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教学能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教学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教学能力

护理教学能力范文1

    伦理决策就是作伦理上的决定。护理伦理决策就是从护理伦理理论、原则和规范出发,从护理伦理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以做出恰当的、符合护理伦理的决定。而是否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关键又在于是否具有批判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是指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清晰敏捷的思维能力。而大多数护士学生缺乏这种能力,不能抓住护理伦理问题的本质,因此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故而提高护生护理决策能力重点应在教学中加强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以讲授方式为主。这是一种以教科书为主要载体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由教师单向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学生能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系统地学习知识,但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因此,对于批判思维能力培养的效果较差。而案例教学以及角色扮演教学方式能营造较为宽松的教学氛围,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独立思考、分析以及讨论与交流。随着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加强,他们批判思维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能够较好地应用护理伦理的基本理论、原则与规范,做出正确地护理伦理决策。.护理伦理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护理伦理决策能力而实施的案例教学,其首先应该是针对这一目的进行恰当地案例选择。

    所选案例应该具有代表性,是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常遇到的伦理困境。例如,病人的自主需要与护士的专业伦理相冲(病人希望了解自己的病情,但如实告知病情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病人拒绝护士对其实施有利于病情的治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进而让学生熟悉护理伦理决策产生的基本程序:(1)首先认真分析案例,确定事件中存在的矛盾冲突及冲突的相关人员。

    (2)明确矛盾冲突的核心,确认伦理问题。

    (3)围绕伦理问题,列出各种可行方案。

    (4)依据相关的伦理理论、原则、法律及其他因素,拟定双方均认可的行为方案。

    (5)决定行动方案,做出伦理决策。

    (6)实施并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案例讨论式学习。

    把案例发给学生,让学生结合案例实际情况运用基本程序,尽量开阔可行方案的设计思路,做出决策。

    如对下列案例的决策分析:一产妇剖宫产后第六天,医生看没什么问题,说周一可以出院。周日,其丈夫和婆婆与产妇商量后想周日那天出院回家,医生不在,其丈夫和护士商量能否先行回家,等周一再回来办出院手续,护士说不可以,说得把钱结清。产妇丈夫说这是单位押的支票,不会欠医院钱的,而且已与有关部门通过电话证实。护士不让产妇走,便把孩子抱到了另一个房间,产妇想抱回自己的孩子,护士不给,遂和护士争吵起来。

    针对此案例,同学们分析指出:(1)此案例涉及的矛盾是护士和患者及患者家属之间的矛盾。

    (2)此案例的伦理的问题是患者的自主要求与护士专业要求之间的冲突。

    患者有拥有人身自由的权利,但另一方面病人在没有办理出院的情况的确不能擅自离开医院,否则不利于护士的管理。

    (3)护士不能因为医院的规章制度限制病人的人身自由,更不能以产妇的孩子做为要挟。这种做法严重地伤害了患者的感情,违背了不伤害原则。

    (4)护士此时应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尊重病人的权利,保护患者免于不必要的伤害。可以先向患者解释医院的管理制度,如果患者要求回家的意愿强烈,那么在其不会欠费并且身体状况允许的条件下,尊重患者的决定是最符合患者利益的行为。在此同时向科主任或护士长进行报告,寻求建议与帮助。另外患者需签订一份自己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文件。

    案例分析教学之后还可进行角色扮演。这种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扮演案例中的人物,体验护士的职业生活,在角色扮演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知识,以行动的体验内化I=1头的知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到正确的护理伦理决策的重要作用。例如对于上文中护士与产妇要求出院产生冲突。

