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范文1

摘 要:本文就杨树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的各项环节逐一进行了论述,供参考。

关键词:杨树;速生丰产林;栽培

杨树为落叶高大乔木,具有适应性强、抗旱、抗寒、耐盐碱的特点,是我国东北最常见的营造速生用材林、防护林以及城乡绿化的主要树种。

1 造林地的选择

选择适宜杨树生长的造林地,是实现杨树速生丰产的基本条件。杨树是落叶阔叶树中的速生树种,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冲积土上生长最好。同时,杨树具有喜水、喜肥,喜光的生理生态特征,对土壤条件的要求较高。因此,选择适宜的造林地是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的基本条件。根据黑龙江省地形、地貌,地理特征.必须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湿润的壤土或沙壤土。

 

2 整地栽植

为了给幼树根系发育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必须进行全面整地,实行大穴深栽。坑穴太小起不到改土作用,太大则用工多、成本高不宜推行。深栽是为了解决水分供求关系,而不区分地域、树种、土壤、温度,深栽过度则不利于杨树根系的发育和生长。

 

3 苗木选择

选用壮苗。试验证明选用2年根1年干或2年根2年干,高4.5 m以上,胸径3.5 cm以上的苗木造林,不但缓苗期短,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强,而且生长快,成才早,出材量高。对壮苗的要求是根系发达完整,苗木粗壮,枝梢木质化程度高,具有充实饱满的顶芽,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

 

4 造林密度

合理密度是杨树速生丰产的重要措施,合理密度可以充分利用地力,促进林木生长,提高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获得较高的经济效果。确定适宜的造林密度要根据树种的生态特征、立地条件、营林目的和经营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根据一些试验结果表明:栽植密度越大,公顷蓄积量也越大,而单株材积生长量越小。随着林龄的增加,大小密度之间的蓄积量差异,从定植的第4年起逐渐变小,而单株材积之间的差异,则逐年增大。因此,在密度处理上,应当考虑既要有一定的单株营养面积,又要有一定的株树保证。

 

5 栽植技术

5.1苗木处理

在起苗。运苗、栽植的各个环节,都要防止苗木失水。在苗田应遵循先灌水后起苗的原则,苗木起运中要注意保护好根系,使根系完整、新鲜、湿润,尽量做到随起、随运、随栽。不能及时栽植的苗木,要用清水浸泡,然后随栽随取。栽前要剪去全部侧枝和梢部。

 

5.2栽植时间

春季和秋末冬初,杨树落叶后及萌芽前均可栽植,以秋栽为宜。

5.3栽植深度

根据土壤条件而定,在较干旱疏松的土壤上栽植深度以60 cm左右为宜,而在比较粘重的土壤和低洼地,则不宜深栽,一般栽植深度距苗木根部上印以上10 cm为宜。

5.4栽植方法

造林时要求大穴栽植,分层填土,分层踩实,使苗木根系舒展与土壤密接,栽后立即浇水,水渗后扶正苗木,培土封穴。

6 抚育管理

6.1适时灌溉

杨树是速生树种,对水分的要求较高。所以适时灌溉不仅能提高造林成活率,还能提高杨树的生长量。除新造幼林要立即浇水外,4~6月干旱季节,要对林地适时灌溉,以保证林木旺盛生长。秋季干旱时也要进行灌溉,对美洲黑杨等品种进行冬灌可提高林木的抗旱。抗寒能力。灌溉次数和灌水量视天气和土壤情况而定。一般降水年份浇水4次,一是返青水,在3月下旬发芽前:二是促进水,每年5~6月促进枝叶扩大;三是夏季干旱时浇水;四是11月份浇封冻水。每亩每次浇水 30~50 m3,浇水后要中耕保墒。

 

6.2合理施肥。基肥

在造林前每株施土杂肥5~10 kg,过磷酸钙500 g左右:追肥:造林后第二年五月每株施尿素200~230g,第三年五月每株施尿素330~ 400 g,随着树龄增大施肥量也要适当增加。

 

6.3及时松土除草

林木郁闭前,每年除草不少于两次,实行农林间作时可与农作物管理结合进行。郁闭后可适当减少除草次数。农林间作期间不专门为林地松土,停止间作后每年最少要松土l~2次,以疏松土壤,防止土壤板结。

 

6.4修枝

适时修枝可提高树干质量,有利于培育干形圆满的优质良材。造林时修去苗木的全部侧枝。造林后l—3年的幼树,去除竞争枝,保留辅养枝,并剪除树干基部的萌条,培养直立强壮的主干,修枝强度应保持树冠长度与树高的比值在3/4以上。

 

6.5实行农林间作,以耕代抚

在林木郁闭以前实行农林间作,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可通过对农作物的管理措施如松土、锄草、浇水等,促进林木生长。间作农作物应以矮小、耐阴。耗水肥少的大豆、花生等作物或瓜菜、药材。小麦等。作物与林木要保持lm以上距离,以免因耕作损伤林木根系或与林木争水争地。

