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线雕的原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线雕的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线雕的原理

艺术线雕的原理范文1

雕塑作品是具有一定空间的可看、可触的艺术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物质生活的富裕使人们不只满足于雕塑作品静态的审美功能,人们越来越关注在使用过程中与雕塑的互动交流,对雕塑艺术形象的感受和富有个性化的重新创造。通过雕塑结构和要素的动态化,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这一审美需求。

1. 充分体现运动构成的基本原理

动态雕塑是利用运动学原理、悬索受力原理、流体力学等原理构成的运动系统。但动态雕塑不同于一般的运动物体或机械,它的运动形式不但要符合物理学原理,更应满足人们的感知心理特性和审美情趣,它的运动特点更应和所处的环境取得高度的协调或起到改善环境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设计动态雕塑时,要充分体现运动构成的基本原理。

1.1 实现动态的平衡

当整个雕塑的汇交力系合力为零时就构成了动态雕塑的平衡。雕塑的平衡的形式分为对称的平衡和非对称的平衡,对称的平衡方式具有庄重、严肃的特征,处理不好时会使雕塑显得凝滞而呆板,因而使参观者在感知和审美时缺乏兴奋点。非对称的平衡方式具有动势,给人以轻松活泼的感受。容易获得丰富的审美感知与强烈的审美体验。由国际著名的动态雕塑艺术家拉尔方索为北京奥运会创作的《风中之舞》就是一件完美的非对称的平衡式作品。该作品依托于自然风作为动力,简单和纯粹的设计,强化了作品背后的文化观念,即雕塑与自然的融合,进而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语境下探讨东方人“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五组一连串的由杠杆原理构成的不对称平衡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人们在惊叹的同时不由自主地怀疑它是否真的平衡。当然,这种复杂、非对称、动感的平衡方式除了靠巧妙运用力学原理,形成动态平衡来创造外,还可以通过尺度、造型、色彩、质感和视幻觉等多种手法获得,因不属于运动构成的范畴,所以不去赘述。

1.2 实现运动的和谐

动态平衡是和谐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我们知道,简单的运动形式只能造成一种乏味的、毫无生趣的机械运动,在设计动态雕塑时应力求避免。如果我们能善于遵循力学和美学原理,将单一的运动形式巧妙地组合成较为复杂的、非对称的运动,构建以动态平衡为特征的和谐运动形式,才能创造出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不同运动形式的动态雕塑,设计时需要考量的方面是不同的:设计那些做直线运动的动态雕塑,应从位移量、速度值和加速度值等方面去研究,来确定雕塑的运动状态;而对于做旋转运动的雕塑,确定雕塑的运动状态则应从角位移量、角速度值和角加速度值等方面去探寻,以取得复杂的运动形式和良好的视觉效果。坐落在德国慕尼黑的宝马博物馆里的动态雕塑,它是由714个金属球组成,每个金属球由一一对应的金属杆牵动,在马达的驱动下,每个金属球都在计算机程序控制器的控制下有序地运动,时而如车壳,时而如浮云。悬浮于空中的变幻的点云效果给人以极具前卫的如科幻梦想的视觉体验,非常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2. 充分满足艺术审美上的心理需求

动态雕塑这种艺术形式具有活动性、经验与期待感等审美方面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更加符合人类感知心理的需求,从而提高人类的精神生活质量,所以才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与接纳。因此,我们在设计动态雕塑时,除了要体现动态雕塑特定的功能性和知识性外,还要注意满足人们在艺术审美上的需求。

2.1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审美

人们的视觉特点具有往复性。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眼在观察物体时.总是往复不停地运动着。观察线路是先总体,后中心,再到总体。每一次往复过程大致呈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人在观察静止的平面或立体物体是这样,而在观察运动着的立体物体时更是如此,表现出很高的视觉感知的兴奋度。动态雕塑的运动形式以最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更符合上述人类观察事物的心理特点,因而更容易引起人们的观察兴趣。如果动态雕塑只停留在引起人们视觉审美上,未免显得有些单一,这样的作品给人的审美体验也相对较少。如果我们在设计动态雕塑时,考虑调动人的其他感知觉器官,如听觉、触觉、味觉器官等,这样,人们在欣赏动态雕塑作品时,获得的审美感受、体验是立体的,多元的。如某地公园里设置了各种乐器雕塑,当人们脚踏在琴键或手触碰到琴弦上时,雕塑就会发出相对应的乐器的动听的乐声。

2.2 把握要素间的动静搭配

物体的运动会带来视觉的幻变。由于原物体运动速度的不同,会造成人眼所看到的物体形状的模糊、融合,这样就形成了各种超越于原型的形态,得到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视觉效果。利用这一原理,在设计动态雕塑时,使组成雕塑的一个或几个要素处于运动状态,就可以大大丰富雕塑的形态,赋予无生命的雕塑以蓬勃的生命活力,甚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或缓解紧张枯燥的环境氛围。就如前文所提到的宝马博物馆里的动态雕塑作品,在运动中给人以震撼力,在静止中整体结构具有一种优雅的均衡状态,并能够统治着整个大厅的空间。动静之间的协调转换如此细致入微、瞬息万变,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观赏者审美心理的需求。

2.3 运用科技知识提升水平

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动态雕塑设计者要不断学习和借鉴,根据实际需要,恰当地将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于创作实践。如果我们的动态雕塑能从科学领域吸收有益的观念和形式,就能使动态雕塑作品真正地“动”起来。那样,蕴含在作品中的运动绝不是再现的运动,而是巧妙地利用运动本身所产生的各种视幻觉效果。如日本的伊藤隆道巧妙地运用各种不规则的圆形、方形等几何线雕图案,在机械力的推动下,通过各种曲线的旋转,在光、影、色方面给予观赏者丰富的联想空间。作品造型简洁清纯,线条飘逸轻盈,精致而又巧妙地将艺术、自然与科学有机整合起来,凸显了一切皆变化、一切皆流动的现代节奏感,给人耳目一新的审美感受,伊藤隆道的动态雕塑作品《光•在空中飞舞》。

