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

生物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范文1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问题

・ G633.91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生物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主体地位变成了主导,而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成为课堂上的主体,教师成为参与者、引导者和服务者。在新课程体系的下,在生物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新的困扰也就应运而生了。高中生物课教学中的困扰,我认为是两个方面:

一、学生方面的困扰

课堂上不知所措,旧体系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课前备好课,设计好课堂程序,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使课堂上各个环节非常有条不紊,教学目标有计划的实现,而新体系下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课堂上主体,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认真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析问题及解决问题,一开始学生不知所措,每一节课的学习无从下手,不知道那些知识是重点、难点,每一部分知识到底怎样学习,使整个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沉闷、压抑。

新的设计不适应,还有一个环节小组讨论后,由小组代表展示,几乎所有的同学都紧张,语言表述逻辑性不强,知识讲解含糊不清,学生一时间很难适应,一段时间,一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令学生家长不理解。有点家长甚至到学校要求改回原有的教学模式。

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知识的传播者,内心有些不舒服,又恐怕课堂上无法控制,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影响教学进度和授课,担心和恐惧一直困扰着我,随着时间推移,学生在课堂上记忆的时间多了,教师讲的少了,师生之间形成默契,课堂气氛由沉闷变得阳光、透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学生探究程度深、浅不清楚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 ,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受时间、课堂内容等条件的限制。因而在开展课堂探究活动时就必须注意到探究的活动、问题要深浅适度,次数适宜,方法得当。如在《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中就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生活中我们常听说人的遗传与基因有关,基因与DNA有什么关系呢?提出课题让学生探究:基因=DNA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四则材料再提出相关探究的问题,如思考这些材料分别从哪些方面说明DNA与基因的关系?你如何运用这些材料进行推理?等问题进行探究,当然也可以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来进行探究。不管怎样探究但有一点探究的问题要深浅适中,把握一定的度。

二、教师方面的困惑

(一)现在新的教学手段如何使用。新课程要求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授课,许多教师每一节课堂上都用课件上课,整个课从头到尾都是课件展示,学生一节课结束,什么都没有记下来,不知道学了哪些知识,哪些是重点,而黑板上板书内容也是非常少,学生课后无法复习、消化,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新课程下,课件的使用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少,什么时候使用,是困扰生物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应该努力探索现代教学手段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力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担心课堂上纪律无法控制。在讲DNA分子的结构时,一上课就提出DNA是怎样发现的?DNA有什么样的结构?DNA有什么特点?等一大堆问题,问大家知道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看起来该节课好象是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去上课的,课堂上有学生小组合作,有分组讨论,师生互动、生互动有眼有板。但课堂效果怎样,只有学生心里明白。课后问几个学生这课听懂了没有,对DNA分子有什么认识?学生说不知到这节课老师讲了什么东西,根本就没有学到。

生物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范文2

一、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性教育的迫切性

随着社会的开放和网络等媒体技术的进步,性信息泛滥带来的性污染和性教育缺失带来的性无知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青少年性失误、性罪错逐年上升,性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已显而易见。性教育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1)部分学校对性教育仍重视不足,教材师资缺乏,教学方法单一,教育基础薄弱,性教育观过于传统,与学生对性知识渴求的矛盾突出。(2)一部分中学生对性生理知识一无所知,还有一部分又认识有误,两种极端情况比较突出,这些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性知识,对自身正常的性生理现象产生错误的认识,由此造成心理困惑和心理压力。(3)学生性心理发展的主流是好的、健康的,但还有部分中学生对进入青春期的性心理准备不足、对性心理现象不了解。大多数中学生有正确的性观念,但也有一定数量的中学生在性观念上存在矛盾和混乱,性观念过于开放、存在偏差令人忧虑。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迫切地感觉到,在生物教学中渗透性教育的重要性。

二、在生物教学课堂上渗透青春期性教育

青少年学生因为性文盲而误入歧途,甚至犯罪,之所以发生诸如此类的严重社会问题,大多是由于正常的性心理和性生理趋于成熟而对性产生神秘感所致。如果家庭和学校一味地对这个问题回避、压抑,甚至禁止,反而事与愿违。我们作为中学生物教师,不但不应该回避这个问题,而且还要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的在课堂上科学地、客观地、正确地向学生渗透性知识,减少青少年对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苏科版中学生物八年级第十八章《人的生殖和发育》正是进行性教育的最好内容。教师对这一章的内容不但要讲,而且要突破教材的局限性,扩展开来讲。在讲解过程中要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认识男女生殖系统,认识受精过程,认识胚胎发育过程,并且了解生命的诞生过程,了解孩子是从哪里来的等一系列问题。这样就比只用挂图或不用挂图泛泛而谈要形象、直观、生动的多。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期,会出现一系列的第二性征,有些学生对自己身体的变化往往惊慌失措,甚至产生忧虑、孤独和恐惧,所以,对于第二性征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教师最好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心理上增加对生理变化的承受能力。帮助他们消除不必要的忧虑、孤独和恐惧。另外,还要给女生讲解月经的形成,经期的卫生保健,痛经、闭经的原因。对男生讲解遗精现象,青春期为什么会出现性梦、性幻想等问题。以及如何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补充讲解青春期性心理特征和常见的一些性心理疾病,从而加强对学生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要教育学生如何与异性正常交往。怎样正确对待早恋问题,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过早的会带来哪些后果,以及在性问题上我国的民族传统和道德要求。让学生懂得自尊、自爱、自重、自强,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诱惑的侵袭。

