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范文1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思维的混沌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混沌式的思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维,它不仅关注人的理性要求,而且重视人情感的寄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混沌有三个基本属性:整体性、本原性、模糊性。
①整体性:强调混沌的整体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这一中国哲学认为混沌是非线性的立体态,所以注重自然事物的整体性,在具体处事原则上, 表现重“合”轻“分”;重“和”轻“争”,追求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强调“天人合一”,建筑空间强调“虚实相生”。非线性的有序,是混沌的基本状态。
② 本原性:混沌是一种“原”。从庄子回归自然的观点看,“混沌”可以理解成自然世界的本质状态;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这种本原性就是强调从事物本身的体验中去认识其本质。
③ 模糊性:指其模糊的外在形象的内部包含着有规律的内在本质。混沌的模糊性正是中国传统艺术追求含蓄美的原动力。
混沌思维的特征在于重直觉与体验;注重对认识对象的“意会”、“领悟”和直观把握, 强调非理性的“体验”和“直觉”。不太关心概念的确定性和明晰性。
逻辑思维是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定量精确思维,已由牛顿、 拉普拉斯等西方先哲们奠定了雄厚的数理基础。被当代人认为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来源于西方文化中的宇宙是一个实体世界。西方人的宇宙观是重视实体,在认识上将“实”与“虚”截然分开,实体与虚空的分离既是物质与空间的分离,也含有己知和未知的对立统一,在对未知的不断探索中,就导致了西方文化在对立统一中不断前进,其宇宙认知图式始终处于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运动中,对实体世界的具体化和精确化就是抽象为形式,因此,以形式为研究的对象, 并走向科学化的逻辑性和实验性。
二、中方建筑文化特征及要素
从传统文化的研究,可以获知,无论东方文化或西方文化受古代哲学观、自然观、宇宙观、美学观影响甚大,这种影响也波及建筑文化。“天圆地方”是影响中国建筑的特殊因素,尤其以礼制、玄学、中心论影响最甚,使建筑成了官府意志的图解,或建造者审美情趣的体现,只有少量的私家苑囿或民居,设计手法显得比较轻松、随意、灵巧。从古代都城的建筑、宗教寺庙及民居的创意、构思、选址、设计布局、轴线关系及型制、体量上都可以看出这一点,甚至施彩用色都有严格规定,大一统的集权统制,抗变排外的思想意识,一直在潜移默化地起着作用,这是中国建筑文化重传统轻变革的主要原因。传统主义和抗变保守是儒家思想中消极的一面,而儒家的经典说教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主要思想武器,在意识形态方面具有很高的地位,鄙视建筑创作的观念也一直延续了数千年。“天不变、地不变,祖宗之法不可变”,这种“恪守祖制”的建筑思想不可能对先前的建筑形式有很大的触动,也就不会发生西方那种风格特变和流派纷呈的局面。
封闭的古典轴线关系、院落形制和较为明确的空间界定,注重自然环境“天人合一”,建筑融于环境并强调人与景观的转换等等,所以中国古建空间层次较为含蓄,且多为纵横向展开,以奇、巧、智在有限创作空间内创造光辉的建筑艺术。
三、西方建筑文化特征及要素
西方建筑文化史,同时也是西方的哲学、伦理、宗教、艺术等学科的发展史,在西方人看来,建筑是思想智慧的凝集,是美的化身,是重要的艺术门类,在中国制订《考工记》、《营造法式》及《工程做法则例》的时候,西方则早已开始建筑理论的研究,从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完成《建筑十书》提出适用、坚固和美观到大建筑师斐地设计雅典卫城,创造影响世界的“希腊古典柱式”,从15世纪阿尔伯蒂的《论建筑》到20世纪柯布西埃的《走向新建筑》等反映了西方心理――文化机制中不满足于现状,勇于变革的探索精神。
应该指出西方哲学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民主、自由、平等和博爱,超脱自然的观念对建筑思想和文化体系的建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成了美的化身,雕刻绘画等艺术形式与建筑艺术结合更为紧密,甚至许多建筑构件也被拟人化或情感化,以展示对人性美和神的意志的歌颂,这种意念也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创意、构思和设计。
西方的建筑艺术含有较多的理性、浪漫和情感色彩,特别是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及至后来的拜占庭建筑、中世纪建筑、巴洛克、哥特式等,建筑艺术被赋予较多的宗教或伦理意念,有着深刻的涵义,即便建筑的空间也因理念的需要而设计成虚无、梦幻或超脱,并形成了完整的形式美法则和古典柱式,技术、艺术、观念几乎同步的发展进程,是西方善于学习、比较,并创造的文化心态的最好注脚,在建筑上,它兼收并蓄,不拘泥于某一形式,从而形成多变的风格。
