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刻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木雕刻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木雕刻的方法

木雕刻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东阳木雕;艺术表现;丰富性与多样性

一、引言

东阳木雕,是以散点透视构图、多层次雕刻、讲究平面装饰艺术效果的平面浮雕。它因色泽清淡,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精雕细刻,格调高雅,又被称为“白木雕”。一千三百多年来,东阳木雕以其丰富的题材内容和精湛的雕刻技艺,逐渐形成了平面浮雕艺术别具特色的效果。它丰富的内容、生动的神韵、精湛的技艺、精美的雕刻而蜚声海内外。为了使东阳木雕更具有艺术表现特色,东阳木雕的老一辈艺人、国家级大师、省级大师以及东阳木雕艺人在不断地探索研究其表现形式,运用雕刻技法、运用雕刻材料、运用色彩、运用粘贴技术,来突出表现东阳木雕的层次、立体及三维艺术效果。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探讨东阳木雕艺术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二、运用雕刻技法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东阳木雕以平面浮雕为主,多层次浮雕、散点透视构图、保留平面的装饰,形成了极为鲜明的雕琢艺术特色。其雕刻技法有: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透空雕(锯空雕)、高浮雕、多层叠雕、园木浮雕、圆雕、半圆雕、彩木镶嵌雕、火烧板拼雕、贴片雕、阴雕、彩木多层叠雕等十多种雕刻技法。东阳木雕的传统艺术蕴含着东阳木雕艺人博大的智慧和精深的木雕技艺,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文化结晶。

运用雕刻技法表现,就是在整件木雕作品中,运用东阳木雕上述雕刻技法的一种、两种、或多种组合,对木雕作品的雕刻创作,以达到一定的艺术表现效果。运用雕刻技法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有:阴雕表现法、薄浮雕表现法、深浮雕表现法、锯空雕与镂空雕结合表现法、透空雕表现法、镂空雕结合浅浮雕表现法、高浮雕表现法、多层叠雕表现法、镂圆雕表现法、多种雕刻技法结合表现法等等,集中表现为层次的丰富性,运用各种雕刻技法的多样化。

1.阴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阴雕”雕刻技法为主的一种表现艺术。阴雕是在木板上用刀以线条雕刻为主,而无大块面铲法的一种雕刻技法。“以刀”是阴雕技法的总旨。即在做好底色的木板上,以刀,用凿刀左右前后加以横铲,要求达到以工带写,掌握笔意,凹刻线条,称之为“铲阴花”或“铲白花”。因它是以凹刻线条,深度一般在5毫米以内,雕刻图案低于平面的一种表现艺术,称之为“阴雕”。刀在木中走,犹如笔在纸上游,但是木材质地有软有硬,木软,刀力可及,木硬,运刀难度大,这就要求雕刻者善于掌握控制,用刀利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阴雕工艺一般是无稿的雕刻艺术。在木板上下刀之前,雕刻者要先构思图案,周密设计,胸有成竹,意在刀下,画在板上;一旦下刀,刀锋利落,刚劲有力,刀刀见功夫,疏密粗细得当,层次分明,立体感强,在雕刻的画面中体现出兼工带写的意境,一件成功的“阴雕”艺术作品,全部显现在刀法的运用之中。这种表现艺术,又分为阴雕嵌色表现法和阴雕不嵌色表现法两种。其阴雕嵌色表现法是在阴雕的凹面内嵌入有颜色的油漆,突出色彩艺术效果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

2.薄浮雕表现法。薄浮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薄浮雕”雕刻技法为主的一种表现方法。其薄浮雕是在2—5毫米的厚度中雕刻出图案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这种表现形式讲究保留平面,以线为主,以面为辅,线面结合。它要求雕刻工具以锋利斜面为特色的雕刀,薄浮雕作品所追求的精细线条的表现都要用雕刀施功刻出;要求雕刻艺人基本功扎实、刀法运用自如、刀法流畅、线条清晰、地要平整、层次分明、富有神韵,雕刻深浅把握在5毫米之内。此种表现手法是以刀,刀刀见真情,不允许有半点的差错,整件作品不允许有刀疤伤痕,这样才能达到艺术精品。其艺术效果是:“远看有层次,近看是立体,细看多有滋味,越看越神韵。”看似一幅图画,其层次感、立体感非常强烈,是一幅立体的画图。

3.深浮雕表现法。深浮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深浮雕”的雕刻技法为主,镂空雕为副的一种表现方法。其深浮雕是一种线面结合,以面为主来表现图像的雕刻技法。雕刻深度一般不低于20毫米,深的可达100多毫米。镂空雕也是深浮雕中进行镂空,在深浮雕的物像背部施以镂空雕刻,使木雕作品疏密得当,玲珑剔透。在深浮雕中局部运用镂空雕,使木雕作品的立体感、层次感更加突出。这种深浮雕表现方法往往与镂空雕密切结合,来提高艺术表现形式。运用深浮雕和镂空雕的雕刻技法,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其作品的层次丰富、立体感强,有一种很深的艺术感染。

4.锯空雕与镂空雕结合表现法。锯空雕与镂空雕结合表现法,就是在一件木雕作品中,运用锯空雕和镂空雕这两种雕刻技法为主的一种表现方法。锯空是在画面物像以外的空地,用钢丝锯锯空后,再进行雕琢。其镂空雕是在锯空的物像背后进行镂空雕刻。在锯空雕刻中,又有镂空雕刻;在镂空雕中,又见锯空雕刻。两种雕刻技法穿插有致、使木雕作品粗细得当,疏密均匀,玲珑剔透。此表现法,运用多种雕刻技法,使作品的层次和空间丰富而又强烈。

5.透空雕表现法。透空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透空雕”雕刻技法为主,结合浅浮雕的一种表现方法。其透空雕,就是在保留浮雕物像部分中,去除物像以外部分,形成虚实并存的浮雕艺术。是将“地”全部用钢丝锯锯空后再进行雕刻,并且以平面刻线切刀为主,采用浅浮雕的雕刻技法。它可分为:单面透空雕、双面透空雕和异型双面透空雕。单面透空雕是单面图案,单面欣赏的木雕作品。双面透空雕是同一图案,正反两面雕刻,正反两面都可以欣赏的木雕作品。异型双面透空雕是两面不同的图案,两面欣赏不同效果的木雕作品。由于空间的通透和虚实的分割,使透空雕显得更为空灵贯气而不沉闷,既有圆雕轮廓清晰的特征,又有浮雕平面舒展的特色。

6.镂空雕结合浮雕表现法。镂空雕结合浮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镂空雕”的雕刻技法为主,结合浮雕的一种表现方法。其镂空雕是一种深浮雕,它最突出的标志是玲珑剔透,使物象有立体感,人物穿插场景层次多,镂空深雕,独具匠心,极富有艺术之美。此表现法是在镂空雕的主体雕刻下,底部采用浅浮雕的雕刻技法,使作品更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艺术效果。

7.高浮雕表现法。高浮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高浮雕”的雕刻技法为主的一种表现方法。其高浮雕,是指将图案外框平面和图案内的“地”设计在同一水平面上,并使图案雕刻部分高出平面以达到凸显主题图像的一种雕刻技法。其画面构图匀称丰满,图案整体、连贯较强,很少露“地”,疏密得当,粗细相融。由于主体图像高出平面的“地”,凸显了主体图像,主体突出,平面立体艺术效果明显增强。

8.多层叠雕表现法。多层叠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多层叠雕”为主的一种表现方法。其多层叠雕是指在平面浮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平面浮雕、半圆雕、圆雕等多种雕刻技法,采用分块、分单元雕刻,逐层对接组装而成的一种雕刻技法。此表现法,就是运用这种雕刻技法所创作的木雕作品。它在一个平面上形成了由近至远、由低到高的多层次画面,达到了在平面背景下三维立体的艺术效果。采用平面浮雕、半圆雕和圆雕等雕刻技法相结合,其一层层的层次丰富而又突出,纵深感加强,凸现多层次的立体木雕艺术。

