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育种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生物育种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生物育种技术

现代生物育种技术范文1

现代生物技术在猪的遗传育种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生产实践表明,应用生物技术可加速育种目标的实现,如提高生长速度和繁殖率,改善胴体品质等,同时也可起到降低成本,控制疾病,提高效益等多种效果,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1猪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猪遗传连锁图谱(1inkagemap),既是遗传研究的重要内容,又是猪种资源、育种及分子克隆等许多应用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础。

高分辨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使遗传育种学家对根据图谱定位数量性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对亲本和分离群体进行标记分析,所得资料用特定的统计分析处理,计算所有标记多态位点的分离及独立分配比例的卡方检验和重组频率的最大似然估值,则可建立标记之间的连锁图谱。目前常用的定位方法有区间定位、最小二乘和复合区间定位法等。据报道,美国猪基因组研究计划,已在猪的连锁图谱上构建了2400多个标记,其中大多数是微卫星标记。据晏兆莉等(1996)报道,Andersson等根据猪的基因图谱,已经发现猪第4号染色体上存在一个QTL控制生长速度和瘦肉率基因。Brascamp等研究表明,对生长速度有重要影响的两个基因分别位于染色体4和13上。决定瘦肉率性状的两个基因接近同一个位置,很可能是同一个基因。

2数量性状主效基因的检测与利用

Geldermann于1975年首先提出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的概念,Georges和Massey称之为重要经济性状基因位点(ETL)。主效基因是宏效QTL.QTL定位的重要用途是用于标记辅助选择(MAS)。一般认为,主效基因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由分析数量性状(或阈性状)而判定明显存在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的孟德尔基因,二类是一些遗传缺陷基因.

基因往往是一因多效,如猪的氟烷基因,三类是根据连锁图谱与数量性状的连锁分析所确定的主效基因。

猪的氟烷基因(Ha1)是影响猪肉品质的主效基因。如果猪体携带两个阴性突变基因(irl1)就会发生应激综合征,这种隐性遗传病会严重影响猪的存活率和猪肉品质,导致猪的应激死亡和产生劣质肉(PSE肉)。令人遗憾的是,这个隐性基因与瘦肉有关,选择瘦肉率会提高它的基因频率。由于利用传统的育种技术(如氟烷测定),无法在种群中鉴别NN和Nn(杂合子),也就无法根除这种遗传病。Fujii等利用基因定位技术,证实了应激综合征座位是位于第6号常染色体上的兰尼啶受体基因突变所致。兰尼啶受体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导致猪应激时骨骼肌钙离子非正常释放而可能引起应激综合征。用PCR或PCR—RFLP,方法可以清楚地得到3种不同基因型的DNA图谱,这给猪育种中检测出氟烷敏感基因(Nn和111)个体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RN基因已经被证明是分布在汉普夏猪体中影响肉质的一个主要基因,控制肌肉酸度,是一个估计腌制火腿加工质量的性状。法国学者LeRoy在汉普夏猪及其杂种猪中分离出这个低pH和影响火腿质量的基因(命名为RN基因)。发现RN基因在肌肉中可增加70%左右的糖原含量和降低火腿质量,是一个不利的显性基因,该效应被称为汉普夏效应。现已将其定位于15号染色体上。

3数量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

在猪的育种选择中,对遗传力较低(如繁殖性状)、度量费用昂贵(如抗病性),表型值早期难以测定(如瘦肉率)或限性表现(如产奶量)的性状,采用标记辅助选择(MAS),则可提高选择的有效性和遗传改进量。MAS是通过对遗传标记的选择,间接实现对控制某性状的QTL的选择,从而达到对性状进行选择的目的;或者通过遗传标记来预测个体基因型或育种值。例如,猪产仔数是一个低遗传力(0.1左右)的数量性状,法国用30多年时间来改良这个性状,进展甚微;而丹麦用了50多年时间才将每胎产仔数提高了1.0头0 Rothschild等发现雌激素受体(ESR)是猪产仔数的主效基因之一,该座位在中国梅山猪合成系中可以控制1.5头总产仔数和l头活仔数。也就是说,雌激素受体座位就是猪产仔数的一个QTL,而不仅仅是DNA标记。陈克飞等不但证实了Rothschild等人的研究结果,同时还发现了另一个控制猪产仔数的主效基因座位(FSH),可控制2.0头总产仔数和1.5头活产仔数。

虽然,MAS可提高选择的有效性和遗传改进量,但MAS的效能亦受性状遗传力、选择强度、被选群体大小、遗传标记与QTL的连锁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提高MAS的效能,必须获得与QTL紧密连锁的遗传标记。可以预见,随着更多与QTL紧密连锁遗传标记的发现,MAS在实际育种工作中将会得到更多、更有效的应用。

4分离

目前有两种方法可分离:一是根据X与Y中DNA含量的差异,采用流式细胞装置分离;二是基于性别表面膜蛋白的差异,采用涂有单抗吸引能力的颗粒来达到分离目的。分离可使繁育体系中多产母猪,少产或不产公猪,这样不仅加快了繁殖速度,而且提高了经济效益。.

