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研能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加强教研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加强教研能力

加强教研能力范文1

关键词:边学边实验;物理教学;自主学习能力

在物理教学改革实践当中,“边学边实验”属于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认知知识的需求,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物理课堂上采取“边学边实验”的教学方法,时间灵活,可长可短,而且能够与物理知识紧密结合,学生不需要撰写任何实验报告。所以,采取“边学边实验”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边学边实验”的特点

“边学边实验”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们做到了“四动”,动口、动手、动眼、动脑,进而习得物理知识,提升了探究物理知识的能力。“边学边实验”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是一种高密度低容量的思维教学形式,能够紧密结合教材中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所谓低容量是指在课堂上学生运用的方法、规律以及技能较少;高密度是指学生在一节课上能够长时间将注意力放在获取知识上,充分进行思维活动。其次,“边学边实验”具有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的双重作用。在实验教学当中,不论是演示实验或是分组实验,都存在一定的缺点,演示实验虽然能够让学生对实验有更加感性的认知,但是学生终究没有动手操作。所以教师可以将演示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加深学生对实验的印象,让学生既探究了物理知识,同时又提升了自学能力。再者,“边学边实验”具有高效率、低负担的特点。“边学边实验”往往就地取材,虽精准度不高,但是能够达到实验目的,得到一定的实验现象。

二、加强“边学边实验”教学的策略

1.科学设计“边学边实验”的内容

教师在选择“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内容时,应当坚持有利于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和动脑的原则,选择的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习惯,帮助学生认知科学的方法。首先,要紧密结合粤沪科教版教学大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安排针对性的实验。比如:教材中要求学生要通过操作学会使用基本的物理实验仪器,那么教师在开展“边学边实验”教学时,应当增加这些基本器材的使用次数,让学生通过多次接触和操作来达到熟练使用仪器的目的。其次,在开展“边学边实验”教学时,选择的实验应当是对器材要求不高的。比如在学习教材中《神奇的压强》这一课时,笔者采取了“边学边实验”的教学方法,而其中的实验器材就是学生手中的铅笔,通过铅笔笔尖以及笔帽两个地方来按压手指,让学生感受到受力面积变化时压强的变化。再者,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一些实验习题或者小实验通过调整变成“边学边实验”的形式。比如在八年级《力与机械》这一章中,有一节内容为怎样测量力。笔者在采取“边学边实验”教学时设计了橡皮筋测力的小实验,学生通过观察橡皮筋的伸长,启发了学生对弹簧测力计原理的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还可以将教材上的分组实验通过修改调整为“边学边实验”的内容。比如在九年级的《探究欧姆定律》这章内容时,教师可以将认识电阻教学改为“边学边实验”,给学生展示和熟悉使用各种电阻(包括滑动变阻器),然后在下一节课的教学时再采取分组教学的方法,增加了仪器的使用次数,让学生熟练掌握了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有利于学生以后对电学实验的自主探究。

2.器材的选择应当坚持“简单易操作”的原则

“边学边实验”的教学模式并不属于实验课,而是正常的教学与实验的综合。通常情况下,要求学生平均两个人应当共用一套实验器材。教师在选用“边学边实验”的教学方式时,应当坚持简单易操作的原则,要保证实验仪器不能复杂,实验操作要求不能太高,实验规模不能太大,每一次实验所涉及到的器材不能太多,实验时间不能太长,最后要保证实验的安全。在初中物理实验当中,很多仪器都相对简单,基本上对定量实验的精度要求不太严格,而且物理实验的现象也比较容易观察,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自制或自备实验仪器,提高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比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时,可以让学生从家里自备毛巾、棉布作为器材,而毛巾、棉布简单易得,同时实验操作简单可行,实验现象明显。在验证大气压存在实验中,让学生自带吸盘在桌面上自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这样既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边学边实验”的准备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课堂中开展“边学边实验”时,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准备,充分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预测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做好必要的准备。在开展“边学边实验”的教学时,应当根据教材内容、器材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首先,可以将“边学边实验”布局在一堂新课程的开端,作为新课的导入,通过设置疑问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长度的测量》这节课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估计手指的长度及宽度再进行测量,由此导入新课。其次,可以将“边学边实验”安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疑问,而通过“边学边实验”的方法,能够将学生的疑惑解开,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再者,可以将“边学边实验”安排在课堂最后的几分钟内。当一堂新课的学习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实验,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比如物理大纲中要求学生对电流表以及电压表熟练掌握,那么当学生学习完《测量电流》以及《测量电压》时,可以让学生在最后几分钟反复练习测量电压和电流,帮助学生熟练操作,巩固知识。