 

7 杨树病虫害防治

7.1杨树病虫害较多,叶部害虫主要有杨叶甲,杨扇舟蛾等。枝干害虫主要有白杨透翅蛾、青杨天牛、杨干象甲等。病害主要有杨烂皮病。对杨树病虫害应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苗木要严格检疫,杜绝有病虫害苗木上山造林,在春秋两季组织专人对幼林地检查二、三次,发现虫瘿或病株剪下烧毁。

7.2发现病虫害发生后及时采用药剂防治,避免大面积蔓延。

7.3杨烂皮病是弱寄生菌,树木生长不良和发生日灼或冻害时易感染,因此对杨树速生丰产林要加强养护,保持树木生长旺盛,改善林分的卫生状况,清除生长衰弱的植株及枝条,减少侵染来源。

 

7.4建立固定病虫害观测标准地,进行定期观测和调查研究。

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范文2

选择适宜杨树生长的造林地,是实现杨树速生丰产的基本条件。杨树是落叶阔叶树中的速生树种,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冲积土上生长最好,杨树造林地主要在平原地区和山区沟谷地带。

二、苗木选择

1、选用良种。根据不同的培育目标选择不同的杨树品种。(1)胶合板材。胶合板需要大径 材,干形通直圆满、无疤结,木材硬度适中,旋切、干燥、胶合性能好。适于培养胶合板材的主 要是黑杨派的优良品种,如丹红杨,巨霸杨,179杨等。(2)纸浆材。纸浆材要求杨树 品种生长快,材色浅,木材密度较大,纤维素含量高,纤维长(应达到0.9毫米以上),纤维长宽比 大于35,壁腔比小于1,杂质含量低等,适于培养纸浆材的杨树品种有:中菏1号、中林46、三倍 体毛白杨等。(3)家具材。要求树干通直圆满,疤结少,木材密度较高,结构细致,心材含量低,力学强度及硬度较高,易干燥,胀缩性小,易加工,胶接油漆性能好等。主要品种有毛白杨,深州杨、741杨等。

2、选用壮苗。试验证明选用2年根1年干或2年根2年干,高4.5米以上,胸径3.5厘米以上的苗 木造林,不但缓苗期短,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强,而且生长快,成才早,出材量高。对壮苗的要求 是根系发达完整,苗木粗壮,枝梢木质化程度高,具有充实饱满的顶芽,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

三、苗木与栽植

(1)苗木规格:了提高造林成活率,使林木长成通直的良材,最好用一年生的1-2级苗造林;2-3年生的大苗造林也可,但为提高造林成活率,造林前要进行重剪,将1年生的枝条全部剪掉,主枝也大部分剪掉,只留3-4个芽即可,目的是缩短苗期,使当年的新梢生长量加快,避免树干弯曲。

(2)苗木处理:为了减少起苗后的苗木失水要尽量缩短起苗至栽植的时间,作好苗木的保护,要及时假植,将苗木运至造林地后,先浸泡1-2天或放入假植坑,每天灌一次水,连续3-4天再栽植;用成活剂喷苗根使其保水性增加,成活生根加快。

(3)栽植方法:杨树的生根温度大体在10-14℃,为了保证苗根尽快生新根,秋季造林宜深栽,70―8Ocm或更深;春季宜浅,40-60cm;毛白杨等白杨类树干不易生不定根的树种,最好在春季进行浅栽。造林时适宜采用的基肥有磷肥、饼肥,每株各施0.5―1.0kg即可,有机肥常用的有土杂肥每株20-30kg左右,或圈肥10-20kg左右(必须经过腐熟),也可用河泥,每株100-200kg。

四、造林密度

根据杨树人工林培育的目的材种,采用适宜的造林密度。培育大径级材,在一个轮伐期内不主张间疏伐,通常稀植,并实行农林间作 ,以保证每株树有充分的受光条件。采用6m×6m、7m×7m或8m×8m的株行距,间作5年左右;也可以采用行距10m、株距4m的规格,或者是大行距20m、小行距3m的大小行种植形式,间作农作物6~7年。在这种密度下,轮伐期为10~12年,成材胸径40cm,每公顷立木蓄积可达到180~240m3。培育中小径级材,株行距可以小于4m×4m,轮伐期可短些,约5年左右,胸径20cm,每公顷立木蓄积100m3。在杨树片林栽培中,密度偏大的现象比较普遍,但通过调查对比可知,栽植密度过大,不但费用增加,且生产的木材径阶小、价格低、效益相对较差,而培育大径材效益则较高。

五、抚育管理

1、农林间作

在树枝郁闭以前实行农林间作,不仅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还可通过对农作物的管理,如松土、除草、浇水、施肥等措施,起到抚育幼林,促进林木生长,增加收益的作用,间作农作物应选矮小、耐阴、耗水肥少的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或瓜菜、药材、小麦等。间作的作物与杨树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耕作时损伤林木根系或作物与林木争水争地。

