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的主要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教育的主要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教育的主要模式

创新教育的主要模式范文1

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教学中,很多教龄较长的老师依然坚守着最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本知识当作教育的主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形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在教学方面也打破了一如既往的常规,逐渐开始培养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众所周知,这是一个比拼科技的年代,只有学会创新,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下远航,而在教育教学中,也只有学会创新教育的应用,才能在正确的教学模式里培养出适应时展的高新创造性人才。所以,创新教育的意义在整个教育领域甚至全中国都是非常重大的,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与个民族,只有把创新摆在发展道路上的主要位置,才能永远走在时代的前沿。在我国的传统讲授式教学里,也只有加入创新教育,才能让我国学生的全方面素质得到大的提高,也只有创新教育,才能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力,成为一个民族和世界最需要的骨干人才。

二、创新教育在高职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办法

(一)教育教学方式的改进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实施

提及高职物理教育,可能很多人会在其与高中物理的差别上有所疑惑,我们都知道,高职就是高等职业学校,这类学校通常培养学生的方向的都是就业,而在教育过程中,自然更应该注意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以应试教育的传统老套模式进行着。而从学生的基础来看,高职学生的物理功底特别浅薄,因为考试要求他们只要形成一个理论框架就足够。基于就业这个大的输出方向,高职物理之需要对概念进行初步理解就可以,所以教室如果可以在原有的方法上加入创新教育的元素,学生就会在简单的物理课堂上学到很多知识之外的本领。为了促进创新教育在高职物理教学中的实施,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思维方式,众所周知,一个人的行为方式都是由大脑或是思维控制的,只有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培养出创新意识,并联合实际,才能达到创新教育的应有结果,例如在学习动量原理的时候,老师可以不仅仅从公式和课本入手,老师可以发放道具材料,让高职学生运用材料去装备实验工具,在验证公式后,可以在下一节物理课上让同学自由利用上课时间,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实际的去寻找生活中遵循动量原理的实例,也就是说不仅仅把教学控制在课堂上,而是学会让学生运用物理思维去思考问题,从而在这种创新的课堂模式中教会学生应该如何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生活的动力,从而丰富自己,学以致用。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实施

提到创新,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现代的高科技技术等等,然而创的职物理教学中高创新教育实践世忠杨摘要: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也加快了脚步,曾经的教育一直以课本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而忽略了在创新与实践方面的培养,所以在社会发展飞速的今天,教学领域已经把创新教育当作了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在这种创新教育模式中,教师要通过教学经验对物理教学方法的改善进行总结,在高职物理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本文从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在高职物理教学两个方面,浅析创新教育在高职物理教学中的实施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关键词:创新教育;高职物理;教学措施新不是一个物体,而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意识观念。在高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想培养创新思维,就必须先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在所有学科中,最贴近生活也是最能考验学生思维能力的就是物理,在一般的物理实验课中。老师应该善于营造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们能在这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下敢于提出疑惑并在一起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曾强他们的创新意识,从而慢慢在生活里学会创新,达到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简而言之,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动力之所在。如果不能再学生的思维里形成创新意识,就不能帮助学生在生活或者工作中学会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去老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结合教材与实际,在恰当的时候以一种恰当的方式让学生记住一些物理史。通过这些知识的渗透,会让学生在潜意识里认同科学就在身边这样的简单道理,从而让他们觉得创造并不是一件难事。老师也应该时常提醒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创新意识。

(三)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实施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物理是一个最常见的学科。因此就更应该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从而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例如在验证加速度公式时,老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记录距离和时间等数值,从而在数据中分析误差来源,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同时要适当予奖品奖励,通过各种分组或者分类别实验进行比赛,在这种实际动手能力超强的实验中,可以让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到激发,这种联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热情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在思维的拓展上起到很大作用,从而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也得以加强,在这同时加强了创新教育的应用与发展。

