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文化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设计文化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设计文化的重要性

设计文化的重要性范文1

产品不能脱离色彩而存在,而不同的色彩也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另外华夏民族曾有着“五色”传统,即把黑、青、赤、黄、白推崇为正色,是尊贵的、主要的,其他则视为间色,是辅助的、次要的。另外五色分别与五行(水、木、火、土、金)、五方(北、东、南、中、西)、五时(冬、春、夏、长夏、秋)、五音(羽、角、徵、宫、商)、五气(寒、风、热、湿、燥)等成为了一个可以相互转换、相互比附的整体系统。而五色中尤以红色最受中国人喜爱,也一度成为华人的代表色,如过年时的福字与对联、婚庆时的嫁衣与装饰,再如中国结、灯笼、剪纸、漆器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器物,无不通过红色来传达一种喜庆、祥和之感。因此,在产品设计中适当地运用这5种民族传统颜色,或者在满足技术功能及使用环境的基础上,将其主色调定为红色,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些许中国传统的韵味。

据我国第1部手工艺技术专著《考工记》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其中,对“材美”的关注说明设计者已经对“物”有所认识,关注原材料的特性与质量,也包括材质本身所能体现的美感。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材质的选取早已非常讲究,其中诸如木材(传统家具艺术)和陶瓷(传统瓷器艺术)都曾对中西方艺术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另外,诸如丝绸、织锦、紫砂、玉石、竹藤等都是非常具有本土特色的材质,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因此在产品设计中灵活地运用中国传统材质,能够增加产品的历史认同感,也使得传统材质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见图2。

2立体重构法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取之不尽的设计素材,立体重构法就是从中汲取对产品设计有益的符号作为元素,在表面装饰法的基础上,继续丰富着中式产品的设计方法,在浓郁的民族风格中传达出鲜明时代气息。

2.1置换

中式产品设计里的置换,是指在中国传统符号与产品形态之间寻找巧妙合理的结合点,或整体,或局部,将中国传统符号独特鲜明的形态重新塑造成符合当代生活方式的中式产品。这种方法多见于一些设计参赛作品,对产品的工艺、结构等因素考虑较少,鉴于其概念性、创新性、文化性等特点,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式产品设计的发展。如用折扇伸开的形态设计的中式电磁炉、用汉字的形状设计的中式家具(见图3)、用竹简弯曲的状态设计的中式台灯等。

2.2重构

在中式产品设计中,重构即把中国传统符号打散后将其再重新组合起来。从认识事物来说,分解的方法比表面观察要深刻得多,分解不仅利于更细致地了解结构,还能了解局部变化对造型的影响,通过对原形的分解,提取对象最有特征的元素和基因促使新形的产生。这不是简单的分解与组合,而是从消费者的心理和生理出发,充分考虑当代的审美需求及使用习惯,使中国传统符号在结合产品功能和技术的基础上得以继承和发扬。如把中国年画打散后,用简洁的设计语言将其重新组合成一套现代中式餐具,或者把太极图案打散后,重新组合成阴阳互补的各式现代中式家具,见图4。

3意境提炼法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墨守陈规的,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外来文化和本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作用下不断地开拓创新,其后蕴含的民族精神更是长期积淀的结果。一种新的民族形式的创造,是需要摆脱美学传统的物化表象,进入深层次的精神领域去探寻的,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时代的民族形式,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本民族,同时又能够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现代设计。因此中式产品设计除了对中国传统符号叠加变形之外,更需要在领悟民族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将其进一步提炼、升华,这是在当代对传统文化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

3.1重视传统造物思想

中国传统造物思想放到今天仍是适用的。如道家“天人合一”观念,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正是对这一论述的直接体现;另外儒家的“文质彬彬”学说,主张本质内容和外在形式配合恰当,与现代设计中的适度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也不谋而合;此外,秦朝的“车同轨、书同文”这一革新,是人类首次在较大范围内建立并推行的标准化系统,是工业产品以大批量生产为基础的历史溯源。再如正是有了汉唐时期海纳百川、融会贯通的造物思想,才有了胡床的引入、佛教的兴盛,前者奠定了明清家具辉煌的基础,后者则广泛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雕刻等不同领域的传统设计文化,可以说这种包容、创新的精神,对于当代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的转变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因此,绿色设计、人性化设计、标准化设计等不同的研究领域,一定程度上都与中国传统造物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在设计中坚持对自然的尊重、坚持对人性的关怀,坚持对设计的创新,深刻领悟中国传统造物文化的精髓,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和民族特色的产品设计,在本质上都是在当代继承发扬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实践行为。