2、合理施肥

杨树造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在这类土壤上营造杨树丰产林,必须大量施用有机肥,每穴施厩肥100-200千克。在植树穴底部与生土搅拌均匀,再覆上10-15厘米表层土后造林,使苗木不与肥料接触。沤制有机肥时,添加过磷酸钙效果较好。在造林的同时,每穴拌入0.5-0.7千克过磷酸钙也可,但是要特别注意不要使磷肥与苗根接触,因大部分小型化肥厂所产的过磷酸钙有游离硫酸残留,与根系接触时会发生烧伤。

3、修枝整型

修枝就是根据杨树不同树令生长发育的需要剪除不必要的枝条。整型就是通过修枝使树木保持一定的型状或树势,从而达到速生丰产优质的目的。杨树修枝要清除多头和与主梢、主干争夺营养的竞争枝、大枝和基部萌发枝,及时剪除并烧毁病虫枝和基部萌发枝,使树冠内部通风透光利于生长。一般修枝要保留的树冠厚度为全树高的1/2至1/3。修枝时要力求切口小而平滑、紧贴主干、不留枝桩,以利伤口愈合;修截大枝时首先应自下向上砍(或锯),然后再由上向下砍(或锯),以免劈裂或剥离树皮,切忌留桩或挖洞。

4、除草松土

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范文3

【关键词】灌区 灌溉制度 节水高效 思考

一、概况

洛惠渠灌区基本状况。灌区位于关中平原惠东部,于1934年动工兴建,1950年开灌受益,灌溉大荔、蒲城、澄城三县31个乡镇及3个农场共74.3万亩。灌区黄土覆盖层较厚,塬面较平坦。土壤以黄绵土为主,夹少量褐色卢土,土壤有机质含量0.883%,酸碱度适中,质地、结构良好,空隙率为50%,蓄水保墒能力强,适种性广泛。灌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常年多风,平均气温12.2℃,多年平均降雨量549.2mm,平均蒸发量1192mm,年日照时数2547h,光照充足,无霜期202d。灌溉工程的修建,从根本上改变了旱源缺水状况,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产业结构调整迅速,并愈趋合理。

二、问题

灌区供水灌溉存在的主要问题。洛惠灌区地处陕西渭北旱塬,由于来水与用水不协调,属资源性缺水灌区,灌区现有256条,分引渠4686条,总长2463km,衬砌率仅为35%,且上个世纪70年代渠道防渗衬砌板已破损、脱落,灌区仍有1601.44km长的斗分引渠为土渠断面,灌溉期间跑、冒、滴、漏等浪费水量的现象较严重,致使灌溉水浪费严重,严重制约了灌区农业经济的发展。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十一五”项目工程实施后,虽然解决了部分骨干渠道“卡脖子”及险工段工程等问题,但剩余量较大,且灌区田间工程配套不全,斗渠衬砌完好率较低,田面宽畦,灌水不科学,直接制约着灌溉效益的充分发挥。就灌区发展而言,若不走节水改造之路,灌区的维持与发展将难以为继。

三、研究作物灌溉制度是建设灌区节水高效灌溉制度的重要内容

作物灌溉制度。农业灌溉需水量有严格的时间性要求,常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相矛盾。作物需水低峰或不需水时,往往丰涝同步偶合;作物需水高峰时,却又旱缺并逢。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对天然水资源进行时空再分配。所以研究作物灌溉制度必要而是为了促使农作物获得高产和节约用水而制定的适时、适量的灌水方案,它既是指导农田灌溉的重要依据,也是制定灌溉规划、设计灌溉工程以及编制灌区用水计划的基本依据。作物灌溉制度包括:农作物播种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灌水时间、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其中灌水定额是指单位耕地面积上的一次灌水量,而灌溉定额是指单位耕地面积上农作物播种前和全生育期内的总灌溉水量。

节水高效灌溉制度内涵。高效灌溉制度是把有限的灌溉水量在作物生育期内进行最优分配,以提高灌溉水向根层贮水的转化效率和光合产物向经济产量转化的效率。制定节水高效灌溉制度一般不需要增加投入,只是根据作物生长发育的规律,对灌溉水进行时间上的优化分配,农民易于掌握,是一种投入少、效果显著的管理节水措施。对旱作物可采用非充分灌溉、调亏灌溉、低定额灌溉、储水灌溉等。其中非充分灌溉的优化灌溉制度是在水源不足或水量有限条件下,把有限的水量在作物间或作物生育期内进行最优分配,确保各种作物水分敏感期的用水,减少对水分非敏感期的供水,此时所寻求的不是单产最高,而是全灌区总产值最大。

四、灌区几种作物的灌溉制度

(1)小麦节水高效灌溉制度。冬小麦的需水规律。冬小麦各生育期由于时间长短、气候条件各异,因而各阶段总需水量与阶段日需水强度不同。需水量最多的阶段是抽穗~成熟期,即灌浆阶段。灌浆期需水量大的原因是由于该阶段生长期长,而且日需水强度高。但日需水强度最大的阶段是在拔节~抽穗期,这是因为此期间冬小麦由营养生长阶段转为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并进的阶段,生长旺盛、需水强度大,属于需水敏感期。因此保证这一阶段的水分需求,对冬小麦的增产、增收十分重要。

