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甘孜县;特色文化;开发路径
基金项目:四川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科研项目(项目编号WHCY2016B23)《四川革命老区县域特色文化产业研究》
2014年8月,国家文化部、财政部了《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依托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号召与要求。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甘孜县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如何开发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县域特色文化产业是助推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1 甘孜县概况
甘孜县位于甘孜州北部,康北地区腹心地带隶属于四川管辖。“甘孜”为寺庙名称,意为洁白美丽的地方,拥有1300年建制史。甘孜县是一座多山的县城,境内山环水绕。甘孜县甘孜县面积7357平方公里,境内居住有藏、汉、回、苗、彝、壮、布依、满、白、土家等11个民族,藏族人口占95%以上。甘孜县有耕地13092公顷,常年播种面积达9300公顷左右,农作物以青稞、豌豆、小麦为主。至2006年底,甘孜县辖1镇,21个乡,共222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人。甘孜县旅游产业欣欣向荣,著名景点有雅江贡嘎雪山、稻城亚丁深山、九龙梅地贡嘎山、南无寺等。作为革命老区之一的甘孜县,和其他革命老区一样曾经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目前经济欠发达。
2 甘孜县特色文化资源概况
特色,顾名思义,就是特殊、特别、独特、与众不同,别具一格,是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土壤,发展本地文化产业,就是要挖掘文化资源的“本土特色”即是优势,人无我有。通过文化资源评估,可以将最具特色,最具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找出来。笔者从地方性、民族性、内涵深度、辨别强度、延伸张力等方面考察,将特色文化资源从众多甘孜县文化资源中挑选出来:既包括藏传佛教寺庙文化、格萨尔文化、还是包括民间舞蹈、藏戏和特色产品。
2.1 藏传佛教寺庙文化
著名的格鲁派寺庙“霍尔十三寺”在甘孜县境内就有六座寺庙。众多的寺庙主要分布在交通沿线和区、乡、镇上,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以汉人寺为代表。 目前县境内年代最早的古建筑--汉人寺, 始建于公元1274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在数百年间几经扩建,现占地面积387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高三层,土木结构。“凸”字形的前廊、经堂、护法殿合为一个整体,大殿四周围绕着转经走廊, 右侧共设经轮396桶,信教徒们转护法殿时随手可以推转经轮。
2.2 格萨尔文化
流传广泛的一道弦子词里称:“甘孜城啊甘孜城,甘孜城座落在霍尔遗址上”,即昔日霍尔国的遗址之上。格萨尔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甘孜亦有许多关于格萨尔王的美丽传说。如:奶龙神山上有格萨尔王的修行洞、赛马处、降妖处,有格萨尔的降生图案,岩石自成的格萨尔的仓库和家犬、奶牛、拴马石等等,在扎日拥康神山上有格萨尔王征战时留下的号角、战鼓。另外,在民间还有多位说唱老艺人及保有多本格萨尔说唱本。
2.3 民间舞蹈
甘孜县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能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会跳舞”,是对能歌善舞的甘孜人民的真实写照。甘孜踢踏舞最先是由传入的一种舞蹈形式。最初其内容主要是以诗歌的形式赞颂父母、地方官和祈求吉祥等为主。解放后,踢踏舞经过业余和专业舞蹈工作者继承借鉴,广采博收各种踏步的节奏长处,形成了“甘孜踢踏”优美的踏步旋转,侧身腾跃等独特的技巧动作,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甘孜踢踏”。“甘孜踢踏”欢快豪爽,节奏鲜明,踏点缓急有韵,干净利落,它的主要动作是在 于脚掌与脚跟的交替踏地,同时,上肢配合动作协调、舒展大方。
2.4 甘孜藏戏
藏戏是藏族人民以歌舞形式表现文学内容及现实生活的一种综合表演形式,它是在藏族宗教仪式和酬神醮鬼、民间歌舞、说唱表演等不同艺术土壤上形成的。 传入甘孜的“迥巴”藏戏,历经两百多年,经过甘孜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减少了传统戏表演上固有的规范,吸收了本地文化艺术特色,形成了富有独特风格的甘孜藏戏,如:甘孜藏戏则用甘孜口语演唱;解放前采用广场表演方式,解放后又用舞台演出方式,现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广场或舞台演出方式;甘孜藏戏除序幕舞和动物舞外,只装饰不戴面具;甘孜藏戏演奏用鼓、钹、长号、唢呐等乐器伴奏;甘孜藏戏结束祝福后,有时则把舞形变成纳布嘎钦(阴阳图形)表示演出已经结束等。
2.5 甘孜茶文化
在甘孜,除喝干茶~(俗称大茶或边茶)、清茶、奶汁茶、酥油茶、牛油糌粑茶、骨头茶外,甲恩茶是甘孜县独具风味的茶,也是其它藏区少见的清茶,甲恩茶在甘孜县城乡极为普遍。甲恩茶制作简单、方便,先用茶罐把茶倒入专制的茶桶中,加入酥油、盐、少许牛奶或奶粉,用搅棒上下反复搅打四、五十次后即可斟用。此茶不仅色乡美味香,回味无穷。还有御寒、耐饿、提神之功效。
2.6 特色产品
除鹿茸、麝香、贝母、虫草外甘孜县主要特产有甘孜日布、水淘糌粑、酥油花等。甘孜日布,俗称格玛达协,意为“甘孜丸”是第一世扎嘎活佛向巴绕登首创,由二十余种药材配方而成。此药有三百年历史,是著名藏医药。水淘糌粑,以美可口而闻名于康巴。一九九二年,雪山牌糌粑以质、味、色、香四者俱佳等特点。糌粑是整个藏族人民的主食之一,营养丰富,携带及食用方便。甘孜县酥油花的制作在藏区可谓独树一帜,其制作工艺精湛、考究,造物形象逼真,表现形式多样,涉及人物、花卉、佛像、树木、飞禽、走兽等无所不包,且讲究年年内容翻新,用各种造型组成各种故事情节,集艺术性、欣赏性、故事性、趣味性为一体,堪称藏区一绝。
