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的本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精神的本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精神的本质

人文精神的本质范文1

【关键词】高等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 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既是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党与国家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必将使人们的思想、心理和信仰等精神世界产生深刻影响。“而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和对象也都是人,因而当务之急便是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做到更多的关注人的主体需要,尊重人,关心人,开发人。”人们所以产生这样那样的思想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其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是人的主体需要没有得到考虑而出现的种种表现。因此,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将工作的切入点放在受教育者身上,针对每个具体的人的特定思想形成的客观原因和影响因素,通过有效地改变某些外在因素和条件,达到影响人的思想的目的。而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与教育人的基地,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做到三点:

第一,注重以人为本,尊重人的需要,启发人的自觉性。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对尊重的需要是人的较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的一部分,是社会中的人对自我评价和自我尊重以及社会评价和社会尊重的渴望。而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启发人的自觉性。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丰富与人的素质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的需要越来越强烈,从一定意义上讲,互相尊重与信任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启发人的自觉性起着决定作用。满足人的尊重和需要是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工作如果做不到尊重人,不能使工作对象的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就肯定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态度和平等、民主的方法,贯彻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工作中去,以期达到良好的工作效果。

第二,注重以人为本,关心人的利益,调动人的积极性。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人们的行为表现越来越趋利化,利益越来越多元化,人们一方面可以堂堂正正地争取自己的合理利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可能就会影响人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与判断是非的标准,使一些人不能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甚至不择手段地去追求个人利益。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说明利益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离开了利益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空洞的毫无内容的,当然,也是没有意义没有效果的。因而在处理利益问题时,我们必须做到:第一,讲清利益关系,使受教育者能够分析并理清各种利益关系,确立正确的利益观;第二,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群众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最后,注重以人为本,彰显人的价值,激发人的创造性。要培养与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就要开发人的价值、能力和个性。而个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并且两者是对立统一的。现代社会已经将每个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彼此之间的有效协助、配合与支持,就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样没有每个人个性的创造性发展,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发展也是不可能的,或是大打折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不能堵塞师生个性发展的道路,而是要引导个人发展,为个人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与环境。有生命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是要禁锢人们的头脑与手脚,限制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而是要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引导人们更大程度的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同时为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高校是人才的集散地,是未来社会建设者成长的沃土,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怎样注重以人为本,彰显人的价值,激发人的创造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高等教育在国家社会中所具有的特殊的地位,决定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中的特殊意义。我们的教育必须将眼光投向对人文精神的关怀上来。从个性的角度讲,以人为本的观念要求每个人的创新精神和独特人格在自身的发展进步过程得以个性化的张扬。整个社会对于文化精神的需求上,个体适用于社会民族的文化含量,则是展现社会整个精神品质的重要前提。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关怀应该成为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有两点:

第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学生个性化人格品质的关注与形成。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相应负起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形成具有独特人格的个性化的人文精神的重任。以对学生人文精神关怀为基点,从观察每个学生的独特内涵入手,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正面的、健康的教育与引导,从而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个性化的人格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学生高水平文化精神的构建。“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代表整个民族精神面貌的一种民族精神,也是民族人文精神中最重要的一块组成部分。”而我们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将责无旁贷的肩负起这个责任,要求我们在建构青年学生的文化精神过程中,关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关注,反思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做到科学的扬弃;其次是对先进文化的吸纳;最后,加强对于学术文化的关注,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学术眼光与学术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促进青年健康文化精神的形成。

对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关怀不仅仅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整个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要求。青年是民族的希望,青年的人文素质决定了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个性化的人格品质赋予了青年睿智敏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时代特征的文化底蕴,同时带给了青年们丰富深广的学术内涵和成熟完善的心理文化积淀。由此,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时刻以对青年学生人文关怀为基点来开展工作,是培养具有较高人文品位和较强人文素养的社会精英与栋梁之材必然选择,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途径。

人文精神的本质范文2

当代人文精神最基本的内涵是以人为本,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是超越工具理性、物欲主义,追求价值理性和意义世界。

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一般需要三大系统的支撑:一是导向系统,二是动力系统,三是规范系统。没有导向系统发展就会迷失方向,没有动力系统发展就会停滞,没有规范系统发展就会畸形。

人文精神的作用之一是提供精神价值导向。它要求人们做人做事要有意义的考量和目标的定位,当下做事必须符合构建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总目标,当下做人必须遵循正人君子、合格公民的人格方向。

