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的案例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审计风险的案例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审计风险的案例分析范文1

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相结合,能够促使注册会计师更加深入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经营环境,识别其中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或舞弊风险,分析经营风险或舞弊风险对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影响程度,以便注册会计师恰当确定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合理控制审计风险。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职责就是通过鉴证财务信息来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消除资本市场上市公司与财务信息预期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辜负财务信息预期使用者的殷切期望。

《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框架结构研究》是对审计实务框架的一次重新构建,是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实务框架的新思考。本书由河北经贸大学董丽英副教授、孙拥军副教授历时3年多的艰辛努力,最终付梓成书。

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框架结构研究是一个很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选题,它有益于注册会计师理解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有益于把握审计实务的结构和内容,有益于确定审计风险发生的主要领域,有益于重新思考与指导风险导向审计实务操作流程,有益于丰富审计学思想。

全书共分五部分,19.6万字,以系统理论、委托理论、控制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博弈论等为理论研究基础,从年度财务报表审计入手,用案例分析法分别介绍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在审计实务框架结构研究中的应用,从控制审计风险的角度探讨编制审计计划的要点,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信息不对称以及行为科学等方面探讨了审计实务中常见的舞弊行为,从经济活动的连续性、信息博弈等方面探讨了各业务循环的审计流程和审计技术,用系统论的原理构建了审计职业判断能力素质模型,运用博弈论的原理对审计判断中的博弈进行了分析,例如,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策略与审计意见选择的博弈。

审计风险的案例分析范文2

关键词:审计风险;风险控制;审计失败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舞弊案件频频曝光,多家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上市公司和审计工作人员受到了众多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质疑。在众多审计失败的案例中,以审计沈阳菲菲农业有限公司和菲菲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资金植入案(简称菲菲农业案)、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虚构财务报表事件(简称银广夏案)、湖南万福生科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虚增收入事件(简称万福生科案)、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财务信息造假事件(简称绿大地案)等最为典型。这些审计失败的案例都是审计风险偏高的审计实务,因此,分析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掌握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并降低审计失败的概率。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一)审计风险的定义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主体在审计完成的前提下,经营过程中仍然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包括经营风险和狭义审计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在审计报告正确无误的情况下,审计主体经营过程中因客户关系而遭受损失的风险,其形成原因来自“深口袋”理论。狭义审计风险上是指审计工作人员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表达不当而造成的审计主体的经营风险,包括两种情况,其一是财务报表未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已公允揭示的风险,这种情况会直接关系到审计效果与审计质量;其二是财务报表总体上已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未公允揭示的风险,这种情况会降低审计效率,增加审计样本量和审计时间。从审计实务角度来看,审计风险更多是指狭义审计风险中的第一类风险。