三、结语

总而言之,“边学边实验”的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让学生积极思考,熟练操作,自主研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边学边实验”的作用,通过各种方式加强“边学边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徐世芳.浅谈怎样加强中学物理边学边实验教学[J].成才之路.2008(17)

[2]韩月菊.加强初中物理边学边实验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教研版).2007(10)

[3]倪福建.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实验[J].新课程(教研).2010(05)

[4]黄鸿清.浅议初中物理边学边实验教学[J].中国教师.2008(S1)

[5]鲁科荣.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08)

加强教研能力范文2

如何做到这些呢?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其次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识图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再次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然后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并且注意实验的分组归类,使学生知识的储备进一步系统化,知识的应用更加灵活。

关键词:实验教学;物理实验;实验技能

物理属于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个物理理论的诞生要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实验,所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并纠正在感知中形成的错觉,从而达到丰富学生头脑中感性材料的储存,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所以,初中物理教学应十分注重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一、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习积极性最直接的因素。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观察这些物理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如在探索“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一内容时,要提示注意观察:1.先用弹簧测力计测一块石头的重力。2.再将石头完全浸入水中时看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刚才有什么不同。3.将石头缓慢放入水中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何变化。4.将石头完全浸入盐水中时再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在水中的有什么不同。通过实验观察得出:1.石头完全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没浸入水中之前的示数小了,说明石头受到水对它的浮力。2.石头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说明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3.石头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比在水中的浮力大,说明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识图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本中各种各样的图像,如物态变化图、凸透镜成像原理图、滑轮组装配图、电路图、家庭电路组成图等,都是从画图、识图及图像与实物转化的角度,训练学生对物理规律掌握的程度的,换句话说,也就是靠想象来认识物理规律,然后靠作图来进行分析、判断的。如“电流的磁场”这一节,在学习“通螺线管两端的磁极性质跟电流方向的关系”这一内容时,可启发学生联想“右手握钢管”的情形。根据“右手定则”,用右手握住螺线管(就像握住钢管)四根手指的方向就是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大拇指的指向就是磁场北极。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想象使学生脑海中出现一些超乎他们自己经验的形象。由于想象的材料来源于实践并与感知、记忆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画图、识图、观察图表和模型等,来帮助学生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产生清晰的表象,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扩大知识范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三、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如课本中“制作小彩虹”“纸盒烧开水”“自制指南针”“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课堂讲评小实验、小制作,可以创设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并使班级中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求知欲都能得到满足。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引导学生把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对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达到某种程度的互补。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学习,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促进了一系列扩展内容的学习。

四、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做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读数、记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方法,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学到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是一带而过的知识。通过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心理学》.2009

《实验心理学》.2010

加强教研能力范文3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基本实验技能。

主要包括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读数。中学物理中的刻度尺、天平、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电压表等等都是学生必须准确和熟练掌握的基本仪器。要求学生对各个仪器的使用原理、方法以及仪器测量后读数必须准确、熟练。为了加强对实验器材的理解,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查资料,教师总结,介绍器材的发展过程,或者通过亲手制作基本仪器来加深理解。比如:弹簧测力计。准备面板、大白纸、一段弹簧、记号笔、相同质量的钩码若干。介绍弹簧的原长。依次挂一个、两个、三个钩码等等、用记号笔在弹簧伸长总长的位置做上标记。记录数据并做出弹簧的长度与所受拉力的关系图像;再做出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的关系图像。从而得出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成正比。再引出拉环、面板以及刻度组成弹簧测力计。这样学生很好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降低了难度。

(二)控制实验条件。

做实验要依据实验原理结合实验目的,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顺利进行。这是因为初中学生特别市中等以下水平的学生,在实验进行过程中依赖性很强,不敢也不愿动手,因此,要创造条件和严格要求,使学生亲自参加实验。

