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的总体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文化的总体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文化的总体规划

校园文化的总体规划范文1

一、土地管理文化体系的构建

以“土地法学”课程为例,不应从纯法理学的角度来组织教学,而应该以土地管理的具体工作为导向,分析每项法律、制度、政策产生的背景、实施状况,要让学生明白在“土地法学”这门课中,包含了土地管理的文化,如土地产权保护文化、耕地保护文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文化、科学合理规划文化、可持续利用文化。

(一)土地产权保护文化

土地产权管理是土地管理工作的核心。在现实工作中,由于权属主体不清,权责不明导致的矛盾与纠纷层出不穷,可见土地产权保护非常重要,尤其是农民的土地权益保护。在“土地法学”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物权法》的出台进一步强化了土地产权的保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土地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切实维护群众土地合法权益的认同感,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碰到与土地产权相关的问题时,切实保护产权人的利益。同时也要让学生加强产权保护政策的学习和研究,进一步推进土地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耕地保护文化

耕地保护意义重大,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耕地保护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耕地数量保护;二是耕地质量保护;三是耕地生态环境保护。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国划定的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耕地的数量,还要保证这18亿亩耕地的质量及生态环境。数量保护是基础,质量保护是关键,生态环境保护是升华。如何加强耕地保护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目前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并且把耕地保护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中,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耕地保护工作的开展。但这些基本上都是通过行政的手段来推动的,耕地保护观念尚未真正深入人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强调土地管理工作中耕地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清楚了解保护耕地不仅是耕地数量的保护,更重要的是耕地质量的保护及耕地生态环境建设。

(三)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文化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当今土地管理工作的主题,并且已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上升到了优先战略的高度。土地作为一种资源,面临着禀赋的差异和供给的瓶颈,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剧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失控,大量的优质耕地被城市建设所占用,城市建设用地呈现高度粗放趋势。在农村,耕地粗放利用、撂荒及非农建设现象也层出不穷。粗放利用的背后是制度的缺失,归根到底,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文化的缺失。因此,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文化的理解与认同非常重要,这是推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证。要真正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就应切实执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减少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

(四)科学规划文化

目前,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接近尾声,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坚持了土地管理的基本国策,严格遵循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及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坚持“双保”方针,体现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思想的科学性与前瞻性。但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多种矛盾与冲突,尤其是在县(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往往受到各方面的干预,使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受到质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原则是不可动摇的,但在修编过程中,对规划目标的平衡也是科学性的体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应体现科学性,但是其执行必须是严肃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权威性。因此,科学合理地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严肃认真地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是一种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才能确保土地管理工作的可持续性。

(五)可持续利用文化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土地利用管理的最高目标。要做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必须做好前述四方面的工作,即要加强土地产权保护,增强耕地保护意识,坚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科学规划。具体来看,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包括经济效益可持续、社会效益可持续及生态效益可持续。这三种效益同时贯穿于土地产权保护、耕地保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及土地利用科学规划之中。因此,土地可持续利用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它相对比较宏观,统领土地管理的各项文化,是属于更高层次的文化。

二、土地管理文化传播的途径

土地管理文化的传播可以贯穿整个专业课教育的始终,除了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播外,还可以由有学生向学生传播、由学生向外界传播。土地管理文化传播的途径是多样的,包括了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社会实践及校园文化活动,从土地管理文化传播的效果来看,这四个途径是逐渐递进的。

(一)案例教学

教师在“土地法学”的课堂上向学生传播土地管理文化,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采用案例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方便教师对其中蕴含的知识点进行提炼,同时也便于教师对土地管理文化的总结。另外,采用案例教学,其教学的过程相对比较生动,学生很快就能接受。教师结合案例进行讲解,将其中蕴含的土地管理文化传授给学生,可以将土地管理文化更加具象化,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土地管理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这些案例可以是文字性的,也可以是视频、音频类的。

