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专题教育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意识形态专题教育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意识形态专题教育方案

意识形态专题教育方案范文1

一是强化政治理论学习。今年以来,市地志办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6次,抓住“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活动,深入基层开展宣讲活动,强化爱国主义教育。采取制作板报、播放视频以及上专题党课等方式,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进一步增强了干部职工的爱国意识。

二是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机制。按照市委有关要求,细化和完善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机制,明确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意识形态工作职责,形成了目标明确、职责分明、齐抓共管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体系。

三是注重正面宣传。发挥地志办的作用,收集整理先进事迹,讲好故事,强化榜样示范和典型引领功能,引导干部职工见贤思齐,主动学先进、人人赶先进。

意识形态专题教育方案范文2

一、工作目标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等融入干部日常工作学习,不断推动干部教育培训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努力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推动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具体工作

将经常性干部教育内容融入干部日常学习生活中,促使广大干部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开展经常性学习教育,有力推动经常性干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一)建档立卡

除公益性岗位人员外的在职干部都需建立经常性干部教育学时档案,如实记载干部参加教育情况。每名干部需自行填写干部教育学时档案,由各科室负责人定期上报党办。

(二)集体学习

1、任务要求。干部每人每年参加集体学习不少于90学时,按照一天8学时、半天4学时折算。

2、获得途径。干部参加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研讨、专题讲座、专题调研、学习心得交流,支部“”、“周学习日”等方式开展的经常性在岗集体学习。

3、佐证材料。

①党组理论中心组的集体学习,以学习研讨方案、专题调研方案、调研报告、集体学习记录本等为依据。

②落实“周学习日”制度,将每周五上午定为“周学习日”,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七大战略”、打赢“三大攻坚战”、推动“一带一路”、抓党建促宗教治理、国家总体安全观教育、保密工作、巡视巡察制度、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等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开展集体学习,每人每年参加集体学习不少于90学时。

(三)个人自学

1、任务要求。干部每人每年自学不少于120学时,其中自主学习70学时,网络学习不少于50学时,按照一天8学时、半天4学时折算。

2、获得途径。

①干部自主学习学时,可通过读书、学习文件、开展调研等形式活动获得。

②网络培训学时,可通过“省领导干部网络培训学苑”“省公务员网络培训学院”“州干部教育网络学苑”“学习强国”“新时代e支部”等各类网络在线学习平台的学习获得。

3、佐证材料。

①干部个人自主学习学时,根据个人学习笔记、个人调研方案、调研报告为依据。

②网络培训学时依据后台形成的学时计算,比如“新时代e支部”学习时长折合成学时、“学习强国”积分折合学时记录。

三、其他要求

意识形态专题教育方案范文3

关键词:高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党的十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譹?訛。

高校是国民教育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国家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推进高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应该从思想、制度、形式、理论等方面合力推进高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

必须充分认清高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迅猛推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这为西方敌对势力推进文化渗透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互联网迅速发展,加剧了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使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更加凸显。互联网已经成为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交锋的平台,成为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较量的场所,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战场?譺?訛。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和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关系、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意识形态空前活跃和复杂。一元与多样、传统与现代、外来与本土相互交织,社会思潮更加纷繁复杂。

高校是各种新思潮汇集的场所之一,大学生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社会上各种价值观念、生活信念、行为方式等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校园中,使高校成为社会多元文化集中展示与交锋的重要场所。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高校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政治颠覆和思想渗透,实现其“西化”、“分化”图谋的重点。少部分大学生,极易接受一些不良社会思想,从而出现政治淡漠、信仰迷失、价值取向扭曲等现象。如何用主流文化引领大学生的社会思潮建设,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构筑精神文化高地,成为引领大学生成长的主要挑战。

高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一是在思想上必须坚持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决定着高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性质和方向。二是认真学习领会十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广泛传播,入脑入心。在高校巩固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二、构筑制度保障,建立有效机制

制度保障是指要通过建立健全一套有效的领导、监督和激励体制等,来切实保证高校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完善的制度来作保证,要把制度建设贯穿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中,坚持重点突出,整体推进?譻?訛。