冬小麦的节水高效灌溉制度。冬小麦生长期很长,一般为240~260天,生长期正是少雨季节,灌溉是冬小麦获得高产的重要保证。在水量有限、供水不足的条件下,冬小麦全生育期的总需水量及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不可能得到全部满足,因此,就不可能按照供水不受限制时的丰产灌溉制度进行灌溉。在这种情况下就应按照节水高效的灌溉制度进行灌溉,把有限的水量在冬小麦生育期内进行最优分配,确保冬小麦水分敏感期的用水,减少对水分非敏感期的供水,此时所寻求的不再是丰产灌溉时的单产最高,而是在水量有限条件下的全灌区总产量(值)最大。

(2)棉花的需水特性及灌溉制度。棉花的需水特性。棉花从苗期、蕾期到花铃期,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棉株叶面积逐渐增大,日需水量逐渐增多;吐絮以后,由于气温较低,植株蒸腾面积减少和蒸腾强度降低,日需水量随之减少。植株蒸腾所占总需水量的比例,苗期最小,开花到吐絮期最大。

棉花灌溉制度。棉花生长期灌溉应根据各生育阶段的需水规律和气候、土壤墒情、棉株形态以及水分生理指标等适时适量进行。特别是棉花花铃期灌水,因气温高,植株生长旺盛,是一生中需水最多,对缺水最敏感的时候,当植株出现缺水症状时,要及时灌溉。

(3)玉米的节水高效灌溉制度。玉米的需水规律。无论是春玉米还是夏玉米,需水模系数(指各生育阶段需水量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百分比)的变化趋势均是从小到大,再由大到小。各生育阶段需水情况如下:播种~拔节阶段:植株蒸腾量很小,其水分多数消耗在棵间蒸发中,玉米这个生育阶段在全生育期内时间最长,春、夏玉米分别占全生育期天数的32.4%~35.6%和30.3%~31.9%,但需水模系数最低,春玉米占23.9%~24.2%,而夏玉米仅占16.7%~22.8%。拔节~抽雄阶段:此阶段都于气温较高的季节。玉米在拔节以后,由于植株蒸腾的速率增加较快,日需水强度不断增大。该阶段经历时间,春玉米34~40天,北方夏玉米25~32天。该阶段需水模系数普遍较高,春玉米为28.2%~33.5%,在灌溉条件下的夏玉米达28.3%~36.5%。抽雄~灌浆阶段,是玉米形成产量的关键期。该阶段时间较短,夏玉米16~21天。灌浆~成熟阶段:此阶段多数地方气温渐降,叶片也开始发黄,该阶段持续时间:夏玉米22~28天。黄河以北地区,需水模系数大都为25%左右。

玉米的灌溉制度。其制度是针对各地不同的水资源状况,充分利用降雨,按以供定需的原则制定的,根据玉米各阶段对水分的要求适当地调整生育期间的灌水次数、时间与定额,力求在节水的前提下获取相对较高的产量。资料表明:不论是春玉米还是夏玉米,其生育期中的关键灌水时期一是抽雄~开花期,二是播种期。抽雄期受旱对产量影响最大。因此在制定节水高效灌溉制度时,一定要保证抽雄期前后和播种期的用水。

(4)油菜的节水高效灌溉制度。油菜需水规律。油菜是生育在低温季节,需水量较少,但自然降雨不能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灌区油菜于9月上旬播种,5月下旬收获,全生育期历年平均降水量381.4 mm,与需水量接近,但占56%的降水多集中于冬前,有效利用率低,后期除花期降水占总降水16%外,生育期2/3时间内的降水仅占28%左右,处于干旱缺水状态。又由于油菜属浅根作物,在根颈上着生多条根(每株有20余条根),且多分布在10~20厘米的土层中,所以一般灌水深度不宜过深。以40厘米为最佳计划层深。

油菜灌溉制度。返青期作为油菜高产的基本灌溉时期,在冬灌基础上进行返青灌溉,为蕾苔期储蓄了墒情,较之冬灌连年增产在6.6 ~26.2 公斤,而且较把灌水时间推迟至蕾苔期灌溉,也明显增产。油菜花期、角果期,一方面因为降水增多,另方面油菜喜欢干热的环境条件,一般不需要灌溉。其中花期灌溉,特别是灌后阴雨造成湿度过大常引起落花落果;角果期的灌溉会加重病虫为害和饲伏而引起减产。因此灌溉制度方案是全生育期灌水2次,时间和定额分别为冬灌50立米/亩,返青灌30~35立米/亩。灌水方法沟畦灌均可。可保证200公斤以上产量的需水要求。