9.镂圆雕表现法。镂圆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充分运用深浮雕、镂空雕和圆雕的雕刻技法,但不光光是这几种雕刻技法的结合,而是在平面深浮雕物像的背后斜截镂空雕刻,再进行圆雕雕刻的一种表现方法。此种表现方法是在东阳木雕平面深浮雕传统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结合福建龙眼木雕的圆雕技艺和广东潮州的通雕技艺而创作的木雕精品佳作。其镂圆雕,不是简单的镂空雕雕刻加圆雕雕刻,而是在平面深浮雕的基调下,对人物、动物等物体块面背部采用30度至45度的背后斜截镂空雕刻到底部,再对人物、动物进行圆雕雕刻。经过此雕刻后,其作品的三维立体艺术效果非常强烈,不管你在前后、左右、上下各个不同的侧面观看欣赏,其作品的层次感、立体感、三维艺术效果非常突出。由于在深浮雕、镂空雕中,加进了圆雕雕刻技艺,作品的三维空间完全立体,适宜人们全方位观赏,三维立体效果非常强烈。在平面的二维空间里,凸现了三维的艺术特效。

10.多种雕刻技法结合表现法。多种雕刻技法结合表现法,就是在一块木雕作品中,有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半圆雕等多种雕刻技法结合的一种表现方法。平面浮雕雕刻出了凹凸起伏的形象,其形体是“压缩”处理后的二维空间效果;深浮雕、镂空雕由于雕刻深度较深,增加了层次和纵深丰富;半圆雕的雕刻加深了三维立体的艺术效果。多种雕刻技法的结合,赋予了木雕作品的空间感、三维立体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运用雕刻材料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东阳木雕的雕刻材料应用广泛,因精雕细刻,很少上色,称为“白木雕”。东阳木雕一般选用色彩较淡的木材作为雕刻用材。如樟木、椴木、白杨木、白桦木、白木、楠木、榉木等色彩较淡的木材。也有选用红木、黑檀木、酸枝木、花梨木、铁梨木、荫沉木等颜色较深的木材作为雕刻用材的。这主要是根据雕刻设计者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决定。运用雕刻材料表现法,就是在整件木雕作品中,运用各种材料通过雕刻和组合,来达到表现艺术效果的木雕作品。有时根据木雕艺术表现的需要,设计创作者会选用几种或者多种颜色的木材来雕刻组合成木雕艺术作品。运用雕刻材料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有:彩木镶嵌表现法、彩木雕刻组合表现法等,具体表现为木质材料色彩的丰富,雕刻技法运用多种多样,从而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1.彩木镶嵌表现法。彩木镶嵌表现法,就是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彩木镶嵌雕为主的一种表现方法。镶嵌雕镶嵌的材料有铜、锡、玉石、象牙、贝壳、竹丝、彩木等材料,甚至有用金银珠宝的。此镶嵌雕镶嵌的材料是用彩木,其彩木就是用各种颜色的木材,如红木、桑木、黄杨木、榧木、柏木、苦槠木、黄檀木等有颜色的木材作为镶嵌的雕刻用材。它是利用木材的自然纹理与色泽,巧妙地拼凑成各种形象的图案。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作陈设欣赏的台屏、壁挂、屏风等木雕作品的创作,也适宜于橱、柜、箱、茶几、案台等各式家具的装饰雕刻。运用多种色彩的木质材料,分清了层次和色彩的艺术效果,使木雕作品有丰富的层次、立体感因木质的色彩一目了然。

2.彩木雕刻组合表现法。彩木雕刻组合表现法,就是根据图案设计的要求,分选各种颜色的彩木,分块雕刻,再按设计图案的要求组合而成的一种表现方法。其彩木雕刻,是根据图案内容分深、浅、淡或按景物的特点来挑选彩木,分块进行浅浮雕、半圆雕、圆雕等技法雕刻。在选择彩木时,十分讲究图案远近景物的内容,远景可用浅淡颜色的彩木,近景可以用深一点的彩木。否则,木雕作品制作组合后,会引起色彩的反差,影响色彩的艺术效果。按图案设计的要求分深、浅、淡选择彩木,其彩木雕刻组合完成的木雕作品,让观赏者远看似一幅彩色的图画,近看是一幅立体的彩色画卷。其作品的艺术效果,通过彩木的色彩和多层叠雕展示了立体三维艺术,彩木的色差分清了主景、远景,多层叠雕使作品更具有丰富的层次和画面的纵深感,平面浮雕的立体三维艺术效果更加突出。

四、运用色彩处理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东阳木雕因采用颜色较淡材料雕刻,又不上颜色,故被称为“白木雕”。但有些木雕作品为了艺术表现的需要,对白木雕进行着色处理,来达到艺术表现的效果。运用色彩处理表现,就是运用各种色彩在雕刻的木雕上面着色处理,使其更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艺术效果。运用色彩处理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有:浅降山色表现法、淡彩表现法和贴金表现法等。

1.浅降山色表现法。浅绛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设色技巧,即凡以淡红青色彩渲染为主的山水画,统称浅绛山水画。其方法是先用浓淡,干温变化之墨线勾勒轮廓结构变化之后,再施以淡的赭石,(或掺少稍失砂类)染山石和树木结构处,最后用淡花青类色渲染即成。浅降山色表现法,就是仿照这种浅绛山水画的方式方法,对雕刻后的东阳木雕,在岩壁崖石线条皴擦的凹面上染濡一层非常浅淡的黑色,凹凸深浅的块面线条在阳光的作用下变成了“墨分五色”,浅绛山水的艺术效果就出来了。其特点是素雅青淡,明快透澈,岩石峻峭、层次分明,远近立体的层次感凸显。木雕作品雕刻后,在山石上施以黑的擦皴,山石的凹凸深浅处墨分浅淡,突出了山石多层次的立体艺术效果。

2.淡彩表现法。淡彩表现法,就是木雕雕刻制作完成以后,在木雕雕刻的主要部分(局部)或全部施涂淡彩的油漆,使其更具有立体艺术效果。这种表现法是在木雕雕刻完成之后,用淡薄的色彩稍作渲染涂在木雕物像的上面,让色彩的浅淡来表现层次、立体艺术,这种淡彩与木雕融合一体,又能显示木雕韵味,使其产生一种淡雅、朴素的艺术效果。

3.贴金表现法。贴金表现法,就是木雕雕刻制作完成以后,在木雕雕刻的作品中局部或全部贴上金箔,使作品更具有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金箔具有高贵典雅、永不褪色、耐腐蚀、抗氧化、防辐射等优点,雕刻后的木雕作品贴上金箔,使木雕作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木雕作品金光闪闪。木雕作品再贴上金箔后,木雕与金箔相互衬托,相辅相成,使作品更显得金碧辉煌、灿烂夺目、高贵典雅、豪华气派。具作品艺术表现力强,视觉冲击力大,令人赏心悦目,极具艺术鉴赏价值。

五、运用粘贴技术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东阳木雕是散点透视构图、讲究平面装饰艺术效果的浮雕。木雕作品要达到装饰的效果,有时需要将木雕作品单独雕刻后,进行粘贴或镶嵌连接组合。运用粘贴技术表现,就是将木雕作品单独雕刻后,进行粘贴或者镶嵌到底板上组合而成的一种表现方法。运用粘贴技术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有:贴片技术表现法、竹丝镶嵌贴片表现法和锯空雕粘贴表现法等。

1.贴片技术表现法。贴片雕,是指木雕作品单独或成组雕刻,然后粘贴或者镶嵌到深色底板上的雕刻技法。贴片技术表现法,就是这种雕刻技法形成的木雕作品,它使浅色的雕刻图案与深色的底板组成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主题突出,装饰性效果强。其木雕作品底板都是用深颜色的底板,雕刻的材料用白色的椴木雕刻,粘贴到底板后,形成了显明的色差对比,作品的艺术效果强烈。

2.竹丝镶嵌贴片表现法。竹丝镶嵌贴片表现法,就是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竹丝镶嵌为底板,粘贴木雕浮雕贴片的一种表现方法。竹丝镶嵌贴片,就是用2毫米厚、3毫米宽的篾片,锯出等距细榫,十字交叉衔接,拼嵌成工整的几何图案作为底纹;再用木雕雕刻成的人物、花鸟、山水等图案浮雕的贴片,以暗榫紧扣,镶嵌或粘贴在竹丝镶嵌的底板上。由于画面素色洁净,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它凸现了木雕的艺术效果,显得特别清雅珍贵。作品主体部分用精雕细刻的木雕,底板用工艺细密复杂的竹丝镶嵌,造型别致,雕工精细,独树一帜。既有竹丝清新淡雅的特色,又凸现木雕浮雕的艺术效果。

