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走廊设计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文化走廊设计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文化走廊设计方案

历史文化走廊设计方案范文1

榆林市位于陕、甘、宁、蒙、晋5省接壤地带,黄河沿其东界南下涉境400多公里,古长城横贯东西700多公里。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沙漠区,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是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现在境内一半是沙漠地,曾用名“驼城”也是由来于此。同时沙漠地和当地固有黄土沟壑地各一半共存的现象也成了城市的一大特色。

方案结合当地的地质特点,用建筑的形体模仿沙漠的形象,用沙漠所特有的曲线和材质细腻的特点来反映建筑的地域性和独特性,同时结合科技馆本身的建筑特点,用科技馆穹幕影院的“球型”造型来比喻榆林市科技力量破土而出的前景,使榆林成为陕北一颗耀眼的明珠,沙漠与明珠的结合形成“塞上明珠”的建筑形态和理念。

屋顶上的曲线造型暗台数学上的“张力线”概念,设计采用数学“张力线”的形式来描绘沙漠的曲线造型,从而体现建筑的形式美感。在这里张力线代表了科学的概念,曲线美代表着艺术的美感,屋顶的形式在这里达到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同时也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建筑形体上的高度统一。

榆林市物华天宝,矿产非常丰富,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煤、汽、油、盐是其四大主要能源,开发潜力大。近年来在市政府的重视下,矿产行业对榆林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因此能源成为了榆林市的城市名片。

设计通过建筑的表现手法来体现榆林的能源特色,建筑里的“玻璃体”模仿矿产的形象特征,抽象为简洁的晶体型在阳光的照射下,玻璃会折射出不同角度的光线,使整个建筑就像是沙漠下蕴藏着的巨大的“能源宝藏”。

设计单位:中国航空工业设计研究院

设计人:王建一、洪芸、宫学宁、王雪莲

设计指导:于一平、傅绍辉

北京市交通学校北校区建筑设计方案

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北京市交通学校北校区”建筑设计方案存有3家设计单位参加的竞赛中中标,并被确定为最终实施方案。

北京市交通学校北校区位于海淀区西三旗东,校区东侧相临高压走廊备用输电站,南侧300m为规划待建的西小口城市快速路,西侧为学校职工住宅小区和雪梨澳乡别墅小区及八达岭高速公路,北侧为西三旗北街城市规划路和原运输公司技校地块总面积约50150m2,其中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41100m2,代征道路用地面积2935m2,代征绿化用地面积6115m2。

本项目将建成与首都经济和新北京交通体系相适应的中,高职并举,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兼顾国内国际教育交流与培训市场,办学水平达到国内一流,与国际先进职业教育接轨的首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设计强调自然通风采光,通过利用太阳能及地面雨水收集系统的设置,体现现代建筑节能环保的设计原则,整体校园建筑风格与南校区建筑遥相呼应,形成中关村高科技材料园区宏伟靓丽、特色鲜明的建筑群体。

设计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历史文化走廊设计方案范文2

建设用地北邻北环铁路,平行于铁路有贯穿场地的高压走廊,南侧临北塘排污河与津汉公路,西侧为规划道路,东侧毗邻新地河与东金路,与天津市重点景区东丽湖相连,整体占地面积1418亩,建设用地675亩。场地周边连接城市主要交通干线,交通便利。东丽湖地区位于天津近郊,隶属于滨海新区行政区划,是连接天津市区与滨海新区的桥梁,位于“交通走廊”北部,颇具发展潜力。随着天津市产业东移策略的执行,该地区的产业走廊地位将更加凸显。在对项目周边区域进行整体分析后,在设计中从历史人文资源、水系、周边用地性质、交通、景观视线等方面综合考虑,把握全局,因地制宜,以达到反映军旅生活、提升区域内教育文化氛围、促进周边生态环境改良的设计目的。

设计原则:

文化性原则:充分结合建设场地的现有条件及景观资源,巧于因借,真实展现军旅生活,诠释武警部队保家卫国的伟岸形象,突出学校教育办学理念、学府氛围等人文特征。

艺术性、专业性原则:在景观形态的建造上充分挖掘和提炼项目未来使用人群所体现的积极元素,追求不同空间环境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及享受,通过艺术的夸张和重塑形成独特的景观设计。

生态性原则:强调现有场地特别是生态主题公园,在未来建成后的自然生态恢复,遵循自然界动植物生存规律,在为游人提供休闲景观空间的同时,也为动植物营造出良好的自然生存环境。

策略框架:

设计方案以综合教学区为景观设计的框架中心,以“武警部队”为题材,提炼设计元素,展开故事情节,并通过景观步行道的引入与其他空间沟通相连,形成“一核、四线、四区”的景观格局。

设计中重点强调轴线对区域景观的控制性,即通过入口景观区、景观大道、中心广场、过渡空间、体育场、景观塔、生态湿地等区域的连接贯通校园南北,形成校区的主轴线,此外,还将利用原规划路自东向西连接校区两端的已有条件,形成地块的横向景观轴线。为了加强中央核心区对地块景观整体的控制与渗透,我们在主轴线与横轴线之间引入了景观步行系统,形成景观辅助轴线,以加强各个区域景观的互动与衔接。之于道路和交通设计,我们在沿用原规划9米与7米道路宽度的同时,还在车行道路两侧设置了2.5米的人行道,达到人车分流的目的。在场地中,我们按照等级分别设置2.5米、2米、1.5米、1.2米的景观园路,构成层次分明的道路交通体系。通过“主轴”、“横轴”、“辅轴”的搭建形式,结合道路的穿插与组织,形成“扇骨”式轴线布局,辐射综合教学区、校园生活区、训练健身区和湿地生态休闲区,形成全局性的景观策略框架。

分区景观设计:

综合教学区:

原规划布局为中轴对称式,9米主路围绕区域内建筑形成环路。主体建筑形式为欧式红顶建筑,为行政综合楼、图书馆、大讲堂、教学楼与实验楼。作为景观核心区,本区域内景观风格与欧式建筑风格遥相呼应,并极力探究项目背景,深入表现军队生活现状,发掘学校教育理念,创造出特有的景观符号和空间形态,以实现建筑与景观的和谐之美。