3.2意境的提炼

美学家王国维曾言: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除了在产品中对传统文化施以表面及形体的再创造之外,如何赋予产品能够代表华夏文明的“境界”,将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的精髓传承,重构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情感,这是中式产品设计方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在产品中体现出这种意境,首先,要博览群书,领悟古人在不同著作或观点中的造物思想,如《考工记》、《天工开物》、《长物志》等技术专著以及诸如“天人合一”、“气韵生动”、“文质彬彬”等深刻的观点,这样才能对中国传统设计文化有较为深刻地理解。其次,要善于发现、归纳中国传统符号,才能有目的的将其改造成符合时代精神的设计元素,苗延荣在《中国民族艺术设计》中,就列举了在民族艺术中应用较多的中国特色文化元素,如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文字类、图腾类、动物类、植物类、图案类符号)、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中国传统装饰雕塑、中国传统色彩体系5类,就是很好的示范;此外有像粽子、饺子、糖球、筷子等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饮食类相关符号,还有旗袍、官服、绣花鞋等服饰类中国传统符号,以及长城、大雁塔、天坛等建筑类中国传统符号,当然还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民族文化的货币类、玩具类、乐器类等不同类型的中国传统符号,不胜枚举。最后,意境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过用有限的产品造型语言透露出无限的民族文化情感,即在产品设计中,设计师应擅于找出一个着力点,以这一着力点显示其余。由于不和盘托出,所以显得无穷无尽,即所谓引一以概万,言有尽而意无尽,以达到“空则有、有则空”的含蓄美的最高境界。这一“着力点”的选取至关重要,要恰当合理,避免过犹不及:过度的表现则有堆砌做作之感,没有灵动意境可言;毫无原则地深藏不露则会显得空洞无物。只有具备以上3点,才能设计出不拘泥于表面形式、具有民族文化意境的中式产品设计,见图5。

4结语

设计文化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企业 文化建设 重要性 途径

企业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心理和行为方式,是企业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反映了企业的精神面貌,而且有利于振奋斗志,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员工素质,具有导向、凝聚、协调、规范、鼓励、诚信功能,对企业发展、造福员工、造福社会有重大作用。可以肯定地说:企业声誉靠文化传播,企业素质靠文化来提高。企业文化建设对推进企业持续发展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正因为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而越来越被更多的企业所重视。

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仅是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个实践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西北地区的古城西安,一个民的企业在改革开放阳光的沐浴下,研制出“黄河彩电”名牌产品,它以设计美观、技术先进,面目清新的良好性能获得了“质量免检”的招牌,引领着时代潮流,很快腾飞出三秦大地,红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然而骄傲自满的黄河人,在金字招牌光环的照耀下,产品质量未进行持续的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未得到持续的发展,依然如故,终于因市场经济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提升被无情的抛弃而倒闭。黄河彩电倒闭的主要原因就是黄河彩电人缺乏持续的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念发生了错位,放弃了应负的社会责任,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上帝”的惩罚。

而同样是电子产业企业的海尔公司却另是一番景象。海尔模式有很多。其“提出理念――推出典型案例――形成制度”的三部曲经营模式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秘诀就是“靠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构成的管理体系。至今我们还记得海尔公司发生的砸冰箱事件。那是1985年,海尔从北京引进了世界一流的冰箱生产线,一年后有用户反映海尔冰箱存在质量问题,海尔公司在给用户换货后,对仓库冰箱进行了检查,发现库存的76台冰箱虽然不影响冰箱的制冷功能,但外观有划痕,时任厂长的张瑞敏做出了有悖于常理的决定,将这些冰箱当众砸毁,并提出了“有缺陷的产品就不是合格产品”的观点,在社会上引起很大震动。正因为这样,才使海尔成为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也是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

