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范文1

教学目标

1、认识家乡常见的农作物,并知道1--2种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时间。

2、能通过查阅图书、网上搜索等方式,收集2--3种家乡的农作物生长习性的资料。

3、主动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资料,并积极参与研讨活动。

4、知道各种不同的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时间不同,农作物生长习性各不相同。

5、体会祖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感受植物生长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收集不同农作物的图片或实物,不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常见的农作物,研讨不同的农作物播种成熟的时间为什么不一样。

一、引入学习

教师可以采取谈话的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常见的农作物:“你认识哪些农作物?能说说它的样子吗?它们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上市?”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描述,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描述完整。例如,学生描述白菜时,应引导学生描述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开花,什么时间成熟等,学生在描述过程中也可能有些地方说不清楚,这实际上就是与已有的认知结构产生了不一致,就产生了新的问题。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说明,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形成注意倾听的习惯,有了倾听,学生才会知道其他同学描述的还有什么不完整的地方。

二、汇集资料

1、在学生描述它们认识的农作物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关于这些农作物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农作物的播种时间是一样的吗?它们成熟的时间又相同吗?谁知道?学生可能了解部分农作物的播种和成熟的时间,但对多数农作物,他们可能并不了解,这就需要教师提前收集相关资料。

2、提供常见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相关资料:你想知道哪些农作物播种、成熟的时间?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看谁收集的资料多。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整理已经收集的资料,一方面促进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一方面促进学生形成守时惜时的习惯。

三、研讨交流

1、学生汇报、展示他们搜集到的农作物的播种时间、成熟时间。

2、先引导学生对这些农作物进行比较:这些农作物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学生可能会说到许多的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这些农作物播种的时间一样吗?成熟的时间呢?

学生通过交流的资料就会发现,这些农作物播种和生长的时间并不一样。

3、研讨:在同一个地区,不同的农作物播种时间为什么不一样?这些农作物的播种期与什么有关?学生通过阅读农作物生长的资料,会发现,不同的农作物播种时间不同,是因为不同的时间气温不同、降雨量不同,不同的农作物需要的生长条件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些农作物都是同一天播种,会出现什么现象,由此体会到自然界的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四、课外拓展

课后收集资料:

1、调查收集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类,思考: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类都一样吗?

2、调查搜集本地区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的资料,思考:本地区适合种植什么农作物?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知道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类各不相同,研讨本地区适宜什么农作物的生长。

一、交流引入

1、提问:你搜集了哪些农作物,它们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它需要什么生长条件?

学生可能收集到很多全国各地的农作物,有些是本地区没有的,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交流几种常见的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如小麦、棉花、大豆、高梁、红薯、水稻等。

2、大家说的这些农作物,哪些是我们这里没有的?

各个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土壤类型不同,适宜生长的农作物也各有不同。教师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提前搜集本地区没有的农作物品种,了解这些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二、研讨

1、思考:为什么这些农作物在本地不能生长?这种农作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推测,这些农作物为什么不能在本地生长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预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查阅这些农作物的生长习性。

2、讨论:本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条件,和这些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进行对比分析,讨论这些农作物不能在本地生长的原因。

3、除了我们知道的本地区的农作物外,你推测,还有哪些农作物可以在本地区正常生长?

本地的气候和土壤环境也许适合有些农作物的生长条件,但是由于没有进行种植和实验,在本地还没有引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推测,并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进行实践活动。