在设计构思中,我们取材于保家卫国的“武警部队”这一素材,提炼出大量设计元素。武警是人民百姓的子弟兵,是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守护者,他们以保卫国家、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是守卫国家的盾牌,是支撑人民的脊梁。我们从武警部队的主要职能中提炼出“保卫”的抽象概念,进而“物化”为盾牌、铠甲等古代士兵的防卫装备,并利用构成这些器具的轮廓与骨架进行图案化的解构,成为可以应用于设计的元素与符号,构建出金戈铁马,大气磅礴的恢弘氛围。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景观树池、座、置石、旗杆、旱喷、水池、雕塑、树阵、灯柱等景观元素恰到好处地融入其中,形成多层次、多空间、富有内涵的立体化景观模式。在主广场的设计上,我们以盾牌为原型,形成放射性图案,在圆心处设置欧式水池,结合主题雕塑与大型喷泉营造出宏伟雄浑的广场氛围。在景观大道中,我们以古代士兵战甲为素材,提取其轮廓与样式作为铺装素材,既有审美价值,又可在未来的使用中作为3000人集会的分区标尺。景观大道前端放置景观置石,道路两侧设置树阵,象征武警部队严整挺拔的军容军貌,树阵下放置欧式座和灯柱,为使用者提供休闲和交流的空间。综上所述,我们将综合教学区建筑群所围合的校园主广场命名为“铠骨广场”,取意“武警甲胄坚如松,铮铮铁骨傲苍穹。若问缘何苦中乐,家国大爱我心中”,象征了武警战士及全校师生的荣誉感、责任心,以及坚毅、自信、耐劳的精神特质。

此外,在综合教学区北侧,我们以古代护城河为设计构思规划了一条景观河道,通过栈桥与广场向外连接,将其作为综合教学区与生活区的过渡区域,形成水岸交替的生态空间,既便于区域范围内空气湿度的调节,又再次彰显了武警战士圣神的保卫职能。

校园生活区:

该区域主要由四大景观节点和一个能容纳570辆汽车的超大停车场组成。

作为建设用地范围内占地面积最大的区域,在设计中,除延续以上诸多突出军事特征的元素外,还将着重表现高等学府校园生活的科技文化性,营造现代化、人文化、生态化的校园生活氛围。

作为未来校园待建用地的区域,我们将以植物造景的形式为主,通过乔、灌、草结合的微地形起伏变化,营造出简洁、明快的植物围合区域,同时也为后期建设预留了机动空间。

文化交流广场,即该区域内以供教职工交流沟通的开放空间。在整体构图上运用纵横交错的线条组成路网,象征不同文化、不同声音的相遇与碰撞,交汇与融合。作为教职工未来生活、学习、交流的区域,我们采取不同竖向与围合感的林下空间设计,在局部重点位置放置涵义隽永的雕塑小品,映衬出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

在整个地块的东南角方位,由于与教学区、生活区、停车场等处相距较远,未来将是校区内阒静悠然、雅致宜人之处。在设计中,为全力体现“宁静”这一特点,我们将整个场地进行了“下沉”式处理,并通过外侧地形和植物的围合构造出相对封闭的空间形态,别具匠心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 “户外读书平台”。

招待所及生活服务中心是校区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是校区总体形象的一个缩影。我们将武警警徽的组成图案,如长城、盾牌和松枝等符号提炼出来并加以重塑,将其巧妙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在节点和细部的处理上,上述诸元素将被运用到铺装、构筑物以及植物配置中,形成寓意丰富和特色鲜明的整体空间。

训练健身区:

本区域位于建设用地北侧,包括卫勤演练场、综合训练馆、400米障碍训练场、篮球场、体育场、车库及休息恢复场地。其间,各区域以树阵与外侧相隔,场地周围绿荫环绕,形成花园式运动场,其东侧毗邻林荫下场地,给运动者创造出一个休息和恢复的空间,风格开朗活泼、简洁大方,既符合运动者的视觉审美,又细致入微地对其运动习惯加以关照。

湿地生态区:

本区域北侧紧邻北环铁路,东侧为新地河,地块西部范围为现状水塘,并有高压走廊贯穿其中。在此,铁路、高压走廊、水塘不再是景观设计的限制因素,而是艺术创作的题材之所在。

因此,在景观规划中,我们将于沿铁路一侧种植高大速生乔木,作为隔音防护林带以降低铁路对园区的影响,给予园区以静谧与安然。

在对水塘的处理上,充分考虑水位、植物和四季景象变换等现有自然条件,对其重新进行了规划和治理。首先,水塘现呈现出明显的脊线分割的不规则块状多边形形态,我们在依循其整体现状的前提下,引入“调色板”理念,对水塘轮廓线进行重塑,并使其现状脊线形成路网。其次,由于本区域上空有高压走廊通过,在植物的配植上则在采用原生的芦苇、狼尾草等低矮湿地水生植物之基础上,引入菖蒲、水葱、睡莲、千屈菜、鸢尾等特色叶植物,共同组成“调色板”的色块与机理。我们将水塘分为了两个区域,一部分为自然岸线,营造出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另一部分是木质平台搭建的亲水岸线,可供游人亲临水岸,休闲垂钓。此外,为便于游人在“湿地色板公园”切身感受到武警医学院校区内的整体氛围,我们在该区域内模拟边防官兵的塔哨设置了两处望塔,一处伫立于主轴线端头,寓意边防武警战士为保家卫国时刻坚守,毫不松懈;另一处位于辅轴线端头,供游人观光休闲,登上塔顶以俯瞰“湿地色板公园”全貌。

未来的湿地公园,不仅是校园生活的“调色板”,也将是部队生活的“调色板”。

雨水收集与排水设计

新校园建设的正处于整体规划阶段,是绿色生态基础建设开发介入的最佳时期。引入绿色生态基础建设开发的理念 ,对“绿色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安排,利用生态景观的设计作为雨洪控制的一种手段,创造出可持续的雨洪利用景观。这样可以提高整体规划在环境、经济、社会方面的效益。

这里建议在新校区建设中采用综合的雨水收集系统:

用于浇灌和冲刷厕所等用途的智能雨水集水器,它与传统的供水系统可以配合使用,起到节水和减少频发暴雨径流的作用。

控制屋檐排水器,它可以在屋面的范围内控制百年一遇的洪水,减少沥涝风险及对地下管网的压力

生态滞留系统可以提供蓄水空间,降低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在雨水渗透系统运用之中可以提升水质质量。生态滞留系统行之有效,不需要后期特殊的维护保养,而且具有更高的价值效应.