创新教育的主要模式范文2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创新教育 问题 策略

一、引言

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呼唤。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已经逐渐深入中学的不同学科中,为适应这种要求,应试教育的课堂必须创新,否则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将无从谈起[1]。进行初中物理创新教育,既是物理教师当前的教学重点,又是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必须长期合作、共同探索的教研难题。积极开展、努力做好这项工作,对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完善义务教育体制,培养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初中物理实施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物理是初中学科中比较难学的科目,主要是物理知识比较抽象,而且教师主要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使致学生对抽象的物理知识不感兴趣。笔者查阅相关文献,根据实际调查发现,在初中物理学科中实施创新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应试教育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在一些教师的思想中,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依然根深蒂固,重视的还是物理基础知识的传承,忽视知识的创生及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在这种教学理念下,教师教会学生的只是解题技巧,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物理学科实施创新教育课时严重不足。目前,一些学校都通过开设物理创新实验进行学科创新教育,但大部分学校的物理实验创新实践活动课、创新实验课程受师资等影响,开课常出现不足的情况。另外,初三学生受升学压力影响,一些物理创新实验科目被挤占、调为考试科目课程。

3.教育经费短缺,创新教学设备相对落后。目前一些学校的物理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手段对于内容抽象、操作性强的物理学科都是不合适的,很容易使初中生对物理学习失去兴趣和热情。另外,部分中学投入不够,设备不全,学校物理创新型实验室建设步履维艰,活动空间狭窄,加之校外活动场所太少,影响初中生参加物理创新实验的热情[2]。

4.物理教学考核模式单一。虽然国家倡导素质教育,但目前初中物理教学的考核方式主要是通过考试形式实现的。这种单一考核模式一方面束缚了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手脚,在物理教学中,创新教育相关教学内容得不到应有尊重,不能列入工作量,不能够得到教育部门足够的认可。另一方面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初中物理实施创新教育的若干对策

笔者结合多年物理教学经验及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的体会提出如下若干策略。

1.转变观念,实施创新教学思想。为更好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要步骤就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新思想。叶圣陶先生认为实现教育宗旨的关键在于“习惯”,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端正学习动机,做好课前预习,课堂上积极发言,课后积极温习。在教学方法上,物理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综合应用微课、视频教学手段,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与讨论法、任务驱动、实验教学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加强实践操作,训练创新能力。初中物理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因为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主要突出强调:观察、实验、思维、运用的综合能力,这是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内容。即在物理教学中需要突出培养三种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3]。但仅仅依靠上述三种能力是无法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为进一步提高能力培养的可操作性,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细化分解为以下八种能力:①观察能力;②注意能力;③记忆能力;④实验操作能力;⑤检索能力;⑥积累资料能力;⑦发问能力;⑧讨论能力。这样使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表现出具体性、分层性和可操作性。

3.拓展问题,训练发散思维。在初中物理学科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要杜绝人云亦云,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4]。根据这一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在物理教学中就应该有意识地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是对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问题,能够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习题与练习启发学生思索探讨,追随疑问步步深入问题本质,使学生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通过对教学问题的扩展,学生的思维从书本拓展到生活、社会和自然,逐步由跟着问题学转变为在学中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结语

初中物理实施创新教育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一般素质,更应关注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素质是学生诸素质中的核心素质。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逐步摒弃传统的物理教学过于注重纯粹的客观知识的传授的做法,而应该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自己发现问题、积极思维,并最终实现总结出物理概念、规律的能力。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必需的,并且要落实到物理学科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上,要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才能更深刻地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体现物理教学的创新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崇正刚.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C].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以科学发展的新视野,努力创新科技教育内容论坛论文集.2014.

[2]邢占红.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J].中学生数理化,2013(6).