三、课外实践

1、访问有关农学专家,了解本地区农作物的种类。

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范文2

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已经公布了,正在全国农村中和城市中普遍展开全民性的讨论。1956年一月公布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四十条纲要草案鼓舞了人心,起了很好的作用,对于当时随着农村社会主义革命高潮而来的农业生产高潮给了巨大的推动。农业合作化和四十条纲要,在几亿农民中,掀起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生产热潮,从而使我国1956年的农业生产,在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条件下(1956年受灾面积2亿3千万亩,受灾人口七千万人),仍然比大丰收的1955年获得显著的增产。现在,党中央根据一年多的经验,对四十条纲要草案作了一些修正,公布了修正草案;并且紧接着农村社会主义大辩论之后,以讨论四十条纲要为中心,展开一个农业生产的大辩论,克服右倾保守的思想,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制定出各级地方的和各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农业生产的长期的规划和1958年的计划。结果,一定会在全国农村中引起一个新的更加扎实和深入的农业生产的高潮。这个新的生产高潮已经在许多地方出现了。抓住农业生产的新高潮,做好各项工作,毫无疑问将使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这个伟大的远景规划逐步实现,首先1958年的农业生产将获得跃进地发展。

实现四十条纲要的中心环节

四十条纲要的中心是农业(包括林业、牧业和渔业等等)的各项增产指标,首先是“四、五、八”,就是说,在十二年内,粮食每亩的平均产量,按照不同的地区,分别达到四百斤、五百斤和八百斤的要求。因为粮食生产是农业经济的基础。在讨论修改四十条纲要草案的时候,各个地方也都认为,除了一小部分特殊地区以外,一般地区都可以分别达到四百斤、五百斤和八百斤的指标。因此,四十条纲要的修正草案对于沙荒地区、土地瘠薄地区、常年旱涝地区、高寒地区、地广人稀地区和大面积垦荒地区,做了补充规定:允许这些地区,可以按照情况,另外规定增产指标。实现四十条纲要所规定的农业各项增产指标,粮食生产分别达到四百斤、五百斤和八百斤的要求,是实现四十条纲要的中心环节。四十条纲要中,有许多条款是为了实现农业各项增产指标,而必须采取的政策措施、经济措施和技术措施。采取了这些措施,实现了农业各项增产指标,实现了“四、五、八”,就是实现四十条纲要的第一条巩固农业合作化制度的物质基础。四十条纲要中,还有许多条款是关于广大农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改善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的实现也必须以农业各项增产指标的实现做基础,只有农业生产水平不断地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才能获得不断的改善。所以说,“四百斤、五百斤、八百斤”的指标,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等)的各项增产指标,是四十条纲要的中心。实现四十条纲要,必须从各方面一齐努力。而紧紧抓住增产这个中心,则有利于推动四十条纲要的全盘实现。

实现四十条纲要的根据

四十条纲要是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提出来的。在农业已经实现合作化的基础上,四十条的实现是完全可能的,并且有充分根据。第一个根据是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农业实现了合作化,组织起来,统一经营,劳动力能够合理地利用,人尽其才,长于扶犁的扶犁,长于喂牲口的喂牲口,长于经营果木的经营果木。同时,组织起来就便于技术的彼此传授,相互交流,也就使农业社员的耕作技术水平能够得到较快较普遍的提高;劳动效能也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劳动生产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在实现合作化的第一年1956年,就大大提高了复种指数,全国播种面积增加了一亿亩左右。由于统一经营,土地就能够合理地利用,许多农业合作社,按照因地种植的原则,在合作社内部,队与队之间,调整了农作物的分布,从而使农作物在适宜的土地上生长,显著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例如,有许多原来是低产的棉田因此而获得跃进式的发展,变低产为高产。农业合作社较之个体农民,无论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投资扩大再生产和增加农业基本建设的可能性都大大增加了。例如小型水利工程、土地整理和土壤改良的工程、低洼地改造的工程、开垦荒地、植树造林、耕畜农具等生产设备的添置等等,个体农民是办不起的,或者只有很少数的较富裕的个体农民经过几年的积储才能办一点,而农业合作社兴办这些基本建设的力量就比个体农民大得多

