翻译活动就必然涉及到文化问题。文化问题是人文和社会科学理论界的研究热点,从文化角度谈翻译也成了翻译界的热门话题。最近二十年来,翻译研究中重视文化问题有了新的发展,除了理论的介入外,出现了一个令全世界瞩目的趋向,那就是更为重视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因素的认识和处理。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中明确指出:“实际上,对于一个译者来说,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问题比语言结构引起的问题更多而且更为复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学的概括、艺术的提炼,总结了人类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哲理,它是民族文化艺术谚语是语言中的精品,汇集了人民大众的集体智慧,经过长期的积累、科宝库中绚烂多彩的宝石。很多谚语历经时代流传,跨越时空,得到了世人的珍视并使其流传至今, 启迪我们的思想,就像“钥匙”开启我们的心一样,使我们认识到社会历史,风俗习惯的悠久,更从其中领略到许多人生感悟。因此,对谚语的翻译对比与分析,是解读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了解文化差异,将进一步有效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率。

二、了解文化差异对于中英谚语互译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正确理解语言,避免产生歧异。

正由于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和对语言的影响,造成了英汉谚语的巨大差别。所以,要准确把握英语谚语与汉语谚语的措辞差异。如:汉语谚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果外国人在学习这一谚语时,真的误以为要到虎穴,那不是闹很大的笑话。若将其译为“Nothing venture, nothing gained”就一目了然。因此,很多时候英汉或汉英谚语的翻译需采用意译的方法。或许就能避免因文化隔阂带来的交流障碍。

当然,若要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色彩,按字面直译其意,不影响读者的理解,采用直译会比较完整地保存原文的表达方式和原文的神韵,也丰富了我们的语言文化。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 “Well begun is half done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2.有助于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交际。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近几十年来,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迅速发展使得各国之间频繁交往,再加上各民族之间在历史、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中不可避免地经历着变化,使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所以,为了缩短文化差异带来的距离,需要对中西文化进行有效的解读。只有通过多了解各国文化的特点,才能提高对中西文明的理解。谚语是不同文化的智慧结晶,其精简的语言通俗易懂,反映各族独特的风俗和文化,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将有助于实现跨文化交际)。

三、中英谚语互译须紧密结合各自文化差异和特色

1.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价值是人们对什么是可取,什么是不可取的指向性考虑和评价。西方人的价值观念的特点是个人主义,即:崇尚个人相对社会的独立自主,特别重视个人隐私,个人的年龄、收入、以及私人住所均列入个人隐私范围,而且在对待名誉、择友方面均显然不同于中国人。谚语“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不要多管闲事)就体现了西方社会奉行的个人主义处事态,告诫人们别多管他人的闲事。体现这一观念还有“Self comes first.”(自我利益第一位)等。在时间观念上,“Time is money.”(时间是金钱),从表面上看形似汉语谚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实质上前者侧重与告诉人们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不断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含有浓厚的经济色彩。而后者则主要指时间流失就不再回来。再如:个人隐私方面“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英国人的家是独立王国)。对待名誉,西方人士认为很重要,人应该检点自己的行为,但只要不危害社会和他人,不违反法律,他人如何评价自己并不重要。如:谚语:“Sticks and stone may break my bone ,but words will never hurt me.”(棍棒石头可能打断我的骨头,但话语不会伤害我)。在择友方面,西方人认为朋友是次要的。如:“Love your friend, but look after yourself.”(爱朋友但要照顾自己),“Friends are thieves of time.”(朋友是偷走时间的贼),而在中国文化中则宣扬为朋友两肋插刀。同是用刀来比喻,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相对而言,中国人比较崇尚集体主义,如:谚语“众人拾柴火焰高” 、“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缕”、“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等等。在时间上也不如西方人那样守时和准时。而名誉对于中国人是相当重要的,他们最害怕不利于自己的流言,如:谚语:“人有脸,树有皮,没脸没皮没出息” 、“谣言可以杀人”。择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西方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中国人认为君子当为朋友两肋插刀。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患难见知交”。