三、课外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性教育

生物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范文3

【关键词】高三生物;备考;策略

现阶段高考复习已进入二轮阶段,此时,如何有效的、高效的备考复习,成为我们目前首要思考的问题。在此,谈几点看法。

目前,在教学中常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盲目追随教辅资料或现成试卷。2.过度拔高要求,事倍功半。3.以练代讲或多练少讲,高强度训练。4.高频测试,试卷讲评不及时或不到位。5.教师讲解过度,学生参与不足。6.教师疲乏,学生厌学。

在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有:1.教材关注不够,细节丢分。2.基础概念不清。3.实验分析、设计能力不强。4.从题干中获取信息能力较差。5.知识综合能力弱。6.文字表达能力差。

面对教学中的这些问题,我的思考如下。在教学中,关注研究教材而不是研究教辅资料。研究考试说明和指导意见,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在教学中,做到有标准,有深浅,不被教辅资料牵着鼻子走。在教学中尽一切努力让学生动起来,该看就看,该读就读,该写就写,该画就画,该说要说。课前做好听写,课中做好笔记,参与教学,课后做好巩固订正。

在后期的教学中,试卷讲评成为重头戏,应避免以下几个问题:1.简单对答案。2.不了解学生实际,学生会的大讲特讲占时间,学生不会的反而因时间紧张讲不到位。3.避免就题讲题,不拓展,不做规律性总结,致使学生无法反思领悟,难以形成能力。在讲评试卷时,如果有条件,课前可将参考答案随改好的试卷一起分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充分的自主订正。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纠错能力,还可以明显提高讲评课的效率。

教师在讲评试卷前,要备试卷。可以在自己的样卷上进行圈注,以便在讲解中及时投影给学生。让学生领会到老师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过程。讲解时不要面面俱到,不加取舍。要紧盯得分率低的部分,有选择的重点讲。选题不易太多,要讲透,讲到位。“就题讲题,就题说理,借题发挥,多题归一”。讲题中重视学生的自我讲评,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缺陷,找到存在的问题。再针对这些问题,准确分析失分原因:是知识储备不足,还是审题失误,还是答题不规范等等。在分析过程中,要渗透解题的思路、方法,再通过一定的练习进行反馈纠正。在难点、重点问题上反复纠正,使学生在这些考点上得到更多的分数。

在试卷讲解中要精选练习、试题。涉及到老教材或其他版本教材相关知识的题要慎选。如果有利于对现有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做,如果与考试说明完全无关一定不做。否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增大学生的记忆负担。有的题即便是高考真题,因省份不同,版本不同,也不一定适合学生做。在作业布置上做到形式多样化,布置的作业不拘泥于配套练习和试卷的题目,有时也可以根据情况布置总结、问答、画图、比较或是非判断的作业,量不要太大。

在二轮复习中要求巩固,完善,综合,提高,做好主干知识的提升,主要目的是综合能力突破。专题内容可大可小,注意根据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对知识的分析和灵活运用。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书本核心知识,发现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建立起知识网络。此阶段,需教师精心把握,在备课上下工夫,但由于时间的关系,一般在实际操作中,原则上“模糊二轮”。这时,要精心准备专题试题或学科内综合试卷,精讲多练,以练为主,在练中构建知识网络,提高综合能力。总之,专题要突出主干和重点。

在三轮复习中,主要目的是提高应用能力,注重学生思维方法,思维过程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通过模拟,强化,巩固,调整,使学生尽早适应,为高考做好充分准备。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学习效果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是否优质高效。所以,作为领路人的教师必须规范教学行为,真正将责任心落实到“备,讲,批,练,考,评”等教学环节中。