中国水电十五局也是靠企业文化破浪前行。他自成立50多年来的发展中迈上了三个台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从走向市场、自收自支,开始企业化管理到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改制成陕西省政府直属的国有独资公司,由国有独资企业整体上划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实现了由地方水利企业向中央电力企业的跨越。从经营方面来讲,自1981年走出国门以来,在国际化经营的道路上奋勇前进,先后在毛里求斯、几内亚、马里和中国澳门等9个国家和地区承接了6个劳务项目和40多个工程项目。这些今非昔比,质的飞跃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企业精神。

在当前市场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更重要,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认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从实践上要重视对企业文化的建设。紧紧围绕企业文化。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和发展。

一是会议推广途径。

会议的过程是工作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尤其是团体学习的过程,它传播着企业的价值观,规章制度及行为规范,更传播着对企业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判断,随着这种活动的反复开展,企业的文化理念也就逐步渗入了企业人的血液。

二是日常管理推广途径。

日常管理推广途径是解决企业文化理念落地的问题,我们日常所说的企业文化建设“三分定位、七分宣贯”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三分定位”决定了企业文化的成与败,甚至决定了企业的生与存。“七分宣贯”,说明了宣贯工作的重要性,如果企业文化一旦定位,就要坚持宣传贯彻,否则再好的企业文化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济于事。

三是教育培训推广途径。

教育培训推广是一种组织传播、一种人际传播。培训内容、培训讲师、培训质量及培训环境,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四是活动推广途径。

活动推广途径就是企业文化通过企业举办的文化活动,把企业文化传播和渗透到意识层面进而转化为行为层面,最终实现企业文化自觉。我们通常举办和开展的“安全文化培训”、“技术比武”、“演讲比赛”、“岗位练兵”、“文艺晚会”等活动就是我们所说的企业文化活动。

五是领导班子建设途径。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还必须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大力开展创四好(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班子活动,使企业领导班子成员清廉务实的优良作风取信于职工,成为践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政治核心。

参考文献:

[1]谢晓霞.企业文化与企业信息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4).

设计文化的重要性范文3

1.意识方面。北部湾地区的经济型酒店由于发展时间还不是很长,因此都属于一些规模小、名气小的酒店,因此这些酒店的文化建设还处在一个无意识的状态。一些经济型酒店认为酒店企业文化的建设是需要依靠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的,酒店文化只是一些高档的星级酒店需要关注的事情,与经济型酒店发展没有关系,因此导致这些酒店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入。还有一些经济型酒店将酒店文化的构建停留在表面,认为文化建设只是对酒店设备设施及装饰进行改造,或是认为酒店建设只是几句口号,没有深入到酒店文化的本质及核心中,因此对酒店文化的认识也不够深刻,从而忽略了酒店文化的建设。

2.实践方面。我国经济型酒店的起步与国外相比,起步时间较慢,而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及发展的时间也不是很长,因此进驻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型酒店发展也相对较慢。一些企业为了加快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注重及加大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文化的建设,只注重外显文化,即单纯性追求物质文化的构建,因此造成酒店文化比较片面而不能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由于国外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模式日益成熟,导致国内一些经济型酒店在企业文化构建中直接采用国外的文化模式,对西方文化盲目模仿、照搬照抄,忽略了自身本土文化的特色,从而导致酒店缺乏民族的传统特色,也导致一些员工缺乏创造性及积极性。另外一些经济型酒店在实践过程中也形成了自身的酒店文化特色,但是酒店却不知将自身的文化特色进行推广,从而使得酒店文化及企业精神落实不到位,导致北部湾经济型酒店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文化特色。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型酒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尽管北部湾经济区有不少经济型酒店在不断地探索酒店文化的建设问题,但是仍有一些企业对酒店文化建设存在一定错误的认识,认为酒店文化是酒店的外观装修或在酒店中摆设一些艺术品,缺乏对酒店文化的真正认识,没有把酒店文化建设当作酒店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酒店文化建设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重视文化建设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

北部湾经济区酒店业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队伍迅速壮大,目前除了有一批高档次的豪华酒店正在加紧建设外,还有旅店、餐馆,这些均与酒店业形成竞争,而且竞争激烈。而北部湾经济型酒店要想在这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除在价格及服务上提高竞争力外,还需要拥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只有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支撑,才能保持酒店在市场上的竞争位置。