另外,还可将游戏精神引入动态雕塑创作,多维时空语汇可以使动态雕塑作品具有多方位的视觉体验,能使观赏者在精神世界里感受到生命的乐趣。

2.4 创造物境人合一的格局

我们在设计动态雕塑时,不仅要考虑将运动因素渗透在物体本身的受力状态之中,更要让环境和观赏者参与其中,成为动态雕塑作品中的“ 运动”表现形式。形成“物―境―人”合一的格局。如考尔德的有些作品通过观众和作品双方互动,提供给观众全方位的感知体验。作品融入环境,环境贯穿在作品之中,给人一种亲切的“物我两忘”感觉。

“没有生命,即没有艺术。”是著名雕塑大师罗丹的名言。在动态雕塑设计中,充分体现运动构成上的基本原理,充分满足“艺术审美”上的心理需求,可以赋予动态雕塑生命的活力,这样,不仅能打破单调与沉闷,而且还能增加轻松愉快的活泼气氛,使欣赏者产生丰富的、强烈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 彭婵. 试谈考尔德的艺术[A]. 北京:社科纵横,2007.

[2] 粟多壮. 拉尔方索的动态雕塑探索[A]. 北京:雕塑,2006.

[3] 那成爱. 论艺术形象的“动态美”极其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A]. 湖南:美与时代,2006.

艺术线雕的原理范文2

大型檀香木雕《兰亭雅集》作品长0.96米,宽0.21米,高0.3米,以老山檀香为原料,材质细密,硕大罕见,香味醇厚。笔者依据原图精心制作,分别采用浮雕、线雕、镂雕、圆雕等多种技法,历经一年半时间完成制作,将东晋永和九年兰亭雅集活动的盛景细致立体地表现出来,生动地再现了大书法家王羲之召集名士和家族子弟,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市西南十许公里处,举办的首次兰亭雅集的历史面貌。

浮雕、镂雕、线雕、圆雕等作为传统木雕惯用的表现手法。随着时代变迁,木雕艺术在表现手法上日新月异,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产生了多元化的文化和追求,促进了多元化的收藏需求,催生了多元化的木雕艺术表现手法,现代木雕艺术便由此应运而生。对于这种新的木雕艺术形式,主要体现在应用传统工具的基础上,又有效地利用现代工具,克服种种技法上的不足,增补多种处理技法,同时以其材质环保、赏心悦目的特有性质,让木雕效果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的收藏首选。

笔者创作的《兰亭雅集》作品手法考究,工序繁多;相木设计,因色取巧;以刀,风格独特,运刀游刃有余,充分展现了现代木雕艺术娴熟的表现手法,具有民俗性、笔会性的显著特征,更具有很大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与学术价值,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东晋以后历代文人的知识与信仰世界,而且还可以帮助今天的人们提升文化建设的品位。

手法考究 工序繁多

我国木雕艺术历史悠久,从单一的斧凿刀具发展演变到创造出适合雕刻要求的先进工具,创作的方法和种类也随着时展逐步更新,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雕刻技法和艺术特色。现代木雕艺术的技艺主要包括线雕、圆雕、浮雕、镂雕等技法。这些技法各有特点、各有用途、各有雕刻对象。线雕是一种线刻技术,包含阴线雕和阳线雕,是木雕中最早出现也是比较简单的一种雕法,即“就地随刃雕压出花纹者”,接近于绘画的白描效果,清淡典雅,又适合与彩绘结合使用。线雕属于一种线描浅刻的平面型层次雕法,以线为主,线条细粗、深浅基本一致,尤如国画工笔,变化不大。浮雕是一种强调起伏感与层次感的雕刻技法,分为浅浮雕(又称平雕)、深浮雕(又称高浮雕)两类。圆雕是使用完全立体的雕刻,一般无背景,有完整的形体,可以从各个角度欣赏,题材多取人物、动物、山水等。透雕也称镂空雕,有单面纹饰雕刻和双面纹饰雕刻两种,它是将纹饰图案以外部分去掉,塑造出空间穿透效果的雕刻手法,这种技法能雕刻具有通透性和空间多变的形象,雕成的纹饰玲珑剔透。

木雕的创作重在构图,根据题材与主题需要,在制作工艺与结构上,以适当的方式组成协调、完整的画面。笔者在创作《兰亭雅集》作品时,对它的表现手法尤其考究,主要采用以浮雕、线雕和镂雕技法为主,并以圆雕的刀法辅助表现。该作品在构思好后,依照画稿直接动刀雕刻。雕刻阶段分为打坯、凿坯、修光、磨光等多道工序。首先是打粗坯,用卡凿去除原木的多余部份,先展现出作品的轮廓。其次是凿坯,凿坯工序是对打坯工序中不足的补充,主要在于修整实体,用刀具由浅入深向里层层剥切,大体划分出景物的形态和比例,表现出作品的基本造型和内容。之后是修光工序,细刻出作品中的房屋、树木、山石景物等。修光的刀法和刀韵是现代木雕传统技艺的精华,是一道精致的工序,是在细坯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讲究削、剔、抠、刮的技法,要求线脚正直,造型简练。最后是通过磨光去掉刀痕,用水砂纸等进行多道工序的精心打磨,展现出原木的色彩来。在打磨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留刀韵与细节,力求使作品达到光洁滑爽,使物象生动鲜明,造型完整美观,充分体现出作品的天然色泽,最后配上底座,便可以成品。

相木设计 因色取巧

对于《兰亭雅集》作品在采用浮雕、线雕等技法设计创作时,主要根据国画艺术的原理进行布局,首先刻去木料表面没有用的色皮,直到看到木料里层的色泽,达到木料表里的两层套色。而在采用深浮雕雕刻的过程中,与线雕相似,但是要求深刻,并以圆雕的刀法合成,根据檀香木料天然的形态、色泽、纹理因色取巧进行设计创作。其主要流程包括:审木构思、墨绘勒线、铲地分层、雕刻和磨光,这几个工序紧紧相连,缺一不可。

