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一般规模经济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一般规模经济理论范文1
【摘要】本文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提出对农业上市公司成长性的战略思考,企业成长问题是在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一直处于温热的研究话题,而对于作为农业企业排头兵的农业上市公司,其成长问题的研究应值得关注。
国家财富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绝对离不开市场经济中微观主体——企业的发展,一定意义上国家的经济综合实力取决于企业的发展程度,而对于企业来讲成长问题又是企业问题的核心,因为一个企业如果失去了成长,就像失去了生命一样,一切无从谈起。企业的成长早已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但还不是理论界的主导问题,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其成长性如何,是直接关系整个经济发展的品质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没有农业企业的健康成长,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真正实现农业强国、经济强国。农业上市公司是农业企业的排头兵、先行者,其成长性问题可以讲是农业企业发展状况和方向的航标,本文对农业上市公司的现状及成长问题,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自己的拙见。
一、企业成长相关理论简述
企业成长理论一直是西方经济理论和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学和管理界研究的热点,关于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有内部的、外部的、宏观的、微观的,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其侧重也有所偏移。当然,对于企业成长的理论也有了显著的成果。
企业成长理论首先应该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中的企业成长论,主要的代表有:亚当·斯密、马歇尔、斯蒂格勒等,其主要观点认为:企业是经济社会中出现社会分工的产物,而且市场规模决定着企业成长的规模和数量,企业成长的基本动因是获取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本身是存在临界点的,超过了临界点,企业就会从规模经济演变成规模不经济,同时也就制约企业的成长。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成长理论有也进一步的研究,但可以讲也是静态的均衡理论,无法根本上解释企业成长过程。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和最根本的源泉在于企业的创新,这是对企业成长有绝对的指导意义。科斯1937年《企业的性质》提出关于交易费用的存在,与管理成本决定企业规模的大小。威廉姆斯1975年用资产专用性理论来分析企业成长等。近代关于企业成长理论涌现出: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科特勒的市场发展战略理论、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等一些演化经济学、规模经济学里关于企业成长的新理论,最新的理论还有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蜕变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和企业再造理论等对企业成长从不同角度的深刻认识和研究。
关于企业阶段成长过程的理论有组织管理学家格雷纳(1972年)的五阶段论、费莱姆兹(1998)的七阶段论和爱迪斯(1997)的十阶段论。爱迪思在《企业生命周期》中认为,应该把企业看作是有生命的,企业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撒冷期、官僚期和死亡期十个阶段。企业虽然生命长短不一,但在各个生命阶段可能会有类似的成长特征,抓住这些基本的共性,有利于分析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已便于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可能延长自己的寿命。爱迪思把企业这十个阶段精确分类,认为企业像人一样,需遵从特定的成长阶段特征,只有在盛年阶段,人和企业才处于健康和财富的巅峰。把企业看作是有生命周期,便于把握企业在不同的生命时段,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延长企业的生命。
二、农业上市公司的现状
截止2008年末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数量达到51家,主营业务分布在农林牧副渔及种养等领域,属于粮油加工的上市公司有4家;经营水产养殖的上市公司有7家;经营饲料、种子生产的上市公司有13家;果蔬加工和畜禽加工的上市公司有7家;从事林业、其他种植业的上市公司有8家;属于经营农业综合的上市公司有12家。对于农业上市公司的地理位置分布比较零散,小范围相对集中,比如湖南、北京等地,由于农业相关农林牧副渔行业特征的资源性和地域性特点,农业上市公司在空间上的分布呈现出遵循消费市场就近、临近原则,便于材料供应和加工,节约成本。
三、农业上市公司成长的问题分析
1、农业板块上市公司整体成长不足
与其他行业上市公司比较,农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总体水平与平均规模还有较大的差距,从股权结构,农业上市公司以小盘居多,国有股和发起人所占的比重较大。从农业上市公司数量上看,十多年来,并没有显著的数量增长,早些的四十多家除去因像蓝田股份一样或经营业绩不善倒闭的上市公司,至2008年也就是51家,当然从构成比例上,能有百分之七八十还是继续存续的上市公司,而且在资产总额经营业绩方面有了一定的成长;但总体实力、成长水平与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与高新电子领域的上市公司就差距甚大了;盈利水平、利润额呈现出的效益不佳,成长不足现状。
2、农业上市公司背农和非农扩张比较严重
一些公司为了上市借助“农壳资源”上市,可以带来政府政策上的优惠、新产品开发的资金、相关税费的减免退还等,但一部分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后却把经营业务放在与农无关的经营项目上,企业的主营业务上与“农”相关的收入所占比例严重不足。与农的背离自然衍生了非农的扩张,部分上市公司涉足其他领域:创业投资、电子通讯、房地产等,甚至一些经济规模和经营业绩不佳的农业上市公司全资退出,如新中基的涉足创业投资,华龙集团涉足电子通讯,中牧股份加入房地产等。