3 甘孜县特色文化资源开发路径
甘孜县拥有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县政府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强县、富县的重要途径,县域文化产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甘孜县文化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主要问题就是特色不明显,这对于奉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文化产业而言是致命伤。笔者认为,县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文化市场定位、文化产品创意、文化市场营销、文化品牌塑造等环节。
3.1 文化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也被称为产品定位或竞争性定位,是根据竞争者现有产品在细分市场上所处的地位和顾客对产品某些属性的重视程度,塑造出本企业产品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或形象并传递给目标顾客,使该产品在细分市场上占有强有力的竞争位置。甘孜县特色文化要具体形成文化产业,必须首先考虑产品市场。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是相辅相成的,文化产业凝聚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价值,而文化市场是实现这个价值的舞台。
甘孜县特色文化的市场在哪里? 已经有许多专家对此有过研究,认为主要是开发旅游,主要是靠“看景”求发展,目前甘孜县著名景点有雅江贡嘎雪山、稻城亚丁深山、九龙梅地贡嘎山、南无寺等,旅游产业成为甘孜县文化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其他文化产业类型鲜少涉足。在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支持下,甘孜县可以采用多目标市场定位的模式,大力开发演艺市场、特色产品市场。
3.2 文化产品创意
创意是创造意识或创新意识的简称,是一种通过创新思维意识,进一步挖掘和激活资源组合方式进而提升资源价值的方法。文化产品不同与一般的物质产品,它们具有很强的创意性。缺乏创意的文化产品无法吸引消费者的眼球。通过创意十足的文化产品设计、策划,可以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吸引力。
目前,甘孜县文化产品创意不足、形式雷同、特色不鲜明、档次不高、难成系列。笔者认为可以活用创意方法如头脑风暴、讨论法、逆向思考法、优点列举法、缺点列举法等等,深度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注重产品形式的个性化、全力打造文化精品。
3.3 文化市场营销
文化市场营销是指文化经营单位以文化消费者为中心,以满足文化消费者的心理、精神或只是需求为出发点,在市场调研和预测的基础上,以文化产品的创意策划、生产(服务)、定价和促销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向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以达到满足消费者需求并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从宏观角度看,市场营销对于适时、适地、以适当价格把产品从生产者传递到消费者手中,求得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地区的平衡,从而促进社会总供需的平衡起着重大的作用 。同时,市场营销对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我国各领域的经济,起着巨大的作用。
针对目前文化市场激烈的竞争态势,笔者认为甘孜县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必须通过有效的、创新的市场营销手段,特别是利用互联网宣传推广文化产品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4 文化品牌塑造
现代营销学之父科特勒在《市场营销学》中的定义,品牌是销售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它的载体是用于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品牌承载的更多是一部分人对其产品以及服务的认可,是一种品牌商与顾客购买行为间相互磨合衍生出的产物。品牌以质量取胜,品牌常附有文化,情感内涵,所以品牌给产品增加了附加值。同时,品牌有一定的信任度、追随度,企业可以为品牌制定相对较高的价格,获得较高的利润。
笔者认为甘孜县文化品牌的塑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品牌策划、品牌定位、品质控制、品牌传播和品牌保护。品牌策划要科学,兼顾创新性和可行性;品牌定位要准确,体现独特性和经济性;品质控制要严格,坚持以质量为中心;品牌传播要深入,兼顾知名度和美誉度;品牌保护要坚持,注重品牌形象和法律手段。
除以上椎阃猓甘孜县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还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人才的支撑等等,只有各方面共同作用形成合力,才能推动甘孜县特色文化产业的快速、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文化产业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
[2]孙少山、 孙发友.黄石矿冶文化市场定位与开发.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2(12).
[3]刘清云.石家庄市县域文化产业发展途径研究.石家庄学院学报,2014 (1).
[4]丁晓楠.河南浚县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探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6).