2.风俗习惯上的差异。

不同的民族形成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对待不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念,不同的国家对一些动物的感彩与认识却不尽相同,有的甚至相反。就对待“狗”的态度而言,中西方文化就有截然不同的态度。中国人脑海中的狗是一种地位十分卑微的动物,常与“下贱”、“低微”、“无赖”等贬义词联系在一起。如:“痛打落水狗”、“狗眼看人低”、“好狗不挡路”等等。而英语谚语中常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甚至视为家中的一员,人们对狗的怜爱、赞赏皆得以体现。如英文谚语:“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之日),“Barking dog seldom bite.”(嘴硬者手软),“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个幸运儿).从以上的英语谚语的翻译我们可以看得到,若按字面意义直译,将“dog”直译为“狗”就偏离了原义,不符合西方人的文化习惯。再如:中文谚语“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如:直译为“A dog’s mouth doesn’t spit out an ivory.”只懂英语的人即使听了也不知道其含义,还是百思不得其解,而且英语谚语中并没有与此相适应的句子,为了完整地表达意义,又符合西方人的文化特点,就可译为“A filthy mouth can not utter decent language.”只懂英语得人也能豁然开朗。

3.历史文化上的差异。

每个民族都以不同的方式在人类历史画卷中写着自己的历史,在英汉谚语中,有些词汇和说法与历史文化息息相关。了解其历史背景对正确把握谚语的意义显得十分重要,如:“Love is blind.”源于西方神话故事中古罗马爱神Cupid或希腊爱神Eros(别称the blind God),而中文谚语“情人眼里出西施”,“西施”只有中国有,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人绝对不知道“西施”就是美人的代表。再来看“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即便是外国人知道诸葛亮是谁,无论如何也弄不清楚“臭皮匠”和智慧人有什么关系。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诸葛亮可是人人皆知的人物。所以,在翻译时,不能直接翻译“臭皮匠”,可译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外国人看就一目了然。译者绝不能望文生义。

4.上的差异。

是人们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极大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思想观念甚至对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西方国家盛行基督教,由此产生了许多独具宗教特色的文化。如谚语:“Every man must bear his own cross.”(人人都得背自己的十字架),“cross”一词指的就是耶稣基督殉难时所背的十字架,借此比喻人人都肩负生活负担,忍受生活中的苦难。此外,英语谚语常用God来指代“人类的主宰”,基督教认为上帝是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能。如:“Heaven is above all.”(上帝高于一切),“God is where he is.”(上帝无处不在), “The tree that God plants no wind hurts it.”(上帝种的树,风吹不倒),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特别是英语谚语中许多谚语均出自《圣经》,蕴含了丰富的宗教和文化内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圣经文化。如:“Forbidden fruit is sweet.”(禁果分外甜),语出《圣经》关于夏娃在伊甸园偷吃智慧果(禁果),惹恼上帝的故事。相较而言,佛教在中国是主要的宗教,已有千年的历史,对中国的文化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产生许多关于佛教的谚语,如:“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不看僧面看佛面” 、“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留”等等均是独具中国特色的谚语。

四、结束语

无论英语谚语还是汉语谚语,都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通过英汉谚语的翻译比较、对其文化差异进行探讨,我们看到了中西方人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迥然不同的差异。这将有利于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赋予英汉谚语丰富、独特的内涵,在对其进行翻译时,先按照原文的风格进行仔细琢磨,译出语言的结构及措辞,以达到传神传韵形似神似,使谚语放出原有的光彩。

参考文献:

[1]蔡平:《文化翻译的困惑》,《外语教学》,2005.6。

[2]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黎小容:《英汉/汉英谚语翻译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第5卷,第2期。

[4]田静:《试析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海定走读大学学报》,2005.1。

中西方风俗差异范文6

关键词:中国;西方;文化差异;广告设计

文化有着非常广泛的定义,如同他本身一样复杂多样。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文化具有学习性,异质性,多样性,连续性。文化以林林总总的具体形态和现象存在于社会并发挥着自身作用。而广告作为文化的一种形态和现象,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广告通过各种形式,各种类别传播各种文化知识、道德观念、消费观念、风俗习惯等。