为了使学生能主动设计实验,亲自参与,老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找到尽量多的实验方法,然后加以讨论,找到最佳方案。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比如说测盐水密度的实验。这个实验让学生设计大体上有三种方案:1.测空烧杯质量,烧杯和盐水总质量,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测盐水体积;2.量筒中倒入适量盐水,测出空烧杯质量,将量筒中盐水全部倒入烧杯中,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3.烧杯中倒入适量盐水,测出烧杯和盐水总质量,将烧杯中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量筒中盐水体积,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质量。

通过学生讨论,找到测量过程中误差最小的实验方案,然后控制实验条件开始测量。亲自参与到实验设计中,自己做设计师,使学生甩掉依赖性,动手操作,实验效果很好。

(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比如在观察“摩擦起电”时,要注意提示学生:1.毛皮摩擦过橡胶棒对碎纸屑有什么作用?2.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互相接近时会产生什么现象?3.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些,会产生什么现象?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得出“摩擦过的物体带电以及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的结论。在初中阶段各类实验中,教师不能包办,通过每一个实验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学会通过实验现象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四)数据处理能力。

掌握处理数据的方法,尤其是图像法,能够正确处理得出结论。比如沸腾实验,通过实验做出图像,分析得出沸点。再比如熔化和凝固实验,通过实验得出数据和做出图像,得出沸点和凝固点。再比如“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在实验基础上得到阻力越小,小车速度减小越慢,运动时间越长,运动距离越远。再进一步推理:如果阻力更小,速度减小更慢,运动时间更长,运动距离更远等等。最后得出如果阻力为零,速度减小无限慢――不减小。运动时间无限长―永远,运动距离无限远。进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如果学生对实验感到乏味,那是难以达到目的的。兴趣的培养必须是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综合进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某些小实验,小制作,无形当中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极大满足。如在演示水的不善于传热的实验时,把事先准备好的小鱼放到试管底部,然后在试管上部加热使水沸腾时,鱼却在管底没有什么异样。学生感到十分惊奇。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增添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再比如:用纸锅烧水、反复弯折铁丝,铁丝的弯折处会发烫,制作简易天平和量筒等小实验,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做。这样可以使学生眼、脑、手并用,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实验器材构造的理解,也使学生思维异常高涨,增强参与意识,增强学生进一步探索问题的信心。这样循序渐进,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对物理学习也感兴趣了,对我们整个物理教学工作的开展非常有利。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前,教师应安排学生预习实验的目的、实验所用仪器、实验的步骤以及处理数据的办法。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可以鼓励学生寻找更好的方法安排实验,或用其他可代替的仪器改进实验;并在学生完成规定实验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可能的条件,帮助学生完成他们自己设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加强教研能力范文4

关键词:物理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5-155-01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它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方面具有课堂教学及其他教学形式无法代替的功能。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这既是物理学科特点所决定,也是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目标,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实验能力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因此,在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方面和大家进行以下探讨。

一、 做好课堂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基础

首先,演示实验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师演示时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学生独立操作时的依据,对学生有耳濡目染的作用,我们从实验方法的设计、器材的选择、操作的顺序、观察的方法、结论的归纳等方面精心备课,并在课前反复演练,力求操作演示规范、熟练。例如,在演示用安培表测电流强度时提出操作要领“断开电键,顺序连接;电表串联,正进负出;检查无误,通电试触;选择量程,接线读数”。这一系列的操作,要求准确无误,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要尽可能的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动手实验,初中物理每个实验中都有各自的注意点,如果老师示范进行教学让学生避免一些实验操作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实验中有条不紊,但学生在实验中不能体验到一些由于实验失误所产生的现象,在物理实验中很少有对学生产生危险的实验,所以笔者提倡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到实验的注意点。例如,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中,要在光屏上得到像,实验的注意点应当是烛焰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三点“等高、共线”,教师可先不强调注意点,有的学生会出现无论怎么移动光屏都得不到像的情形,于是学生就会带着这个疑问去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发现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的注意点,这样的效果要远比老师直接介绍好。