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范文4

论文摘要:群力外滩湿地是哈尔滨松花江沿线重要湿地之一,对调蓄松花江江洪水、涵养水源、候鸟与湿地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哈尔滨经济发展,湿地保护、恢复已刻不容缓。文中在对群力外滩湿地主要生态功能、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湿地生态保护的对策。

1 引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具有抵御洪水、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体、维持生物的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最高。

群力外滩是哈尔滨市区唯一的自然状态湿地,经过城市不断的向外扩展以及人口的增加,并受人为因素干扰,部分已被开垦为农田,湿地机能遭到严重破坏。为了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对该湿地的保护、恢复工作已刻不容缓。

2 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

2.1 德国莫海姆市湿地保护

他们以“让河流做自己的事”为理念,用更自然化的手段来达到防洪、环境改善、生态修复等多重长效作用。通过重建缓冲带、增设与河道垂直的开口、鼓励小规模泛洪、控制洪水淹没范围等手段,不仅可以培育河滨生境,逐步实现河道半自然化;而且可以减低洪水累计风险,减少洪水危害。该项目由堤防后退1.3km获得2.02km2圩田,作为泛洪用地,并在圩田内开辟了3.5 hm2林地,提升了滞洪空间的景观和休憩价值。

2.2 安姆斯湖湿地恢复计划

美国圣保罗市的PHALEN购物中心,始建于一个填平的安姆斯湖湖区上。后来,这个购物中心被废弃,圣保罗市政府决定恢复原来的安姆斯湖,重建为湿地公园。规划彻底拆除所有的人工建筑,开辟蓄水盆地和小运河通道,并在其底部填入腐殖质丰富的淤泥层,以构造接近自然状态下的土壤结构。接下来,引入活水,在水体内外栽种多种原生的沉水、浮水、挺水和旱生植物,构筑完整的湿地生态景观。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结论:世界上城市湿地规划设计也逐渐从纯粹的水景规划设计过渡到对湿地系统的设计或改造,重视湿地保护和恢复,尤其重视湿地的生态系统设计。在进行湿地的规划设计时,兼顾美学与生态,把生态学引入到传统规划中,并与其有机结合,经过科学的设计,达到重建生态系统,防灾并兼顾生态良性循环和为城市生活服务的目的。

3 群力外滩生境分析

群力外滩滩地地势平坦,高程在116.00-120.00m之间,平均高程117.57m,在松33大断面处,高出20年一遇水面线(116.52m)1.05m。该滩地以耕地为主,大部分渔塘也被改为耕地。人工利用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4.31%;自然状态下的土地占总面积的25.69%。土地多为当地村民开垦种植,农田基本成片。 对其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进行分析,包括温度、水分状况、光照、风等因素,认为该地区现状气候和土壤条件较为优越,适宜动植物的生长,为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提供了基本保证。

经过分析,可知:由于湿地基本条件缺乏,现状原生湿地植物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现状较大面积的田地上主要是农作物,其余植被以草甸植被为主。一些撂荒地已经开始向自然植被演替,主要为田间杂草(占植被总面积的50%以上);在比较低湿的地方分布有沼泽植被,面积占5%左右。群力外滩的夏季常见鸟类中,除大量的鹭类及常见的麻雀、家燕之外,其余鸟类遇见率均较低。

论文关键词:湿地;生态;景观;生境

论文摘要:群力外滩湿地是哈尔滨松花江沿线重要湿地之一,对调蓄松花江江洪水、涵养水源、候鸟与湿地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哈尔滨经济发展,湿地保护、恢复已刻不容缓。文中在对群力外滩湿地主要生态功能、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湿地生态保护的对策。

1 引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具有抵御洪水、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体、维持生物的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最高。

群力外滩是哈尔滨市区唯一的自然状态湿地,经过城市不断的向外扩展以及人口的增加,并受人为因素干扰,部分已被开垦为农田,湿地机能遭到严重破坏。为了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对该湿地的保护、恢复工作已刻不容缓。

2 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

2.1 德国莫海姆市湿地保护

他们以“让河流做自己的事”为理念,用更自然化的手段来达到防洪、环境改善、生态修复等多重长效作用。通过重建缓冲带、增设与河道垂直的开口、鼓励小规模泛洪、控制洪水淹没范围等手段,不仅可以培育河滨生境,逐步实现河道半自然化;而且可以减低洪水累计风险,减少洪水危害。该项目由堤防后退1.3km获得2.02km2圩田,作为泛洪用地,并在圩田内开辟了3.5 hm2林地,提升了滞洪空间的景观和休憩价值。