结合停车场,广场和车道建设的雨水花园,生态草沟,渗水沟等,对雨水有净化作用,同时可以增加地下水涵养,减少生态需水量,减少洪涝灾害的风险

可渗水路面,减少洪涝灾害的风险,同时可以增加地下水涵养,对雨水有净化作用,

生态池塘和湿地,它们的建设可以起到对雨洪在水量和水质上的终极处理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为未来校园的建设提供了一整套雨水收集系统的可行性方案,在未来的后续设计中将与局部的景观节点结合处理,形成兼顾美观与实用的雨水收集系统。

植物景观设计

以乡土树种为基调进行植物配植,遵循适地适树原则,结合地理位置对植物后期生长的影响加以考虑,选择在盐碱土壤中易成活及养护成本较低的品种,如国槐、垂柳、白毛杨、泡桐、白蜡、侧柏等。

迎合园区的地理条件,注重色彩搭配与季相变化,创造多样性绿化景观,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色”的特色景观效果。

结合建筑的欧式风格,注重植物景观的平面布局。在入口区以大型乔木的序列感强化欧式布局中轴对称的轴线关系,体现简洁、优雅、庄重的校园氛围,形成一条绿色植物景观廊道。

充分利用植物材料的个体特征,如株高、花色、花期等。在湿地公园中,体现“陆生、湿生、水生”生态系统的渐变特点和“陆生的乔灌草、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的组织形态,于陆地和水域连接处植入挺水植物,以岸边错落有致,层次丰富多变的植物景观给人以优美而和谐的节奏感。

历史文化走廊设计方案范文3

文章以两个乡镇为例,其中包含四个行政村,这个示范区域内没有完整的防护林带网,只有四条主防护林带和三条副防护林带,林带面积和林带数量严重不足,林带还有不同的残缺现象,除此之外,林带都是人工种植,树种单一,只有杨树和椿树两种,群落结构简单,受到病虫害严重,部分林带已经出现枯死现象,致使防护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生态景观方面,因为林带树种单一化,林带网络稀疏,造成防护林没有景观效益产生。针对这一实际问题的存在,我们就必须提出整改建议,在合理化方案设计之前,必须对示范区域内的林带数据进行收集,使用SPOT-5卫星遥感影像图获取示范区域的矢量图,在进行修正后,获得项目区域的初步矢量图,再通过实地调查,对初步获得的矢量图进行修正,然后对林带行数、配置、树种、株数、冠幅等进行细致记录,并对林带进行拍照,还要记录与林带相关的数据信息,最后,在获得项目区域与林带相关的信息后,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处理、保存。

2设计方法

通过对区域内已经存在的林带,进行空间上的合理化配置,增添视觉美感,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景观,并具有观赏效益。所以可以从生态和景观两个方面,对农田防护林进行设计。

2.1生态化设计

首先,要确定防护林带的透光度,根据防护林带的最合理透光度以及最佳范围,进一步确定林带乔灌木的合理配置。其次,根据数据研究以后,获得的防护林最佳防护距离和透光度,再结合实际区域内防护林的透光度和有效防护距离,判断出最合理的林带之间距离分布,然后确定是要增加林带还是要减少林带数量。再次,用已知防护林的长度和宽度,计算出防护林所占整体农田区域的百分比,按照相应规定标准,计算出林带标准宽度,从而确定防护林的最佳带宽。最后,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得到最合理的防护林架构设计方案。

2.2景观化过程

确定项目区域内最具吸引力的景观,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景观,视野较好并具观赏性的景观,最终,确定具有优势的景观区域和重要节点,划分出景观的轴线。按照景观的优势以及轴线,对具体功能区域进行划分,准确定位区域功能,然后对各功能区域的实际需求进行划分。

3生态景观设计结果

3.1生态化过程

透光度评价是确定防护林带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通过透光度的纵断面和总面积计算得出,并给出最为合理的防护林透光度以及最佳设计方案。由防护林的宽度和长度,通过计算可以得出,目前已有的防护林站农田总面积的百分比。为了进一步保障农田防护林尽可能的少占用耕地,想要满足林带占用耕地标准,就要做到保持防护林宽度不变。而对于需要增加或者是补充修建的防护林,其宽度也要在适合范围的最低宽度值。结合最佳防护距离、透光度、占用农田百分比,空间布局,防护林宽度等实际需求,设计出符合项目区域土地整治防护林带的最佳方案。

3.2景观化过程

农田防护林景观设计一定要突出景观优势空间,景观的重要节点。在植物种植上使用规则方式,对景观区域内的植物进行栽植,突出序列、强调序列,并要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形成整齐的景观走廊,同时还应该选择一些暖色系的植物,突出景观热闹的氛围。为了使景观区域内的每个功能区,都能突出自身的特点,防护林带乔灌木的植物色系应该相近,使景观整体具有一致的色彩基调,形成非常良好的视觉效果。为了使景观空间更具活跃性,就要选取色彩比较鲜明的植物,穿过灌木之间的空隙,对景观空间进行有效的划分,形成不同的景观风格。通过上文分析得出,防护林的生态结构布局要结合各小区域的不同功能,以及景观轴线的实际需求,对防护林带增加的植物品种进行选择,最终确定景观植物的最佳配置,形成别具一格的农田防护林带生态景观。通过对防护林带的景观设计,有效解决了树木品种的单一现象,不仅增加了林带的面积和数量,还有效改善了原来林带残缺的现象,不仅防治了水土流失,还带给人们视觉上的美感。

4结论

历史文化走廊设计方案范文4

长城是凝固的历史,运河是流动的文化。在长城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得到初步有效保护的今天,我们要加倍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京杭大运河不仅是一条积淀丰厚的文化遗产长廊,更是一条活着的、流动的、发展的文化经济黄金通道。切实保护好京杭大运河,不仅具有丰硕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