3.锯空雕粘贴表现法。锯空雕粘贴表现法,就是在整件木雕作品中,先锯空雕刻后,再进行粘贴组合而成的一种表现方法。其锯空雕就是对画面物像以外的空地,用钢丝锯锯空后再行雕刻。锯空雕刻后的木雕作品,通过粘贴技术的装饰,构成一幅木雕作品。其作品的立体感、层次感也十分突出,具有一定的室内装饰效果。

六、结语

上述是按运用雕刻技法、运用雕刻材料、运用色彩、运用粘贴等四个方面,探索研究东阳木雕的艺术表现丰富性与多样性。本文是笔者以东阳木雕平面浮雕为基础,对东阳木雕艺术表现丰富性与多样性的探索研究,这是其一。其二是通过对东阳木雕艺术表现丰富性与多样性的研究,推动东阳木雕艺术表现的不断创新,期望东阳木雕在艺术特色上有更多的艺术表现,使东阳木雕这棵民间艺术之花,鲜艳夺目,常开不败。本文尚未涉及的东阳木雕艺术表现形式,有待于以后的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华德韩.东阳木雕[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

木雕刻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仙游木雕;木雕艺术;数字化平面设计

1仙游木雕艺术

1.1仙游木雕的发展历程

仙游木雕兴始于唐朝,繁盛于明清时期。在唐代,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兴建寺庙建筑,木雕工艺涌现。到了宋代,人们对妈祖的信仰,通过雕刻了几尊生动形象的木雕妈祖为人们所赞赏。后期还有节约风格的明代木雕和装饰风格的清代木雕,仙游木雕后期开创了“仙作”木雕家具的先河。现在,仙游的木雕产业注重传承传统的精湛的木雕工艺和创新的表现手法,仙游木雕业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出产古建筑装饰木雕、神像木雕等。

1.2仙游木雕的艺术特色

(1)仙游木雕的寓意化图案与题材选定。仙游木雕设计所选择的题材丰富多样,有以人物为题材的木雕刻画,主要是对人物的外貌体征和神态进行刻画,一般会和人们所熟悉的故事相结合,通过木雕展现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动物纹样主要是选择带有吉祥寓意的动物,如华夏民族所崇拜的图腾龙、鲤鱼跃龙门等;植物纹样中傲骨的梅花、充满生机的卷草、刚正不阿的松竹、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花开富贵的牡丹等;运用福、寿、喜的吉祥文字的题材等。在仙游木雕艺术创作中普遍喜欢运用象征的方法创作图案,通过事物之间的联系,用特定的、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精神品质或表达某一事理,通过图案传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和向往。(2)仙游木雕的雕刻工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仙游木雕兼容并包,汲取其他地区雕刻技术的优点,既有其他木雕工艺的某些共性,又形成了独特的雕刻技法和艺术特色。比如绘画中白描的表现手法的线刻;有跌宕起伏的层次感的浅浮雕和深浮雕;有人物、动物等题材的独立的立体雕刻的圆雕技术;具有空间穿透效果的透雕,也称为镂空雕刻技术;精雕细刻的微雕。这些雕刻技术有各自的特点,根据题材选择合适的雕刻技术。木雕的刀法本身幻化出的艺术语言在细节处可见一斑,使其所刻画的花草具有生机,刻画的鸟虫具有灵动性,人物惟妙惟肖,通过外在的雕琢,传达作品蕴含的深意。

1.3仙游木雕图案的审美价值

仙游木雕图案主要是要传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的追求,还可通过艺术方式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民俗风情体现出来。其具有儒家思想中雅俗共赏的品质,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认知、启蒙、教化、审美思想意识和精神活动的产生,引起观者情感的共鸣。

2数字化平面设计艺术

2.1数字化平面设计概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字化平面设计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通过计算机此类数字化设备进行的图片资料的输入与输出,各种资源的下载和各类计算机绘图软件的运用的数字技术制作方式,具有特殊技术性和丰富性,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并且能在网络上共享资源。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数字化的平面设计更为现代平面设计师推崇。

2.2数字化平面设计的特点

数字化的平面设计主要是通过对素材的提炼和创新设计,利用计算机可操控的参数来设定设计作品的各方面的数值,如形状、颜色、层次,以及所要达到的效果的一系列数字化设计。运用数字化设备进行设计制作,效率高、占用空间小,它能够节省时间,可以在同一个画面以不同形式展示同一设计。在技术操作上,可以随意修改设计,利用扭曲、透视、变换等手法,可直观地对比不同设计作品。设计者还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虚拟设计,发现设计中的不足并及时修正和完善,从而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

3仙游木雕艺术与数字化平面设计的辩证关系

3.1仙游木雕艺术对数字化平面设计的启发

(1)素材的选定与处理对数字化平面设计的启发。在平面设计中,我们可以提取仙游木雕创作中的传统元素的特色图形符号,与数字化技术的平面设计相结合,以传统的图形符号的设计传达其寓意及现代的设计思想。对具象的素材进行简约又别具特色的图形设计和表现形式的尝试,使选取的元素具有民族特征和美学特征,同时包含现代设计理念与风格。注重元素的选取会让平面设计具有更深层的含义和文化底蕴。(2)雕刻工艺对数字化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的启发。仙游木雕特色的木雕工艺对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有突破性的启发。借鉴仙游木雕创作的多种雕刻技法,打破了传统平面设计的二维空间设计,使平面设计向多维度的方向发展,丰富平面设计多种材料运用的尝试和多样表现形式的设计。可以是二维空间中的多维度的展示,也可以是多层次、多样式的表现形式,注重平面与立体的结合,突破平面设计的平面化表达,在平面设计中形成新的设计语言和设计风格。

3.2数字化平面设计对仙游木雕艺术的影响

(1)数字化平面设计对仙游木雕艺术创作的影响。传统的木雕图案主要是以具象的、复杂的形式呈现给大众,数字化的平面设计则是对传统木刻的图案进行归纳和抽象性的概括,根据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将从传统木雕中所提取的元素与现代技术材料相结合,进行结构重组,形成新的样式。利用数字化设备进行设计和修改,用数字化设备形成木雕成品的虚拟效果,及时发现不足并修改,直到最终定稿。美化和运用新的木雕纹样,将简约风格的木雕设计理念融入仙游木雕艺术创作之中,让仙游木雕的创作具有现代的美感。(2)数字化平面设计的传播对仙游木雕文化传承的影响。仙游木雕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内涵。现代数字化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海报、宣传手册、包装设计等静态文化传播,还有具有视听效果的视频、广告、宣传片等动态文化传播。将木雕的文化元素以平面设计的媒介进行数字化平面设计,将传统木雕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通过平面设计进行文化传播,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和视觉体验,创新木雕艺术传播形式,促进木雕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4结语

通过对仙游木雕艺术与数字化平面设计之间关系的探究,对于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基础、丰富的内涵和民间艺术价值的仙游木雕艺术,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保护、传承和发扬。我们要利用现代科技资源与社会条件,为仙游木雕艺术开辟一个新的生态传承空间,挖掘仙游木雕艺术的深刻内涵和独特的文化符号,运用现在的审美方式和表现形式赋予其新的审美内涵和价值,同时从仙游木雕艺术中汲取营养,借鉴其素材和表现形式等,实现平面设计的创新。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加数字化平面设计的魅力,提升其文化价值,使数字化平面设计显现出自身独特的价值与意义,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仙游木雕艺术创作与数字化平面设计新理念。

参考文献:

木雕刻的方法范文3

时光变换,沧海桑田。时光无情地将岁月痕迹洗刷殆尽。然而,莆田木雕艺术“精微透雕”的特点却在每个时代艺术家的手中传承得越发灿烂。唐代初期,莆田民间的寺庙中已出现了简朴的木雕建筑装饰、佛像、圣经等,在这些作品上面出现了精致雕刻的痕迹。特别是宋末元初,艺人们所刻人物、花卉等题材的围屏、栏杆以及许多木雕古玩、乐器、家具等,均显现出精妙生动的韵味,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木雕妈祖圣像,——妈祖脸型圆润端庄,衣褶秀润挺拔,稳重中蕴含着亲切的气息,极富世俗人情味。明清是莆田木雕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以细腻的圆雕和精致的透雕为代表的工艺已渐渐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如寺庙建筑装饰。《考工记》中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是一种“崇法天地,天人合一”的艺术设计理念。睿智的木雕艺术家巧妙地利用莆田地区盛产的龙眼木。龙眼木质地坚实,纹理细密,色泽柔和,特别是根部奇形怪状,虬根疤节,姿态万千。由于其坚硬的材质在精致雕刻的情况下不易断裂,为雕刻之良才。木雕艺人们因材施艺,随形附类,利用龙眼木根部的曲折疤节的特点,雕成各类的人物、花草鸟兽等,大都呈现出造型生动稳重、层次重叠丰富、构图饱满而富有生气,呈现出质朴、典雅、古色古香的特色,成为了精美的木雕工艺品。