(二)审计风险产生原因分析

结合菲菲农业案、万福生科案,绿大地案和银广夏案等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整个审计过程的各个环节,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审计工作人员、会计事务所、审计主题和审计环境等四个方面。第一,审计风险主要来自于审计工作人员自身,包括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专业胜任能力以及审计的方法。就其职业道德而言,主要涉及审计工作人员是否能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职业道德以及从事审计工作的责任心;是否有应有的职业谨慎等。如果盲目从事不能胜任的业务或聘用并相信不能胜任的专家和助理人员都会使审计风险加大。正如菲菲农业案中,面对被审计单位并不高明的造假手段,相关审计工作人员在这次审计工作中,由于没有认真履行查询、函证、分析性复核等必要的审计程序,在没有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情况下,却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出现这种审计失败,可见审计人员对于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视而不见,这也很难让人不怀疑其职业操守。第二,从会计师事务所方面来说,产生审计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会计事务所承接不能胜任的工作,不能保证按时、按质完成审计工作。会计事务所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工作目标不明确,没有严格按照审计规范实施审计,复核工作不到位,缺乏严密的工作考核机制。人员聘用时关注从业资格,未审查其业务能力,不注重对本所执业人员的后续教育,导致审计人员政治和业务素质较低,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工作质量要求低,风险意识淡薄。在银广夏一案中,审计人员不了解生物萃取技术,对外贸业务也不精通,在对行业环境不熟悉的情况下,没有进行实地考察,也没有通过对相关行业专家的咨询和征求专家的意见。对其所发现的问题,没有按照审计工作的具体要求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而是轻易地相信银广夏管理层声称的“生产进入成熟期”的说法。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审计人员自身的原因以及一些不正确的做法,从而导致了审计失败,致使审计工作存在一定的风险。第三,从被审计单位方面来说,被审计单位业务的复杂性、被审计单位蓄意作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等都会导致审计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审计工作人员不能按照职业要求和审计规则进行专业审计,不仅自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和经济责任,还会使会计师事务所遭受相应的损失。万福生科公司在2012年半年度报告中,通过虚增营业收入和虚增营业成本的方法,虚增净利润达4千万元,导致该公司同期财务报告盈亏方向发生变化。绿大地公司自2007年上市后,在短短的三年内,通过虚增资产、欺诈发行和篡改财务资产凭证等手段,累计虚增收入达2.5亿元。银广夏案件中,公司管理层集体舞弊,不仅虚报了出口商商品单价,还伪造了海关和银行的对账单。由此看来,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已经形同虚设,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也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工作人员只有深入调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和内部具体经营状况,才能发现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问题。第四,从审计环境来说,审计环境的变化也会提高审计风险率。审计环境是指审计工作所处的经济形势、法律规定和文化背景。现代经济生活对审计报告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审计意见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强度也在逐步加大。当经济持续低迷,被审计单位容易经营失败,从而导致针对审计工作人员的诉讼增多。法律规定是审计风险是否产生及大小的关键标准。文化习俗通过对审计人员价值观和被设计单位经营理念的影响而影响着审计风险的大小。目前,由于审计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导致审计工作人员涉及法律诉讼的数量和金额都呈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随着经济活动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企业规模不断增加,市场范围越来越广,经营内容丰富多样,使会计业务日趋复杂,审计风险随之变大。同时,政府监管部门监管措施不断完善,对投资者的保护强度日益增强。而审计工作人员由于对审计环境的变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审计工作人员的案件中,审计工作人员败诉的情况也日益增多,从而更进一步诱发经营活动失败的纠纷都将审计工作人员作为对象。“保险危机”和“诉讼爆炸”是当前审计工作风险加大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

(一)为保证执业质量,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并

落实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现代管理理念,把审计工作人员的雇佣、督导、分派和培训等方面的内容纳入质量控制系统中;加强考核,确保全体专业人员都具有并保持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专业能力;严格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以审计准则为标准,规范所有执业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的行为;及时、准确地监控审计过程中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执行落实情况;重视业务承接与监控,控制业务承接是防范风险的第一道防线。是要建立健全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制度,在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建立一个独立于审计小组之外的临时机构,对每个客户的审计底稿进行复核,以加强复核机制,防止审计风险。

(二)建立风险防范基金

每个审计单位都要认识到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以及为此所需承担的风险责任,为此会计事务所应按照业务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防范基金。这种基金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向保险公司投责任保险,进行有效风险防范;另一方面专户专储,用于弥补因为审计失败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建立风险防范基金,不仅可以防范审计风险的产生,还可以用于扩大业务活动投资,保持审计业务适度发展。

(三)建立风险责任制度与内部激励制度

我国现阶段会计资料虚假程度严重,如果继续沿用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将面临较大的审计风险。推行风险导向审计,这是国际四大会计公司常用的审计方法。建立审计组织内部的风险责任机制,即明确审计组织内部各层次、各岗位和各环节的责任和权限。建立风险反馈机制,做到事事有人审核、有人监督,出了问题能够及时反映。为鼓励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需有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以解决干与不干、干好与干坏问题。

(四)加强审计工作人员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根据审计工作的岗位要求,审计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较强的职业风险意识和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要主动学习和掌握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牢固树立依法审计的原则。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研究经济活动的新变化,提高分析、判断、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强化质量意识,严格依照审计准则,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和每一个审计工作环节,以确保业务质量。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慎重地提审计报告和出审计意见,不能草率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不能简单地出具“同意”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尤其是在风险已经存在的情况下,应根据风险的不同情况,出具明确具体的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审计过程中,牢固树立审计风险意识,克服“内部审计不存在审计风险”“内部审计不负法律责任”等传统观念,最大限度地避免审计风险的产生,减少审计风险责任损失。要加强对审计工作人员的诚信教育。目前,在审计过程中,正是由于部分审计人员在利益的驱动下,对存在重大错误的会计报表有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情况,才导致审计失败现象的不断发生,造成社会上对会计事务所的工作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并对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提出了质疑。加强对审计工作人员的诚信教育,就是要求每个审计工作人员都树立诚信至上的职业观念,真正做到在利益面前保持职业操守不动摇。同时也要改革和创新行业监管,制定严厉的处罚制度,让审计人员对其不遵守职业道德的行为承担巨大压力和风险成本。