建立有利于推进高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工作机制。高校各级党委要加强对高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统一安排部署,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主要领导亲自牵头,分管领导指挥协调,党委宣传部具体负责,各相关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高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工作机制。同时,完善考评工作机制,把开展学习和践行高校核心价值体系的情况有机地融入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中,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表彰奖励,使考核指标由“软”变“硬”,确保工作落实。

建立健全大学生学习和践行高校核心价值体系的激励机制。应激发大学生践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动力体系,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绩效考评等激励机制,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和践行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学生、先进分子、典型模范等给予肯定、赞扬、奖励,以进一步鼓励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落到实处。

建立有利于高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推进高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长期的战略任务。一方面,高校领导班子要切实抓好当前的工作,需要出台细化方案、配套政策的就抓紧研究制定,尽快使高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见到更大的成效。另一方面,要建立长效机制,切实推动长远建设。认真研究高校核心价值体系的规律,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三、形式多样,合力推进

形式多样,合力推进是促进高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建设高校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充满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需要多方力量、多种形式、多种平台、多种载体合力推进。

注重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平台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渠道,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阵地,发挥着理论教育、思想引导、指导实践的重要功能。

抓好载体建设,依托校园文化、传媒、生活等载体,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鲜活性。首先要抓好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丰富多彩的先进校园文化活动是推进高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应探索体现高校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深受大学生喜爱的先进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促进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其次要抓好传媒载体建设。利用校园网、校报、校内宣传栏等多种载体,通过开设专页、专版、专栏,大力宣传高校核心价值体系,尤其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载体、手机、微博、飞信、引导师生提高对构建高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实践认同;再次要抓好校园活动载体建设。通过专题讲座、演讲辩论、征文大赛、红歌会、庆国庆等多种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寓于校园系列活动中。

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教育,高校要积极建设大学生德育教育、法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等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结合学科专业实际,组织大学生通过一系列的“三下乡”、假期社会调查、勤工俭学、专业实习等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促进知识的转化;通过参观、调查、访谈等实践活动,把具体的价值判断渗透到实际行动的各个环节,形成正确的价值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更好地把建设高校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使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推动高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

四、增强理论自信,推动理论自觉

理论自觉是指思想觉悟达到一种清醒的境界,具有明确的认知目标、价值取向和行动规循。理论自觉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阶层、一个群体对指导实践的理论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这个理论在实践中的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理论自信是指对理论持有的执著信念和不放弃、不偏离的坚定精神?譼?訛。理论自信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阶层、一个群体对指导实践的理论的肯定和认同,包括情感认同、理性认同、实践认同、责任认同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源于实践面临的问题,解决实践面临的难题,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以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率领全国人民开拓进取、中国人民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问题,体现了理论自觉,是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信的基础上,高校应推动理论自觉,积极探索高校核心价值体系,分析高校思想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分析原因和危害、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的高校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策略、方法和途径,解决好新形势下“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理论自觉的过程,而高校核心价值体系的探讨,是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自信的基础上的理论自觉,不仅符合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而且意味着高校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完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要充分认清前进道路上的挫折和困难,探索和把握高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规律,推进高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顺利进行。

引文注释

?譹?訛 云南省党校党委宣传部.学习文选[M].昆明:联合编印,2012:25.

?譺?訛 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党建读物出版社 学习出版社,2011:90-91.

?譻?訛 方文.构建长效机制建设核心价值体系[N].云南日报,2011-10-24.