了。事实上,农业合作化高潮以来,全国各地各个农业合作社所兴办的这些基本建设已经难以数计,例如,1956年一年增加的灌溉面积即达一亿亩左右,天津专区已经把一百万亩的低洼地改造成为水稻田。农业合作社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是个体农民所不能比的。例如,在抗早斗争中,几十架水车衔接起来,节节提水,使水翻山越岭来灌溉农田,隧道、架水槽,使水穿山跨沟而过,都已不是个别的事例。又如巳经出现的大面积的病虫害彻底防治区;再如今年秋季长期干旱,对于小麦的播种非常不利,依靠合作社,突击抗旱抢种,完成了冬小麦播种计划95%以上,其中如河南省采取了大呜大放大辩论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超额完成了冬麦播种任务。这一切都是个体农民所不能想象的,而农业合作社在同自然灾害做斗争中显示了雄伟的力量,创造了奇迹。此外,在推广良种、改进耕作技术、传播先进经验等等方面,农业合作化也都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

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范文3

关键词:种子;农业;研究

中图分类号 S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4-46-02

种子是具有生命活力的植物幼体,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前提。农牧业的基础在于植物种植,种植业的延续与发展依赖于健康优良的种子。“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现代农牧业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的生产发展,离不开优良的植物种子。在植物生活史中,种子萌发期是对环境最敏感的时期,通常会受到一系列内外界环境压力和限制性因子的影响,使种子内部的生理活动减慢,呈现发育迟缓或滞停现象。农牧业生产中,植物种群的成功建植,与影响种子萌发的内外因子密切相关。因此,总结和研究优质农牧种子萌发的内外影响因子,提高种子存活率、增加幼苗抗逆性和农牧作物经济产量,促进作物向新的区域发展,扩大农牧产品种植面积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是农牧工作者的艰巨任务。

1 种子的重要性

种子是植物界从低等菌藻植物到高等被子植物进化的产物,被视为生殖器官,与植物有性生殖和种族繁衍密切相关[1]。在生物学中,种子是具有生命的有机体,能够不停的进行呼吸代谢作用,并能在一定条件下发育成新的植物个体。在植物生活史上,种子的形成和发育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能够把品种全部生物学特性和优良的遗传性状传递给后代。在农牧业实际生产中,种子是重要的起跑和助推器,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成熟健康的种子,在适宜外界条件下,经过一系列同化和异化作用开始萌发,使休眠的植物生命幼体恢复新陈代谢,逐渐生长形成一株能独立生活的植株幼苗。种子是植物系统发育过程中保持生命连续性的物质基础,它包含生命有机体的各种遗传因子,使植物不间断的繁衍生息[2]。种子虽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各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其基本结构都是一致的。成熟种子的形成,不仅使得早胚能够得到母体的保护,也为植物幼体胚胎的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养分养料,使其长成完整的独立植株生命体。因此,植物生命体的生长和发育与种子的优劣息息相关[3]。

2 种子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农业是从播种开始的,播种后种子能否发芽、出苗、成苗是高产高质的基础。农业生产的基础是种植业,而种子是种植业的延续与发展,是具有生命力的特殊生产资料。在发达国家中,优良种子在农业增产和丰产中起关键作用。据统计,世界上90%的食用农作物都是用种子播种进行栽培的,农业生产中离不开不可替代的必须物质――种子[3]。没有种子,农业生产就无法进行。各国农业的飞跃突破,都是通过走品种改良之路得以实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掀起一场震动世界的“绿色革命”――种子革命。美国通过推广玉米杂交种,使得玉米总产量达世界玉米总产量的40%以上,几乎独霸世界玉米种子市场,成为世界上第一玉米生产国。小麦和大豆等作物品种改良,也使美国成为世界上谷物类农产品最大出口贸易国,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1/2以上[4]。同样,墨西哥、印度的小麦成功引种,也使他们小麦产量迅猛增加。这些国家农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种子的重要助推作用。