“于细节处显精微,于宏观处现光华”,这就是“精微透雕”的显著特色。透雕是指在浮雕作品中,保留凸出的物像部分,而将背景部分进行局部或全部镂空。透雕有两种形式:钢线锯透雕和多层镂空透雕。而莆田闻名于世的“精微透雕”则是来源于后者。这种透雕方式多表示人物众多、场景复杂、景物丰富的作品,将工艺特色发挥到了一个极致的境界——细密处刀刀精致,宽敞处干净利落,无一处是废刀。莆田木雕艺术有着千年的文化沉淀,在莆田民间肥沃的土壤中傲然绽放,惊艳之作层出不穷,民间杰出大师云集。他们所创作的木雕作品无论是嬉戏争斗的飞禽,还是窜跳奔驰的走兽,都勾勒得疏密得当,栩栩如生。花鸟相间,画面动静相融;造型丰富,风格纷呈;或浓艳、或淡雅、或细腻、或华丽、或质朴、或写意、或写实,无不散发着奇异迷人的光彩,繁茂枝叶缠绕间尽藏非凡意蕴,灵动间尽显雅致质朴之气。这些大自然创造的万物在大型木雕作品中往往是场景复杂、人物众多,雕刻手法上常做多层次的镂空透雕,精雕细刻,雕刻出的花鸟虫草生动自然,人物比例、神韵都很到位。还是那小至方寸之间,都雕镌得精致传神,方寸之间尽显大师之本色。特别是对于人物面部表情,刻画得细致入微,须发纤毫毕现,衣袂纹理轻盈飘逸。可谓是“绝活出神品,见工见艺”。如檀香木作品《九龙呈祥》,典型的倒弯月造型展现了九龙腾飞的画面。在方寸间塑造了形态各异的九龙各具神韵,精细传神,浑然天成,取得了神奇的效果。龙体鳞片屡屡密密,清晰可见,龙爪张驰有力,给人锋利无比之感。龙尾飘动,迎风后展,朵朵浮云与龙卷动的身姿互相缠绕,整幅画面气势磅礴,大有“纳山川之灵韵,容天地之情怀”的气势。特别是中间的龙首描绘细腻,雕工极细,怒目圆睁,张口吐舌,姿态各异,呈现九龙腾飞的盛世景象。寓意太平盛世,吉庆祥世,九龙齐舞,翻腾飞跃,为大吉祥之意。

莆田木雕艺术汇集了民间艺术创作精华,将国画艺术的创作方法与木雕的工艺性相结合,因而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而“精微透雕”,则是莆田木雕的一种艺术特色。以其“精、细、巧”著称,精是产品精美,细是雕工细腻,巧是布局巧妙,因而其工艺达到“工写相谐、收放有度,气韵生动、诗意盎然”的纯美境界。

“精微透雕”的雕刻技法即使是在小至方寸的面积上也能展现出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层次分明的构图特点,体现出深、浅、远、近的空间意蕴,一种秩序井然的结构美以及深层空间感瞬间跃然而生。画面能够如此饱满而丰富则是采用了国画艺术中“虚实对比”的构图方法,为木雕这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唐代李世民云:“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用对立表现统一,用一般演绎特殊。自觉运用“虚实相生”的基本逻辑来布局谋篇,灵活使用“量变向质变过度的往复”来指导创作过程,定会顺畅无阻,事半功倍。“虚实对比”的手法实际上就是国画中的“散点透视”的体现。现实世界中所有人的视觉只有一个焦点,在艺术创作中,作者为了将大量不同的时空材料组织在内,必然要扩大画幅尺度来涵盖最丰富内容。而内容衔接的有机性,则常用有无互融、虚实相生的技法来实现。

檀香木雕作品《海峡和平女神》,采用精微透雕的手法雕镌了女神妈祖列队出游,民间百姓恭迎,前簇后拥,场面宏大。雕刻技法微乎其微,每个人物的举止动作截然不同,面部神情神韵毕现。人物表情能够达到如此精致、生动的境界则是采用了“开面”的方法。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受到亿万民众的信仰和尊崇。一千多年前,她以娇小柔弱的身躯,以撼天地泣鬼神之举谱写一部可歌可泣传颂千年的悲壮、凄美的妈祖传说。她造福乡里,惠及桑梓,泽被五湖四海。她的灵迹千百年来乘风破浪传遍五大洲四大洋,给千万侨胞带去平安、祝福与好运。今天世界以和平、进步、和谐发展为主旋律,以慈悲、博爱、施仁施惠于世的妈祖,被尊奉为“海峡和平女神”被载入史册而光照千秋。此作中,作者巧妙地将疏密、虚实、动静、藏露的特点在构图中体现了出来。疏密结合,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妈祖出游列队中的侍从紧密地刻画在一起,紧凑而有序,体现了出行队伍的庞大壮观,而恭迎的百姓则点缀在画面各处,疏密相间,形成强烈的对比,间接中体现场面的热闹宏大。作品中的虚实,是在画面布局时最先要考虑的。虚实安排得当,画面显得特别吸引人的目光。国画中的虚实,有“疏可走马,密不通风”之说,显示了明显的虚实关系。密中有疏,疏中有密,虚实结合,才有了协调的装饰构图,才能表现出构图美。虚实之间,既可以有衔接,也可以构成呼应对比。“虚”中有材质美,“实”是画面美。海浪淘沙勇翻腾,鱼腾鸟飞尽徜徉。飘渺的祥云浮卷飘荡,俊美的侍女轻盈地飞舞,手中的彩旗迎风舞动……这些动的要素点缀在画面中,产生了无限的动态感,寓动于静态中。正所谓:“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而以云雾显其高,显其高远的意境。画面中的这些景物有隐现,有藏露。隐约之间,给人以丰富的联想。精湛的雕刻技艺,珍贵精致的选材以及巧妙的构图方法,在作者巧妙的融会贯通中,力求体现细节,不执于心,不偏于物,谱写出“合乎自然,又超乎自然”的和谐乐章。

木雕刻的方法范文4

徽州的“三雕”主要指木雕、砖雕、石雕,徽雕之所以昌盛,有他的必然的原因。首先徽州山林地区,盛产木材。尤其是各种木材很多,取材很方便,所以他们大量的应用于家庭院落的装修装饰,例如室内的屏风,日常使用的桌子、椅子、床、书架、书房。再次石雕之所以非常的流行,就是因为这地方黟县地处山中,周围有大量的的大理石,这种大理石叫做“黟县青”被广泛用于村子的建设建筑中,这种石头有它的独特的艺术价值,经过打磨之后,会出漂亮的线条纹理,不仅石质坚硬,而且易于雕刻,所以被大量应用。还有就是因为徽商为了光宗耀祖,他们做了一辈子的生意,回到家乡,他们用大量的财力来修建祠堂,建立自己宗族,以显示豪华富贵的家庭背景和显赫的地位。他们用了大量的财力同时也培养出大量的能工巧匠,使得他们的雕刻技艺在大量的实践中不断炉火纯青,独秀一枝。最后徽州此地山清水秀,在黄山脚下,皇室家族的带动和提携,加上先人的智慧古训,走出一条耕读并举,亦商亦儒,以商养儒的路子,出现大量的仕途,商道都非常通达的历史名人、达官上卿,他们赚了钱,发达了又回家乡开学堂,教育后代,他们的发展同步也带动了此地的文化发展,徽雕就是在这么一个环境下形成的,其渊源于宋代,到明代清末极为昌盛。

