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拓展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素质拓展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素质拓展方案

心理素质拓展方案范文1

【关键词】高职新生;SCL-90;心理问题;成因;干预对策

【Abstract】The mental health survey on freshmen from selecting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been conducted with Symptom Check List-90.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reshme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uffer in greater incidence rate from obsessio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hostility, anxiety.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symptom as depression, paranoia, terror is relatively high, and incidence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the incidence of psychotic are not less. The survey has also discussed about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f the freshmen fro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has given som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Freshme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ymptom Check List-90; Mental health problems; Causes; Countermeasures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蓬勃发展,高职学校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15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本科366万人,高职(专科)334万人,比2014年增加2万人,高职学生人数还在不断增加,高职大学生的教育与成长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心理素质是学生整体素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关系着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发展,都必须以必要的心理发展为前提。因此,做好高职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高职大学新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掌握高职大学新生心理特点,促使高职大学新生身心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对高职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对高职院校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及成因做了一定的研究,并针对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出了有效的干预对策。

1 研究对象、方法及过程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首先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2012级、2013级新生为研究对象,进行SCL-90自评量表进行测评,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因子分大于3的学生分别进行心理访谈,其中2012级新生360人,2013级异常人数357人。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由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所选取的高职院校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了解其是否有心理障碍、有何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如何。此量表包含90个项目(即90项症状清单,包含有广发的精神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并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其中10个因子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主要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量表采用5级评分标准,从1分代表无症状到5分代表症状严重,依次递进,任一因子超过2.5分即被界定为异常,说明可能存在该因子所代表的轻微的心理问题,超过3分说明症状中等程度以上,需要特别留意。在本测试中为便于掌握高职新生的心理状况并及时对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排查跟踪治疗,根据经验把任一因子分超过3分作为筛选阳性依据,测试数据采用心海软件学校心理管理系统与人工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依据心海软件测试结果对筛选数据为阳性的可能心理异常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其心理异常产生的原因。最后,通过理论研究法,研究出一套高职生心理素质提升序列化方案,并应用到高职学生主题教育与素质拓展序列化研究与实践项目进行实证研究实践。

1.3 研究过程

本研究从2011年就开始对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的新生进行心理普查,接着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都对本学院的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并对普查结果进行分析访谈研究,针对高职学生提出了心理素质提升序列化方案,并把此方案应用到在2013年、2014级高职新生主题教育与心理素质拓展序列化研究与实践中,不断提升高职生心理素质,解决高职新生的心理问题。

2 测试结果分析

2.1 总体测试结果

表1 2012年、2013年2013级新生心理普查异常学生总人数及

性别及百分比分布表

心理素质拓展方案范文2

在职前培养环节,完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加强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中了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简称“新课标”)。在“新课标”中,明确了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必须涵盖“心理健康与道德”学习领域,这一领域的学习任务主要是要求师范生掌握对未来教育对象进行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的知识与能力,而教师要想成功担当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者,除了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能力外,一个必要前提是教师自身首先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否则很容易因自己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导致学生发生近年被频频提及的“师源性心理障碍”。因此,应在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学习领域对应的“建议模块”中增加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各级各类教师教育培养机构应在新课标、新理念下,积极调整优化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中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如《压力管理》《情绪管理》《职业心理健康》等,使师范生具备心理健康的意识、心理健康的知识和自我心理调适的基本能力。

在职业准入环节,严格教师资格证认定条件,强化心理素质要求。教育部1995年12月实施《教师资格条例》,并于2000年6月《〈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具体规定了教师资格认定条件,包括思想政治条件、学历条件、教育教学能力条件、普通话水平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其中良好的身心素质被界定为“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对于教师职业而言,心理素质的要求仅止于“无精神病史”,要求过低。无精神病史和心理健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无精神病但有心理问题,尤其是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不适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教师不仅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而且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价值观的形成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教师的工作具有高度的示范性,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靠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因此,在教师资格申请环节,要强化对入职者心理素质的要求,在“无精神病史”的基础条件下,增加心理健康的职业准入要求。在进行体检的同时,增加一些必要且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经典心理测验项目,比如用于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用于人格测验的艾森克人格量表(EPQ),通过这些测验来有效评估教师资格申请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健全程度。