京杭大运河自开凿至今,虽经千百年历史沧桑和社会演变,但其集航运、灌溉、防洪于一体的功能,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京杭大运河是南北物资运输和长三角经济的水上重要通道,有10万多艘船舶长年在运河上航行,年运输量相当于3条京沪铁路。京杭大运河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部分水道,借道运河,稍加整修,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土地。京杭大运河文化遗存众多,沿岸风光无限,景观独具魅力,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运河犹如一条晶莹璀璨的项链,沿河各城市就是这条项链上的颗颗明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京杭大运河是一条历史的和现实的“经济走廊”、“文化走廊”,成为沿河经济的“孵化器”、城市发展的“助推器”、旅游开发的“金名片”。

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的双重价值,召唤着国内外对这条流金淌银的京杭大运河的高度关注。2006年5月,由陈奎元副主席带队,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全国政协委员,并邀请文物、历史、考古、水利、建设、规划、南水北调等领域专家学者参加,全程考察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利用情况,在杭州召开了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通过了《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对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起到了扬旗擂鼓的作用。

当前,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头,国务院已将京杭大运河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也已将大运河列入重设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沿河不少地方也正在对运河实施保护和利用的综合整治工程。但是,保护和申遗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面临问题也不少,如对保护和申遗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尚未引起国家层面和沿河各地的足够重视;长期以来,大运河的保护和整治,存在条块分割、多头并管的局面,缺乏整体保护规划和统一管理协调机制;是整体风貌日遭毁坏,山东济宁以北河段断流已有时日,一些河段污染严重,堵航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古河道频遭破坏,运河上的古代水工建筑以及与运河相关的重要古建筑“建设性破坏”不止,沿河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日趋消亡。

我们忧虑地感到,如果对这些问题再不引起高度重视,那么这条流淌千年的“历史之河、文化之河”,将继续遭受自然退化、人为毁坏,直至消亡,那将是中华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我们将愧对先人,愧对今人,愧对后人。为此建议:

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以国务院领导同志牵头的京杭大运河管理委员会,加强组织领导,统一协调保护、申遗和开发利用工作、避免条块分割,政出多门;要尽快编制《京杭大运河保护总体规划》,明确保护标准和重点;全国政协牵头,成立由国家相关部门、有关专家、沿河政府和政协参加的京杭大运河研究机构,对京杭大运河及沿线开展全面调查,摸清文化遗产家底,协调和督促有关保护和申遗工作;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尽快制定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方案,积极推进申遗工作。

制定保护条例,依法推进保护

加大保护工作力度,必须有相应的法律保障。鉴于京杭大运河保护的紧迫性、严峻性,建议国务院尽早制定出台类似《长城保护条例》一样的《京杭大运河保护条例》,对京杭大运河保护的基本指导思想、原则、保护规划编制、专项保护资金设立、保护工作监督检查以及相应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推动大运河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统筹考虑保护利用,科学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进一步完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与京杭大运河古河道相衔接的设计方案,充分利用运河古河道,通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现京杭大运河全程通水,促进沿河各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在充分利用古河道的过程中,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降低对运河历史遗存和风貌的破坏,切实保护好运河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运河文脉,使今日造福社会的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成为明天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加大治污力度,全面修复运河生态环境,促进“人水和谐”,再现千年古运河的整体风貌。

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保护和申遗工作

设立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基金,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的作用,加大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的宣传力度。建议中央电视台筹拍《京杭大运河》专题纪录片,向海内外宣传京杭大运河的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遗产价值;在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在全国开展“爱我中华,护我运河”大型主题宣传活动,赋予大运河以新的民族时代精神内涵,让古老的大运河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The Great Wall and the Grand Canal, two great engineering miracles of ancient China, are historical monuments and everlasting prid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y are two great Chinese contributions to the world civilization. It is our glorious mission and obligation to well preserve them.

The Great Wall, which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 and successfully placed under essential state protection, can be compared to a standstill history while the Grand Canal showcases a flowing culture. We need to double our endeavors to protect the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and make all the appropriate preparations for successfully getting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tatus for the canal. The canal is more than a long corridor of great cultural heritage. It has been a golden waterway for dynamic cultural and social progress for neighboring regions over centuries. Protecting the canal is vitally important not only for maintaining its grea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s but also for promoting its great economic and social values.

The Grand Canal still plays a dynamic role in regional transportation, irrigation and flood control despite the great vicissitudes it has experienced over a millennium. An important waterway between Beijing and Hangzhou and with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where goods are transported to and fro, the canal sees more than 100,000 ships navigate through it every year, carrying the freight 3 times than that carried by Beijing-Hangzhou railway. It also functions as part of a huge project of water diversion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By using the canal, the project can save a great deal of investment, labor and land. Teeming with scenes of natural beauty and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interests, the canal strings all the cities along it like pearls on a glistening necklace. It has served as “an incubator”for economic and social prosperity and as a name card for tourism for cities along the canal.

The historical, cult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canal has caught the great atten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Led by Vice Chairperson Chen Kuiyuan and organized by the CPPCC Culture & History Study Committee, a group of CPPCC members toured the Grand Canal from end to end in May 2006 in a field study of the canal’s pre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At the invitation of the committee, a team of experts in various fields participated in the field study. A seminar was held in Hangzhou on the subject of preservation of the canal and application for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 for the canal. At the seminar, a declaration was adopted to promote the preservation and application efforts.

A great headway has been made in the canal preservation and application for its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tatus. The State Council has included the canal in the sixth batch of key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for state protection.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has also placed it on a revised list of the country’s candidates for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tatuses.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projects have been initiated in some cities along the canal for the purpose of better pre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However, the preservation and application task is arduous and there exist some thorny problems due to inadequate attention paid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task. Consequently, over a long time, separate projects of preservation and maintenance have been conducted under different regional administration without integrated efforts and results; there has been no unified plan for preservation or mechanism for overall coordination and management; the canal as a whole has been on the serious decline; the section north of Jining, Shandong Province has been dry for a while; some sections have been seriously polluted; traffic congestion on the canal occurs here and there frequently; some sections of the ancient waterway have been vandalized repeatedly; some ancient water control projects on the canal and important ancient architectures related to the canal have been dismantled to make room for new urban projec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along the canal such as folk lifestyles and arts have been deteriorating.