四、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较
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来探讨形式的本体内涵,我们发现形式背后必有反映相应文化理想的事实。西方从实体出发,通过逻辑和分析极大地发展了建筑的形式范畴;中国从 “ 气”的宇宙观出发,用整体思维,以 “ 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建筑的永恒之道。西方长于思辨、分析科学;中国长于兼容、包含、善汲取他人之长的人文价值。
1 中西方城市空间之差异
中国古代城市特色:①城市整体性强,以南北轴线定位,主次分明,对称排列,道路呈方格网状,布局较规整。②市中心突出位置设王城、衙署或钟鼓楼,十字街口,无公共广场,呈封闭式布局。③建筑呈平面展开,不仅实体的个性突出,而且以庭院与建筑组群的出现,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市中心无高耸建筑物,高塔多建在郊区和山丘上。
西方古代城市特色:①无一定的轴线,道路结构呈环形辐射状,布局较自由。②市中心为宗教式市政建筑,有公共广场,呈形式开放式格局。③高耸建筑常在市中心,逐步向周围降低高度,市中心常有不高的山丘。④城市建筑具有尺度雄伟、体量宏巨,呈外张感,与自然对立的外观形式。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见于《周礼》“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种规划思想一直是后人建造都城所遵循基本模式,并且随着历史礼制的强化,皇权一统地位的升高,祭祀的繁复,使得规划设计必须按主次布置,礼制序列在空间布局上更趋于复杂,于是形成了与之相应的对称、规整、轴线等布局手法。与中国统治阶级推崇的“王权至高无上”相反,西方认为“神权至高无上”,神人同形的使宗教建筑在城市中始终占据显著位置。如中世纪的欧洲城市, 有统一而强大的教权,教堂位于城市的中心。其庞大的体积和超出一切高度控制着城市的整体布局,教堂广场是市民集会、狂欢、从事各种文娱活动的中心场所。城市道路网常以教堂为中心呈放射状,并形成如同蛛网的放射环状道路系统,这符合城市向外扩张和发展的要求。
2. 中西建筑之差异
西方的建筑原形――古希腊神庙,不强调内部空间,却以外部空间为主。四周开敞的柱廊形成心理上的外向社会离心空间,人们的活动主要在户外广场上,西方人把广场称为城市客厅,表明了将室内转化为室外的意向,是一种开放的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四合院,外部有界限分明的围墙,入口以照壁和影壁屏障,呈现出内向保守的心态,反映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与外无涉的封闭特点。
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知道,由于文化思想构架体系的差异,东西方建筑具有明显的不同:东方重组群,西方重单体;东方重布局,西方重造型(这从米开郎琪罗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可见一斑);东方重意念,西方重情感;在环境、空间的把握与创造上,东方传统建筑较封闭,西方则较开敞(公共意识较强);建筑界面处理及轮廓线方面,东方较柔和,西方较直硬;东方重平面视觉艺术在建筑上的表达(如紫禁城等),西方则重空间艺术(如雕塑、绘画、曲面、壳体等)。
越是地方的、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现代建筑理论的探索,应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的基础上,透过形式的现象看到西方建筑师们在建筑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中的求真的理想的本质。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正确地认识中国建筑文化的价值所在,找到结合点,吸收西方建筑文化的思想精华,为我所用,在中西文化融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贵祥.中西建筑文化比较.见:王化君,顾孟潮主编.建筑•社会•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2] 黄国红. 中西方城市空间特色比较.新建筑, 1997(1)
[3] 朱小雷. 形式实验的追问――从中西文化比较视角看当代关注形式的建筑文化现象. 华中建筑,2000,18(2)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范文2
1.文化的定义
对于文化的定义,似乎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给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2.中国文化定义
中国文化一般指中国传统文化,是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历史沉淀积累下来的精华,是民族未来发展的根基。“文化”在中国古代典籍里是“文”和“化”的复合。“文”字又通“纹”字,可引申为文、文章、文采、条文等。化,则有变、改、生、造化等义。如《礼记?乐记》中说:“和,故百物皆化。”这里的“化”指化生。
3.西方文化定义