在职后培训环节,拓展继续教育资源,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为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通知,自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各地“国培计划”培训内容更多侧重教学反思和教育实践能力的提高,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培训仍属空白。因此,需要进一步拓展“国培计划”的培训内容,增加教师心理健康的教育资源,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知识能力的同时,也要关注教师心理素质的提升。职后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重点是促进教师对自身心理状态的反思,结合职业经验,理解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和对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影响,成为有心理健康意识的教师,并进一步掌握自我减压、自我调节的技巧。除了在综合性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可以进行专门的心理素质培养。培训方式上,可以是接受式的专题讲座,也可以是体验式的心理活动;培训性质上,可以是成长性或拓展性的心理培训,也可以是问题解决性的心理辅导;培训内容上,可以是专门的心理健康指导,也可以是有助于减少心理应激源的婚姻关系指导、亲子关系指导等。

心理素质拓展方案范文3

当前社会需要高素质、全面型人才,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需要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可以将传统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增加了知识的实用性。本文对高校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开展实践进行了探讨,希望对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一、高校体育教学开展拓展训练的必要性

当前教育行业发展越来越快,高校的招生规模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扩大,但是在教学资源方面却出现了不匹配的问题,学生的数量增加了,但是教学资源却比较匮乏,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学器材、师资力量无法满足教学要求,教学场地也比较小,不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也无法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大学生知识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是身体素质却比较差,高校体育教学的模式比较单一,教学方式也比较落后,体育教学主要是以体育知识、体能锻炼为目标,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学生走向社会后,面临的挑战与压力比较大,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则无法很快适应社会。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还能培养学生创新与实际动手能力,从而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其今后踏入社会打好基础。

二、高校体育教学融入拓展训练的理论研究

将拓展训练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中,是教育行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校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案进行优化与调整,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承受能力弱、独行、专断等性格缺陷,开展拓展训练后,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有效提高了,而且还培养了大局意识,这对学生今后步入社会的人际交往能力有着一定帮助。大学生除了需要掌握知识,还需要具有勇于面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体育教学忽视了心理教育,而拓展训练,有效改善了这一问题。传统体育教学,教师会按照设定好的教学大纲以及进度进行授课,课堂时?g有限,授课方式也比较单一,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田径、篮球、健美操、排球等运动都具有一定拓展训练因素,这种情景设计模式比较受学生欢迎,学生的参与性比较高。当前高校教育比较重视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育教学应将健康作为指导思想,不但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也是拓展训练所能带来的教学效果与功能。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开展实践

拓展训练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而且能发掘学生的潜力,在情景设计模式中,不但是对学生心理的训练,还是对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的训练,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拓展训练中,有的活动项目具有复杂性,这会加深学生之间的信任,还考验了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拓展训练能使学生意识到合作的意义,还能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产生更加深厚的感情,有利于增加团队凝聚力,还能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高校体育课程中,还可以自己组织拓展训练,结合地理、气候环境、人文等条件,计划出适合的拓展训练项目,充分的利用学校体育器材,增加拓展训练项目,还可以聘请社会专业机构有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实现资源共享,并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使高校体育教学达到拓展训练的需求。通过跟社会机构合作,还能开拓学校体育教学的场地,解决高校师资与场地短板,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活动场地,从而保证训练效果。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项目包括空中断桥、信任背摔、孤岛求生、穿越沼泽、激流勇进、独木桥、跨越高网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拓展训练的项目也在不断更新与增加,这会给高校更多的选择,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项目。在项目实施前,还要制定出训练计划,并对学生的动作进行指导,保证其掌握动作要领,避免在训练的过程中出现危险。拓展训练的目的的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勇于挑战,并且知难而上。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项目,比如空中断桥,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克服惧怕的心理,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还要做好安全保护措施,使学生勇敢的跨出第一步。在训练中,学生会树立良好的自信心,而且在面对苦难时也会更加果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决断能力,还能使学生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