[5]喻双.湖南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探析.中国市场, 2015(13).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江西;红色文化;平面设计;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161-02
赣鄱大地存留的红色文化资源,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它是红色年代赋予赣鄱儿女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展示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鲁迅曾说过“越是地方特色的,越容易被别人别国认知”,江西红色文化作为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如能科学合理的加以开发利用,必能发挥其价值被让更多的人所认知。本文主要探讨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在平面设计中的价值与融合问题,旨在充分展示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传达优势,为平面设计作品添加新的活力和视觉元素。
一、江西红色文化在平面设计中开发利用的价值体现
(一)承传开创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弘扬民族精神
同志曾说过:“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此语深刻说明了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江西红色文化资源蕴涵了丰富而强烈的民族精神,将其运用于平面设计以可视化的图式进行鲜明直观展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江西红色文化的承传开创,因为江西红色文化视觉符号的市场商业运用,必会将江西红色文化中的经典事例、英雄风采、激昂的词汇等以静态视觉语言的方式展现于众,在一定程度上既能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又能唤起受众对那段特殊时期人们的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坚定的理想信念及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等精神内核的回忆,从而鼓励和影响受众的精神世界,达到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此外,江西红色文化在平面设计中有效运用与传播,在借鉴现已存留的红色资源的同时,与时俱进,将其再设计,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承传开创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目的。
(二)为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注入新鲜血液
江西红色文化资源是在特殊时期,特殊氛围下的产物,因其地域性、民族性的特质,其独特的艺术气质让受众为之震撼,红色文化的符号图式还能唤起红色时期的红色记忆,引发奇妙的视觉艺术想象。如此独特和魅力的视觉资源,如若在平面设计中有效的开发利用,可进一步丰富当前平面设计的创意源泉和艺术表现形式,为平面设计提供极具表现力的视觉元素和极大的启发与滋养;为平面设计作品增加内核上的深刻生动,形式上的激昂注目。以独具特色的江西红色文化武装的平面设计作品,必能让其在国际平面设计的舞台上更具识别性,为国外的受众获取更多关注和视觉交流沟通的机会。
(三)突出地域特色,彰显江西魅力,为江西的经济发展增加新的附加值
通过创作具有江西红色文化特征的平面设计作品,充分发挥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识别优势,将江西红色文化资源与地域性平面设计创作进行有效嫁接,营造“本土特色”的平面设计作品,满足受众一定的精神诉求,以此突出地域特色,彰显江西魅力,为江西形象和江西企业增加高经济附加值,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江西红色文化在平面设计中开发利用的对策
江西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江西的名片,理应积极探索和广泛应用于设计领域,经过调研,笔者了解到当前已有学者和设计师关注红色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利用,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红色文化资源与平面设计融合问题认识不够深刻、相关教育滞后、运用技法不当等,致使江西红色文化资源未能在平面设计领域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价值。如何在平面设计中切实有效地开发利用我省红色文化资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切实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对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作用
政府职能部门的正确导向是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关键,政府职能部门应切实宣贯国家关于地域特色文化的相关文件精神,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提供政策、制度支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科学开发、合理保护
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做到科学开发、合理保护,如开发不善,资源保护不力,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政府职能部门应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给予正确的政策导向和科学的实施建议,开发过程中应对江西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调研,对于开发方案应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全面而深入论证。政府职能部门应积极引导建构政府、企业、社会三维一体的立体开发格局,可以筹集多方资金,群策群力,为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大对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文件精神贯彻实施,形成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建立行之有效的保护机制。
2.注重宣传,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
为使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唤起受众的思想认同,深度挖掘其潜在价值。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大对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拓展和创新宣传形式,积极组织相关研讨会、文化节,鼓励和引导各媒体部门制作形式新颖、与时俱进的红色文化宣传作品等,营造江西红色文化的浓厚氛围,增强江西红色文化的吸引力,达到宣传江西红色文化和宣传红色江西的终极目的。
(二)江西高校应在平面设计教学中构建科学有效的教育机制
