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教育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教育的意义范文1
在不少教育者眼中,“创新”是与班级管理无关的,只是和教学有点关系。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它一方面漠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导致根本不会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
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这种创新和独创表现为他们自己提出某一问题,并想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创新教育正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对于中等教育来说,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明确以上认识,教育者就应适当调整班级管理思路,在管理措施上予以正确的导向,这将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二、班级管理理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在社会需求和对受教育者的认识上存在的差异,决定了它们在班级管理理念上是截然不同的。一是在教育目标上。传统教育旨在强调行动的统一性,使学生的在校生活停留在遵守纪律的层次,使管住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要任务。而创新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潜能,着重培养他们开拓、创新的精神,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使引导学生发展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要任务。二是在管理方法上。传统教育是学生听从老师的安排,学生的思维和行动自始至终都在教育者的事先确定的轨道上运行。以行动的整齐划一为管理得法的唯一标准。而创新教育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设有利于自主管理的氛围,引导学生在被管理中逐步学会管理和自我管理。三是在教育评价上。传统教育强调“唯师是从”,学生如练兵场上的战士,时刻等待着命令。学生的优劣完全取决于是否听话及“执行命令”的快速程度和准确程度。而创新教育视学生为主体,是教育过程的参与者、创造者。针对教育对象起点、基础的不同,要求也不同,评价机制迥异。创新教育着重个人对过去的超越,关注的是教育对象的创造潜能有无得到发挥,人文精神是否确立,健全的人格是否得以塑造,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有无得到培养等。
总之,创新教育是一种与传统教育有着较大差异的崭新的教育。我们只有在充分理解创新教育的理念、把握创新教育的内涵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指导我们在班级管理中的教育行为,落实创新教育。
三、遵循基本原则、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确保创新教育的实施
对教育而言,在班级管理中落实创新教育本身就是一次创新 。因此我们切不可操之过急,应该遵循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逐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学过程 一样,在班级管理中学生也是主体,我们就应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条件和最终目的这一教育目标。就是要一切措施、条件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而选择设计的。还要让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育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体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班级的主人,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教育过程之中。
(二)积极创设创新氛围 。创新教育不是竞争性教育,而是合作性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的民主型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平等民主的作风,以平等、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对待学生,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心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选择新途径和新方法处理问题,善于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追求创新的“临界”状态。
创新教育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至2020)》明确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明确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及其关系,找到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及其关系
素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知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促进学生的心理与生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为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教学生掌握已知、探索未知,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问题。通过对传统教育的研究和探索来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及模式,并使其逐步丰富与完善,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素质教育的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正确的人生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创新教育的目标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当说两者是一致的。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造能力,目的是培养创造型人才。因此,素质教育包括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高质量的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强调的创新与创造,所培养的学生要具有相应知识、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的全面发展的人,这样的人才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这样的人才会敢于创新,不断创新,想前人所未想,创前人所未创。所以说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是基础,只有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主体性、个性培养,加强教育的全面性、基础性、多样性与发展性,使教育教学改革走上健康发展之道,才能谈得上真正有价值的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是基础,只有认真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有创新教育的发展。
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2.1加强德育工作,整体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居首要的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的外延得到扩大,德育与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更加密切,德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德育教育融于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落实在教育、管理及服务的各项工作中去,进而增强德育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按照思想道德准则做人、做事、做学问。
首先,德育教育要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每个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德育观,把传授知识作为德育的载体,要善于从教材中发掘道德因素,掌握德育教育的方法,融德育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制度。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要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三是,德育教育要和道德实践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各种道德实践活动的教育引导作用,不断改进德育教育工作方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强德育教育的时代感、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德育教育更加生动活泼。要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德育教育和道德实践的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2.2推进学校教学改革。
从教材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要彻底根除“应试”教育模式,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模式,要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把教师的释疑解惑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结合起来,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始终把握现代教育思想的脉络。要逐步形成一个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高效运行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2.3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
要充分利用社会大环境,努力营造校园小环境,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创造愉悦身心,富有诗情画意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首先,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或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激发灵感。其次,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社团文化建设,多渠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已有场地和资源,从各个方面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及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三、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创新教育是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型教育,它不以知识积累的数量为目标、也不以知识继承的程度为目标,与传统的教育相比创新教育同样也强调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同样也强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但更强调学生创造能力发掘与培养。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不像传统教育那样培养同一规格的人才,而是要全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培养创造型、复合型、通才型的新型人才。