(五)完善审计法律环境,维护审计的独立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审计的经济环境日益复杂,使得审计领域相关制度和法规存在的缺陷逐一显现。审计工作作为经济活动监管的重要环节,一方面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审计行为,另一方面也需要法律为审计工作来保驾护航。因此,完善审计法律环境,健全我国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是保证审计工作有序开展的当务之急。只有建立系统完善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才能使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避免审计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维护审计的独立性是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防范措施。在审计过程中,可以从五个方面全面维护审计的独立性:制定维护独立性的制度,包括威胁独立性识别系统、威胁程度评价系统和威胁应对机制等;建立监督及惩戒机制,保证相关制度的执行和程序的顺利实施;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级管理人员重视独立性,并要求监证小组成员保持独立性;制定能让员工向更高级别人员反映独立性问题的制度和通道;及时向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传达有关政策和程序的变化。

(六)保持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

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包括深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专业经验和强大的分析判断能力。专业胜任能力是复杂审计环境条件下,经济、有效地完成客户委托的业务的基础。需要强调的是,专业胜任能力的获得,除了来自学习和工作经历,还要经过适当的专业训练。审计工作人员应有的关注是指审计工作人员在执业过程中的职业敏感和职业谨慎,即对产生怀疑的证据要保持高度警觉,以质疑的思维方式评价所获取证据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视友.审计工作人员的审计风险与审计失败辨析[J].中国农业会计,2010(9).

[2]李明娟.审计失败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5).

[3]邓敏.审计工作人员审计失败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3(4).

[4]郭海燕.对审计失败的再思考[J].财会研究,2006(3).

[5]孙敬东.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失败案例研究———基于审计工作人员诚信视角[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

审计风险的案例分析范文3

关键词:审计风险;会计;企业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审计风险就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同时,审计风险又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新的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充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并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它要求审计人员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审计工作的主线,来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风险导向审计是当今主流的审计方法,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重大错报风险是呈反向关系,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高。重大错报风险是注册会计师无法左右的,但是,如何能够充分识别财务报表重大错报并作出准确的评估、应对,是注册会计师降低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审计实务中,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是错综复杂的,注册会计师除了要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在工作中细心更是必不可少的,对被审计单位各个细节的重视是非常重要的,“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同样适合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有的时候一些异常的细节问题我们关注到了,并以此为线索,实施更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就能帮助审计人员对企业的重大错报风险作出更正确的评估,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对合适的审计程序,以此来降低检查风险,从而降低我们的审计风险。

下面,本文以审计实务中的实例来阐述一下注重细节的重要性。

案例一:企业各项指标的匹配分析

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好多民营企业在自身的经营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出现了资金的短缺问题,他们也就自然的向各种融资渠道靠拢,其中,通过IPO融资是他们比较期待的一种方式,这也就让注册会计师接触了更多的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的财务核算一般不是很规范,为了规避税收,设置两套账是一般民营企业惯用的手法,这也就无形中增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如何判断企业提供给我们的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这就需要我们审计人员搜集企业的各个方面的数据,通过对各项指标的汇总、对比、比率分析,不放过任何异常的小细节,从小的细节入手,对企业重大错报风险做出更准确的评估。

我们进入一个企业做审计业务,一定不要仅仅局限于财务部门及报表、账薄,新的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及其内部控制,了解企业是否设置了和企业相符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这些制度是否得到一贯的执行;其次,我们要从财务索取企业的近可能全面的基本资料及财务资料;再次,我们还要到企业的仓库、生产车间实地查看,以便对企业有一个更全面的更细致的了解。企业只要设置账外账,一般不可能把所有的数据分配的非常匹配,一般仅是把收入记到账外。

