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

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范文1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6(A)―0037―01

我国西部是人文资源的富集区,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为了适应西部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我们对旅游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一改以往单一的景点介绍,把自然景点与人文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了学生在导游方面的职业技能及职场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的改进方向及待解决的问题

1. 改进方向

(1)以多媒体为主,把与旅游景点有关的人文资料与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建成动态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直观的景象中自然地把人文知识导入到解说词中。

(2)引导学生自制课件。以Powerpoint为主,自制多媒体演示文稿,模拟实地场景,进行导游的基本讲解,以此帮助学生增强对旅游景点的记忆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一系列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导游技巧,同时促进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计算机操作技能及人文综合素质。

2. 待解决的问题

利用现代化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改进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建立英语旅游专业的实践革新模式,提高旅游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职场素质,是本试验的目的所在,也是本试验需要解决的问题。

研究内容

1. 实践课程设计

切合实际,安排实践课程。将与旅游英语有关的实践课程、旅游路线策划、导游实地讲解、人文历史沿革等关键部分制成多媒体课件,先让学生直观了解,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吸收。

2. 实践考核

让学生选择相关的人文旅游景点,自制课件讲解,并制定相对应的考核标准,评比打分;而后引导学生开发周边资源,现场实践评比;最后结合两项给出综合成绩。

实践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

1. 旅游路线设计

我们就西部旅游资源,让学生自己设计旅游路线,并进行英文讲解。大致让学生以丝绸之路为主,分为东段、中段和西段,并以此向南北延伸,合理设计旅游路线。我们把实验班的学生分为了五组,各组都设计出了相对合理的路线。在此仅给出一个小组的路线:

兰州出发,途经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到敦煌。主要游历武威文庙、雷台汉墓,张掖大佛寺,嘉峪关长城遗址,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等景点。学生将景点涉及的人文地理知识进行融合。说到文庙自然谈到儒家;说到雷台汉墓、嘉峪关长城遗址,就简单介绍中国古代建筑风格;说到张掖大佛寺就联系到佛教;说到敦煌莫高窟就讲石窟壁画艺术;说到鸣沙山、月牙泉就解释其地理成因。

2. 模拟场景讲解考核

依据现有的导游实训基地,聘请专家,利用学生自制的多媒体演示文稿,模拟场景,让学生进行讲解。考核中不仅考虑景点的常规讲解与人文知识的结合,还核查线路设计的合理性以及英语语言的应用程度。就此三方面,专家和培训教师给学生评判打分,同时及时提出问题,以便以后改进。通过这样的操练,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实际操作能力,激发了他们的竞争意识。

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范文2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开发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 旅游营销 陕西安康

一、引言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 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 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范文3

关键词:生态旅游资源;江西省;可持续发展;资源整合

江西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古色和红色以及绿色旅游资源尤其丰富,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立足旅游资源特色和形象视角看江西,鲜明性凸显,其组成具体涵盖了红土地和绿生态以及古文化方面,江西旅游独特魅力被充分的彰显出来。随着“大众旅游”的日益兴起,区域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呈现上升趋势,不断出现众多的新兴旅游方式,而且还存在屡见不鲜的个性化旅游需求。因此,江西旅游应以自身资源优势为突破口,大力打造旅游精品路线,使旅游主题形象的鲜明性进一步增强,进而提升海内外广大游客的吸引力,这是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唯一选择。

一、江西省旅游主题形象定位

依托红色摇篮,建设绿色家园与观光休闲度假胜地,是江西现有旅游主题形象,重新确定的这一主题形象是完善和创新现有旅游主题形象的表现,下面几点为具体原因:

1.拥有众多红色旅游资源

江西具有较多的红色旅游资源,在国内外也是具有最高质量的地方,对于江西旅游发展而言,红色旅游能够担当排头兵和顶梁柱的重担。此外,江西红色旅游资源与其他省份相比,“摇篮”是差别的最为核心之处。因此,江西红色旅游资源特色运用“红色摇篮”进行概括,是最为恰当的,而且广大游客对这一旅游主题形象给予认可,延用下去必要性凸显。

2.拥有众多的绿色家园

从涵盖的内容来看,“生态家园”的广泛性远超出“绿色家园”,游客会产生不能停留在对青山绿水观赏的层面上,还要观赏其它原生态自然景观的感觉,另外,旅游活动还设置了森林浴和垂钓等,这些活动注重对现代旅游者需求的迎合,以参与式和体验式为切入点。基于此,能够增强游客“家园”的温馨,使游客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3.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江西历史文物古迹众多,人文底蕴深厚,能够把江西特色文化充分的体现出来,然而,相比于一些旅游发达地区,其人文旅游发展还相对滞后,亟待提高其知名度。因此,江西旅游未来开发应定位在注重江西文化特点的突出,以“人文胜境”的打造为核心,促进人文旅游的发展上。

二、江西省旅游资源整合与提升存在的瓶颈分析

江西旅游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为此,应合理开发旅游产品,同时,视野也要进一步拓宽,注重把眼光放在发展上,对开发自身旅游资源过程给予高度关注,尤其是提升资源整合方面的不足,更是重中之重环节,以下方面为不足的具体表现:

1.旅游资源整合具有较低的利用效率,部分损毁严重

江西开发出的旅游线路能够具备丰富多彩性,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就当前江西实际开发出的旅游路线状况来看,简单地串联沿线景点为更多的状况,而且特色旅游产品系列性没有形成。同时相对松散的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也成为各自为政开发各地旅游资源,匮乏整合力度的直接决定因素,出现没有很多旅游精品的结果,从而使区域整体旅游发展水平受到影响。例如,目前开发江西红色旅游资源,没有对游人开放的革命旧址等景点还有很多,旅游线路完善程度不足,恶性竞争在区域内部突出,其威胁和风险日渐明显。而江西有些地方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受一些人为因素影响,出现较低利用旅游资源的状况,损毁现象也存在,这是最令人痛心的事情。

2.旅游资源开发深度匮乏,具有单一产品和较低的品位

目前,相关旅游部门和企业不具备创新开发旅游资源的理念,这是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所在。而且旅游产品形成单一的结构和内容,仅仅局限于单纯观光游览。就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来看,存在雷同,单一形式。很少游客能够参与其中的,往往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走路等能够让游客参与的活动,在有些景点虽然已经开展,但观赏节目等较低层面为大部分状况,深层次发掘革命文化等不足。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上,较为简单粗放,开发品味层次较低为多数状况,在开发过程中亟待提高互补融合红色和人文两种旅游。目前还在探索开发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精品较高知名度和系统化还没有形成。

3.旅游资源整合的区域合作水平亟待提升

新的历史时期,区域间旅游竞争激烈程度不断提升,如果能在区域间广泛合作上狠下功夫,充分的结合旅游资源和资金等方面优势,使互利双赢机制真正的落实到实际之中,有利于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集聚效应的提升,其意义的重要性凸显。江西受长期的行政区划等客观因素影响,协调和共享利益机制没有实现,协同发展省级区域旅游也没有实现,各自为政现象在各个地市规划布局旅游空间等方面存在,这是在开发旅游资源上,在某一地区范围内受到局限的直接导致因素,呈现出产业零散布局,很难发挥其整体优势。此外,针对周边省份著名旅游目的地等方面,江西旅游与其沟通和交流协同发展不到位,在新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开拓和建立上,还处于空白状态。

三、加速江西省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的发展时期下,江西省应努力突破自身在整合提升旅游资源上的瓶颈,并注重把载体确定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着重打造红色等优势旅游资源,从而使江西旅游整体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以旅游产业大省的打造为目标,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江西旅游而积极的努力。

1.成立统一的旅游协调组织机构,科学做好旅游规划设计

就江西旅游资源来看,其分布状态比较零散,并由不同的管理部门管理。基于此,建议成立旅游协调组织机构,实现统一管理,各地方旅游局积极参与其中,其它相关部门积极的发挥协同作用,而且科学设计规划旅游资源职责由该机构承担。具体体现在调研分析客源市场等方面。立足跨行政区等方面,实现了整合和深度开发提升省内旅游资源,真正使旅游者享受到各类特色生动的旅游资源。具体体现在:

(1)区域旅游规划注重统筹协调有序做好

统筹兼顾、有所侧重应贯穿于旅游规划过程中,需在综合考虑各地各类旅游资源下,实现有机结合开发点、线、面,旨在使旅游区域等形成特色,使区域旅游综合优势鲜明,以期促进旅游者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增强,为江西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奠定扎实基础。

(2)凸显特色精心设计旅游主题形象

江西整合提升旅游资源,实质就是整合提升单体旅游资源主题形象,实现区域旅游主题形象统一的过程。因此,依托红色摇篮,努力打造生态家园,建设人文胜境旅游主题形象,有利于江西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充分的挖掘发展潜力,提升竞争优势。鉴于此,各景区应注重与实际为出发点,衍生单体旅游资源主题形象,以细微化与具体化以及特色化为着重点,这样将为旅游者全面认知江西旅游资源提供保障,也能够针对区域旅游主题形象,增强旅游者认识上的明确和清晰及生动程度。

2.整合优势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产品品位

就发展区域旅游而言,正处于竞争日益激烈状态,所以对于旅游线路质量和特色的突出,就是至关重要环节。因此,优化江西旅游资源成为当务之急,以“红色、绿色、古色”旅游品牌为针对对象,实现整合的高起点与高品位以及大手笔,围绕红色文化,在青山绿水之上,将人文历史纽带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立足于整个区域总体规划旅游发展,以现有旅游资源布局为依据,为更好的满足旅游客源市场需求,围绕旅游资源特色与活动主题的突出大做文章,对若干条旅游精品线路进行设计与打造,实现多功能组合本地区旅游资源,旨在使不同旅游者多样化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在旅游业发展趋于成熟和完善下,旅游者个性需求呈现出日益变化局面,单纯简单组合观光游览旅游产品,对其不能满足的状况日益凸显,因此江西旅游业要对现有旅游产品结构进行积极的改变,在对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基础上,真正使共享和互补现有资源落实到实际之中,针对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的不同层次,在规划安排上注重实现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使开发出的旅游产品,能够具备准确的定位,并能够把区域旅游形象的特色最大限度的被切实体现出来。