众所周知,浮雕技法的初始工序和线雕差不多,不同的是线雕通过木料的色皮与色块进行构图布局,而浮雕是根据木料的色层进行相木设计。因此,需要通过审木构思分辨出木料表面和里层木色的分布状况和色层的走势及深浅。在设计定稿后,紧接着就需要开始进行墨绘勒线,利用雕刻刀的尖部顺着所雕刻景物的轮廓勾勒一遍。相对线雕而言,浮雕技法的勒线手法比较稀疏,但勒线时必须要求深些,以便在铲地分层时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出设计的图案。

铲地分层是根据木料色层的厚薄,首先利用平口卡凿或手凿除去画面空余的部位,达到分离出所要表现景物的不同层次为止,但是铲的深度要求出现里层的木色。其次,利用小手凿或小钻头铲掉画面中景物之间细小的空隙。对于木料的色泽有多层以上的部位,有时候还可以进行多层的浮雕。在铲地分层之后,需要利用手凿和小铲刀对画面中的景物进行雕饰。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表现出画面中近景与远景的关系以及物象的透视关系,需要先从主景和近景最突起的景物开始雕饰,然后逐渐往里层雕刻。如果遇到在同一色层中由于景物前后物的前后与大小不同时,则需要利用尖刀或半尖刀雕刻,要求雕刻的厚薄不同,从而拉开了大小景物的前后距离,达到场面俏色分明、层次清晰、精巧玲珑的艺术效果,从而能够更加突出主题。

以刀 风格独特

对于《兰亭雅集》作品在创作手法的应用上,笔者充分利用了现代雕刻机械的优势,并结合传统工具,通过利用装在“高速钻”上的球刀及平刀,或者在“电磨斗”配上平刀和尖刀,以刀,从而具有“提、拉、点、写、画”独特风格的技法,所雕刻出来的山石表面具有国画艺术中的写意效果,山峰层叠有序,石块凹凸有致、粗细均匀的肌理效果,而且还可表现出毛线的肌理、纹理、毛绒、蓬松的形态等等。得益于现代工具的随意性大,而且可操作性相对较强,因此可以更易于以最直观的方式,有的放矢地表现出自己创作的思想情感以及《兰亭雅集》原图的场景,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相较而言,通过利用传统的平刀块面法雕凿出来的刀痕显得平坦且光滑,而利用“电熨斗”再加以用“白钢条”磨出的平刀,再借以电动机的快速转动对木雕进行“削、刮、压”等手法,或精雕细琢,或百转千折,或粗犷大气,在刀木冲突与转圜之间,阡陌纵横中刻画出经纬乾坤,创造出引人入胜的艺术奇葩。传统手法对树木花草的雕刻,首先是用平刀修整,然后再利用三角刀“推、敲”的手法进行细痕刻画,追求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营造出别出心裁的意境;而应用“白钢条”磨出的平刀对其加以整理、除去毛糙的木屑,就如同作画一样,追求笔墨的写意韵味,同时用尖刀以“写、画”的不规则的处理方法进一步细做,或中正平和,或顿挫起伏,达到近乎于真实的结构和层次感,具有国画艺术的古朴隽逸,酣畅大气,自然洒脱。传统雕刻山石的技法,通常是以平刀和圆刀结合为主,不必经过砂纸打磨便可以雕刻出整洁有力,或带有自然效果的木雕作品,但缺乏丰富的肌理。

艺术线雕的原理范文3

关键词:图像学;梅朗;《圣像手帕》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057-01

图像学是今天研究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理论方法,它关注的是艺术作品的主题和意义,目的是为了研究绘画主题的传统、意义及与其文化发展的联系,发现和解释艺术图像的象征意义,揭示图像在各个文化体系和各个文明中的形成、变化及其所表现或暗示出来的思想观念。

“图像学”最有影响的研究者当是潘诺夫斯基,他在《视觉艺术的意义》一书中指出:“对美术作品的解释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解释图像的自然意义;第二层次是发现和解释艺术图像的传统意义即作品的特定主题的解释;第三层次是解释作品的更深的内在意义或内容。

克劳德・梅朗是17世纪法国宫廷画家,《圣像手帕》(图1)是在他五十二岁时创作的最著名的版画作品。

在潘诺夫斯基的理论中,他认为艺术作品的第一个层次为,“我们所能理解的和来自另一个文化背景的人理解的一样多。所见即所得,这些都发生在‘前图像学’层面。”也就是说,画面中所见到的就是你心中所得到的。这幅作品描述的是一名为维罗尼卡的妇女在耶稣背着十字架前往各各地的途中跌倒时,她给了耶稣一块布让他擦拭脸上的血迹和汗水,之后,她发现她得到了一个“神奇的图像”即耶稣的面容神奇地印在了手帕上的传说。根据故事,《圣像手帕》表现的就是当时耶稣受难的形象。这幅作品犹如一幅纪实的摄影,在近视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耶稣脸上的血迹与泥灰,头上荆冠的利刺扎进额上的皮肤然后渗出血来,凌乱的头发和忧郁的眼神,都如在场的证据,让人联想到耶稣受难的现场感和真实性。

对于艺术的认识走向第二个层面时,我们将从仅仅识别主题的第一个层面进入到剖析图像精意的第二个层面。因为第二个层面才是图像学真正起作用的地方。在第二个层面中,最重要的即是所谓的“象征意义”,而这些象征意义往往是由一些特征、代码或符号构成的。通过这些特征,我们可以辨认出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同时也能破译神话和宗教绘画中的代码。那些标志并不是场景中随意的部分,而是超越了物质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圣像手帕》是法国十七世纪时期的一幅杰出的铜雕版画作品,它所描述的《圣像手帕》这一宗教题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被不同的艺术家表现过。与其他作品相比,梅朗在处理故事场面时,很明显地舍弃了故事中的某些元素的描写,如舍弃了背景和圣维罗妮卡的形象,只是采用照相式的特写来表现出一个头戴荆冠,满脸伤痕,充满哀伤的基督形象。梅朗利用特殊的呈现方式让耶稣的形象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使他离开了神的世界,就像凡人一样在观者面前。