深圳市委四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深圳城市人文精神建设这一重大战略任务。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对什么是人文精神、我们为什么要建设城市人文精神以及如何建设城市人文精神作出思想上的认识和理论上的探讨。

当代人文精神最基本的内涵是以人为本

人文精神是一个涉及古今中西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命题,其概念直接起源于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在本质上,人文精神体现的是对人如何“存在”、如何生存的思考,是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时代精神、民族精神都是人文精神的抽象形式。每一时代的理想都会体现在这一时代的人文精神上,因而人文精神具有时代性,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具有不同的主题和表现形态。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人文精神体现为与神学蒙昧主义、封建专制主义和道德禁锢主义相对立的人道主义和世俗精神;西方现代以来,人文精神体现为与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工具理性和技术主义相对立的理想主义、价值理性和终极关怀。人文精神通常会通过民族精神来体现,因此人文精神又具有具体性和民族性。不同民族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会有一些差异,如西方社会强调的人文精神,突出的是小写的“人”(即个体的人),我们今天所要倡导和弘扬的则是社会主义人文精神,突出的是大写的“人”(即人民群众)。当然,作为人类共同精神本质的体现,人文精神并不拒斥人类的普世价值,相反,它要不断地从这些普世价值中吸取精神养料。因此,当代人文精神最基本的内涵是以人为本,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是超越工具理性、物欲主义,追求价值理性和意义世界。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一对辩证联系的范畴。一般来说,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真”的追求,它要求人们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人文精神则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它要求人们做事要符合社会的理想和信念,做人要体现高尚、善良、健康的情操和情怀。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不绝对排斥,人文精神不能脱离科学精神的支撑,科学精神不能脱离人文精神的导向,人类精神的进步越来越需要二者的相互补充和渗透。事实上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呼唤着人文精神的渗入,科学研究中价值中立的观点已遭到绝大多数科学家的批评;而人文研究者们也日益认识到确立科学理性精神的重要,于是重视事实和内在规律的揭示,重视实证方法的运用。社会主义人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社会主义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样式,其内核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和价值取向,又必然鲜明地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加强社会主义人文精神建设本质上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走出“新路”应以人文精神为内核的城市精神提供精神动力和意义支撑

在西方后现代思潮中,一些学者针对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社会病态和人的异化现象而高扬起人文精神的大旗。他们批判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抹杀了人的丰富情感和个性,人成了外部世界的奴婢和工具,整个世界被机械的无意义的力量所统治。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使得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恶性膨胀,使得现代人道德衰退、灵魂空虚、精神沦丧。“在资本追逐利润需要面前,生命、尊严、自由、人权全都贬了值”,作为主体的人反而丧失了人生的根基。

那么今天深圳市委为什么要强调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呢?社会学原理揭示,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一般需要三大系统的支撑:一是导向系统,二是动力系统,三是规范系统。没有导向系统发展就会迷失方向,没有动力系统发展就会停滞,没有规范系统发展就会畸形。

从导向系统来看,主要有理论政治导向、方针政策导向和精神价值导向。而人文精神的作用之一正是提供精神价值导向。它要求人们做人做事要有意义的考量和目标的定位,当下做事必须符合构建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总目标,当下做人必须遵循正人君子、合格公民的人格方向。

从动力系统来看,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十分清晰地分析到社会结构中存在着经济力和文化力,而且他还把文化力看成比经济力更根本的东西。后来丹尼尔·贝又相应地从主体角度将其定义为“经济冲动力”和“宗教(人文)冲动力”。现代经济力,从主体的角度看源自于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和劳动积极性、创造性的激活;而从客体角度看则主要取决于制度的变革和技术的创新。制度是关键,因此这一动力主要孕藏在市场经济的体制和机制中。文化力从主体角度看就是一种追求生活的目的和生命价值的人文冲动力,从客体的角度看指的是文化样式所具有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经济功能和整合功能。这些功能说到底也是要通过主体的人文冲动力来体现和实现,所以人文冲动力是更核心的动力和竞争力。

经济冲动力和文化冲动力是社会发展两种最基本的力量。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这两种力量的协调运行。在社会的动力体系中,这两种力是相对立、相区别的,有着自身规定性和运行特点的“动力结构”,而在现实的动力杆杠的运作中,这两种动力结构并不是自足的、单独发挥作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二者越是协调发展,其运作所产生的能量就越大。