5人工授精

据生产实践,采用人工授精技术,l头公猪的与配母猪可以超过自然的许多倍甚至数百倍。特别是冷冻的长期保存和推广应用,可使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优秀种公猪配种能力的提高,使之优良遗传基因的遗传显著扩大。大幅度地提高了后代的生产性能,加速了猪品种的改良速度。

6体外受精

体外受精技术,是指充分利用屠宰母猪的卵巢,采集未成熟的卵母细胞使雌、雄配子在体外条件下完成成熟,获能,受精,使之体外培养成熟并经早期培养至可移植阶段。该技术可以充分利用母猪的卵子资源,使胚胎体外生产工厂化。

7胚胎移植

胚胎移植是将良种母猪的早期胚胎,或由体外受精及其他方式获得的优良胚胎移植到生理状态相同的另一母猪体内,使之继续发育成为新个体。实际上是生产胚胎的供体母猪和养育后代的受体母猪分工合作,共同繁殖后代的过程。猪的胚胎移植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结合细胞分割、显微注射等技术对畜牧生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猪育种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8遗传标记

遗传标记的主要目标是寻找重要经济性状(如高产仔数、瘦肉率、抗病性等)位点(QTL)或与之连锁的DNA标记,以提高选择的有效性及遗传改进量。常用的DNA标记有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扩增的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卫星DNA、小卫星DNA和微卫星DNA等。

现代生物育种技术范文2

《病毒》一节是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是需要提前学习细胞及其构成之后的,教学主要目的是要突出病毒的特殊结构,在本节内容中需要重点掌握病毒的结构及其生活,在教学过程中以发现病毒为主线,帮助学生逐渐掌握病毒特点,并以换位思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立足于病毒、科学家的角度考虑问题,获得对相关问题的深层理解。其中,在实际生活中,病毒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而又很远,如禽流感、SARS等,然而学生对病毒特征及其作用过程是懵懂的,所以笔者建议教师在授课前,可以安排学生利用相关平台查询病毒知识,对病毒形成初步认知,引起学生对病毒知识学习欲望。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病毒》一节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观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指学生能够区别各类病毒,准确描述病毒的结构和特点,知道病毒就是一种生物;能力目标是指通过利用互联网、书籍等平台查询相关病毒资料信息,利用现有资源平台查询所需资料;在辩证看待问题基础上,正确认识人类和病毒的关系;通过科学技术加强对人类和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价值观目标是指利用病毒和生物圈的关系,利用病毒为人类谋福利。《病毒》一节教学重难点为:理解病毒特点,掌握病毒的结构,了解病毒生活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在教学内容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所熟知的社会热点问题———病毒事件进行阐述,如教师以教学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回顾非典事件,并向学生提出问题:非典事件的元凶是什么?由此,将学生引入本节的教学主题,什么是病毒?结合课件内容,向学生演示现实生活中,很多疾病都是由于病毒所致,并设问:除去非典事件中的SARS病毒,大家还知道什么病毒吗?引起了什么疾病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习兴趣,积极主动思考,并就教师的提问给出相应的例子。这一环节,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病毒》内容的兴趣。

第二,介绍学生作品环节,教师邀请制作课件的学生上台进行演示,学生也可以在讲台将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向大家演示,这一环节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拓展学生知识面。

第三,病毒发现环节,教师可以按照人类对病毒认知的规律向学生展示病毒的发现史;并利用电子显微镜等现代技术教具帮助学生观察细菌和病毒,区分二者的不同,在对病毒进行介绍的同时,也可以达到卫生教育目的;最后教师可以设问学生,如果将来可以继续研究病毒,想要研究的领域和方向是什么?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积极思考教学问题,掌握病毒的不同形态,展开问题讨论,回答问题。这一环节中,可以帮助学生对病毒的发现史有初步认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态度。