另外,梅朗的作品中还包含了画家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仔细观察作品,我们可以惊奇的发现画面中的耶稣形象是由一条从耶稣鼻尖开始的连续不断向外扩散的螺旋线来呈现的(图2)。新柏拉图主义认为美是自我完成,它是无可比拟的。实际上说的就是:美是不生不灭的永恒。画家采用了完美的同心圆螺旋线的形式来解释了这种美学观念。

最后进入图像学的第三个层面,也是图像学的“最终目标”,即“本质”意义或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它与第一和第二个层面不同,这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艺术家或许并没有打算把这么多文化的观点和设想压缩到他的绘画中,但那不等于它们不存在。

17世纪的法国是一个典型的君主中央集权制国家,古典主义艺术气息非常浓厚。梅朗是当时法国路易十四时的宫廷御用雕版师。路易十四统治时期也是宫廷古典主义的极盛时期。从这幅画作中可以感觉到一种异常冷静的理性意味,没有任何可见的个人的绘画笔触,犹如一幅纪实的摄影。我们看到《圣像手帕》中耶稣头像是通过一条同心圆螺旋线呈现的,也就是说这幅画仅仅只用了一条线就完成了。这是一条不相交的等距的螺旋线,完全靠控制线条的粗细和深浅来表现画面的阴影与结构。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作者必须在刻制之前对素描原稿进行精确的计算,以及对刻制完成的结果做出严格和理性的判断,并在刻制过程中不允许任何失误的发生。

通过用图像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这一幅作品,让我们不仅欣赏了画面的表象,而且通过相应的方法对作品内涵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使人理解了其象征意义,进而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影响,让观赏者以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来思考,从而获得了更为广阔的思维领域。

艺术线雕的原理范文4

关键词:台湾木雕;审美;美学;风格

0、引言

木雕是以雕刻木质材料为主的民间美术品种,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木料进行雕刻,木雕有圆雕、浮雕、阴雕、镂雕等或几种技法并用,有的还涂色施彩用以保护木质和美化。台湾少数民族的手工艺术以古拙见长,其传统艺术的原始性审美风格主要反映在其木雕雕刻工艺上。其中,又以排湾、卑南、鲁凯、达悟、阿美、布农、邹等族群的木雕最为突出。台湾少数民族是一个善于雕刻的族群,他们在各种生活器具、交通工具、宗教用具、装饰品、武器、乐器,以及房屋建筑的木柱、门楣、门槛、板壁、房梁、屋檐等地方都雕刻着各种美丽的图案花纹,诸如人物、动物、花卉以及各种几何形饰纹,其中以百步蛇纹饰最为突出,种类繁多、形象丰富。

台湾少数民族的木雕技法主要有浮雕、阴雕、全体雕三种,原料大都为木竹,其木雕装饰图纹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在台湾少数民族各族群中,北部与中部的泰雅、赛夏、布农、邹等族群对雕刻较不重视,其雕刻艺术比较稚嫩,只有若干线刻,雕刻物亦少,仅在装饰物、乐器、武器与烟管上刻以若干几何图纹,木雕图案多象征;在南部诸族如排湾、鲁凯、卑南及达悟等族群都有浮雕及立体雕刻,雕刻器物范围广泛,木雕图案常写实,尤见太阳、人头、奔鹿、百步蛇等文学色彩浓郁的图样,尤其是排湾族的雕刻艺术已有高度的发展①o这些艺术雕刻再现了台湾少数民族传统的狩猎、劳作、崇拜等社会生活,它们构成了台湾少数民族文化丛中的重要文化因素。

台湾木雕艺术是一种感觉空间能动体积的意象,其原始形式有时骤然看去好像是怪异而不像艺术。但一经我们深切考察,便可看出它们也是依照那主宰着艺术最高创作的同样法则(节奏、对称、对比、最高点以及调和等基本大原理)制成的,便是细节上通常以为随意决定的,也都属于世界各民族所共通的美的要素。台湾少数民族构图的图案,可分为两大类:一为自然物的整体描写,一为不易辨认作者简介:迟翔(1983-),男,天津人,2007级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

究生,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艺术审美研究。题材的局部描写。后者有时连续成为三角形或锯齿形图案,或成为其它传统、特殊的图案。这些构图图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也具有原始风格。原始雕刻的力感、野趣和纯真,沉醉于台湾木雕艺术那简约单纯中透露出来的威严和顽强的探索精神。台湾少数民族具有奇妙的表现力量和无法言传的灵性,他们从自然中提取元素(塞尚称:“你必须在自然中看到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以自然的简化组成造型结构,使其木雕艺术基本上呈现出以下三种技艺美学风格。

1、写实风格

台湾少数民族采用写实的手法,用简洁的线条刻画着人与物的形象,再现了自然和社会的具体形象,其动机少有为纯粹美学而创作,他们所以有木雕雕饰,多产自咒术装饰及其它实用的目的。他们的木雕作品古拙浑朴,没有那么整齐,而是一种自然可爱的美,这是他们活泼的生活体现与独立的自我表现。台湾少数民族木雕无论在造型或是题材上都十分真实和平易近人,其制作者尊重传统样式,在雕刻上表现出对称性,具有生活细节的自然美。但有些作品会忽视比例,有时会作局部的夸张或几何化某些部分,他们会用强调、夸张和突出某一部分的方法来实现其理想化,更注意人物的精神性和作品的精神内容。其直接的表征就是他们的木雕人物基本无面部表情,而且头部相应地被夸张和突出,体现出一种夸张手法的崇高美。

