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

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范文1

论文摘要:人文主义是近代在欧洲兴起的一种思潮,也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人文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对人文主义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很多人认识人文主义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的,否认中国有人文主义的传统,对于这种看法,本人持不同的看法,下文将阐述我的观点。

人文主义这个概念一般认为是在19世纪的欧洲开始出现的,中国学者在翻译英文Humanism时把它译成“人文主义”。长期以来,当人们讲到人文主义的时候,一般总是把它看作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在当时来讲,它成为一个主要思想流派或思想体系,主要是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要内容为崇高“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以及以人权反对神权,以现世生活和现世的幸福反对来世说教和禁欲主义,以科学、理性的精神反对蒙昧主义和封建迷信等等。

人文主义一词最早在公元前150年产生于罗马,出自西庇阿斯(Suipios)家族。当时人文主义是作为希腊文明的继承者的口号,相对而言,这个新帝国的文明不如古希腊文明那样精致和高级,所以提出这个口号与野蛮或野性相对立,以告别野蛮人的行为方式,表示教化的理性。

人文主义是人的一种生活观、理想观、价值观,是人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它在任何时候都是人们应当努力去实践和追求的,因此它是永恒的。人文主义这个概念是在19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正式提出来的,它是指贯穿于资产阶级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的价值理想和哲学观念,即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它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要求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求以及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其主流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市民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和禁欲主义的。

谈到中国人文主义问题,很多人持否定的态度,认为人文主义这种意识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才兴起的,人文主义这个概念也是在十九世纪的欧洲才开始出现的,到了近代才慢慢为人们所接受,认为中国历史上不曾出现过人文主义这种思想意识,只是到了近代慢慢学习西方的各种思想意识,才出现人文主义这种思潮的。我觉得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中国人文主义之有无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关于人文主义的定义问题。我认为,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思潮的命名,它指的仅是十四至士六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但作为一种人的自我意识,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认为人应当在此岸世界中认识、肯定和实现自己的价值,它在所有人类的历史上都源远流长。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不过是西方古代人文主义在漫长的中世纪之后的一个必然发展,这个运动之所以以复兴文艺为名和因此著名,并不全在于某些倡导者提出的口号,而在于它确有一个古代人文主义的历史基础。人权、自由、平等和博爱等口号,是人文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上所应有的总结,而并非人文主义在所有一切阶段上所必有的标志。一一因此,不应怀疑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存在,正如我们之不怀疑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或辩证法、形而上学的存在一祥。更何况中国文化本是一个多元的系统,我们早就应从多角度去认识它。

人文主义并非西方人的独有,早在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就已产生并发挥出了重大的作用。只不过东西方人文主义在内涵上有很大的差别而已。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东方的人文主义诞生太早,早熟性决定了它对“人”缺乏深刻的认识;而西方的人文主义则诞生得较晚,它是在漫长岁月中逐步认识到了“人”的,具有成熟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国人文主义与西方人文主义反对的“神”有不同特点。古文献体现出我们的“天帝”是与人合一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它通过造化监视人的行为,决定着国家的兴盛,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根本意志和长远利益的神格化。而西方人眼中的“上帝”是完全与人分隔的超越一切的人格神,它只通过“言说”的方式来创造与统治世界。

中国并不是不存在人文主义,中国的人文主义甚至比西方人文主义出现的时间更早些,只是由于人文主义这个概念是由西方首先提出的,对于人文主义的概念和内容的界定也是由西方人作出的,在人文主义方面,西方已经掌握着话语权。由于中西在很多方面,尤其在传统文化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导致中国的人文主义尤其是古典人文主义和西方人文主义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之处,但二者在体现全人类人文精神方面应该是一致的。下面我将粗略地谈一下中国人文主义及中西人文主义的比较。

“人文主义”一词是从西方辗转翻译到中国来的。中国本来有“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周易·贲·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中国人文主义产生于世界文明轴心时代的中国,是中国社会乃至整个东方社会由乱而治的理论指导。大约在公元前二十多个世纪,即《尚书》记载的尧舜时代,中国社会进入原始社会末期。尧、舜、禹是在黄河流域先后相继的三个部落联盟首领。由“尧”而“舜”而“禹”,“黎民”都是部落联盟首领(“帝”)的服务对象,部落联盟首领(“帝”)都以“黎民於变时雍”(众民赞美善道,时世雍和太平)为大治天下的标准。在中国历史与社会的演进中,有关“民为邦本”思想的道德论说,在“人道”与“天道”交互影响中不断积淀,逐步形主义思潮,在中国社会大转型的春秋时期勃然兴起。