心理素质拓展方案范文4

素质拓展训练强调“先行后知”的理念,其本质为体验式培训,即通过参与生动有趣的互动式游戏体验项目,透过分享讨论,使得受训成员把体能训练、心理训练等在活动之中融会贯通。素质拓展训练对受训成员掌握学习迁移能力;将拓展训练中的收获应用于日常的工作、生活、学习;提升自己的心智、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素质拓展训练已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委员的岗前培训,这对于解决心理委员存在的缺乏信任与服务意识、心理素质较差、团队合作能力较低、缺少沟通技巧等问题极其重要。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很多高中都设置了班级心理委员,负责本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委员在班级管理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黄乔蓉对担任一年心理委员的215位学生的调查显示:心理委员们普遍认为亲和力(68.8%)、沟通能力(76.7%)、讲授能力(20.3%)是一个心理委员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而热情(60.4%)、性格开朗(62.4%)、对心理学有一定的兴趣(45.1%)是心理委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然而,对心理委员的理论培训虽然可以增加其心理学理论知识,但心理委员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大部分心理委员在工作中缺乏信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对工作抱着应付甚至敷衍的态度,对同学中可能出现的常见心理问题与应急心理问题缺乏警觉性;二是自身心理素质较低,自身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遇到问题时,缺乏敏捷的应变能力;三是心理委员团队合作能力较低,缺少开展心理工作的相关技巧,突出表现为:人际沟通、协作、互助、配合的技巧缺乏。因此,笔者将素质拓展训练引入心理委员培训,来探索解决心理委员发展的问题,以期为有关的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二、素质拓展训练在心理委员岗前培训中的具体运用

素质拓展训练包含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起航(轻柔体操、松鼠与松树、团队孵化);第二阶段:信任之旅(信任背摔、生命旅程);第三阶段:挑战自我(断桥、临空超越);第四阶段:团队合作(孤岛求生、电网穿越、毕业墙);第五阶段:分享感言。根据目前心理委员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素质拓展中各阶段的项目,将具体策略分为信任与服务意识信息、心理素质信息、团队合作信息(如图1),这三个模块在素质拓展训练中分别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委员培训中的三大问题。

图1 素质拓展训练各阶段策略

(一)信任与服务意识信息

在信任与服务意识信息中,强化心理委员的信任意识,提高心理委员的服务意识,是促进心理委员自身发展的主要目标。

1.信任背摔

在心理委员培训中,一名队员蒙上眼睛从台子上向后倒,台下队员用臂膀搭起桥梁,让台上的队员后倒在自己的臂膀上。对所有队员而言,是否相互信任、有责任心、集中精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心理委员在信任意识信息这一模块中的主要任务。在信任项目中,心理委员的亲身力行可体会到信任和责任意识的团体动力意义,对于提升心理委员信任意识有积极的作用。

2.生命旅程

在该项目中,所有队员先分成盲人和哑人两大组,之后盲人哑人两两结组,把生命交给对方,穿越一系列的障碍,到达终点,最后由盲人找出自己的伙伴。在旅程中队员互相支持、鼓励、信任;在沟通中培养了换位思考的意识,理解了正确对待他人的态度、方式,感悟帮助与感恩。生命旅程项目对强化心理委员的信任和服务意识有很大帮助。