从规范系统看,社会的规范分为成文的规范和不成文的规范。成文的规范主要指政策和法律的规范,不成文的规范主要指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精神规范。成文的规范具有刚性,但不成文的规范由于是精神领域的,因而具有更根本的意义。当代社会精神规范的实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人文精神的规范。“八荣八耻”以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就是人文精神规范的集中体现。有了这些规范,才能在科学技术加速发展、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深入推进的条件下,使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行为得到有效的匡正,以保证社会向着既定的方向前进,避免在人的生存环境、价值尊严、情感生活和人生理想方面出现“滑坡”和偏航。美国学者霍顿·库利不无深刻地写道:“一旦社会失去了超验纽带的维系,或者说,当它不能继续为它的品格的构造、工作和文化提供某种‘终极意义’时,这个制度就会发生动荡。”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圳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所要探索和走出的是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就是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先行一步,提供模式和经验。这是一条产业结构、市民素质、城市品质高端化发展之路,是一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之路,是一条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

展成果之路。与过去的“杀出一条血路”相比,这条新路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战略追求和战略安排,是一个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挑战更多的系统工程。这就更需要建立起导向、动力、规范等三大系统以维持其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健康高效运转,更需要以人文精神为内核的城市精神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和意义支撑。城市人文精神建设,必须从人文精神最直接、最集中的外化形态和载体入手

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本质要素,但它不是超验的实体,通常要通过主体人的纷繁复杂的精神现象和精神产品体现出来,人类的情感意识交流、社会的组织管理系统以及形形的文化形态和样式都是人文精神的外化。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必须从人文精神最直接、最集中的外化形态和载体入手。

必须强化人格的塑造,培育现代市民群体。人是精神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文精神最直接的是体现在活生生的人身上。为深圳的未来发展提供人文价值支撑实际上就是提供现代市民人格的支撑。市委报告所提出的以人为本、以人为上,关怀互助、尊重尊严,自强不息、竞争向上,宽容和谐、友爱仁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活力动感、创新创造,知礼守法、真诚向善,内省自律、诚信无欺,追求文明、坚持真理,科学理性、严谨务实等就是充分体现着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精神的现代市民人格。强化人格的塑造,培育现代市民群体的主体人群是广大青少年和外来劳务工。其手段一是强化教育机制。教育活动中应将灌输教育与启发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践行相结合,尤其对未成年人,要多让他们在生活中受到感染,在体验中启迪良知;二是强化示范机制。要善于发现像丛飞这样具有现代市场理性的典型。所谓现代市场理性从市场意识看,就是将一般市场所需要的主体意识与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相结合,形成有效支配和驱动市场主体行为的能动精神。在个体身上就是工作上自主自强、务实敬业、敢于竞争、追求效率;在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方面,又能宽容别人、关爱他人、播撒爱心、奉献社会,追求人生境界。要通过巧妙、自然、多样化的宣传手段使先进典型的高尚情操和人文情怀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彰显人生的导向力量。

必须增强教学研究力量,加快人文科学建设。人文科学是人文精神最集中、最抽象化、理论化和系统化的载体和体现。人文科学的发展不仅反证了人文精神的发展水平,而且能够直接推进主体自身的人文精神建设。发展人文科学对城市人文精神的提升关系重大。这种作用一是通过作为“灵魂工程师”的人文知识分子的教育、传播、引领作用来实现,二是通过他们直接的文化创造来实现。当今时代,没有高度发达的人文科学,不重视人文科学的作用,要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是不可能的,要实现对社会的科学管理和有效调节是不可想像的,要实现市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不可思议的。当前加强人文科学建设的关键是研究队伍的凝聚和壮大,基础是教学和研究平台建设。应通过多建平台、壮大队伍、转换机制、鼓励创新、营造环境等举措,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吸收岭南学派特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深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群体和学科体系。

人文精神的本质范文3

关键词: 高中化学课堂 人文教育 实践研究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育本质的回归是大势所趋,既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人文精神的教育是高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人文精神的教育,逐步引导学生做全面发展的个体,让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矛盾。《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强调:“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这足以说明新课改既重视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又注重对学生人文情感的培养和提高,因此,高中化学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肩负着指导学生做人的责任。