2.2 安姆斯湖湿地恢复计划

美国圣保罗市的PHALEN购物中心,始建于一个填平的安姆斯湖湖区上。后来,这个购物中心被废弃,圣保罗市政府决定恢复原来的安姆斯湖,重建为湿地公园。规划彻底拆除所有的人工建筑,开辟蓄水盆地和小运河通道,并在其底部填入腐殖质丰富的淤泥层,以构造接近自然状态下的土壤结构。接下来,引入活水,在水体内外栽种多种原生的沉水、浮水、挺水和旱生植物,构筑完整的湿地生态景观。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结论:世界上城市湿地规划设计也逐渐从纯粹的水景规划设计过渡到对湿地系统的设计或改造,重视湿地保护和恢复,尤其重视湿地的生态系统设计。在进行湿地的规划设计时,兼顾美学与生态,把生态学引入到传统规划中,并与其有机结合,经过科学的设计,达到重建生态系统,防灾并兼顾生态良性循环和为城市生活服务的目的。

3 群力外滩生境分析

群力外滩滩地地势平坦,高程在116.00-120.00m之间,平均高程117.57m,在松33大断面处,高出20年一遇水面线(116.52m)1.05m。该滩地以耕地为主,大部分渔塘也被改为耕地。人工利用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4.31%;自然状态下的土地占总面积的25.69%。土地多为当地村民开垦种植,农田基本成片。 对其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进行分析,包括温度、水分状况、光照、风等因素,认为该地区现状气候和土壤条件较为优越,适宜动植物的生长,为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提供了基本保证。

经过分析,可知:由于湿地基本条件缺乏,现状原生湿地植物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现状较大面积的田地上主要是农作物,其余植被以草甸植被为主。一些撂荒地已经开始向自然植被演替,主要为田间杂草(占植被总面积的50%以上);在比较低湿的地方分布有沼泽植被,面积占5%左右。群力外滩的夏季常见鸟类中,除大量的鹭类及常见的麻雀、家燕之外,其余鸟类遇见率均较低。

4 群力外滩湿地生态保护

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净化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处理尘埃、污染和废水。考虑减少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和噪音、并减少能量的消耗。规划中需要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对植被进行合理的恢复。该湿地保护和利用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则:①生物多样性与主导性原则;②群落配置层次性原则;③生态系统稳定性原则;④经济合理性原则;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其生态修复的主要方法包括:重建、改良、改进、修补、更新和再植。

4.1 基质和土壤恢复

调查研究表明,群力外滩地区土壤类型以草甸土为主,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该地区的土壤基质需要恢复,运用生态学的改良、改进、更新的手法对该地区的土壤基质进行恢复,根据现状调研分析,选择若干区域土壤条件好的,进行改良,无法恢复的板结土壤通过更新的手法进行恢复,主要是从其他地方搬运一些湿地土壤来恢复该地区土壤基质。

4.2 水体环境的培育

规划中重视水体、绿化的有机结合,引入活水,将部分水体加以串联,形成整体水循环,增加土壤的含水性能,保证生态的连续性,该地区生态系统融入区域生态系统之中,为水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河道之间、绿脉相连,形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形成良好的景观环境品质。

4.3 生物的修复和培育

野生动物微生物培育:湿地的植被必须体现生物多样性,不仅需要满足水生动物和其他野生动物,尤其是水涉禽的需求,而且必须在美学上具有吸引力。在保护现状生物和环境基础的同时,为了引进动物,在原来弃耕水田的基础上,规划了贫营养型和富营养型水池数个。在新建的水池中,为了动物的生息,使用了松木桩,留有弯岔、小岛等。除利用现有水渠外,还新建和扩建了一些水渠。栈桥和平台都选用了耐腐材料,为防止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一律不使用防腐剂。混凝土构筑物可能对周围的土壤、水、生物产生影响,一般都用木结构。

湿地植被培育:主要是湿地植物种类的植入和人为辅助的自然修复;保持植被的完整性和异质性(或称多样性)。适当构建一些地表较高、水位较低的生境,在这些新的生境中种植乔木、灌木等中生植物,以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持植被的连通性;建立树木廊道;草本植物物种源的本地优先原则:培育大面积的芦竹群落、低湿的香蒲、苔草等,并采用能自我维持的乡土植物,如野生结缕草、狗牙根等;适当地运用树木的快速构建原则;丰富仅存的山林季相景观,增加植物景观层次;根据生态规律配置湿生群落,尽量演替到稳定阶段群落的种类;尽量减少园林植物种类的应用,保持湿地的自然特性;大大增加树木的比例。因为树木是许多生物(特别是鸟类)的栖息地和隐蔽所。

湿地植被物种选择:要满足湿地以上提出的对植被功能的需求,植物物种选择和配置必须根据湿地建设的进程,即不同阶段,而有所侧重的变化。第一,种植的多样性可以抵消种植的失败。第二,多样化的植物群落可以更适应条件的变化和随机事件的发生(例如暴风、水淹等)。第三,植物群落的式样化可以支持野生物物种的多样化。根据湿地建设的进程,即不同阶段和不同功能需求,提出不同的阶段性的植物名录。例如,目前只是湿地修复阶段,即复绿阶段,除了本地现有的物种,基本都是草本植物,增加适合在本地生长的木本植物种类。随着时间推移,引鸟功能的增加,增加水生/野生动物,尤其是水涉禽的适生植物种类。随着时间推移,生态旅游的开展,增加景观植物物种。为此把各类适合群力外滩生长的工程物种分为四类,即:本土植物、复绿适生植物、对水生与野生动物具有价值的适生植物以及景观植物。

5 结束语

由于湿地系统在生态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故生态思想成为其规划的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其全过程,生态学的方法成为城市湿地保护不可忽视的手段,纵观城市湿地保护与开发,都是根据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内容:崇尚生态、自然,让城市湿地恢复到自然状态;将自然生态系统作为湿地复合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规划师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生态方面的内容,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

参考文献

[1]汪永华.基于生态恢复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念探讨.