意识形态专题教育方案范文4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专题化教学 慕课 混合式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专题化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突破教材知识体系,突出重点理论背景和重大现实关切的教学讲述模式,已成为一种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随着“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以慕课为代表的网络教学新方式对传统高等教育形成强烈冲击。“慕课”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新发展和突破,体现了开放教育资源从单纯资源到课程与教学的转变。慕课具有工具资源多元化、课程易于使用、受众面广、参与自主性强等特征,为现代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先进的理念和优质的资源。“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①“专题+慕课”混合式教学是适应《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要求,有效结合在线慕课学习、课堂专题教学和实践探究教学三种方式,探索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学习的融合,是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下面以“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谈谈具体的实践与思考。

“专题+慕课”混合式教学要突出“四大取向”

1.价值取向:把握方向,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性

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对价值追求、价值评价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和行为选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取向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思想教育人,就是为了帮助和引导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提高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能力”。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升大学生个体核心竞争力和国家整体文化软实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使其成为具有“三自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将增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贯穿全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贯穿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中塑造心灵和培养灵魂的关键性作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创新必须保障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取向,既要采用喜闻乐见的新形式,更要确保教学过程可控和教学目标可期。

2.自主取向:尊重个性,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自主取向是指教师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能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组织学生个体或团队利用教材、辅导资料、网络资源自主掌握课程相关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开展经典阅读,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是学习者控制学习的能力”,③自主学习能力包括自我激励、制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策略、创造学习环境、监控和调整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成果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自主学习取向是对学生学习意愿和能力的尊重,得到大学生认可与欢迎,为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主取向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强调教师按照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控制、有检测、有敦促地提供帮助,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学生自主学习,主要由自修教材、经典阅读、慕课平台、探究性学习等环节组成。自主取向不是解决思想政治课教学课时有限的权宜之计,而是帮助学生转变学习理念和提高自学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

3.实践取向:关注现实,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应用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价值重要表现之一是理论思想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理论教育是一种实践型活动,也表现在青年学生除了在课堂上了解学习,更需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觉接受和践行。”④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发挥的理论阐释力、理性吸引力,更要体现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和穿透力。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运用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重视实践取向,改变大学生重知识学习、轻理性思考,重书本学习、轻实践应用的陈旧观念。“专题+慕课”混合教学改革中要专门开设实践成果展示课,为学生提供实践探究和学习交流的平台,运用撰写读书评论、课程论文、专题研讨、个人主题汇报、团队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培养实践能力,在生动活泼的多维场景中体现思想政治理论实践价值,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展现学生个性和团队协同的魅力。

4.学术取向:凸显方法,突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性

高水平或有特色的本科教学应体现在指导学生开展大量经典阅读和训练学生基本学术素养上。学术导向是培养学生信息查寻的“搜商”,引导学生关注前沿知识,掌握常用科研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科研论文撰写方法,带给学生在学习方式和科研精神养成上的变革。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要通识课程之一,必须从经典阅读和学术职业素养方面高起点开展教学。既有别于高中阶段的知识教育和应试教育,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期望值,更有助于学生后续专业课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政治、经济、哲学、伦理、历史、社会、法学等多学科多领域,是倡导个性教育和开展经典阅读的有利场域。学术取向是指导学生阅读和自主学习的需要,也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需要。通过指导学生开展相应学术研究,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精神,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专题+慕课”混合式教学要实现“五维同构”

1.以教材为主导,制定教学标准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育部规定的大学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课程教材由教育部组织国内知名专家统一编写而成,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统编教材的主导作用。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把握教材精神实质,立足教学实际编写课程《教学标准》。《教学标准》一般从课程定位、课程中学与教的目标、内容标准、学与教实施建议和教与学的评价五个方面进行规定,是开展课程教与学的规范性指导文件。《教学标准》从整体上确立了课程性质、教学理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知识模块、目标达成和评价建议。《教学标准》是依据统编教材和教辅资料编制的课程教学文件,有利于学生明确课程学习目标、过程和考核要求,有利于教师把控教学进度和实现预期目标,是切实规范课程教学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

2.以慕课为平台,组织在线学习

“阅读电子化、沟通网络化、娱乐数字化”是当代大学生在信息社会条件下的认知心理特点。因此,教师掌握和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注重网络教育资源的采集、加工和使用以活跃学生思维和活泼课堂气氛成为不可抵挡的一种潮流。慕课是在网络和信息技术支持下出现的新型教学方式,慕课教学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话语权,实现了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通过在线自主学习、在线交流互动和小组研讨等方式,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趣味性。在“互联网+”时代,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几乎是每个大学生学习的必备工具,微博、微信、QQ等“微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课堂和最前线,必须与时俱进地应对“微时代”的各种变化。目前,比较知名的慕课平台有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等网站。一般院校在实践中可采取以下办法解决慕课教学平台问题:一是师生同步注册清华大学“学堂在线”或其他高校类似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平台,共享名校优质网络资源,并辅助于QQ群等其他网络手段;二是自主开发校本网络课程资源;三是综合利用微课等网络公共资源和QQ群或微信朋友圈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在线教学。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及课堂内外互补互动的教学场景,拓展教学时空,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实效。