(二)情景模拟

课堂的案例教学是土地管理文化传播的基础阶段,是对具体土地管理文化的认知层面,而课堂情景模拟则是土地管理文化传播的理解层面。学生通过自编自演情景剧,加深对土地管理文化的认知,逐渐上升到理解层面,同时也是土地管理文化开始向外传播的阶段,主要是在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传播。在这个阶段,还需要教师的继续指导与点评,及时纠正在情景模拟过程中出现的认知与理解偏差,进一步加深对土地管理文化的理解。学生自编自演的情景剧主题多与土地征收、农村土地流转、耕地保护及土地违法调处相关。

(三)校园文化推动

土地管理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能够很好地推动其传播。例如,在中国地质大学,地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土地文化及土地管理文化成为了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地学文化传播的平台来推动土地管理文化的传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使土地管理文化在校园内进行传播,这是土地管理文化向外传播的阶段,同时也是逐步认可相关土地管理文化的阶段。“土地日”宣传活动成为了“土地法学”课程宣传土地管理文化重要的阵地。结合每年“土地日”的主题,通过举办学术报告会、张贴宣传海报、条幅签名、咨询解答等方式来宣传“土地日”的主题,将国家土地管理的方针政策融入到宣传活动中,培养学生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意识,增强学生对《土地管理法》的了解。这个过程就是土地管理文化传播的过程,对于参与活动的学生而言,也是土地管理文化认同的过程。

校园文化的总体规划范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对策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一个在各类学校中都经常提到的一个名词,虽然对于其定义众说纷纭,但是对于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提升学生素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起到正面和积极的激励作用这一点上却是大体一致的。校园文化是一个高校重要的精神财富,是高校办学资源中很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评价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同样作为高等院校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由于其自身在育人上的独特定位,其校园文化建设除了上述作用外,更需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提高学生的职业自豪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二、新时期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006年以来,随着100所国家建设示范高职院校和100所骨干高职院校的战略实施,国内高职院校围绕培养工学结合的实践型人才这一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和特点,在强调传统的“德育、智育、美育”的作用外,越来越注重凝练文化育人的特殊功能,在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定位不明确

高职院校大多是从原来的中专和中职转变过来的,本就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一直没有自己独立的育人体系。这就造成了一些高职院校一味地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成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的翻版。并在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上脱离实际,盲目地模仿普通本科院校的文化建设,缺乏职业教育的特点;或者沿袭过去的中职学校的特色,没有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高度和内涵。

2、未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当中

多数高职院校都有完善的未来发展战略,但是有关校园文化的长远规划却少之又少。近年来虽然有部分高职院校也通过招标的方式,聘请专业文化公司来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但是由于并未将其纳入到学校的长远发展战略当中,也没有让师生广泛地参与该项目,势必会造成花了钱,做了很多的LOGO和文件,但是由于没有广泛的参与基础,最后没有效果。

3、承载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层次太低,且存在重技能轻素养的倾向[1]

有的高职院校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生的课外文化娱乐活动,片面地认为只要是活动多了就等同于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成绩。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层次较低,文化内涵不足等现象。同时高职在育人方面存在着功利性的倾向,只是注重对于学生工作中需要的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学生的软实力则不是很关注,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4、校园文化建设保障不完善

部分高职院校认为高职院校首先要做好的是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招生就业这类硬件建设,至于校园文化这类软件建设工作则缺少相应的组织支持、人员配置和经费投入,致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了真正的空中楼阁。

5、对校园文化的新载体网络应对不足

进入21世纪之后,网络逐渐成为校园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这和传统的方式有着极明显的差异。而高职院校对此却应对不足,没有针对网络虚拟化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引导,致使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而耽误学业。

三、新时期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针对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有以下对策:

1、凝练适合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大多是面对特定区域的,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因此高职院校应立足于区域经济,与区域企业互动,从而形成校企互动模式。不过无论什么样的模式,都要是适合学校自身特点的。比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以农林水为特色的,其在发展的时候就关注和这些行业的对接。只有适合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够激发学生的职业和创新精神,引导高职学生增加求知的自觉性和解惑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形成。

2、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2]

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感染性教育力量,对高职生的思想健康和知识技能均有巨大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的领导应立足于院校发展战略的高度,结合院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并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对院校校园文化进行重新设计、全面塑造。高职院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院校建设和发展的轨道,就要针对整体办学方向、发展目标,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