中国是农业大国,祖先们在从事生产中就认识到种子的重要性,并发明了农作物的选育和留种。近年来,环境恶化和经济发展使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但我国农业生产仍迅速发展,各农产品产量都加倍增长。粮食丰产和增收,种子的不断改良具有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农作物生产种已经进行了多次品种更换,并使品质、抗性得到巨大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的广泛应用,促使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解决了我国人口大国吃饭难的问题。“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成为世界对种子认识的重要诠释,由此可见,种子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3 种子在畜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畜牧业的发展对粮食有很大的依赖性,世界上畜牧业发达国家大多以粮食为后盾,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粮食占有量有限,这种情况下,若将大量粮食用在畜牧业上作饲料粮,久而久之,会造成粮食紧缺的危机。因此解决饲料问题,必须通过培育优质、高产、高营养的饲草来实现。因此,当前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选育易生长、周期短、营养全面、产量高的优质牧草种子。优良牧草种子是高效饲草饲料生产的遗传基础。牧草种子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饲料和牧草的产量,是草业生产的先决条件,与发展我国农牧区商品经济、促进科技兴牧、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农牧区繁荣富强密切相关[5]。在畜牧业中,种子不但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还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牧草种子从收割到翌年播种,其内部机能时刻都在变化、运动之中,一刻也没有停止其生理活动,同时还受到生长季节、自然环境、保管条件、人为机械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制约[6]。牧草种子的繁育和供给能力、草种质量产量、草种营养价值的高低、适口性的好坏等,都会直接影响畜牧业的发展。因此,培育优质牧草种子,是科研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

4 结语

在农牧业生产中,种子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特殊生产资料。种子质量的优劣,影响农牧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性,是实现作物高产、优质的内在因素,是各项技术措施的核心载体和关键[8]。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创造了选种育种技术,选育出了大量优良品种,使农牧业生产得以发展延续,它们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财富和宝贵遗产。农牧业增产、高产指标的提出和实现,离不开优良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牧产品安全和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现代化农牧业发展中推广应用优良种,是促进农牧生产发展、提高农牧产品产量、改善农牧作物品质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和必由之路。育种工作者应注重品种的优选优育,保证农牧产品的安全和有效利用[9-10]。另外,农牧业生产中经常遇到自然灾害和恶劣环境条件,因此,可通过抗盐、抗旱、抗病虫害、抗污染育种筛选等,有效地提高作物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和适应,实现高产、稳产的目的。另外,还能通过推广熟期配套品种,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条件,促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发挥品种增产潜力,增加社会经济效益。

摘 要:种子是植物特有的繁殖器官,植物生命体的生长和发育离不开种子。在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中,种子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该文总结了种子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的地位和作用,阐述了现代农牧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种业的新利用、新要求,为种子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种子;农业;研究

中图分类号 S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4-46-02

种子是具有生命活力的植物幼体,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前提。农牧业的基础在于植物种植,种植业的延续与发展依赖于健康优良的种子。“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现代农牧业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的生产发展,离不开优良的植物种子。在植物生活史中,种子萌发期是对环境最敏感的时期,通常会受到一系列内外界环境压力和限制性因子的影响,使种子内部的生理活动减慢,呈现发育迟缓或滞停现象。农牧业生产中,植物种群的成功建植,与影响种子萌发的内外因子密切相关。因此,总结和研究优质农牧种子萌发的内外影响因子,提高种子存活率、增加幼苗抗逆性和农牧作物经济产量,促进作物向新的区域发展,扩大农牧产品种植面积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是农牧工作者的艰巨任务。

1 种子的重要性

种子是植物界从低等菌藻植物到高等被子植物进化的产物,被视为生殖器官,与植物有性生殖和种族繁衍密切相关[1]。在生物学中,种子是具有生命的有机体,能够不停的进行呼吸代谢作用,并能在一定条件下发育成新的植物个体。在植物生活史上,种子的形成和发育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能够把品种全部生物学特性和优良的遗传性状传递给后代。在农牧业实际生产中,种子是重要的起跑和助推器,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成熟健康的种子,在适宜外界条件下,经过一系列同化和异化作用开始萌发,使休眠的植物生命幼体恢复新陈代谢,逐渐生长形成一株能独立生活的植株幼苗。种子是植物系统发育过程中保持生命连续性的物质基础,它包含生命有机体的各种遗传因子,使植物不间断的繁衍生息[2]。种子虽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各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其基本结构都是一致的。成熟种子的形成,不仅使得早胚能够得到母体的保护,也为植物幼体胚胎的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养分养料,使其长成完整的独立植株生命体。因此,植物生命体的生长和发育与种子的优劣息息相关[3]。