3.以问题为导向,确立教学专题

科学始于问题,强烈的问题意识一直是学说出场的重要路径。马克思指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⑤当下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相当突出,生态环境、科技伦理、道德危机、文化冲突等,无不与社会最大多数人休戚相关。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必须关注社会现实,从问题出发学习和研究基本原理,紧紧围绕“什么是、为什么要学习与怎样坚持和发展”展开教学。在凝练和设计教学专题时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回应社会现实。一个有价值且有吸引力的问题是专题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通过系统梳理理论体系和社会现实,与时俱进地确定讲授专题。

4.以逻辑为主线,建构教学体系

在专题教学组织过程中要突出问题思维,系统梳理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内容,建构理论逻辑和教学体系。“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对象的问题思维,是指在明确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问题发现、问题设计以及问题分析与问题解决的方式,编制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⑥在逻辑建构中注重从“What”、“Why”、“How”出发,围绕现状如何、问题所在、主要原因、如何评价及如何建设五方面来开展教学设计。如《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发展中的辩证法》专题的教学逻辑体系构建,围绕辩证法原理即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进行问题设计,逻辑体系可从中华传统文化千年流变,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以形成?如何辨证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建设路径五个方面来构建,彰显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逻辑魅力。同时,讲解中要坚持用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这条主线,彰显理论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问题上的阐释力和解决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5.以能力为本位,开展实践探究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是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学生,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并进而提升国家软实力。“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使大学生能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领悟理论的深刻内涵,认清各种思潮的负面影响,确立理论指导社会实践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⑦在“专题+慕课”教学中除了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外,还要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成果交流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以个人或小组选择社会热点话题开展探究,形成课程论文、读书报告等成果,以专题研讨、主题辩论、PPT、微视频、微电影、情景剧等形式在实践课堂展示和交流。通过开展实践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们的思想激荡和观点交锋,提高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的阅读素养,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运用基本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及信息媒体的表达与创新能力,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夯实基础。

“专题+慕课”混合式教学改革尚处于探索过程中,存在一些待完善的方面。一是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慕课学习需要学生自主在线完成,专题化课堂教学与实践探究教学时间分配大致按“2+1”模式,即实践课时占理论课时的1/3。二是要强化慕课教学、专题教学、实践教学三者协同。慕课教学是辅助,专题教学是核心,实践教学是拓展。慕课自主学习作为课堂专题化教学的基础知识准备,主要解决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和在线学习考核问题。课堂专题化教学是建立在慕课学习基础上的理论知识的运用与拓展,解决慕课无法实现的教学目标。实践教学是探究性学习成果集中交流与展示的平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升知识运用能力。三是课程考核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协同。以课程成绩百分制为例,一般慕课学习及评价占30%,实践探究成果评价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50%。

注释:

①何克抗:《从混合式学习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②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

③本森:《语言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外语教学出版社,2005。

④柴晓霞、张二芳:《高等院校理论教育原则研究》,《研究》2009年第6期。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⑥魏则胜:《论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意识》,《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第7期。