护理教学能力范文2

[关键词]社区护理 实践课 能力培养

社区护理是护理工作者向社区人群提供涉及医疗、预防、康复、护理保健和健康指导等卫生服务的过程,是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宗旨的一门科学。社区护理已成为21世纪护理工作研究的重点,我国的社区护理起步比较晚,社区护理教育对我们来说是更是护理教育的一个新课题。社区护理的服务对象包括个人、家庭及人群,并以人群为重点,它的目的是促进、保护和维护人民的健康。由于社区护理所需的知识面及知识结构的特殊性,对社区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们要具有医学临床知识、公共卫生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如何结合社区护理课程的教学,加强对学生社区护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现有的教学条件并结合社区工作的需要,我们对社区护理学课程中的实践内容进行了设计,通过该实践课程,使学生的社区护理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下面是我们社区护理学教学中对部分实践课内容的设计,仅供同行参考。

一、社区个体健康状况评价

社区护士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就是对社区个人、家庭、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为开展社区护理工作提供依据。在实践课程的设计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及教学条件,设置了社区中“个体健康状况评价”内容的实践课程,并选择了其中可操作性较强的“评价年龄”法让学生进行实践。首先学生通过收集社区或自己家庭成员(如父母)个人生活方式、所处环境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有关疾病史及家族史、健康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作为疾病发生的前驱诱发因素;然后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推算出个体当前状况下的年龄即“评价年龄”,提出建议控制危险因素后可能降低死亡率、可能延长寿命,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可能延长的年龄即“增长年龄”。比较“实际年龄”、“评价年龄”和“增长年龄”三者之间的差别,对个体的健康状况做出评价。该项实践内容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学生们也很感兴趣,通过该内容的实践,既提高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也使学生们对社区个体健康状况评估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家庭访视实践

家庭访视是社区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进行家庭访视实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护理程序对慢性病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全方位的、持续的照顾。家庭访视要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应培养学生具有预防的观念、知识和技能。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建立若干份家庭档案,并指导学生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为服务对象编制健康教育卡或健康教育手册。通过家庭访视可更新社区居民的健康观念,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人群参与的积极性。

三、社区健康教育实践

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是社区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社区护士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对社区人群开展健康教育。该实践课的目的是:通过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健康教育在社区护理中的意义,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健康教育;通过实践使学生熟悉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学会因时、因地、因人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由于学生对健康教育的意义、方式、方法都比较陌生,所以首先可安排学生参加一次社区卫生服务站(或中心)对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讲座,如对特殊人群的健康教育讲座,使学生对健康教育有一个初步的理性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选一些学生比较熟悉、感兴趣或有针对性的内容,如“吸烟对健康的危害”、“艾滋病的危害及预防”“网瘾的危害”及社区常见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预防等,作为健康教育的选题,并让学生围绕选题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查阅有关资料,在班级模拟宣讲或在模拟情境下作角色扮演、情境对话等。如通过“吸烟对健康的危害”这一主题的讲座,学生们了解了目前世界及我国的吸烟状况、香烟中的几种有害物质及对人体的危害、被动吸烟对他人的影响等问题,很多学生表示,以前只知道吸烟会危害健康,通过健康教育讲座,对吸烟的危害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一些吸烟的学生表示,今后再也不吸烟了。

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预防是社区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慢性病预防主要是针对健康人群和高危人群展开健康教育,帮助他们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掌握自我监测、自我保健的知识。如高血压、糖尿病预防的健康教育,涉及的内容较多,也可由小组共同完成。小组成员们分别准备不同的内容,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掌握有关研究的新进展,并保证内容详实、通俗易懂。

通过健康教育实践课程,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使他们对健康教育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

四、社区中慢性疾病的干预与防预

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加强慢性疾病的干预与防预,对促进社区慢性疾病人群的健康、控制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社区护士,不但要掌握社区中慢性疾病的护理技能,还要具有对社区中慢性疾病干预与预防的能力。对社区中常见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让学生根据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查阅相关资料,给社区居民制定健康教育处方。如针对冠心病的健康教育处方,让学生从行为指导、营养指导、运动指导三个方面进行制定,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又制定了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健康教育处方,提高了学生对社区中慢性疾病的干预与预防能力。另外还可让学生根据所学习的营养知识,制定社区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病人的食谱。学生通过上述实践,巩固、扩展了知识,掌握了一些对社区慢性病干预与预防的知识与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社区特殊人群保健