能力考查是高考的主题。这一主题在高考试题中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考试大纲》中的能力要求包括4个方面:①知识层面的能力要求。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掌握,应用的能力要求。高考试题既有选择性又有基本性的特征。“易”档次的题目要占到20%-30%,有一定量的送分题目(面向全体学生)。所以做好基础题,拿足基础分,是保证和争取生物高分的基础。②是实验与探究能力,包括独立完成规定的实验和实验设计等,此项能力是高考考察的重点。③是技能层面的能力要求(即获取信息的能力),主要是能应用文字,图表,数学,公式,模型等多种形式,准确的描述或表达生物学的基本事实和实验结果的能力要求。每年高考选择题和简答题中至少有一道图形题。④是应用能力(即综合运用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

总之,我们要明确高考的要求:要针对自己的学生情况,制定计划,精选用书,试题,做到有的放矢,通过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1.注重细节,重在积累。2.个人复习计划与教师的计划配套,整体计划与阶段性计划配套。3.要有明确的任务安排和时间安排,复习才能有条不紊,环环相扣。避免时间不够用,无章法,无头绪,效率不高。另外,制定一个跳一跳能够的到的生物成绩和目标,会让自己动力更足,然后通过脚踏实地的复习,一步步实现目标。

在整体复习中,要落实“三中”措施,切忌“三高”现象。“三中”措施:突破中等题,拿足中等分,很促中等生。“三高”现象:忌高起点,忌高难度,忌高密度。根据所教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好教学标高。

生物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范文4

关键词:反思自我;生物教学;阳光课堂

应试教育下的生物课堂,大多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毫无兴趣地听;教学内容封闭,缺少双向交流,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教学效果较差。而且,最让笔者困惑的是如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既不流于形式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既学习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一、生物教学的自我反思

在平时的生物课堂教学中,笔者总是担心有些知识点讲不全而给学生再三讲解,但稍后提问学生,学生却一点印象都没有。笔者反思了一下,明白了其中的原因:每节课教师都在苦口婆心地讲,完全沉浸在自己所营造的氛围里,课堂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一点也没有融进来,学习效果当然不好。如果也能让学生参与进来,也融入这个氛围,教学效果肯定不一样。

为此,笔者选择了一节生物课,改变了以往的讲课方式,主要让学生来讲,而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本节课分为四部分,每部分都有即时训练和评价,所有的题目都是学生自己先思考,然后上讲台讲解,学生都能回答得不错。本节课共有十几名学生讲解问题,参与度高,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讲解思路清晰,学习兴趣高涨,教学效果显著。

笔者被这节课深深地触动了,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知识丰富,在教学管理方法、教学技巧等这些方面也要有自己的思路。在以往上课时,笔者总是讲得太多,课堂只是自己的舞台,学生仅仅是观众,不能有效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只做一名引导者,只有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舞台,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的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这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构建阳光高效生物课堂

学校为构建阳光高效课堂,非常重视对教师的培养,教师有很多机会去外校学习好的教学经验。虽然每个学校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但是在教学方面还是有相似之处的。杜郎口虽然是乡村学校,条件艰苦,但是教师的思想超前,工作热情很高;学生的学习方式灵活,充满自信和朝气。与此相比,我校有比他们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而我们的学生缺乏的恰恰是他们的那种吃苦精神,那种脚踏实地的干劲,那种自主学习、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精神。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养成了一种依赖教师学习的惰性,而这种惰性究其原因还在于我们教师,所以教师必须认识到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立志教育,投身教改。

阳光高效课堂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但究竟学什么、怎么学、怎么教,必须有一个抓手,这个时候就需要构建一个课堂教学框架,使初级阶段的阳光高效课堂有明确的目的性和目标,易于操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课前备课“心中有学生”,关注学生的课堂行为,合理预设每个教学环节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状况;课中在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同时,重点关注1~2名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课后重点关注学生的作业,及时了解学情,认真反思,寻找原因,探索解决办法。这样,课堂就成为真实的课堂,课堂本身也成为一种生活。

生物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范文5

关键词:生物;中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学生形成创新意识的基础,同时也是转变学生生物学习方式、推动生物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关键。因此,就目前学生问题意识的状况,深入研究生物教学中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是必要的、是现实的,也是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信息障碍是中学生认识类问题提问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认识类问题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相关性较大。几乎任何一个学习任务都是以某一先前学习为基础的,学习任务的特点也决定了任何学习都不是在白板上画画,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的预先学习的基础上。其次,即使学生具有一些基础知识,如果这些基础知识的条理性、结构性、系统性欠缺,信息处于无序状态,不能及时地调出,也难以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来形成明确的问题,这就是“信息障碍”。一般来说,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学生提问的数目、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越丰富,问题意识可能就越强,提出问题的质量和数量可能也就越多。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确实有一定的影响。