我们首先看木雕,其主要应用于房屋的建构和装饰,古代大多数采用木质结构建,门窗床多采用了雕刻艺术,通过这种方式来显示家庭地位。主要体现在门楼、窗户的装饰图案的地方。下面我们继续分析一下其艺术特点,刻在门上窗上的木雕形象大多线条流畅,圆润饱满,十分干净利索。线条组织和疏密节奏飞舞流动。造型上笨拙可爱,夸张变形突出特点,简洁概括突出特征。外形很整,神情自然传神,动作表情表达十分到位。寥寥几笔,栩栩如生,左顾右盼,形成经典的模式。木雕的雕刻题材,有人物,走兽,花鸟,鱼虫,楼台亭阁等。其中有很多独特的动物,例如鹿,牛羊,蝙蝠,蟾蜍,喜鹊都进行了典型的概括,很具有代表性。另外还包括一些植物,如莲花,,梅花,也进行了经典的概括特征,十分明显。木雕形象同时都进行了点、线、面的平面化的处理,极具有现代感。木雕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经常用比喻的手法或者暗示的寓意,例如仙桃代表长寿;莲花和芦笙放在一起表示连生贵子;石榴暗示多子多福;把铜钱和蝙蝠放在一块以为福寿双全;瓶子里插了一把扇子就是说平生要积善累德;一个小孩儿手指天空代表指日高升;三宝方天画戟代表连升三级。木雕在安徽徽州一带起到了一种日常教育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理学教育,尤其是对于幼学启蒙十分重要。有些在题材上如渔樵耕读,福禄寿喜,一些内容上都从书里提取出来,忠孝结义,富贵吉祥,仙人菩萨,无所不包。有些讲了一个一个的故事,有些是直接把书籍里边的故事刻出来以教育后人,各种形象的雕刻都是有其特定的意义和美好的愿望的,如五子登科,平步青云,百子图,官拜公卿,福禄双收。都是对人生幸福的完美的天伦之乐的向往。木雕的雕刻十分细腻繁复,讲究艺术美,有的讲究镂空的效果,镂空的层次很多,题材都在不同平面上内部中空,层次分明雕刻艺术十分高超。雕刻完之后,为了保护木雕,也是为了获得最美的效果,木雕表面又多用油漆彩绘,使得颜色鲜亮明快,内部的形象多用金色或金箔描绘,金灿灿的光彩艳丽显得有富贵之气。木雕主要采用浮雕和透雕相结合的方法,借助于流畅的线条,简洁古朴的造型,强调了对称及富有装饰的现代趣味,徽州的木雕雕刻风格朴实粗旷,平面突出。一直到明清后期,雕刻艺术日益繁荣,家家户户都都采用木雕来装饰室内家居。

第二种是砖雕,主要应用于门头上面,门槛,起到装饰作用。显示门第的不同,家族显贵的作用。雕刻方法十分突出形象,大都是浮雕,凸显出砖面之上,一般是左右对称成双成对的形象,镶嵌在大门门头之上,大多是吉祥瑞兽,大象,蟾蜍,钱币,麒麟送子,莲花,宝鼎出祥云,蝙蝠成双对,而且砖的外形也不是完全方形的,大多是小扇形,菱形的。这样砖雕十分灵动柔美,砖雕各种形象的表现也十分精细流畅,形象中的各种装饰纹案,装饰感十分强烈,而且有着美好的寓意。形象造型笨拙,有福气之感。构图采用平面并行排列,形象都处在同一平面上。这样和门头飞檐组合起来,使得门面很有气派,格局不凡。

木雕刻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台湾木雕;审美;美学;风格

0、引言

木雕是以雕刻木质材料为主的民间美术品种,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木料进行雕刻,木雕有圆雕、浮雕、阴雕、镂雕等或几种技法并用,有的还涂色施彩用以保护木质和美化。台湾少数民族的手工艺术以古拙见长,其传统艺术的原始性审美风格主要反映在其木雕雕刻工艺上。其中,又以排湾、卑南、鲁凯、达悟、阿美、布农、邹等族群的木雕最为突出。台湾少数民族是一个善于雕刻的族群,他们在各种生活器具、交通工具、宗教用具、装饰品、武器、乐器,以及房屋建筑的木柱、门楣、门槛、板壁、房梁、屋檐等地方都雕刻着各种美丽的图案花纹,诸如人物、动物、花卉以及各种几何形饰纹,其中以百步蛇纹饰最为突出,种类繁多、形象丰富。

台湾少数民族的木雕技法主要有浮雕、阴雕、全体雕三种,原料大都为木竹,其木雕装饰图纹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在台湾少数民族各族群中,北部与中部的泰雅、赛夏、布农、邹等族群对雕刻较不重视,其雕刻艺术比较稚嫩,只有若干线刻,雕刻物亦少,仅在装饰物、乐器、武器与烟管上刻以若干几何图纹,木雕图案多象征;在南部诸族如排湾、鲁凯、卑南及达悟等族群都有浮雕及立体雕刻,雕刻器物范围广泛,木雕图案常写实,尤见太阳、人头、奔鹿、百步蛇等文学色彩浓郁的图样,尤其是排湾族的雕刻艺术已有高度的发展①o这些艺术雕刻再现了台湾少数民族传统的狩猎、劳作、崇拜等社会生活,它们构成了台湾少数民族文化丛中的重要文化因素。

台湾木雕艺术是一种感觉空间能动体积的意象,其原始形式有时骤然看去好像是怪异而不像艺术。但一经我们深切考察,便可看出它们也是依照那主宰着艺术最高创作的同样法则(节奏、对称、对比、最高点以及调和等基本大原理)制成的,便是细节上通常以为随意决定的,也都属于世界各民族所共通的美的要素。台湾少数民族构图的图案,可分为两大类:一为自然物的整体描写,一为不易辨认作者简介:迟翔(1983-),男,天津人,2007级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

究生,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艺术审美研究。题材的局部描写。后者有时连续成为三角形或锯齿形图案,或成为其它传统、特殊的图案。这些构图图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也具有原始风格。原始雕刻的力感、野趣和纯真,沉醉于台湾木雕艺术那简约单纯中透露出来的威严和顽强的探索精神。台湾少数民族具有奇妙的表现力量和无法言传的灵性,他们从自然中提取元素(塞尚称:“你必须在自然中看到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以自然的简化组成造型结构,使其木雕艺术基本上呈现出以下三种技艺美学风格。

1、写实风格

台湾少数民族采用写实的手法,用简洁的线条刻画着人与物的形象,再现了自然和社会的具体形象,其动机少有为纯粹美学而创作,他们所以有木雕雕饰,多产自咒术装饰及其它实用的目的。他们的木雕作品古拙浑朴,没有那么整齐,而是一种自然可爱的美,这是他们活泼的生活体现与独立的自我表现。台湾少数民族木雕无论在造型或是题材上都十分真实和平易近人,其制作者尊重传统样式,在雕刻上表现出对称性,具有生活细节的自然美。但有些作品会忽视比例,有时会作局部的夸张或几何化某些部分,他们会用强调、夸张和突出某一部分的方法来实现其理想化,更注意人物的精神性和作品的精神内容。其直接的表征就是他们的木雕人物基本无面部表情,而且头部相应地被夸张和突出,体现出一种夸张手法的崇高美。

1.1重复构成台湾少数民族木雕较复杂的雕饰符号是把一些纹饰有意识地加以重复与变异,或者重组构拟成另一种综合型图饰,如图1木枕。他们在稚拙、粗犷的点线钩沉描绘之间,赋予了木雕神驰八极的丰富想象和怀旧的心理意识,具有难以形容的美学享受。例如,三角形、菱形的连续反复,诱发人们联想蛇群首尾相衔、连绵不尽的壮观;锯齿纹、水波纹的不断重复,似乎让人目睹金蛇狂舞如醉如痴的情景;那点线的断续、方圆的变异,似乎兆示着命运的升降。

1.2联想夸张台湾少数民族在木雕艺术的创作中,经常通过联想扩张其形体部位,调整造型的某些部分以适应某个所选的形状或空间。他们可以根据实用器具的外形自由运用扩张的图案来设计纹样,以夸大突出主体形象,这是当地的古老传统。台湾少数民族的各种木雕形象可以被抽象夸张化以填充空间,他们的木雕人物造像一般都是浓眉小眼,头大身小,上肢比较纤细,下肢却异常粗壮,整体比例失调,粗犷豪放,如图2“尼西朋”木刻人像。