社区特殊人群是指社区保健服务的重点人群,主要包括儿童、妇女和老年人,这些对象的健康相对脆弱,有更多的机会遭受有害因素的侵袭,因此,对这些社区特殊人群的保健也是社区护士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在社区护理教学中,我们加强了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安排学生见习社区保健站的预防接种工作,使学生熟悉了预防接种卡,掌握了儿童预防接种的管理程序、注意事项等;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在学校的护理实验室内摸拟实习不同种类预防接种的注射部位及方法和注意事项。另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去老年公寓进行实习,对哪里的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提出护理诊断及计划。通过上述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对社区特殊人群的保健能力。

六、社区信息资料的统计分析

社区护士在进行社区护理评估、制定社区护理计划和评价社区护理效果时,经常需要对各种信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而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较差,不能满足社区护理工作需要。因此,我们在社区护理实践课的教学中,加强了对学生处理分析资料能力的训练,如通过给出某社区人群的一些具体数据,通过计算使学生掌握社区常用生命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计算资料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护理教学能力范文3

关键词:工作能力;护理;临床教学;模式

从2010年7月开始,我校第一附属院在临床护理教学中探讨实施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实习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一、对象

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在我校第一附属医院实习的所有学生共100名,其中,本科30名,大专70名,全部为女性,年龄21-25岁。

二、方法

1.以能力为核心的临床护理教学模式的构建

(1)成立临床护理教学委员会。(2)编写《临床护理教学手册》。内容包括,教学昔理组织架构、老师资格认定标准、各级教师职责、教学计划、教师培训记录、学生技术操作考核记录、教学总结等。(3)制订分阶段目标教学计划。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均使用分阶段目标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实习分为基础阶段、专科阶段和整体护理阶段。手术室、急诊、门诊等采用以周目标为教学体系的一带一教学方法、在教学计划中,将实习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然后按阶段目标制订实习计划。

(4)建立临床护理能力评价体系

I.老师对学生临床护理能力的评价。每个科室对学生临床护理能力的评价包括:各科笔试;各科临床技能考核;综合素质评价。

Ⅱ.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评价。学生在每个科室实习结束时使用《病区教学质量评价表》,对带教病区进行评价,内容包括:病区护士长对教学工作的支持、教学计划完成情况及带教老师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等,由教学片长统一发放、回收,进行分析、总结和反馈教学质量情况。

Ⅲ.动态教学评价。学生在每个科室实习结束时进行老师和学生共同参加的小结会、在每大轮回实习结束后,分别举行全院带教老师和学生的总结会,广泛征求老师和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的实施

(1)临床师资队伍的建设。规范临床带教老师的准入资格,通过科室推荐、实习生反馈、教学委员会综合考核评价,选拔责任心强、专业素质好、热爱临床教学、沟通能力强的护士担任带教老师。

(2)分阶段目标教学的实施。按分阶段教学目标设立带教老师。基础护理和整体护理阶段由病区主带教负责落实教学目标,专科阶段由一带一老师负责落实教学目标。病区护士长和主带教对教学计划的实施进行控制。目标教学的具体实施:知识目标:运用PBL教学模式,每2周组织临床护理辅导讲课和护理查房1次。技能目标:将26项基础护理操作做为必须考核过关的项目分到各科室,各科室安排带教老师示教每项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操作。态度目标:每个实习病区设立“学

生病房”,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由每名学生管理4-6张病床,为患者实施整体护理。

3.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资料采用x2检验、

三.结果

1. 2010-2013年级学生临床护理能力评价结果:优秀率分别是:13.8%,14.4%,16.7%。良好:74.8%,78.4%80%。及格:4.4%,3.1%,1%。

2. 2010―2013年级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分别是:88.5%,92.8%,97.8%.