我们的客户某企业A,在审计中,我们就是通过实施以上的审计程序后发现企业财务报表提供的收入和企业的实际生产规模及产量不匹配,财务报表提供的收入和主要原材料的购入及领用也不匹配, 报表上的收入明显比按照车间生产规模及主要原材料购入和领用匡算的收入数据小很多,企业又没有其他的特殊情况发生,我们就可以认定企业给我们提供的财务数据是不完整的。通过和企业的沟通,企业在数字面前不得不承认了设置账外账的事实。我们对该单位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比较高,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更进一步的审计程序。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有用的数字不是我们从财务报表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这需要我们在审计工作中耐心细致的做很多工作,每一个小的数字、每一个小的细节对我们审计人员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是不能忽视的,我们往往能通过这些小的细节,发现被审计单位隐藏的重大错报。

案例二:往来款项中隐藏的小问题

审计风险的案例分析范文4

【关键词】审计风险;成因;特征;对策

审计风险是现代审计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法规建设的日趋完善,审计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审计风险已成为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所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如何加强审计风险管理,有效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正越来越受到审计全行业及全社会的关注,防范审计风险是每个审计工作者必须重视的一项工作。本文结合审计工作实践,就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防范对策。

一、审计风险综述

审计风险主要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根据这一理解,我们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为狭义的审计风险,这一风险来源于注册会计师本身。实际上由于被审计单位的原因,如经济萧条、决策失误、意想不到的竞争等,即使注册会计师已按公认审计准则实施了适当的审计,也可能会遭到指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会计报表使用者在发生营业失误时指责审计失误,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不很清楚,还有一部分原因便是受到损失的人们希望得到补偿,而不管错在何方。对于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注册会计师发表无保留意见的是审计风险,那么会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注册会计师认为其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也应算审计风险。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也会使审计主体受到损失。出现这样的情况,会使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效率下降,审计成本提高,从而受到损失。

审计风险是由三种风险要素即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的,且这三种风险不是单独地发生作用,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固有风险是指会计报表某一账户余额或某一交易类别先天性地发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与内部控制的有无没有关系;控制风险是指内部控制无法防止会计报表产生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其发生于会计处理过程中。控制风险的高低取决于管理人员的诚信度、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程度和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情况。对于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审计人员都无能为力,他所能做的仅仅是根据其所掌握的情况进行评估,以决定检查风险的可接受水平。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客观原因

1.审计活动所处的法律环境不断改变

审计活动所处的法律环境不断改变。审计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使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井然有序,任何方面都必须接受法律调整,审计也不例外。市场经济越发达,各种经济组织与外界的联系越丰富,利用审计服务的人也就越多,除证鉴会等政府部门外,还有投资人、债权人,甚至包括潜在的投资人、债权人等。另外,审计对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也负有提供准确的审计信息、维护国家及公众的利益的责任。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发生了诸如违约、失察等而提供了虚假的审计信息的行为,损害了国家、委托人、受托人或其他的第三者的利益,那么上述任何一方都可以依照法律追究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2.审计范围的拓展和审计对象难度的增加

审计范围扩大到今天,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财务审计,不仅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程度和运作效率进行研究和评价,而且还要就企业未来持续经营能力作出报告。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不确定性很大,信息的风险很高,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难度增加,风险在所难免。

3.被审计单位外部和内部存在经营风险

经济环境、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弱、技术发展趋势、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品质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审计风险,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中首先要考虑固有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现代审计首先要对企业内外环境全盘评估的理由。因此,被审单位外部和内部的经营状况也是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之一。

(二)主观原因

1.会计事务所审计质量监控不严

我国颁布实施的审计质量控制基本准则是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使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符合独立审计准则要求的基本规范,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行为的基本准则。如果事务所未能认真贯彻《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势必造成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制度混乱,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在业务承接、人员委派、业务约定书签订、审计计划编写的不当;造成审计外勤工作、审计取证、审计工作底稿编写和复核等工作严重错误和遗漏,审计风险随之发生。

2.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

审计能力的相对有限,使审计结果的准确性难以达到社会的全部期望,或者使社会与审计职业界对审计的内容和要求不一致,这种状况常常使人们卷入不愉快的责任诉讼纠纷之中。因此审计所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是相对的,审计能力与社会公众的需求之间总存在一个“期望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强调审计报告仅是一种意见而不是一种保证就是对审计能力有限性的一个认识。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独立审计准则也强调审计报告仅是一种意见。这种认识从另一个方面表明,审计人员对审计结论承担一定的风险。