创新教育的主要模式范文3

关键词中学生创新教育体验式

1引言

中学生创新教育是建立在教育学基本理论之上,充分启发中学生创新思维、挖掘中学生创新潜质、调动中学生创新积极性、增强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相对于幼儿或小学生而言,中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以及处事方式处于趋向于理性的成长阶段,其不仅能够自我学习、自我调整、在创新活动中寻找乐趣,因此若能够给予适当的鼓励,则中学生将不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当中学生的生理结构趋于成熟时,创新想象力可能会有所减弱,相应的思维判断能力也就趋于定势,创新优势并不明显。可见,展开对中学生的创新教育活动对于正确引导中学生创新意识、促进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试图展开对中学生教育模式的分析。

2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分析

中学生创新教育是建立在启发发散性思维、提倡换位思考、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模式差别较大,具体如表1所示:

尽管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均可能借助于多媒体、网络等工具和平台,且教育对象均为学生,但从表1看来,两者之间的差别仍然是普遍存在的。从教育的出发点来看,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发散思维的前提基础,创意根本无从产生,而传统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学校必须以书本知识为蓝本,在书山题海中去感受和学习各种知识。从教育方式来看,创新教育需要通过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教师仅仅只是起到辅助和铺垫的作用;与之不同,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根本职能在于传道、授业与解惑,教育方式多以灌输式、一言堂式为主,学生作为知识的被迫接受者,往往缺乏学习热情和总结、概括与超越的综合处理能力。从教育内容看,创新教育是随时、随地、随人的教育,对于教育内容没有限制,即任何规律、现象、思路等都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但传统教育必须以具体的内容作为教育的客体,且通常为有形的书本、图画、作品或者音像制品等。从教育的内涵看,创新教育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而传统教育往往将教育环节终止在理论学习阶段,缺乏对理论的进一步深入学习,缺乏后续知识与应用环节的考虑。从考核指标看,创新教育的落脚点并不是鼓励学生漫无天际的奇思妙想,而是需要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最终转化为成果、专利、发明等成果形式,且转换成实际的生产力,并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此不同,传统教育需要借助于考试和测验的方式来检验教育的效果,从而可能会导致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导向的教育价值取向,甚至可能会出现考试指挥棒引发的社会问题。从教育对象看,在创新教育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个人专长能够得到发挥;在传统教育中则可能无法发现和挖掘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育对象被大众化对待,表面上看视公平的“大锅饭”教育,事实上可能埋没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禀赋。从教育手段看,创新教育必然以教师和学生的双方交流、反馈与互动而使得教与学的活动均能够卓有成效,并且教育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有形的、固定的教室,但传动教育显然缺乏反馈机制,缺乏互动的单方面教与学,最终效果可想而知。

3中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基础

3.1中学生创新教育的虚荣心理论

教育心理学通过对中学生心理结构的分析以及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把握,来系统探讨创新教育中的心理现象。中学生已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并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独立创新的能力,因此绝大多数中学生对于创新活动的兴趣较为浓厚,部分中学生甚至热衷于创新活动。然而,在中国当前应试教育模式仍然较为普遍的环境下,中学生的创新热情受到打击。在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中,首先需要通过合适的思想政治活动,灌输创新教育对于中学生当前阶段的学习以及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解除中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在中学生创新教育中,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中学生的“虚荣心”效应。中学生创新活动中的很多发明或专利成果绝大多数都来源于最初辅导老师的启发与鼓励。当中学生在得到表扬和鼓励之后,其将在不断的努力和学习中认识自我并不断成长和提高,从而促使其自己与辅导老师的赞扬保持一致。对于中学生的“虚荣心”应该辨证的加以对待,给予适当的鼓励,不断刺激中学生的“虚荣心”成长,促使其必须不断努力,以实际的成绩换取满足虚荣心之后的成就感。

3.2中学生创新教育的辨证法理论

对于中学生而言,钻研书本知识、应付升学考试是其主要的学习使命,因此将主要精力投入课堂内学习是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的一致观点。事实上,课堂内学习与课堂外的创新活动是对立统一的,两者并不矛盾。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使得理论得到运用和升华。创新活动的前提基础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对中学生课堂知识、平时积累以及科学规律的综合运用。将基础知识运用于创新活动,亦即在创新活动中引领中学生去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知识,更能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并能够提高其活学活用的能力。创新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通过对每年中学生升学考试中的佼佼者的调查表明,考试名列前茅者均是那些创新意识较强、善于归纳总结、勤于观察并能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的学生;相反,那些一心读“死书”的中学生并不是升学考试的最大获益者。