We are highly concerned that the millennium-old cana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would be continuously wrecked by nature and man until it dies if no urgent measures are taken to solve the above-mentioned problems. If the canal died on us, that could be too great a loss to the Chinese nation and we would be shamed to face our ancestors, ourselves, and our children. Therefore we make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1. Set up an integrated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nd strengthen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A committee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should be set up, which should be headed by the State Council leaders for the purpose of overall preservation, utilization,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for the canal’s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tatus.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avoid the situation in which each region manages its own canal pre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work in its own way. A research institute should be set up to engage nation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and CPPCC local branches, and experts in conducting an overall survey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canal. The application plan for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 should be completed as soon as possible in conformity with the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2. Formulate preservation regulations and promote preserv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The law should be in place to ensure effective preservation. Given the serious and urgent situation of the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tate Council issue regulations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in the pattern of the Regulations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Great Wall, specifying the guideline, principle, responsibility, formulation of action plans, fund sources, and supervision.

3. Make an overall planning for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and scientifically carry out the south-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improve the design plan to incorporate the canal into the south-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for the purpose of fully utilizing the ancient waterway and reintroducing water into the whole canal, and speed up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long the canal. In fully tapping in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canal, destruction to its historical heritage and appearance should be minimized. 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protect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long the canal. More actions should be taken to minimize pollution and restore the canal’s ecology.

历史文化走廊设计方案范文5

今年的文教口工作主要呈现五大特点:一是基础得到夯实,资源总量不断扩大。通过认真实施各项规划,使社会事业的规模总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与全省发达县市区的差距逐步缩小。文化方面,每万人口拥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面积和公共图书馆藏书增长;教育方面,小学、初中、高中的生均校舍面积分别比去年同比增长、、;卫生方面,千人医生数、千人医院床位数与去年同比增长、;体育方面,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占地面积提高,体育人口增长;广电方面,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档案方面,馆藏档案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残疾方面,残疾人向外推荐就业人数达个。二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主要是建立和完善体系;一是完善基础教育体系;二是构建了贫困家庭学生就学保障机制;三是建立中小学校园及青少年安全保障体系;四是启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五是探索建立农民健康保障体系;六是构建健康繁荣的文化市场服务体系;七是完善城乡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八是构建现代广播电视传媒服务体系。三是建设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提升了优质资源比例。我市中学迁建项目基本完工,广电中心动工建设;贝林医院开业;传染病房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有线数字电视开通,教育“四项”工程扎实推进,大剧院的设计方案基本完成等等;四是改革不断推进,机制不断创新。坚持以经营的理念,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各项改革,在保持总量的基础上,在增量实行放开搞活的原则,大力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贝林医院成功招商办医、桃源路口医院正式挂牌等等;五是塑造了特色,增强了活力。教育方面:主要是争取省教育强市。文化方面,主要是以开展蜜蜂文化节等大型的节会活动推进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育方面,主要承办了××市第二届运动会等大型的比赛活动为载体,加快推进群体工作的开展;卫生方面主要是做好副伤寒的防治、血防工作以及合作医疗等工作。残疾主要是引进了康复医院。

××年,文教口认真实施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重点工作,总体完成情况良好:

教育方面:积极争创教育强市。投入近万元用于改造乡镇学校校舍改造、教育装备,以及加强校园绿化、净化、美化和文化建设,做大、做强、做精农村学校,完成校舍改造平方米,新建校舍平方米,在建校舍平方米。新增教育强乡镇个,贺村和须江镇成校被确认为首批省级中小企业职工培训示范基地。二是积极实施“四项”工程。到月底止,共投入资金多万元,个建筑面积为万平方米的食宿修理改造项目已全部完成,另有个建筑面积为万平方米新建项目已动工建设。为名家庭贫困学生减免费用万多元,为多名学生每周免费“爱心营养餐”,开展师德培训,培训教师多人次。三是加快事业建设步伐。江中新校区二期工程建设基本完工,并成功承办了××市第二届运动会。另外,完成了双溪口乡、贺村镇、新塘边镇中心小学教学楼建设,开始动工建设中山路小学新校区。四是加大布局调整力度。全市共撤并小学所,撤并初中所,减少普通高中所。另外,还新创办了所民办小学(我市文溪外国语小学),从今年秋季入学,我市六中已停止招生,我市中学和滨江中学扩招个班级,高中段学校正逐步向城区集聚。农村学校重点启动了峡口片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跨乡镇联办的新峡口初中已开始建设,并撤并了大峦口和保安乡两所初中。五是大力开展城乡教育帮扶。组织骨干教师巡回教学、巡回师德讲演和送教下乡活动等活动,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

文化方面:一是做好文化课题调研,编制文化发展规划。召开我市历史文化研讨会,拟定了个与古道文化相关的调研课题,做好古道历史遗迹的普查和保护工作,做好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与福建浦城交流申遗工作经验和相关资料整合,为申遗工作营造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积极做好《文化融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挖掘、梳理、整合我市历史文化资源,塑造我市文化特色,打造我市文化品牌。二是抓好项目建设。基本完成大剧院的方案设计工作;完成市博物馆技术防范工程的设计和安装并试运行,启动坛石、风林、须江等乡镇的省东海明珠工程、××金走廊工程和特色文化村建设。三是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三卿口碗厂、峡口大公殿、茅坂兰坞祠堂、大陈汪氏祠堂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卿口碗厂积极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对清湖镇古街区进行调查和资料整理,制订保护方案,向省文物局申报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完成黄衢南高速公路我市段沿线的文保点调查和勘察工作。对廿八都文昌宫维修工程进行检查验收。指导督促上余大夫第、礼贤城隍庙等文物维修工程。四是举办和承办下列重大文化活动。成功承办了五彩我市元宵大型巡游活动,开展《我市本色》公演活动,参加××建市周年文艺晚会演出,做好中国(我市)蜜蜂文化节暨“兴工强市”广场文化活动周,积极筹备参加第届三山艺术节等文化活动。五是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行业自律和行业管理,成立文化经营行业协会印刷行业、音像制品、歌舞娱乐分会。制订并实施文化市场星级管理制度。同时加大节日期间文化市场稽查力度,共查处了家网吧的违规行为。

