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生物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二生物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二生物教学

初二生物教学范文1

一、 利用引言,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兴趣。

在苏科版初二物理中,不少教师忽略了引言,直接进入声现象的教学,从而错过了最好的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时机。引言中的实验不同于后面,对于理论解释的要求很低,课堂上可以不给出最后的结论,只要求学生有非常仔细的观察能力,能够根据现象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假设和猜想,并用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家探究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充分准备,力争把每一个实验都展现在学生面前,用一些新颖、简单、方便的实验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 创设情境,引人入胜,激发兴趣。

学生在引言中快乐地进入了物理的殿堂,接下来就要求教师设计好每一堂课,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兴奋、惊奇、疑惑中进入每一块知识领域。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电阻”之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 抓住实验,动手动脑,培养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知识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

多数初中学生,对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都希望自己能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事实上,物理教师都知道,每当教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每一位同学都在伸长脖子全神惯注,后面的同学甚至还会站起来,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从而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得到很好的激发。

四、 激励诱导,享受成功,维持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在心理上对一件事物的兴趣和持续时间比较有限,造成他们在学习上常常表现出急躁、耐性差、情绪易波动。学习顺心时,兴趣足,成绩上升,而学习上遇到比较难于理解的问题时,只求一知半解,失去信心,成绩下降。物理启蒙教学的成败与学生学习兴趣密切相关,而兴趣又与成绩紧密联系。往往第一次成绩不好,就会感到物理难学,导致兴趣下降。因此,教师在启蒙教学的第一节课时,就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初二生物教学范文2

《生物学教学大纲》中指出: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与我国的新技术革命,与人类的生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生物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生物学观点,提高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初步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一定的实践能力,掌握一般的科学方法,为他们以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化学教学大纲中》指出: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化学课的学习,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从学科大纲的直观解释上看,生物学和化学都提到和工业、农业、科学、生活、生产等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从教学目的上看,均有培养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实验能力等相同点;尤其在思想情感方面,更有培养热爱自然、环保、勇于探索、有科学精神等方面高度的相似和联系。

二、知识内容上的联系

比较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和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发现化学中的每一章几乎都涉及到了化学内容,相同之处还有一些基本用语、实验操作、探究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中的“物质变化和性质”与生物学的“消化和吸收”及“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等相联系;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的“空气”与生物学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相联系;第三单元中物质构成的奥妙中的“分子和原子”与生物学的“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相联系;第四单元自然界中的水中的“爱护水资源”与生物学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及“节水农业”等相联系;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中的“质量守恒定律”与生物学的“碳氧平衡”、“呼吸作用”及“光合作用”等相联系;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与生物学的“光合作用”、“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等相联系;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和生物学的“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相联系;第九单元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生物学的“溶液浓度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相联系;第十一单元盐化肥与生物学的“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相联系;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中的“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与生物学的“人体的营养”及“健康地生活”等相联系;除章节内容外,还有“走进实验室”的共同要求及科学探究的方法等。

三、课程编排上的联系

化学与生物学的知识内容上有密切的联系,仔细分析,生物在初一、初二开设,化学在初三开设,是有科学意义的。目前深圳市初中生物学课程安排在初一、初二年级两学年开设,每周2课时,初二下学期进行深圳市生物会考结业考试,考生成绩不直接计入总分,但作为中考录取参考分数;化学课程安排在初三一年,每周4课时,作为中考学科以总分40分计入中考成绩。相对于生物课程而言,化学教学进度快、教学任务重,生物学的学习对初中化学具有铺垫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好生物和化学的教学安排,尤其是已完成学习的生物知识如何能应用到初三的化学教学中,更是值得分析、思考和探究。既然生物与化学不分家,那么无论生物与化学教师单独备课授课,还是生化教研组集体备课,针对生物与化学中的具体内容及相互联系,应在适当时机下做好“加减法”,加强对学科间的整合。生物老师在初一、初二教学中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化学知识提前教学,逐步培养学生探究化学、感知化学的兴趣,针对化学里重复出现的生物学知识可以适时重复;化学老师在教学时要加强全局意识,综合备课,针对不同初一、初二生物学里学过相关化学内容要要善于利用、做好衔接,生物学里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可以轻略带过,重点强调知识上的不同之处,这样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生物学知识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实验教学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致相同的实验室布局,相同的学生安全守则等;(2)实验前的准备、试验后的仪器及剩余药品、废弃物品的处置;(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的注意事项及步骤要求;(4)常规仪器破损后的处理、发生实验伤害后的应急处理等。