3.带教老师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是:91.8%,96.7%,99.1%。

四、讨论

1.以能力为核心的临床护理教学模式的意义

实习学生面临着即将走向工作岗位,他们的临床工作能力关系到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护理质量,因此,临床护理教育应该把实习学生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必要的培训和理论学习来掌握,而能力的发展则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实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他们需要临床工作能力的综合全面培养,而分阶段培养学生的临床护理能力是实习工作的重点。我们构建的以能力为核心的临床护理教学模式就是为了综合培养实习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经过3年的实践证明:实习学生的临床护理能力综合评价优良率逐年提高,从2010年级的88.6%升至2013年级96.7%,这说明以能力为核心的临床护理教学模式在毕业实习中的实施是有效的。这种教学模式将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解决了以往实习学生临床护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在临床护理教学中,采用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有利于全面提升临床护理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临床能力的提高。

2.以能力为核心的临床护理教学模式提高了临床教学质量

以能力为核心的临床护理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为此而制汀的分阶段目标教学有利于老师和学生形成强烈的目标意识,对临床带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一支素质高、技术精湛的临床教师师资队伍是保证该临床护理教学模式得以实施的关键。有研究提示,不同学历的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缺乏护理临床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指导和培训。定期对带教老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学习,可以提高临床带教老师的护理查房、教学方法、学生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因人施教.临床带教老师的培训已作为本院继续教育的内容之一,使培训形成制度,实行全员培训和全员带教,充分调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确保临床教师梯队建设后继有人。本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及带教老师对木教学模式评价的满意度逐年提高,这说明此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带教老师的教学积极性。我校附属医院实行的临床护理教学组织管理体系由教学委员会及专职教师进行昔理,并将教学纳入日常护理管理工作中,用规范化管理代替人为干预,确定了以能力为核心的临床护理教学模式,使各项临床护理教学工作能够有序地进行,同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持续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和改进。

参考文献

护理教学能力范文4

批判性思维是人类发展的驱动力,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这些能力都被要求在护理护士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健康状态独立判断问题所在,并独立实施相关措施,成功解决问题是护士的职责所在,这决定了护理护士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护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1]。批判性思维是指一个人对现象和事物的判断的过程中,不断的分析和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想法,平衡其利弊,最后正确认识事物现象并做出合理的决定。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所有的变化情况作出理性的判断。护理学科的批判性思维主要表现为对病人综合情况的考虑,建立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推理过程。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学界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护理教学中的关键。

1 护士批判性思维概念

目前国际上对护士批判性思维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在这段期间,主要出现了几种主要的观点。早在1964年,沃森和格拉泽提出,护理批判性思维技能是知识和态度的总和,至今这个概念仍然被广泛引用。随后,众多学者对该定义做出了阐述和发展。如批判性思维护理问题的反思和推理,找到多种解决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或解决护理问题,做出决策思维过程等等。为护理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护理判断性思维的发展[2]。

国内一些学者对护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也有界定,如陈保红指出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保健决策和有意义的自我调节过程,其中反映出的判断推理过程包括一系列的部件,这些部件需要在一个特定的情况下,相辅相成,相互关联,并共同参与护理决策。

2 护理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2.1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注意批判性思维意识的培养

在护理教学中,根据各种批判性活动的特点,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但增加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意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应当做更多的课前准备,应对学生所提的各种问题,如果问题不得要领也要鼓励学生开口。学生应积极思考,查资料开阔自己的视野,随时准备回答老师或学生的问题[3]。如学习胃大部切除术护理时,有学生问:瘢痕性幽门梗阻患者术前能否用温水洗胃?如果不能用温水,那要用什么水,和温水有什么区别?在这个有点不得要领的问题上,老师应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的形成,并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但在课堂上,更多的问题都应具有挑战性,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启示。对于在疑问中迷失的学生,老师应正确的引导其回到正轨上,帮助他们直到他们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为止。