三、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完善事务所审计工作的全面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指事务所为确保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运用的控制政策和程序,是事务所整个管理体系中的核心。一家层次较高的事务所应当做到:(1)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考核办法,对各责任人员进行考核;(2)建立重大审计项目审议制度,对特殊的、重大的、有争议的项目应开展审计案例分析,从规避审计风险的角度决定出具何种类型的审计报告;(3)规范审计业务的流程,对审计项目的立项、实施、审核等各环节都做出明确的规定:(4)完善审计报告、验资报告三级复核制度。三级复核制度对监督整个业务过程,规范执业行为,指导从业人员严格执行审计准则,保证执业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二)加强后续教育,不断堤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

加强后续教育,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是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的根本途径。注册会计师执业靠的是知识、经验和技能,因此注册会计师要胜任自己的工作,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后续教育应当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职业道德教育,二是专业技能培训,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后续教育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由行业协会组织力量,根据注册会计师的需要实施分层次培训;二是注册会计师的自我教育,利用各种机会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审计风险的案例分析范文5

关键词:内部审计;作用;风险;对策研究

一、引言

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是由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构成,作为审计监督体系内容之一的内部审计,有着自身的作用机制和完善的方法体系,它是组织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检查、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内部审计的职能

内部审计的职能是指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客观具有的功能,包括以下几项:

第一,监督职能。内部审计部门是企业内部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主体,其基本职能就是经济监督。监督职能是指以财经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被审计对象的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衡量和确定其会计资料是否正确、真实,反映的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规、合理和有效,从而督促被审计对象遵守财经纪律,改进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管理控制职能。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对企业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等各部门进行彻底的检查、取证、分析和评价,客观公正地得出结论,并检查控制程度和效果,提出控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强化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实现控制系统的最终目标。

第三,评价鉴证职能。评价是内部审计的核心职能,指内部审计人员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对经营活动及其绩效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断。通过履行审核检查程序,评价被审计对象的计划、预算、决策、实施方案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程序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好坏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第四,咨询服务职能。内部审计机构有义务和责任对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将自身特有的专业优势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对制度、管理和经营控制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预防出现大的经营波动和管理漏洞。

三、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面临的风险

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发展壮大深化改革起到了激励作用,但在发展进程中日益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内部企业方面

1、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隶属关系不清,具体业务缺乏指导。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最大特点,是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我国企业的内审机构表面上对董事会负责,实质上受经理机构及其他部门的制约和影响,独立性太差,甚至有的企业的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兼任内审部门的领导,其监督制度形同虚设。导致隶属关系不清,监督不力。

2、重视审计业务,忽视理论研究。企业内审人员审计业务得心应手,导致理论研究处于低点。充电意识淡薄,审计理论与业务实践不能与时俱进,跟不上国际内审发展的步伐。

3、作用与认识脱节。在现代的大企业中,仍有不少人对审计工作不理解,认为企业领导是“一言堂”,轻视内部审计的作用,对审计有抵触情绪,甚至不配合,认为内部审计可有可无。

4、专业人员配备不全且不合理,限制了审计工作开展。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偏低,不少人仅熟悉财务会计业务,相当一些审计人员不了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难以提高或保持其专业胜任能力。

5、重视服务监督,轻视服务机制。内部审计是适应企业的内在需要设立的,内部审计人员根据企业目标,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履行监督职责,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6、对审计资源的分配不尽合理,审计效率不高。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往往不能够充分利用现有审计资源及时、准确地判断出高风险领域和重要事项,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审计,以发现管理上的漏洞。

(二)外部环境方面

1、内部审计法规体系几乎空白。政府审计和民间审计分别有《审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作为法律依据,而内部审计的法律体系极不健全,关于内部审计的法规更是一片空白。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只能依据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结论的权威性。

2、内部审计对象的复杂化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层次增加,所进行的交易日趋复杂,企业与外部某些企业的关系是母子公司关系或联营公司关系。同时由于企业的资产重组必然涉及兼并和收购、改制和重组、联合和剥离等问题,为审计对象开拓了新领域。内部审计事项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往往会增加内部审计的难度,使内部审计人员难以做出正确判断。

四、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和对策

(一)社会环境方面

1、分清被审单位的会计责任与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协会应从保护注册会计师利益出发,不断完善有关权利义务的法规,不断地与法律界沟通,使法律界能够认同审计责任的界定标准,帮助注册会计师反击那些毫无根据地扩大对注册会计师的诉讼,进而影响公众对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理解和认同。