3、明确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

高职由于其地位的尴尬性,多年来一直存在着办学理念不清晰的问题,这也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性。在新时期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对高职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等多方面的需要。真正实现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教育与科研开发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出企业一线所需要的技术性人才。

4、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针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保障不力的问题,应该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队伍建设和加大经费投入三方面入手。高职院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学校预算,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专项划拨大学生文化活动经费,同时要严防这些经费被挪作他用。同时各院系、各部门要积极支持校园文化建设,要通过相关政策吸纳社会、企业和个人资金加快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蓬勃开展。

5、构建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

学校应该全面把握网络环境下学生的思想动态,高度重视和正确引导学生的网络行为。在日常的教育当中要增强大学生上网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规范并引导他们的网络行为。但是也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全面去否认网络。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网络,积极推动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意识,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其文化素养。

6、强调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结合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各行业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但是必须和企业接轨才能真正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关于这方面近年来很多学校都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这些年就在不断探索和企业的合作途径,主要是通过组建订单班的形式,引入企业全过程参与高职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环节,学生通过暑期实践的形式提前熟悉企业的业务运作,这样学生一毕业就可以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减少了试用环节。

四、结论

高职校园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劳动技能的地方,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地方。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在校师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大力加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对于学校的发展有利,更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注释】

[1]刘长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苏州大学学报,2011.

[2]吴敏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9.

[3]马必学、郭沙.论高等职业教育品牌建设.中国高教研究社,2004.

校园文化的总体规划范文3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1]作为维系大学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校园文化对高等教育以及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而校园文化品牌作为一所大学无可替代的校园文化薪火相传的外在形式,体现了高校的特色和优势,是大学实力的一种标志,因此有必要在新时期、新阶段,积极打造优秀、卓越的大学校园文化品牌。

一、大学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内涵

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在现代社会其作用自不待言,正如美国著名广告专家莱利•莱特(LarryLight)所说:“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战争———以品牌互争长短的竞争,商界与投资者将认清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重要,而拥有市场的唯一途径是拥有具有市场优势的品牌。”[2]同样,校园文化品牌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旗帜,是一所学校凝聚力、吸引力的外在表现形态。学校要和谐发展,必须有一种凝聚人心的校园文化品牌。这一品牌背后代表一种环境,一种氛围,一种理念,更体现一种精神。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制约功能,这些功能一旦形成就会产生能动、持续的教育力量。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他还说过:“我们要教整个的环境表示艺术的精神,使形式与内容一致起来。”校园文化品牌培育需以和谐发展为理念,传承中华精髓;以强化行知思想建设,创造人文环境;以展示个性魅力,凸显办学特色,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建设,促进发展。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对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办学水平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培育校园文化品牌是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增强学校整体育人功能的重要手段。

二、大学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意义

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校园文化品牌的创建与培育则是保证校园文化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科学发展的有效路径。以品牌为导向和依托来传承与发扬体现时代精神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仅对进一步深化大学教育理念、提升大学软实力、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对引领学生精神成长、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培育校园文化品牌,深化大学教育理念国内外不少名校都有自己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了“千数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文化宣言。由此可见,“求真”这一类优秀校园文化品牌,指向了教育的本质———不仅培养人,塑造人,更要培养有生命、有个性、有思想的“真人”。学校文化是一种巨大的教育资源,其历史的厚重感升华为一种校园精神,使整个学校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文化氛围,能让人自然而然地受到它的熏陶和同化,产生一种集体的荣誉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潜在地支配、制约、引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人生理想和行为习惯。大学文化品牌的作用,能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层面,从各方面深化大学教育理论,构筑尊重、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反过来使学校的教育理念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持久的生命力,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客观上自然形成同心同德、团结奋进的校园精神。