文化传承重在教育,江西地方高校有责任有义务担负起江西红色文化资源承传开创的重任。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给现在设计创意全新的滋养和启发,并丰富了设计语言的表现力,理应成为江西高校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为使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的有效传播,构建科学的教育机制是关键,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机制的构建。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地域特色;同质化;旅游纪念产品
旅游业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快速消费行业,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宣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重庆是西部的重要发展城市,有着独特的巴蜀文化和神秘山城色彩,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政府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重庆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6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917.85亿元,是2005年的3倍[1]。如此巨大的旅游市场,为旅游纪念产品产业化提供了契机,但是目前市场多数旅游产品文化含量低,民族文化特色不鲜明,工艺粗糙,形态笨重粗俗[2],因此如何结合地方旅游资源,开发出高品质的地域特色纪念产品,满足旅客在旅游过程中“购”的需求,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重庆旅游纪念产品现状
“购”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所购之物是旅游者旅游体验的一种记忆载体,即在今后的生活中看到此物便会想起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它应凝聚着旅游景点地域文化的精髓,但是重庆旅游景区具有代表性的纪念产品犹如凤毛翎角,产品同质化严重,甚至那些比较低廉的大众商品也摆放在旅游景区。当游客对景区独特的风景和历史文脉惊叹不已时,却对纪念产品的购买无从下手。譬如,重庆大足石刻是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重庆旅游业品牌景区之一。大足石刻以宝顶石刻群为主,巨大的佛像群和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都有很高的审美和研究价值,景区的石刻艺术的宏伟壮观是毋容置疑的,但是景区的纪念产品却无法形象的传承石刻艺术的精华。与其它佛教名地相似,佛珠、佛像等与佛有关的挂饰占满了纪念品市场,其工艺品的加工工艺粗糙,艺术收藏价值低,市场竞争力弱,总而言之同质化在这里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见图1。
图1 大足石刻景区纪念品―佛像
上述问题普遍存在重庆的各个旅游景区,旅游开发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出现旅游纪念品同质化和产品价值不高的问题原因如下:
1.旅游纪念产品设计意识弱
诸多景区对自然资源型景观开发非常重视,大力发展观光旅游或生态旅游,但对旅游纪念产品的开发却消极滞后。就其原因是个体经营者只看到眼前利益,追求低投入高产出,他们不愿意付出设计环节的费用,更不愿意承担市场风险,害怕辛苦设计的产品最终还是会被其他商户所抄袭。正是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制约,导致景区纪念产品设计意识较弱,不能体现景区特色,且无任何收藏价值,但对旅游地而言,旅游纪念品可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品牌宣传行为。
2.旅游纪念产品无地域特色
纵观诸多景区,琳琅满目的旅游纪念品让人看上去眼花缭乱,但大多是市场或其他景区可以买到的小玩意,没有任何地域特色。特色,犹如旅游业的灵魂,是当今全球旅游业竞争的核心内容,其宗旨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以奇制胜”的原则,招徕游客,繁荣与发展旅游业[3]。纪念品是一种具有记事性的特殊产品,应具备独特的地域性、记事性及时空性,能让游客产生吸引力,并能记载游客此时、此景的快乐与心情。旅游纪念产品就其本质上而言不应走上同质化的歧路,因为它不同于功能和技术类的电子或家电产品,每个旅游景点都有独到的景观和人文风俗,且有着不同的故事感动游客,及很强的地域性和唯一的品牌价值。因此景区的纪念品应是反映景区独特文化精髓的产品,必须具备地域特色的核心本质。
二、开发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重庆的旅游业多数具有非常强的地域特色。如长江三峡、天坑地缝、大足石刻、天生三、钓鱼城、白鹤梁等六大世界级震撼力的旅游精品。但是都较偏向对自然资源的浅层次开发,即对景点的观光旅游开发,并没有将地域特色的民俗民风与地方文化结合起来。怎样深层次的挖掘表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利用重庆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开发出更多的延生产品(指旅游纪念产品),带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现阶段应深刻考虑的问题。
1.挖掘地域特色及文化内涵
旅游研究者认为,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应具有更多、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即所谓“玩到最后是文化”,高层次的旅游者都是以文化的差异性为诱因、体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为过程、最终达到彼此融合的精神享受。在旅游纪念品开发时唯有注入更强化的地域特色文化内涵才能使旅游纪念产品超越时空,走向永恒[4]。对旅游产品的文化挖掘,主要对蕴含在旅游景区中的文化符号进行挖掘。符号是抽象意识形态或概念的载体,因为人类文化的传播都是以符号为信息媒介的社会交流过程。因此古人活动过的地区,都存在着有丰富的价值信息符号,他们生产劳动或社交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产物、生活风俗或神话故事都具备时代的特色,对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研究具有较高的价值。如巴渝文化图腾鸟、虎、鱼、鳖,历史人物巴蔓子将军等,都是重庆特有的文化符号,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对旅游地区特色文化深层次的研究挖掘的同时,用何种方式来表现特色文化内涵也是非常重要的。对地域特色的产品开发,不仅仅是简单的将元素应用在设计当中,设计师必须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后,用现代的设计观念去改造和提炼[5],挖掘元素背后最具感染力的故事,通过物化的实体传达给消费者。这个是从“具象”到“抽象”再回归到“具象”的演变过程。因此,在旅游纪念产品开发中对地域特色文化的挖掘具有持续、与时俱进的特色。
2.引入设计团队,注重产品原创设计,树立品牌形象