2、提高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性,使注册会计师能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审计工作,提高审计报告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新《会计法》的颁布实施,将会计信息的主要责任人规定为单位负责人,严禁行政领导授意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账以及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同时规定,因违法违纪被吊销会计资格证书的人员,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这些规定,加大了会计打假的力度,保证了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可靠,从而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创造了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

3、最大限度地保持注册会计师的超然独立性。一是改变现实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管理权和监督权分离的治理结构,使股东大会有权最终决定审计师的聘任情况,使审计师能够不再受企业经营者的限制,保持审计的超然独立性,发表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二是应尽可能地减少行政干预,使注册会计师能够发表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二)企业方面

1、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一是提高内部审计地位。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高于其他各职能部门,其在业务上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业绩,在行政上向经理层负责并报告工作。对于不设审计委员会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并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二是合理利用外部审计的力量。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企业内部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根据企业不同审的审计目的,委托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目的和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提出的具体审计要求。由注册会计师来实施审计,通过外部审计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内部审计人员和外部审计进行有效互补。

2、合理配备审计人员,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一是内审机构在人员构成上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精通财务及审计的人才,还应配备懂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选择有丰富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人员加入内审机构,使内审机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要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后续教育和各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应制订内部审计人员任职资格标准,建立资格认证制度,促使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必要的素质并达到应有的要求。

3、引入风险管理模式,合理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将不同的风险因素按照不同的风险级别分类,安排不同的审计资源。审计主体在审计前制定审计方案时应密切联系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决策,确定重点审计领域。通常情况下,审计方案以几个重点审计风险为导向:一是事前审计风险的评估。为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应对客户所面临的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审计计划,使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二是事中审计风险的控制。主要指选择减轻风险的技术和方法,建立减轻风险的程序,以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三是事后审计风险的评价。即对上述所做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4、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企业所控制风险的重要保障。企业要在独立、客观、公正、严谨、廉洁、保密的原则下建立自律性的运行机制,倡导敬业精神,不徇私情,公正执法,同时还应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建立自己的质量控制制度,以期为全体审计人员遵循专业标准提供合理的保证。

5、强化审计过程的督导。企业在承接业务并实施审计程序过程中,必须由管理层对项目组进行统一的质量控制、业务督导和信息沟通。由于审计过程处于不断运动变化状态,客户的实际情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项目组与管理层应通过保持高效、快捷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反馈信息,以利于管理层实施督导。

6、与客户保持良好的沟通。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户的经营成果和经营行为,因此与客户保持良好的沟通是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一是企业实施审计程序的最终结果是出具审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与客户进行充分的沟通非常重要。二是企业在与客户的日常交流中,应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及财务状况予以关注。客户的日常经营活动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情况,与客户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把客户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及时化解,既解决了客户的实际困难,实际上也控制了财务风险。

7、建立保障制度,增强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审计风险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企业也没有必要对风险“谈虎色变”,而是应从保障制度上寻求帮助,提高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应尽快参照国外建立风险责任保险制度。另外,在执业过程中,企业应聘请熟悉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有经验的律师共同参与商讨所有潜在的风险情况,争取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李三喜.内部审计规范精要与案例分析[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6.

2、张坤.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霍志杰.教育内部审计规范[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4、傅黎瑛.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趋同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5、尹维.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精要(第二版)[M].中信出版社,2007.

审计风险的案例分析范文6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68

【原刊页号】23~27

【分 类 号】F1011

【分 类 名】财务与会计导刊(实务读本)

【复印期号】200612

【作 者】王玉涛/卢利平

【作者简介】王玉涛,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卢利平,广州南华会计师事务所。

【摘 要 题】审计监督

【正 文】

审计是注册会计师收集证据、评价证据并最终出具审计报告的鉴证活动。分析程序(以往称为“分析性复核”,新审计准则中改称“分析程序”)是一种重要的审计技术,运用于审计过程的各个阶段,是帮助注册会计师完成审计判断的一种手段。在审计实践中,为达到发现审计重点和审计风险的目的,一些标准化的分析程序定义很难在实际运用中发挥很大作用。本文试图通过蓝田股份的案例来说明分析程序在实际运用的失败以及如何改进这种审计技术。由于分析程序的外延广泛,因此本文并不是论述其所有方面,而是从一个细节入手讨论其在审计实务中存在的某种缺陷,并试图改进这种缺陷,达到扩展其外延的目的。