3.3正反馈理论

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既可能是天生与之俱来的因素,但可能更多的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并且后者比前者可能更具影响力。中学生创新教育的正反馈理论是指在开展教育活动中,应该尽可能多表扬少打击,不断刺激学生追求表扬所做出的努力,亦使得学生的创新热情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在开展创新教育中,应该尽可能多严肃少溺爱,即家长和教师来利用学生的虚荣心促进其进步时,同样应该鼓励学生始终以科学的、合理的方式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而不是一味的表扬使得学生被微小的胜利冲昏头脑;在开展创新教育中,应该尽可能坚持持续改进,即在创新实践中取得成绩的学生仍然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争取更好的成绩,而不是“昙花一现”的短时间光芒。

4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

体验式创新教育模式以体验式教学为前提基础,其理论基础远源流长,但由于传统教育的诸多限制性,特别是在以应试教育为主,过分强调短期成效的教学实践环节中,体验式学习的优点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体验式教育模式是当前教育界以及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同时亦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趋势。体验式创新教育模式在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中,对于增进师生感情、展现学生个性、拓展学生能力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等均具有显著作用。

从哲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的体验式创新教育是中学生对教育活动整体性参与的结果,即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整体意识和形象融入教育环节,实现对书本知识的深刻领悟;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的体验式创新教育是将中学生看作一种特殊的消费者所提供的经济品,它具有深刻性,属于耐用品,并能够满足中学生个性化需求甚至创造其不断渴望刺激和成长的需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的体验式创新教育是中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内心所表现积极活动。具体而言,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原理如图1所示:

对图1中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内在机理解释如下:在创新教育活动中,传道、授业、解惑依然是教师的基本职能,中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等方式去巩固、消化理论知识,同时在实验环节、科技创新活动中去应用理论知识,并就某些问题提出质疑;针对实践环节中的具体问题,教师需要旁征博引,解决学生的相关疑难问题,为培养学生创新热情奠定基础。同时,针对创新教育模式的特殊性,教师在创新教育活动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辨证思维等,当学生能够做到勤奋思考、善于发现时,其创新的热情也随之得到提高。由创新热情到创新实践的转变必须以有效的创新能力为前提,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包括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动手能力等等。在学生的创新实践中,教师要提倡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尽量避免学生的依赖思想和眼高手低的现象,亦即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正确引导学生的创新实践。由于创新实践转变为创新成效的诸多不确定性,如创新实践的顺序、实验仪器的精度、操作方法的规范以及人为的不确定因素等都可能使得创新实践并不一定能够取得明显的创新成效。因此,体验式创新教育模式需要鼓励创新循环,即当创新实践不尽人意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总结教训,明确其可能的不足之处,以免再犯;当创新实践卓有成效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以更大的热情和努力取迎接新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教师自身也需要在其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教与学所存在的衔接不一致问题,从而进一步改进其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兰生,金向阳.试论开放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5(9)

创新教育的主要模式范文4

关键词:中学生创新教育体验式

一、引言

中学生创新教育是建立在教育学基本理论之上,充分启发中学生创新思维、挖掘中学生创新潜质、调动中学生创新积极性、增强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相对于幼儿或小学生而言,中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以及处事方式处于趋向于理性的成长阶段,其不仅能够自我学习、自我调整、在创新活动中寻找乐趣,因此若能够给予适当的鼓励,则中学生将不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当中学生的生理结构趋于成熟时,创新想象力可能会有所减弱,相应的思维判断能力也就趋于定势,创新优势并不明显。可见,展开对中学生的创新教育活动对于正确引导中学生创新意识、促进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百事通基于此,笔者试图展开对中学生教育模式的分析。

二、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分析

中学生创新教育是建立在启发发散性思维、提倡换位思考、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模式差别较大:

尽管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均可能借助于多媒体、网络等工具和平台,且教育对象均为学生,但从表1看来,两者之间的差别仍然是普遍存在的。从教育的出发点来看,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发散思维的前提基础,创意根本无从产生,而传统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学校必须以书本知识为蓝本,在书山题海中去感受和学习各种知识。从教育方式来看,创新教育需要通过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教师仅仅只是起到辅助和铺垫的作用;与之不同,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根本职能在于传道、授业与解惑,教育方式多以灌输式、一言堂式为主,学生作为知识的被迫接受者,往往缺乏学习热情和总结、概括与超越的综合处理能力。从教育内容看,创新教育是随时、随地、随人的教育,对于教育内容没有限制,即任何规律、现象、思路等都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但传统教育必须以具体的内容作为教育的客体,且通常为有形的书本、图画、作品或者音像制品等。从教育的内涵看,创新教育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而传统教育往往将教育环节终止在理论学习阶段,缺乏对理论的进一步深入学习,缺乏后续知识与应用环节的考虑。从考核指标看,创新教育的落脚点并不是鼓励学生漫无天际的奇思妙想,而是需要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最终转化为成果、专利、发明等成果形式,且转换成实际的生产力,并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此不同,传统教育需要借助于考试和测验的方式来检验教育的效果,从而可能会导致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导向的教育价值取向,甚至可能会出现考试指挥棒引发的社会问题。从教育对象看,在创新教育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个人专长能够得到发挥;在传统教育中则可能无法发现和挖掘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育对象被大众化对待,表面上看视公平的“大锅饭”教育,事实上可能埋没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禀赋。从教育手段看,创新教育必然以教师和学生的双方交流、反馈与互动而使得教与学的活动均能够卓有成效,并且教育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有形的、固定的教室,但传动教育显然缺乏反馈机制,缺乏互动的单方面教与学,最终效果可想而知。

三、中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基础

3.1中学生创新教育的虚荣心理论

教育心理学通过对中学生心理结构的分析以及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把握,来系统探讨创新教育中的心理现象。中学生已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并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独立创新的能力,因此绝大多数中学生对于创新活动的兴趣较为浓厚,部分中学生甚至热衷于创新活动。然而,在中国当前应试教育模式仍然较为普遍的环境下,中学生的创新热情受到打击。在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中,首先需要通过合适的思想政治活动,灌输创新教育对于中学生当前阶段的学习以及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解除中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在中学生创新教育中,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中学生的“虚荣心”效应。中学生创新活动中的很多发明或专利成果绝大多数都来源于最初辅导老师的启发与鼓励。当中学生在得到表扬和鼓励之后,其将在不断的努力和学习中认识自我并不断成长和提高,从而促使其自己与辅导老师的赞扬保持一致。对于中学生的“虚荣心”应该辨证的加以对待,给予适当的鼓励,不断刺激中学生的“虚荣心”成长,促使其必须不断努力,以实际的成绩换取满足虚荣心之后的成就感。

3.2中学生创新教育的辨证法理论

对于中学生而言,钻研书本知识、应付升学考试是其主要的学习使命,因此将主要精力投入课堂内学习是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的一致观点。事实上,课堂内学习与课堂外的创新活动是对立统一的,两者并不矛盾。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使得理论得到运用和升华。创新活动的前提基础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对中学生课堂知识、平时积累以及科学规律的综合运用。将基础知识运用于创新活动,亦即在创新活动中引领中学生去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知识,更能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并能够提高其活学活用的能力。创新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通过对每年中学生升学考试中的佼佼者的调查表明,考试名列前茅者均是那些创新意识较强、善于归纳总结、勤于观察并能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的学生;相反,那些一心读“死书”的中学生并不是升学考试的最大获益者。

3.3正反馈理论

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既可能是天生与之俱来的因素,但可能更多的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并且后者比前者可能更具影响力。中学生创新教育的正反馈理论是指在开展教育活动中,应该尽可能多表扬少打击,不断刺激学生追求表扬所做出的努力,亦使得学生的创新热情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在开展创新教育中,应该尽可能多严肃少溺爱,即家长和教师来利用学生的虚荣心促进其进步时,同样应该鼓励学生始终以科学的、合理的方式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而不是一味的表扬使得学生被微小的胜利冲昏头脑;在开展创新教育中,应该尽可能坚持持续改进,即在创新实践中取得成绩的学生仍然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争取更好的成绩,而不是“昙花一现”的短时间光芒。