西方的“文化(Cultur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在物质活动方面,“文化”意味着耕作,而在精神修养方面则涉及等,这是西方的文化概念中最原始、最基础性的涵义。西方文化一般是指发源于古希腊、罗马,秉承了中世纪的基督教传统,传承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经启蒙运动发展而最终确立,并且几百年来兴盛于西欧、北美地区的文化系统。
二、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较
建筑文化是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不断作用的产物,是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靓丽风景,是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产生的物质财富,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建筑文化的内涵和风格是不同的。由于中西方社会发展的差异以及地理、自然环境的不同,它们所呈现的建筑文化也是有差异的。
1.中国建筑文化
中国建筑伴随着中华大地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而产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建筑以其独特的构思、丰富的美学价值而成为无价之宝,它能陶冶国人的情操,提升国人的审美情趣,丰富国人的视野。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如北京四合院、闽南的圆楼、云南的一颗印住宅、河南和陕西的窑洞等,以及都城的规划,宫殿的布局,皇室贵胄、达官显贵的陵寝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结果。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构筑了精美的建筑体系。中国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物质化表现,必然有着与西方建筑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中国建筑以其独特的形质格局、超拔的内容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大放异彩,为世人所瞩目。从建筑理念上看,传统中国建筑有着浓厚的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念及和谐精神,在建筑布局上则有着浓厚的中心观念。可以说,中国的建筑渗透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黎族文化的发展对于其自身的建筑有着深刻的影响。自远古时代以来,黎族人民就生息繁衍在美丽富饶的海南岛上,创造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作为黎族民族文化一部分的民居住宅建筑艺术同样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黎族人民根据地形环境、气候条件、建筑材料等,因地制宜地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茅草屋。黎族人民居住的传统房屋是以格木、竹子、红白藤和茅草为建筑材料,房屋的顶部是以茅草搭建的,屋子的骨架用竹木构成,属于中国传统的竹木结构建筑。由于房子低矮,外形像船篷,内部布置像船舱,被人们称为“船形屋”,它是黎族人民传统智慧的结晶。黎族传统的建筑文化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无与伦比的智慧和独树一帜的风采,也展现了中华传统建筑的强烈个性和艺术魅力。
2.西方建筑文化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范文3
关键词:动画电影;建筑文化;比较
1建筑文化在动画电影中的作用
1.1交代故事背景
作为人们居住的场所,以及人们娱乐的场地,生活场景是视觉呈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为影片中的人物提供活动的空间,另一方面观众可以从不同的场景来判断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在《大鱼海棠》中,椿所居住的地方在一个客家土楼,在一个土楼里所居住的一般都是一个族氏的家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影片中的人都是彼此的关心和照顾。而在《冰雪奇缘》中,辉煌的宫殿,精美的装饰也突出Elsa的公主身份的高贵,这为Elsa加冕以及王子欺骗安娜打下了铺垫。
1.2渲染影片的氛围
场景可以引导人物的入场,渲染人物的情绪,或者在某个情节中,场景是情节展开的必要与关键,场景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渲染观众和角色的情绪。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传统的中国住宅的建模设计,能将观众迅速的带入到故事中,古代的神话传说便拉开序幕。哪吒被父亲保护在一个庭院中,一个孩子的孤独便形象的表现了出来,正是如此,渲染出哪吒与龙太子玩耍时的快乐。在《魔发奇缘》中,Rapunzel在一座高耸的塔上居住,一个人在诺大的房间里狂欢,渲染出她极度孤独的氛围,也凸显出女巫的自私自利。