意识形态专题教育方案范文5

1.教学管理体制变迁:混合制—双轨制—整合制的嬗变三十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经历了混合制—双轨制—整合制的轨迹嬗变,实现由混合虚拟教育管理机构向专业教学科研实体机构转变。这就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管理机构及组织执行机构,权责明晰,明确了二级机构的职责、功能、地位、权责等问题,成立独立的教学科研机构(如有的高校成立学院、政治教育学院、社会科学教育学院等)。这种教学与科研整合的一体化实体管理体制与机制,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相互支持,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教学课程设置改革“:85方案”—“98方案”—“05方案”的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不断得到完善,经过“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的改革完善,其课程体系和理论体系建设得到了丰富与发展。这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程体系随着时展主题而不断变化,以中国化理论变迁为线索,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程体系的现代化科学化改革实践,深化了我们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3.教学理念创新:对政治—人本—发展—逻辑的关注转向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发展的灵魂。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所处的社会地位变化而实现从‘政治自觉’到‘经济自觉’到‘人本自觉’的嬗变,发生了从‘物本’向‘人本’的现代化转换”[1]。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理论逻辑、认知逻辑、生活逻辑的关注,对生命、发展和心灵的关注[2],符合学生生命成长和教育教学规律。

4.教学内容整合发展:对政治性、社会性、公共性的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在高校思想领域以教育形式展开的政治实践活动。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进行考察,对政治性内容的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内容和本质规定,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发展变迁的不变主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不断推进,社会生活领域出现了众多影响党执政合法性的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诸多社会民生问题,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适应这种新的社会形势和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将越来越多地通过公共环境、设施的教育价值利用与再造,公共文化空间与公共传播途径的利用与再造,公共性活动的开展及其价值引导来进行。”[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社会性”关注与“公共化”转型成为新时期的一个重要趋势,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教学研究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5.教学主体互动:“主体性教学”向“主体间性”教学转型随着主体间性理论、主体间交往、交往实践哲学等理论逐渐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视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征逐渐显现,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共在的主体间的存在方式、主体间的交往活动,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维定式,从平等的视角、和谐的视角、人性的视角观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突破了主客二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质的跨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逐渐引起重视。

6.教学方式丰富多样:由单一教学方式向多元教学方式转型从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方式发展来看,出现多元多样教学方式并用的态势:“研究型”教学[4]、对话教学[5]、体验式教学[6]、启发式教学[7]、混合型教学[8],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现代转向

从系统要素视域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涉及教学主体、教学空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环境等要素。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基于“90后”大学生期待“什么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访谈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遭遇“实效弱化”、“情绪极化”、“信息乌托邦”、外源“负能量”等现代性困境。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从整体体系层面加强多方面的建设,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管理体制机制、重视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完善相应的经费支持等条件保障外,还要逐步补强“短板”:一是教学内容以时代化为先导;二是教学方式的生活化;三是教学主体的主体间性化;四是教学环境的“文化化”;五是教学体系的系统化,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1.教学内容以时代化为先导:政治化、理论化、知识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在教学课堂中施加给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意识形态政治内容。

(1)促进教学内容的时代化契合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理论逻辑、认知逻辑、生活逻辑的关注,在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遵循教育与学生成长的双重规律的前提下,注意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认知性。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构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在突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中增加生命教育、核心价值教育、廉洁教育、交往教育和幸福观教育的内容。强调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着重建构主动学习和契合学生认知水平。

(2)守住教育内容的政治性本质规定其具体表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是以政治思想为主导的理论和价值观的灌输、宣传、教育、内化等,其教学组织管理体制由政治制度规定,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也需要政治权力支撑。在实际教学内容中,如“纲要”课教学内容重历史史实,往往不经意间在突出“历史”的同时“淡化”了政治,出现了使“纲要”课由政治课演化为历史课的倾向。因此,要注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政治性本质规定。

(3)提升教育内容的知识化增量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和知识性,正确处理意识形态性与科学化、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灌输与内化的关系,体现的科学体系、理论范畴、思想观点、创新思维等;另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放置于西方现代史的时空场域中,运用中西方比较视域进行分析,分析理论发生发展的国际背景、时代背景,把握教学内容的时空逻辑。此外,还要注意将教学内容与本地史结合起来,特别是教学区域所在地的地方历史与时代文化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和载体,如乡土地理、民风习俗、革命文化、历史人物、社会变迁等等,及时有效地进行教学。如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融入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之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2.教学方式以生活化为中介:与社会实践和个人经历相结合