2 种子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农业是从播种开始的,播种后种子能否发芽、出苗、成苗是高产高质的基础。农业生产的基础是种植业,而种子是种植业的延续与发展,是具有生命力的特殊生产资料。在发达国家中,优良种子在农业增产和丰产中起关键作用。据统计,世界上90%的食用农作物都是用种子播种进行栽培的,农业生产中离不开不可替代的必须物质――种子[3]。没有种子,农业生产就无法进行。各国农业的飞跃突破,都是通过走品种改良之路得以实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掀起一场震动世界的“绿色革命”――种子革命。美国通过推广玉米杂交种,使得玉米总产量达世界玉米总产量的40%以上,几乎独霸世界玉米种子市场,成为世界上第一玉米生产国。小麦和大豆等作物品种改良,也使美国成为世界上谷物类农产品最大出口贸易国,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1/2以上[4]。同样,墨西哥、印度的小麦成功引种,也使他们小麦产量迅猛增加。这些国家农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种子的重要助推作用。

中国是农业大国,祖先们在从事生产中就认识到种子的重要性,并发明了农作物的选育和留种。近年来,环境恶化和经济发展使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但我国农业生产仍迅速发展,各农产品产量都加倍增长。粮食丰产和增收,种子的不断改良具有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农作物生产种已经进行了多次品种更换,并使品质、抗性得到巨大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的广泛应用,促使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解决了我国人口大国吃饭难的问题。“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成为世界对种子认识的重要诠释,由此可见,种子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3 种子在畜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畜牧业的发展对粮食有很大的依赖性,世界上畜牧业发达国家大多以粮食为后盾,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粮食占有量有限,这种情况下,若将大量粮食用在畜牧业上作饲料粮,久而久之,会造成粮食紧缺的危机。因此解决饲料问题,必须通过培育优质、高产、高营养的饲草来实现。因此,当前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选育易生长、周期短、营养全面、产量高的优质牧草种子。优良牧草种子是高效饲草饲料生产的遗传基础。牧草种子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饲料和牧草的产量,是草业生产的先决条件,与发展我国农牧区商品经济、促进科技兴牧、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农牧区繁荣富强密切相关[5]。在畜牧业中,种子不但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还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牧草种子从收割到翌年播种,其内部机能时刻都在变化、运动之中,一刻也没有停止其生理活动,同时还受到生长季节、自然环境、保管条件、人为机械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制约[6]。牧草种子的繁育和供给能力、草种质量产量、草种营养价值的高低、适口性的好坏等,都会直接影响畜牧业的发展。因此,培育优质牧草种子,是科研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

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范文4

记者:《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5-2024)》的撰写需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市场总体形势。请问,报告的形成基于怎样的基本宏观经济假设和农业发展环境分析?

许世卫:本报告是在一定宏观经济、农业政策、气候条件、科技创新、资源禀赋及国际市场变化等特定假设条件下,采用中国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CAMES模型系统)作出的基线预测,基期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统计部门公开的统计数据和农业部门的农产品市场监测数据,也包括相关研究机构多年积累的实地调研数据。中国农业信息分析预警团队围绕主要农产品国内外市场形势,进行了长达12年的潜心跟踪研究。《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5-2024)》每章分报告都以农产品分析团队的研究为基础,凝聚了专家集体的智慧。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对《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5-2024)》基本结论进行了多次讨论,对于基线预测可能的风险开展了多种情景模拟,对展望结论可能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客观表述。