一、高中化学科目中人文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1.在传统化学教学中,一般只注重化学知识的传授,强调认知目标的实现。在高考的重压之下,这种教学现象愈来愈严重,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内容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也发生了较大的不同。化学教育受新课改的影响,开始关注人文教育,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2.即使有些教师在化学课堂上比较重视人文教育,也只是一味地说教,没有实际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更没有形成体系。但是,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一再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形成了三维目标,一是知识与技能,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第三条情感与态度则体现了化学教学对人文教育的重视。

总之,在高中阶段,在高考的重压之下,人文精神的教育处于边缘化地位。对于化学学科来说,更是远之又远,正因为如此,社会上才出现了舍友投毒等严重问题。基于这样的情况,进行人文精神教育迫在眉睫。

二、高中化学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及策略

人文精神教育是在学科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的形成人格、完善自我的思想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有效途径。高中化学人文精神教育就是在高中化学学科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说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必须深刻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将人文精神教育和化学知识教育融合在一起,在化学科目中努力挖掘人文精神的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1.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人文精神。在中学教育阶段,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要求学生具有科学素养的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作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化学实验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让学生体会实验探究过程中的艰辛,这也是化学学科的优势所在。

2.利用化学科学家的故事,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探索、顽强不屈的意志。当学生在做作业或者做实验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可以穿插有关化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顽强不屈的意志。比如,瑞典化学家诺贝尔被誉为“炸药之父”,他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取得了最终的成功。还有英国化学家康福思,虽然是聋人,但是他向命运发出了挑战,最后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3.让学生树立爱护环境的意识。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又可以毁灭人类。这就必须让学生从人文价值的角度看待和理解科学,这也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难题,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还应该关注环境的变化,否则得不偿失。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绿色化学”的概念,选修教材则提出了“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生活材料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的观点。

总之,人文精神教育,涉及学科比较广,是每一个学科都必须完成的任务,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学科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必要的人文精神教育。其中,化学学科是极具有人文内涵的一门学科,也是我们的财富,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课堂上努力挖掘,积极探索,逐步形成高中化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周克雄.构建渗透人文教育的化学课堂[J].广西教育,2011(14).

[2]吴克勇,蔡子华.挖掘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化学教学,2004(04).

[3]吴克勇,蔡子华.挖掘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化学教学,2004(04).

[4]曹扬.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化学教与学,2010(05).

[5]单旭峰.香港新学制下的《化学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简介及启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Z1).

人文精神的本质范文4

关键词:初中历史;人文精神;渗透

一、转变教学理念,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

重视和加强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思想,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不断进行改革实践,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入手,结合历史事件和人文价值观等内容进行思考。尤其要注意的是,既然是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人文精神的教育渗透,必然要发挥初中历史这门学科的自身特点来进行,结合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地渗透人文精神教育是我们要把握的一个核心要素。教师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要从整个历史观的角度入手,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引导学生看待历史事件,并且从历史事件中吸取宝贵的人文精神内涵用于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人文精神的教育要切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要引导学生思考和进一步地探索。有效的人文精神教育要能够体现在学生的行动上,只有从思想上认同,在行动上积极实践,才能扎扎实实地将人文内涵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

二、弘扬人文精神,创新教学方法

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出发,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工作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积极进行创新。这样的人文精神内涵是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角度提出来的。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学生思想上的沟通和联系,并且采取对话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避免简单的灌输使学生厌烦和排斥。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主体自主式的学习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创设适宜的活动情境,给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空间。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促进教学方法转变的同时积极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渗透,运用创新、严谨、求实的科学理念组织初中历史教学,用教师自身的科学探索精神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和熏陶。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加入到创新型的初中历史课堂构建中来。历史教师也要善于将历史课堂向课外延伸,不仅要在课堂上引入课堂之外的实例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同时也要把学生引向课外,通过参观访谈等方式,让学生积极融入到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去,运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去分析现实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