(二)心理素质信息

在心理素质信息中,激活心理委员们挖掘自身潜力、优化心理资源、面对困难作出选择、学会挑战的动能。

1.断桥

每位心理委员穿好安全衣,依次轮流爬上八米高的断桥,从断桥的一端跳到另一端,再跳回来。该项目能激发心理委员在高压环境中发挥个人潜能,勇敢面对恐惧和挑战的心理素质。当桥上心理委员表现出紧张、害怕、退缩等一系列心理变化时,其他队员将感同身受,及时给予支持、鼓励,激励他完成任务。当心理委员们克服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碍,完成高难度动作后,获得强烈的成功感。激发自我的创造性和协作性,重新定位自己,实现自我超越。同时该项目巧妙地运用团队激励的心理动能来提高心理委员自我心理素质。

2.临空超越

这是一项高难度、高挑战的项目。队员在系好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爬上十五米高的跳台。队员从跳台边缘跳起抓住离身体斜上方半米远的一根钢索。训练过程中队员会遇到内心的极度紧张、焦虑、矛盾等情绪和外来的环境、身体素质水平和能力等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障碍,但面对困难,必须以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克服、战胜此时此地各种复杂情绪,最终完成任务。该项目以综合体能活动为引导,促进了心理委员们及时整合认知、情感、意志活动,促进心理委员的身体和心理同步发展。

(三)团队合作信息

在团队合作信息中,培养心理委员言语及非语言沟通能力,激发团队合作、创新意识成为培训的主要目标。

1.孤岛求生

经小组讨论商定,在规定的20分钟内利用一根绳子把小组28名心理委员运到水中央直径两米的“小岛”上。强调在运送过程中交流不能发出声音,取绳时不能碰到雷区警界线,且岛上成员身体任何部位不能碰到水面,否则要重新做一遍。此项目心理委员们通过眼神、动作等方式进行交流,形成默契和纪律意识。拓展过程中密切配合,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创新地解决问题。明显提高了心理委员间组织、协助及沟通的能力和技巧。在越来越多的成员到达小岛的过程中,小岛的承载能力越来越小,剩余时间也越来越少,团队中的男生勇于用双腿和手臂分担整个团队的重量和挤压,再次强化了心理委员承担困难和风险的责任意识。

2.穿越电网

本项目是由战争时期部队突围时穿越电网的情景演变过来的。开始前团队中每名心理委员策划合理的方案,选出一个总指挥,进行人员的安排、调度。在教练的监督下,每个网洞只能通过一个人,直到所有心理委员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不触电网的情况下穿越电网。穿越过程中调了细节的重要性,成员间积极沟通、协作,完成任务。该项目以增强沟通技巧、培养协作能力为主要目标。在强调集体合作的同时,每名心理委员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齐心合力,努力将团队力量最大化。

3.毕业墙

该项目要求:规定时间内全体队员在无安全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不借助任何外力爬过四米高的墙面。培训过程中,心理委员密切配合,4名心理委员用肩膀和双手组成人梯支撑队员,其他心理委员举起双手作为保护,支持队员翻爬,直到所有心理委员全部爬过毕业墙。整个培训过程中,心理委员间不能言语交流,否则将视为违规,该活动就得重新开始,并要求说话的队员勇敢站出来接受惩罚。严格的管理,培养了心理委员的纪律意识和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

没有团队成员之间的分享与交流,素质拓展训练就变成了无源之水,就会流于形式,就不能实现其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拓展培训师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积极鼓励成员分享自己的拓展培训感受。当大家的观点趋于成熟时,培训师根据大家讨论的结果,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把学员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成员之间彼此分享这种体验,对自身的提高与团队的成长都有着莫大的帮助。

三、讨论与反思

心理素质拓展方案范文5

一、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学校心理咨询存在的内在缺欠

当前,素质教育在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并日臻完善,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日益得到重视。但从目前高校心理教育的发展状况来看,作为学校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机构——学校心理咨询部门——所开展的工作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尚存在相当的距离。

(一)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心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它对各构成要素在具体实践中的要求。

1、普及性。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旨在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心理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普及性的问题,要使学校开展的每一项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和服务达于每一位学生。