一、分析程序的缺陷

分析程序审计技术有广阔的外延,它应用于审计的全部过程,而且其具体技术也极其广泛,包括:趋势分析、比率分析和非财务资料的对比等。虽然审计技术不断发展,但公司盈余管理和做假行为也层出不穷。尤其是当公司与相关利益方串谋时,或者公司故意创造了一些难以直接审查的事项时,单纯的审计技术是难以发挥作用的。如蓝田公司的案例就属于后一种情形,该公司创造了现收现支和固定资产难以盘点的事实。这些行为的危害是能够以很低的成本虚构很高的盈利,而且很难通过常规审计技巧发现,即使通过一般的分析程序方法也难以发现。

在外勤审计过程中,审计师一般都会首先分析一下客户提供的未审计财务报表,其次通过趋势分析(与以前年度对比)或科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发现异常和审计重点,之后确定重点审计项目并展开工作。在上市公司审计中,审计师关注的重点在于盈利的虚构。因此,损益表是重点审计项目。根据会计科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审计中直接确认重要的收入费用项目很难,因此需要结合资产负债表科目加以确认。在损益表的分析过程中,收入至关重要,因为它是盈利的主要来源,也是试图虚构盈利的公司操纵的主要对象。因此,对收入实施的分析程序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公司经营正常成长的假设,收入和盈利稳步增长或有小幅震荡皆属于正常情况,也不会引起审计师的警觉。收入和盈利稳步增长即使源于公司管理层的“盈余平滑”行为也不足为惧,因为这种行为不会增加审计风险,而且投资者一般都能理解和认识到这种行为。然而,一旦发现公司收入或盈利在某年度或某时点发生激增,一般都会引起审计师的警觉和质疑,审计师会从这一点入手,确定收入是否虚构并进一步通过详查相关的其他科目来降低审计风险。分析程序在这一过程中至少扮演了一种角色——引发审计师对收入的质疑,发现审计风险的焦点。这在不断提倡的风险导向型审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换句话说,分析程序审计技术是风险导向型审计的实践基础。

上面的分析说明,分析程序审计技术是一种成本有效的方式,可以较低的成本有效地发现公司虚构收入或盈利的行为。然而,这种成本有效的方式却存在一个缺陷:假如公司在审计师关注的几年内连续虚构收入或盈利,趋势分析就很难帮助审计师发现异常。在审计实践中,这是一个突出且棘手的问题。一方面,审计师知道分析程序是一项高效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担心公司若存在连续虚构盈利行为就很难发现问题。当然,审计师可以通过其他审计技术来加以弥补,如增加实质性程序,但这种做法既增加审计成本,在某些情况下又不一定那么有效。因此,下文的关注点在分析程序的内部,将探讨如何通过分析程序本身来有效地发现审计风险。

二、案例分析

1.蓝田股份简介

蓝田股份(证券代码:600709)全称为湖北江湖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农副水产品种养、加工、销售;制药及卫生保健制造;餐饮住宿;房屋开发等。公司是于1992年10月由沈阳市新北制药厂、沈阳莲花大酒店、沈阳市新北副食商场全部资产发起设立的定向募集股份有限公司。原三家发起人净资产中国有资产1828万元折成1828万股国家股,净资产中属企业法人的资产3525.6万元折成法人股3525.6万股,同意向原企业内部职工以1∶1.25溢价定向发行1342.4万股,形成6696万股的总股本。1996年5月以每股发行价8.38元向社会公众发行了3000万股普通股,同年6月18日,“蓝田股份”(A股)在上交所上市交易。2000年1月,公司迁址湖北省,公司名称由“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湖北蓝田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11日,公司名称变更为“湖北江湖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变更为“生态农业”。因公司财务状况异常,公司股票自2002年3月19日起实行特别处理,简称变更为“ST生态”。2002年5月13日,公司股票暂停上市。2003年5月23日,公司股票终止上市。

2.从分析程序角度对蓝田股份的分析

前面已经讨论过,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通过趋势分析来发现审计重点。对于上市公司的审计,往往关注公司是否存在虚构收入或盈利的方面,趋势分析能帮助审计师发现异常情况。图1列示了蓝田股份1997年到2000年的收入变化。