未来10年中国农业展望的宏观经济假设依据。本报告中未来10年宏观经济假设,主要基于国内外有关研究机构的研究判断。其中,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主要基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英国共识公司、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等的研究判断;中国人口增长速度,主要基于联合国人口统计司分析数据以及中国国家统计局的2014年中国人口出生率数据并结合“单独两孩”政策推算;中国城镇化率,主要基于近年城镇化推进速度的CAMES模型推算;中国劳动力成本涨幅,主要基于过去30多年劳动力工资上涨速度的CAMES模型推算;中国CPI涨幅,主要基于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判断和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0―2014年CPI涨幅推算;国际国内原油价格,主要基于国际能源署、世界银行的研究判断和近年中国油价走势推算;城乡居民收入主要基于党的十报告关于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战略目标设定;人民币有效汇率,主要基于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国际金融改革趋势推算。

未来10年中国农业展望的农业发展环境分析。未来10年,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深刻,在高起点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面临诸多挑战也具有难得的有利条件。突出挑战主要包括: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日益突出;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的挑战日益突出,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农业生产结构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农业比较效益低与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的矛盾日益突出。有利条件主要包括:中国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保障;中国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全面实施,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留出了余地;中国已进入食品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阶段,人们不仅要求吃饱吃好,而且要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未来优质安全生态农产品市场广阔、潜力巨大,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足,为中国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条件。新世纪以来连续了12个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农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未来10年,中国农业生产将继续稳步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将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将明显提升,与全球农业的互动融合将显著加强,农产品消费结构将加快转型升级,国家粮食安全特别是“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目标能够实现

记者:《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5-2024)》对未来10年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作了怎样的判断?

许世卫:预计未来10年,中国农业生产将继续稳步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将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将明显提升,与全球农业的互动融合将显著加强,农产品消费结构将加快转型升级,国家粮食安全特别是“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目标能够实现。

农业生产将继续稳步发展。未来10年,在不断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支撑和相关生产配套措施推动下,中国谷物、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奶类、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继续稳步发展。展望期内,预计谷物产量年均增幅0.6%,其中玉米生产在强劲需求拉动下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2024年预计比2014年增长13%,谷物产量增加将主要来自于玉米;2024年大豆、油菜、花生种植面积预计较2014年增加5.3%、2.7%和6.7%,单产较2014年提高9.9%、5.3%和7.1%,产量较2014年增加15.6%、8.8%和14.2%;同时,在需求拉动下,蔬菜和水果产量预计比2014年分别增长6%和12%,肉类、禽蛋、奶类、水产品产量预计比2014年分别增长16%、11%、24%和19%。

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范文5

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将现代化技术应用于农业种植,利用现代化技术,可以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基本品质,保证市场上农产品的供需平衡。同时,农业水平的提高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条件,促进我国综合发展能力的提升。因此,需要在明确现代化技术与农业种植的结合点,在现代化技术应用对农业发展影响的基础上,确定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方式。

1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种植中应用的现状

1.1 计算机信息技术

在农业种植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表现为数据库共享技术、可视技术、传感技术等的应用。

一是利用数据库共享技术,建设农业种植的相关数据,能够为农业种植人员提供具体的种植办法、作物生长标准。同时,数据库构建了与农业专家沟通的平台,也为农作物种植质量的提升创造条件;二是利用传感技术,种植人员能够及时控制农作物的温度、水分,进而通过温度等内容的调节,干预作物的自然生长环境。同时,种植人员还可以根据传感数据调整当前作物的种植模式、种植计划等;三是利用可视技术,种植人?T能够对种植情况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了解作物的病虫害情况、干枯程度等,还可以通过对农作物的估产,把握种植产量,减少农作物种植的损失。

1.2光技术

不同作物对于光的要求不同,严格把控农业种植中的光作用,能够适时调节作物所处的温度环境,在满足作物光照需要的同时,提高其光合效率,进而实现作物的优产化种植。我国当前农业种植中主要通过蓝光和红光的调节来满足植物的光照需要。