2、整体性。指在进行素质教育时应从人发展的整体性角度出发,实施全面的教育,促进个体全面的发展。相应地,学校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时,不但要教导学生如何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保持心理健康,同时也应使学生接受全方位的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的教育和训练,反对以点代面或以偏盖全的教育方式。

3、主动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必然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灌输或塑造的过程。在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认真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调动其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促进其主动发展。

4、差异性。人与人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先天的遗传素质有区别,而且表现在其身心成长与智能发展的后天条件有区别,因而其逐渐形成的自我意识水平与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也有区别,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乃至最终能达到的发展水平都会是不同的。素质教育应该尊重这种差别,针对这种差别开展工作。心理素质教育也应尊重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发展水平、存在问题的差异来实施教育工作。

5、发展性。素质教育是侧重于未来的、动态的、更强调个性的教育。发展性要求心理素质教育要以动态的眼光来教育学生,在学生的动态发展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也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而不是机械的、静止地解决一时一事。

6、实效性。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础素质水平和个性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反对任何追求暂时的、片面的和表面的效果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主要目标应集中到学生各种心理素质的培养上,而不是课程的得分、问题学生的处理、心理健康现状的测定指标等方面。

7、长期性。素质是在动态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人的良好素质不可能一蹴而就,进行素质教育要有长期规划,教育计划、内容要作长期安排。心理素质教育应有系统的规划和目标设计。

(二)学校心理咨询存在的内在缺欠

从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目前各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肩负着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职责,但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心理素质教育主要存在以下缺欠:

1、局部性。目前学校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还只是针对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这与心理素质教育的普及性构成矛盾。虽然目前许多高校对全体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开设选修课和心理训练,但关注的对象依然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调查显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率不到全体学生的十分之一。

2、片面性。目前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因人力物力限制,工作重点依然是针对来访者自身存在的心理不适或心理冲突,而对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锻炼存在缺欠。

3、被动性。目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还是咨询人员被动地坐等来访者上门求询的一种活动,主动地参与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的机会较少,即便是对危机事件的干预,也往往是危机事件发生后才介入,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性工作或主动的心理品质培养则较少。

4、不系统性。虽然现在各高校也或多或少地开展了心理素质的讲座、训练小组、选修课、心理网站、互助小组等,但这些活动要么不太充实,要么各活动之间缺少联系,缺乏应有的系统性和计划性。

5、单一性。目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偏于封闭,缺少必要的宣传和与其它相关部门间的联系,如科普宣传形式单一,普及面不够,与学生处、团委、学生会联系较少,开展的活动也较少等。

二、涵盖并超越学校心理咨询,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应着力关注的问题

为实现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康人格”的目标,高等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应积极扩展心理咨询机构的职能,着力关注如下问题。

1、全面普及性问题。凡在校的本、专科生,研究生及成人学生都应享受心理健康的培养和教育。

2、有效针对性和层次发展性相结合的问题。心理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其次才是纠正一些不太健康的现象。在具体工作中,应贯彻有效针对性和层次发展性相结合的方针,一要针对学生中有代表性的突出问题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咨询工作,二要坚持工作开展的层次发展性,促进教育普及、问题辅导、发展完善三个层次。

3、主动预防性问题。要主动地开展工作,做到问题的早发现、早预防,变过去被动应付为主动预防。

4、科学化与系统化问题。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尽量采用科学的方法开展工作,避免主观臆断式的空谈。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要体系化、科学化。同时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建设、教材建设、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

5、全程辅导性问题。学生在入学之日起就应接受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和发展档案。每位大学生在校的时期发展应接受全程心理辅导。

三、扩展工作职能,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应逐步体系化

学校心理教育机构应肩负起教育、服务、管理和科研四项职能,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应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完善教育形式、扩充教育内容