创造性的思维是学生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密切相关的综合能力的核心,想象力、好奇心、挑战性、冒险性、独立性、自信心等个性心理品质是它的非智力因素。创新教育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内涵。
3.1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树立创新的价值观。创新的价值观即是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在整个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坚定地树立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己任的观念,把不断探索和积极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看作是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都要求教育的职能从继承为主转向创新为主;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开发创造力为主;从训练标准化的个性为主转向培养多样化的个性为主,改变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为培养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在课堂的基本结构中,重学生学习过程,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重培养能力的过程。开展情境教学,创设生动、活泼与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逐步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多向思考、科学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运用探索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发现信息与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发展其创造力,同时教给学生发现的方法,包括观察发现、模型发现、相似发现等发现方法。这样,学生就能更有目的地、更自觉地进行发现活动并取得发现成果。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将自己的创造个性渗透于研究探讨教材过程中,实施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以敏捷的思路,深厚的文化底蕴,正确的审美价值,优美的语言,饱满的精神,优雅的举止进行教学,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同时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开展创造性劳动的环境,充分调动和保护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大力提倡教师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造性的思维和方法,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学生,并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3.2通过实践活动与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
实践活动与研究性学习,特别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与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技能及实现创造目标的手段和桥梁,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校期间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在教学的全部过程中都可以进行。如实验课、综合劳动技术课、多媒体授课、讨论式教学、专题研讨及课外发明创造活动、成立兴趣小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欲望与发挥其创新能力。
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如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多媒体技术教学,运用以计算机远程教育、视听结合的声像教学,在提高教学效益的同时,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视听感知、感受人类创造创新活动的成果,激发其创造的意识,树立起创造的志向。
通过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育结构和过程,使学校工作呈现出了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使学校教育教学形式更加多样,教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育教学效果更加有效。而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不但使课堂教学形象、直观、生动、图文并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最紧迫的任务。素质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复合型教育,而创造能力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具生命力的综合素质,是推动个体顺应环境,发掘潜力走向成功的内在动力。因此,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启动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在基础教育中,如何把各种基本素质教育融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特别是创新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办好基础教育的关键,我们将按照基础教育的办学方向加强实践,为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能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国祥。论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镇江高专学报,2009(4)。
[2]刘家丰。素质教育概论[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创新教育的意义范文3
在历史的长河中,历史因为创性而前进,人因为创新而成长,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的创新人才,是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教育。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享受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它的实施刻不容缓。
【关键词】:教育的意义 创新教育 高中数学教学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结
一、教育的意义
教育并不是教授具体内容,甚至也不是传授技能,教育是一种思维习惯或可称其为思想状态。他并不是你的附属品,而是与你浑然一体的;教育是一个最具价值,最有人性的并最富人文关怀的平台,有助于个人成就自我。你们可以凭借这里无与伦比的资源系统,来找寻开悟之光,以照亮你们内心教育的光芒。接受教育就是要培养一种习惯,去挖掘我们所研究的各种事件或现象中多重的全新的意义。
笔者认为教育再深一层的含义就是去激发他或者她去思考自己并找到自己,即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品质,说得更深,亦是一种品德,需要教育去激发和鞭策。因为在这个星球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才是人活着的意义。我力行的与你力行的不一样、我所要实现的梦想和你所要实现的梦想不同,我追求的和你追求的有差别,这才是我们各自存在的意义。
教育为了让人更好的认识这个社会以及自己的人生,从而去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和追求自己的人生梦想,即在这个创新和进步的社会里,创新教育的实行是势在必行的。
二、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一个新词。"创新"一词早在《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中就曾提到过的,是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的意思。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创新教育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而提出来的。创新教育不仅是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方向。我们强调,创新教育的重点不仅是在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就可以了。在创新教育中要考虑适宜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良好的环境,这比什么都重要。这符合的基本原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特别巨大的,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更是巨大。
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而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创新教育的实施是新时代进步发展的标志,也是时展进步的必须,创新型教育不仅仅适合低等教育的阶段,更适合高等教育的阶段。因为,在人生的转折点上,处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们会更快的接受社会的考验,为了更好的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具备创新的能力成为了必然。而在高等教育的学习中对数学的学习,创新学习精神尤为体现。因此,在高等数学教育的发展的过程中,树立创新精神是势在必行。
三、高中数学的教学
高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养成独立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相比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以及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经过了二十多年持续性的教学改革,特别是经过了近年来新课改的冲击与洗礼,课堂教学整体面貌应该说已有了大的改观。在一波又一波改革的推动下,各种新的教育理论、思想、观点纷至沓来,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方法、技术、手段不断涌进课堂。可是长久以来人们所期待的课堂教学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为什么仍然迟迟不能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创造和灵性为什么依然得不到释放,甚至在日复一日的机械学习中被销蚀、磨灭?