围绕高品位的旅游产品,对江西整体旅游形象进行塑造和推广,从而使旅游系列产品真正能够把江西旅游资源优势集中展示,成为江西旅游产品竞争力提升的突破口。以江西旅游资源特色为核心,推动优势旅游资源的整合,以精品旅游线路的打造为着重点,促进旅游产品品味的提升,实现有机结合红色等方面旅游资源,使新形成的旅游格局贯穿,红绿相间和古今相映以及雅俗共赏特性。

3.深化区域旅游合作,走开放型旅游发展道路

以竞争为基础,相邻旅游目的地实现合作,就是区域旅游合作,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推动和实现为其实质内涵。通常,区域旅游合作的实施,是基于资源的相似性等方面实现的。江西具有优越的区域地理位置,我国东南沿海和中部大部分地区被涵盖在其区域内,具有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非常发达的客源市场。因此,江西旅游应基于红色等旅游品牌的塑造,增强思路的开放性,促进省内旅游资源的整合提升速度,同时,注重与周边省份强化联合互动,增强江西旅游大发展谋划视角的广阔性。为使这种合作和互动发展更加强大,立足丰富性和完整性以及系统性等方面,增强旅游产品和线路以及品牌的打造,从而增强其竞争力,依托开展合作等方式,把良好的合作共赢机制建立起来,真正使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等落实到实际之中,通过资源互享等,实现利益互惠,推动江西旅游业地位和影响力全力提升。

四、结论

江西省委省政府以旅游资源优势为突破口,以建立旅游大省和强省为目标,通过实施重大决策,推进江西省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红色摇篮为核心定位,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努力对生态家园进行建设,通过人文胜境旅游主题形象的营造,创新旅游发展战略,注重对优势旅游资源的整合,以真正提升旅游产品品味,落实旅游品牌建设的完善,促进江西旅游产业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刘芳,赵晓丽.江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J].南昌高专学报,2011(03).

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范文4

关键词:海南旅游资源 海南旅行社线路产品 国际旅游岛

一、引言

2009 年 12月31 日,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海南要科学规划和布局景区景点,精心设计旅游线路,优化时间、空间配置,高水平开发建设海棠湾、清水湾、棋子湾、尖峰岭等一批依托自然旅游资源的精品景区,高标准规划建设海洋、热带雨林等旅游主题公园。这需要正确认识海南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际情况。国际旅游岛建设以来,海南各地,特别是中西部的特色旅游资源虽然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掘,但海南旅游东重西轻、南重北轻的格局一直没有得到改观,全省旅客虽不断增长,但旅游行业的经济效益却每况愈下。因此,如何优化海南旅行社线路产品设计,实现海南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具有广泛的社会、经济意义。

二、海南旅游资源概述

海南旅游资源是海南旅游线路产品开发的基础,正确认识海南旅游资源的优势所在,对海南旅游线路产品的设计有着正面的指导意义。

1、海南的自然旅游资源包含国家自然旅游资源分类标准中的全部4个主类;含有 17个亚类中的16个,占总数的94.12%;含有70个基本类型中的65个,占总数的92.86%。在海南有限的区域范围内集聚了我国所有自然旅游资源的主类,94.12%的亚类和92.86%的基本类型,资源的丰度之盛,类型之多,规模之大和几率之高,使其自然旅游资源价值及开发潜力毋庸置疑。海南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主要表现为热带滨海风光、阳光沙滩、空气蓝天、山岳雨林、奇石异洞以及海洋景观等。

2、从海南的人文资源赋存来看,海南岛的人文资源相对丰富并且十分独特。例如海南的贬官文化、移民文化,深具海南特色的天涯文化、女性文化、民族文化等。

三、海南旅游线路产品对海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年,海南旅游业已从不起眼的小行业发展成为全省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但在海南旅游取得了喜人成绩的同时,仍然有大量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首当其冲的便是海南众多旅行社的路线产品,多年来备受争议。本文运用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将2011年中国十大旅行社官网中233条海南旅游线路产品中对海南旅游资源的利用情况做了一个统计,如下表:

从上表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海南旅行社旅游路线存在开发层次浅,景观资源的开发较单一的问题,容易造成资源特色的浪费,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1、整体旅游资源开发重自然、轻文化。

海南旅游线路大部分都选择了有着优美的海岸线、洁白沙滩的椰林地区,对文化遗产却没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如三亚天涯海角旅游产品的开发,据上表统计数据,在海南旅游线路设计中,几乎80%的线路都包含此景点,但根据调查得知,在旅游市场中甚至流传着“来海南,不到天涯海角会后悔,到了天涯海角更加后悔”的传言,这更是说明了天涯海角人文旅游资源被深深掩埋。经国内外旅游专家的全面调查与反复比较,认为海南列为A、B级的旅游资源有 42个,其中自然资源31个,人文旅游资源11个。但这不能说明海南人文旅游资源禀赋条件差,根源还是在于缺乏对人文旅游资源深度挖掘与包装。