2.知识内容存在联系的应用实例。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的第一单元第一课题,是学习化学的开始,也是中考的考点之一,经常出现的考题就有:(中考真题)以下属于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植物的光合作用B.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C.馒头变质发霉D.冰块从冰箱拿出后融化本题中的ABC选项都属于初一初二生物学里涉及到的知识,考察的是化学变化的概念理解,教师在准备这学时的教学设计时,可以将这节课与生物学学过的知识有机结合,导入案例如下: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但是在学习化学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生物知识。(利用“化学课复习生物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请问谁可以告诉我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了哪些物质?又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消耗了二氧化碳和水,生成了有机物和氧气。师:很好,看来初一的生物知识大家都掌握得很好。那再请问:二氧化碳和水与有机物和氧气是相同物质吗?生:是……不是……可能是……师:很好,大家的答案都不一样,大家再思考思考,我们呼吸需要氧气,那我们能否用二氧化碳或者水来替代氧气呢?生:不能,没有氧气,只呼吸二氧化碳,我们会死的……师:嗯,很好,大家现在就知道氧气的重要性了,我们以后学习氧气的时候,就得认真了。那我们是不是由此可以证明:氧气和二氧化碳及水是不同的物质呢?……(学生讨论)师:是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及水是不同的物质,我告诉大家,因为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水和二氧化碳生成了氧气和有机物,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某些物质生成了另外的、不同的、新的物质,在化学中,这样的变化就叫化学变化……本课时就顺利地由学生已经掌握的生物学知识顺利过渡到了化学学科的学习,并且通过知识点的对比联系,还复习了光合作用属于化学变化。当然,在“化学变化”的讲解中,我们还可以联系生物学学习过的呼吸作用、食物消化吸收、腐烂分解、发霉变质等同样属于化学变化,通过已学过的知识来进行概念的诠释,既通俗易懂,又能让学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初二生物教学范文3

一、探究学习的目标

中学生物学是一门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的科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所谓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学习者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必须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领悟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但长期以来,在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忽视,学习主动性被压抑,因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探究学习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从中得到启发:在初一“古代爬行动物的繁盛和绝灭”一课的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学常规(只介绍恐龙灭绝的1个原因),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他们按照已知的知识,提出多种与教材不同的观点:如“小行星撞击说”、“放屁说”、“恐龙蛋被盗说”等,要求他们自主探究已知的知识,进行比较,形成自己的观点。还有的学生自由探究恐龙的发现、恐龙的生活环境、恐龙的繁盛等知识,学生通过上网、剪报、查资料等方式得到的观点,远远进步于教材的改编,往往是生物学最新的动态。而且学生通过主动探究,主动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一方面提高了电脑操作水平,另一方面真正形成了对知识主动探究的内驱力,也形成了自己的开放性思维,有效防止了“公式化”的思维模式。

由此可见,探究学习的目标不仅是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而且更加注重探究过程和处理信息的科学方法,并致力于培养他们探究、合作的科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总之,探究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获得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本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二、探究活动的要素

学生在课堂上的科学探究包括一系列活动,如他们需要观察研究对象、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需要利用已有的知识,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猜想,提出自己的假设;需要搜集有关的信息资料,对假设的逻辑含义进行推断;需要设计调查或实验方案,实施调查或实验过程;需要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运用逻辑和证据作出答案或解释;需要利用各种形式交流得出的各种科学结论,并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反思,对各种不同的评价作出客观的反应等。

在生物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是全部教学活动都包含有探究要素的,即使教学程序中有问题、假设等环节,如果学生面对的问题是教师提出的,或者教师代替学生做出假设,或者出现重视探究结论而轻视探究过程的倾向,那么这些活动就不再属于探究的范畴。那么,探究活动包含哪些基本要素呢?