二、学生的批判技能是产生反思类问题意识的前提

中学生对于反思类问题的意识处于很低的水平。由于中学生受传统的教育方式的影响,中学生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把其当做权威,这样限制了学生接受新的知识,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批判技能一直受到抑制,那么学生对反思类问题的问题意识也必将受很大的影响。而当学生具备较强的批判技能后,他们就能有效地选择和判断信息,随时接受新观念,探索发现新模式,独立地、有创造性地去解决新问题,对自己的观察、论点和结论能持批评审视的态度,以免被自己的偏见和短视束缚。

三、意志品质是解决类问题意识的基础

中学生对解决类问题也处于很低的水平。解决类问题对于学生的意志品质要求较高。而对于中学生,由于受固有的思维模式约束,只会套用模仿,不会创新,思维僵化,缺少知难而进的勇气,也缺乏勇于探索的精神,学生自然会在学习中产生惰性的心理。学生问题意识的意志品质是指学生为了发现和提出问题,在学习中根据这一目标自觉地实施、调节、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并支配自己的行动,以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的作用在于使个体自觉地、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努力克服困难,从而达到预定的目标。发现和提出问题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要想取得成功,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力,如果一个学生遇到问题便退缩,根本不想思考,总是希望别人给他现成的答案,或者当经过稍微的努力未果就想放弃,其结果只能是他的问题意识得不到良好的发展,而学习意志较强的学生面临问题情景时,有着强烈的发现问题的意识,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思维活动,来促成问题的解决。

四、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影响课堂教学中的生物问题意识

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影响了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教育学家凯洛夫的“知识本位,教师权威”的教育思想影响我国教育界长达二三十年之久。第一,由书本中心而造成思维中的惟书本定势,学生一味地以书本为权威,这样就限制了学生接受新的东西,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第二,由教师中心而造成思维的权威定势,我国教育历来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是知识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学生只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学生的求异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探究精神也就得不到培养,思维的积极性同样也得不到鼓励。因此,学生的头脑中问题与设想比较少,而概念和原理则较多。

现在的课堂教学还是以讲授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于把自己设计好的教学内容有条不紊地传授给学生,上课追求结构严谨细致,条理清晰,上课尽量把知识点、考点讲透,“能让每个学生搞懂每个知识点,让学生感到没有什么问题可问”,由此,学生的思维产生了惰性,变得不会发现问题,不善于提出问题。

五、观察能力影响学生实验中的生物问题意识的形成

在生物学的实验课中,绝大部分的实验为验证性实验,例如酶的特性、渗透作用原理、生长素的发现、有关光合作用的原料与产物等实验,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实验中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用具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计和结论等都是已经给定的,极其不利于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实验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极为重要,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主要途径。人通过感知器官,将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变化等信息,传入神经中枢,形成直观印象,再通过分析、归纳,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的目的。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许多生物知识,也是从观察某些实验的现象开始的。而中学生的观察能力不高,影响了中学生利用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去发现新问题,从而影响了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六、探究欲是学生形成生活中的生物问题意识的动力

中学生对生活中问题意识也是处于较低的水平。对于生活中的生物问题意识,学生的探究欲极为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有填补认知空缺、解决认知失衡、认知困惑和冲突的本能。根据新行为主义理论“S(刺激)―O(机体)―R(反应)”,学生要能提出问题(行为反应),必须有一定的问题情景引起他的认知冲突(个体所受的刺激),也就是说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能产生问的欲望。当学生面临着新的、未知的知识情境时,便在头脑中产生“困惑”,并能引发他们去积极思维,也就能调动起学习的主动性。

生物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范文6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课堂中教师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环境,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教学氛围。

创新教育的特征之一是问题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新的前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如“绿叶是制造有机物的‘工厂’”,这一节的教学中,提出为什么绿色植物不用“吃东西”也能生存呢?越多同学回答不出来,学生越困惑,就越想解决问题,学习气氛就越浓,当得出结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来获得营养后,学生思维还处于活跃状态,还继续提出是不是所有植物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除了阳光,其它光可不可以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不仅加强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爱因斯坦说:“创造并非逻辑推理的结果。”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即逆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等。逆向思维是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也就是常说的“唱反调”。在一定程度上讲,逆向思维更需要勇气,需要树立创新无权威、创新无止境的观点。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多方向、多数量、全面展开的辐射型思维方式,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思维形式,是学生将来成为创造性

人才的基础。它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流畅性。一个人创造性的高低是由他的发散思维的素质和具有的价值所决定的。一个人的创新,无非是想到了别人还没有想到的可能性,或者说,就是别人思维尚未扩散到的领域,被你的思维扩散到了。发散思维又是创造活动的起点,其广度和深度都将大大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尽管有的学生提出的方案是幼稚的、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其中无不包含着创新的火花。

三、重视设计性实验

创新能力主要包含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优良的思维品质和联想、重组能力。设计性实验是要求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进行的开拓意识的创造性劳动。它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灵活应用知识的方法,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