2、简省风格

台湾少数民族木雕艺术的简化式样,虽为构图的简化和丰富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却给任何一个对这种表现风格不熟悉的人,在识别上造成了困难,有的术雕形象只能通过一些关键要素才能识别出来,有的形象已经无法识别。乍一看去,我们很难从这些作品中,识别出哪些成分可以作为客观事物的结构等同物或与之相似的心理刺激物。因为当艺术形象的结构特征数目减少到最少时,产生的往往是一些简单的、规则的和对称的式样。原始思维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局部可以代表整体,个别可以表示一般。台湾木雕艺术的构图有两个重要原则,即律列与对称。律列,即规律化的排列,是将一定单位按规则反复排列,例如蛇的鳞片绘成菱形,使之反复排列为单位相称的律列,若将蛇的整体与人头复合而反复排列者,则为合成相图案。对称,这种排列乃将相同形象的图案,由小到大、由上至下、由左至右,以对称法则排列。自然界的现象,如人的脉搏、心脏的跳动、人类与其他动植物的形态,皆由律列与对称以求均衡。因此,律列、对称、均衡,乃发自生理的调和,人类则从调和中获取美感。

2.1对比调和台湾木雕艺术的对比原则,主要表现在图式的色彩运用以及它与人们的特殊情感作用方面。台湾少数民族的木雕制作一般选择红、黑、白、黄等颜色,以增加图案色彩之间的对比度。如 图3双连杯,红色、白色、黄色,分布在它不同图案的位置上,使人首、鹿头、蛇鳞与杯身等不同元素之间具有了对比调和的参照系,从而可以使人们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感觉。

2.2对称均衡台湾木雕艺术不论是静态的勾勒,抑或动感的模拟,它们所体现的复沓美、匀称美、平衡美,不仅仅是图腾艺术的一种极致,而且是世代积沉的图腾观念的升华与革新。在图4木梳中,其图式就体现了对称均衡原则,另外还表现出鲜明的节奏感。台湾少数民族木雕图式的对称性,表明他们对于对称均衡原理已有了深刻的认识。因此,他们往往以某一中轴线为基准,在木雕上两侧相同的部位雕刻相同的图式,其不但有规律,而且繁杂。在这里,对称成为直观美感的首要条件,凡是具有审美效应的图式总是符合形式美的一切原则。换句话说,它们之所以美是因为其包含了美的因素。

3、几何风格

有些研究者认为,抽象应该是与人的特定心理活动相联系的,并且是一个对某种原型的心理加工过程。台湾木雕艺术总体上色彩单调、构图粗略,多采用僵硬的直线或规整的曲线,其纹饰大都是平板的二度几何图形。台湾少数民族在用木雕艺术表达某种情绪和观念时,形成了一种抽象性的几何形纹饰艺术,且具有装饰性的意味。这不是机械的摄录外在世界,而是用简单、规则、平衡等原则进行组织感官材料的创造。他们大都采用移情或抽象的手法构图,将一切复杂的自然形体概括为方形、三角形、圆形和线条等抽象符号,使其木雕艺术突出地表现为一种形式上的结构关系,将客观存在物的内容转化为形式,借以传达难以言喻的心理秘密或宗教观念。在台湾少数民族木雕艺术中,有很多写实图像的”几何化”图形,他们经常会使用一些轮廓线(几何图形),通过对物体特征数目即边缘属性的减少而达到其基本结构形式的突出,这为抽象艺术提供了一种认识结构整体关系及立体地理解和表现物象结构的参考方法。

3.1节奏韵律台湾木雕艺术中体现的节奏韵律原则,是指其图式在造型上有秩序地和有规律地不断重复出现。正是这类纹饰的有序性和规律性,从而形成了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在台湾少数民族木雕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如折线、三角形、四角形等不同元素在各个部位中出现所具有的对比作用,可使其图式具有变化,产生更快的节奏,从而更富韵律感。如图5木刻几何纹小竹臼,其图纹有序的节奏感就比较鲜明直观、,且具有对称性,韵律感被附着于其节奏之中。由此可知,图式的节奏韵律与图式的对称原则息息相关,它们主要是通过几何图形布置的有序性和重复出现而获得的。正是节奏与韵律的有机谐调,才使台湾木雕艺术的整体图式具有了不可抹杀的审美功能。

3.2多样统一多样统一又称和谐,是对立统一规律在艺术上的运用,是一切艺术形式美的基本规律,也是画面构图的总规律。多样统一是矛盾的统一体,用在画面构图中,是指画面既要多样有变化,又要统一有规律,不能杂乱。简而言之,就是构图要繁而不乱,统而不死。如图6木勺,其柄部具有精美的雕刻,这原本是生活中极为平常的饮食用具,木雕匠师们却在非常有限的空间内,雕造了繁复而多样的形式和纹样,充分显示了其技艺的高超、丰富的想象力与独特的创造力。台湾少数民族木雕艺术上的人形、几何等纹饰寓变化于整齐,他们在组织结构、安排对象时,要求多样、有差异,但又不是绝对对立,而是浑然融为一体,以达到各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在艺术组合的建构中,只有各自独立的差异因素,不仅有外在关系的差异,而且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并构成统一整体时,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赏心悦目、意悦情抒的审美效果。

4、小结

木雕刻的方法范文6

由于社会的进化、思想意识的转变,明清两代的工艺雕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持续发展,迭见新意,尤其是“案头摆设”的各种小品工艺雕刻,呈现出全面昌盛的景象。宋、元之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城市工商业经济迅速繁荣,手工艺者的生活有了保证,由此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而在产品不断的竞争中,又使工艺技术和产品类别、题材等有了提高;加之当时从统治者至中小地主阶层,对于现实、现世享受的追求逐渐强烈,从宫廷御苑、园林住宅的豪华装饰到日用考究、消闲玩赏,都成了他们的生活需要。所有这些都使工艺雕刻在明清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与此同时,文人也加入雕刻领域,他们将雕刻与绘画相融合,在自画、自刻中溶入画风,又将画笔所不及的地方,用刻刀表现出来,使得这一时期雕刻风格具有浓重的书卷气。可以说,文人对雕刻艺术的喜好与崇尚之风,几乎主宰了当时上层社会的审美取向。他们往往以景抒怀,表现个性,因此志趣高雅的雕刻作品,不断涌现出来。旅顺博物馆收藏有一定数量的明清时期竹木牙雕作品,有的曾经展出过,有的则一直深藏阁中,今遴选其中部分精品与诸位共赏。

竹雕工艺品

竹,以其谦逊劲节之气、静雅萧疏之态历来被文人雅士视为纯洁、正直的象征,也是它们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因而经常出现在诗书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如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北宋著名画家、诗人文同的“心虚异众草,节劲愈凡木”就更将竹拟人化了。竹材相对于木、牙两种材质较易得,雕刻家也最易从竹刻中创新技法,施展才艺。因此,在雕刻工艺中,起引领作用的应该是竹刻。

竹刻,可分茎雕和根雕两类。据载,竹雕在汉唐时期已很流行,到了明清两代,文人画的勃兴,促使文人士大夫写竹、画竹、种竹、刻竹蔚然成风。当时的竹艺以金陵的濮仲谦、嘉定的朱松邻为引领,分为两派。因为雕刻家们大都长于书法和印章篆刻,构图绘画无所不能,同时还兼具文人画家的素养才能,所以,他们的竹刻作品富有创意,书卷气十足而无匠气。他们又能利用竹材的自然形态,删繁就简,衬托出竹的本质特征和文化寓意,竹雕的文化含量由此迅速攀升,作品也为世人所喜爱,并流传至今。

清仿元人法留青竹刻山水人物臂搁(图一)长23.6厘米,宽6.9厘米,厚0.79厘米。系用一块竹片雕成,瘦长形,呈覆瓦式。以留青技法刻出石、松、竹和人物形象。山石上,一虬松横空出世,松下一老者拄杖回首,身后一童子躬身拱手,与老者做交谈状。两人脚下山石悬空,石下有竹,仅见竹叶数枚。构图上方空白处竖排两行楷书款“仿元人法”。“法”字下有篆书印鉴两枚,一为“片石”,一为“山人”。全图构思巧妙,意态萧疏,有元人笔意。