2.2 讲授转向自学,发展主动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老师缺少积极性而学生也习惯于接受知识。这种方式引起人们的思考。被动的教学捆绑了学生的想象力,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主动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护理教育更需要这样的教学方式,因为护理更注重方案实施的有效性,护理措施的合理性。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护理个案,护理计划无法启动。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并帮助学生逐步实现这些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推理能力,主动为学生提供参考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意识[4],如收集护理历史常见问题和参考个案等。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与老师共同探讨:病人的健康问题有哪些?该采取什么方案解决?我能为患者做些什么?进而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遇到具体情况时能够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自我学习能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还为他们未来的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 在实践中验证批判性思维

完成初步的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后,检验效果必须要经过实践。在深入教学时,学生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挑战出版和教师的观点和意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如“注射原则”中的“无痛注射技术”,学生对其进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把“无痛注射技术”改为“缓解疼痛的注射技术”更为合适和贴切,应对其进行验证:方法一,反复试验,学生自己体验注射时的痛苦,发现痛苦是不一样的;方法二,学生临床调查169例患者,反映出不同程度的痛苦。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接触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临床实践知识,让学生了解批判性思维的实用,获得思维能力,并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起到指导作用,相辅相成,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2.4 “角色扮演”有利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更有利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学生可以以医疗活动或者医疗行为为题材设计一个简短的小品,反应护理现象及其影响,然后进行讨论,提出问题,让学生对医疗人员的服务和医院的医德有深入的了解,这对于护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5 改变教师教学行为,创造利于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氛围

改变教师教学行为,是教学过程中培养护理人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引导学生学习方向的行为。一个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教师和学生两个因素至关重要。高等护理教育的学生必须形成一个理性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为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讲授知识的传统角色,要将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形成一个学习小组,在这个小组内担任领导者和组织者,和学生一起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融入到学生集体中,其次建立平等的教育氛围,最后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在各种教学活动的设计中,要充分灵活运用各种手段,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平台[5]。

护理教学能力范文5

当代教育理论认为,小组学习是教学方法中的一种,最终目标是使学生们在小组中接受他人观点的挑战,开阔学生们的知识领域,而不是将每个人学习成绩简单地叠加。小组学习不会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师人数和教学评价标准的改变。研究中,我们依然保持了原来的教学计划和护理技术操作评价标准(自编),授课教师不变,只是改变了护理技能的学习方式和评价的形式。

1.1 护理技能的学习方式。在接受了相同的课堂讲授和技术操作示教后,对照组学生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课后练习,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针对个人问题或随机人群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实验组同学以固定的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学习开始时,教师首先向实验组的学生说明小组学习的意义,让她们做好学习前的准备。练习中,学生按小组提出问题,教师回答问题针对小组,突出以小组为单位的指导。同时,教师鼓励小组每一个成员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一起讨论和解决问题。

1.2 护理技能的评价方式。在护理技术操作评价时,对照组仍以个人为单位参加考试,考试成绩为个人操作得分。实验组的学生在考试时,随机抽取1人代表小组进行操作,其余2人在旁边观看,操作中不得给予提示或指导,回答问题时,3人均可以参与。考试成绩按操作人的成绩计算。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2009年9月入学的护理专业专科班学生,共计58名,全部为女生,年龄18~20岁。学生均为当年高考统招学生,入学后由学生科根据入学成绩,在相同分数段随机分配为2个教学班,设立1班为对照组,2班为实验组,各29名学生。学习之前,再将实验组随机分组,每小组3人。