一是逐步建立、完善心理教育类课程体系,把课堂作为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渠道。课程体系要依据大学生身体、认知、社会性发展水平科学设置,与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相匹配,要不断探索教学改革,使心理课程有趣有益。二是不断扩充教育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如举办心理健康文化活动月活动,开展专题讲座,通过橱窗、内部刊物和宣传资料广泛宣传等。三是寓心理素质教育于学校各项活动之中。实现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实现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相结合,实现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

2、秉承咨询传统,拓展服务范围

一方面要秉承原来心理咨询的传统,热情真诚地为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排忧解难;另一方面要拓展服务对象范围,尽量使服务有效地达于每一位学生;第三是扩大服务内容,坚持正面多宣传、教育、引导,增设学生感兴趣的服务项目,如加强心理测评服务指导学生顺利发展,建立心理图书阅览室等;第四是逐步建立并规范其它辅助的心理咨询形式如心理咨询热线、网络心理咨询、网络心理论坛等。

3、规范管理步骤、构建管理网络

一是要建章立制,不断推进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如制定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危机干预管理办法、各项具体工作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等。二是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管理体系和心理危机的发现、监控、处理、转介、善后五大工作系统,建立心理服务机构与校医院、学生工作部门的联系与协作。

心理素质拓展方案范文6

【关键词】心理拓展训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从目前地情况来看,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虽然突出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过分关注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教育的主要目的也在于诊断和解决心理问题,忽略了大学生的自我协调能力等。这种教育方式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没有尽可能地利用有效教育因素,因此,并不能实现更大的突破。心理拓展训练有效弥补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不足。

一、心理拓展训练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一)心理拓展的含义

从本质上来讲,心理拓展训练属于体验式学习当中的一种,它主要借助了心理学、教育学、组织行为等相关专业知识,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以及人们存在的实际问题,所提出来的训练活动方案。主要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模拟,让学生感受真实的活动项目,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个人内在成长能力,在团队力量的感染中,形成心理正确认识。最后通过回顾反思、分享交流等环节,加深个人对于自我、团队的认识,逐渐形成健康心理。

(二)心理拓展训练的特点

1、综合性

心理拓展训练的首要特点就是综合性。拓展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大多都是从体能、认知、情感、交流等几个方面展开,这些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够充分发挥训练者的身心潜能。

2、挑战性

心理拓展训练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挑战身心极限、强烈的情绪体验。就一般而言,心理拓展训练的内容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往往需要训练者发挥个人能力,或者借助团队能力,努力克服困难,才能够完成。采取各种措施完成任务之后,训练者在不断总结反思的过程中,感受胜利的喜悦感,获得不同的人生体验。

3、自我教育性

心理拓展训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自我教育性。就心理训练的一般步骤而言,组织者往往只是在开始之前向参与者交代训练方式、内容、规则等问题。在训练的过程中,并不会干预训练者训练。这种方式就给予参与者完全的主动权,训练者在训练过程中,会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能动作用,吸收训练带来的人生体验。即使在训练结束后的反思总结、分享交流环节,组织者也只是起到引导作用,更多的工作都是由训练者自己独立完成的。这充分体现了心理拓展训练的自我教育性。

4、集体性和个性相结合

集体性和个性相结合是心理拓展训练的又一个特点。在实际训练的过程当中,心理拓展训练充分强调了个体是集体中的一部分,训练者的每种行动目的都要集体的因素,并运用集体荣誉来激发训练者的动机。而且,集体要对每个训练者进行合理分工,充分发挥每个训练者的个人能力,通过个人能力的叠加,来实现集体的最大价值。与此同时,在活动的过程当中,个体的独立性的重要价值也体现的十分明显,团队成员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包容,互相帮助,个体依靠集体的力量完成更大的任务,从集体中汲取来自外部环境的关注,重新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在集体的包容性下,充分展示个人的特点。