在初二生物“骨”的教学中,我运用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组织了一节“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的实验教学活动。实验开始时,让学生通过触摸、弯曲鲤鱼的肋骨,感知到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从而产生疑惑(发现问题)――骨为什么具有硬度和弹性呢?进而提示学生任何物质的特性都与其组成成分或结构有着密切关系,由此诱导学生通过联想将上述疑惑转问成疑问,即骨的硬度和弹性是否与其成分有关,从而启发学生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在初一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曾做过种子成分的鉴定实验,知道物质按其燃烧性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因此,我稍加点拨,学生就作出“骨含有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假设。事实上,学生做出上述假设不是依据他们已有的理性认识,他们还利用了从生活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如骨粉中含有钙质(无机物),骨可以熬出骨胶(有机物)等。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设计出鉴定骨成分的实验方案。首先,让学生回忆鉴别种子含有无机物时曾经使用燃烧法,显然,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来鉴定骨是否含有无机物。然后,自己做一个简单的化学演示实验,将些许白色的碳酸钙粉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内,钙盐溶解在稀盐酸的液体中,同时产生出气泡。这个演示实验的结果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若用稀盐酸浸泡鱼骨,将会得到怎样的实验结果?”最后,提醒学生讨论是否有必要设置对照处理。当师生对实验方案取得共识后,教师呈示下列表格式实验指导,让每个小组的学生独立地完成实验操作和鉴别操作活动,并记载相应的实验观察现象和鉴别操作结果。

完成上述的实验过程,学生比较容易取得一致的实验结果,通过分析也不难得出相同的实验结论,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进一步质疑:“怎样检验实验结论是否正确?”这样学生通过反思和小组讨论活动,又会提出各种检验实验结论的新的探究方案。例如将实验Ⅰ的处理材料置于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内,用酒精灯烧稀盐酸处理过的鱼骨等。一旦经过进一步的实验操作,证实他们的检验方案成立,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成就感。

从上述的探究学习过程看出,探究是以活动为载体或渠道的,但探究与活动又有所区别。探究源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问题通常源于亲身经历的事物中,是从其动机和好奇心中产生的。学生不仅要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而且要依据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完成相应的各种操作,并要通过不断的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探究学习行为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这样,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就包含有疑惑、自主意识、方法论和反思4种基本要素。活动是指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内部操作,其含义是“对这些现象所采取的行动,而不是这些对象本身”。

三、探究学习的模式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以及进行的各种活动。探究学习必须具备“实践性”、“综合性”、“社会性”这一特征。

1.综合探究。初二物理介绍了有关“浮力”的知识,这些知识的深度虽挖掘得比较详尽,如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的计算、浮力的应用等,但是知识的扩展面不足,并且内容单调枯操。在初二物理课的基础上增加了一节“鱼鳔生理作用”的研究课,将物理知识和生物学充分综合,利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做到科目互补,交叉渗透,使学生理解自然科学的全貌。

在探究学习中,学生将打破班级界限,根据课题的需要和兴趣组成研究小组,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多种学科,使得新课程呼唤“综合探究”的问世。

2.调查探究。“生物武器”已成为人们谈论的一个焦点话题,利用初二“传染病”一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调查生物武器的发展、历史、种类、防护及炭疽、天花、鼠疫等传染病,学生通过大量的数据,上网下载的逼真图片,众多的历史资料,探究出生物武器的全貌。不仅如此,“传染病”――课的教学还增添了“认识乙肝”的社会活动:①组织部分学生调查医院传染病科,与医生、部分乙肝患者交谈;②学生写出控制乙肝蔓延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方案;③正确对待乙肝病毒携带者;④学生在居住区利用黑板报宣传乙肝医学常识。通过调查探究,激发了学生探究下去的兴趣,学生的思维更加发散,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最终使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社会为中心的“大课堂”的教学。