人文精神的本质范文5

[关键词]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思考

人文知识是人类改造自身和社会的经验总结,而人文精神则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它蕴含于人的内心世界,见之于人的行为动作及其结果。人文知识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媒体,获取人文知识可凭借试听,可以从课堂上、媒体中获取,而人文精神的载体在人自身,人文精神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主体意识、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和善行。人文知识的呈现可以在口头上、试卷中,而人文精神的表现却只能在人的情感里、实践中、行动上,所以,人文知识不同于也不等于人文精神,有了人文知识并不一定具有人文精神。大学生学的是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如果没有内化为自己的意识、思想和情感,没有转化为良好品德和善行,那只是口头上的知识而已,人文精神是一种意识、观念、态度、主张或宗旨,它强调人的价值的重要性,强调人的精神追求或心灵追求及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人类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宝贵财富,是社会和科学不断进步的源泉,是教育的灵魂和目标。人文精神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内容和发展方向,也是高校大学生所体现出来的对文化的尊崇和价值取向,是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是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确立人文精神,她是作为贯穿和支配人们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完善人自身的活动的理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它是历史长河中长期积淀的产物。在教育、帮助当代大学生确立科学精神的同时,亟待培养、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因为,在一定意义上说,对于一个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完善,人文精神本身的提升及对科学精神的影响和促进,都是十分关键的构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现实高等教育中,大学生人文素养令人堪忧,培养和提升人文精神迫在眉睫,这也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内涵。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是理论和教学实践两个层面的命题。而首当其冲的是面对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先要引进、吸收、理清并就一些基本理论形成共识,并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基础,提出一种具有可行意义和实践价值培养人文精神的理性及操作层面的思考。

一、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基本规定性

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除了要关注理论基础是否扎实外,更要注重个性张扬,这就必须认识到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传统的知识讲授和能力养成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运用的能力,即素质。它由四个方面构成:身心素质、专业文化素质、思政素质、人文精神便是这些因素提升到一定境界的体现。以全面培养和发展人的各种素养和品质,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塑造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核心便是培养人文精神,而其至少应当具有属人性、向上性、实践性三种规定性。这是培养人文精神具有明确的内在本质规定性。素质教育的核心便是人文精神,通过科学的教育实践活动,极大的发展和完善人的潜能和个性特征,从而形成具备不同素养的人才。高等教育以这样的基础性素质教育为根本,以往一般性素质教育的层次则不能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具有综合文化素养的高级人才,这就要求有一个广阔的人文精神培养体系,它应该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等多个属性特征。并以培养人文精神为落脚点,以人文精神为灵魂赋予素质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人文素质形成和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以新的学科、专业目录要求为依据,以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为指引,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性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最终目标。这样目标的确立需要以下几个基本条件作为支撑:

(一)不能凭空产生,务必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犹如盖房子要打地基一样,只有地基坚固,房子才能稳定。同时也是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包含运算、法则、各种基本规则等等。基础知识对于后期的创新性工作是基石,只有基础夯实,才能站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展创新性工作。比如,你要通过计算机语言编制一个软件,思维构建已经完成,但你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诸如C++、JAVA等编程语言,连最基本的循环语句都不懂,更别谈何时返回再循环,何时跳出循环了。因此,想法就只能是想法,只能停留在纸面上,头脑中,而不能切实地实施,可见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二)要有较宽广的专业知识面,以便举一反三,融汇贯通

对于学习专业课的学生来说,本专业的知识面一定要宽,只有这样才能信手拈来地将知识应用到创新性的工作当中,才能做到融汇贯通,才能从根本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之,知识面太窄,就会失去对相关知识的驾驭能力,更不用说融汇贯通了,甚至有些学生出现了知识的断层,如此这般怎能做到举一反三。总之,学习知识要系统,连贯,并掌握科学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切中要害,达到融会贯通的目标。