四、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

体验式创新教育模式以体验式教学为前提基础,其理论基础远源流长,但由于传统教育的诸多限制性,特别是在以应试教育为主,过分强调短期成效的教学实践环节中,体验式学习的优点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体验式教育模式是当前教育界以及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同时亦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趋势。体验式创新教育模式在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中,对于增进师生感情、展现学生个性、拓展学生能力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等均具有显著作用。

从哲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的体验式创新教育是中学生对教育活动整体性参与的结果,即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整体意识和形象融入教育环节,实现对书本知识的深刻领悟;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的体验式创新教育是将中学生看作一种特殊的消费者所提供的经济品,它具有深刻性,属于耐用品,并能够满足中学生个性化需求甚至创造其不断渴望刺激和成长的需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的体验式创新教育是中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内心所表现积极活动。

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内在机理解释如下:在创新教育活动中,传道、授业、解惑依然是教师的基本职能,中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等方式去巩固、消化理论知识,同时在实验环节、科技创新活动中去应用理论知识,并就某些问题提出质疑;针对实践环节中的具体问题,教师需要旁征博引,解决学生的相关疑难问题,为培养学生创新热情奠定基础。同时,针对创新教育模式的特殊性,教师在创新教育活动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辨证思维等,当学生能够做到勤奋思考、善于发现时,其创新的热情也随之得到提高。由创新热情到创新实践的转变必须以有效的创新能力为前提,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包括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动手能力等等。在学生的创新实践中,教师要提倡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尽量避免学生的依赖思想和眼高手低的现象,亦即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正确引导学生的创新实践。由于创新实践转变为创新成效的诸多不确定性,如创新实践的顺序、实验仪器的精度、操作方法的规范以及人为的不确定因素等都可能使得创新实践并不一定能够取得明显的创新成效。因此,体验式创新教育模式需要鼓励创新循环,即当创新实践不尽人意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总结教训,明确其可能的不足之处,以免再犯;当创新实践卓有成效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以更大的热情和努力取迎接新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教师自身也需要在其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教与学所存在的衔接不一致问题,从而进一步改进其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兰生,金向阳.试论开放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5(9)

创新教育的主要模式范文5

1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分析

中学生创新教育是建立在启发发散性思维、提倡换位思考、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模式差别较大,具体如表1所示:

尽管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均可能借助于多媒体、网络等工具和平台,且教育对象均为学生,但从表1看来,两者之间的差别仍然是普遍存在的。从教育的出发点来看,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发散思维的前提基础,创意根本无从产生,而传统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学校必须以书本知识为蓝本,在书山题海中去感受和学习各种知识。从教育方式来看,创新教育需要通过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教师仅仅只是起到辅助和铺垫的作用;与之不同,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根本职能在于传道、授业与解惑,教育方式多以灌输式、一言堂式为主,学生作为知识的被迫接受者,往往缺乏学习热情和总结、概括与超越的综合处理能力。从教育内容看,创新教育是随时、随地、随人的教育,对于教育内容没有限制,即任何规律、现象、思路等都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但传统教育必须以具体的内容作为教育的客体,且通常为有形的书本、图画、作品或者音像制品等。从教育的内涵看,创新教育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而传统教育往往将教育环节终止在理论学习阶段,缺乏对理论的进一步深入学习,缺乏后续知识与应用环节的考虑。从考核指标看,创新教育的落脚点并不是鼓励学生漫无天际的奇思妙想,而是需要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最终转化为成果、专利、发明等成果形式,且转换成实际的生产力,并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此不同,传统教育需要借助于考试和测验的方式来检验教育的效果,从而可能会导致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导向的教育价值取向,甚至可能会出现考试指挥棒引发的社会问题。从教育对象看,在创新教育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个人专长能够得到发挥;在传统教育中则可能无法发现和挖掘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育对象被大众化对待,表面上看视公平的“大锅饭”教育,事实上可能埋没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禀赋。从教育手段看,创新教育必然以教师和学生的双方交流、反馈与互动而使得教与学的活动均能够卓有成效,并且教育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有形的、固定的教室,但传动教育显然缺乏反馈机制,缺乏互动的单方面教与学,最终效果可想而知。