春秋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一些先进的思想家、政治家,他们在总结和借鉴尧舜时代以及夏、商、周所提出的“民惟邦本”的道德论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有关人文主义思想的新的道德论说。孔子在这些“道德论说”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克己”、“爱人”、“力行”为基本内容的“仁学”,而成为中国人文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中国人文主义,虽兴起于中国社会大转型的春秋时期,但作为中国人文主义核心内容的“民惟邦本”思想,却早在尧舜时代就已经产生。《尚书·夏书·五子之歌》载:“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五子”,夏启之子,太康之弟。《五子之歌》,乃五子“述大禹之戒以作歌。”“皇祖”,指“大禹”。“皇祖有训”,即大禹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是“大禹”对后人的训戒。“大禹”训诫其后人,对“民”要亲近,不能疏远。“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乃邦国之根本,作为邦国之根本的“民”安定了,时世才能雍和太平。

春秋时期,周内史叔兴所阐述的“忠、仁、信、义”是处理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晋范文子所阐述的“仁、信、忠、敏”是处理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这些考虑周天子与诸侯国以及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时所阐述的“仁、忠、信、义、敏”等都为孔子仁学所接受。特别是“仁”,孔子认为“仁”是人文主义者的道德规范,是人文主义者一切行为的基础。孔子回答“哀公问政”时强调,“为政在于得人,取人以身,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以生也。礼者,政之本也。是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不知天。天下之达道有五,其所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达道;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行之者一也。”孔子所谓具有“仁”德的人,就是中国人文主义者,就是“修身”、“事亲”、“知人”、“知天”的君子;他们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积极入世;他们“知其所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说中国传统中没有人文精神,是从西方人文主义概念出发的。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强调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所谓人“为万物之灵”,“赞天地之化育”;强调文化的基本功能在于对人的道德教化,即所谓的“道德人本主义”;强调在一定的关系中考察人,有鲜明的伦理特征。这些都突出了中国文化的人本主义特征。

人文主义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而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主导部分是中国哲学,而中国哲学的核心部分则是人生论,以人生和人心为观照;天人关系中,强调天道服从、服务于人道;人神关系经历了由人神一体、人神分化到人的地位渐渐提升,而神的地位逐渐服从于人的中心的历程,人道抑制神道,神道始终不得抬头。

参考文献

[1] 徐子宏:《周易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第122页.

[2] 庞朴:《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报》1986年1月6日.

[3] 冯天瑜:《略论中西人文精神》,《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1月.

[4] 布洛克[英]《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三联书店,1997年.

[5] 布克哈特[瑞士]《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79年.

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范文2

【关键词】女性形象;女权主义;人文主义思想 反战;环保

【中图分类号】G954 【文献标识码】A

宫崎骏代表了日本动画艺术和商业的巅峰成就,他的《千与千寻》获得柏林金熊奖和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受到广泛赞誉,甚至被誉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动画大师”。其动画的市场定位主要分以下三类:

一是很坚决地抵制庸俗化的成人动画,是塑造那种形象上很单纯,品德很高尚,并且具有进取精神以及具有献身精神的少男少女。他的“宫崎骏式少女动画”在国内定位的虽然都是一些少男少女,但却是老少皆宜的。

二是不以满足国际市场为目标,他作品的核心内容体现的是日本的传统文化精神,以制作民族动画为己任,和好莱坞完全国际化、类型化的动画电影区别开来。

三是坚持不懈地进行艺术创新,追求动画的高品质,用商业元素包裹艺术电影的核心内容,把动画的娱乐性和思想性完美地结合起来,坚持精品动画路线,以其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热爱。

如果说美国和中国动画整体上有幼稚化的倾向,把观众都界定在六岁的水平,日本动画的整体倾向是以少年形象打动观众,但将少年人的智力和性格都像成年人靠拢,甚至少年的世界比成年人更显复杂,如典型的美少女,一般都为十二三岁,针对的观众群体是小学生和初中生,讲的基本都是班级内部争斗的变形和升级版本,但是身体已经发育成熟,,成熟妩媚,比实际年龄要成熟很多,这样利于满足观众群的需求,既满足了女性对自己的幻想,也满足了男性对异性的幻想。这实际是反映了男权主义的思想,以男性为中心,而女性的角色就是男望的客体和窥视的对象。宫崎骏动画电影的女性大致分两个类型:

第一类:是《千与千寻》里的千寻,《幽灵公主》里的小桑,《魔女宅急便》里的琪琪,《哈尔的移动城堡》里的苏菲还有《风之谷》里的娜乌西卡等这些正面的女性形象。这些少女主人公具有侠义心肠,具有独立的行动能力和明确的人生目标。她们自强、自立,不再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天使和弱者,更有一些假小子的性格特点。在她们的骨子里面总是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千与千寻》中的千寻更是体现了这种精神。担负起来救助别人 甚至是救世主的重任,其光辉往往掩盖了和她一起并肩作战的少年。与《未来少年柯南》、《天空之城》中需要保护的柔弱少女相比,她们更像是能把握自己行动和命运的女强人。在《幽灵公主》中,小桑相对于其他女孩而言则显得有些另类。身世的可怜让她的性格显得冰冷,对于人类充满了仇恨,但她却仍不失宫崎骏其他动画中女孩善良的天性,并且由于没有一些世俗思维的束缚,她对爱的追求也更为热烈。虽然她不是宫崎骏作品中常见的邻家女孩,但她的形象却仍打动着无数观众们的心灵。《魔女宅急便》里的琪琪的坚强之下却始终有一种儿童般的纯真与任性。与当下流行的女孩的形象不同,在宫崎骏的影片之中,女孩们常常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接受挑战。

虽然善良、乐观、坚毅可以看作是宫崎骏动画中女孩子们的共性,并且可以看作是一种人物精神之中的传承,但是宫崎骏作品中的女孩却在身份上有“归璞化”的特征。早期《风之谷》与《天空之城》中的角色,身上或多或少的都带有一丝贵族情怀与魔法元素,但到了《魔女宅急便》与《幽灵公主》中,这种贵族特质就被剥除,而到了《千与千寻》与《哈尔的移动城堡》之中,女孩们却成为了普通人,这种由“高端”到“低端”的过程正是宫崎骏对于传统童话动画的思考以及对于普通人的关注,而这也暗合了作品之中“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主题”。

第二类是和第一类正面女性形象相对而言的。她们大多数都是反派角色,呈现的是人类自身的贪婪。这类女性形象多数是作为配角出现,她们很大程度上的作用就是衬托了女主人公的美好。虽然她们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反面角色在宫崎骏的作品里是属于坏角色,总是破坏女主角的好事,但是她们都是属于小恶大善,坏的都不是很彻底,有的时候甚至让人觉得十分可爱。这些多面化反角们直接剖开人性的本质,让观众们看到这些人性善恶矛盾的集合体。例如:《风之谷》中的女将军、《幽灵公主》中的黑帽子大人、《天空之城》中的空盗们、《千与千寻》中的汤婆婆等。

宫崎骏的作品每部的内容虽然都各不相同,但是通过对宫崎骏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能够清楚地感受到宫崎骏对于女性的尊敬和赞美。他试图用这种赞美抗议男权社会中女性所遭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并探讨女性的生存方式问题。这种颠覆传统的思想和客观的看法,反映了宫崎骏人文主义的关怀和对女权主义的向往的一大主题。

宫崎骏也特别注意自然的美,靠自然而活,自然界是人类为了不至于死亡而必须与之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的过程。在许多影片之中,森林便是一切生物的源头,是自然的代表,森林与森要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神祗。在《风之谷》中,风之谷的森林象征着人间的净土,外面世界的自然虽然恐怖,但那些生活其中的巨虫更像是自然的守卫者,但在这个恐怖的世界下面却有一个另样的世界,在那个世界之中,地下的树立努力地净化空气中的毒,在这里自然就像一个母亲一样,对伤害自己的孩子,一面挥起巴掌,一面却默默地为孩子的未来储蓄。《风之谷》中的人类是千年以后幸存的人类,大战毁灭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而这些幸存下来的人类却生活在艰苦的环境里。动画主题探索自然与人的共生关系,所有生命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体察出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作品流露出浓厚的自然生态思想。所以说对环保的追求也是其不变的一大主题。