2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差异
2.1选材不同反射出文化的差别
中国古代建筑一般是基于木结构系统的,这与中国的生活环境以及传统文化有关。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合一,人与人的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对自然美的鉴赏融揉成为传统美学的核心。中国古代一般选择生活在依近水源之处,地势相对平坦,方便取材。在《白蛇缘起》中,捕蛇村的房子全部由木有制作而成,一根根木板清晰可见,就连栈桥和城门都是由木头制作而成。西方的传统建筑是一部石头史书。砖石材质本身就具有坚硬、沉重和恒久的特点,这与西方文化的影响有着一定的联系。在西方,人们追求建筑的永恒性以及威严性,其建筑多给人一种高大威严的感觉,使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在《勇敢传说》中,梅莉达将母亲变成熊后,为了躲避父亲的追杀便在城堡里找地方藏身。在这一过程中,由石头而砌成的墙壁,石块的台阶一展无遗,而她的父亲被诱骗到城堡顶层时,众多国王脱下自己的裤子系在一起当作绳子,一个摇镜头下来,可见高耸的圆形城堡亦是由石块堆砌而成。
2.2纵横布局差异反映文化观念的不同
中国传统的建筑讲究移步换景,即是一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中国的庭院设计常以隔景来取得移步换景的效果,像一幅优美的的长画卷。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与母亲踢毽子时,从房子的结构来看,这只是院子的一部分。同时,中国人是以群落或是家族为一个整体,相互联系。在《白蛇缘起》中,捕蛇村的房子建在一个个山顶上,但又彼此联系,形成一个巨大的关系网。西方的建筑也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西方建筑多为城堡,少有庭院设计,即是一个独立的建筑体,它的结构和高度是一目了然。这与西方人强调自我,张扬个性思想有关。体现在建筑之中,是多以一座座独立的城堡或高耸入云的塔尖为主要特征。在《冰雪奇缘》中,克斯托夫骑着驯鹿护送安娜回家时,一路上可见独立的小城堡在山上建立。而Elsa在山上建造的冰雪城堡,更是在悬崖峭壁上耸立,四周也是独立的塔式建筑。
2.3造型差异所表现出的动与静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具有动态感和生气。中国传统的房屋设计一般都有飞檐翘起,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所描述的那样,“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四角飞檐翘起,曲线的造型给人以动态感,让建筑物的沉重感有了生气。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再次出逃时,一个上摇的镜头使大面积的建筑物显于观众的视线之中,可清晰的看到近处和远处的房屋的造型均是四角飞檐,虽都是建筑物,但画面并没有显得呆板。西方传统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其注重比例,平衡和高大,空灵的造型。就其外表的形状而言,多是几何形状,比如圆柱的房体,锥形的房顶或圆形的穹顶,给人一种静态美。在《冰雪奇缘》中,Elsa在山上所建造的冰宫,有着高耸的塔顶,从高高的冰吊灯便足以展现房子的高。在《魔发奇缘》里,Rapunzel所住的城堡,下为圆柱体形状,上为圆锥体形状,虽在山水之间,却也不能表现出流动感。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范文4
关键词:中西建筑;传承;融合
Abstract: the character of the building is city culture and social life value of the performance, the western city architecture embodies a kind of lasting, the humanities and the spiri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Modern China's city construction in coordination with beauty above many drawbacks, but only from the loc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from what we have not reasonable components, to make up this deficiency, the integration of beauty, reflect their own cultural connotation. This paper,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build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sign phas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rt up, modern China in the western architectura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e of happened.