(二)培育校园文化品牌,引领学生精神成长如同基于市场需求的产品有生命力一样,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也应该有生命力。所谓具有生命力的大学校园文化品牌,指教育不仅要重视科学知识的发展,更应该重视学生潜在人格的发展,校园文化品牌精神将影响学生的精神成长、成型。就生命力本身而言,学习上体现为健康心态和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和创新能力,但在精神上,则倡导“理性选择”及“高尚人格”。换言之,我们应该将勇敢、自信、诚信、道德的人格塑造放在第一位,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人格进步。一个团体,如果没有文化的积淀,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个人,如果仅有热情和能力,没有深厚的思想底蕴做支撑,也难以不断超越自我。大学校园文化品牌就精神层面而言,在社会道德日益滑坡的当下,尤其需要“精”与“纯”。大学文化品牌的培育应该将其放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全局中去思考,通过品牌培育的长期战略规划去进行精心呵护和全力塑造,并充分考虑品牌的运行情况和实际成效,以培养师生对校园文化品牌的认同感,春风化雨般地实现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短视行为将不利于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和功能的发挥,更谈不上引领学生精神成长。

(三)培育校园文化品牌,提升大学软实力“软实力”是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大学的软实力是大学与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的精神、文化、制度等要素相互作用所体现出来的综合力量,包括大学影响力、文化力、公信力、精神力和话语权等。[3]校园文化作为大学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对一所大学的科学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品牌的力量,不仅熔铸在大学的创造力和感召力之中,还使学校能更好地拥有为社会广泛认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培育校园文化品牌的过程中,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能够得以凝练和提升,进而在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以品牌的力量和效应带动和促进学校识别度和影响力的提高,从而为学校的发展拓展良好的环境和空间。从这个角度来讲,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构建独特的校园文化品牌能有效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从而使软实力的提高成为推动高校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培育大学校园文化品牌的对策

(一)以人为本,提升校园文化品牌1.校园文化品牌的核心要体现“人性”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赋予文化制度以“人情味”,增强人的主体意识,把科学管理和以情管理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制度的设计要体现对于师生的认同和尊重,体现平等、公平精神。认同和尊重会更大地激发工作热情,而平等、公平则能更好地发挥文化建设制度的潜能,从而促进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与建设。[4]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要紧密结合师生的需求,注重环境的营造,不仅要给师生一个宁静、整洁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硬件设施,还要给他们一个相互合作、荣辱与共的人际环境,使大家在和谐的氛围中幸福地生活、愉快地学习和工作,让文化建设从物质和精神上实现独特的品牌追求。2.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要尊重“个性”品牌建设虽从宏观入手,具有不同层面的操作性,但品牌的树立最终不能与学生的个性发展背道而驰,相反,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品牌背后的旨归应是以“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为目的。只有尊重个性的品牌,才能赋予校园文化制度以新的内涵,把“发展”作为主线,并与学校各项制度相辅相成,互相渗透,构成一个完整的、动态的、层次性和递进性的校园文化体系。没有个性的教学,无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归根结底,倡导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就是要以人为本,引领生命的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的总体规划范文4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3―0024―01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其所承载的校园文化是立校兴校的灵魂。健康向上、丰富深刻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持久的渗透性和坚不可摧的稳固性,对于拓宽学生精神视野具有无法比拟的积极作用,是一所学校凝聚人心、展示形象、提高品位的重要载体和综合办学实力的直观反映,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广大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更具有积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1. 重视不够,地位不突出。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和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校园文化建设普遍重视不够,把校园文化建设仅仅作为办学附属品,没有纳入学校长远发展总体规划,制订和落实必要的建设措施,重点培育和经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轻视校园文化在育人功能中的辅助、支撑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形成足够强大的育人“气候”。

2. 朝令夕改,缺乏系统性。多数农村中小学换一任校长,就改变一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和规划,实际建设工作不以科学规律为主线,被动遵从个人意志,也有的农村中小学为应付各类检查、验收和评比,盲目、批量照搬照抄,搞突击式、运动式文化嫁接,表面上景象繁荣、花里胡哨,实质上华而不实;二是缺乏科学合理的系统规划,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整体建筑布局、风格,以及当地人文环境、学校历史传承、德育智育工作等相剥离,校园文化建设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融入学校主体工作。