2中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基础

2.1中学生创新教育的虚荣心理论

教育心理学通过对中学生心理结构的分析以及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把握,来系统探讨创新教育中的心理现象。中学生已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并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独立创新的能力,因此绝大多数中学生对于创新活动的兴趣较为浓厚,部分中学生甚至热衷于创新活动。然而,在中国当前应试教育模式仍然较为普遍的环境下,中学生的创新热情受到打击。在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中,首先需要通过合适的思想政治活动,灌输创新教育对于中学生当前阶段的学习以及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解除中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在中学生创新教育中,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中学生的“虚荣心”效应。中学生创新活动中的很多发明或专利成果绝大多数都来源于最初辅导老师的启发与鼓励。当中学生在得到表扬和鼓励之后,其将在不断的努力和学习中认识自我并不断成长和提高,从而促使其自己与辅导老师的赞扬保持一致。对于中学生的“虚荣心”应该辨证的加以对待,给予适当的鼓励,不断刺激中学生的“虚荣心”成长,促使其必须不断努力,以实际的成绩换取满足虚荣心之后的成就感。

2.2中学生创新教育的辨证法理论

对于中学生而言,钻研书本知识、应付升学考试是其主要的学习使命,因此将主要精力投入课堂内学习是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的一致观点。事实上,课堂内学习与课堂外的创新活动是对立统一的,两者并不矛盾。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使得理论得到运用和升华。创新活动的前提基础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对中学生课堂知识、平时积累以及科学规律的综合运用。将基础知识运用于创新活动,亦即在创新活动中引领中学生去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知识,更能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并能够提高其活学活用的能力。创新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通过对每年中学生升学考试中的佼佼者的调查表明,考试名列前茅者均是那些创新意识较强、善于归纳总结、勤于观察并能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的学生;相反,那些一心读“死书”的中学生并不是升学考试的最大获益者。

2.3正反馈理论

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既可能是天生与之俱来的因素,但可能更多的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并且后者比前者可能更具影响力。中学生创新教育的正反馈理论是指在开展教育活动中,应该尽可能多表扬少打击,不断刺激学生追求表扬所做出的努力,亦使得学生的创新热情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在开展创新教育中,应该尽可能多严肃少溺爱,即家长和教师来利用学生的虚荣心促进其进步时,同样应该鼓励学生始终以科学的、合理的方式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而不是一味的表扬使得学生被微小的胜利冲昏头脑;在开展创新教育中,应该尽可能坚持持续改进,即在创新实践中取得成绩的学生仍然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争取更好的成绩,而不是“昙花一现”的短时间光芒。

3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

体验式创新教育模式以体验式教学为前提基础,其理论基础远源流长,但由于传统教育的诸多限制性,特别是在以应试教育为主,过分强调短期成效的教学实践环节中,体验式学习的优点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体验式教育模式是当前教育界以及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同时亦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趋势。体验式创新教育模式在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中,对于增进师生感情、展现学生个性、拓展学生能力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等均具有显著作用。

创新教育的主要模式范文6

摘要:我国高度重视高校学生的创新教育问题,多年来进行了各种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是在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是推进高校创新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思维;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2272.2017.18.021

收稿日期:2017-05-18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与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加强高校的教育工作必须从创新教育入手,并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来推动。大学生需要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思维。但是目前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强,高校的创新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1创新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基本内涵

1.1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的定义有很多种,本文将其定义为与单纯接受教育、守成教育和传统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新型教育。在理解创新教育的概念上不能太过局限,应该将所有能够促进人的创新思维发展、提高人创新素质和强化人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动都称为创新教育。

1.2创新思维的内涵

高校进行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一词来源于拉丁语“Innovation”,它的含义有三层: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创新思维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将创新的意识由一种感性的愿望转化为理性的探索,最终实现从对创新的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质的飞跃。