3.实验探究。在教初一“鲫鱼”一课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设计“鱼鳔生理作用”的探究实验: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出鲫鱼鱼鳔的气体,观察鱼的沉浮,学生得到的设计是:选用身长在110―160mm,体高在50―55mm,插针位置第5侧线鳞(前室)、第11侧线鳞(后室)的鲫鱼为最佳实验材料,抽出鲫鱼鱼鳔的气体,鲫鱼迅速沉入水底。本实验证明了:鱼鳔是通过其内气体体积的改变来调节鱼的沉浮。学生在实验中互相配合,失败后互相鼓励,重新插针选位,耐心测量,反复设计新的实验程序,培养了创新新意识,体现了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在以上探究学习的尝试中,结合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摸索出了“激发兴趣启发质疑探究奥秘(综合/调查/实验)联系实际”的探究学习模式。探究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了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通过知识的有效迁移,使学生在“悟”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而且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渗透科学的思想、创新的意识、合作的品质,最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四、探究学习的评价

探究学习的评价关注的不是探究成果的大小,研究水平的高低,而是注重探究的过程性、内容的丰富性和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及整理资料,学会整理反馈信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坚持指导性和激励性的评价原则,使评价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评价指导学生的探究,注意使用激励性语言,即使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评价标准上,体现开放性,不求结论的标准化、唯一化,激励学生标新立异,有所创新。总之,探究学习的评价应坚持过程性评价和自我评价为主的方式,辅之以结果评价和教师与专家的评价。

五、探究模式的制约性

初二生物教学范文4

关键词:园林绿化,花卉栽培,盆景制作,生物圈,扦插,山水盆景

人类的生存有赖于环境,优美舒适的环境让人生活得健康有精神,反之则影响人的各种进程。园林绿化就是要使人类生活在美的自然环境中的一种艺术手段,在生物学教学中经常谈到环保话题,那么园林绿化正是环保之举措,因此我认为中学生教学中也应贯穿园林绿化知识。

中学教学中应如何贯穿园林绿化知识呢?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园林绿化的重要性出发,要在教学中让学生知道随着工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大大增加,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在人类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大自然的财富不合理的开发为自己提供短期利益服务,如:土地不合理的开发,森林的乱砍等等。上述行为都会导致生态不平衡,水土流失,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稀释能力,调节能力和再生能力日益削弱,使人类不能像过去那样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度过。作为生物圈中最高级的一员―--人类,不能坐等自然的恩赐,人类必顺主动地改造和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和调控能力。因此尽管初中学生刚接触生物学,老师除了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之余也应让学生们知道“园林绿化”的具体内涵并初步接触园林绿化。让园林绿化知识更普及,这样一来,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园林绿化,去参与园林绿化,这样我们人类赖于生存的环境不就更舒适优美了吗?

其次,在让学生懂得了园林绿化的重要性以后,就要具体在教学中贯穿园林绿化的知识了。针对不同年级涉及园林绿化知识应有不同点,对于刚从小学上来的初一学生,他们刚刚接触《生物学》,开始会觉得很好奇,求知欲也较强。那时一开篇书本就提到了“生物圈”这个词,在讲到应怎样才能让“生物圈”中的生物生活得更美好时,我便引入了“园林绿化”四个大字,向他们解了园林绿化一些基本知识。这一节课下来,很多同学也就知道了家庭中种的花花草草,教室里的盆景,镇上的一切绿化就是园林绿化。反正他们就知道园林绿化是构造美的环境,是让人类有一个休闲舒适的游憩之所,从而促使他们更认真学习生物学知识,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也大增加。对于初二学生,他们在过去的一年中或多或少也接触到了园林绿化知识,那么在这个年级中我主要让学生们亲自去实践,真正参与园林绿化之中。当讲到植物的无性生殖时,我便于工作安排他们做了虎尾兰的扦插实验。实验结束后,五个实验组中,只有一组实验失败,实验失败原因是虎尾兰切口有水,导致腐烂。通过这次实验,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加,失败的那一组更期待有下一次的实验,因为他们都期待着有成功的机会。扦插其实就是园林绿化的一种物段,通过扦插技术处理能够较快产生出与母本性状类似的植物个体,为植物繁殖提供了快捷手段,也为这个生物圈增加多些绿带来方便。在园林绿化中除扦插以外,盆景制作也是首当其重的,在初二级教学中,我也向同学们介绍了山水盆景制作的具体程序(植物配植、配件摆放和题名)。有兴趣的同学在课余时间都非常认真去制作。制作好的山水盆景统一交到我手中,然后交到科组里去评比,让科组成员给每个制作打分,评出最佳制作给予奖励。当时有个叫黎琼燕同学制作获得奖品,她的制作盆景名字叫《飞云》。她还把她的盆景制作送给了班里,班里讲台一则置放着她的制作,班里的每个同学看着那盆盆景上课更用心了。而且那盆盆景也点缀教室的美。综上所述,在教学中贯穿着园林绿化知识,不但可以助长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装饰环境,一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初二生物教学范文5