臂搁,是文人在用笔绘画、写字时承腕垫臂的器具。通常为片状、长条矩形,正面雕有各式图案,既可作文房用具,又是别具欣赏价值的艺术品,长期以来,一直为文人雅士所钟爱。

这件臂搁的珍贵之处在于它巧妙地利用了留青雕刻技法。所谓留青,是指以竹茎为雕刻对象,先在器表上构图。将图画中空白处的竹皮(青皮)剔除,而有图纹的地方则留下竹皮,露出淡黄色竹肌作地;然后,再在留青部分镌书或刻画。刻后不须一两载,表皮即呈淡黄色,竹肌则由淡黄而深黄,由深黄而红紫,故皮、肌色泽之差异,越久越显著,所刻花纹亦日益清晰。千百年来,留青作为竹刻重要技法之一为竹刻艺人所青睐,它充分利用竹筠(竹子的青皮)年久则色愈浅,竹肌年久则色愈深的呈色差异,使所刻图纹在数十年之后,逐渐产生一种由深至浅、自然退晕的奇异审美效果。

清竹刻携琴访友图笔筒(图二)口径10.2×9.8厘米,底径10.1×9.8厘米。圆筒形,以留青、深刻、浅刻等技法刻划出一幅传统题材“携琴访友图”,并以通景的方式连续性地展现故事内容――山峰重叠,山势高远,松木挺拔茂盛。山间一老翁蹒跚而行,身后跟随一持琴童子。不远处两位老者相拥良久,大概是要表现伯牙所著《高山流水》曲意为钟子期悟出、成为“知音”的场景。器壁山石之上刻有篆书题跋“巢林书堂主人心赏”及一方印鉴“近人”,并在底部刻有收藏印“汪氏珍藏”一方。由题跋和款识可知,此器曾经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汪士慎收藏。

汪士慎(1686―1759),“扬州八怪”之一。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汉族,安徽休宁人,寓居扬州。工分隶,善画梅,神腴气清,墨淡趣足。暮年一目失明,仍能为人作书画,自刻一印云:“尚留一目看梅花”,后来,双目俱瞽,但仍挥写,署款“心观”二字。由此,从题款中的“心赏”二字推知,这件笔筒系汪老先生双目失明后所得并珍藏之物。

清竹雕松田款东山报捷图香筒(图三)高22厘米、口径4.7厘米。圆筒形,有盖,有底,以透雕、浮雕等技法,以通景方式雕刻出取材于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之“东山报捷”的情景。所雕刻的图案为一处深山老林,悬崖陡壁,松柏虬曲苍劲,浓荫如盖,有二老者于石磐对弈,其中一人为大将谢安,另有观棋者一人,侍女两人侍立于旁,不远处还有备茶小僮两人,峭壁的另一侧,一骑兵手执报旗疾驰而来,向谢安报告东山大捷。器壁山石之上有隶书题跋“东山捷报”四字,署款行楷“松田”,并有一方篆书印鉴“松”。画面构图丰满,布局得体,台去战争场面,通过对天然屏障,曲径幽林、安然对弈和报捷等特定情景的生动刻画,表现出谢安沉着必胜的迎战心态和必胜信念。

一场著名的战役使“东山报捷”成为中国古代各种艺术形式都经常采用的一种题材,竹雕作品中更是普遍。虽还无法查找到“松田”为何许人,但从雕刻手法及精细程度看,也是件难得的竹雕精品。

何为香筒?据清诸礼堂《竹林脞语》解释,香筒“用檀木作底盖,以铜为胆,刻山水人物,地镂空,置名香于内焚之”。

清吴之瑶款根雕秋胡戏妻图山子(图四)元代杂剧《秋胡戏妻》,是一则早在民间流传的故事,写的是秋胡新婚才三日,即被征召入伍,妻罗梅英在家含辛茹苦,侍奉婆婆。财主李大户倚势谋娶,遭梅英拒绝。十年后,秋胡得官荣归,在桑园相遇,竟调戏梅英。梅英发现调戏自己的竟是盼望多年的丈夫,顿感羞辱,要求离异,迫于婆母之命,勉强相从。全剧充满喜剧色调,但又写出了妇女的不幸遭遇,讴歌了她们的反抗精神。后世文人墨客便将此作为创作题材,此件竹刻山子也是由此而来。

此山子高12.33厘米、底径6.14厘米。充分利用竹根的天然形态,采用了明末嘉定派竹刻常见的浮雕、透雕、圆雕技法,在掌余大的空间立体地刻画出庭院山石幽深处一男子(秋胡)含笑欲拥抱身前女子(罗梅英),而女子则含羞举手掩面欲逃的场景。人物神态栩栩如生,衣褶流畅,镂刻精致。松叶下刻有阴文“吴之制”款。

吴之瑶,系活动于清初康熙年间的书画家、竹雕艺术大师。字鲁珍,号东海道人。初居上海嘉定南翔,后迁徙天津。其竹刻风格可分为三个时期:初期以圆雕法为基础,转为深浮雕法,有陷地深峻、圆活肥润的面貌;中期承袭嘉定三朱的高浮雕传统,研创出一种稍高出地子的浅浮雕技法,并已初见薄地阳文法的雏形,刀法更见峭劲洗练;晚期潜心钻研薄地阳文法,就是竹刻纹饰仅凸起些微,纹饰以外的竹地只薄薄减去一层,纹饰轮廓虽以阳文刻出,而细部则以阴文为之,力求材质与技法完美融合。对照这件竹雕作品的雕刻风格,它应该是吴之瑶早期的作品。

木雕工艺品

木雕艺术同其它雕塑艺术一样,是伴随人类的产生而生,只不过一开始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直到人们有了审美,木雕才发展成为一门艺术。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已出现木雕鱼。秦汉两代木雕工艺趋于成熟,绘画、雕刻技术精致完美,施彩木雕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木雕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木雕艺术成熟的时代,作品十分丰富,主要有人物、动物雕塑、文房器具和建筑装饰,多以生活风俗、神话故事为题材。在材料的选择上更加多样且用料考究,以黄杨木、鸡翅木、紫檀木、黄花梨木、乌木、沉香木为主。由于明清两代木雕工艺非常发达,雕刻名家辈出,遂形成了以地域划分的诸多流派,如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福建龙眼木雕和广东潮州木雕等。这些流派的雕刻家们一起将我国的木雕艺术推向了顶峰。

其实,木雕工艺与竹雕工艺通常被视为同一门类,但竹、木是两种不同种属的植物,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别,自然作为雕刻材料,就有着不同的要求和表现方法。比如竹刻中的“留青”技法在木雕作品中就无法表现出来,而木雕中的高浮雕和佛像、门楣一类宽厚的大型雕刻品,由于受竹材所限,也难以在竹雕中实现。但是,从雕刻工艺的基本技法上看,二者却有着更多的相似之处,许多著名的刻竹名家同时也是木雕能手。品鉴下面几件作品,我们即可体会出竹、木两种雕刻艺术的“同”与“不同”。

明代根雕“云峰镂胜”山子(图五)高36.2厘米,宽32.6厘米,厚9.1厘米。利用树根的自然形态,以圆雕、高浮雕等技法分层次表现出险山峻水、老松茂树、古刹亭阁等景致。在山子两侧的山林中隐约可见仕人携僮子正拾级而上,探寻山中美景。背面及底部有历代藏家的题识及收藏印鉴。题识分别为明末官员、书法家倪元璐的行书长题、清末金石学家罗振玉的“后三百年归上虞罗振玉殷礼在斯堂”和“云峰镂胜、长山刘氏藏”的题识,倪元璐的长题因年久磨损,今已不可辨其具体内容。收藏印鉴有三方,分别为:倪元璐印、吴桥范景文质夫藏印、罗振玉印。

古代雕塑的山子,就是立体的风景画,题材高雅广泛,雕刻精美传神,又富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常常作为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相互赠送的礼品相互传授,而这些雕刻精美的工艺品,简直化腐朽为神奇,以其一定的赞美和象征意义,深受人们喜爱。这件根雕山子,刀工凌厉精湛,纹饰深峻生动,树根残洞恰成山子的通天窗孔,天生一个仙人洞,洞前难得山间一片净土,借此表达了文人雅士们不慕荣华富贵,达则虚心正直、保持高风亮节、兼济天下的决心,退则远离世俗纷争,隐居洞天福地,寄情山水为乐的人生境界。