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范文3

【关键词】英语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 “读议写”课程

引 言

“人文”是一个同人的个性、尊严、价值等密切相关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人文教育即通过向学生传授人文学科知识,使学生涵养人文精神,启迪智慧,提升人生境界,塑造理想人格价值。英语按照学理划分是属于人文学科的,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英语教育中的人文内涵越来越少,使英语教育逐渐远离了人文学科。刘伟(1995)提到“由于经济社会的冲击,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在外语教育中正在逐渐消失……这种现象在全国的外语教育中都有所体现。”在新时代下,英语教育中一些基础教学方向逐渐走了下坡路,这也被所有的专家及学者所重视。有专家号召我国加强对外文教育的重视程度,要将教育作为本国发展的一大重点。所以,在学生加强自我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文教育。

教育发展前景及其特点

有关学者把大陆的教育总结为两个阶段:(1)1950年至1970年期间,教育的发展主要重视基础方面的内容,教学任务重技能训练;(2)1980年至1990年期间,教育的发展主要偏向于对实用人才的培养,逐步向培养以职业为导向的实用型人才转变。

1.初始阶段的教育――把对专业知识的培训作为基础

低年级基础课程设置核心是语言的训练,注重学生实际应用方面的听说读写的训练。高年级课程的核心也仍然是语言训练,而专业课程比例并不大。按照这种教育形式教育出来的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学生在英语基础听说读写方面的掌握程度有进步,但与同校的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较,仅体现了英语应用方面的优势,而在知识结构、思维创新和深度方面都有一定差距。这与英语专业培养中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关系。

对于我国英语专业的教育,英语语言的基础技能训练不能放松,然而要适度安排,一旦学习超过了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学习的效率会大大降低。相关人士提到,真正的英语教育不应该仅仅是对学生传授基础方面的知识,更要重视英语教育中包含的人文教育以及在社会中的实用性,借助学习外语这个平台,掌握不同国家的人文、社会文化知识,使自己全面发展,在社会生活中立足。

2.探索阶段的教育――注重实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

初始阶段只掌握语言应用而缺乏专业知识和思维锻炼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对此,教育部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各类学校对学生英语方面的培养,首先要重视基础内容的教学,在此基础之上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个方面的内容,在新时代下能够胜任各种工作对英语方面的需求。《大纲》对英语专业培养目标首次定位为复合型人才,即根据英语人才就业岗位和从事行业,将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共同培养,如“英语+法律”、“英语+新闻”、“英语+语言文学”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优化了高校学科分布,适应了当前社会对英语综合人才的需求,缓解了语言类毕业生就业困难。

3.英语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英语教育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教育部早在1998年就颁布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文教育策略,以达到从根本上建立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教育目标。

除了英语应用技能的训练,英语专业在教育中应与历史、哲学等其他学科专业相交叉。优秀的英语综合人才,既要有扎实的英语专业技能和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思考能力。另一方面,英语作为国外语言文化,其文化价值及魅力不可估量。英语学习也是一种对于国外民族和智慧的领悟和接触,从优秀文化中不断汲取养料,让学生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世上假如人文教育消失了,那么语言文化也就不存在了,也就相当于抛弃了一个可以使人类进步的一种工具。”(秦秀白,2009)可见,人文性是英语教育的本质特征。

人文主义教育观与“读议写”的学习过程

在新时代来临之际,中国在人文教育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把其内容作为发展的重点。英语教育应该把人文教育作为发展的基础,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创造出一些新的理念与教育体系。根据创新的结果,在学校教育课程中,把新型人文教育理念作为一个发展方向,强化人文主义教育观。

1.在改革过程中新体系的确立

在21世纪,许多高等院校对英语教育中的人文主义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改良。

第一,在英语教学方面进行改良,从根本上解决旧体系的弊端,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方面的教育,并融入了大量的人文主义教育课程,从思想观念方面进行了实质性改变。

第二,依据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合并写作与阅读课程。因为这两个课程侧重训练语言基础技能,而缺乏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笔者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制定出了一套适合所有同学英语综合能力提高的教育体系,如下表所示。

表1 “读议写”课程体系

该教育体系既包括了对文学方面知识的掌握,又包括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教学策略,将单一的英语基础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完美结合。在该体系下,主要是对经典文学的学习。与此同时,在该体系下的人文主义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系统化的学习过程,主要的发展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并且树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念。