第四,病毒的结构环节,教师可以先以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复习为内容,然后再引出病毒是否有细胞的思考问题;然后向学生展示三种病毒不同的结构图,激励学生自主构建学习病毒的结构特点,找出病毒结构图的共同点;最后,教师向学生提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怎么还是生物呢?学生在回忆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基础上,仔细观察病毒结构图,发现病毒只有蛋白质外壳以及遗传物质,并没有细胞结构;随后联想病毒之所以是生物原因在于可以繁殖和生活。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对病毒图片的观察学习,对病毒有直观认识,利于培养学生图形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第五,在病毒繁殖和生活环节,教师假设提问,如果大家是病毒,在面临简单身体结构的问题下,怎样来维持生命?然后,在以动画课件形式,向学生演示病毒繁殖和生活的过程。学生可以联想生活中病毒以寄生的方式生存,并在观看动画课件时,了解病毒繁殖生活的过程。这一环节中,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图文分析能力,利于培养学生语言描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第六,病毒种类环节,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给病毒进行分类?病毒生活方式是怎样的?然后,向学生介绍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等知识。学生可以结合教师的设问,对病毒的种类进行观察讨论,加强对病毒种类的认识。这一环节中,学生掌握了分类的科学方法。

现代生物育种技术范文3

高中生物是一门让学生充分了解自然、接触自然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实验科学。引导学生从普通生物现象入手,然后通过细致的观察、分析、探究等方式,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生物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通过笔者对生物课堂教学的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一些教师习惯于强制要求学生硬性地记忆一些枯燥乏味的生物概念和理论知识,如果学生不能理解,也很难记忆,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生物的兴趣。又如,一些教师只关注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的情况,只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情况,很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不能给予每一个学生足够的关怀和重视,师生之间关系并不是很好,这也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将复杂的生物知识简单化,将抽象的生物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比如,高中生物中关于生命活动过程的教学内容,因为这个内容很难进行实验,仅靠教师讲解又很难使学生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比如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一个生命活动全过程的动态课件,让学生亲眼看到生命活动的全过程,这对提高生物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又如,教师在授课开始前安排学生观看一场球赛,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致,然后顺势引发学生思考:队员之间如何传递信息?队员获得信息后生体机能是怎样处理信息的等问题。这样,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生物教学方式是教师灌输,这样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而且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都不一样,教师的“满堂灌”没有效率,加上高中生学习的内容繁多,时间紧张,压力很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让学生针对个人的学习情况,直接、准确、快速地找到解决办法。比如,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直接查询、获取生物知识信息。不仅如此,现代教育技术还可以灵活地分析处理生物数据信息,进行绘制表格、构建模型、制作视频教程等,促使学生学习生物方式的多样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效率和质量。

三、结语

现代生物育种技术范文4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4-096-1

一、创设真实情境,精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该联系实际创设真实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在上课时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事半功倍。然而传统生物教学仅仅靠简单的挂图、色彩变幻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显然是很不够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课上播放与本节课有关的动画、录像、图片、声音等,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尿的形成和排除”时,如果不利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就很难想象出肾单位是如何工作的,教师讲起来就会很生硬,学生就会没有兴趣,通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生动的把尿的形成和排除过程展示给学生,学生对这个知识点会一目了然,很直观,学会了学生也就有了兴趣。通过这些短剧或影片的播放,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这些生动有趣的情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其献身科学的精神。但要注意,短剧播放要短而精,切不可占用太多时间。

二、利用多媒体突破生物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认知能力和思维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难点也较多。多媒体课件使教学难点更易突破。

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直观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在生物课堂,让学生接触尽量多的生物资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节教学中,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的威胁是一个重点,我为了讲清楚这一部分内容,就从网上收集了大量的珍稀动植物如藏羚羊、白鳍豚、扬子鳄的图片、电影资料和发生在它们身上的小故事,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一曲《丹顶鹤的故事》使学生深受感动,感情升华,学生从不同侧面接触教学内容,达到教学要求的同时,拓宽了知识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生物的进化历程”中,化石的概念比较抽象,化石种类不好掌握,我从网上收集大量的说明动物遗体化石如鱼的、大象的、蜻蜓的、三叶虫的等,同时出示恐龙蛋化石和动物脚印化石,播放化石形成过程及种类的视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下总结出化石的概念,并且印象深刻。