卫生方面:一是甲型副伤寒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全市共投入专项防控经费达万元,防止病源向外扩散,有效控制了副伤寒疫情的暴发;二是血防工作落实到位。投资多万元,开展碗窑乡筑坝灭螺工作,目前三条坝已完工,另外两条坝正在建设当中,从根本上达到控制钉螺的目标。三是集中开展麻疹无偿强化免疫接种。全市共投入万元,集中开展对全市万名适龄儿童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接种率达到,有效遏制我市麻疹流行态势。同时,认真落实儿童计划免疫疫苗免费接种工作,受到了群众的广泛欢迎。四是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到目前止,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人员达万人,占全市农业总人口的,共筹集资金万元。全市共有人次参保农民报销医药费用,发票金额万元,可报发票金额万元,实际报销金额达万元,平均每笔元,达到万元以上的人,达到万元封顶的有人大病住院实际补偿率为。在今年的筹资工作中,全市共有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家庭户,筹资总额元,参保率达。

体育方面:一是以争创省体育强市为目标,开展创建体育强镇活动;二是成功地承办了××市第二届运动会,并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二名、金牌总数第三名的好成绩;三是群体活动声势浩大。举办三人制篮球赛上、健康家庭健身赛,以及体育领头人乒乓球赛、乒乓球大赛、篮球大赛等节庆期间大型的体育活动;四是展农村体育活动;将农村体育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通过争取省体育局补助购置、奖励等多种途径,安装健身路径条,有个村新建了篮球场,对淤头镇永兴坞村乡村体育俱乐部进行了规划等等,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

历史文化走廊设计方案范文6

一、全力推进灾后住房重建,农村住房重建全面完成

(一)农村住房重建基本完成。市农村住房重建总户数(含维修加固)为451633户,其中,314989户维修加固房屋已于2008年全面完成;截至2010年6月底,新建的136644户已建成136048户、占总量的99.56%;已入住105672户、占总量的77.33%。314989户、8.7亿元的维修加固补助资金已全部发放到农户;新建补助资金24.013亿元已全部发放到位。

(二)城镇住房重建实现预期目标。截至2010年6月5日,全市城镇维修加固141512套、1537万平方米,已全面完工。全市城镇住房重建42958套、383万平方米,已竣工38769套,建成比例90.25%。全市城镇住房重建有序推进,进展较好,已建成了幸福家园二期、鱼凫新村、慧民苑、水乡人家、子龙安居房等项目。

(三)农村重建“三清一还耕”工作取得初步成绩。灾后农村住房重建已到最后决胜阶段,市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办和各灾区县(市)抓住“三清一还耕”(清理拆除板房和自建过渡安置房、清理废墟、清理环境,宅基地还耕)这个重点,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绩。全市共还耕宅基地51752亩,完成任务总量的78.15%;共拆除板房97716套,完成任务总量的64.34%;拆除自建过渡房24276套,完成任务总量的81.64%。

(四)城镇重建突出重点,着力打造特色场镇。目前,龙池、虹口、街子、泰安、西岭、花水湾、三郎等场镇重建已基本完成。突出龙门山脉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山地特色旅游恢复较快,龙池、虹口等场镇已接待大量游客。其余场镇正在加快推进建设中,预计9月底可基本完成15个特色场镇的打造。

二、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结构,形成组团式城市走廊带

按照田园式城市形态,全域形成组团式城市群走廊带布局的要求,加快中小城市建设发展。

(一)加快中心城区城市重大项目建设。2010年,中心城区以打通断头路、重要出入城通道及地铁建设为主,完善路网结构和优化道路功能,逐步形成一个以高速路、快速路、主干路和地铁为骨架,次干路和支路为基础,地面和地下交通优势互补、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保障公交优先通行,充分重视慢行交通的道路运行系统。目前,机场路东延线上跨红星路南延线立交桥6月底建成通车。一环路西门车站、羊西线、一环路高升桥上路口跨立交桥上已完成项目立项,现正在进行地勘、设计、招投标等前期准备工作,预计2010年7月份开工建设。东客站配套工程纬一路、二路上跨铁路立交桥预计年底完工。中心城区42座人行天桥建设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中心城区打通断头路建设中,长城片区A10线、A11线已建成通车,万石路、劼人路已于5月底建成通车。地铁工程一号已试运行,10月1日将投入运营,地铁二号线正在加紧推进。

(二)整体推进“四大新城”建设。二圈层的六个县城,按都市区“一主四副(四大新城)”的发展思路,按照都市区既连绵式又组团化的布局关系,凡与中心城区直接对接的重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统一规划,统一计划,统一安排,市和区县二级按分工责任共同实施,实现都市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大统筹。通过推进川陕路改造、国道317线老成灌路(郫县段)改造、天府大道新会展中心和海洋公园下穿隧道等重大项目,依靠快速出入城通道、城市放射性主干道及地铁、快铁等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路网密度,使中心城区与四大新城连接更加紧密。其中川陕路大天立交桥已于5月8日实现西幅桥通车,东幅桥梁正在进行东幅桥梁管线迁改及下部结构施工。天府大道新会展中心下穿隧道,已完成全部土方开挖和喷锚护壁工作,完成隧道主体6个框架段的底板砼浇筑,预计8月底形成通车能力。海洋公园下穿隧道,已于6月12日完成全部主体结构的施工,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0%,预计8月底形成通车能力。三环路龙潭立交桥、成汉路立交桥预计于8月底建成通车。

(三)以中等城市的发展目标,提升县城建设水平。加强县城建设发展的研究,按照中等城市的规模和田园城市“城在田中,园在城中”的特征,优化县城的城市布局形态;快速改善城市功能和环境质量,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以高端化发展为方向,加强产业园区建设的服务和指导,形成主导产业明确、各具特色、高端化发展的产业集群。今年市建委支持县城基础设施和特色街区建设项目共计50多个,努力提升县城建设的水平。

(四)提高综合城镇化水平,大力推进重点镇建设发展。重点镇是全域城市群的组团,需要按田园城市组团化形态加快推进重点镇建设。各重点镇立足打破区域界限,在更大的范围发挥带动作用,按照田园城市的形态优化城市规划,优化发展空间,壮大主导产业,实现“三化联动”发展;充分运用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统筹城乡资源、多元化筹集资金,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城镇功能和承载力;运用政策扶持措施,全面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步伐,加强城镇和农村社区管理,提升城镇化质量。上半年,34个重点镇招商引资预计到位资金3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