Key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architecture; Inheritance; fusion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城市的现代建筑离不开地方化,地方建筑又必须走向现代化,让城市建筑的地方性在现代化发展之途上“二者合一”,这无疑是有效的方式。建筑界面的消解是建筑学的新观念,我们可以将其引用至城市建筑的发展。这里要区分的概念是:消解不是消亡,也不是妥协,而是一种积极的应对策略。建筑之于城市的消解是一种城市的发展理念,一种共荣共生、和谐共处的城市空间状态。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如何在融合西方先进的建筑观念技术与传承中国建筑艺术的优良传统之间取得平衡,是从19世纪40年代至今,始终贯穿中国建筑发展的核心问题。在经历了表面化的传承,以及尴尬的中西融合后,正确处理好继承传统与时代创新的关系已成为中国建筑实现现代转型的关键。
一、建筑文化的发展差异
从建筑文化发展的过程看,中国建筑文化是保守的,几乎是一成不变的继承。中国建筑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所用的材料可以说从有文献记载以来,3000年不变。中国封建历史长远,封建皇朝实力强大,封建制度稳定。人们很少有强烈的突破愿望,甚至认为被皇权统治是天经地义的。因苦难而发动的社会革命,只是在皇朝之间转换,并没有对封建制度产生根本性的突破,因此数千年也没有文化的本质性突破。但是中国的传统建筑也正是在这种社会政治环境下产生并发展到了。而在近代以前,中国虽也有西方古典建筑样式出现,但数量规模都很小,并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这使得这一时期的外来建筑被中国传统建筑同化和改造,使其原本的建筑样式具有了中国建筑的基本形式。
二、中国城市建筑文化的发展
中国五千年的城市建筑的文化与艺术都凝固于皇城、宫殿、寺庙、园林、陵墓与一些大户官邸,这近乎是中国城市建筑文化的结晶体。在集权的政治体制下,我国前现代时期的城市建筑群为了方便权利统治与权力的分配,多采用一个象征性建筑为核心向外延展开去的辐射式结构,这种结构方式源自城市诞生的原始功能性需求,对农村生活模式的统一、对社会认同机制的需求。例如,古徽州民居就是这种体制,它们以家族宗祠为中心,向周围环形拓开,除了保安佑后的需要外,主要有对中心权力机构的朝奉象征。
相较前者,改革开放后,在世界经济趋于一体化的当今社会,城市建筑群的展开格式便是弥散式的。社会文化的多样化,使得政府建筑、工厂、大型车站边缘化,城市几乎难以找到一个明显的中心建筑物,城市构造的聚合力已经从一个焦点向多个散点分布。这样,单体建筑就有了通过体量、色彩、造型等方面增加自身魅力的需要与权力,以这样的方式凸现自我,争取最大的社会认同效力。越来越多的标志性建筑的出现代表着新式城市建筑的出现,而这其实正是新型社会文化的产生所致。城市化的初衷在于驯化农村生活方式而成为统一体,从而与自然存在状态拉开距离。而当下城市建筑崇尚的则是在城邦居住格式中彰显农村散点生活形态来回归非城邦制的诗意栖居。
三、中西方建筑在抗战及抗战后期之间的关系
八年抗战时期,中国政治中心向西南大后方转移,西南各省人口激增,出现了大规模的建筑活动。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建筑大多结构和质量简陋,建筑艺术风格以中国宫殿式风格为主。但是也有大量的现代建筑出现,由于许多沿海工厂迁至西南后方,因此这些现代建筑多以工业建筑为主。
而“九•一八”以后沦为日本殖民地的东三省,在日本扶植的洲国建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尤其是在作为“新京”的长春。其中由日本建筑师设计的重要办公楼,例如长春“国务院”,“将西洋古典风格,日本帝冠式屋顶和中国牌坊等因素杂糅组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殖民地色彩”。
四、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近代建筑形体影响的思考与启示
中西方传统建筑设计中蕴涵了环境观念、人文主义精神以及先人的理想追求。在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东西方建筑文化呈现出不一样的形态,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制约,导致了近现代以来中方建筑的思维“追随”西方建筑文化的理念,西方建筑文化仅仅接受、吸收和融合了中方建筑文化历史中的“园林”、“亭台楼阁”等精致建筑文化这一极小部分。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说,现代建筑设计中中西之间在建筑文化、理念和设计精髓等方面进行交流是有好处的,但绝不能把中国当作一个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实验。不同文化的交流就像交响乐,可以有多种音调,但一定要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相协调,浮于表面的克隆和模仿必将昙花一现。对待西方建筑文化, 我们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 但千万不能照搬照抄, 对西方建筑不同的态度也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外来的影响有的是无法选择的, 而有的是可以加以利用的。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鼓励创新, 中国建筑需要创新来改变当代建筑艺术的颓势,才能使我国建筑生机勃发、欣欣向荣。