审计实务中,审计师往往基于某一审计年度而展开趋势分析。从图1看出,蓝田股份的业务收入呈现逐渐增长趋势,审计师无论基于哪一年,通过前后两三年的对比都很难发现异常情况。实际上,审计师在具体审计过程中很少关注这么多年的收入变化。因此,仅仅通过单个科目的变化很难发现问题。根据主营业务收入与其他科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审计师一般会关注应收账款、货币资金的变化趋势,从而进一步发现异常情况。图2列示了三者的趋势关系。

图2很明显地显示出收入与其他两个科目(应收账款和货币资金)之间存在着异常情况。我们知道,销售分为现销和赊销,赊销反映在应收账款上,现销直接进入银行存款,但蓝田股份在4年内的高营业收入既没带来应收账款的增加,也没带来货币资金的增加。另外,4年内公司的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4565.10、3880.97、1241.88和857.18万元,相对于收入是很低的,这些都说明公司的销售要么是现销,要么是赊销但资金回笼很快。但进一步观察货币资金的变化,发现没有显著增长趋势。因此,审计师可以判断,回收的资金必定在各年度相继支付出去,资金去向如何就成了审计师关注的重要问题,因为这关系到收入是否真实。通过对会计报表(限于篇幅,没有列示所有的会计报表)科目的分析(这件工作对于有经验的审计师来说是成本很低的)可以发现列示于图3的结果。

从图3中可以看出,固定资产的增长幅度显著高于主营业务收入。结合这段时间内货币资金的相对减少,说明这段时间内所产生的业务收入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显示了公司对未来有很强的信心,因为固定资产投资能进一步支持产出并进而支持收入的增长。

从这几个科目的关系中,我们几乎发现了完整的资金循环。而且这些关系的逻辑非常清楚:收入高速增长带来大量的现金流,现金流又立刻投入到能够带来更多现金流的固定资产上,固定资产进一步支撑现金流的产生。如此说来,公司的盈利前景非常广阔。通过实施趋势的分析程序,审计师没有发现异常情况。虽然收入的增长显著,但结合固定资产增长的分析,上面的逻辑却是可以解释这种增长情况的。因此,虽然分析程序是一种成本有效的审计方法,但是在本文所述的情况下其有效性却大打折扣。收入本身的真实性虽然可以通过实地盘点固定资产的存在性来进一步得到验证,这也是一般审计技术所能涉及到的。但是这已超出本文讨论的范围,而且事后看来,蓝田股份做假(虚构主营业务收入)的根源就是出现在固定资产难以实施盘点上。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讨论的焦点不在于固定资产如何实施盘点,而在于分析程序的缺陷与改进。

可将上面的讨论总结如下,虽然分析程序是一种成本有效的方法,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公司连续几年虚构收入或盈利,且审计师仅关注前后两年或三年的情况时,就很难发现异常情况。而且,在审计实践中,审计师与客户之间的审计关系存在一定的连续性,因此,审计师更疏于把分析程序的时间拉长,这样就更难以发现公司的做假行为了。所以,需要改进这种成本较低的审计方法,让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三、分析程序审计技术的改进

通过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很容易想到把时间段拉长,就可能发现异常之处。仍以蓝田公司为例。该公司1996年上市,上市之后(1997年起)收入和盈利显著增长,但没有产生异常。不过,如果把1995年和1996年的报表加入趋势分析,就可能发现问题。图4列示了这种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1997年—2000年有稳定的增长趋势而使审计师难以发现异常,但一旦把1995年和1996年加进来,就发现公司上市后的第二年(即1997年)主营业务收入有急剧的增长。

另外,表1列示了各年收入对比的情况。从表1看出,1997年增长率高达167.22%,显著高于其他年度。因此,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扩展,我们就很容易发现异常现象,但前提是纳入你分析的时间范围要足够长。如果审计师关注1998年以后的情况,单单比较前后两年的趋势是无法发现异常的。这就是审计实务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因为年度审计一般是对特定年份的审查,在报表分析时最经常的是与前一年情况进行对比,如果审计年度正好是1998年以后,前后两年的对比根本无法发现异常情况。当然,我们并不排除审计师通过其他手段发现异常,但本文分析的前提是以成本最低的方式来实现目标。可见,为了以成本较低、而又有效的方式发现问题,拉大趋势分析的时间段将是合适的。

表1 历年收入及增长率对比表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主营业务收入 30,828.41 46,824.19 125,125.20 164,033.95 185,143.00 184,090.96

业务增长收入

51.89% 167.22%

31.10%

12.37%

-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