然而,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个性品质等等。
在教育的过程中,在新知识生成过程中,教师包办代替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此外,在知识应用过程中,教师包办代替的现象也很普遍,学生缺少独立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更别说在学习上有所创新了。具体体现: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特别是出"主意"、想"点子;代替学生动手实践和亲身体验。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例如:在板书设计上
1、过于追求形式,喧宾夺主。
2、课堂信息超量,抑制学生思维。
3、思维异步,忽略"教"与"学"的互动。
4、分散注意,弱化思维。
5、忽视了传统教育手段,无板书、无重点。
在高中数学教育中,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我们知道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御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是一门比较单调的学科,尤其是纯理论部分很难能吸引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样离不开兴趣。对数学问题感兴趣的学生更愿意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更愿意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其数学学习成绩。而对数学问题不感兴趣的学生经常会感到头疼,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学习成绩。如何增强学生学习数学课的兴趣,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注重课堂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从中发现数学问题,针对这些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能够增强其学习兴趣。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课堂学习与实践的结合。
教育学家乌中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渴求解决未知的力所能及问题的心理,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提出问题,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问题必须是学生想知道的,高低适度,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冲动,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举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合理满足学生的好胜心。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学生在学习探索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探索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在不同活动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特长,展现自我。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不同思想,不同方法,多给学生一些鼓励支持,对别出心裁和好的表现给予赞许,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看到成功的希望。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总结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切社会活动离不开创新。世界的进步需要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来实现。创新性是每个学生都具备的潜能,创新能力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具备的能力。现如今,教育不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解惑"了,而是要培养学生"善学、善问"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研究的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使之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本应该就是一个"再创造、再创新"的过程。教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教育的实施是新时代进步发展的标志,也是时展进步的阶梯。
笔者认为,创新教育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而提出来的。创新教育不仅是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方向。而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是对高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类比、推广、探究、质疑,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一般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在高等数学教育的发展的过程中,树立创新精神是势在必行。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它的实施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创新教育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教材创新 创设氛围 因材施教
创新是我们民族的灵魂,语文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创新的体现是一个“新”字,而关键则在一个“创”字。因为“新”是结果,“创”是过程。创新需要实践,需要大胆,需要主观努力,需要彻底精神。创新的前提是要有意识,这种意识越浓烈,创新的机会就会越多,创新的成果就会越显著。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实施创新呢?
1 对教材的处理上进行创新。
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处理会产生明显的教学效果。可利用增删法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如对《孔乙己》增加一个情节,文章结尾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这是结局,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再增加一个尾声,就是在某某地方,见到了孔乙己死了的情节,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可以通过删去一些内容来进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如《怀疑与学问》中,删去“三皇五帝”这个论据,文章论述内容也无任何变化,如此等等。这样对课文局部进行删减,进而体会删减前后的不同效果,以加深对教材某种内容和某种写法的认识。