2.新型体系的确立

国内当前仅仅依靠文学、历史和哲学等学科来进行人文教育,但是人文主义教育观的目的不仅是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还包括学生的人格、能力方面的均衡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人文知识仅是机械讲授,对学生本身的人文素质提升无法考查,该方式过于枯燥,学生对于知识难以理解,也就无法达到提高人文素质培养的目的,人文教育将成为空谈。某师范大学的人文教育体系中,在“读议写”课程实际操作中应用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动脑思考,同时更方便地获得学生的情况,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

体验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体验和感悟知识,在实践中加以理解。体验式教学理念的基本模式如下图:

图1 新型体系过程

新型的教学模式主体内容强调具体经历,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根本上来讲,这种新型教育体系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相似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将重点放在写作上,将读与写相结合,强调学习者认知与读写的相互作用。老师要根据学习目标给学生布置锻炼相应读写能力的学习任务,在学生的读写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之后,在课堂上要运用换位或者情境教学方式,使学生深入情境体验知识,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积极发问。当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完全掌握及能够灵活运用之后,采用多种形式再进行系统化的教育,让学生真正领悟人文主义教育的意义,并提出学生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相互讨论。新型教育体系的制定,让更多的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充分利用自己的现有能力进行研究与讨论。

参考文献:

[1]许瑾:《试论高等学校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第12期。

[2]刘乃美:《外语人文通识教育实施中的焦点问题探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0期。

[3]王鲁男、龙洋:《外语院校人文精神复归与通识教育的使命》,《外国语文》2013年第8期。

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范文4

[关键词]人文主义;语音室管理;人性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4-0114-03

语音室在外语教学中表现出很多优势,如信息显示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外部刺激;信息组织的超文本化,为教师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师生及多媒体设备间的交互作用,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信息量的海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等。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利用,外语视听教学课堂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复习课堂上的内容,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随着高校扩招和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入,语音室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语音室的管理也日益错综复杂,如何在管理过程中提升语音室的人文主义内涵,成为摆在每一位语音室管理人员面前的一大课题。

一、人文主义内涵

人文主义思想是作为14~15世纪爆发的“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与伟大旗帜应运而生的。吴式颖、任钟印主编的《外国教育思想通史》总结了人文主义的四个主要特征:第一,肯定和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第二,倡导乐观向上的人生观,重视人的能力而非血缘、门第、财富等因素;第三,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第四,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陈旭光在《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中指出: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国民的人文修养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

二、语音室的人文价值

语音室的服务对象具有特殊性,其最根本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一无二的、完整的个体,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发展潜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政治发展归根到底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基本手段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因此,对学生的培养应该智力因素的发展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并重,应该提倡全面发展。而教育设施与技术是为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服务的,语音室应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全面发展为目标。随着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入,语音室的使用频率日益增高,学生流动量也越来越大,给语音室的管理带来很大困难。语音室的管理千头万绪、错综复杂,除了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用以指导教师和学生正确有效地使用语音室外,还应重视管理者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管理中渗透“人情味”,既要制度化,又要人情化。管理系统是以人为核心的结构系统,因此,语音室管理文化也应重视新的内涵,即人文管理。人文管理是符合人的特点、人性要求、人文原理的管理,它与科学管理或科学式管理相对应,是研究开发与调动人潜能和积极性、提高管理效能、实现健全与最佳管理的模式。语音室的人文管理,是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坚持刚柔相济、强制性和情感性、严肃性和灵活性的统一。管理者要克服,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管理中贯穿服务思想。在语音室的管理与服务中,以人为本思想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实行人性化管理和为学生提供人性化服务两个方面。

三、提升语音室人文主义内涵的有效途径

呼唤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回归,修复人文关怀的缺失,大力提升人文关怀,是当下高校语音室的发展趋势。语音室的建设应在传统人文关怀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理解、关心、尊重、爱护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人性化的服务,重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致力于追求其自身的价值意义,从而实现教育应有的人文关怀。

(一)提高亲和力,尊重、善待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有的教育智慧,归结到一点就是尊重学生、发自内心地爱学生。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尊重学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才能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打开教育的通道。语音室管理人员要扮演好身正学高的角色,着装得体,举止文明,对学生面带微笑,使学生感到和蔼亲切。在工作中应该弘扬礼善文化,让尊重成为习惯,注意使用文明礼貌语言。与学生交谈时,不仅要用词准确,而且语调要柔和,切忌使用伤害性语言,不讲有损学生自尊心的话,不讲低级趣味的粗话、脏话,也不讲讽刺挖苦学生的话。处处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即使与学生有矛盾,也要耐心摆事实、讲道理,语言力求恭敬、高雅、脱俗,表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