1.1重复构成台湾少数民族木雕较复杂的雕饰符号是把一些纹饰有意识地加以重复与变异,或者重组构拟成另一种综合型图饰,如图1木枕。他们在稚拙、粗犷的点线钩沉描绘之间,赋予了木雕神驰八极的丰富想象和怀旧的心理意识,具有难以形容的美学享受。例如,三角形、菱形的连续反复,诱发人们联想蛇群首尾相衔、连绵不尽的壮观;锯齿纹、水波纹的不断重复,似乎让人目睹金蛇狂舞如醉如痴的情景;那点线的断续、方圆的变异,似乎兆示着命运的升降。

1.2联想夸张台湾少数民族在木雕艺术的创作中,经常通过联想扩张其形体部位,调整造型的某些部分以适应某个所选的形状或空间。他们可以根据实用器具的外形自由运用扩张的图案来设计纹样,以夸大突出主体形象,这是当地的古老传统。台湾少数民族的各种木雕形象可以被抽象夸张化以填充空间,他们的木雕人物造像一般都是浓眉小眼,头大身小,上肢比较纤细,下肢却异常粗壮,整体比例失调,粗犷豪放,如图2“尼西朋”木刻人像。

2、简省风格

台湾少数民族木雕艺术的简化式样,虽为构图的简化和丰富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却给任何一个对这种表现风格不熟悉的人,在识别上造成了困难,有的术雕形象只能通过一些关键要素才能识别出来,有的形象已经无法识别。乍一看去,我们很难从这些作品中,识别出哪些成分可以作为客观事物的结构等同物或与之相似的心理刺激物。因为当艺术形象的结构特征数目减少到最少时,产生的往往是一些简单的、规则的和对称的式样。原始思维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局部可以代表整体,个别可以表示一般。台湾木雕艺术的构图有两个重要原则,即律列与对称。律列,即规律化的排列,是将一定单位按规则反复排列,例如蛇的鳞片绘成菱形,使之反复排列为单位相称的律列,若将蛇的整体与人头复合而反复排列者,则为合成相图案。对称,这种排列乃将相同形象的图案,由小到大、由上至下、由左至右,以对称法则排列。自然界的现象,如人的脉搏、心脏的跳动、人类与其他动植物的形态,皆由律列与对称以求均衡。因此,律列、对称、均衡,乃发自生理的调和,人类则从调和中获取美感。

2.1对比调和台湾木雕艺术的对比原则,主要表现在图式的色彩运用以及它与人们的特殊情感作用方面。台湾少数民族的木雕制作一般选择红、黑、白、黄等颜色,以增加图案色彩之间的对比度。如 图3双连杯,红色、白色、黄色,分布在它不同图案的位置上,使人首、鹿头、蛇鳞与杯身等不同元素之间具有了对比调和的参照系,从而可以使人们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感觉。

2.2对称均衡台湾木雕艺术不论是静态的勾勒,抑或动感的模拟,它们所体现的复沓美、匀称美、平衡美,不仅仅是图腾艺术的一种极致,而且是世代积沉的图腾观念的升华与革新。在图4木梳中,其图式就体现了对称均衡原则,另外还表现出鲜明的节奏感。台湾少数民族木雕图式的对称性,表明他们对于对称均衡原理已有了深刻的认识。因此,他们往往以某一中轴线为基准,在木雕上两侧相同的部位雕刻相同的图式,其不但有规律,而且繁杂。在这里,对称成为直观美感的首要条件,凡是具有审美效应的图式总是符合形式美的一切原则。换句话说,它们之所以美是因为其包含了美的因素。

3、几何风格

有些研究者认为,抽象应该是与人的特定心理活动相联系的,并且是一个对某种原型的心理加工过程。台湾木雕艺术总体上色彩单调、构图粗略,多采用僵硬的直线或规整的曲线,其纹饰大都是平板的二度几何图形。台湾少数民族在用木雕艺术表达某种情绪和观念时,形成了一种抽象性的几何形纹饰艺术,且具有装饰性的意味。这不是机械的摄录外在世界,而是用简单、规则、平衡等原则进行组织感官材料的创造。他们大都采用移情或抽象的手法构图,将一切复杂的自然形体概括为方形、三角形、圆形和线条等抽象符号,使其木雕艺术突出地表现为一种形式上的结构关系,将客观存在物的内容转化为形式,借以传达难以言喻的心理秘密或宗教观念。在台湾少数民族木雕艺术中,有很多写实图像的”几何化”图形,他们经常会使用一些轮廓线(几何图形),通过对物体特征数目即边缘属性的减少而达到其基本结构形式的突出,这为抽象艺术提供了一种认识结构整体关系及立体地理解和表现物象结构的参考方法。

3.1节奏韵律台湾木雕艺术中体现的节奏韵律原则,是指其图式在造型上有秩序地和有规律地不断重复出现。正是这类纹饰的有序性和规律性,从而形成了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在台湾少数民族木雕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如折线、三角形、四角形等不同元素在各个部位中出现所具有的对比作用,可使其图式具有变化,产生更快的节奏,从而更富韵律感。如图5木刻几何纹小竹臼,其图纹有序的节奏感就比较鲜明直观、,且具有对称性,韵律感被附着于其节奏之中。由此可知,图式的节奏韵律与图式的对称原则息息相关,它们主要是通过几何图形布置的有序性和重复出现而获得的。正是节奏与韵律的有机谐调,才使台湾木雕艺术的整体图式具有了不可抹杀的审美功能。

3.2多样统一多样统一又称和谐,是对立统一规律在艺术上的运用,是一切艺术形式美的基本规律,也是画面构图的总规律。多样统一是矛盾的统一体,用在画面构图中,是指画面既要多样有变化,又要统一有规律,不能杂乱。简而言之,就是构图要繁而不乱,统而不死。如图6木勺,其柄部具有精美的雕刻,这原本是生活中极为平常的饮食用具,木雕匠师们却在非常有限的空间内,雕造了繁复而多样的形式和纹样,充分显示了其技艺的高超、丰富的想象力与独特的创造力。台湾少数民族木雕艺术上的人形、几何等纹饰寓变化于整齐,他们在组织结构、安排对象时,要求多样、有差异,但又不是绝对对立,而是浑然融为一体,以达到各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在艺术组合的建构中,只有各自独立的差异因素,不仅有外在关系的差异,而且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并构成统一整体时,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赏心悦目、意悦情抒的审美效果。