旅游纪念产品的价值体现的不是功能的好坏,而是产品给消费者带来多少乐趣或品味,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因此,创意才是旅游纪念品的灵魂。产品的新价值属于具有创新的人,美国的Marsh Fisher曾说过“今天任何一家公司真正的力量源泉是创意,其余的都是家务活”[6]。其意味着产品价值的提高必须重视原创设计。旅游纪念产品开发更应如此,作为景区独有的特色产品应具备原创的设计,山寨的产品不能体现地域特色文化,不利于旅游地的品牌宣传,更不能激发游客的消费欲望。AudiTT的设计师Thomas说过,好的产品设计是在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旅游纪念产品讲述的是怎样一个故事,这一点非常重要的,其需要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做深入的研究,找到动人的故事情节,通过物化的产品将感情传达给消费者。
重庆大多景区是由地方老百姓或私人作坊制作生产旅游纪念产品的,这种作坊制作不重视创新,慢慢的产品滞后于现代的消费观念,从而逐渐的失去市场。地方的作坊开始萎靡倒闭,因而很多特色的手工艺技术也伴随着消失,这对景区地域特色的传承和发展无疑是严重的损失。譬如:磁器口过去是瓷器古镇,瓷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主要产业,瓷器质地好,品种繁多,远近驰名,镇上瓷器业鼎盛时达七十余家,外地装运的船只停满了大码头,繁荣了古镇的经济。因多重社会原因瓷制品走向衰败,古镇的瓷器从此消失了。现在磁器口的产品都是外来物,完全无自己的特色。如果开发磁器口古镇旅游时,重新挖掘瓷制品深厚的艺术价值,引进专业设计团队,结合古镇特色文化及地方工艺技巧,设计出符合当代游客需求的瓷器产品,树立古镇瓷器特有的品牌形象,传承磁器口古镇文化。除纪念产品外,还可挖掘更多的地域特色产业链,刺激和引导景区游客消费。如美国的迪斯尼拥有优秀的设计团队,依托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电影、娱乐市场的成功),进而推动了周边产品的不断创新与开发,形成了庞大的商业链。迪斯尼周边产品几乎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最初的卡通玩具,到学习用品、厨卫用具、服装饰品等,见图2。
图2 美国迪斯尼品牌商店
3.提高保护产品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旅游纪念产品是特殊的产品,是游客在旅游体验过程中产生购买需求的对象,因此其品牌价值和发展与旅游服务同呼吸共命运,既是对旅游纪念产品品牌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在保护整个旅游服务产业。
国内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及销售市场混乱无章,一方面与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法法制健全有关,另一方面与管理部门打击侵权行为的力度存在一定的关联。旅游纪念产品内容错综复杂,然而决定其知识产权保护方法的多样性,旅游产品的商业服务特性决定了其创意的不可专利性[7],从而影响到侵权打击力度问题。笔者认为地域特色旅游纪念产品应从以下几点加强保护。
(1)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产品应同旅游景区一同创办名牌战略,申请商标保护,并结合著作权法和公平竞争法加以保护。
(2)控制好市场销售渠道,杜绝特色旅游纪念产品多景区销售现状,从而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这一点日本是很好的榜样,日本的特色手工艺,制作上等、工艺精美,且日本注重保护自己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在日本,这个城市的旅游产品如果不买,换到下个城市就买不到。如神户萨摩瓷器和神户牛肉,见图3。这种销售模式很好的杜绝了旅游纪念品的同质化现象。
图3 日本萨摩瓷器
(3)政府加强旅游区地域特色文化产品的宣称力度,使产品在消费者心中产生品牌认可度,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三、结语
地域特色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趋势,因此,地域特色的纪念产品应同步开发。开发地域特色的纪念产品,必须重视旅游地的地域文化内涵的挖掘。引入设计团队,研究最适合、最能表达地域文化及风俗的形式,并结合时代潮流设计出适合游客多元化消费观的纪念产品。同时,需加强旅游纪念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严格控制销售渠道,杜绝纪念产品同质化,使重庆地域特色的纪念品产业走上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重庆市政府网cq.省略/today/news/296298.
htm.
[2]李碧茹. 民族旅游产品的包装策略[J]. 包装工程2010, 31(2)
107-109 .
[3]苏文才,孙文昌,杨桂华. 旅游资源学[M]. 北京教育出版
社,1997,7:240-244.
[4]初晓恒,吕宛青. 我国旅游产品文化挖掘与传递研究[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1.
[5]陈长虹. 融入地域文化的产品设计实践[J]. 包装工程
2008,29(8):194
[6]王晓红,马千脉译,设计创造财富[M]. 中国轻工业出版
社2006.1.
[7]刘敢生,傅剑清. 论旅游产品知识产权保护[J]. 旅游学刊.
2004,19(3).
作者简介: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四态合一”;规划体系;总体规划;城前镇
引言
我国现有的小城镇绝大多数都是历史上自发形成的,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小城镇存在数量较多、规模较小、分布不均衡、发展水平大多较低、功能不够完善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此外,资金不足、人才奇缺、土地浪费、环境污染、体制不合理和管理不完善等都严重地阻碍着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在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下,小城镇建设要改变以往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村地区的聚落方式,重构和优化城乡空间聚落形态,承载人口生存和产业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民生难题,更广泛地吸纳农民就地就业、居住,加强生态建设和特色发展建设成为为农村特色产业服务的特色镇,提升小城镇发展品质,实现小城镇的全面发展。
1.小城镇建设困境
1.1 缺乏完整的规划理论体系及规划思路,致使小城镇形态“千城一面”
多数小城镇建设盲目地照搬大城市建设经验,造成小城镇在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和建筑风格设计上相互雷同,缺乏自身特色。另外,一些小城镇在编制总体规划后,没有根据实际建设水平进行必要的修编,削弱了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指导效力。
1.2 过渡追求经济效益,对社会、生态的考虑不够,发展动力不足
一些小城镇为追求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采用粗放式的建设方式,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忽视环境保护设施及基础设施的同步建设。小城镇都是由自身传统产业发展起来的,而目前大多数地区的小城镇建设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引进与当地生态承载力不匹配的工业,发展后劲不足,同时使得地方特色生态、传统产业遭受大面积的破坏和冲击,甚至毁灭,小城镇难言可持续发展。
1.3 城镇建设追求“高大上”,丧失文化个性,城市空间单调乏味