[2]王祥荣.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马世骏,王如松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报,1984.

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范文5

1.农田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中存在的问题

1.1农田水利水电的监管机制不够完善

管理机制一直都是任何组织和部分正常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它对整个组织或部门的核心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在我国的农田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农田水利水电监管机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使得我们的农田水利水电工程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在目前的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过程中,大部分工程的建筑都是停滞不前,这就是监管机制不够完善的影响。同样缺乏一定监管机制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最终不仅没有建设出有效的工程,更使得很多的资金付之东流。

1.2相关工作人员不能很好履行职责

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过程中,其中相关工作人员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作人员的工程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工程的质量问题。在工程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项目法人的职责履行的不够到位,由于项目法人组建的审核备案不够严格,导致计划过程中组件的人员较少,而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数量远远达不到工程的要求,难以在设计的工期内完成水利工程的建设。同时管理人员也缺乏一定的管理工作经验,在建设管理过程中,管理经费的实际开销少,这就不能够使得项目负责人有效的的参与到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影响了工程的整体质量和工程的效益。

1.3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不合格

由于在目前的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过程中具有很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就使得很多的的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质量都不合格,同样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筑过程中,缺少一定的技术规划,缺乏一定的工程技术的支持,使得工程的质量达不到预计的要求。同样的这些水利水电工程的建筑没有统一的计划要求,就使得我们的水利工水电程建筑难以从根本上联系起来,不能够互相兼顾,得不到很好的应用效果。同时由于建设过程中技术手段的不合格,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常常出现损坏的现象,就需要拿出资金进行维修,而在维修工作中,又是使用这些资金的盲目维修,不能够对症下药,造成了众多资源的浪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耽误了农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2.农田水利水电工程解决问题的对策

2.1完善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制度

我们十分的明白,在农田水利工程中,一定的监管制度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些问题中,我们必须对水利水电工程的监管制度进行完善,使得我们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对工程的管理进行帮助,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同时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在完善水利水电工程的监管制度之后,我们也可以依靠当地人民的力量对水利水电工程的使用过程进行保护,在应用的过程中,相关的管理单位可以对他们进行适当的组织和引导,依靠当地人民的力量确保工程能够在良好的管理条件下平稳的运行,发挥工程的最佳状态,为农田的灌溉提供最好的效果,提高农业的生产。

2.2注重对建筑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与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的工程单位需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考核和一定的能力素质的培养。在这些问题中,我们需要注重水利小电工程的技术开发,为我们的水利工水电程建筑提供更好的保障。在在这工作人员进行施工之前,都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岗前培训,确保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高质量,能够很好的为农田的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在聘用工作人员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高素质能力的人员进行使用,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保证农田水利水电工程的高质量。

2.3加大水利水电工程的资金投入,提高质量

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范文6

关键词: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农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水稻是我国传统的种植农作物之一,其历史悠久并且如今已经成为了我国主要的粮食之一。我国一直处在一个人多地少的状态下因此在过往我国一直主张和支持提高水稻产量为主要目的的种植方式。这样的种植方式必然会使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这样做的确使得我国的粮食产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粮食的质量却始终难以得到提升。近年来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其在我国实验应用后发现其不仅能对粮食的产量进行一定的保障还可以使得粮食的质量明显提高。今天笔者就来和大家谈一谈关于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相关话题。

1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壮苗与分蘖

1.1 让水稻苗获得更多的生长空间,壮大苗根

近年来,水稻精确定量栽培集成技术的引进及推广,真正地实现袁隆平近期提出高产的4个基本条件:即良种、良法、良田、良态,解决了投入与产出、高产与生态稳定之间的矛盾。为保证区域粮食安全、自然生态环境平衡,使技术成果的转化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在传统的水稻种植当中大部分农民都会在较为有限的耕地当中尽可能地较为密集地对水稻进行播种,其苗与苗之间的距离较近,这使得苗根系在生长的过程中会相互争取水分、氧气以及营养,这种争抢会使得所有的水稻苗根系都无法得到健康地成长,从而影响到水稻的质量和产量。水稻定量栽培技术则是让每根苗之间都存在着一个相对充足的生产空间,使得苗根系之间不再相互争抢各类影响,这样每个水稻苗都能得到足够的光照、水分、氧气以及大地内的养分,从而使得水稻苗根系能够健康成长其每根苗的产量和质量自然也要比传统的种植技术更具有优势。除此之外,传统的水稻生长离不开水,从移栽后长期有水层,造成土壤不透气、根系区缺氧、土壤酸化,最终产生各种有毒物质,使根变成黄根、黑根、死根。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原则上水的管理采用干湿交替,在穗区的水层也不超过2cm,使水稻根系一直是强壮的白根,为强分蘖、壮籽粒、提高单产打下基础。