心灵有约(新疆农五师高级中学  833400)

素质教育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是指既要照顾到学习好接受新知识快的学生,又要考虑到学习较差,接受知识较慢的一部分学生,还要考虑到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最终目标。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也就是如何在教学中能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结合自己在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影响下的感受总结出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教学的几点经验。

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对某门功课兴趣浓厚才可能有所成就。

一、利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生物实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对于培养生物学学习兴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课利用的好,可使学生热爱生物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细心钻研,反之,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和勇气。

每当学生在某一实验中取得成功时,他的表情可以代表他此时的心情,就好象完成一件精美的作品一样兴奋。

初一上学期“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一实验,做起来很复杂,首先需要将天竺葵避光处理遮盖叶片,光照及室内处理才能得出结果,尽管这样学生的兴趣仍然很高,当他们亲手捧着自己制作的印有各种图案的叶片时,也许在想:生物实在很奇妙!尤其班里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也许在课本知识中获得不了成功,但他们往往能从实验课中获取知识增强信心。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将这种兴趣转变成学习的动力,他们也许就会从此热爱这门课。在“探究种子的成分”这一实验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边观察,边实验,边思考,既有听的,又有看的,还可以亲自动手,他们既能认真地去实验,又能积极思考问题,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二、利用直观教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课无法将大自然搬入课堂,但可以将自然界某些部分以某种方式用在教学中,这样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直观性强的教具的使用使课堂变得丰富,使学生的学习不会枯燥。而且使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即使是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够通过直观教具理解教学内容,这样可使全体学生对所学知识均有不同程度的掌握。

我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经历,在学习两栖动物时,我自制了一张蛙的分层结构解剖图,上课时,学生们都聚精会神地看着我用剪刀将“青蛙”一层层解剖开,那种兴奋的表情不言而喻。在初二学习第六章呼吸时,我做了一个胸廓肋骨模型的教具,利用这一模型真切地验证了呼吸时胸廓的变化,很明白,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一部分知识。

全面转变观念,从学会到会学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需要教师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由原来的教学生学会 到现在的指导学生学会学,要使班级中每一位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的确是件困难的事。

一、指导学生从找关键词到找重难点

每堂课都只有那么几个知识点重要,如何指导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取的办法是从找关键词开始,如指导学生认识光合作用的意义,我请同学们先阅读这段内容,然后请同学们试着用四个字来概括光合作用的每一个意义,并在书上标出这些关键词,同学们在认真阅读的同时会努力寻找有关的关键词,即光合作用的三个来源(食物来源、能量来源、氧的来源),这样通过经常性的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这种方式,为今后培养学生自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自学

在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较简单,容易理解,这时教师可设置疑问,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以自学的形式完成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可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并及时纠正,还能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掌握情况。

三、提高自身素质,精简课堂活动

生物学教学应做到趣味性、思想性、科学性和知识性的有机结合达到统一。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偏重趣味性,课堂缺少控制的现象,同时也应避免教师活动过多,如过多地使用教具教学媒体等容易造成学生走马观花、眼花缭乱而无暇思考和想象,应多给学生留出时间和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去说、去思考、去想象、去总结,并留出充足的时间检验学习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从备学生、备教材等各方面入手精减教师活动,适当增加学生活动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采取多种手段,做到深入浅出