(五)一般场镇改造全面实施。代市政府起草印发了《关于全面开展一般场镇改造的实施意见》(成府发[2010]15号)文件及6个重要的配套文件,成立了一般场镇改造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全年50个改造镇计划启动实施改造建设项目257个、计划投资25亿元,同时各地还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公共设施建设项目,确保年底一般场镇改造初见成效。各地统筹场镇内外建设用地资源,为引进社会资金投入场镇改造做好前期基础准备。目前,金堂县与市小城司进行融资合作,共涉及11个乡镇,融资总额达6.17亿元,已到位资金2.4亿。郫县的花园镇资源优势积极转化为资本优势,引入广东广晟集团整体实施场镇改造。在大力引入社会资金投入场镇改造的同时,各地加大政府性资金投入,支持区位条件较差,难以引入社会资金改造的一般场镇。市一般场镇改造以奖代补专项资金5000万元的补助开始下拨,双流县计划配套资金约5亿元,新都区计划配套资金2000万元,金堂县匹配以奖代补资金1700万元,减免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蒲江县匹配资金注入国有平台公司,为一般场镇融资改造提供条件。目前,市一般场镇改造以奖代补专项资金5000万元的补助已送市财政局准备下拨,改造项目共开工150个,完工80个,风貌改造开工10万M2,道路改造开工80KM,雨水管网下地完工30KM,污水管网下地完工30KM,小三线下地完工25KM,公建配套项目完工20个。

(六)天府古镇整治向纵深发展。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历史文化名镇,加大城镇整治力度,增添配套设施,提高服务功能,改善城镇形象。黄龙溪镇投入上亿资金封闭整治,扩展了文化活动场所和内容,古镇起步区面貌焕然一新;新场镇的整治,政府投资与社会资金投入并举,已初现成效;安仁镇的世界博物馆小镇项目,有序推进;街子镇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同步整治城镇形象,受到社会赞誉。加大历史文化古镇古村的发掘和申报,新增添市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目前全市已有历史文化名镇23个(国家级5个、省级10个、市级8个),历史文化名村3个。

三、按照现代田园城市历史定位,积极促进农村加快发展

充分注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在加快城镇体系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我市农村四大基础工程之一,是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的综合性项目,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推广运用灾后重建的政策措施,强化统筹配合,全市确定了21个结合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点位。建立和运用好农房建筑设计方案图集库,提高农房建筑设计水平。拟2010年入库600个农村居住区项目方案,300个农房建筑单体方案。目前已落实资金100万元,启动该项工作。按照《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强管理力量,今年已下拨资金160万元,用于村镇建设质量安全协管员队伍建设;加强项目的设计指导和工程监管,确保“四性”的落实。目前,全市启动21个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均完成项目规划设计,大多数通过审查,一部分正在修改完善。其中金堂三溪镇、蒲江县大兴镇米锅村、新都区军屯镇静平村、都江堰柳街镇鹤鸣村、郫县花牌村、双流县永安镇、三星镇、大邑县安仁镇三河村等点位已动工,开工面积达45万平方米。

(二)增强川西林盘保护和整治利用力度,充分展现田园城市的特色。根据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和城乡统筹发展示范线、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以及城镇周边,以“连线成片,聚点成群”的思路,优化川西林盘保护点布局,通过聚居林盘配套设施和环境整治、农房改造,改善林盘人居环境,引导农民多种形式集中,传承和突出特色。今年按照田园城市建设的发展要求,完成全市林盘保护利用规划的优化调整,继续筛选确定一批整治利用试点示范点,加强林盘示范项目的指导和支持。目前,均已启动实施,其中纳入今年民生目标的50个林盘整治已完成27个,其余均已开工,正在建设。

(三)已建成农民集中居住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日趋完善。2009年市、县二级设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专项资金,完善已建成集中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今年继续支持各区(市)县全面完成已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完善。

(四)结合“198”功能区建设,推进中心城区新型社区建设。继续强化对中心城区新居工程建设的指导和协调,加快新居工程和新型社区产权办理,结合198功能区建设,指导五城区完善新型社区建设方案。目前,117新居工程在建249万平方米,198新型社区在建267万平方米。

四、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

(一)扎实抓好出入城通道治理。按照市环治办《关于印发<市中心城区主要出入城通道环境容貌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成环治办[2009]108号)文件要求,我委立即召开了出入城通道环境容貌专项治理(以下简称容貌治理)动员会,对容貌治理工作内容及相关要求做了周密布置和安排。其中涉及中心城区的,安排市建筑设计院和中心城区建设局对10条进出城通道沿线从三环路至所在行政区范围容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摸底,并及时开展容貌治理行动,有的区还进行了除10条进出城通道外的延伸治理;各郊区(市)县结合林盘整治、农房风貌整治等积极做好所涉通道环境容貌整治工作。通过半年的治理,成灌高速、成彭高速、成温邛高速、成青快速路、城南高速、成绵高速和成渝高速等重要出入城通道两旁的广告、建筑立面都等到了有效治理。

(二)继续推进特色示范街和外环生态带建设。今年前确认锦江区东大街、新开街,成华区新鸿南路、建设南新路,金牛区老成灌路西门车站至金牛宾馆段、锣锅巷至一环路段,青羊区琴台路、锣锅巷至一环路段,武侯区玉洁东街、红瓦寺街,高新区肖家河北街、紫荆南路12条特色街道打造。其中,琴台路采用传统复古手法,与宽窄巷子连成一片,交相辉映;老成灌路西门车站至金牛宾馆段将以城西老商贸圈到生态田园城市的自然过渡为主题,充分展示国宾礼都的风采;锣锅巷至一环路段对该区域内的佛禅文化、商贾文化及水文化进行了有机整合与统一,展现了该区域的历史底蕴及人文气氛;东大街再现金融街风采。目前已完成了五个城区10条特色示范街区设计方案的审查把关,全面进入实施阶段。外环路生态带建设上半年共完成房屋拆迁392.4万平方米,占拆迁总量的53.8%。并在去年已完成绿化建设3880余亩的基础上,11个区(县)明确了本年度的三项绿化工作重点任务:1公里示范段、50米固定防护林带、300亩景观节点,已完成选址,正进入方案设计工作,部分区(县)已正式实施。同时由市建委实施的成南、成渝立交桥区域绿化改造,成龙路立交区域绿化建设基本完成,面积共约23万平方米。