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达到意识形态的目的,仅仅用意识形态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方式方面需要将道德、法律、意识形态等作生活化处理,以生活化的教学形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实践和主体生活结合起来。

(1)坚持“灌输与对话”的统一灌输理论是的重要原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秀传统。当前部分“90后”大学生中存在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如果不旗帜鲜明地坚持灌输理论,就不可能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因而,要在继续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灌输的同时,需要克服将理论灌输原则与具体的教育方法等同起来的“生搬硬套”,注重借鉴运用苏格拉底的“问答式”、孔子的“启发式”方式,紧密结合改革开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采用讨论式、提问式、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的方式启发大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

(2)注重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90后”大学生具有“同质性”和“异质性”两方面的特征:同质性表现在寝室成员在性别、年龄、文化素质、专业或年级方面基本相同或相近,由于长期在一起生活,还会培养一些共同的兴趣爱好;异质性主要表现在每个成员的文化背景、性格、生活习惯等方面,由于出身、经历、成长环境等差异而导致个性品格也不同。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从受教育者的心理和思想实际出发,注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丰富性。注重运用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真正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满足学生理论探索的需要、解除困惑的需要、主体参与的需要、情感交流的需要,培养他们做人做事的能力。

(3)注重教学方式的“公共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国家课程,理应是公共价值观的有效传播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理应是社会公共事件的专业阐释者,是公共价值观的践行者”[9]。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在目标、内容还是方法、路径、载体、手段,乃至资源、环境等方面,都会日益突出地体现出公共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备公共关怀,具有问题意识和公共意识,以主体的积极性参与培育具有公共的人格和公共事务能力的大学生主体。在教学方式方面,要改变传统的相对封闭的教育方式,采取一些形式把大学生推向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如积极开展以假期社会调查为主的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实际,思考社会问题;结合“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学生利用暑期参与社会实践或周末进行社会调查;组织开展现场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增加教学方式的公共关注和教学主体的公共性参与。通过教学方式的“公共性”关注和公共化转型,将封闭的课堂教学与公共的社会交往连通,改变理论的系统灌输向价值观念引导、公共生活能力的训练转变,让大学生主体拥有真实丰富的价值观心理体验与公共参与。

3.教学主体以主体间性化为核心:教师“独白”向师生“合奏”转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主体性力量,实现由教师“独白”向师生“合奏”的主体间性转型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内在诉求。

(1)教师要有言传身教、身心兼修、教学科研相长的主体自觉综合看来,全国高校学科的科研人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承担着高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大功能之时,还要承担着党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责任。理论学科教师的“师生比”高,承担的教学任务重,同时还要承担学术科研、职称评聘等压力,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三种“劳动”,即脑力劳动(理论武装、教学改革、教学科研相长)、体力劳动(多校区办学、跨城办学、跨区办学的奔波)、情绪劳动(职业倦怠、学科意识、学科认同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保持专业热情和学科自觉是重要的问题。在新近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从“组织领导、思想引导、解决实际问题、师德师风建设”等外部条件保障方面做出了制度性规范与条件保障。同时,有了外部保障和条件支撑外,还需要教师主体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自身职业道德素养、学科意识和学术精神的培养,注意内在素质的提升,关爱学生,用自身正确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达到身心兼修,教学科研相长的“境界”,做到真正的“立德树人”。

(2)教师“主动教”与学生“主动学”的转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具备的教学艺术、学术能力及知识深度和广度相比其他课程可能要更高,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需要从教学艺术、学术能力、知识增量提升教师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潜力,这是赢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和“点头率”的重要前提,也是真正实现从“要我教”到“我要教”的转变的内在自觉。从课堂教学而言,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师“独白”教学模式,转向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通过讲授与讨论、情景互动教学结合,形成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探讨式教学模式,让教师“独奏”转变为师生“合奏”,让学生“动”起来,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