3. 贪大求全,堆砌速成版。校园文化建设涵盖建筑风格、校园布局、环境氛围、制度建设、办学历史、地域特点等内容,但如果违背文化建设自身发展与完善的内在规律,刻意打造速成样板,亦会造成浅显轻浮、矫揉造作的后果,反而有失深度与厚重。目前各地在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乏任意堆砌、强行叠加的片面做法,校园文化建设虽然包罗万象却顾此失彼,经不起时间沉淀和历史检验,结局只能是昙花一现。

4. 经费不足,投入无保障。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稳定、持续的经费投入作保障,但受目前学校公用经费限制,广大农村中小学基本上都没有设立校园文化建设专项经费,临时修补成了基层工作的通病,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刷一刷墙壁、贴一贴标语、挂几幅宣传画之类的投入层面。特别是办学规模较小的农村中小学,自有公用经费勉强可以维持日常办学需求,用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专项经费更是捉襟见肘,微乎其微。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 更新传统观念,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广大农村中小学和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把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到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教学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努力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改变传统观念,打造符合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精品工程,重点要克服盲目应付、消极应对和行政干预过大、经费投入不足等现实困难和问题,引领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走出误区,以期发挥对学校智育工作的有益补充和对校园德育工作的有力支撑,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2. 集思广益,做细做实长远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蓝图。这个规划既要充分考虑学校当下办学实际,也要兼顾长远发展大计,紧密联系日常教学工作。规划内容要涵盖历史传承、办学定位、建筑布局、氛围营造、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明确组织机构、实施步骤与保障措施,有章可循,按部就班。特别是要明确经费、组织和考核评估等具体保障机制。对于经费保障方面,学校要每年或每学期列支一定比例的公用经费专项用于校园文化建设,力戒小打小闹小投入的片面做法和拆东墙、补西墙的无谓耗费。

校园文化的总体规划范文5

一、书法氛围的营造必须遵守相关的原则

1.因校制宜的原则。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特点,如占地面积、建筑风格、学生人数、教室数量、环境状况、财力资源等。我们要根据学校的特点,实施书法环境氛围的打造。

2.总体规划的原则。学校的书法氛围的营造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零敲碎打,要有总的思路,在具体落实的时候可以分步实施。制定总体规划时应该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特别是注意听取那些有传统内涵既懂美术又懂书法专业人士的意见。

3.自然点化的原则。书法氛围的营造,并不在花多少钱,增添多少景物,重点和难点是自然点化。作为一所学校,或者原来有的一个场景,就有许多我们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东西,我们只要有心去琢磨,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点化,便能推陈出新,给人以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感受。

4.寓教于乐的原则。要让学生爱上书法,学习书法,首先我们必须在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上下工夫。那就要求我们这些书法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去涂鸦,去玩书法。我们在书法氛围营造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这很有难度,但经过努力还是可以做好的。

5.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原则。创建书法特色学校,并不排斥学校原有的一些传统和亮点,营造书法氛围,更应该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相结合。

二、书法氛围营造的重点区域

1.校门周边。这是学校的门面,也是学生家长或者来访者进入学校的必经之地,书法氛围营造的要点是先声夺人。

2.绿化休闲区。这是广大师生课余经常光顾的地方,绿树成荫,环境优美,也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最佳之地。

3.校园围墙。这常常是被人们忽略的地方,但如果运用得当,在营造书法氛围时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这是因为围墙展线长,面积大,便于展示书法艺术,还可以渲染和衬托校园内其它景物,并相得益彰。

4.专用教室。是学生上书法课的地方,除了必需的教学设施以外,要强调书法氛围的营造,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跃跃欲试的体验。

5.书法展示教室。学生优秀的书法习作要及时地展示出来,这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书法的极好方法,这就需要有一个展厅,哪怕是小小的。这既是学生相互交流的平台,更是学校向社会展示书法教育成果的地方,也是营造学校书法氛围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6.走廊橱窗。在校园里,走廊、橱窗随处可见,也是对学生进行书法艺术教育的极好地方。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好这些场景,营造出书法艺术的良好氛围,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