2 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民主型的课堂教学会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学习效率高。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任何正常的学生都能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有高考状元自述“自己老师的最大优点是和学生做朋友,以宽松的方式管理学生”。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讲求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讽刺挖苦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要给每一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语文课上要坚决反对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坚决反对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尽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分阶段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以期达到共同提高。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要有耐心,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余地,“再想想”、“是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先坐下思考一下”。即使回答错了,教师也不应立即予以否定。可先让回答错的学生坐下,请别的学生来回答或请大家来讨论。通过正误比较,孰是孰非,不言自明。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得到了保护。当后进生出现这种情况时,尤其要注意顾及其面子,保护其自尊心。教师在课堂上千万不能说“这样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出来,你怎么学的”、“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还不如某某某”等等有伤学生自尊心的话,更不能体罚学生,不让学生坐着听课或站在教室外面。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还要教育全体学生,使他们真正做到相互尊重,相互关心。
3 注重因材施教。
语文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要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新的感受,从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教学方法、手段的单一,教学思路的程式化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语文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诸如激趣法、启示法、点拨法、设疑法、讨论法、谈话法、讲练法、诵读法、串讲法、评注法等等;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如幻灯、录音、广播、电影、电视、录像、语音室、投影、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等;要不断变换教学思路,寻找最佳切入口。例如对《我的叔叔于勒》可以用质疑法提出质疑:既然主要人物是菲利普夫妇,为什么不拟题为《我的父母》,将“于勒”放入题目中是否拟题不妥呢?经过讨论明确,于勒是文中的重要人物,是测量菲利普夫妇认钱不认人冷酷自私性格的温度计,是促使主人公思想态度改变的催化剂,又是“我”同情怜悯的对象,将“于勒”作为题目中心,其用意是十分深刻的。因材施教,其实质是教师以自己的创新之火点燃学生的创新之活,最终形成自己的燎原之势。
4 大胆使用质疑教学法。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思生于疑”。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但有时也难免有疏漏甚至是错误的地方,小到字词的形、音、义,大到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在学生提出了问题之后,教师应给予表扬,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到的见解,寻找正确的答案。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大胆鼓励,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和求索精神。
5 在写作教学中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训练是贯穿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的,但在写作教学中可进行相对集中的训练。具有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基础,而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结构成分之一。培养发散思维要抓住变通性这个关键,着重启发思路,引导思维换向。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经常进行“一题多做”的多角度思维训练。在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的基础上,要避免人云亦云,力求观点的新颖独到。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经常进行“反弹琵琶”的逆向思维训练。逆行思维即“唱反调”,是从反面、对立面对一些常说乃至真理进行审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过分夸大了环境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则正是在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变化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后提出的一种新的观点。又如“弄斧必到班门”、“酒香也怕巷子深”,观点新颖,蹊径独辟,令人耳目一新。
6 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也只有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才有可能有所创新。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不仅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在于进一步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活化课堂所学知识,并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全面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近年来,我们在抓紧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征文、影评、演讲、辩论、读书活动、诗歌朗诵、学术报告、人物专访、社会实践等等,并且创办了文学社刊物,为学生发表习作提供了一方乐土。事实表明,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空前高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地挖掘和发挥。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这是语文教学的大势所趋,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所在。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扎实地贯彻创新教育。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落实创新教育。我们坚信,在全体教育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创新教育之路将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创新教育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艺术设计;职业技术教育;创新思维
由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其艺术设计学科同样获得迅速发展,在其市场、工程学性质逐渐提高的基础上,专业方向的内涵同样也在逐渐拓宽,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相关新兴专业,例如环境艺术、服装设计、包装装潢等等。艺术创新思维当属艺术设计的重中之重,然而,现阶段,现实的生活中,我国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着一些误区,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注重技术,而忽略了艺术修养,所以,怎样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当前中职教育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美术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基础