生物学知识实践性很强,有些凭空讲解学生不便理解,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使学生的学习相对简单尽量做到知识的深入浅出。

一、突出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生物学知识有的需通过放大镜或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结构在课堂上多利用挂图、模型、标本、实物、幻灯、板书、板画等直观教学手段,既形象又直观,有利于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便于学生记忆

丰富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为便于学生记忆生物知识可采用以下方法:

1、使用比较法增强知识的连贯性

比较法是指“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认识方法,比较法有利于学生对较难能可贵知识的理解,便于学生有顺序地记忆生物知识,增强知识的连贯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脊椎动物的教学,将鱼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与动物的心脏、呼吸内容进行横向比较,尤其是心脏结构通过挂图和投影片加以比较,便于学生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区别异同,提高识记速度。

纵向的比较如初二生物三种血细胞通过大小、有无细胞核、数量多少、功能等方面的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知识,通过对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特点的比较使学生对三种血管的功能有了更深的了解。

2、使用概括法总结所学知识,提炼中心

3、使用口决法帮助记忆知识点

对有些知识通过编一些口决可简化记忆过程,使记忆变得轻松,如对十字花科植物的特点可编为“十字花科十字冠,四强雄蕊结角果”。对初二生物记忆近视和远视的形成可编为“近视径长曲度大,远视径短弹性小。近视近处远视远,近配凹镜远加凸”。这样有利于记忆生物知识。

                     设计课后练习,注重能力培养

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做练习时不会利用卷面中已有结果联想答题,本身卷子上已有这道题的答案而有些学生竟混然不知,可见,学生联想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明显较差,针对这一情况我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前一个问题的题目就是后一个问题的结果,或选择题的选项就是填空题的答案。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们的综合思考能力有很大提高。

初二生物教学范文6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人体对信息的感知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眼球附属物的结构和功能;

2:眼球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3:掌握视觉的形成;

4:耳的基本结构及各自的功能;

5:听觉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眼球的附属结构和功能,概述眼球的结构以及与视觉形成的关系;

2:描述近视与远视的形成和矫正的方法,举例说出用眼卫生的重要性;

3:描述耳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听觉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收集的资料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进行科学探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眼球的结构视觉的形成;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教学难点:

探究近视形成的原因;

三、资料准备:

课本,双色笔 四、学习过程: 环节一:导入:切入主题;第2节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

男同学喜欢打篮球,踢足球,在足球场上,通过观察判断足球的飞行路线,进行巧妙合理的传接与配合。而场外的教练员则通过大声的呼叫,指挥球员跑动换位,以保持球队合理的攻防阵型。那么,同学们想一想,球场上的运动员是通过身体的哪些器官获取信息的?

设计意图:点入主题,点出通过哪些器官获取信息的?从而提出眼和耳朵!

环节二:眼是人体观察事物获取外界信息和形成视觉的重要器官;那么眼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呢?

眼球的结构示意图

眼球近似球形,位于眼眶内。正常成年人其前后径平均为24mm,垂直径平均23mm。最前端突出于眶外12--14mm,受眼睑保护。

眼球包括眼球壁、眼内腔和内容物、神经、血管等组织。

一、眼球壁主要分为外、中、内三层。

1、外层由角膜、巩膜组成。前1/6为透明的角膜,其余5/6为白色的巩膜,两者移行处为角巩膜缘。眼球外层起维持眼球形状和保护眼内组织的作用。

角膜是眼球前部的透明部分,光线经此射入眼球。角膜稍呈椭圆形,略向前突。横径为11.5~12mm,垂直径约10.5~11mm;周边厚约1mm,中央为0.6mm;前面的曲率半径为7.8mm,后面约6.8mm,屈光率相当于+43D的镜片。

角膜分为:

a、上皮细胞层:此层再生能力强,破损修复后不遗留痕迹;

b、前弹力层:损伤后不能再生;?

c、实质层:在光学系统上具有重要意义;

d、后弹力层:损伤后可迅速再生;

e、内皮细胞层:具角膜-房水屏障功能,受损不能再生。

角膜无血管,由泪液、房水、周围血管以及神经支提供营养;角膜表面从大气得氧;角膜前的一层泪液膜有防止角膜干燥、保持角膜平滑和光学特性的作用;角膜含丰富的神经,感觉敏锐。