(3)教学主体力量的整合与互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群体;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包括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导师等教师队伍群体;三是作为自我教育主体而存在的个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主要是专职教师及部分学生兼职辅导员等,因而要将分离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与学生工作者、党建工作者等主体相互互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党建、学生事务工作者角色互动。一方面,通过整合学校党建工作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主体力量,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补充力量,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职教师也可通过参与党团组织的大学生课外活动,如大学生社会实践、“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达到主体力量的互动与整合,共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另一方面,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到学生社团活动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与大学生社团活动载体平台互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把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延伸到课外活动和课外时间中,通过“师爱传情,以情感式教学感动学生;对话引情,以对话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激情,以自助式教学激励学生;课间寓情,以快乐式教学愉悦学生;课下延情,以延伸式教学打动学生”[10],改变部分学生对政治课的抵触心理,实现主体之间的情感互动。

4.教学课程环境以文化化为重点:建构思想政治理

论课程教学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产生发展过程中影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主体等要素的社会空间存在方式。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环境,即除了受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宏观环境的影响,受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中观环境的影响,还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微观环境的影响。

(1)通过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物质文化环境加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物质文化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创造物,包括两方面:一是高校发展过程中以外在物化形式表现出来的校园基础设施、校园环境布局和校园建筑等校园教学环境直观的表现形式;二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课程、课时表、教科书与教材等集中体现了社会对于大学生必须习得的文化内容、文化价值的要求等在内的课堂教学物质文化环境。要加强高校校园环境育人功能建设,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挖掘环境育人资源,美化育人环境;要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环境育人环境建设,广泛开展以体育、娱乐、学术科技为基本内容的文化活动,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实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教材建设、教师队伍、教学媒介、实践教学、课堂文化设施等课程物质文化建设,开展如学术讲座、知识竞赛、辩论赛、专题讨论、情境扮演等活动,利用影视频资料的形象生动性,契合文化媒介的特质加以传播与强化认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治学风格、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等。

(2)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制度文化环境强化规约为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必须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制度,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制度文化环境。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制度化规范;二是渗透于教学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因此,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化建构,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专业化、知识化、科学化、时代化的知识制度化体系,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课程管理、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等学科制度化体系和管理制度化体系;另一方面,也要不断融入中国化的理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推动渗透于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入耳入脑入心,见言见行见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制度文化环境的“规训”功能。

(3)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精神文化环境加以熏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精神文化环境主要是指一种由师生长期创造的特定的文化价值和精神环境,包括校园的精神文化氛围和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环境两个方面,即优良校风、班风、教风和学风的营造等。通过塑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建设学习型校园、廉洁校园;通过建设体现为以参与、合作、理解、体验等为标志的课程班级教学文化,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学习、成长展开的交往文化,营造良好的班风;通过明确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的价值,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文化传统和价值准则,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使教师既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传递者,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建议者,建设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风;通过学生的自觉学习,提高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把蕴含在学科课程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加以挖掘和提升,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发挥精神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陶作用。

5.教学体系以系统化为归宿: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认知体系、行动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系统化建设中,要有价值理念引领,以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认知体系和行动体系建构为中介,发挥专家、教师与学生三个主体作用,强化学术与知识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生长与成才统一,建构让“学生受益和满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化教学体系。

(1)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是教学体系的基础和依据,教材体系规定了特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教学体系是教材体系的拓展和延伸。这要求教师既要具备专业知识修养,又需要增加自身知识的交叉性和丰富性。在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吃透教材,融会贯通,把握教学体系的整体框架、发展脉络与思想精髓基础上,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意识,促进课堂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辅助活动相结合,在吃透教材、确定所针对的问题、设计个性化教案、精选教学案例、合理使用多媒体、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度高的教学辅助环节、倡导师生心灵互动等基础上构建内容精致、层次分明的教学体系。

(2)教学体系向认知体系转化从教学体系到学生认知体系的转换过程中,教师主体既要自觉渗透对大学生主体的本体关注,也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切实需要和利益联系起来,依靠思想的力量和真理的力量建构富有思想与逻辑的教学能力,适应学生认知水平与成长需要的能力。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理性和法治理性;通过“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帮助学生学习并获得哲学素养和哲学理性;通过“中国近代史纲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理性,以史为鉴,通晓古今;通过“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获得理论素养和实践理性;通过“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和中国灵魂,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功能。