4、小结

艺术线雕的原理范文5

关键词:雕塑字体;设计方法;产生与发展

在雕塑这个概念尚未广泛运用于字体设计前,雕塑字体已经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在人类还处于旧石器时代时,就出现了原始石雕字体、骨雕字体等。历代的雕塑遗产(包括雕塑字体在内)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人类形象的历史。传统的观念认为雕塑是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物体,通过雕塑诉诸视觉的空间形象来反映现实,因而被认为是最典型的造型艺术、静态艺术和空间艺术。而将雕塑运用到字体设计中更是丰富了字体设计领域的延展性与空间性。

一,关于语言、文字雕塑设计

雕塑字体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种,雕、刻通过减少可雕性物质材料,塑则通过堆增可塑物质性材料来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利用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等),运用雕、刻、塑等方法创制实体作品,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其次,也可以通过平面表达立体感觉来创作虚拟雕塑字体作品。这也是目前设计艺术家们更为倾向的方式方法。

二,雕塑字体设计分类

从发展上看,雕塑字体可分为传统雕塑字体和现代雕塑字体。传统雕塑字体是用传统材料塑造的可视、可触、静态的三维艺术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在现代雕塑字体设计艺术中则用新型材料,利用声、光、电等制作的反传统的四维、五维雕塑字体、声光雕塑字体,软雕塑字体、动态雕塑字体等。

(一)传统雕塑字体

a. 铸铜雕塑字体与石塑雕塑字体

铜材质由于质感、可塑性、规格的不限性、色彩肌理丰富性等原因很适宜做雕塑,无论大型、小型的雕塑字体都可以采用铜来完成,其惊喜的可塑性是广大字体设计爱好者的首选。纽约王燮达作品《子曰》系列便是铸铜雕塑字体,表达了人们逐渐运用毛笔作为书写工具来代替在木头、竹子或是在石头上刻字。摆放在长条平台上的系列铸铜雕塑形成词汇在视觉上的相互呼应,表现了古人通过书法来表现书写语言中大量错综复杂的内容。为了寻求一种当代的表现方法,燮达在保持书法自古日来的精髓的同时,将其书写带入三维空间,极简而优雅且拓宽了语言和文字的表现力。王燮达的雕塑字体作品则是希望通过追溯语言的源头,去理解和传达人类最本源的共同经验。

石雕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根据石料性质和雕刻者的习惯各不相同,大致构思、构图、造型后打石雕刻完成。而大型雕刻要在石料上画好水平线和垂直线,打格子取料,用简易测量定位的方法进行雕刻。

b. 木头塑雕塑字体与树根雕塑字体

木雕是以雕刻材料分类的民间美术品种,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木头塑雕塑字体运用夸张、幻想和抽象等手法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对所选定的根材作全面而细致的观察,进行巧妙构思。借其形态、纹理、节疤、凹凸、曲张、窟窿、等然殊姿异态,进行虚实结合的大胆设想。以多种题材和内容来寻找材料本身的可用价值,并善于从平凡中找非凡,逐步确定创作的整体形象。明确创作思想,大胆地想象,对根世创作是至关重要。

欧美Klotz pe Experiment木头雕刻字母字体作品采用原木色的木头拼接搭建而成的字母,打破了二维与三维空间传统的透视原理,组成了一个新的空间透视关系,半立体半平面式的视觉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似雕塑非雕塑的设计感,给予字体创意设计注入了新的力量和源泉,是近代字体设计中的新例。

树根雕塑字体作品设计虽不如原木更有塑造力,但是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独特“吸引”,使得许多字体设计艺术家都纷纷为之痴迷,创作出的作品更具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别有一番特色。

c. 纸张、线、牙、骨、玉等雕塑字体

除开大型材料,一些较为“精致”的材质也能创作出精美的字体艺术作品。如:纸张雕塑字体、牙雕字体、骨雕字体、玉雕字体、漆雕字体、玻璃钢雕塑字体、贝雕字体、冰雕字体等等雕塑字体设计作品。

纽约艺术家Ebon Heath最著名的创作就是利用激光切割以及手工切割的方式完成的“文字雕刻”。他将一些包括英文、日文和中文,甚至是繁体中文的单字及句子切割成长条状,加以装饰并悬吊成为一个可以活动的立体艺术作品。

(二)现代雕塑字体

a. 四维、五维雕塑字体

设计理论中,线是一维的,参数是点;面是二维的,参数是线;体是三维的,参数是面;以体为参数构成的空间就是四维。而在此基础上以时间为参数构成的时空就是五维。

这样的雕塑字体设计采用了一系列科学的手段来进行字体创作设计。比之单一的一、二维雕塑字体,更多了视觉上的神秘感与思维上的探索感,是对于早期雕塑字体设计的创新与突破。

b. 光电雕塑字体

光电雕塑字体是一种新型艺术表现形式,一种是将动态的光电元素(如火光、电光、自然光等)加入到静态的雕塑设计中,一动一静的组合,让古老的雕塑字体艺术焕发出新时代的气息;一种是利用现有的灯光材料排列组合出具有独特风格与特色的创新雕塑字体设计。

c. 软雕塑字体

软雕塑字体是用“软”材料(如帆布、绳、乙烯基、胶乳等)制成的雕塑作品,这些材料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而形成各种形状。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克拉斯・奥登堡等波普艺术家制作,但后来在极简抽象艺术家和过程艺术家如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的手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