(三)要有全面的综合素质,良好的心理和应变能力

当下,社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具备一定基础理论知识的人才,更需要那些具备良好综合能力,较强心里抗压能力及灵活的应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虽然人无完人,要想什么都懂肯定是不可能的,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继续挖掘自身的潜能,可能超越别人是件难事,但对于自我的超越,只要有付出就会收到回报。公司里,单位中,都讲团队,任务的执行也是靠团队来完成,你将成为团队的一份子,那么你的作用就不仅仅是发挥你的理论知识这么简单。还涉及到团队中的沟通协调,团队间的相互协作,任务本身带来的巨大压力,还有客户或者其他团队随时提出的“奇思妙想”,这些都需要我们去面对,去正面解决。要想做好,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失去了以上几个条件的支撑,创新将无法持续下去,在科学意义层面上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成为不可能。正是基于培养人文精神的内涵和必须满足一般性的条件,这个培养人文精神所要达成的目标体现在个人身上,应涵盖如下方面:包括开拓精神、怀疑精神和求实精神在内的求真精神;包括兴趣、好奇心、和动机在内的个体特征;各种创新思维方法中发展演变而来,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新技法;综合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在内的创造能力。他们一同构成了人文精神的框架体系。这样,培养目标个体最终通过后天的教育、培养达成的素质中,人文精神必然是不可或缺的。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分析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核心问题是具有学科交叉和渗透的品质和风格,这不仅是使其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以及带有操作和实践特质的个性。人文精神是高级专门人才综合素质的灵魂,人文精神的本质属性是实践问题,因此它不单单是一个理论命题,应该将其放置于实践中,在实践中慢慢积累和培养。在高等教育中,通过实施提升人文精神培养新型人才,使高级专门人才真正具备人文素养积淀的能力、方法、个性和理性精神,在这个过程中,人文精神是最高层次和最高境界,也是高级人才的灵魂。一个人才的培养和最终成才,就一定要基于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锤炼。这是一个关键性问题,要想使其得到根本的解决,需要从下面两个方面着眼。首先,实践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一环,空谈理论,到头来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收效甚微。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实践才能对社会的发展、自然科学、科技进步的认知与体会更加深刻,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个性精神。其次,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要直面社会需求这个命题,一味地强调生产一线的诉求,而不敢或不愿面对专业学术前沿的问题及挑战,如何能培养出当代大学生鲜明的人文精神?不能仅仅将眼光局限于综合文化素质,我们要将眼光放长远,正面需求的挑战和实践的探索,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文精神,是新时期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必须认同、正视和解决的关键性的基本问题。对学生整体和教育者个体而言,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一定要准确理解和努力把握以下问题。

首先,转变思想。没有哪一种教育行为的观念不是现成的。传统的学校教育着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知识运用和实践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彻底改变原有的思想,重塑人才观和质量关,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树立以培养是否真正具有人文精神大学生,把衡量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重定向于是否培养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大学生。观念的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否则一切将成为纸上谈兵。只有观念上的转变,才有行为上的选择。要想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实践中收到预期效果,施教者要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并在思想上统一认识。作为学校的主体,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多关心,帮助学生排忧解难,体现对学生的关爱之情,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良的环境。从学校的层面来说,要充分考虑教师的需求和利益,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教学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在校园中形成一种良性的舆论氛围;要以此为契机,加强学习,提高层次,启迪思想,激发自觉性。

还要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气息,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以人文精神教育作为基石,一方面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起到规范的作用;另一方面,以人文精神为指引,将现有的校园文化进行重定位,更加用心的去设计校园文化,以期使校园文化的建设新颖化、细节化、系统化。我们的学生在这样一个朝气勃发、充满健康气息的大氛围里,对大学生健康的成长,全面的发展,尤其是对于其人文精神的养成都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为了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愿景,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我院每年通过举办中国传统文化大讲堂,国学大讲堂等形式高质量的蕴含人文精神的讲座,从思想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开展蕴含健康气息、陶冶性情、启迪智慧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我是发明家”发明创新大赛、“爱在身边”主题摄影大赛、“身边的温暖”征文和主题演讲等,让学生在不断汲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受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洗礼,恬静心灵。

3.要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考风,下大力气将基础文明建设夯实。人文精神的培植和养成,是有过程的,而校风、考风、学风是这一过程中的最基础环节,这一环节做的好与不好将直接关系到后面诸多环节能够实现,甚至影响到整个人文精神培养系统的开展和实施。只有做好这些,才能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提升校园物质底蕴,加大经济投入,尽量改善教学、实验设备和更新补充图书资料,大力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建设,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升华精神,提高素质。这也是“泡菜理论”的一种体现形式。校园氛围的创建,还包括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安静优雅的文化气息。这些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活动体系的内容构成上,既有专门的系列课程,又有渗透于各专业、各学科教学中的思想和精神。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堂才是培养人文精神的主阵地,涉及到诸如人文精神课堂观、课堂教学、教学方法等多个问题。比如人文素养类公共基础课及相关选修课等,一旦课堂上教师做不到高质量的授课、深入浅出的讲解、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对于各科任务繁重的大学生而言,人文精神培养这块主阵地毫无疑问将会失去。因此,高校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新颖的教学方式,把学生重新拉回到课堂上来。比如,有些教师的讲话风格风趣幽默,学生很喜欢;有些教师精通计算机,做出精美的动画演示;有些教师会做与本课程相关的多媒体;有些教师则喜欢引经据典,学识渊博,等等,学生都会被其课堂风格和人格魅力所吸引。个体和群体的人文精神的实践也就落到实处。因此,改良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是培养人文精神的第一要务。