三、实验课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对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帮助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最难以观察的是许多演示细节;还有难度较大的解剖实验,一些操作技巧,学生也难以掌握。借助电视录像片,恰当地应用特写放大、慢动作、图像滞留等手段,将实验材料与物像放大,将操作方法与程序适当放慢,以增加实验可见度,便于学生观察、记忆、理解、掌握。例如《显微镜的使用》《临时装片的制作》实验,如果让初一学生独立去做,学生普遍感到吃力。如何调节光圈对准通光孔进行对光?如何调节转动粗(细)准焦螺旋看到清晰的物像等等要点,学生很难掌握。如果采用边看录像边板书操作要点,指导着学生进行实验,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声、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我在教学《生物进化》一节时,采用多媒体计算机多维图像处理技术,模拟鱼进化成两栖动物的变化过程,用丰富、生动、连续的画面表现出来,从而激起学生德行系兴趣,使学生展开鱼是怎样进化成两栖动物的想象。又如:在讲心脏有关知识之前,教师先出示一段心脏的3D模拟动画,3D心脏模型做旋转运动,通过模拟电镜技术,仿佛带领学生进入心脏的内部遨游,再配上“咚哒、咚哒”的背景音乐,很容易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注意力也高度集中,进一步产生了学习的欲望。

现代生物育种技术范文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单一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这正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乃至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从而使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整合模式的构建原则

1.主体性构建原则

在生物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2.开放性构建原则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封闭性,生物教学内容应紧密联系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实际。

3.实用性构建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学模式应成为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生物课程和生物教学之间的桥梁。

4.探究性构建原则

生物教学中通过情境―探究―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规律,探究生物学知识的生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5.多样性构建原则

教学模式的构建不应是唯一的、固定的,可根据生物课的课型、内容和特点进行多元化。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整合的两种模式

1.基于课件的探究式整合模式的构建

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使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得到帮助,鼓起勇气,发挥长处,稳步前进;使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能力得到培养,发挥优势,突飞猛进;使学生形成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行为。在课件的设计上“以学生为中心”,在课件结构上采用模块化,变“线性结构”为“非线性结构”,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流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用。同时,考虑各类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重视反馈练习的安排,使学生所学内容及时得到巩固。

(1)研究方法

恰到好处地利用课件创设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第一,强调设计的探究式的学习情境应该是真实、自然的。第二,情境的设置必须有可探究性。一方面,情境设置的复杂程度应适度,另一方面,设置的情境应具有新颖性,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第三,创设的探究情境应具有发散性,即学生由此生成的问题或解答时具有多元性。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问题的自主生成居于探究式教学中心位置,教师应鼓励、支持、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和生成问题,进而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实施过程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课件形式整合于教学,创设情境,抛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完善教学。

(3)评价

采用课件媒体配合教学,不但可以大大提高信息传递的容量和速度,而且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给学生以新奇的感官刺激,最大限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优点:以问题为核心是探究式整合模式的核心思想,教师把知识转化成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知识构建,灵活地掌握知识,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工作奠定了基础。

不足:多媒体课件是教师在课前制作的,程序性强,课堂上不能做到即时修改。

因此,要做到因材、因人施教,必须结合必要的板书,对一些重、难点突出并解释。这样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即时根据学生的反应,把问题讲得清楚明白。因此在利用该模式进行教学时,应善于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该模式的优点,以提高教学效益。

2.基于资源库的导学式整合模式的构建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在情绪、兴趣、注意、思维诸多方面存在着各种差异,个体的差异对学习的影响非常重要。如在传统班集体教学中,同一个教师、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效果却有着相当的差距。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最好的学习是自主的、个性化的探索性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利用信息技术这个开放的平台,在教学目标确定后,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目标,从而使每一位同学都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任务。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特征,可以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信息组合起来,链接成一个网状结构,实现对同一内容的多种描述,这样许多生命现象、生命活动规律就可以以文字、插图、音像资料等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对哪种形式感兴趣,就利用哪种形式去整体感知、进入情境,学习生物学知识。建立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可为师生多向信息传递提供一个平台,增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使教学兼有单向、双向和多向交流的多重色彩,并能兼顾每个学生客观上存在的能力和知识方面的差异,分层教学,形成多元化、个性化学习行为,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创新思维,真正实现“寓教于乐”,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帮助学生从“学会”转向“会学”,使学习真正成为终身行为和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李烁.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4,(5):83-86.