(三)心理拓展训练的作用

心理拓展训练让大学生在参与实际活动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自己内在的心理变化过程,通过各种目标明确的活动,增强自身的行动能力,逐渐弥补个人心理和行动上的不足。评判心理拓展训练活动成功与否,并不能仅仅观察活动任务的完成情况,更重要的是观察活动内部设置的对于参与者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否让参与者重新认识到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在积极的心理拓展训练的帮助下,大学生在活动的愉悦感中,释放大学生活压力,调节心理平衡。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心理潜能,增强个人自信心。还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个人创新意识,并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心理,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改善个人在集体中的人际关系。在心理拓展训练的同时,增加心理辅导的内容,能够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心理拓展训练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一)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拓展训练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学生在客户训练中的困难的同时,不仅会激发个人潜能,还能在完成任务之后,感受到人生巅峰体验,从而对自己产生新的认识,增强个人自信心。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大学生在心理训练过程中,能够转变以往的心理认知,那些曾经害怕做的事情,现在都被自己一一突破,学生在愉悦之余,也会静下来反思自己能够成功的原因,总结成功的必备因素。从而培养学生冷静思考、客观评价的能力。除此之外,学生在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控制能力,以及情绪调节能力,能够让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

(二)增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当前的大学生大多处于18~24年龄段,而且独生子女较多。而且,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孩子,家庭条件已经有所改善。这样的学生,大多自我意识较强,生活中的锻炼较少,自尊心较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对这些大学生进行心理拓展训练,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与人交流机会。在集体的活动中,形成团队协作意识,懂得顾忌别人的感受,学会包容别人,了解到与人分享的乐趣。久而久之,让他们学会将个人行动与集体利益相结合,与团队成员共同感受成功的喜悦,共同交流失败的经验。由此可见,心理拓展训练,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十分巨大的价值。除此之外,心理拓展训练的内容,大多来自于实际生活,拓展训练的实用价值较高,让学生在感受到学习和行动乐趣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安全注意事项

安全保障是心理拓展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训练者在引导学生互相了解,熟悉环境之后,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对于这次活动的期望,担忧等心情。并表达自己认为的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然后参与者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实地心理拓展项目训练。在项目开展之前,训练者要向学生交代安全注意事项。提出学生要保障个人的身体健康,注意着装,做好热身动作,保护公共设施、公共器材等。训练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要保障自身的生命安全,防止出现意外伤害事故。

3、拓展训练实施

在进行实地心理拓展训练时,必须要充分保障学生的安全。所安排的训练主题,也必须要难生的主要特点、活动的场地、活动人数等情况来决定。无论采取何种训练方式,都必须要保障难度等级的层次性,让学生在不断努力中,克服更多的困难,获取更丰富的情感体验。

4、做好详细记录

训练者在对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要首先制定好详细的活动计划,对每个活动步骤的时长进行预计,然后做出一份详细的活动记录,为以后的活动点评做准备。活动记录的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活动计划、预期目标、实际进程、个人表现、各步骤小结等。

5、交流分享

在每个训练活动项目结束之后,都会安排学生聚在一起进行交流分享。学生与学生之间,与训练者之间畅所欲言,表达个人的收获和经验,这对于整个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训练者的导引式总结,能够起到有效的心理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升华情感,对训练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性认识,让参与者感受到这次训练的深刻内涵。同时,可以引导参与者将在这次活动中获取的经验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习惯。

五、结语

心理拓展训练能够帮助参与者将个人心理素质、行动能力中的最突出的部分,进行最大限度的扩展,让学生真切看到自己能力的优势与不足。在增强信心的同时,更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敢于挑战自身极限,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学生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就能够端正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高校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是有益于学生综合发展,有利于学校教育培养的举动。因此,当前我国各高校也要充分重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心理拓展训练。

参考文献:

[1] 马喜亭. 心理拓展训练在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探索[J]. 中国特殊教育. 2010(11)

[2] 陈玉成. 浅谈拓展训练后的一些心得体会[J]. 现代交际. 2009(09)

[3] 孟放,谢进. 大学体育开展心理拓展训练的积极影响[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12)

[4] 康玮. 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全面培养的意义[J]. 现代农业科学.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