现代科技对于设计工作带来了极大地便利,虽然创造了好的条件,但是部分设计者却不注重培养创新思维,不注重色彩、素描、构成等在基本艺术素质养成中的重要性,一味地注重技术因素,认为单纯利用它就可以发现设计的捷径。然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是技术因素是艺术构想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则创新思维属于艺术设计的灵魂。相对于绘画艺术来说,艺术设计的抽象性与简约性非常突出,其把个人意图转变成具有设计特性的可视形象。这恰恰能够反映设计者的能力,同时这还属于设计的根本。设计的要素主要涉及到设计形象丰富的创造性、想象性,形式美与艺术的感染力。要想培养设计能力,必须先构筑稳定的美术基础。美术基础是为了开发人们的动手、思维、创造能力,实现从构想到实践的目标。美术基础是其中培养创新思维的一个方法,主要涉及到对造型能力与观察方法的培养,训练模仿与动手能力,培养设计思维与审美能力等。强调美术的基础性质是培养专业设计人才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是开发学生实践与思维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能片面地把它看做是某种固定的绘画表现形式。重点把握下列几方面。第一,创新教学方法,将传统绘画模式彻底打破,加强对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结构是素描基础的关键内容,在实践中应用打散等构成因素,可以进一步开拓思路,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利用色彩训练,使他们以绘画语言来对自己的设计构想进行表达,使他们可以轻松地把构思上升至艺术层面。另一方面,色彩、素描的学习方法同样还是积累设计知识的有效渠道之一。第二,构建创新思维的训练理念,在美术基础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美术基础训练过程中,让他们自由思考,扩散思维,努力探索多样化的表达。课题设置过程中,积极将传统形式打破,摸索符合艺术设计学科特点的训练主题,勇于表现各种新的观念与方法,通过艺术实践来刺激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的探索性的思考力不断提升。第三,坚持以创新教育为主的理念,形成多元化知识结构。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学生的榜样,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自身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可以对学生产生刺激,使他们以老师为榜样,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能力。另外,教师还应当构建起新的审美评价标准,将传统评估模式的绘画倾向的权威性、支配性、单一性适当弱化,强调审美评价的独立性、动手能力等,充分调动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创新思维来自综合学科的基础
作为一门涉及到诸多领域知识的应用性学科,艺术设计的基础是艺术的审美能力与知性,其次是培养设计思想、表达意图,最后是使个人的设计概念得到实现,这同样属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宗旨。现代设计是一种文化创造活动,追求艺术与人的完美结合,使我们的生活品质得以提升。作为艺术和科学的边缘产物,设计往往会被业界专家人士所重视,它将成为科艺术和文化的重要的联结点。这样就对设计师的素质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在今后,设计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修养,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基于现实问题,充分利用各个相关学科的知识,将设计升华为具有艺术特质的文化产品。所以,设计者不断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满足艺术设计的发展需要。首先,设计者的艺术素质。对于设计师来说,如果想表达个人的创意,必须使用到图纸与模型,要是不具备良好的绘画造型的基本功,则根本不能有效表达个人的设计意图,并且还不能使设计由构想的层面上升到实践的层面。或许部分人持有这样的观点,当今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网络以及各种信息技术的普及,传统的手绘的设计表现方式已经过时,值得肯定的是,这种认识过于片面。要想养成良好的艺术素质,一定要学习美术基础,绘画的表达方式不仅可以使作者的艺术品质和感受力得到锻炼,而且还属于设计创新思维养成的有效途径,是审美素养提升的必由之路。现阶段,设计者之间的竞争,并非是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力的竞争,而是艺术创新思维能力的竞争,是艺术表现能力的竞争。其次,设计者文化知识的积累。尽管文化知识能够通过书本获取,也可以通过模仿已有设计作品中获得,然而,单纯依靠这些根本无法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设计师。这需要在长时间的持续学习中积累经验,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对设计对象反映出满足现代文明的需要,充分反映出生活的积极意义。再次,设计者的技术掌握。优秀的设计离不开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的艺术修养与设计专业知识的积累,应当掌握自己设计产品的制造工艺与机械结构,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全面掌握各种新产品加工工艺,应当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综合设计统筹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产品。除此之外,成功的设计必须随时注意市场的需求动态性,同时展开深入的调研,作出准确有效的预测,应当善于汲取优秀设计的精华,这样才能够设计出更好地作品。
三创新思维是艺术设计的灵魂
设计的要素主要由审美、结构、技术、材料四者构成。就设计作为造物活动的过程来说,其仅仅具有一个核心要素,即创新思维,审美的、艺术的、技术的创新思维。对于设计师来说,只有拥有熟练的技巧、良好的艺术素质,才会拥有良好的创造思维与设计能力。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设计方法日益发展完善,著名设计巨匠包豪斯的设计思想在今天依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设计史的发展、设计的形成进行分析,自古至今,设计始终深深扎根于艺术之中,两者紧密相连,而艺术创新思维是艺术设计的灵魂。然而,伴随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种片面地注重技术方法,不注重艺术创新思维的苗头逐渐开始在设计领域萌发、蔓延。毋庸置疑,设计肩负着赋予产品美和实用功能的使命。信息化的发展使各种设计资源能够充分共享,要是设计师不具备审美的趣向,丧失了艺术创新思维,在这种情况下,那么他所设计出的产品的个性化特征会随之而逝,设计同样会丧失其存在的基础。过多的注重技术会导致设计风格呆板、机械、没有历史感、没有感情,并且还会在很大产生影响到艺术性与审美性。当今社会环境非常复杂,同时也在不停地发生变化,职业技术教育的课题与任务同样愈发具体,其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一定要学会以敏锐的洞察力来观察身边的事物,以敏智的头脑来思考身边的各种动向,从设计的思维角度,发现身边还没有达到我们所期望的那种改善,以有效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在今后,设计师需要时刻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与注意力,善于追根究底,积极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善于把握各种细节,演绎成具有创造性的认识,形成新的设计创意。所以,设计品质优劣的关键,是由设计者对艺术、文化、技术的整体把握所决定,其品质主要是由思维的创新所决定。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社会需求型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设置艺术设计专业,旨在为社会培养大量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而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当中,应当将创新思维的培养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而且要形成常态化,坚持不懈的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兆卓,刘海英.应试教育背景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实用性创新教学探究[J].中国职工教育,2014,24:189-190.