因此角膜除了是光线进入眼内和折射成像的主要结构外,也起保护作用,并是测定人体知觉的重要部位。

巩膜为致密的胶原纤维结构,不透明,呈乳白色,质地坚韧。前面与角膜,后面与视神经硬膜相连。

巩膜包括表层巩膜、巩膜实质和棕黑层。

人耳结构可分成三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在声音从自然环境中传送至人类大脑的过程中,人耳的三个部分具有不同的生理作用。

(一)外耳

外耳是指能从人体外部看见的耳朵部分,即耳廓和外耳道。耳廓对称地位于头两侧,主要结构为软骨。耳廓具有两种主要功能,它即能排御外来物体以保护外耳道和鼓膜,还能起到从自然环境中收集声音并导入外耳道的作用。将手作杯状放在耳后,很容易理解耳廓的作用效果,因为手比耳廓大,能收集到更多的声音,所以这时你听所到的声音会感觉更响。当声音向鼓膜传送时,外耳道能使声音增强,此外,外耳道具有保护鼓膜的作用,耳道的弯曲形状使异物很难直入鼓膜,耳毛和耳道分泌的耵聍也能阻止进入耳道的小物体触及鼓膜。外耳道的平均长度2.5cm,可控制鼓膜及中耳的环境,保持耳道温暖湿润,能使外部环境不影响和失策以中耳和鼓膜。外耳道外部的2∕3是由软骨组成。

(二)中耳

中耳由鼓膜、中耳腔和听骨链组成。听骨链包括锤骨、砧骨和镫骨,悬于中耳腔。中耳的基本功能是把声波传送到内耳。声音以声波方式经外耳道振动鼓膜,鼓膜斜位于外耳道的末端呈凹型,正常为珍珠白色,振动的空气粒子产生的压力变化使鼓膜振动,从而使声能通过中耳结构转换成机械能。由于鼓膜前后振动使听骨链作活塞状移动,鼓膜表面积比镫骨足板大好几倍,声能在此处放大并传输到中耳。由于表面积的差异,鼓膜接收到的声波就集中到较小的空间,声波在从鼓膜传到前庭窗的能量转换过程中,听小骨使得声音的强度增加了30分贝。为了使鼓膜有效地传输声音,必须使鼓幕布人外两侧的压力一致。当中耳腔内的压力与体外大气压的变化相同时,鼓膜才能正常的发挥作用。耳咽管连通了中耳腔与口腔,这种自然的生理结构起到平衡内外压力的作用。

(三)内耳

内耳的结构不容易分离出来,它是位于颞骨岩部内的一系列管道腔,我们可以把内耳看成三个独立的结构: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前庭是卵圆窗内微小的、不规则开关的空腔,是半规管、镫骨足板、耳蜗的汇合处。半规管可以感知各个方向的运动,起到调节身体平衡的作用。耳蜗是被颅骨所包围的象蜗牛一样的结构,内耳在此将中耳传来的机械能转换成神经电冲动传送到大脑。为了便于理解耳蜗的功能,我们用来显示镫骨足板与耳蜗的前庭窗的连接。耳蜗内充满着液体并被基底膜所隔开,位于基底膜上方的是螺旋器,这是收集神经电脉冲的结构,耳蜗横断面显示了螺旋器的构造。当镫骨足板在前庭窗处前后运动时,耳蜗内的液体也随着移动。耳蜗液体的来回运动导致基底膜发生位移,基底膜的运动使包埋在覆膜内的毛细胞纤毛弯曲,而毛细胞与听神经纤维末梢相连接,当毛细胞弯曲时神经纤维就向听觉中枢传送电脉冲,大脑接收到这种电脉冲时,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2、前置作业准备时的疑难解决了吗?

看了八年级上册生物人体对信息的感知教案的人还看:

1.初二上册生物《动物的生殖》测试试题

2.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3.初二生物教学计划

4.八年级上册生物课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