(二)重视及加强文化建设才能创造酒店特色的需求

酒店是否拥有生命力,关键在于酒店拥有他人难以模仿及超越的特色,这种特色来源于酒店精神、酒店的管理及“以人为本”的服务,而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酒店的文化。酒店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壮大,就必须要具有一种精神,不同的酒店精神也不同,可以是酒店的优良传统,也可以是酒店的无形资源,同时也可以是酒店的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每个酒店都应有其自身的特色,这特色是吸引顾客的重要因素。

(三)重视及加强文化建设是打造酒店形象的需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形象与品牌消费的社会,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在社会竞争中的重要支持因素,它不但让企业产生强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良好的企业形象能让企业在同等的水平下更好地脱颖而出。北部湾地区经济型酒店良好形象的塑造离不开酒店文化的建设,因此在酒店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酒店的功能有清晰的思路,为顾客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回头客。

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型酒店企业文化构建措施

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型酒店若要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酒店文化,则需要注重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吸取文化的内容及精髓。在北部湾酒店文化建设中既需要符合传统文化的特色,同时也应能反映时展的特色,因此在推进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型酒店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树立科学独到的价值观

企业文化属于比较抽象的东西,涉及的内容比较丰富,涵盖范围广泛,但归根到底,其核心的内容就是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对企业文化的构建起到重要的作用。其宗旨体现的是企业的精神及追求,企业的信念体现是企业群体对企业价值观的信奉。目前很多经济型酒店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比较重视经济价值观的建设,而忽略了对酒店文化价值观的建设,对酒店文化建设的概念比较含糊。事实上酒店文化价值观的内容非常丰富,除了包括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服务观、财富观、时间观、人才观、效益观、信誉观外,还需要树立正确的信息观、竞争观、人本观、卓越观等具有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通过对这些价值观的建立,让酒店企业的员工能充分认识企业的目标,增加员工对企业的理解,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使企业与同行间、企业与员工间的关系和谐发展,从而推动酒店业向着稳定、健康方向发展。

(二)努力建设具有文化氛围的经济型酒店环境

经济型酒店的环境是经济型酒店文化的象征,同时也是经济型酒店文化的保障。经济型酒店在市场上存在,既要面对生存,同时也要在生存中获得发展,经济型酒店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又改造和创造着环境,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因此经济型酒店在适应环境的同时,需要建设好企业内部的环境,经济型酒店环境建设的好坏会对酒店的活力产生影响,没有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经济型酒店本身就失去了活力。在一个消极的环境中,员工的创造性思维无法被调动,导致经济型酒店缺乏创新精神。要想为员工创造一个具有活力的工作环境,则经济型酒店需要对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进行建设,其中外部环境包括良好的居住环境、饮食环境、娱乐环境、办公环境,让员工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进行工作,激发员工的灵感及工作热情;内部环境建设包括对员工的心态进行建设,定期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培训教育,能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可程度,同时有利于员工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有利于经济型酒店业务的发展。

(三)培育具有文化意识的员工队伍

经济型酒店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发展,必须要有一流的设备设施、提供一流的服务,进行优质化的管理,从而创造一流的企业。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要依赖一支一流的队伍,建设一流的团队是经济型酒店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员工作为酒店的主体,是酒店物质及精神的创造者。在一些规模较大的经济型酒店中,非常注重团队的建设,但一些成立时间不长的经济型酒店由于酒店内部体制尚不完善,企业经营理念与体制存在一定的偏差,把太多的时间投入到经济的建设中,忽略了员工队伍的建设,在待遇上满足不了员工生活的需求,导致员工工资缺乏积极性。酒店行业是一个注重质量服务的行业,员工缺乏积极性,则会导致酒店服务缺乏热情。经济型酒店要想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则需要让广大酒店员工参与到酒店的日常经营及管理中来,培养员工主人翁的意识,激发员工的责任感,促进员工与酒店间的和谐关系,让酒店员工能与酒店企业同舟共济。

四、结论

设计文化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基层;公共文化;建设;重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208-01