广告的功能就是推销产品、服务和观念,广告在设计和推广上都会有意识的利用各种文化因素,以此来提高广告的劝说力和推销效果,而广告受众也会利用文化因素在接受广告信息过程中对广告信息做出评判和反映。和制约是一样的,国外品牌进驻别的市场的时候可以利用广告因素让别国的受众更快的接受产品和品牌理念。在这点上可口可乐这点把握的非常好,所以它的品牌价值排名是世界第一。因为它的理念已经利用各国的文化因素传递到世界各国的受众心中。

广告既受到文化语境的制约,反映所在的文化语境的一些特点,它又是一种文化性创造,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作用于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影响人们的生活,思想,感情和行为,进而去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是有差异的,每种文化对各自的群体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制约。生活在同一种文化语境下的人们会有着相同的文化心理,然后反映在感知、思想、行为等方面。中西方文化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体现在很多地方,包括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等,再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全球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世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全球化主要指的是经济全球化,这是世界经济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广告作为经济与文化的混合物也成为了全球化的产业,因此广告也就面临着跨国传播这一课题。随着众多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国外众多品牌进入中国,广告必将进入国际化运作阶段。这是历史的必然,不可避免面临各国民族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很多品牌由于成功的运用跨国广告而开拓出很多国外市场,也有很多品牌由于种种失误而失去了国外市场,所以如何制作出优秀的跨国广告是我们现代广告人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面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的消费者,首先要对影响他们最深的文化进行了解,正确的看待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如果对他们的文化一知半解或直接忽视这些文化差异,可能会导致在广告发行和传播过程中发生严重的问题,甚至可能会引发跨文化冲突。前文我们对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不同风格也就所探索,这就对我们在创作跨国广告时有很大的帮助,这就是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风俗习惯是一定群体的人们长期生活在一定物质生产条件下形成的文化规范,包括人们在长期劳动中形成的习俗、礼节、惯例、饮食、服饰、居住、婚丧、节日、道德伦理、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地的居民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在广告中也是一样的,如果广告信息中有触犯到当地的禁忌,将会造成很大的麻烦,甚至遭到抵制。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存在着许多这样那样的禁忌,对于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风俗。我们应该给与必要的尊重,对于跨国广告来说只有了解和尊重当地特殊的风俗习惯才能让当地的受众接受广告所传递的商业信息。

尊重和服从当地相关法律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即使你的创意再独特,广告画面再精美,不能投放,一切都是空。不同的国家都有不同的有关广告实施的政策和法令,广告在创作的时候必须要调查和了解当地法规。一般而言对于广告的规定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针对产品的限制。第二,针对广告传播信息的限制。第三,就是对广告媒介的限制。每个不同的地区和国度对广告内容和传播形式等方面在法律上的差异是很大的所以还是那句话;要对当地的法律深入了解,尊重服从,这样才能实现广告目的。

面临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广告的挑战,除了要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文化共享和文化融合,创造和发现能突破地域、文化的界限,让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广告语境。

广告作为文化的产物,它的发展和文化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它是文化的延续和反映,所以它也就是中西文化差异的外在表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广告中有着充分的体现,所以在全球化发展迅速,跨国贸易频繁的今天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设计的影响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对中西方广告的比较研究,把握它们之间的差异,理解差异,从而设计出更优秀和有效的跨文化广告。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势不可挡的,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是必然的,广告作为经济和文化的产物,也势必会遇到各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现在中国人口占有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也是飞速在发展,尤其自从加入WTO后,中国经济贸易得到了一个飞跃,全球商业品牌都看中了中国这一市场,而中国品牌也因此渐渐走进了国际市场,所以中国的广告业面临着跨国界、跨文化等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边守仁.产品创新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柳冠中.设计文化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白智勇.广告艺术中的策略[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