我国的小城镇形态各异,各有珍贵的文化底蕴、生态宝藏和传承产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宝贵财富,然而在现实建设中,小城镇的文化通常被摒弃或者忽视。一些地区的小城镇建设追求“高大上”,即广场求大、街道求宽、建筑求高和风格求洋,传统空间肌理被破坏得“体无完肤”,文化底蕴失,丧失了个性的城镇形态与生活精神,丧失了形成城镇独特个性优势的机会,使小城镇发展在新型城镇化浪潮中缺乏竞争力。
2. “四态合一”的小城镇建设思路
2.1 文化塑魂
文化是小城镇最具特色的资源,是城镇的灵魂,只有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特色文化,将文化贯穿于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才能使小城镇独具发展特色和动力。在产业发展中,应提炼城镇特色文化要素,发展文化产业,如传统手工业及文化旅游产业,围绕这些特色产业整合镇村体系,推动城镇产业转型,获取长久发展动力;在城市建设中,应注重文化“形”和“意”的塑造,重塑文化建筑和营造参与性的文化活动,填补小城镇的精神内容。
2.2 产业兴镇
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必须从其传统产业入手,寻求升级转型之道。从目前小城镇的发展经验看,围绕小城镇文化和传统手工业开展的新型旅游业开发是小城镇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在深入挖掘小城镇特色文化和传统手工业的基础上,应进行旅游专项规划和产业规划,解决“业态”问题,并围绕旅游产业布局配套基础设施,带动城市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为小城镇发展注入长久动力。
2.3 生态维育
小城镇一般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在建设中要注重保护这些宝贵的生态资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好山水、田园,通过植树造林、节能降耗、治理污染和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型地区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及节约发展的道路,让优美环境成为小城镇的生态屏障和生态涵养基质。具体而言,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通过划分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线,对土地进行空间管制,实现生态优先;在城区,通过构建完善的绿地系统,把河流、田园等自然景观要素引入城镇,合理布局各类绿地,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并与城镇建设统一考虑,促进城镇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协调和发展。
2.4 形态升华
形态是小城镇所有物质实体的组合,是体现文态和业态的载体。在小城镇的形态塑造中,通过明确小城镇文化、生态资源和业态发展特色,准确定位小城镇风格,按照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基本风格统一又丰富多变的思路,编制详细的城市设计,保护城镇的传统空间肌理,优化用地功能布局和路网布局,通过对景观、建筑风貌和地标节点等进行规划建设,升华小城镇特色。
3.基于“四态合一”的城前镇规划实践
3.1 规划背景
城前镇位于邹城东部门户,地处三市(济宁市、枣庄市、临沂市)五区(县)(邹城、平邑、泗水、山亭、滕州)八镇(临涧镇、白彦镇、丰阳镇、泗张镇、田黄镇、张庄镇、店子镇、圣水峪乡)交界处。城前镇与济宁、泰安、临沂、枣庄四地市等距90公里,和相临的平邑、山亭、滕州、邹城、曲阜、泗水6个县市等距40公里。境内有枣徐(枣园―徐州)公路、平滕(平邑―滕州)公路、岚济(岚山头―济宁)公路三条省道纵横贯穿全境,并于镇区交汇,有“六路通衢”之称。省道S244向北连接日东高速,邹城北外环线在城前镇域北部穿过,加强了与邹城的联系。
3.2 规划思路
根据“四态合一”的理念,提炼城前镇蓝陵文化及万亩桃园、生态林场等生态要素,通过整合和创新,融入规划的各个层次。通过总体定位与功能研究,解决位于三市交界处的城镇业态问题,其次,重视生态本底和对生态的保护与利用,合理布局产业、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公共基础设施,优化城镇体系;再次,在总体规划的法定指导下,解决文化传承和城镇形态的问题,即文态和形态;规划将城前镇建设成三市交界区域中心城市(镇)、蓝陵故城、商贸重镇、生态慢城。
3.3 规划内容
(1)业态:空间多元、完善旅游
规划形成“一心、两轴、四板块、多基地”的产业空间布局体系。“一心”为城前镇区是镇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重点发展商贸服务业和以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两轴”为沿枣徐公路发展轴、沿岚济公路发展轴;“四板块”为镇区综合产业发展板块、红色文化与林果种植板块、观光农业与休闲旅游板块、特色农业与生态旅游板块;“多基地”为以十八趟林场风景区、红色文化旅游区、石门山―越峰山风景区为主的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和以大樱桃、西红柿、板栗、大枣、油桃、金银花为主的农产品种植基地。
同时,规划进一步完善旅游业建设,构建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通过建设红色文化风景区、梨坑林场风景区、十八趟林场风景区、雨山风景区、蓝陵桃园风景区、石门山―越峰山风景区、洼陡风景区,将城前镇打造成为邹东旅游中心城镇。结合各风景区开发生态文化、观光体验、度假休闲等旅游产品。
(2)生态:生态优先、宜业宜居
规划将镇域生态系统划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形成“斑块镶嵌、廊道相连、基质铺垫”的生态安全格局。
① 重点保护两类生态斑块
五处山体林地生态斑块:分别为梨坑林场生态斑块、十八趟林场生态斑块、雨山生态斑块、凤凰山――笔架山生态斑块、石门山――越峰山生态斑块。
三处水源地保护斑块:分别为圈里水库保护斑块、康王水库保护斑块、洼陡水库保护斑块。
② 重点打造两类生态廊道
沿河道生态廊道:规划沿戈河、柳峪河、刘庄河、沂河及其支流打造河道生态廊道。注重保持河流水体的自然特性,保护湿地资源及野生动物资源,镇域区段尽量避免建设开发,镇驻地区段强化生态保护与城镇建设之间的有机协调。
沿道路生态廊道:规划沿枣徐公路(S244)、平滕公路(S241)、岚济公路(S342)、南环路和北环路打造沿道路生态廊道。注重防护生态林及景观生态林的建设。
③ 重点建设两类生态功能分区
山地丘陵生态保育区:规划镇域内梨坑林场、十八趟林场、雨山、凤凰山、笔架山、石门山、越峰山等山体林地为山地丘陵生态保育区。在保护基本农田的基础上,以生态公益林、经济林建设为第一要务,结合水土流失的小流域治理,植树造林,避免滥采滥伐,积极培育镇域山林生态基质。
规划将镇域生态绿道划分为:区域综合绿道、山林休闲绿道、文化休闲绿道和滨水休闲绿道。
(3)形态:功能提升、特色强化
规划在城市形态的塑造上,注重功能的提升,延续特色田园风貌,通过优化镇村体系和镇区空间结构,整治城市风貌,强化特色、优美的镇区空间营造。规划镇区形成“两轴三带、一心四区”的城镇空间结构。
规划以生态、水体、文化为主线,系统的发掘和整理城镇特色要素,利用自然的水体景观、生态绿带,组织与之相适应的滨水景观、绿化景观,构筑和谐共生的用地布局。此外,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要素,与滨水景观、绿化景观相结合,塑造特色鲜明的城镇形象。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共同创造以“绿、水、文、城”为特色的“水城相依、绿水环绕、底蕴深厚”的城郊型生态慢城,重点做好“显水、透绿”的文章。形成“两轴三廊、三心五区多点” 的景观系统结构。打造由古至新、文化、现代、生态共融的沿越峰山路景观轴线、沿城泰路的公共建筑展示轴线、沿河道景观绿廊;形成工业景观风貌区、商贸市场景观风貌区、城镇综合服务景观风貌区、新城旅游服务景观风貌区、居住景观风貌区。