(二)加强交流沟通,激发学生在语音室课前活动中的自觉性和爱护心

学生精力充沛、好奇好动,管理人员应及时向他们介绍语音系统的性能,详细讲解操作方法;并主动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与学生的感情沟通,重视学生期待,满足学生的需求。可以在课前为学生播放外文歌曲以及具有教育意义的短片等,利用声、色、情、景来提高学生对外语的学习兴趣,为上课做好热身工作,使得学生思想和视觉都集中在视频上,避免一些破坏的发生。课前活动中管理教师应与学生构建相互尊重理解的平等合作关系。在此前提下,激发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爱护仪器设备的责任心,创设轻松、和谐的管理氛围。要注意维护他们的尊严,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

(三)营造良好的语音室人文环境

内容丰富、思想深邃的人文环境能促使学生思考。现代教育思想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强调人和环境的互动效应。它要求教育环境达到人内在和外在的和谐统一,以环境陶冶人的性情,使受教育者产生一种内在的感化。另外,还要注意语音室的整体布局,由于现代教育技术仪器设备更新换代和添置速度较快,规划应为发展留有余地。仪器设备的分布和座位布置应疏密得当,语音室环境应具备通风、避光、恒温、防尘、防潮、防火、防盗等条件。语音室是学生学习的场所,静谧亲和的人文设施、幽雅整洁的学习环境和深厚浓郁的学术氛围能让学生在景美境佳的人文空间里生发出一种步入文明沃土、科学殿堂、知识海洋的神圣与美感,一些不文明的行为自然也会得到遏制,由此而形成的良好治学气氛,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语音机自带自主学习功能,不但能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还能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地修正自我、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人文素养。

(四)提高业务素质,以自身修养所散发的文化和精神感染和影响学生

语音室的主要特征是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社会化,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科学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熟悉语音系统和语音设备的性能,能够熟练使用语音系统的各种功能,如监听、呼叫、示范、师生对话、分组对话、分组学习等,还要熟悉放映、幻灯、投影等电教手段。对室内环境、供电系统、机器及有关设备应当定期检查,出现问题及时解决。特别是在学生面前,要能熟练地排除故障,赢得学生们的敬佩和尊重。语音室的人文管理还包括与任课教师的交流与合作。管理者要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了解他们上课时使用设备的感受,以便提前发现设备的隐患并进行处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要经常与其他院校的管理人员交流学习,及时吸取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职业认同是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发扬语音室人文精神的动力。要做到爱岗敬业和体现良好的职业道德,有一颗真诚的为学生服务的心,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重视学生参与,加强民主管理,制定、实施体现人文精神的规章制度

语音室的一切规章制度都是为了方便管理和使用,不是为了制裁和惩罚,而是为了规范行为。因此,在制定时要积极纠正有悖于人文关怀的做法。如,对人文关怀的地位、意义及作用认识不足,单方面从方便管理的角度考虑,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的时候偏重于“管”,在措词上过多使用“禁止”和“不得”等生硬、冷漠的字眼,对读者引导、熏陶、关怀注视不够等。应该加强民主管理,拓展与学生沟通的途径。可以利用网络、海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使师生了解语音室,体会语音室工作的艰辛,增加师生之间的体谅和理解,减少纠纷和摩擦。同时,可以建立与学生社团的有效联络,通过勤工俭学等形式,使学生参与语音室各环节的工作,促进学生与语音室管理人员的互动。也可以设计问卷调查表做具体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使学生参与到规章制度的制定工作中来。在实施时,应寓刚性的管理于柔性的服务之中,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一味地责备,应采取宽容的态度,积极提醒规劝,从而化解矛盾。

“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突出基础知识掌握,着重应用能力培养,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来分析和解决专业及相关领域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素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语音室管理人员应该以学生为本,以师生为服务对象,让学生可以自主、自由地运用语音机进行外语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和指导,为师生提供优质的咨询和服务。人文语音室的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全面的素质,不能只忙于硬件设施的购置,而不顾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体现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热情诚恳地服务态度,努力营造具有语音室特色的人文环境,以及宽容大度的涵养,庄重整洁的仪表,文明礼貌的语言等都将成为学生学习情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范文5