2大学生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高校的教育模式陈旧

目前,虽然国家不断优化教材,更新教学目标,并要求高校进行课程改革,但是仍然存在着教学模式陈旧的问题。一些教师照本宣科,只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没有注重学生独立的思考。学生在学习中也更多地注重分数,并没有认真地加以思考,甚至有些学生,除了应付课程考试,其他的什么都没有学会。我国现如今的教学模式还存在着以老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情况。一些教学以老师为中心,一些高校大班上课,老师顾及不到每一位学生,在讲台上自顾自地讲,学生便灌输式地接受知识。一些老师以书本为中心,知识面过窄,不能跳出书本适应各种不同学生的教学。一些教师以课堂为中心,教学模式单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2.2高校的教学体制不完善

如今一些高校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已经落伍,不能真正达到促进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目的。高校教学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一些高校过分追求学生的自由,而忽视了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忽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学生知识基础薄弱,知识面窄;另一方面,受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产生机械性的学习特征。很多学校为了完成国家的任务,只是将创新教育作为一门课程,而忽视了在学生学习各门课程时都应有创新思维。同时高校一般每个班级的人数较多,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较少,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就更少了,这也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

2.3高校的教学实践互动形式化

创新教育的方式是要培养学生将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的能力,一方面老师的教学是关键,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学生持之以恒才能真正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但是在现实当中一些学生将它看作是作业来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应付了事,在课程结束后就不在坚持了,这便失去了创新教育的意义。当前还存在以理论教育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情况,部分专业的学生很难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去,学校按照课程要求组织简单的实践活动,学生不能从中学到东西,抑或是浅尝辄止地学到一点东西。教学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好的环境因素,学生在实践中产生灵感,才能产生创新思维。所以,各地方高校应重视实践教学,杜绝教学实践形式化的问题,从而推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高校创新教育的发展。

创新教育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路径探析创业人才与教育

创新教育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路径探析

3创新教育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提升

3.1树立创新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

高校的创新教育直接影响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高校应高度重视创新教育。创新是推动时展的重要力量,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四大发明,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也促进了世界的发展。但是近代中国因为八股考试,禁锢人们的思想,使中国落后于西方。而西方人利用指南针航海,利用火药侵略中国,这是每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耻辱。可见创新教育的重要性,绝不能像八股考试一样完全背离教育的意义,要让学生们自由学习,学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多还有学习的能力。今年召开的G20杭州峰会,强调了“创新”议题,为创新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努力让世界经济活起来、动起来。而高校的大学生作为21世纪的创新人才,肩负着祖国赋予的重任,对他们的创新教育至关重要。一些高校还存在将创新教育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的现象,这是要严格杜绝的。树立创新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就是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高校的创新教育,高校应着眼于祖国的未来,不断为国家输送创新人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重点,不断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综合素质的能力。与此同时,地方高校间要加强合作,多交流在创新教育方面的经验,举办有关创新教育的竞赛活动。在交流和竞争中促进彼此创新教育的发展。

3.2丰富创新教育形式

目前,中国高校的教学形式主要还停留在课堂,课堂教学又主要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接受情况和其是否形成了创新思维无从知晓。创新教育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所不能达到的,想要使创新教育有成效就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形式的实现还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不仅要有好的课堂环境,还要有好的实践环境。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实践环境,例如举办竞赛、参观科技展览和讲座等活动。让大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创新带给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教育形式,创新教育说到底是思想方面的东西,想要使大学生从根本上形成创新思维就要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这里更要注重思想理论课程的创新,

3.3加强创新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高校教育的主导者,教师队伍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首先,高校应严格控制教师的准入门槛,在人才选拔的过程中要注重其创新能力,只有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其次,高校应注重对在职教师的考核,一些教师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后,会产生自己的教学模式,以这样的模式对待所有的学生,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高校应建立考核制度,定期对在职教师进行考核,保证创新教育的教学质量。最后高校应重视对教师队伍的再教育,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进步,教师更是如此,高校应多组织教师参加学习,不断提升教师创新教育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龙雪梅,陈国华.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实践思维引导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4).

2王祉淇.在线教育环境下公安院校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有效性研究[J].科教导刊,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