五、思考中国城市建筑文化之路
中国城市建筑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以上所列的许多现状往往需要百年的积淀才能改进,并且有着建筑学所无法逾越的障碍,如政治因素等。在此,本文基于建筑学专业的观点,对中国城市建筑的文化进行思考并列出了以下几条可行的解决方案:
中国城市建筑应体现地方文化特色:
中国城市建筑的“国际性”与“地方性”的结合做得不够到位。国外的城市建筑新思潮、新形式一方面使我们了解到了发达国家先进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但同时也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和本土建筑产生了极大冲击,使一些地方的城市建筑失去民族和地域特色。由此,追求地方性是发展城市建筑的强烈要求。
建筑的性格便是城市文化与社会生活价值的表现,而地方的城市建筑体现的是一种持久的、人文的及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内涵。地方文化形成的地域环境、自然条件、季节气候、历史遗风、生活方式、民俗礼仪、本土文化、风土人情等因素决定了地方性城市建筑的独特风貌。如果从建筑本身的属性来看,建筑是真、善、美的统一,物质功能是“真”,技术手段是“善”,文化内涵和形式和谐是“美”。
结语:任何一个国家的建筑遗产及城市景观特色,不仅是所在国家的人文资源,也是全人类的文化财富。21世纪,中国建筑在国际上的形象及地位,将不仅仅在于拥有一座座杰出的建筑,更重要的基本因素是各地城市景观的特色。由此,我们可以说,尽管需要漫长的摸索,但我们和世界是站在同一地平线上的,而中国的城市建筑发展之路已然露出曙光。
参考文献:
[1]刘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论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学通.近代中国的西式建筑[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陈志华.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范文5
1中西方古典建筑形式简述
客观存在的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反映在近代建筑体型方面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中国的古典建筑和西方的古典建筑隶属两个不同的体系,这些差异可以归结到当地自然条件、人文风俗、思维模式以及技术条件等等多个原因。西方建筑的构成逻辑是一个从原型到细节的过程,西方的哲学传统认为简单几何体是最为完美的形体,也是宇宙构成的根本,这样形而上学的精神贯彻到建筑当中,就使得西方几乎所有古典建筑都可以视为简单几何体的构成。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西方建筑都是用一些非常概括的体型拼接来做模型,这一发现就从最根本的角度展现出西方建筑的大致风貌与普遍规律。如果说西方建筑有“神”的话,那么这种“神”就是曾被一些古希腊哲学家视为宇宙本源的几何学。
1.1如果说中国建筑有“神”的话,那么这种“神”就是中国的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多信仰、多神论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局部看都与西方建筑迥异。
从宏观上看,用西方的基础几何形体无法很好地描述其形态。比如从北京的乾清宫和坤宁宫的对比中一眼就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核心——儒家伦理、阴阳八卦、五行生克和龙凤图腾无不蕴含其中,那是西方任何高明的几何学说所无法解释的。
从局部看有两点不同门窗等局部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所蕴含的文化也不尽相同。如中国的门窗墙面有着无比丰富的中华文化的载体。墙上的雕花,无不是岁寒三友、二十四孝之类的内容;而大门上有尉迟恭、秦叔宝的门神形象,这与中国道教属于多神教,与汉民族信仰多神的宗教特点密不可分。西方建筑为了打破平面直墙的单调,主要采用以几何线条作为装饰和点缀。
1.2组合形式与建筑体量不同。中国传统建筑都由台基、屋身和屋顶3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屋身由柱子和梁枋、门窗组成,如是楼阁,则设置上层的横向平座(外廊)和平座栏杆。形象突出的曲线屋顶在单座建筑中占的比例很大,一般可达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古代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很自然地可以使坡顶形成曲线,不仅坡面是曲线,正脊和檐端也可以是曲线,在屋檐转折的角上,还可以做出翘起的飞檐。巨大的体量和柔和的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中最突出的形象。屋顶的基本形式虽然很简单,但却可以有许多变化。由于屋顶巨大加之构筑屋顶结构构件组合形式的多种多样,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灵活多变,不拘一格。除了以上基本区别外,建筑体量也相差甚远。一般认为,中国人没有十分高大雄伟的纪念性建筑。建筑物以木梁柱结构,坡屋顶,其体量与高度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像古代埃及那样高达数百米的金字塔,或中世纪欧洲人花上百年时间建造的高敞雄伟的大教堂,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的。中国建筑追求体量适中,结构上也不求宏大与久远。