【关键词】人教版 初中高中教材 文艺复兴 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17-02

“文艺复兴”是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之一,内容十分丰富。因此本文以同一出版社(人教版),初高中教材的同一课“文艺复兴”为例进行比较,以期在中学教育阶段为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一、对“文艺复兴”的整体认知

1.新课标的解读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课的内容标准要求如下:“知道《神曲》,复述达・芬奇、哥伦布的主要活动,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课的标准为: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很明显初高中使用的课标不同,使得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初中课标对本课的要求主要可以从几个关键词体现:知道、复述和初步认识这三个词,非常清晰地表明教材在初中这个层次还是以了解为主。而高中的课标则是“知道”和“认识”这个层面,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要求要更深一些。

2.课程所在单元的比较

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文艺复兴”作为世界通史的内容放在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开篇(实际第10课),单元主题是“步入近代”。内容涉及7各方面,包括政治革命、经济变革和思想文化运动。高中历史教材由于是板块结构,体现中西历史的横向比较,“文艺复兴”放在第二单元的第二课(实际第6课),单元主题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导言还设计了“学习建议”,可见高中教材强调对一个问题的深入探讨和理解,不过这也造成了对历史一定程度的切割,在授课过程中无疑加大了教师和学生的难度。

3.课程的标题比较

初中教材将该单元命名为“步入近代”。高中教材的单元名称为“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在课文标题上,初中的由于是通史性质的编纂模式,因此标题较为概括,实际上这一单元名称的命名非常重要,它体现出人类在从古代跨入近代的重要分水岭。

在这一课的课程小标题上,初高中教材的着眼点也不尽相同。初中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两大内容合为一课。高中版则是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设为一课来叙述则体现了紧扣“人文主义”这一核心内容的编写要求。

二、课程内容比较

1.导入部分的比较

初高中教材都设置了导入部分,并配有插图,这也是人教版的传统。初中教材是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作为开篇的介绍。并非常直观地介绍了这幅图使用的是“微笑”、“温柔”“宁静”“期待”“生命力”等几个体现的人文精神的词汇。让初中学生一下子就能对课文内容充满好奇和阅读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高中版的导入框采用的图片是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应该说它比《蒙拉丽莎》所体现的信息量更大,也更为准确地体现了文艺复兴的基本内涵。所以高中教材无论是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的都较为明显的变化趋势。

2.人物举例比较

人教版初高中教材的人物列举人数都一样,为7人次。但是很明显,初中版的人物涵盖面更广。涉及了文艺复兴成就最突出的几个方面:文学、艺术、科学。应该说是对文艺复兴成果的一个较为全面的介绍。

初中的新课标没有对“文艺复兴”这一课的人物进行规定和限制。第一位介绍的人物是但丁,对他的评价教材抓住了但丁的历史地位。高中教材因为新课标的原因,主要对薄伽丘和《十日谈》进行了介绍,并引述了《十日谈》中的一个故事,以此来说明教会的黑暗和腐败。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怎么都绕不开的人物,所以两版教材都作了说明,但初中版的内容较详细。教材详尽分析了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作,并配有插图和一段话。高中教材用一个段落对他的成就作了评价。

三、插图和问题设置比较

1.插图比较

初中版在选图上与高中有较大区别。初中版选择了达芬奇的两幅作品,高中版的选图面较广。两版插图有两处雷同之处,一是都使用了相同一幅莎士比亚的肖像画,只是初中版为彩色图,高中版为黑白画。二是对佛罗伦萨的介绍图也一样,初中版用了全景图,高中版则是局部图。新课标并没有具体规定使用插图的情况,这就给教材的编著者较大的空间。不过,作为普及性的基础教材,应该在插图的说明上有所考虑。两版教材在涉及到大师们的作品建议署名和标上创作时间。

2.问题的设置比较

初中教材在特别强调了问题的设置。就这一课一共出现了三个问题。其中两个在文中,以设问形式出现;另一个是连线练习题,放在课文正文之后。两个问题是需要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平时阅读才能回答的。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高中教材同样对学生的课堂听课情况进行了考察。在文中一共设置了3个问题插入了一个问题。其中一个是“学思之窗”插入的问题,让学生消化本节课的内容外,更强调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另外两个问题是课后习题,以“探究学结”的形式出现:分为“本课测评”和“学习延伸”,针对本课的内容有都所涉及。“本课测评”的问题是“14~16世纪,欧洲有哪些事件促进了人文主义发展,结合史实具体说明。”这道题很明显是一个跨度性较高的问题。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教学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既利于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的能力,也要求学生拓展知识面,理解所学内容。