(三)推进绿地清理和建设。新增10个1000平方米以上的绿地目标,已完成8个公共绿地的设计方案评审,进入实施阶段。其中兴光华公司已全面完成了青羊区苏坡乡88亩的公园建设。对我市五城区和高新区建成区范围内的公园及公共绿地现状情况进行了联合检查。中心城区绿地清理目标,我委牵头普查城市公园、历史文化公园、街头绿地、小游园广场、滨河绿地、高压线走廊绿地,重点检查了82个公园绿地,其中公园27处,公共绿地55处。查处餐饮场所(含茶铺、咖啡吧、大排挡等)、停车场、网吧及其他经营性建筑侵占绿地的行为165余处。

五、以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为重点,加强建筑市场监管

(一)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出台了《市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市关于对建设工程施工扬尘整治强化监管的通知》;拟定《市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办》(征求意见稿)、《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在全市建设施工现场生活、办公区,项目出入口区域实施物业化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投诉处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着手《质量监督细则》的修订工作,制度建设为进一步规范质量安全及施工现场监督管理夯实基础。

(二)积极开展建筑施工安全大检查和各项专项检查,杜绝安全事故发生。一是组织检查组对各区(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安全工作和全市68个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含灾后重建工程)、地铁建设施工安全情况进行了检查;二是加强深基坑施工安全监管力度,修改完善《市建筑工程深基坑安全技术规程》,组织基坑施工人员安全能力专项考核,召开深基坑汛期施工安全专题会,编制汛期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等;三是针对片区工地、临主要干道工地及安全管理薄弱的产权(租赁)单位开展专项机械设备交叉大检查,四开展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在岗情况专项检查,加强对各方责任主体履职督察。对检查出的问题和安全隐患要求及时落实整改的同时,对相关责任单位和个人进行了处罚。

(三)继续推进制度完善,加强建筑市场管理。继续推进工程项目电子化投标报名管理,自去年12月1日开始试行网络投标报名以来,共发放建筑企业市场主体信息卡1900余张。积极协调解决工程款和民工工资拖欠及纠纷问题,防范化解建筑民工工资拖欠风险。上半年市清欠投诉受理服务窗口共接待处理各类投诉上访案件57件,涉及拖欠金额约1.38亿元,处理率100%。全面实行建设市场网络信用评价管理制度,加强对建筑类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的信用管理,全市打印生成网络信用记录评价表约6300余份,信用管理系统已录入6600余家建筑业企业的信息资料。规范建筑行业实名制用工,加强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维护民工合法权益。今年,我委代拟的《市建设领域防范拖欠农民工工资管理办法》(送审稿)已于2010年6月22日以政府令168号公布、2010年8月1日正式施行。

(四)专项整治扬尘,重拳出击乱象。一是根据各个时期扬尘治理的特点,分别布置安排了土石方开挖、总平面施工、春节后复工、市政工程等专项整治检查,对380家违规单位给予行政处罚,对整治扬尘不力多次被处罚的104家单位进行不良记录扣分并列入黑名单重点监管;二是细化现场标准,开展社会监督,制作扬尘整治“六必须、六不准”宣传画,通过媒体对违规制尘104家工地进行曝光公示。

六、2011年重点工作安排

今年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为明年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明年,我们结合实际,扎实工作,奋发有为,推动我市城乡建设事业再上新台阶。

(一)全面完成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工作。努力抓好农村住房重建的收尾工作,督促实施好“三清一还耕”。加快城镇住房重建的协调力度,确保在10.1前全面建成可入住,同时结合城镇住房重建,抓好灾后城镇重建,提升灾后重建场镇的形象和整体功能。加强对灾后重建集中小区的管理指导工作,积极做好服务,加快房屋装修进度,实施群众尽早入住。

(二)统筹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扩大城建资金来源,保障城市建设进程。深入研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最大限度的吸引社会投资进入重大城建项目建设,通过多渠道筹措城市建设资金。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发挥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发挥投资公司融资的主体作用,吸收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扩大城建资金总量。二是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区缓堵保畅工程措施。下半年,为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区缓堵保畅措施,我委还将陆续开工中心城区节点立交4座,同时将有川陕路大天立交桥、天府大道新会展中心下穿隧道、海洋公园下穿隧道、三环路成汉路立交桥等10座陆续完工通车。启动第三批21座人行天桥建设,预计年底前建成。打通长城片区B1线和万石路2条断头路。三是完善和强化定期专项协调机制。针对于目前重大项目建设中存在的拆迁难、协调难等问题,在定期召开重大办例会和专项协调会的基础上,对涉及军队、铁路、省级交通、水务等特殊部门,建立专项定期协调机制,成立协调联络小组,指定联络人,定期召开协调会,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发生的问题,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四是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全面统筹机制。为对中心城区项目开工建设和占道打围进行更加有效地监管,我委将结合我市建设领域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占道和建设项目全面统筹机制,与市城管局、市公安交管局建立联动机制,对中心城区占道开挖及开工情况进行科学统筹和监督管理。

(三)大力推进市域新型城镇体系建设。一是全面提升县城功能和形象。加大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增强城市承载能力,把县城发展成为产业发展核心,承接经济、人口转移的重要载体。按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要求,完成1—2条县城特色景观街区建设。全年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完成投资30亿元。二是加快重点镇建设。增强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增强城镇功能和承载力,加强城镇建设管理,为农民进镇创造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条件;统筹整合与周边乡镇的资源,壮大主导产业、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强化三次产业互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联动发展,为农民进入城镇创造就业机会。三是大力推进一般场镇改造。强化配套政策落实,充分发挥国有投资平台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工作指导和目标督查,实现年底50个一般场镇改造初见成效。同时启动在4条田园城市示范线上的50个之外的一般场镇改造工作。四是进一步加强古镇保护和利用。进一步规范我市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强化建设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审查。加大对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性建设和开发利用,完成《天府古镇羊皮》的编撰和出版,深入开展天府古镇的宣传推介,进一步提升天府古镇的发展水平,扩大天府古镇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