2近代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形式的撞击
近代的两次使得帝国主义敲开了我国的大门,伴随而来的是帝国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意识的“野蛮移植”。在腐朽的晚清政府统制之下,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还在竭力地抵触外来文化的渗透,但是由于对帝国主义存在着惧怕的心理,只能放任其在特定的区域内发展。而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中看到了我国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极力想通过所谓之向帝国主义学习来改变本国落后的状况。因此,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意识在特定的区域、特定的阶层流传起来了。在这时期内,我国的建筑文化受冲击是比较大的,我国近代建筑体系从整体上说是对西方建筑体系包括技术、制度和思想多个层面的模仿与移植,在本国特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反对、制约和钳制下带有鲜明的特征,从而产生了所谓的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近现代建筑在我国积极发展起来了。新晨
3近代中国建筑实例分析
中国近代建筑体系从整体上说是对西方建筑体系包括技术、制度和思想多个层面的摹仿与移植,在本国特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反对、制约和钳制下带有鲜明的特征,从而产生了所谓的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近代史上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是巨大的,很多建筑都是很忠实,也可以说是很生硬地模仿了原西方的形式和比例,也有极少一部分可以看到两者风格的有机共存。
3.1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
这座建筑主体造型比较简洁,基本是由一个长方体和一个三角锥体构成的坡屋顶形式,钟楼基本呈四方柱状,内外都刻意追求西方古典主义风格。这种形式基本上符合中世纪罗马基督教堂的特点,同时在比例和细部中又可以看到一些德国式的风格。这样的房屋建筑在中华黄海之滨,与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毫无共同之处,这可以看出,教堂的设计者为了突出基督教堂的特点,在设计时是刻意求西。这座建筑也可以看成是西方建筑在中国的代表作。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范文6
[关键词]审美 中西建筑 空间 装饰
中图分类号:TQ174文献标识码: A
1、中西建筑的审美特征
建筑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实地记载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在古代,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把和谐作为人类的最高理想和审美追求。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点和精髓。古代中西虽都以和谐为审美理想,但两者的区别在于,西方和谐思想并没有把和谐作为价值观的最高准则,侧重的是审美对象的物理属性,在形式的背后追求的是“人神之和”。西方人以求真的科学态度,“以数为万物内在的质”,并用数的和谐来比附完美的神或上帝的形象。因建筑是神的寓所,只有美的建筑,才能与完美的神相通,因而体现在建筑艺术中的比例、尺度、均衡、秩序等形式的和谐也就附着了神或上帝的灵光,成为人神以和的物化表征(如图1);中国人
图1 帕提侬陶立克柱
从现世的立场出发,则“以数为万物外在的象”,并衍生出天地和谐、美善调和的审美原则,进而用之于建筑艺术,因建筑是人的家园,数的和谐作为社会人政的辅助,也就比附了人世的和谐(如图2)。所以,中西古代的和谐观,一是偏于科学的、物理的,重在求真;一是偏于人文的、心理的,重
图2 北京故宫俯瞰图
于求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中西古代建筑艺术的和谐美,也同样沾灌着这两方面不同的审美内涵。
2.、中西建筑的时空意识
建筑是划分空间的艺术,所以要谈中西建筑美的比较就要从中西对时空观念的不同理解对建筑的影响。中西对时空观念的不同理解,使得中西传统建筑空间艺术在构成要素、组合方式与表达手法都呈现出不同的美学特征。西方古代建筑以单体建筑为主,类似于雕刻艺术(如图3),重视建筑物的外观造型和动感,其内部空间是相对静态的,因而在空间观念上表现出竖向、垂直、向
图3凡尔赛宫园林内雕塑
上的特征,有着浓厚的宗教狂热和神秘色彩,追求的是单体建筑的造型美。而中国传统建筑则以群体为主(如图1),类似于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建筑群空间的营构,其空间是在时间的节奏中流动的,是一种“可望”、“可行”、“可游”的空间艺术,所表现出来的空间观念是横向的、平衡的,给人的审美感受则是舒缓的、直观的、世俗的,表现的是建筑空间的流动美。
3.中西传统建筑的审美尺度