最后,谋求实现机制。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不仅仅是人文知识的获得和积累问题,而要充分体现和渗透到专业思维和行为中。培养人文精神,只有激发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双向积极性,才能获得卓有成效的结果。为了保障其顺利实施,就必须有一个可行的机制作为保证。从学校高度而言,要确保这一机制的完整性和正常运转。满足以上条件才能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受益。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学生及教师吸引到培养人文精神的活动中来。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实践中的人文素养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在这个意义上,没有对实践操作与行动的底蕴和涵养,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将以各种形式,在工作、社交活动、家庭等场合体现和反应出来。抓住“以人为本”这一本质,谋求行之有效的实现机制,走出一条带有鲜明特色的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田淑卿,张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指导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9:20.

[2]刘董芸.创设温馨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J].林区教学,2007,6:15.

人文精神的本质范文6

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现状有效路径人文精神是提高个人品格修养的基本,也是加强社会文明建设的基础。大学生是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是连接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桥梁,在即将成为国家栋梁之际,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精神面貌,也能够窥见到一个国家发展的精神状态。针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都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培养的力度。

一、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现状

纵观现代大学的教育,重视科学素质的教育远远超过了重视人文精神的教育。科学素质的教育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人文精神的缺乏必将会阻碍社会经济、教育等各个方面又好又快发展的步伐。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当前一种普遍的现象,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需求的原因。主要的历史原因源于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家,这是受到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这就导致了在很多的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中,人文学科的消失,或者即便设立了很多有特色的人文学科,也没有得到师生的足够重视,还有一些人文学科被政治化,没有体现内在的人文精神,有着很重的说教成分,不受学生的欢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也导致社会形成一种重理轻文的普遍观念,对人文精神的重视程度一直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需要发扬优秀的传统人文精神,并赋予其时代气息,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现代科学技术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修养的大学生,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路径

首先,要利用大学课堂的教学优势,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当代大学肩负着为现代化建设输送优秀人才的历史重任,并不仅仅是简单讲授知识的场所。在大学里,集中了各个领域的专业教学人员,同时也是先进思想的集中交流场所,同时是学生可以与教师形成互动的交流平台,在高等教育中只有培养大学生文理兼修的素质,才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注意的是文理兼修并不是将文科与理科简单地相加,也不是在教育体制中所占的比例关系问题,而是在高层次上的一种融会贯通,是建立在科学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基础上的。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文教育的科学化,同时也是科学教育的人文化,这种教育观念注重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在课堂的教育中必须要培养大学生各方面的人文素养,并结合科学教育的特点和每一门具体学科的发展特征,将人文精神的培养融入到细节之中。

其次,要不断提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素养。常言道“身教重于言传”,大学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会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培养人文精神并不是通过一堂两堂课就能够实现的,需要教师的长期耐心的投入,这也正体现了人文精神的特点。它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教化与评价,更是一种灵魂深处的真情引导与投入。所以教师一定要起到表率的作用,平时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注重人际的和谐,通过思想内核的影响来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同时高校自身要重视对教师人文精神的培养,建立完备的师资队伍。

最后,是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它也是建立在大学生共同的价值观基础上的共同的生活、学习空间。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大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而且可以促进思想层面的交流,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培养优良的精神传统的基础,不仅包括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包括专业领域的科研精神,同时还包括建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这些都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一方面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举办各类的文化活动,并投入一定的资金,提高硬件设施的建设,同时也要抵制不良风气对校园文化的侵蚀,包括要远离迷信,抵制庸俗消极思想的渗透,禁止一些腐败的文化制品在校园中传播等,充分净化校园的空气,真正发挥高校的育人作用。丰富的文化活动是推动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力量之源,毕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传授知识本身有着重要的不同,人文精神的培养主要受到环境的熏陶,同时也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团队的协作精神。所以学校要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例如文艺表演、辩论赛、征文大赛等。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事关重大,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人格修养,还可以扩大人文精神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应该看到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一簇而就的事情,需要校方、社会、大学生自身共同付出长期的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姜娜.社会文化和大学生人文素养[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5).

[2]高霁芳.浅谈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