从山子上遗留下来的收藏印鉴及题识可以推知,它曾几易藏家之手,并为收藏者所珍视。“长山刘氏”尚无法查得其姓氏,故不得而知其为何许人。其余可以辨认的藏家是明末殉节官员范景文、倪元璐及清末金石学家罗振玉。同时从罗振玉所刻“殷礼在斯堂”可知,他曾将此物带至其在日本的新居收藏把玩,足可见此物的珍贵。区区一块木头,雕刻如此精美的图案,表达如此丰富的思想文化底蕴,不能不令人惊叹我国古代文化的积淀博大精深。最终,1958年这件几易藏家之手的艺术珍品得以入藏旅顺博物馆至今。

清木雕弥勒坐像(图六)高33.1厘米,宽53厘米,厚25厘米。以老树根雕成,光头,宽颔,大耳垂肩,闭目咧嘴大笑。袒胸露怀,身披袈裟,盘腿曲膝,席地而坐,僧衣下露出一足。左手似捏着布袋,右手搂住一小童子任其登攀。背部、身前五个正在嬉戏的童子,与弥勒的慈爱相得益彰。此像又可称为“送子弥勒”。

布袋僧又被中国人称为弥勒佛,其形象原本是秀美的菩萨相。传说五代梁朝时僧人契此,身躯肥大,自称弥勒转世。因常背负布袋化缘于市,故名布袋和尚,由于他性情开朗,笑口常开,僧衣披敞,大腹便便,因此深得人们喜爱,中国人也将其视为欢乐和福气的象征。

此作品采用圆雕技法,刀法细腻娴熟,自然流畅,人物姿态神情掌握准确,刻划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憨中现情,拙中见巧,是木雕中的佳作。

清黄杨木刻如意(图七)长30.8厘米。利用黄杨木根本身的弯曲和纹理,经过局部拼接,以镂雕和圆雕相结合的技法,刻划出如意上的各种纹路,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如意云头更是精雕细刻,皱褶纹路繁复,巧妙利用密布的瘿瘤雕刻出蝙蝠、仙桃等寓意“福寿”的纹饰。

黄杨木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木材淡黄色,木质坚致,没有棕眼,生长期长,无大料,旧时传说黄杨遇闰年不仅不长,反要缩短。宋苏轼:“俗说,黄杨一岁长一寸,遇闰退三寸”,故有“千年短”之谓。因此,黄杨木成材不易,大材极为难得,明代黄杨木雕作品较为罕见,而清代黄杨木雕达到鼎盛,器物较多,有人物、文房用具、如意、鼻烟壶、盒及文房摆件等。工匠充分利用黄杨木淡雅的色泽、细密的质地,将其进行细腻的打磨,尤显圆润光滑,可与象牙媲美。

明木刻渔翁坐像(图八)高11厘米,底座宽11.2厘米。以圆雕的技法巧妙地刻画出一位老渔翁形象。老渔翁撩裤露膝斜身坐在礁石之上,头戴草帽,身披短衣,足蹬草履,面露微笑,双手握一尾鲤鱼,鲤鱼张口摆尾,鲜活生动。老人身前平放一根渔杆,右侧有一只鱼篓。渔翁的欣然神态,鲤鱼的鲜活被刻画地生动逼真。渔翁倚坐的礁石上有题诗一首:“寻山复寻水,非我亦非鱼。投却钓竿起,白云何处居。”署款“士谦”,及印鉴“怡”、“仙”。

虽然现已不得而知“士谦”为何人,但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无非是想表达一种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将其摆放在书桌案头,大概是作者或是后世拥有者内心向往能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享受安适恬静生活的心境。

牙雕工艺品

牙雕,主要指以象牙为材料雕刻而成的工艺品。由于象牙质白莹润,坚韧细腻,很宜于精雕细刻,因此牙雕工艺品一向被视作工艺雕刻的上品。

牙雕历史也极为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以后历代不绝。新石器时代的牙雕作品只是一种实用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民们审美意识的不断觉醒,牙雕逐渐成为装饰用品。商代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成熟时期,有了专门负责牙雕的专业奴隶,雕刻技艺已达很高水平。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就曾出土牙雕嵌松石整杯,雕刻工艺极为精湛,其时间要早殷纣百年。汉代海上贸易发达,象牙大量输入中国,牙雕工艺品更成为上层社会财富的象征。唐时,牙雕制品丰富,雕工精美,官员上朝要手执牙笏,并且出现了微雕技艺。宋代的牙雕已经形成规模,官府设有专门从事牙雕的作坊。明代牙雕在宋元基础上吸收竹、木、犀、石等雕刻工艺,使牙雕逐渐发展,特别是明中叶之后,发展更为迅速,雕镂精美的雅玩屡见不鲜。清代原材料进口量大,促使牙雕技艺发展到了令人惊异的境地,形成了以北京、扬州、广州为中心的牙雕技艺流派。此时,小件器物较为常见,其雕工细密剔透,特别是镂雕数十层的套球,使人奇妙莫测,不可思议。

清末牙雕《大学》全文印章(图九)高15.06厘米,宽6.6厘米,厚5.055厘米。椭圆形柱体,顶部以圆雕技法雕仕女四人,表现《红楼梦》“晴雯撕扇”的情节。印身一侧线刻竹林七贤图,另一侧采用微雕的技法刻6664个楷体字,共98行,每行68字,内容是曾子所著《大学》一文及注释。印文为篆书阳文“心哉”三字。

印章是一种雕刻和书法、绘画相融合的艺术样式,其使用颇为广泛,材质的不同往往代表不同的身份、地位和权势。由于象牙质轻,易携带,耐磨,具备了作为印章上好材料的所有特点,所以自汉唐以来,以象牙为印颇为皇室及上层社会所青睐。而历代许多文学家、诗人、书画家都对印章情有独钟,许多印人同时也兼工诗书画,他们常常取用一些典故成语、诗词佳句或者俚俗语言作为闲章内容,往往能出奇制胜,饶有情趣和意味。这方印章在方寸间刻画出如此多的内容,繁而不乱,其精湛的微雕技法和生动的人物刻画令人叹为观止。

清牙雕海水云龙纹笏板(图十)长56厘米,宽7厘米,厚0.7厘米。整体呈长方形,上窄下宽,上端为弧首,下端为方底,中略随形弯曲,形制古雅规整。弧形正面刻海水云龙、寿山福海纹饰,其间刻“志心朝祀”四字,背面也刻海水云龙纹,与正面连为一体。整器做工细致,线条流畅。

笏,又称手板、玉板、朝笏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如《释名》:“笏,忽也,备忽忘也。”及《礼记・玉藻》:“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此外,据说笏板还有另外的作用,就是挡住自己的脸,用以彰显龙威,臣子上朝面见天子时眼睛要望着笏板,表示对天子的敬意。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使用笏开始有了等级之分,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的官员就没有资格用它了。但是从清朝开始,笏板就被废弃不用了。

这件笏板以象牙为材,从其所雕纹饰及润白厚实、雅致细腻的质地判断,当出自清代,因此它已不具有实用价值,可能只是作为皇帝礼天、礼地时的一件象征性的礼器罢了。另外,《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我们也正可以从这件实物确知古时笏的实际尺寸。

清牙雕桃形链盒(图十一)高4.4厘米。采用圆雕、浮雕、镂雕等技法,在一块牙料上雕刻三只大小不等的桃子组成的桃盒,小桃伏于大桃表面,大桃为盒,腹部被掏空,中桃为盖,三只桃以枝蔓相连,另有三只蝙蝠翔跃于桃面,蝠与“福”同音,寓意“长寿连绵”、“福禄万代”。盒内底一条活环长链与盒盖相连,长链上分出几条短链,链端分别坠挂果核、猴子、印章、花篮饰物,其中果核可从中间开合,其内分别雕刻形态各异的三只小猴,寓意“封候挂印”。所有饰物均可置于桃盒内,造型玲珑剔透,精巧至极。

清牙雕花卉鱼虫洗(图十二)高1.25厘米,长18.825厘米,宽11.85厘米。笔掭呈碟式,曲边荷叶形。于曲边凹处伸出一枝盛开莲花,正中雕花蕊,另有细长水草弯曲萦绕于叶面中,一螃蟹钳水草悠然自得,旁有两尾游鱼凝神于悬浮的水草,形成争抢之势,静中寓动。花、叶枝须婉转,叶茎筋脉十分清晰,且被捆束于器底一侧,水草、鱼、蟹、花、叶均着色,惜现已部分脱落。

此器采用圆雕、阴刻、浮雕等多种技法雕成,刀工精练流畅,轻薄如纸,清雅宜人,当为清代造办处牙雕高手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