2.2 研究方法。

2.2.1 《护理学基础》开课后,《护理学基础》课堂教授与护理技能示教的方法2组相同。

2.2.2 根据我校教改后制定的新的《护理学基础》教学计划的要求,结合原北京市《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及临床的需要,规定了在《护理学基础》全部教学中,要求考试的护理技能项目包括铺床、晨间护理、铺无菌盘、戴无菌手套、穿脱隔离衣、导尿等6项内容,其他项目作为抽查或为教师指导下完成(如注射法和输液法等)。将两组学生6项护理技能考试成绩记录,进行比较,并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随机访谈。

3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铺床、铺无菌盘、戴无菌手套和导尿4项护理技能的平均得分比较,P0.05,2组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学习结束时,我们对实验组的同学进行了访谈,内容包括:①是否接受小组学习的方式?②在小组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哪些?③小组学习对你的学习产生了什么影响?④你认为本组学习与对照组的学习有什么不同?访谈结果显示,小组学习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她们认为,由于评价方式的改变,组内同学的“利益”被结合在一起,所以,他们必须增加交往,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实现共同的目标。为了在与其他组的竞争中取胜,小组成员必须挖掘每个成员的潜力,这样就锻炼了她们的自学能力。对于小组学习带来的问题,同学们认为,由于随机分组,没有考虑到小组成员能力和性格的搭配,有时会影响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也会造成小组间竞争的不公平。

4 讨论

4.1 在护理技能教学中开展小组学习和评价顺应当代护理教育改革的要求。在6项必考的护理操作技能成绩中,实验组4项操作的平均成绩都高于对照组,其中铺无菌盘、戴无菌手套和导尿等项2组间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小组学习可以有效地适应新的护理课程改革的需要,不会影响教学效果。小组学习可以有效地增加同学之间的交往,并通过彼此的争论与平衡共同达到小组的目标。在与实验组学生的交谈中,一半以上的学生认可这种教学方法:72%(21/27)的学生认为,由于考核方式的改变,一个同学做等于3个同学都在做,所以,在练习中她们必须充分交换和参与小组的意见,在相对较少的练习时间里,边练边看边学,比个人学习更有效。

4.2 合作学习理论是护理技能教学中小组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认为,学生在学习中有4种“需要”值得关注,即归属(友谊)、影响别人的力量(自尊)、自由和娱乐[5]。在护理技能小组学习中,学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讨论和自检,学会了共同学习,也满足了心理需要。实验组37%(11/29)学生认为,通过小组学习,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培养了愿意与人合作的态度,提高了自信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有关研究认为,合作学习的目标体系可分成2个部分:学术性目标及合作技能目标。在小组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教授与训练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否则学生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而无法进行合作,至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则更无从谈起。在对实验组学生的访谈中,许多学生都谈到,在小组学习中,有时的确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时候,但最终他们还是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从而增强了合作的意识。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4.3 护理技能教学中小组学习依然依赖于师生的密切配合。

4.3.1 帮助学生了解小组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以往的或课堂上的小组学习多是临时组成的小组,维持时间相对不会太长:一般情形下不过是一次作业而已,对个人的影响不是很大。而在护理技能教学中,一旦组成小组就将持续2个学期,这意味着在整个《护理学基础》学习过程中,要相互支持,共同努力来实现小组的目标。在研究中,最初,同学们都希望能够和自己要好的朋友分在一组,当发现组里的同学并不是自己很亲近的伙伴时,情绪会变得低落。表1前2项护理技能考试成绩中,实验组第1项铺床的成绩明显低于对照组,第2项晨间护理,两组成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未达到我们预期的结果。访谈中了解到,在前2次教学内容的练习中,特别是课余时间的练习,她们并未按照分配的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式的工作意味着个体必须了解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必须承认团队成员之间的非独立的关系[7]。所以,在实行小组学习之前,教师应与学生共同探讨小组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了解小组学习可以满足她们的归属、自尊、自由和娱乐的需要。小组学习虽然看似一种学习方式的变化,实质上是在成长过程中加入“与他人合作、与人交往、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才会真心实意地接受这种教学方法,达到真正的效果。在后面4次考试成绩中,实验组成绩明显提高,说明学生已理解了小组学习的涵义,并真正按照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