现代软雕塑字体设计抛开传统美术的色彩和造型,运用漫画变形夸张的手法,通过剪、裁、拼、缝、粘等手法做成的极具创意的雕塑字体艺术品。“space for fantasy”作品,作者运用一丝丝线拼绕粘出了空间性,突出了字体的含义――“幻想的空间”。忽上忽下的不规则组合排列,让空间更具有趣味性,悬空的摆放超出科学常理让人一下就能切身感受空间的幻想性,冷色调的字体给人沉稳、神秘的思考的感觉。

d. 动态雕塑字体

动态雕塑起源于20世纪毕加索、勃拉克为代表的立体主义。立体主义雕塑主要目的就是要呈现当代工业社会的一种视觉经验。将雕塑与动态结合并导入“时间”要素的雕塑字体设计。

这种视觉经验不是静态的、单一的、单点透视的,而是动态的、分裂的、多重空间的。演变而来的动态雕塑字体一方面源于塞尚的形式语言,经过发展、调整、创新最终衍化为现代雕塑字体设计乃至整个设计领域的一种主导性风格,也是结构主义的艺术传统创作方法延伸与演化。

三,总结

艺术线雕的原理范文6

关键词:流行饰品 设计教学 立体构成 材料与工艺课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2

1 流行饰品的概念与特征

流行饰品(Fashion Jewelry)是相对于传统珠宝(Fine Jewelry)而言,运用较为低廉的材料制作而成的身体装饰品(Body Deco),运用大批量的工业生产方式,满足大众在特定场合,搭配特定服装的配件,这一特征决定了流行饰品属于工业产品的范畴;而另一方面流行饰品体现了设计者与佩戴者的思想和情绪,个性与态度,具备艺术品强调个性化表达的特质。

广义的说,可与身体搭配,具有普遍形式美感的三维立体造型都可理解为某种身体装饰品。流行饰品的造型设计几乎不受限制,可看作跟随身体行走的微型雕塑,那么,流行饰品设计重点就在于对造型的探讨以及实现造型的材料与工艺。

2 立体构成课程的一般性要求

立体构成是现代艺术设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研究立体形态与空间组成的规律。立体构成的目的在于建立起视觉和谐和秩序,或者产生有意图的视觉兴奋。立体构成探讨如何运用“规律”,经过刻意的规划营造出具有普遍形式美感的造型。

立体构成所要求的三维空间造型是真实可见可触摸的,需从垂直,水平,横向三个维度考量造型,这势必涉及到材料,跟不同材料的强度、密度、质感、颜色等属性有着密切关系。

立体构成的目标是学习造型的基础知识和技法,通过探讨不是逐时代风向或流行趋势而改变的共性事物,培养高效率的造型创作能力,提高与形态相关的敏锐感觉。实际上即是培养优秀的造型创造力。

3 立体构成对于流行饰品材料与工艺课程的意义

立体构成这门基础课程通常设置于大学本科设计教育的一年级,属于未分学科专业之前的通识教育,教授具有普适性的造型设计原理与方法。对于当今时代的设计基础教育来说,立体构成这一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网络的普及,年轻一代绝大多数是在虚拟屏幕陪伴下成长起来的,习惯以平面思维方式思考,对于三维空间的理解能力较弱。立体构成有助于启发空间想象力与创造力。

根据笔者了解,目前基础课程与专业课之间存在衔接问题,一方面,许多低年级学生在学习原理与方法时,常困惑这课程“有什么用,该如何用”?对于形式原则,由于没有明确的专业指向性,往往处于生搬硬套的初学状态。另一方面,高年级学生在面对项目设计时,面对特定的市场需求、人群定位、风格定位等较为复杂的设计要求,往往疏忽了造型设计这一最基本要求。

流行饰品属于本科高年级专业方向细分后,指向性明确的设计项目。流行饰品的特征决定了造型设计是该项目设计创新中重要的途径之一,灵活运用立体构成相关原理来指导流行饰品设计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流行饰品材料与工艺》课程是《流行饰品综合设计》总课程中的第一个环节,紧扣立体构成相关原理知识,迈入流行饰品专业项目设计课程的学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到了重要的衔接作用。

《流行饰品材料与工艺》目的在于通过实操了解流行饰品相关材料的种类与特性,掌握流行饰品制作工艺流程与方法,探索多种材料造型设计的表达语汇。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学生在反复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养成惯用三维空间思考设计的习惯。根据笔者以往的教学经验,仅仅停留在材料与工艺方面的课程要求,容易导致学生在动手制作时,缺乏目的性与计划性。对造型欠缺必要的考虑,材料应用不当,制作工艺运用十分有限等一系列问题。

将立体构成原理运用在流行饰品材料与工艺课程的意义就在于避免上述问题,在既定的材料要求限制下,运用相应的立体构成法则进行造型设计,并以动手制作的方式检验造型与工艺运用的合理性,有助于透彻理解材料与工艺对造型设计的决定性影响,为日后的专题设计项目打下基础。

4 立体构成在流行饰品材料与工艺课程中的应用

4.1 课程内容与要求

流行饰品材料与工艺课程总共48学时(4周),每周制定不同的课程要求,动手实操,由简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式进行。

4.1.1 单种材料练习

第一周单种材料练习,教学重点在于运用点、线、面、体积、空间、肌理基本构成要素,选择恰当的工具与工艺,对金属,木材,石材三种材料分别进行制作处理,目的在于了解三种材料不同的物理属性,掌握不同材料的造型表达语汇,要求完成三件不同材料的作品。

金属造型的语言形式丰富,是流行饰品材料中最重要的材料,易于表现立体构成中点、线、面、体等各种基本要素。对于金属材料与制作工艺的掌握是本课程的要点之一。金属的种类繁多,各具不同的特性,本课程中主要选用固有价值较低的基础金属,以紫铜,黄铜,锌合金,纯锡等为主。