3、没有把握农业异质资源的独特优势
农业上市公司在农业自然资源上具有典型的异质性,自然资源包括物种和环境资源,体现在自然资源的基础性,如果把企业看作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的话,那企业的成长就是资源的整合过程了。而目前农业上市公司应该说很多都没有注视到这点,只是一味地追求资本的相对收益,转移行业,未能把握农业行业异质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
4、没有对农业这个行业整体的战略认识
农业上市公司的数量在整个证券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也仅仅不足5%,而要想在数量上有所突破,质量上有所提高,农业上市公司成长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对农业上市公司成长的关注,需要有战略的认识,对于农业上市公司成长性的评价,王青燕和何有世(2005)、冷建飞和王凯(2007)、王俊峰和赵晓涛(2005)等大批学者在已有基础理论的成果上,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实证分析,尽管结果侧重有所不同,但显示出的其根本的就是没有对农业上市公司战略认识,从根本上找到长效的有利于农业上市公司成长的基本驱动力,发挥真正意义上农业行业排头兵的作用。
四、农业上市公司成长的战略对策研究
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来诠释农业上市公司的成长问题,想到了查尔斯·达尔文:“存活下来的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种群,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种群,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最积极反应的种群。”适者生存的道理深刻揭示出企业成长的有效应对措施,归结起来,笔者认为就是对企业成长问题的战略对策。
1、树立对农业上市公司成长的战略理念
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中指出竞争战略实质就是将一个公司与其环境建立联系,外部环境作用于企业内部,企业的成长关键在于企业对外部影响的应变能力。马云提出阿里巴巴要做102年的企业,是对企业成长的渴望和战略规划,试想如果没有这种理念上的战略规划,这个企业将会是鼠目寸光,绝无长久的发展,仅是昙花一现的生存。迈克尔·波特认为三种能获得成功的基本战略有: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而对于农业上市公司战略理念的规划要集合农业行业特征,农业行业的异质资源和地域限制,对于总成本战略的实施在同行业之间足见优势并不很显著,倒是差异化战略与目标集聚战略显得至关重要。差异化战略包括与农产品生产加工相关的技术特点、服务特色,可以直接是顾客降低对其他方面的顾虑而使企业增加竞争实力;目标集聚就是要针对有效的、主要的特定顾客群或某相关产业链的消费群体,这样的话对于企业的成长是有利的且长效的。如蒙牛、伊利股份,形成以营养的乳制品为产品链的系列消费,抓住这条根本主线,不断开发研制新系列的产品,稳定了既定老客户,还一定程度地吸引新客户。
2、战略规划下的全面创新
韩国三星集团的口号“除了老婆、孩子,一切都要变”。变就是要创新,要适者生存的创新,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系列的创新。对于农业上市公司来讲更是需要创新的,他与高新技术企业的不同,可能受农业靠天吃饭的影响,农业企业多少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农产品加工、种植、捕猎渔业的行业都认为创新意义的大。试想在我们这个行业里异质独特资源的拥有,就应该有额外的附加值,但实际上是很少把握,就在于创新的严重不足。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是企业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理论,主要强调在生产和企业组织上的创新,其他的变革被看作是创新的社会效应,而不是创新本身。而在知识经济的现在,创新应该是个全面的创新,包括各方面的适应企业生存发展的创新。农业上市公司不断出现背农、离农的被动局面,根本原因在于对农业这个行业没有创新的认识,自然选择资本收益较高的其他行业,没用通过创新挖掘农业的行业潜能。
3、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正视成长中的蜕变
企业的成长,在战略规划下,就应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包括销售服务能力、产品创新能力、标准化能力等各种利于企业长久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帕拉哈德和哈默将核心能力解释为“一组先进技术和谐组合”,这是一种综合的概括。核心能力应该能最终形成有绝对竞争力的产品,给企业带来收益,农业上市公司必须要培养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农业的异质资源决定农业上市公司应注重挖掘农产品的深加工,系列产品链,独特的原材料供应加技术创新的优势,必然能为农业上市公司带来高于一般行业公司的投资收益。
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对农业上市公司成长进行透析,就要正视成长中的蜕变问题,蜕变是生物必然面对的现实,因为时间是引起成长和死亡的基本原因,而对于企业,在一定时间里死亡并不是企业的必然命运,也就是说一个生存了很久的企业同样可以保持的旺盛的生命。但并不是说企业就没有蜕变、死亡的选择,日本的藤芳诚一在《蜕变的经营:管理的基础认识》中指出,企业应该要进行战略经营,着眼于企业环境的变化,就是要进行有意识“蜕变”所进行的经营活动。但本文认为关键是对蜕变时期的认识,农业企业处于所在行业或生产领域的水平和发展阶段,自己的企业又是何种状况,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与此同时还需要国家政策对农业相关政策的扶持,这也是农业上市公司的特殊所在。
综上所述,深入挖掘更多促进这个深系国计民生但似乎被经济发展大环境忽视的领域——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近些年对农业上市公司绩效、成长研究的成果从数量上和研究方法上都很显著,但任重而道远,有突破性的结合我国实际经济现状行之有效的理论和对策研究应该说还不明显,需要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学者专家。
【参考文献】
[1]伊查克·爱迪思著,赵睿译:企业生命周期[M].华夏出版社,2004(1).
[2]许晓明:企业成长——打造“百年老店”的战略选择[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陈琦、曹兴:企业成长理论述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