(4)文态:文化传承、城镇塑魂
城镇在产业选择上充分挖掘城前镇本土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进行优势产业组合,并配套富有地方文化底蕴的居住建筑和仿古商业街区。融入农耕文化,沿枣徐公路形成蓝陵桃园、梨坑林场、林果种植等自然观光带,在镇域北部结合抗战纪念碑及遗址规划红色文化风景区,形成多元的文化集群。
4.结语
在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下,不光是大城市、城市群的建设需注重生态、文化、社会三者的协调和统一,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小城镇建设更应该如此。小城镇的建设应摒弃求大求洋、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不切实际和照搬其他城市经验的风气,从完善规划体系入手,充分挖掘和研究本地文化、生态特色,编制相应的规划,以规划指导城市产业的建设、形态的打造,实现生态、文态、业态和形态的融合,突出特色,提升品质,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邹城市城前镇总体规划(2014―2030)[Z].2014
[2] 陈可石,李静雅,朱胤琳.文化景观视角下“四态合一”的古镇复兴方法与路径―以黔东南下司古镇概念性城市设计为例 [J].规划师,2014(5):48-53.
[3] 张毅.“四态合一”理念指导下的成眉新兴产业战略功能区( 新津部分)城市设计[J].规划师,2013(7)
_____________________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福州;地域文化;城市景观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城市景观就是城市这个各环节相互作用的系统所具有的外在表现,它可以包括城市的轮廓、整体结构及其区域空间布局、地质地貌、绿化、水体、以及街道广场、建筑、 桥梁、小品及雕塑等具体的城市景观实体因素,包括一个城市自身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生态环境、发展历史等等社会人文因素。城市景观,是展现城市面貌的窗口,也是城市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地域文化是由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步孕育和形成的。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
福州市是福建省省会,闽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福州作为中国南方地区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其景观文化及其空间载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亟需我们去研究。
一、福州城市景观中地域文化缺失的原因
(一)保护观念的淡薄导致特色文化的消失
福州素以特有的文化底蕴饮誉中外,福州一向以特殊的地域文化特征展现其魅力。但如今,福州引以为豪的特色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曾经的福州拥有国内最值得称道的欧式建筑、环境优美的广场、公园和城市滨水空间。而在如今城市公共空间的特色在渐渐的消失。
(二)全球国际化的影响导致文化取向趋同
随着国际化的影响打破了地域文化的疆界,使文化在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上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文化的地域特征逐渐趋于同化。上世纪末福州在城市景观建设过程中盲目仿效国内外典型城市景观的规划模式,使这些城市景观的规划模式与福州的城市内在文化出现不相匹配南辕北辙的问题。
(三)盲目的开发方式导致城市地域文化消亡
在福州城市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开发的盲目性,缺乏对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景观的尊重与保护,缺少与城市个性、历史特点之间的关联,从而导致城市景观空间中地域文化特征的丧失。
二、解析彰显福州城市景观地域文化的方法
(一)福州的地域文化特征
1.欧域遗风的外来文化
从1898 年起福州作为南方的交汇枢纽和航运中心,就开始城市建设和近代建筑活动,形成了各种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优秀近代建筑。建筑样式类型多,质量、艺术价值高,以欧式古典建筑为基调,并汇集了新艺术运动,巴洛克、文艺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等多种艺术风格的教堂、商店、住宅等纯欧式古典建筑,构成了福建市的主体形象。同时,福建人一直把城市中的历史建筑和具有典型的欧域文化特征的历史街区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加以保护开发和利用。
2.绿意情迷的榕城文化
哈尔滨地处热温带地域,温热的地域特征赋予了福州城独具魅力的绿意文化。福州是我国榕树艺术的发祥地,自来有榕城的美誉。福州人注意从文化角度审视绿化资源,在不断探讨挖掘其历史渊源、总结积累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绿意文化。
3.独特的夏季文化
福州的夏季生活极具活力与魅力,内容丰富,比如福州之夏音乐会、福建国际啤酒节等。因此弘扬福州的夏季文化显得尤为必要,在城市景观的营造过程别注重夏季活动空间与景观特色的创造,增加城市景观的凝聚力。
4.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
福州是一座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城市,具有多个民族文化融会贯通的特点。在福州城市肇始,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互相交融、彼此渗透、或消或涨、或扬或抑,形成了福州特有的文化脉相和人文精神。
(二)遵循地域文化的城市景观规划原则
在宏观层面上对地域文化的定位要与城市历史底蕴及城市景观未来发展态势相互协调。借助地域文化内在力量促进城市景观的发展与建设,形成鲜明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质。在中观层面上,对于地域文化认同要与城市景观格局相互协调。通过建构合理的城市景观规划来推动地域文化特色深入民心。在微观层面上,地域文化氛围与城市景观的基调相协调。协调好城市景观建设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在空间营造的过程中讲究地域文化的内涵,形成合理的空间建造理念。使城市居民在城市景观活动时能够体会到城市的地域文化氛围。
1.强化地域文化特征,塑造城市形象
建设具有福州地域文化特征的城市景观需结合福州特有的地域文化,以个性化和人性化为设计原则,以舒适性、宜人性和特色鲜明性为建设目标。福州‘三坊七巷’的特色文化是其他任何城市所无法模仿的,这种特色文化是福州城市最具魅力的特质,是福州的城市主题文化,应该在城市景观中加强利用,从而加深城市的特有文化内涵,塑造别具一格的城市形象。
(1)体现外来文化特征
福州在城市景观建设中,要恰当引入外来文化的相关设计元素,除景观小品、景观设施、小型建筑等物态要素之外,让人们身处其中能够感觉到历史的印迹,领略异国的风情,进而充分体现南国古城的文化价值。
2.尊重历史文化资源,体现历史印迹