校园文化的总体规划范文6

关键词:高校; 校园景观; 设计

中图分类号:S759.9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5-(页码)-页数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各地的大学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新建的校园景观上普遍存在着风格上的趋同,环境上的破坏,空间上的冷漠,情感上的缺失等问题。

1 大学校园景观的构成

每一所大学都有其不同的发展历史,大学校园环境的景观设计应区别于城市建筑景观,担负起积淀学校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取向等责任。良好的校园景观给在校师生一种奋斗的感染力。大学校园景观整体设计应努力体现大学的场所精神,将设计理念融入景观之中,通过对它的物化,具象的形态表达思想,传达丰富的文化内涵。

多样化的行为需求、多层次的交往领域、多重结构的环境、多元化的文化特质是高校校园景观主要的构成特征。如图所示。

图1 现代大学校园景观的构成

2 大学新校区景观设计原则

大学新校区景观的规划设计要从大环境出发,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出发,为其创造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需要的交流、运动、思考空间; 要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注重校园景观的教化作用,以助于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留下美好的人生回忆。

2.1 延续性原则

大学校园是嵌在城市这个大环境中的,在校园景观设计之初,首要的是和谐处理校园景观与周围社区环境的关系,尤其是校前区这个由外环境到内环境的过渡之处。其次,每个学校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脉,景观设计要做到延续、拓展并创新校园的历史文脉。再次,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应在校园总体规划指导下进行,应是校园总体规划的延伸和拓展,必须强化校园总体规划的原则和特色。

校园景观要与校园建筑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追求建筑“场”在自然环境中的意境。应尽量让原有山林坡地、水面自然地融入校园环境中。

2.2 生态性原则

生态是环境景观设计永远的主题,尊重、注重保护和利用现有的校园自然景观资源,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相互补充,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校园生态环境是最根本的原则。在设计之初,要对高校的场地进行细致考察,要经济合理地利用现有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实现自然适度索取与最优回报的平衡,以达到共生、共荣、共存、共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校园景观设计的出发点不应是繁复的人工堆砌,清新的空气比人工景观造型本身更有实用价值,大量绿色植物的配置可令空气清新,使学生不易贪睡和疲惫,保持清醒的头脑。

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中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几乎所有的名校都有着令无数莘莘学子骄傲的校园环境。以原有的山坡、河流、湖泊、绿地、树林等自然景观作为校园景观环境格局的构架,是建筑优美校园的重要手段,有助于营造出山青水绿、草木叠翠的生态校园。校园景观宜以植物造景为主,且以乔、灌、草复层绿化为佳。

2.3 人本化原则

以使用者学生和老师为中心,以他们的行为作为模数和参照,形成完善、安全、舒适的,供师生学习、交流、聚散、步行休闲、文化娱乐、夜间照明及生活的系统。

这个原则要求景观设计师从大处放眼,细处着手,考虑到不同功能分区,例如中心活动区、教学楼、食堂、宿舍、住宅等周边的活动场所不同的功能需求,中心区的景观设计做到轮廓明显,方位标志突出,道路直达便捷,色彩对比强烈,视线走廊通透。户外学习空间则要幽雅、安静,用植物围合成半封闭空间,有可停可歇的坐凳、亭廊、花架等设施,夜晚照明好; 还应考虑到不同场所的植物配置,以便利用植物组景来形成不同的环境; 还要从校园的使用主体出发,考虑到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地域性等特点,兼顾全面性与细微性。

2.4 人文性原则

校园环境不仅要为学习及学术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为塑造学生的素质提供一定的场所。校园景观环境应能体现特殊的文化精神,能更大限度地激励学生、教师职工的内在精神特质,潜移默化,感染人的情绪,提高人的道德品质、艺术修养,完善人格,保持学校蓬勃向上的气质。

3 大学新校区景观的设计方法

3.1 本土特色的环境风格

充分利用校区内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环境,创建浓郁的本土特色,是建筑富有精神内涵的校园景观的重要方法。浙江大学新校区设计思想“曲水流觞”源于《兰亭集序》所记述的一次东晋文人在浙江兰亭的盛会,此意境与杭州的江南地域相吻合,也与大学的文化气质相吻合,成为浙江大学富有特色的主题景观。