2、海南旅游一直呈现出东重西轻、南重北轻的格局。

环岛游的行程中,多年以来,海南的传统旅游观光行程都是以五天四晚游为主,传统的单调的“海口―兴隆―三亚”旅游观光模式,只能称之为“半岛游”。以东坡文化、咖啡休闲文化、花梨文化和昌江海尾湿地公园为代表的海南西部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以及中部市县的热带雨林与东部海岸线旅游资源形成差异,相比十分具有竞争力。因此,以“环岛游”的方式,将全岛优质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打包推介,向外界展示一个完整的海南,是十分必要的。

3、海南旅游线路单调、老化,缺乏主题游、概念游。

早在两年前,海南省长助理、省旅游委主任陆志远就指出,在海南的西部开发中,旅游首当其冲。大环岛游将填补海南国际旅游西部产品的空白,全省各级旅游部门将进一步研究、挖掘、深化大环岛游产品,丰富海南国际旅游岛产品层次。大环岛游的推出,也为中部旅游崛起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中部也要不断丰富提高旅游产品档次和水平,东、中、西结合,南北呼应,才能真正构成海南旅游。

4、单体旅游资源在整体旅游资源中缺少发展空间。

五公祠、东坡书院、火山口、东山岭这些已经开发利用的人文旅游资源的经营情况在近几年几乎每况愈下, 五公祠 2000 年前每年售出门票约 50 万张,2000 年开始滑波, 只有 40 万张, 2001 是 26 万张,2002 是 13 万张,2003 年是 10 万张,2004 年是12 万张,如今,五公祠门口只能见到零零散散的游客进入参观了。由此可以看出,单体旅游资源在整体海南岛的旅游市场中存在难以立足的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在旅游企业经营的不规范,海南岛旅游市场存在的体制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四、海南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及建议

针对海南旅游资源的优势及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吸取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1、积极倡导海南人文生态旅游,做到人文资源的保护性。

海南生态环境质量长期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是中国难得的一大片净土,这里天蓝地绿,全年空气质量良好率百分之百,江河湖库水质较少受到污染,与此同时,海南淳朴的民俗民风在发展生态游时有着很强的旅游吸引力,例如文昌的椰树文化和文明生态村的结合将对当地的旅游可持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旅游从业人员更应自觉行动起来,形成发展人文生态保护的习惯风尚。

2、加大海南国际旅游岛宣传力度,争取更多的资源开发项目。

2010年以来,国家为扶持海南旅游产业发展,率先赋予海南航权开放、落地签证或免签证、建设免税商店等特殊优惠政策,使海南旅游产业逐步走上旅游投资国际化、客源市场国际化,旅游企业管理国际化的发展轨道。国际旅游岛建设现已全面启动计划蓝图,用 5 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国际旅游岛。这将为海南旅游资源带来新的机遇,将海南逐步打造出世界著名热带海岛、东方度假天堂的品牌。

3、不仅重自然,还应大力开发会议奖励旅游、主题游等。

海南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还应大力发展其他旅游形式,例如会议奖励旅游。据保守统计,一个入住五星级酒店会议团的人均消费要比普通常规团和散客的人均消费高 40%以上。海南每年的年底和7、 8 、9三个月是对一年来工作进行总结的最佳会议时间。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和岛内众多国际知名的酒店群也是吸引会议奖励旅游团的重要有利因素。此外,发展航天主题公园、航海主题公园也是目前旅游资源开发的趋势所在。

4 、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海滨度假游的深度开发。

在海南的众多旅游资源中,海岛滨海度假旅游是最大的优势资源,海南是中国惟一的热带海岛旅游度假胜地,自然景观和气候特征类似于东南亚,但又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是吸引各地游客来海南度假、过冬、疗养的首选之地。因此,发展海南的休闲度假旅游,打好海滨度假旅游品牌是重中之重,故应对其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将海南的人文旅游资源、文化产品与自然旅游资源结合发展将是最具本土特色的旅游产品设计。

五、结语

海南拥有纯净的空气,优良的气候,热带自然风光,淳朴的民俗风情,特别是海滨旅游资源、温泉资源和热带雨林资源得天独厚,旅行社应该根据其资源优势,合理对其进行开发,从而推动海南旅游业长盛不衰,繁荣兴旺。

参考文献:

【1】杨桂华 钟林生 明庆忠, 生态旅游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

【2】杨振之, 旅游资源开发 [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年.

【3】唐少霞,海南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路[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 03 期.