现代生物育种技术范文6

关键词 高中生物;思维能力;现代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9-0132-02

1 高中生物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现代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很迅速,学生在数量上在逐年增多,而教师的数量却始终达不到学生规模扩大的需求,两者之间产生一定的矛盾。就当前来看,高中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主要是采取大班教学。教师无论是精力还是在时间上,都很有限,已经不太可能客观地对传统言传身教的方式继续加以采用。因此,现代教育的应用几乎就成为一种必然,是一种十分必要的存在,能大大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当前高中学生基本是90后群体,网络信息时代是这一群体成长的背景环境,他们对新兴的各种技术都十分熟悉。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够对课堂的形式、色彩以及声音和影像等加以极大地扩展,而且能使高中学生的视听、触觉等各种感官需求达到满足。由于高中生物是一门抽象学科,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因此,高中生物教学中对信息技术加以借助,是跟随时代步伐的产物。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知识网状化、交互性强以及多种形式一体化等新型特点,这些都对生物教学模式、内容和手段的更新有重要作用,提高教学效率,吸引现代网络环境下的新一代高中学生。

2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生物教学的现状

生物课程具有较强的实验性,是一门互动学科,而教材知识一般较为机械,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关注度普遍偏低,给生物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多媒体技术是典型的现代教育技术,主要利用网络信息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师能够将课本中的知识进行简易转化,使专业枯燥的语言变得直观,易理解。多媒体技术文字、声画图像结合的特点改变了传统静态的板书教学模式,形象生动、声情并茂的动画片段可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互动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增强教学效果。另外,教师通过在线网络,收集优秀课件,拓宽学生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虽然多媒体技术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但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教师对多媒体的操作熟练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多媒体教学方式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多媒体技术应用过于形式化,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3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转变职能角色,精心安排教学课件 利用多媒体技术,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强,师生互动频率高。教师应当首先转变自身的职能和角色,建立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的关系,做好学生的指导者、监控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师的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还要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选择教学案例时应选择学生关心或感兴趣的社会现象,不可漫无目的地为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而插入大量的动画、视频,以免因过多、无用的内容干扰学生的思维,影响到教学的实效性。比如,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将课本上的一些理论知识通过多媒体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并进行相应的文字介绍,以打破原有的认识方式,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此外,教师要熟练掌握一些电脑软件,以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如讲解“细胞的分裂与分化”时,必须要带上几幅细胞分裂的图例,用很长时间才能把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给学生讲解明白。有时候,由于光线的原因,后排许多学生看不清楚,导致他们逐渐对生物失去兴趣。无形中不但浪费了许多时间,还耽误了课时,效果十分差。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细胞分裂的过程做成Flash,用十几秒的时间就可以形象地把细胞分裂过程表现出来,之后只需要简单讲解,学生就可以理解得很彻底。

增加课堂互动,设置情境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并在课堂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转变授课方式,增加课堂互动,通过播放视频和生动的实验场景加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另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趣味实验,将学生的学习与实验有效结合起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由于动画教学内容多,若不能处理好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关系,容易使教师成为单纯念课件的“播音员”,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很好的延伸,师生之间的互动少,课堂氛围沉闷,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注意将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合理正确地运用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

比如,在讲述复杂的生物实验时,首先将实验器材在多媒体屏幕上进行罗列,并一一向学生介绍器材的用途和方法,使学生对实验器具有着正确的了解和认知。教师在向学生介绍实验器材的基本使用功能时,还应告知其安全操作事项,提醒学生注意实验难点和易出错点,避免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严重错误。此外,多媒体不仅能够模拟演示实验,而且能够完成实际操作条件无法进行的实验,为教学工作创造有利技术环境。多媒体技术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生物知识,并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对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理论结合实际,侧重实验练习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往往在帮助学生明确实验教学的目的后,才能促使学生更为周密地掌握实验活动的细节,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现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之初带领学生观察实验动画,让学生仔细观察多媒体演示的实验过程,并提出相关问题,然后适时暂停实验,鼓励他们结合预习和已掌握的知识分析和发表看法,得出实验结论。当学生观看视频时,会被实验现象吸引,进而主动发散思维,进行实验探索,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寻找实验原理,最后得出实验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既没有偏离既定实验目的,又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按照实验要求,设计完整、有序的教学程序。下面以测试生物中的脂肪、蛋白质和糖类含量为例,讲述生物实验步骤。首先在屏幕上显示白萝卜、大豆和花生的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生物的特点,并探讨三个物体中是否含有共同的物质;然后通过问题和图片的引导,使学生逐渐领会到实验的目的。多媒体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间,易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高中生物是一门抽象及复杂的学科,优化生物课堂教学,将传统课堂转变为一个高效自主的课堂,是高中生物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因此,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发展个性,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蔡红英.应用生物学史开展高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