3.2纪念性环境的创造

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利用反映校史的建筑、雕塑、碑刻、纪念林、地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校园精神。在学校新建和扩建中,可设置一些纪念性环境,如杰出人物、教育家的雕像、纪念园、纪念林、壁画、纪念亭、小品等,突出文化内涵和传统精神。

沈阳建筑大学的校园景观设计用水稻、作物和当地野草等最经济的元素来营造一个校园环境,形成独特的、经济而高产的校园田园景观,显现出场地特色。让学生在现代城市环境中,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能感受到自然的过程、四时的演变、作物的春秋和“民以食为天”的道理。 收获的稻米――“建大金米”目前已被作为学校的礼品,赠送给到访者。将旧校园的门柱、石碾、地砖等结合到新校园环境之中,使历史的情感得以延续,使校友回母校时有亲切感,也使学生在平常的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母校历史的延续。

3.3 现代精神的融入

在设计中加入反映现代学校教育宗旨,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的现代精神,体现学校前进的朝气是必不可少的。可用一些抽象的、现代感较强、质朴或现代的材料制作雕塑或标志物。例如河北大学新校区的教学楼间就采用了摩尔的现代雕塑,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美感教育。

4.实例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景观设计

4.1项目概况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位于宣城市南部文教创意园区,薰化路以西,科技路以南,彩金湖以东,环城大道以北,总体规划用地面积169公顷。改变校本部只有工科的办学模式,新校区将建设成以工科为主,文、理、医、商、法、管理、艺术等多科同步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基地整体西高东低,西侧为丘陵山地,东侧主要为农田、水塘及一些村舍,清溪河穿行其中,自南向北汇入扬子鳄湖。

4.2一心三轴,一带四片,书山学海,岛翠墨香――体现生态性、延续性、人本性、人文性的景观结构布局

一心――从清溪河引水,在校园中心低洼处形成集中湖面。利用山体截洪沟收集雨水,依山就势形成三道涓涓溪流,汇入中心湖景――天鹅湖,这里是整个校园景观的核心。养殖合工大培育的黑天鹅,作为本部校园文化的传承。

三轴――由主入口尚新广场和山顶厚德亭组成的南北向的人文主轴,以及由东西向景观大道形成的笃学和崇实科技副轴,作为展示合工大历史和校园文化窗口,同时它们是沟通校园东西向交通的绿化步行带。

一带――作为校园与薰化路自然分隔的清溪河,采用自然驳岸,缓坡入水,将其打造成一条灵动的、自然生态滨水景观带,做为展示校园景观的窗口。

四片――将四片教学生活功能区设计四季植物景观,展示宣城地域文化。

通过依山就势的生态布局来表达一个现代高校与水转山绕的自然格局、人杰地灵的地方传统相结合的诗意画面。

4.3富有场所精神的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在天鹅湖设计了环湖步道,将露天剧场和一些小的观景休憩空间串联起来,为师生创造了聚会、交流、晨读等场所;亲水栈桥的设置为步行的学生提供了从生活区到学院楼的最便捷路径。主入口的尚新广场上,合工大的校训以皖南特色青石地雕展现出来;两条景观副轴设计了一系列半围合的小空间,可作为展示工大的历史和校园文化的景观空间。铺装色彩采用与新徽派风格的建筑相呼应的黑白灰为主,青石地雕、青石汀步、青石生态停车场体现地域特色。景观标识系统采用与主校区统一的logo,体现文化的传承,同时现代感的材质体现了新校区的人文精神。

5 结语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师生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创造一个更加宜人的环境,使他们在这里更加舒适、愉快地学习、生活,从而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大学新校区景观建设是当前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一个新热点,而如何建设一个生态良好、景观优美、传承历史、充满活力和文化气息的现代高校校园,应引起各大学和景观设计师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魏毓洁,睢爱华. 大学校园规划中心水景环境营造[J]. 山西建筑,2006,32( 9)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