欣赏中西传统建筑,无论是从建筑物的外观结构造型,还是从人们的主观心理感受,都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比如,明清故宫以匍匐于大地的庞大建筑群体,象征着君权的绝对权威,给人的一种富丽堂皇、气势恢宏的美;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如图4)则以尖耸云端的单体造型,比附着神权对人的心灵统摄,给人一种心灵激荡、飞升超拔的美。中西传统建筑在不同社会文化功能的影响和制约下,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审美尺度,即中国建筑的人的尺度和西
图4哥特式教堂
方建筑的神的尺度。
4、中西建筑的物质载体
中西古代建筑都起源于木构,这已为大量的人类考古发现所证明。但是,中国建筑始终对土木情有独钟,沿用了原始的木构结构(如图5),并保持了长期的一贯性和连续性,用土木谱写了一曲优美的乐章。西方古代建筑则在人类文明的早
图5 中国木结构示意图图6吉萨高地上的金字塔
期就走上了石材发展的道路(如图6)。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材的梁架结构体系,使得中国建筑把木材运用得得心应手,把木材的装饰发挥得淋漓尽致,而西方古代以石为材的建筑结构也决定了对石材装饰的偏爱,从五种古典柱式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石雕以及巴洛克建筑装饰,都说明西方建筑装饰对石材的垂青。
5、中西建筑的装饰意匠
建筑装饰是追求美观的重要表现,具有独特的时代风貌和民族文化特色,既与构成建筑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有关,也与民族的审美文化心理相联,所有这些,都使得中西古代建筑在装饰色彩、装饰图案和装饰手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5.1装饰色彩的中西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装饰一般比较平和,体现出清醒的理性精神(如图7),主要图7云南佛寺大殿内景
使用了黄色,而西方古代建筑的色彩装饰则显得比较热烈(如图8),映射出迷狂的宗教主题。 图8 西方镶嵌画
5.2装饰图案的中西对照
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图案有下列特点:丰富的动植物图案装饰(如图9),奇妙的动植物纹样(如图10),独特的文字装饰(如图11)。而西方古代建筑
图9寺庙建筑上的屋顶走兽图10 木门装饰图案图11紫禁城乾清宫内
的装饰图案远没有中国的丰富多彩,她的装饰图案比较具象化,多是直接模 仿自然界中的事物,如反复出现在柱头上忍冬草图案(如图13)就是如此。
图12 希腊罗马柱式比较图13 拜占庭式柱头装饰
5.3装饰手法的中西不同
中西古代建筑的装饰手法,因建筑材料的不同,也体现出鲜明的差异性,西方古代建筑多以雕饰(石雕)为主(如图1),帕提侬神庙注重块面和形体,
图14山西大同九龙壁 图15广州陈家祠堂外墙砖雕装饰
立体感较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手法则相对丰富,以突出图案的线条为主,由此构成平面或浮雕图案(如图14、15),除雕饰(主要是土雕、木雕和石雕)外,还有彩饰。
6、中西现代建筑的发展之路
6.1西方建筑的审美变异
相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稳定与渐进,西方古代建筑的发展和变化剧烈得多,伴随着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是西方建筑审美观念的变异。在建筑史上,西方建筑思想和设计观念曾发生了两次重大的时代变革,这就是从古典建筑到现代建筑的转变,再从现代建筑到后现代建筑的转折。
6.2中国建筑的现代转型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一脉相承的传统建筑形式。知道前,在中国有了西方古代建筑的式样出现。从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建筑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西建筑文化开始了实质性的融合。80年代作为中国建筑发展的黄金时代,加快了建筑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
结语: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简略比较,可以看出,无论从建筑的物质层面还是文化内涵上,中西建筑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文化积淀,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实际上,建筑作为一种人居的文化形态,作为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空间存在,怎样使人类生活的家园更加美好和温馨,才是中西建筑文化不懈追求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2.安乐哲:《和而不同:比较哲学与中西会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沈福伟:《中西古代建筑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刘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论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