我们生活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中,但是我们不能遗忘历史,而是应该尊重历史文化,保护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在城市景观的规划中体现地域文化特征,具体方法可以通过特定区域的空间表现、建筑小品等构筑物的设置来进行相关地域文化意义的表达。
3.融入现代性设计元素,体现时代性
这是以地域文化提升城市景观质量的关键所在。现代性的文化要素是文化时代性的标志。无论是地域文化原生态的挖掘,还是地域文化景观的构建与文化品位的提升,都需要融入现代性的文化要素。只有与现代性要素有机结合,地域文化才能更具渗透力、蕴含力和影响力。这里说的“现代性的文化要素”,既包括现代科技,又包括文化表现,还包括媒体推介等诸多方面。
4.营造现代城市景观并体现多样性
良好的城市景观环境能够增加参与活动的人数,满足人们活动的心理要求,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在营造空间景观多样性的过程中要合理利用城市的自然景观资源,比如建筑、街道、树木与花卉、水体等方面。考虑各种景观要素在不同季节的不同的景观特色与城市居民的观景心理,进行合理的安排与搭配使城市景观既符合城市地域景观特征又能与城市公共空间紧密结合形成良好的景观视觉环境。
三、结语
地域文化和城市景观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构关系,地域文化影响着城市景观的建设和发展,城市景观也同样反作用于地域文化。福州在优越的绿色资源和外来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显示出其独特的气质和性格。本文依据福州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分析特色文化和城市景观的关系,提出构塑福州地域文化特征的、各个元素和谐共生的、可持续的城市景观建设策略,希望能够为体现福州地域文化特征的城市景观建设做出贡献。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当前,随着现代科技向文化领域的注入和人民群众对新的文化生活的更高追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那么做为吉林省西部一个新兴的文化城市,如何定位文化产业?如何加快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本文将从白城市的文化产业实际出发,谈一谈加快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挖掘和开发本土文化资源,发挥专业团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做大做强特色文化品牌。
发展文化产业,要把准自己的脉,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的资源优势,要因地制宜,要有什么做什么,并且做好它,不要盲目地效仿,更不要做劳民伤财的事情。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是与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的改变密切相关的。人们先是解决吃饱肚子,然后才是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所以要分析区域文化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取向。还要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显性与隐性价值、开发途径、开发后的市场价值等,进行一系列科学论证与评估,这是成功发展地方文化产业所必备的工作。同时,要在发展“特色文化”上下功夫,促进“特色文化”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化和最佳化。目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开始用打造特色文化来拉动本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如“浪漫之都”的大连,“上有天堂、下游苏杭”的苏杭。白城市相对于这些城市来讲名气上虽欠缺,但并不缺乏特色文化,只不过是缺乏推而广之的物化载体,流传和宣传不够。利用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打造白城的文化产业品牌,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发展产业链,是促进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对于白城市自身的特色文化因子,仅仅靠保护和继承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充分利用想象空间和各种创意方法,进行挖掘和开发,整合和提炼,赋予时代内涵,把这一文化品牌做大做强。
与此同时,还可以开展送戏下乡、送艺术下乡、送文化下乡、艺术走进社区等活动,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丰富文化生活,拓宽人们的视野,走出闭塞,融入现代生活,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 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形成结构合理的融资体系,打造白城文化精品产业
文化产业,是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产物,它兼有文化和经济的双重属性,具有推动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属性。如果打造的不是精品,随便拿出一个题材,推向市场,都不会产生大的效应。打造精品,就是树立品牌。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生产力和竞争力。近年来,白城市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力气,抓住经济转型这一机遇,竭力推出向海、查干浩特等旅游项目,把具有自己亮点的东西发扬光大,做成具有鲜明城市标志的品牌。并以这些品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辐射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给白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同时,要通过加强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政策将进一步引导社会资本和国际资本投向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的信息业、咨询业、广告业和旅游业;通过借鉴北京等省市的先进经验,设立“文化产业基金”、“文化创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少量引导性的直接投资基金;通过制定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省内外、国内外大型企业,积极参与市内重大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并争取形成文化品牌;通过积极鼓励、支持、引导文化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放宽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通过支持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和股份制改造、文化设施建设和经营,逐步建立多元化、社会化、公共化的投融资体系;通过改进文化投入方式,加强成本核算,增强风险意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