【4】,海南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范文5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管理学院,河南 新郑 451100)

摘 要: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中国与西方包括经济政治与文化往来密切的重要通道,在时代的不断变迁与发展下,其作用不仅未削弱反而显得愈发重要.其中,沿线旅游资源更是在促进周边旅游发展以及提升城市多功能化服务功能上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就我国的丝绸之路而言,其沿线旅游资源具有高品位、大数量、强吸引力以及便利交通等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基于此,沿线旅游资源所具备的潜质也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开发沿线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各区应因地制宜,通过区域内各项资源的有机结合,在紧密联系的基础上,携手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旅游品牌,从而促进我国丝绸之路沿线旅游业的健康、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丝绸之路的了解和分析,基于丝绸之路沿线旅游资源的特色,在挖掘旅游资源潜质的同时,针对性提出几点行之有效的开发建议,旨在促进沿线各区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丝绸之路;沿线旅游资源;潜质;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73-03

1 丝绸之路及沿线旅游资源的概要性分析

1.1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2000多年前由中国人民自主开拓的一条贯穿长安与地中海的贸易往来通道.它的建成有效地加强了中国与亚洲、欧洲之间的联系,被誉为沟通中外包括文化、政治、经济多方交流的一条重要国际通道.一般来说,丝绸之路分为三条线路,起点均为长安.第一条,由长安出发向北行,途径陕西、宁夏,渡过黄河再由西北到达武威,最后经由河西走廊到达目的地敦煌;第二条,由长安出发向西北行,途径泾川、平凉、固原、靖远,并在渡过黄河后在武威与第一条路线相汇;第三条,从长安出发向西行,途径宝鸡、兰州,而后至武威,再与第一、二条路线汇合,或者是由青海、扁都口至河西走廊,再从张掖到敦煌.三条路线最终汇于敦煌后,再分南路和北路入新疆,在喀什相汇后,由中亚至西亚,最终抵达欧洲,或者是从印度南下,以此沟通中西方往来贸易.

1.2 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地

就2000千多年前划分的丝绸之路而言,我国处于其东段.而丝绸之路所经过的地区中,我国境内就涵括近一半.丝绸之路途径的我国主要地区包括甘肃、宁夏、陕西、新疆及青海等等,其中旅游资源还延伸至内蒙古的西部及甘肃与四川的交接处.古丝绸之路途径的大部分地区基本上与如今亚欧大陆桥的版块吻合,这样一来就促使丝绸之路和现代化的交通要道实现了紧密结合,从而形成了丝绸之路沿线的旅游带.在沿线旅游带上,不仅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而且旅游资源的分布相对较为集中,具有十分广阔的旅游产业发展前景.

当前形势下,复兴丝绸之路以及大力发展丝绸之路沿线旅游资源的呼吁声越来越强烈,这就意味着,研究和分析丝绸之路沿线旅游资源潜质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有效开发建议也越来越有必要.如下,便是笔者基于此进行的几点浅显探讨.

2 沿线旅游资源的潜质与优势

2.1 自然资源优势分析

丝绸之路沿线贯穿我国境内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根据地貌形态及地区类型来看,丝绸之路跨越了第一、二阶梯,其中地貌形态包括了盆地、山地及高原等,就景观风格来讲极其丰富和壮阔.丝绸之路沿线以西安为中心旅游地,周边不仅有一望无垠的黄土高坡还有绵延不绝的关中平原秦川;黄河沿岸不仅有蔚为壮观的峡谷漂流还有青甘省区的牧林景观;在整段丝绸之路中,河西走廊处于一个咽喉地带,与高原交错与峡谷平行,远有千年不化的雪峰,近有绿洲和沙漠、戈壁与浅湖交相辉映.

在丝绸之路沿线蕴含着丰富的还未被开发的独特旅游资源,这些独特的旅游资源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如黄土地貌,其是在流水的长期侵蚀下,而形成的雄辉壮阔、形态各异的自然景观;又如雅丹地貌,其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景观,但如今对风蚀景观资源的开发并未进入到合理有效的阶段,正处于待开发状态;此外,沿线地区还有大量的地质资源未得到利用.就前景来说,沙漠探险、远足登山、文化考古等等旅游前景都尤其广阔,虽然现阶段有些资源正在开发中,但是若得以合理规划,便会发现众多资源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2.2 人文资源优势分析

千年来,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各类贸易及文化交流,不仅沟通了古代中西方之间的紧密联系,而且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物质遗产,比如壮观的石窟寺庙、雄伟的古长城以及各种古城遗址,还有沿线不同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穿戴服饰以及居住方式等等,这些都构成了丝绸之路沿线不同的景观类型,并成为一项数量庞大、分布集中的极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丝绸之路上的各类人文景观依托于丝绸之路,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些景观也积极地反应着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因此,人文景观是丝绸之路旅游带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通过保留不同区域的不同个性和文化,对促使丝绸之路沿线旅游业的最大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如今,随着各类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人们对旅游业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再加上,当前时代的经济已经逐渐由产品型、服务型转变为体验型,这就意味着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更注重自身的体验及心理感受而不只是单纯的接受.而丝绸之路沿线的未被人工雕琢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有机结合,更能给游客直接的感受,从而在真实性的文化、自然环境中,为游客提供更为丰富的历史资源体验之旅.