意识形态专题教育方案范文6

一、思想政治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而言,是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管理手段,对于员工而言,是促进企业成员发展最大化的管理活动,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形成闭环管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通过选、用、育、留等过程环节,实现人力资源对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供给保障。

随着时间的推移,思想政治工作在原本宣传导向的基础功能之上也获得了现代管理的进一步发展,这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化发展相互交织,两者基于管理对象的同一性进而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互相作用,这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和嵌入成为了管理者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二、将思想政治工作嵌入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思想政治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对象和载体上具有同一性,如何将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的嵌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中,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幅度向纵深扩展,进一步提高管理成效的保障。将思想政治工作镶嵌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有以下原则:

1.导向原则。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思维导向,是对人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是方向性的思想教育,通过价值观层面的塑造,改进思维方式,规范行为操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非常广泛,不针对个人和群体,是面向全体员工的,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并凝练为企业精神,表现为同一的核心价值体系,触发并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是企业各种资源中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这种导向性的行程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具有潜在的规范意义的。

2.人本原则。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思想引导、转化、教育工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其工作的主体与客体也是“人”,现代思想政治工作倡导的以人为本,一是以人的价值为根本,注重人的价值的实现;二是以人为根本的依靠力量,注重人的工具性。这与人力资源管理中使用、开发人的价值,同时也促进员工个人的成长成才不谋而合,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关注员工的发展需求、学习需求、利益需求,掌握员工动态,管控资源配置,设计发展通道,让员工在发挥才能和创造价值中得到应有的肯定与尊重,符合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性和首创精神的指导思想。

3.激励原则。激励机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表现为为了实现思想政治目标而制定的政策及激励手段,通过建立目标与激励机制、物质与精神激励结合机制,工作丰富化扩大化机制等途径,可以实现员工精神需求的满足、良好工作氛围的营造、逆反心理的消除等管理目标。思想政治工作归根于人的思想,而人的思想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是连续的信息活动,因此要想在员工管理程序化、规范化的基础上、实现能动性的开发,促进潜能的挖掘,企业必须把激励作为管理手段,从正向、反向,定期、不定期等形式实施适当的激励,这样才能进一步挖掘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将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嵌入人力资源管理的路径与措施

在企业里,思想政治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通常被划分在不同的职能部门,但在管理对象上同是归结为企业对人员的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因其思想性把导向作用进一步放大,成为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在内的各项企业管理的思想和方向的保证,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因此,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管控方面,就要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入,通过有机结合,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思想意识的导向、企业行为的规范、企业精神的凝练。只有这样,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实现最优的成效,使人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强大的生产力。

1.把机制建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嵌入的保障

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是针对人的思想、理念、情怀,属于精神层面的工作范畴,只有建立其管理机制,形成工作制度化,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如果没有机制做保障,就很难做到由软变硬、由虚变实。机制建设要从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评估机制、监督机制入手,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是其嵌入并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此外,要根据企业和员工的特点,根据业务和发展的阶段,建立有效的平台和渠道,把思想建设的触角伸到基层、伸到个人,可以随时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倾听员工需求,收集意见建议,针对集中反映的问题,可以组成CFT小组,查摆分析,制定方案,完成落实;还可以建立员工心理疏导机构,成立工作之外的帮扶小组等等,确保在心理辅导、思想教育、沟通协调方面进行必要的帮扶和指导。

2.把专业人才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嵌入的根本

人力资源从业者是思想政治工作得以嵌入并有效融合的直接作业者,其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将直接影响工作成效。一是可以通过知识培训,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的教学,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主要路径、具体措施、重点难点等层面进行培训,一方面拓展从业者的知识视野、改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提高把握政策和吃透上级精神的能力;二是可以组织专题培训,通过课题调研,以专题的方式就某一问题点进行扩展,实现问题解决和知识积累的扇形辐射;三是可以在人才梯队建设和职业发展生涯管理中,储备梯队人才,扩宽职业发展路径,把思想政治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进行融合贯通,实现职业发展通道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