总体而言,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都体现了对问题的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地空间维度,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高中课本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内容的选择上初中教材更贴近现实,设置的师生互动环节更多。

参考文献:

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范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理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其研究成果

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的重要性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作用方面出发,我们可以知道其作为一种疏导人的心理发展、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发展人的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以人作为其学科发展出发点和基本点的。在这个意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包含了人文关怀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这一内在价值取向的影响和作用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理论的研究发展才能得以存续和发展下去。[1]

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资源内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发展是以多种现实和历史的人文内容为发展的原动力的。首先,哲学的人文精神是其主要内容的重要体现方面。不仅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一种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的精神意志,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的内容。其次,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西方社会的人文主义思想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的理论来源。再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精神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建设架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是一个多维度、多方位和全角度的理论系统,在实际的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当中,可以从其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建设。在纵向上,应该深入到社会主义的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土壤当中,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为中心点,以科学发展观作为人文关怀的重要切入点。在横向上,构建以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作为统一体系的理论系统,加强对传统的人文精神和先进的时代精神渗透和学习。

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方法的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相关内容的过程中,需要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发展。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把人文关怀的主要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的关键程序和重要突破口。在实际的融合过程中,需要坚持科学、调整、和谐和感化的融合原则和实现方法的运行机制。

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的研究重点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有理解人文关怀的含义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误区的纠正两个方面。人文关怀中的“人文”指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通过利用沟通和交流的形式,把深刻的价值观念和共存的思想理念进行换位思考,并在此过程中进行抽象的反思,赋予整个沟通过程以特有的意义和价值。在充分理解“人文”的含义之后,我们需要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紧密的理解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首先体现在思想道德过程当中对于他人需要的满足与关注,把相关的人文载体的内容通过实际的思想道德的传播过程而实现完整的传递。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建立一种以制度关怀为主要的工作立足点的推行机制。制度关怀就是利用有“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文化载体去渗透到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的实现过程中。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误区的纠正的方面,人文关怀在实现的过程中缺乏了“人文”的核心内容和忽视了人文关怀主体的全面关怀是务须纠正的两个主要方面。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还没有很好地全面贯彻“人文”的关怀理念。目前的人文关怀主要是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主要的利益进行关怀。这种关怀并没有很好的体现“人文”的内容,因此不能把该种关怀说成是人文关怀,而只能说是日常生活关怀。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关怀”与“人文”之间的联系并不大,“关怀”在过去和现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解读为上级领导对下级员工或者群众的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和关注。这种解读无疑只是停留于对应的层级关系上,从而也没有在更加广泛的范围上或者更加宽宏的思维上去进行落实。而另一方面,“人文关怀”缺乏对关怀主体相关内容的考虑。在过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当中,都把研究者排除出相关的关怀活动。

3.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研究发展方向的研究

促进研究方式的转化和优化,革新人文关怀的思维方式。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沿着系统思维的方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集合各种社会生活方面和范畴的系统学科,也是一个以人为本和根据人的实际生活需要来引导人进行终极价值最求的思想道德发展过程。其次,人文关怀应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体思维的发展。立体思维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发展方面,同时也是以人的发展多样性和立体性为出发点的。人具有多种属性,人可以是“现实的人”,也可以是“抽象的人”;可以是“社会的人”,也可以是“自然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人文关怀过程中的立体思维的研究能力。

促进人文关怀的研究视角的多样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促进人文关怀研究视角的多样化的主要途径是以世界的眼光去借鉴国外的先进研究经验。例如国外的社区健康活动和相关的关爱项目的成功实施对于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与此同时,人文关怀应该利用多个学科之间的优势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发展。例如,可以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现实的实践基础去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化解相应的研究困难。历史借鉴的研究方法一直都是人文关怀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但在运用相应的研究手段的过程中,需要深入到相应的历史文本当中去寻找有意义的内容。而另一方面,比较研究法也是人文关怀研究的重要使用方法。在运用该种研究方法时,应该平衡好各种实例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对比,深入了解各个比较内容之间的异同。通过对古今中外的人文知识之间的比较和探索,从而在反思先进的人文关怀的内容和实践方面的缺失当中可以得到相关的难题解答答案,最终确立起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最佳研究途径和研究爱方案。

参考文献:

[1]任效峰,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应对策略[J],理论观察,2006(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