3 沿线旅游资源的合理性开发建议

3.1 整合各区优势资源

就丝绸之路来说,其沿线各区旅游资源都极具特色,因此在开发沿线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依托于丝绸之路,通过对各区域优势资源的了解和分析,在联合优势的基础上,携手发展沿线旅游业.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带主要包括5个省区内的主体资源及精华,且每个省区在资源方面都存在很多的相同点,此外加上有利的交通,在整合各区资源上具有很大的便利性.同时,沿线各区的资源都各具特色,在整合过程中存在很强的互补性.这样来看,通过整合各区优势资源,以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带的本土优势,从而确保沿线整体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

3.2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丝绸之路沿线旅游资源的巨大优势众所周知,但在发掘潜质与开发资源的同时,沿线旅游区域自然生态环境脆弱、资源人为破坏严重等问题也不能被忽视,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合理利用旅游带自然资源,坚持保护与开发并行,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对旅游区域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笔者认为首先应严格控制旅游区旅游人数,坚持的原则就是不管是开发规模还是旅游数量都不得超过旅游区域本身的环境容量,这就需要旅游区域内的规划建议应从环境实际出发,做到布局与自然的协调统一;然后,对于旅游区域内旅游景点,在开发和兴建之前都应该先对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的评估,并积极做好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最后,合理控制旅游区内的游客数量,必要时可以适当采取相应的经济手段.在沿线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上,相关旅游管理者应明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不仅仅是为了吸引游客以及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而是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只有保护自然生态景观才能有持续地发展丝绸之路沿线旅游业,从而将旅游景观世代传承、保留下去.

3.3 大力引进辅助资源

这里所说的辅助资源主要指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帮助.众所周知,丝绸之路贯穿的大部分是我国较为偏远的地区,这些地区普遍都有资源开发经验、技术及资金方面的不足,而这恰恰是影响沿线旅游资源得以深度开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针对这一问题,丝绸之路旅游区域的管理者应该通过合理“引进”来解决困难.

首先,结合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区域自身的特点,举办各类特色活动,如民族节庆、文化交流等,以达到招商引资的目的.然后,在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带上,通过全面地了解和评估,选择一些具备特殊文化或重要意义的资源区域、旅游景点,向国家相关部门提出申报,从而获得一些必要的保护及开发资金,此外企业及个人捐款也是一个获取开发资金的渠道.

其次,通过区域内部各项合理优惠政策的制定,以吸引国内外的人才,在带来成功经验的同时促使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带资源开发的正常、有序进行.

最后,加强培养沿线旅游区域本土的人才,具体的培养方式应从当地实际出发,注重补短,既可以选派极具潜力的基础性人员,针对缺少的技术及经验进行专门学习,还可以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到当地对从业人员进行系统性、完整性的培训,从而提高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区域内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3.4 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丝绸之路大多途经我国偏远、荒芜的地区,这就导致虽然丝绸之路沿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但是仍然得不到完全挖掘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实际存在问题,沿线区域管理者应通过引进经济辅助,加紧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品牌,如此才能有效转变自身优势为经济优势,从而提高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带的核心吸引力.所以,这就需要丝绸之路沿线各区域管理者立足于各地独特的旅游资源,通过积极地探索和创新,在凸显生态旅游特色的同时,打造出符合自然环境的旅游品牌.在旅游品牌的打造及相关旅游产品的建设中,管理者应重点突出地区特色及景观风格,以在最大程度上展示丝绸之路旅游带上自然所赋予它的原始感、神秘感、壮阔感以及人文环境下塑造的淳朴、热情的地方风情、历史底蕴,从而形成有别于其他大众化区域的旅游特色.

3.5 开展丰富人文活动

丝绸之路沿线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他们都拥有十分丰富的民风民俗资源.根据这一人文资源,沿线区域旅游管理者可以通过对民居地的合理利用,开发出不同的满足不同人群的民族村落,同时定期举办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动,积极邀请旅游客人参与,以此不仅能进一步延伸旅游资源的内涵,还能大力宣传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从而取得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带经济发展和宣扬中国优良民族精神的双重目的.

3.6 有效宣传沿线资源

以上一系列措施的进行都旨在提高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区域自身的吸引力,但归根结底,自身吸引力再强若没有有效的宣传手段,那沿线旅游资源也发挥不了任何优势作用.因此,在挖掘丝绸之路沿线旅游资源的潜力及开发各区域内自然人文资源的同时,相关管理者还应该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

第一,导游.对旅游业而言,导游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主体,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沿线旅游资源的宣传离不开导游.因此,在丝绸之路沿线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导游要善于通过风趣幽默的介绍,激发游客想要更多地了解该区的兴趣和欲望,从而增强游客对于沿线旅游带的心理感受.

第二,游客.游客便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区域所做的功课,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吸引游客.有人感兴趣才有旅游区域发展的可能.游客的范围广泛,不仅包括国内游客还包括国外游客,而国内外的每个人都是旅游业的潜在客人.因此,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区域在宣传本地资源的过程中,不应放弃每个可能的机会.想要引导人们对沿线旅游区域感兴趣,旅游书籍必不可少,旅游书籍可以是当地文化的详细介绍也可以是本区域内自然景观的描述,总之旅游书籍应该有趣,具备吸引人阅读的能力、激发人游览的兴趣.