一、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口比例也在不断的上升,产业结构、人居环境、就业方式、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升,这就要求我国必须要加快基层公共文化的建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受改革开放的影响,国外思想不断的涌入我国社会,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多群众在不经过任何考虑之下就盲目的接受各种新思潮,这类现象如果不加以规范和管理,势必会引起社会动乱,这对我国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国必须要加强基层公共文化的建设,以此确保我国各项精神文化建设工作的全面展开,满足人们在新时代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必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反之,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又会拉动物质文明建设的飞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已经远远的超越了精神文明建设。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初期,我国为了赶上欧美发达国家的脚步,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而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导致二者的发展不同步。而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不同步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首先精神文明建设落后于物质文明建设会致使经济发展滞后,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其次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会致使人们在思想上出现很多不利因素,这也会间接的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鉴于此,我国政府必须要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加快基层文化建设的速度,保持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步,二者相互促进,共同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服务。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另外,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稳定发展也有着极大的关系。首先,基层公共文化建设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规范人们的行为,这对建设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其次,基层公共文化建设能够消除人们思想中的不和谐因素,净化社会发展的氛围,提高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同时,基层公共文化建设还可以提高人们的精神修养以及公众意识,加强合作,共同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而奋斗。

二、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落实基层公共文化的队伍建设

落实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是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提高基层公共文化的效率和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可以在社会上公开聘请文化素质较高的人才加入基层文化站,也可以加强对内部人员的培养,提升其文化素质。再者,则可以鼓励基层民众积极参与或是组织文艺社团,开展文化活动,不断壮大基层文化队伍。

(二)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

影响基层公共文化建设质量的关键除了队伍建设以外,还有经费投入以及精力投入的影响。各级财政部门必须要高度重视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中的经费投入,成立专项经费支持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以及基础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另外,精力投入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基层公共文化工作者,必须要重视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用心做好文化建设工作,认真落实文化建设措施,只有保证足够的精力投入才能确保各项基层公共文化活动顺利、有效的开展起来。

(三)丰富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形式

在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中,不能单以一种文化活动形式开展建设活动,而要以多种形式开展文化活动,这样才能激发基层民众的参与积极性。比如开展民间工艺展示、中老年字画展、文化节、饮食文艺、歌舞文化等等。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活动,激发各个年龄段、各个团体的参与热情,促进基层民众之间的交流,以此扩大文化建设活动的影响力,这是提高基层公共文化建设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所在。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想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必须加快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统一起来,这才是发展之道。

设计文化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安全文化;急诊;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3-0123-02

急诊科的患者往往年龄跨度大,病情、伤情错综复杂,病情危重且变化快,急救药品多、各项操作技术也众多、各项仪器应用也比较频繁,故此科室为风险比较高的科室,其有很多的危险因素易于发生。给予患者实施护理措施应要严格注意安全,其也是评判护理质量的有效标准,而如何有效地提高此项安全指标是所有护理工作者都需要重视的问题。整个医院都把安全作为一种文化进行建设,让护理人员随时随刻都重视安全,这是医院管理层应重视的项目[1,2]。为保障患者的各项安全,2008年1月起笔者所在医院把安全作为一种文化进行建设,并把其实施在护理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建立安全文化实施措施

1.1 确保实施的护理项目,责任到人。①给予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让每一位护理人员都有此意识,护理部开展“患者至上,真诚关爱”的价值观教育,让其把此意识落实到工作中,时刻想着安全意识。科室通过加强日常性教育,护士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患者的安全意识,把此项意识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注重患者的安全性,整个科室都注重此方面工作,互相监督,互相促进。②对科室内的所有人员都给予强化,并让其在工作中关注此项服务,安全作为工作中的重心[3]。并举办活动以加强每个人的意识,活动过程的每个人员及每个环节,护士长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经常提醒各位护理人员要对自己职责重视,进行各项操作都应按照规范来进行,并要努力提高个人的专业素质,职业修养,把对患者进行安全服务作为工作中的重点项目来执行。各项护理工作都应进行规范记录,并把其坚持下来,以把其作为发生纠纷时的法律证据,有效地保护自身[4]。③对主要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工作,让其注重此项意识,把其作为所有人员的模范,让其起到带头作用。如:新上岗的人员、工作责任心差、理论水平差、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差等薄弱环节。护士长针对每个护士的特点制订详细的分层次培训计划,加强其安全教育培训,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患者安全目标措施,进行专科技术操作训练如徒手心肺复苏、心电监护、洗胃等。每周组织理论学习并进行考核记录,每月进行死亡疑难病历讨论及护理业务教学查房一次,讨论患者病情观察及护理过程中存在不足,分析原因引起重视并进行整改,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1.2 预防为主,及早识别护理方面的风险。建立专业的质量监控小组,让小组人员对每个人都进行监督工作,并定期进行汇报,小组人员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帮助发生护理差错的人员找出发生的原因,以便避免再次发生[5]。护士长每天进行日检,查找安全隐患及工作缺陷,及时纠正,防患于未然。每周末质量小组对全科水、电、消防、管道、仪器设备、药品等进行大检查,查找安全隐患,及时反馈,及时整改。如在工作出现问题要立即进行会议进行讨论,找出原因,并把责任下放到个人,及时改正不合理的措施。把预防工作作为重点,从而防患于未然。