1.3生物技术

农业种植工作属于生物研究工作的一部分。将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种植过程中,有助于种植人员及时了解作物的特性,提高作物抗虫、抗旱能力等,可以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更多高产作物,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当前,农业种植中应用的生物技术主要包括生物组织培养技术,即通过生物组织的改变增强作物的生长能力;生物杀虫技术,主要用于改变传统生物技术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提高作物耐药性;转基因技术,主要通过作物基因的重组,选择具备优势基因的作物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2现代化技术应用对农业种植的影响

2.1有利影响

2.1.1提高农作物产量 通过现代化的种植技术,许多新型农产品得以问世,有效降低了农作物对于生长环境的依赖性,促进农作物更加高产,农业种植更加高效。

2.1.2延长生物生命周期 传统农业种植中,农民基本“靠天吃饭”,且受时间、自然环境等的影响较大。现代化技术则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条件,让人们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新鲜的蔬菜、水果等,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同时保证市场中农产品的供应要求,有效延长了农作物的生命周期。

2.2不利影响

2.2.1加剧环境污染 在种植过程中,虽然可以利用可视技术、传感技术等对作物进行实时监控,但是为保证作物产量,种植人员有可能过度使用化肥、除草剂等,这些肥料和化学药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甚至通过植物生长过程在植物中聚集,最后被人们身体所吸收;另外,化学药剂的过度使用会影响农作物周围的环境,对作物生产造成影响。

2.2.2导致土壤盐碱化 农业灌溉需要大量的水源,但是灌溉用水的滥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壤盐碱化严重,对耕地环境产生影响,造成耕地面积减少,不利于作物的种植和培育。

3农业种植中现代化技术应用的发展策略

3.1强化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目的

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应用现代化技术,需要以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主要目的,以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基本要求,尽可能降低对环境污染、土壤污染等影响。实际应用过程中,首先,政府需要鼓励科研部门以农业发展为背景,进行农业相关技术成果的研究和应用,并对取得研究成果的技术予以资金支持,推动该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使用;其次,要强化农民的现代化技术使用能力,引导农民积极使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利用政府补贴的形式促进现代化技术产品在农业领域的使用和新型农业技术的开发。

3.2健全新型现代化技术的使用标准

在现代化技术应用的条件下,农业种植面临的污染问题依然严重,一定程度上也暴露了我国当前现代化技术评估能力及技术应用标准研究不足的弊端。因此,需要针对现代化技术发展和农业种植要求,健全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法规,尽可能减少技术应用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农业种植的规范化与有效化。

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范文6

关键词:宏观环境 新农村经济 人口转移

一、新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大环境

近几年,国内经济发展迅猛,较长时间保持高速增长,无论是人民的收入水平、生活质量,还是思想素质,都有较大的提高。想要进一步改善新农村的经济面貌,走一条适合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全面审视日新月异的大环境。大环境在不断发生改变,新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存在着有利和不利的环境。

1、新村经济发展不利环境

第一,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加快。中国经济正以较高速度运行,而此成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国内的城市化,以及对基础设施投资。由于城市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工作机会的不断增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这种农村人口转移是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但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外出劳动力多是农村主要劳动力,而留守劳动力主要是老弱病幼或妇女,这就造成农村在生产要素的供给上对外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其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

第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同城市基础设施比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马路、 电、 水、 通信等基础设施主还是依靠村民自治原则,村民自主集资修建,国家只给与部分补贴和资助。这种政策将导致农村的基础建设大大落后于城市。

2、新农村经济发展有利环境

第一,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长期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出口和投资,当全球经济不景气,消费能力下降时,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便受到制约,而依靠城市化的发展,以投资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又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政府已经意识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刺激国内消费的增长,挖掘内在的消费能力,鼓励第三产业的发展,激发人民的创造性,提高经济活力就显得十分重要。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农村也可以尝试着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第二,中央缩小收入差距的决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想法已然实现,但现在的收入差距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政府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除了通过调整税收以及普及各种社会福利来实现财富的转移,政府还迫切希望农民的收入能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因此,国内的政策环境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十分有力的。