第三,媒体.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媒体化的社会,人们接受新鲜事物的渠道由原来的纸质媒体变成如今的智能媒体.根据这一特点,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区域管理者应联合各地的优势资源,通过互联网、电视、广告等方式,在结合丝绸之路的历史底蕴的同时,大力宣传丝绸之路旅游带内的特色.必要时还可以寻求国家相关部门的帮助,这样不仅有利于丝绸之路旅游带的发展,还能解决我国西部偏远地区人员的就业问题,从而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丝绸之路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深入的工作.丝绸之路作为沟通古代中西方之间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历史的时间长河中,留下了无数无法计量价值的人类遗址及文化遗产.这也就意味着现今对丝绸之路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十分有必要,中国人民有责任了解古代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继承古代人民的民族精神.本文通过对丝绸之路历史的了解,进一步分析了沿线旅游资源的潜力和优势,基于此浅显地提出了几点丝绸之路沿线旅游资源开发的针对性建议.笔者认为,促进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区域经济发展是开发旅游资源的其中一个目的,但却不是唯一的目的,比经济发展更重要的应该是沿线旅游区域内人与生态自然的和谐统一,若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那不仅损坏了中华民族祖先为我们留下的财宝,还会进一步引发自然对人类活动的不满.因此,根据此分析,笔者在期望我国偏远西部地区旅游业得以发展的同时,更要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和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区域管理者,在寻求本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加大对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只有一切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出发,才可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反之便会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1〕李广成.丝绸之路沿线旅游资源的潜质与开发探讨[J].中国商贸,2011(09).

〔2〕赵嫔嫔.甘肃省发展“丝绸之路”体育旅游对策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

〔3〕郭鹏,董锁成,李泽红,李宇,程昊,袁靓.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格局与国际旅游合作模式研究[J].资源科学,2014(12).

〔4〕李林.“文化线路”与“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探析[J].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03).

〔5〕辛文.青陕西省联手打造"丝绸之路"精品旅游新格局[J].文化月刊,2009(09).

〔6〕李广成.河西走廊旅游可持续发展探讨[J].甘肃社会科学,2005(08).

〔7〕王国华.从地方志看河西走廊可开发的旅游资源[J].河西学院学报,2013,29(1).

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范文6

关键词:旅游资源互补性长江三峡金三角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旅游系统中最根本的要素。科学的对旅游资源展开研究是一个地区进行旅游规划和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一个区域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一、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的意义

1.形成对旅游资源的再认识

旅游资源是有限的,很多是不可再生的,科学的利用好现有资源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不同思路的研究,我们总能找到其令人惊喜的价值,从而谋划出新的旅游产品和线路。旅游资源的互补性研究就是从不同尺度的地域范围、不同的角度以互补性进行分析和研究现有资源,重新评价和定位现有的旅游资源,挖掘更多的资源优势。

2.为发展跨区域旅游、谋求共赢提供理论支持

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资源的利用已经逐渐打破原来的行政区划,跨区域协作、优势互补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对旅游资源的互补性研究愈发显得重要,通过分析旅游资源的共生互补,合理安排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序、重点和方向,最终获得资源共享多赢。

3.利于解决区域间旅游合作问题

区域合作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区内各旅游经济体能否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使区内差异性旅游资源可以有效结合,从而产生更大经济效应。例如长江三峡、川黔渝无障碍旅游区的建立均是一种新型互补的旅游竞争合作关系。

二、旅游资源互补性概念及模式

1.旅游资源互补的涵义

互补的概念来自于几何学,是指两个角度之和为180度的角互为补角。旅游资源的互补是指旅游资源之间由于种类、规模、形状、文化内涵、时间序列、区位等自身要素的差异而形成的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旅游资源互补蕴涵着中国古典哲学的精髓,其表达了阴阳既济方能生生不息的原理。犹如中国的易经和八卦所揭示的宇宙原理。

2.旅游资源互补的几种模式

从目前的常见的情形分,旅游资源的互补有规模尺度互补、形态造型互补、时间序列互补、种类异质互补、区域差异性互补、同构互补等多种模式。随着旅游理论的发展,还会得以丰富和完善。

三、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案例

1.小金三角资源互补性

奉节巫山巫溪的旅游资源总的说来,是以自然资源为其主要特色。雄奇壮丽的三峡,瑰丽幽邃的大宁河小三峡、小小三峡,神奇迷人的高山草原红池坝,人迹罕至的白果林原始森林,动人心魄的“天坑地缝”无不是旅游者,探险家梦想的地方。仔细分析金三角旅游资源的特色我们不难发现,各个资源点之间具有极强互补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同类资源规模形态互补

大三峡雄伟壮丽,小三峡、小小三峡绮丽幽邃,虽同属峡谷风光,但在形态上有明显差异,给予游客感觉截然不同:大三峡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小三峡柔媚秀丽、小桥流水。如果把大三峡比做满汉全席,那么小三峡、小小三峡就是席上精美小点。使得游客游大三峡后游小三峡、小小三峡而不觉得有丝毫雷同重复之感,反觉得不游小三峡便不完整。