再者,学生实验是在教师启发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独立地运用实验去探索知识或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这样,在课堂上不仅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而且还通过实验探求知识获取知识,理解知识或解决学习中的难点,做到一举多得。如进行“长度及时间的测量”这一课题的教学时,可以添加用毫米刻度尺测量,许多学生都认为很容易,但测量时很多学生都达不到实验要求。通过实验暴露出学生测量中的许多问题,如有的测方法不准确,有的读数错了(由于没有注意的“零刻度”),有的读数没有带单位,更多的是不懂测量的准确程度和估计毫米刻度下一位数字。再通过实验后教师的讲评,学生不仅体会到做好物理测量的重要性,学生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而且初步懂得了测量的准确度。

二、强化实验操作的基本训练,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关键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起始于实验的基本操作。良好的实验素养和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培养,主要是以巩固,提高课堂所学的基本仪器使用为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新课标和教材内容,确立实验教学目标,并根据各年级各班的具体情况,制定基本技能要求,如实验操作中要求学生掌握怎样拿仪器,怎样安放。排布仪器,怎样调节仪器,怎样装配仪器,怎样连接仪器,怎样用仪器测量,怎样读出和记录被测数据的方法。让学生逐一了解,象对刻度尺、天平、弹簧称、量筒、温度计、安培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等对一些基本仪器要求做到会合理选择,会调试校正,会正确使用,会准确读数,会判断故障,这些要求应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予以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凡是涉及基本技能的训练,建议采取“讲清道理,示范操作,学生练习”的做法,人人动手,相互讨论,反复练习,达到人人能独立操作的目的。

三、上好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环节。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实验课如果组织不当,要么是“撒的开,收不拢”,要么是“教师先讲后示范,时间已过半”,使实验课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为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率,建议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做好实验课的课前预习。课前要求学生按预习提纲认真预习,弄清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步骤及设计实验表格,并提前写好实验报告。这样既可以避免实验课上学生盲目动手,又可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动手操作。

加强教研能力范文5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没有强烈的兴趣,也就没有热切的求知欲,没有好奇心,也就没有探究心。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观察这些物理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无论什么实验,只有通过观察,学生自己才能认可,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观察愈细腻,认识愈深刻,观察愈准确,认识愈到位。只有这样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才能成功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而且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积极性。

二、鼓励学生多做小制作,加深理解教学内容

小制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又是进一步加深理解教学内容的一种巩固途径。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制作、小实验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高,动手能力强,以便进一步探索问题。采用等效代替法将一些物理量不直观或不易测量的可用较直观、易测量又有等效效果的量来替代,从而简化问题。如两个发生碰撞的小球的速度不易直接测量可用水平位移替代水平速度研究。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本身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小实验、小制作,特别奇妙、精致的要大力表扬,以利他们多思善想会动手。

三、大胆实验,全面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创造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中学物理实验又是学生即将从事科学实验的新启蒙。因此,我们在物理实验课教学活动中,必须要突出实验过程,反复、细致、耐心地开展好实验活动,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当然我们在做实验时,首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这是我们的实验目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善于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方可学到课本上没有的或一带而过的物理知识。这样经常实验,反复实验,会使学生领会许多物理知识。同时通过观察许许多多的实验现象,完全可以分析和解决许多实验中的实际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加强教研能力范文6

关键词:实验;手段;能动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072-01

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喷泉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基础,又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方法和手段。是化学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取化学经验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媒体和手段,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以实验为基础展开化学教学已成为所有化学教学工作者的共识。那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使化学实验教学更切合教学改革的潮流、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求。

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比直接由教师简单的演示给他们观察更清晰直观,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避免了教师机械的讲实验,学生死记实验,纸上考实验,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引导学生实验,使学生由被动的旁观者变为主动的实践者,保障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观察现象、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训练和提升。一般地说,对于那些操作比较简单、耗时短、安全可靠且无污染的演示实验,只要让学生参与实验,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例如许多在试管中进行的实验,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实验,学生会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实验结束后认真思考,同学之间也会积极讨论与交流。教师只需要在最后做简要小结,就能实现教学目标。通过这样社会化的交往,促成个体发展,真正实现“以生为本”教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