护理教学能力范文6

护理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护理综合素质的好坏是评价一个护理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以往教育多数都是理论上的教育,而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培训的较少,导致学生进入临床后不能很好的适应。开展护理技能大赛,可以检验学生的护理操作技能、职业素养、评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合作、交流沟通、人文关怀以及效率和安全意识,有利于培养可持续发展、满足行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护理人才。同时为教师日常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供了新理念、新平台,及时发现护理教学的问题及和临床实践上的差距,从而推动护理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1.护理技能大赛的基本内容与护理技能大赛反应出的护理教育的问题

1.1护理技能大赛的基本内容

技能大赛是根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竞赛性活动,它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与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业绩考核等紧密结合。护理技能大赛,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展示卫生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果,进一步深化“教产合作、校企合作”,提高社会参与面和专业覆盖面,完善制度建设,提升组织化水平,努力扩大社会影响力。

1.2护理技能大赛反应出的护理教育的问题

技能大赛充分体现了行业用人、岗位要求的理念,从技能大赛的准备到参与其中再到技能大赛结束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在护理临床实践时,存在哪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又能够反映出教学中的哪些缺陷,总结来说,从护理技能大赛中反应出的护理教育问题有:(1)课程标准的设定与护理临床实践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护理课程各个科目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2)护理教学教师的知识水平虽然不低,但是部分护理教师的观念仍然没有转变,在教学上缺乏全面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3)学生在进行护理技能实践训练时,使用模拟人训练为多,当面对真实患者实践时,方式老套,不灵活,与患者交流生搬硬套;(4)部分护理学生只会模仿书本上的教学知识,主动思维能力不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低下。所以,以技能大赛为评分标准,可以发现护理教学和护理实践中存在的差异。

2.对护理教育改革意见和建议

2.1充分重视技能大赛

不管是院、系领导、专业教师或者是学生都要认识到技能大赛的重要性。对于院、系领导来说,通过技能大赛可以发现本院护理专业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将问题解决,以促进学院及系部的发展和进步。比如课程目标制定方面,就要从思想教育目标、知识教育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多方面综合制定,并细化可执行;对专业老师来说,技能大赛对老师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技能大赛老师们可以指导如何让学生学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如何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对学生而言,技能大赛是提高自己综合实践能力、展现自己临床运用水平的重要平台。

2.2加强和改进对护理学生的综合实践训练方式

2.2.1采用“仿真”医院教学模式

把实训室建成模拟病房,病床单位、医疗器械一应俱全;对学生的仪容仪表、言行举止是“准护士”的要求。在技能训练过程中,模拟临床护理情景,以仿真环境、事件为依托, 将“工作过程的学习”和“课堂上的学习”形成为一个整体。训练模式也要有所改进,要紧密结合临床的需要,为护理学生提供接触患者的机会,不仅要求他们技能到位,而且要让他们学会护患之间的沟通方式。

2.2.2充分的开放护理实训室

护理实训室开放式管理,利用课后、自习以及周末时间,以学生管理学生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同学们踊跃的参与到实践中去,弥补实训课时的不足,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同时在实训室内滚动播放各种操作视频,强化实训操作细节,专业教师定期进行辅导、抽考,及时查漏补缺。

2.2.3建立与培训临床兼职教师队伍

除了培养校内高素质、新理念的护理教学老师外,还要强化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护理专业教学团队,优势互补。聘用医院护理骨干融入实训教学,严格小组上课、多人分组带教,不断地将临床新知识、新技能、新理念与传统教学融合,专兼职教师不断交流,共同提高。

2.2.4举办大型的护理技能竞赛活动

学院 系部可以通过开展技能大赛,促进学生对技能的练习和掌握,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团结协作等综合能力,并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将理论与实训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这样不仅可以充分锻炼学生,还可以为选拔省级的技能大赛成员储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