1.3 让所有护理人员都要进行互相协作,互相进行监督工作,工作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情况。在工作要集中注意力,但如果时间太长的话会致使人会有劳累,这样就会出现护理差错,致使事故发生。故应建议护理人员进行互相协作,相互进行监督,在工作中时刻提醒,并严格进行规范操作,相互间多互相查看,避免出现差错[6]。

1.4 加强对护理工作中的风险进行管理,并制定出相应的规范进行防范。护士这一职业有特殊性,其需要专业的技术和专业的知识,在给予患者进行护理服务时应保障其的安全,这也是一种职业道德。所以在工作中应避免风险,并由专业的人员进行讨论,制定出相应的规范来进行预防,这是预防出现安全事故的有效措施。在制定规范时应考虑到科室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规范应细致入微,并进行落实执行。比如针对科室的环境方面的安全事宜应制定如下的方案:防止地面过滑,并有小心滑倒警示标识。轮椅、平车处完好备用状态;氧气悬挂空或满标识。仪器设备安全的控制措施:要求每个仪器上有定期检测保养消毒登记。笔者所在医院还特别定制了一些进行警示的标识:小心滑倒、小心坠床、小心烫伤、静脉注射注意事项等。

1.5 加强风险评价监察,设立征求意见制度。护士长定期与不定期的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进行学习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等,了解护士对安全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检查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抢救制度是否落实。

2.结果

2.1 增强了护士的护理安全和服务意识。通过营造护理安全文化,把“安全第一”作为护理活动的首要价值取向,使科室形成愉快的工作环境,浓厚的安全氛围。护士从内心树立了安全护理的思想,把患者的安全放在首位,一切从患者的安全出发,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培养护士自我保护的意识和防患于未然的意识。

2.2 提高了护理风险识别、防范能力。护理风险识别是对潜在的安全隐患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的连续识别和归类,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事故原因的过程[7]。通过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了全科护士整体素质。通过查找安全隐患,识别主要风险,制订可行的预防措施。

2.3 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差错事故发生。通过强化护理安全意识,强化法制观念,加强了护士工作责任心,使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我科的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和提高,护理安全得到保障。3年来住院患者及家属的满意率大96%以上。护理差错及护理纠纷的发生率降低0.3%。

3.体会

患者的安全文化方面的建设是医院应重视的一种文化,把安全意识放在工作的首位。护理安全观念是指在从事护理活动中人们所持的安全观念[8]。将安全文化视为一种管理思路运用到急诊护理管理中,使护士明确护理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倡导护士团结协作,加强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 王建青.护理安全管理的实施与思考.护理研究,2007,21(1A):67-68.

[2] 黄祖瑚.医疗安全与患者安全文化.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7,18(4):1-3.

[3] 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4] 谭琳玲,李亚洁,李洪亮,等.构建医院安全化 保障患者安全.护理研究,2006,20(4A):856-857.

[5] 杨青,邓懿文,韦凤媛.谈谈零度宽容与人文关怀在护理管理中的作用.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2,22(6):41-42.

[6] 周立宁.营造安全文化 防范护理差错.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2.

设计文化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文明;重要性

The Importance and the proposal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Zhang Xiao-ran

Abstract: Recently,the urbanization has developed rapidly. However, the sustainability of urbanization are facing serious challenges.This paper focu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propose some proposal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co-level.