(2)同类资源时间序列互补

“金三角”有起源于204万年前的原始人时期,以巫山猿人为代表、其后产生的巴文化最早形式——巫文化;新旧石器时期的大溪文化;宁厂古镇盐文化;以岩棺、悬棺、船棺为代表的巴文化;以汉墓、三国文化遗址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大昌古镇代表的明清文化;这些不同时间段上的人类文化资源串联在一起,俨然是一部完整的人类史书。如果把他们整理加工、科学地重组之后,整合潜力巨大。

(3)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互补

自然资源因人文资源的补充而产生丰富的内涵;人文资源因自然资源背景而显得独特、神秘和与众不同。4A级景区“白帝城—瞿塘峡”就是典型的例证,以白帝城为代表的三国文化和瞿塘峡为代表的大江峡谷绝世奇观交相呼应,瑰丽动人,使得三国演义中的传奇人物由于瞿塘峡的雄壮和长江的波澜壮阔更显得英雄意气,豪气干云;而当置身瞿塘,面对滔滔的江水,把酒临风,仿佛那些人、那些事就发生在昨天;山、水都似乎有了灵性,有了生命,向游人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这种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完美组合最终使资源的吸引力达到了极至,成为国内外独特性的旅游资源。

(4)旅游资源地域差异性互补

“金三角”地跨巫山、奉节、巫溪三县,旅游资源差异性比较明显,南部主要以大江大河、峡谷风光为特点,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并重。北部则以高山草原、原始森林、漂流河段为主,人文资源为辅。人们在欣赏了汹涌澎湃的长江三峡、领略了动人心魄的三国文化之后,神秘的原始森林、别具特色的南方高山草场、神奇的夏冰洞,便会产生强烈的诱惑力,使游人真正体验到融于自然、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境界。

2.金三角区际旅游资源的互补性

四川省品牌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六大片区:

①成都古城文化旅游资源

②川西北高原奇山异水旅游资源区

③乐山佛教文化、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区

④川南恐龙竹海旅游资源区

⑤攀西凉山彝族民俗旅游资源区

⑥川羌风光旅游资源区等

湖南省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四大片区:

①张家界—武陵源—猛洞河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区

②岳阳楼楚湘文化旅游资源区

③南岳宗教名山旅游资源区

④近代名人故居旅游资源区。

湖北省旅游资源区集中在四大资源片区:

①三峡坝区与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区

②武当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区

③神农架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区

④清江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区等。

陕西省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三大资源片区:

①西安三秦故都文化旅游资源区

②革命圣地与黄土高原风情旅游资源区

③秦岭文化旅游资源区。

四、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结论

分析周围省市的旅游资源,我们不难看出四川、湖南、湖北、陕西都有自身独特的资源点。金三角和周边相比,旅游资源存在着普遍的同构现象:森林草原、峡谷山水、漂流河段、古代文化等等,但是金三角在峡谷山水、漂流河段、古代文化资源上占有一定的优势。正是这种强强对话的局面,创造了强强合作、优势互补的绝佳前提。

1.金三角拥有瞿塘峡、巫峡;宜昌境内有西陵峡。这些都是品位很高的资源区,但无论离开西陵峡来谈“三峡旅游”,还是离开了瞿塘峡、巫峡谈“三峡旅游”都不是一个完整的三峡概念,也不科学。大三峡的整体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对其进行任意地肢解、分割,划地而治均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只有在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把这些优势互补的旅游资源进行大整合,才有大旅游、大发展。具有典型的同构互补性。

2.位于“金三角”区域内的白果林原始林区实际上是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长期以来,我们都囿于行政区划,把它们割裂开来,使其资源价值被严重低估,得不到充分发展,这都是因为忽略了他们之间的强烈的互补性和不可分割性。所以具有明显的同源互补性。

3.金三角是早期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见证地。以龙骨坡巫山古猿人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文化、大溪遗址为代表的旧、新石器文化,以宁厂古镇白鹿盐泉、宁河悬棺、古栈道为代表的巫文化、巴文化、盐文化,以白帝城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大昌古镇为代表的明清文化,如果与陕西以兵马佣为代表的秦汉文化,湖南以岳阳楼为代表的楚湘文化结合起来,不但是中华文明一部完整的史书,更是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大观园。文化互补性十分显著。

4.金三角地处“重庆—西安—武汉——张家界”旅游黄金圈的正中心,拥有众多独特的旅游资源,如果把它们组合在一起,都可以相互填补资源类别的空白,并促使旅游黄金圈向旅游黄金面发展。所以异质互补性十分突出。

五、结语

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是基于探索区域旅游整合发展,改变旅游竞争模式的一种思考。是在区域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是所出现的产业竞争与合作问题。通过对旅游资源互补性的研究,找出区域和跨区域旅游资源所拥有的共同文化内涵,最终达到停止恶性竞争、、多赢互利的良性局面。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旅游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张述林.旅游项目策划理论与实践.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3]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4]黄羊山.旅游规划.福州:福州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