1.2 促成强大的有效分蘖

水稻的分蘖是较为频发的,其从移栽之后就一直在进行分蘖工作,其土地越肥沃,水稻所得到的营养越多其分蘖的次数也就会越多。不过在传统的种植技术情况下其道了后期分蘖的有效性就会大大降低其成穗率也会因此而降低。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分蘖则是具有科学性的,其需要对水稻的品种进行分析,然后还要对其预定的产量以及其载重的密集度和有效穗数以及穗实粒数等等条件来确定分蘖的次数。对于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而言其整过程最大的目的就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达到其预期目标产量所以其并不会盲目地进行分蘖,当达到预期有效穗数的80%时,就要及时控制以确保有效分蘖数,每个有效分蘖的穗实粒数达120粒,基本苗25.5万根/hm2的产量就达到10.00~12.75t/hm2,而传统栽培仅为5570kg/hm2。其原理是根系活跃,植株生长较为健壮,为地上部分进行光合作用提供了条件,良好的地上部分又提供了更多的养分用于根系生长,良性互动培育了高素质植株,增强了抗逆性和抗病性,最终提高了产量。

2 氮肥精准运筹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其核心并非不使用化肥而是更加合理地对化肥进行应用。对于水稻而言氮肥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肥料,在应用氮肥时需要对水稻田所使用的氮肥量进行科学的精确计算。通常情况下我们都采用斯坦福差值法精确计算总需氮数量。根据群体质量要求,以及不同地区的不同地质环境以及水稻生产施氮的数量和时期问题,氮肥施用全程实行精确计算定量,减量基蘖肥,控制中期肥,增加穗期肥。

2.1 控制总氮量

对于水稻田施氮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总氮量进行严格地控制,施氮量需要根据水稻所生长的土壤当中缺乏氮的数量来确定,其一旦超出了范围那么其边际效应会与其施氮肥量的增加而越来越明显,其利用率会偏低,而过量的氮肥对于水稻的生长也是有着一定影响的。不同地区的氮肥利用率也是不同的,以鱼米之乡的江苏作为例子,其在进行水稻生产时荼毒的氮肥利用率大概在30%作用,如果我们采用水稻稻叶龄模式和群体调控技术理论,采取氮肥后移模式,可提高氮肥利用效率至40%,减少肥料25%。

2.2 氮肥运筹

施氮总量确定,运筹比例和方式不同,肥料的利用效率差异也很大。在氮肥运筹时,需统筹考虑水稻品种、土壤理化性质、肥料配比、施肥方式、实时气候、土壤田间含水量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水稻基蘖肥以及穗肥的比重是不同的,这种不同行对于氮肥的运筹也是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的。其基蘖肥与穗肥的比例是需要根据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确定的,通常情况下其最佳的基蘖肥与穗肥的比例应当在5:5到6:4之间。如果基蘖肥的比例偏高而穗肥的比例偏低两者不均衡就会使得其氮肥的利用率偏低。氮肥红衣可以使得穗分化被促进从而增加其穗粒数,从而使得肥料的利用率得以提升。

2.3 氮肥定时

施氮的时间要遵循水稻生长发育规律。水稻有效分蘖阶段不可缺氮,同时在植株体内保持合理的氮浓度并动态渐降,至无效分蘖期降至缺氮水平。随着水稻穗分化开始,植株体内氮水平逐渐升高,至二次枝梗分化后不缺氮,这种状态要一直维持至乳熟期,乳熟期后合理调控动态下降,以提高物质运转效率。

3 精确定量灌溉

水稻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其所需要的水分以及利用方式及土壤的水势变化都似乎不同的。因此在水稻的各种不同是生长阶段采用干湿交替的方式进行灌溉是可以较为有效地提高产量和水稻质量的。我们应当改变以前较为传统的水层灌溉方式而利用如今更适应我国国情的节水灌溉,并且应当对于无效的分蘖进行控制,使得水稻在后期的生长更具有持续性。

4 精确防控病虫草害

根据江苏省以及推广地区的实际情况,针对当地的病虫草害情况,实行综合防治,精确防控病虫草害。选用抗病品种,播种适期避免与病虫草害大发生期相遇,调控大田肥水壮苗促长,辅助以合理的化防措施。

结束语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对于我国的水稻生产而言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科学种植技术,因此我们应当对其进行不遗余力地进行推广,从而使得我国的水稻种植在保证产量的同时也在质量上有所提高,从而使得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性能够有效地提升。

参考文献

[1] 凌启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要点[R].杭州:农业部,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