紫铜硬度相对较低,红棕色,延展性良好,常用弯折、剪切、钻孔、锻打、碾压等冷加工手段,容易对其进行各种造型塑造,但紫铜容易氧化变暗失去光泽,可通过表面喷涂油漆起到保护作用。黄铜是锌和铜的合金,硬度比紫铜高,表面光泽,呈明亮的黄色,延展性较差,不适合锻打成型,表面与空气接触相对稳定,不似紫铜那么容易氧化。锌合金和纯锡硬度比紫铜更低,焊点较低,易于使用铸造、焊接等成型手段。

木材是自然有机材料,有其特有的生长方式及痕迹,根据质地坚实程度可分为硬木与软木,由于首饰体量相对较小,造型相对复杂,在选择木材时,更多的使用生长结构致密的硬木,如檀木,黄杨木等等,在色调方面,不同的木种也有十分大的深浅差距。一般来说,处理木材的常用工艺有锯割、雕刻、弯曲、刨削等等,后期可进行染色、上蜡或上漆等处理,既可赋予颜色,也可保护成品的表面。相对于金属材料造型表现语汇的宽泛,木材偏向于表现面与体块的造型,而相对于金属带给人冰冷的心理感受,木材具有亲和温暖的质感。

除此之外,竹子实际上也可纳入木材的范畴之内,但由于它的生长结构的特殊性,横向致密,纵向易断裂,韧性强等的特点,决定了它与其他木材截然不同的制作工艺与成型特点,适合用于雕刻、编织等工艺,适合表现线、面及空间感的造型。

石材主要是指固有价值较低的天然半宝石,软玉,仿寿山石等,以石材作为造型的主材,而非通常意义上作为被镶嵌的材料,运用切割、雕刻、打磨及抛光等工艺,从材料结构与成型方式的角度体验石材与金属木材这两者的区别。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借鉴雕塑中处理石材的表达手法,尝试表达体块、空间感的三维立体造型。

4.1.2 两种材料结合造型练习

第二周两种材料结合造型练习,在单种材料练习的基础上,在金属,木材,石材三种材料中自选两种进行结合,即金属与木材,金属与石材,木材与石材。作品需将两种材料融入一件整体造型作品中,重点在于训练不同材料结合的造型及质感对比,还需特别注重不同材料间连接方式的处理。

两种材料结合造型可灵活运用立体构成中常用的一些形式法则,如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等等,根据三种基本材料的物理特性,选用恰当的造型语汇。以金属与木材结合为例,金属通常给人以坚硬冰冷的心理感受,木材则具有朴实亲和的特质,两种材料的质地有着巨大差距,在设计整体造型时,若选用金属表达线与面的元素,木材则可表达体块与空间,具体还有粗与细、长与短、曲与直、凹与凸、虚与实、疏与密等对比手法。适当的对比能让整体造型主次分明,具有强烈的表现力,与此同时还需考虑两者的调和,使整体造型更加和谐统一。

节奏与韵律主要体现在单元形的重复、渐变、突变等,其中“节奏是指包括高度、宽度、深度、时间等多维空间内的有规律或无规律的阶段性变化。……韵律亦可指某些物体运动的均匀的节律。”恰当运用节奏与韵律可使作品具有秩序感,但过于规律无变化的节奏韵律会显得单调而乏味,需要适当变化。除了上述材料语汇的正常表达外,造型的创新很大程度上还源于材料语汇的反常表达,如探索如何用木材或石材表达线与面的元素。

4.1.3 常用材料与反常材料造型练习

第三周进入以反常材料为主,辅助搭配三种常用材料的造型练习。所谓反常材料是指在饰品设计中未用过或较少使用的材料,如塑料、橡胶、织物、皮革、纸、陶瓷等等。探索新材料运用是流行饰品创新设计的重要途径之一,即是本周的训练重点所在。

在前两周的训练基础上,对于常用材料的特性、制作工艺及成型特点已有所掌握,除了从造型上来体现立体构成各基本元素外,还应充分考虑不同材料间质感的对比与调和,如软与硬,粗糙与光滑,透明与不透明等等。相对于金属、木材与石材,将工业材料或服用材料用于流行饰品中,探索材料作为流行饰品的潜在装饰性,不仅需要具备发现材料的眼光,还需摸索创造性的二次加工处理材料的方法与手段,通常是循环往复的实验过程。

4.1.4 自选材料综合练习

第四周自选材料综合练习,与前三周的造型练习不同,作品要求具备饰品可佩戴的属性,以身体为依托,除了作品本身的造型以外,还强调与身体的关系。本练习是在前阶段材料实验的经验积累下,自行设定材料与风格的完整作品。

4.2 课程重点与难点

流行饰品材料与工艺课程,要求学生运用恰当的工具设备和制作工艺,对特定材料加工处理,运用立体构成造型设计原理,动手制作三维空间实物造型;须对多种材料进行反复实验,探索材料造型表达方式的可能性。

材料、工艺、造型是支撑作品实现的三大要点,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把握这三点的内在关系是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通过充分认识材料,掌握制作工艺,提升动手能力与空间造型的创新能力,为流行饰品设计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4.3 课程评价标准

课程作品围绕着材料、工艺、造型三大要点设计制作,其评价标准分为以下几点:材料特性的认识与掌握;材料制作工艺的基本表达;材料造型语汇的基本表达;作品完整性;材料创新运用。

5 结语

流行饰品的设计创新来源于造型、材料、工艺的创新设计与运用,笔者认为材料与工艺课程不应忽视对造型设计的要求,相反,将立体构成相关原理融入课程要求,有助于透彻理解材料工艺与造型设计的关系,在反复实验的过程中,有一定规划的达到预设目标,训练扎实的动手能力与空间造型能力,为日后的专题设计项目课题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日)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立体构成[M].林征,林华.译.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2]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 李中杨,杜湖湘.立体构成原理与设计应用[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4] (英)金克斯・麦克格兰斯.英国珠宝首饰制作基础教程[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5] (英)伊丽莎白・奥尔弗.首饰设计[M]. 刘超,甘治欣.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6] (英)安纳斯塔尼亚・杨.首饰材料应用宝典[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