第三,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环境问题不断爆发,北京雾霾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解决环境问题已刻不容缓,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口号让人们心生鼓舞。在寸土寸金的城市,绿色往往只是点缀,拥挤的街道,不断排出的尾气是城市令人头疼的一面,要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需要更多依靠土地资源充裕的农村,让农村成为美丽中国的一面旗帜将是十分令人欣慰的。

第四,对高质量生活品质的追求。食品问题频出,从婴幼儿奶粉到地沟油,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对绿色健康的食品的需求将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网络购物的兴起,便捷高效成了物流公司以及消费者的共同需求,农村作为各区域的衔接地带,若能发挥地域优势也不失为一个好策略。

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城市经济发展面前显得逊色不少,几十年的努力虽使得农村面貌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与城市的差距还是越来越大。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众多农村面临的困境其实是相似的。

第一,人才短缺。农村在生活条件上、薪资待遇上,对人才是缺乏吸引力的。缺少具备长远眼光、较强分析能力、对本地区的各种条件有深刻的认识的管理者,同时也缺乏丰富的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这两类人才的缺乏,使得大多数的农村难以找到适合本村发展的道路。想要发展农村经济,就得跨国人才这道坎。

第二,基础设施薄弱。想要经济迅速提升,引入工业是不错的选择,能为农民就业和政府税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但现实的情况是,由于大多数农村的水、电、公路、厂房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无法给企业提供舒适的生产条件,因此对企业是缺乏吸引力的。

第三,特色不足。新农村建设在大张旗鼓的进行,但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相同的村村通公路,相同的村民新建住房,缺乏特色,不免有盲目建设之嫌,这些还是有政策支持的乡村,更多偏远的人烟稀少的农村往往很难有大的变化。全国除了少数几个地区有条件有能力进行机械化作业,大部分地区依然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种着传统的农作物,收入上很难有大的突破。中国农村众多,每个村落自然条件和禀赋不一,仅依靠单一无特色的发展方式将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腾飞。

三、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

1、工业带动经济。

为沿海部分工商业转移做好准备。通过与荆州市纪南镇政府人员的交流,对该镇的经济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该镇通过原有的较好的烟草包装工业基础,吸引了包装业上下游工业的入驻,既解决了当地的就业,保障了村民的收入,又使得地方政府有更多税收来给人民提供福利。采用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政府出地修路,企业出钱、提供厂房设备和岗位。但此法应用更适合劳动力充裕、工资要求相对较低的地区,且运输成本不能太高。

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

中国农村众多,各个村子在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人文素质上差异很大,只有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因地制宜,选择合适自身的发展模式才是明智之举。

第一,农业特色经济。选择将农村第一产业做出自己的特色是个不错的选择,食品问题频发,公众对健康绿色食品需求更加强烈,采用合作社或大农庄的模式,使用机械化和安全无公害的种植方式,既能提高生产效率又能方便监管,除了常规农作物、家畜,还可以引入适合当地生长且市场需求大的特色物种,如大城市稀缺的土猪,保健药品原材料等。若遇到难题,可向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

第二,旅游特色经济。对村中的房屋、公路进行改造,使其更具有地方特色,人文特色,城市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渴望在节假日有个娱乐休闲的好去处,而具有特色的乡村将是不错的选择,如荆州太湖镇的桃花村,每到桃花盛开时,就会吸引大批游客前往参观,既缓解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压力,又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此方法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农村离大城市较近,且有着好山好水,若能具备这类条件,便能有着很大发展空间。

四、结语

农村经济的发展空间其实是很大的,选择途径也很多,但再好的设想也需要有人付诸行动,地方政府想要改变本地区农村的经济面貌,就必须把握新时代经济大环境,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道路,并不断地投入人力、财力上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