[2]沈杨.职业教育与艺术教育双轨并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探索[J].求知导刊,2015,04:82-83.
[3]胡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艺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改革路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7:162-164.
[4]徐向东.职业学校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J].科技与企业,2013,17:226.
创新教育的意义范文6
学前教育创新教育教育体系构建策略学前教育阶段的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他们的学习生活还是一片白纸,需要家长、教师与社会共同担起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因此,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不断创新教育教学观念,以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学前教育体制的改革,进而促进学前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以使学前教育最大化地发挥其教育基础、指导教育等作用,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
一、加速学前教育创新体系构建的意义
学前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推动教育事业与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因此,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重点研究创新教育、学前教育等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以促进学前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
学前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它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人文精神、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学前教育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基础与关键。因此,学前教育工作者致力于构建学前教育创新体系是以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运用更为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综合能力与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时影响学生生活信念、价值观、非智力因素的形成过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构建学前教育创新体系除了可以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之外,还对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有重要意义。构建学前教育创新体系,可以将“公平教育”落到实处,给予每个人接受教育的权利,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利。这不仅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成功,同时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向学生传递健康、正确的生活观念,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爱国思想与人文精神,这对地区文化交流、社会经济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加速学前教育创新体系构建的策略
学前教育是学生人生教育的开始,也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快学前教育创新体系构建的速度,以促进创新体系积极作用的发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教育事业改革的深入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严格遵循学前教育创新体系构建的原则。在构建学前教育创新体系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原则进行,以加快体系构建速度。(1)家长辅助:学生接受学前教育不仅是教师的责任,同时也是家长的责任。家长必须认真学习学前教育思想与知识,积极与学前教师沟通,为学生制定科学、适宜的学习计划,并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榜样,辅助教育教学,促进学前教育效果的提高。(2)全面发展: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素质的人才不仅是指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因此,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进行教育,创新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素养。(3)适宜环境:良好的环境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因此,要想加快学前教育创新体系构建的速度,必须为学生提供适宜的环境,这不仅包括学校学习环境,同时也包括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在教师、家长与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之下,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进而促进创新体系的构建。
第二,重视创新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整合。在我国,创新教育是近几年来兴起的,它以“创新”为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制定创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形成与提高。在构建学前教育创新体系过程中,必须注重创新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效整合,将创新教育融合在基础教育中,并在创新教育中完成基础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个体差异性,从而为提高学生基础知识技能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创新学前教育体系中的课程结构。在学前教育创新体系中,学前教育的课程结构也应该是以创新为主要指导思想,包括创新的课程内容、创新的课程讲解方法、创新的课程组织活动等,从而将创新贯穿于整个学前教育阶段,走出课程教授的误区,使课程教学发展成师生共同参与的模式,使学生在这样的课程结构下,不断接受基础教育与创新思想的熏陶,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第四,不断完善学前教育相关管理体制。新教育体系中也需要有相应的、创新的管理体制来解决体系构建中的各种问题。因此,在加速学前教育创新体系构建过程中,也需要针对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对相关管理体制进行创新与完善,以促进学前教育体系管理效率的提高。另外,国家也应该提高管理意识,科学调控与规划学前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问题,以促进学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改革学前教育教学技术与方法。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教育技术与教学方法的创新,这为提高学前教育教学效果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因此,在构建学前教育创新体系过程中,必须加大对教育技术与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力度,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深度探究的机会,从而促进学前教育创新体系的完善。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思想与方法,以加速我国学前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为创新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相信,在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必将加快学前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速度,形成新型的教育教学体系,为促进学前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思怡.宁波市四举措突破学前教育瓶颈深化构建现代学前教育体系[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05).
[2]高润,崔映芬.北欧五国学前教育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8).
[3]尹坚勤.构建江苏省托幼一体化学前教育体系[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