Key words: urban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mportance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在工业文明的推动下,我国城镇化的规模和速度迅速发展。1978-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由17.92%增长到52.57%,年均增长1.02个百分点。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进程中积累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随着人们危机意识的上升和对高质量人居环境的追求,生态文明开始纳入城镇化考量。

一、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1、生态文明是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天的城镇化很多是单纯依靠房地产开发和投资驱动的,且延续了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城镇化质量远远落后于城镇化速度。过度城市化和城市空心化的问题不仅对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也给社会文化与人类生存带来严重威胁。生态文明要求城镇化的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城镇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产业、文化、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以最小的生态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产出。生态文明是解决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环境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城镇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2、生态文明是实现城镇化目标的必由之路。我国目前的城镇化以经济发展和城镇规模为目标,带有强烈的功利化色彩,这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人本化的城镇化。城镇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城镇化的最终目的以 “人”为中心,谋求民生改善,真正做到为人民群众提供安身之所、生活之便、创业之需,使群众生活质量在城镇化发展中不断得到提高。这与生态文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因此,以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城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符合城镇化的本质发展要求,是实现方便、和谐、宜居、低碳目标,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

3、生态文明是构建科学城镇空间格局的必要手段。科学合理的城镇空间格局是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党的十提出构建新型城镇的空间格局,概括而言就是要构建“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显然,新型城镇空间格局的理念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人类生活的发展质量为着眼点的生态文明建设一脉相承,并且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空间格局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实现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必要手段。

二、加强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1、倡导生态文明理念,提高生态意识。我国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发展水平较差,关键是生态文明在意识上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真正重视。唯有在认识层面达成建设生态文明的共识,才能形成社会互动,才能有力的推进生态文明型城镇化。因此各级单位必须深入贯彻学习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与要求,加强对生态文明型城镇化的内涵、发展需要、发展手段的研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其次,加大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倡导生态价值观、绿色消费观和绿色政绩观,大力培育绿色生态文化,提高社会生态素养,使公众特别是领导决策层转变以经济发展为目的的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生态城镇化观念。

2、突出文化建设,制定科学的生态城镇规划。目前我国城镇化规划带有功利性和盲目性,缺乏完善且科学的城镇生态化建设规划。从总体来看,走集约高效的城镇化道路,就必须加强城市群建设。加快培育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川渝和关中城市群,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同时加快城市群周边卫星城市的建设,完善内陆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功能,提高接受产业转移的能力,打造经济发展次中心和经济强镇,实现大中小城市的配套、协调发展。对小城镇来说,发展规划要做到因地制宜、多层次发展。应本着资源集约、生态环保和方便宜居为原则,对产业园区、居民区、基础设施、城镇景观等有一个包括时间、空间、数量、质量、结构、顺序等统筹的科学安排。

生态文明型城镇还要把文化建设纳入城镇规划,为城镇发展预留足够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空间,建设千姿百态的城镇。尤其是像山东省这样的文化大省,城镇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该充分彰显齐鲁文化特征,结合地方文化底蕴,建设一批如剪纸之乡荣成、曲艺之乡莱州等文化特色鲜明的个性化城镇,提升城镇文化内涵,提高城镇的文化影响力、产业吸引力、经济带动力。

3、引导人口合理流动,确定适度的城镇规模。我国大城市普遍承载力较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口分布不均、人口流动导致的。各地应结合实际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对于城市超载问题,首先,合理引导人口流动。通过产业的升级换代、产业转移和合理化产业分布,来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同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其次,提高城镇承载力。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提高城镇公共服务能力,以适应逐渐扩张的城镇人口。对于承载力较大的新兴城市,应加强第三产业的发展,吸引人口转移,扩大城市人口的聚集效应,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逐步扩大城镇规模。一方面为中心城市分散土地、人口、环境压力,另一方面为城镇经济发展提供后续动力。

4、发展城镇生态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生态产业是突破地区经济瓶颈,实现经济腾飞的有效手段,能够为其生态城镇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各地应结合地区优势,建设一批生态化特色工业园区,采用循环经济为发展模式,以低投入、低消耗、高质量和高效益为原则,提升生态产业聚集效能。对于典型的工业城市来说,在加强生态产业建设的同时,还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打破“一业独大”的格局,延伸产业链,逐渐向技术先进、生产清洁、经济附加值高的产业转型。

5、治理污染,建设宜居城镇环境。建设优良宜居的城镇生态环境要以低碳、节能、无污染为指导。首先要加大环境治理。重点治理空气、水、土壤污染,建立严格的环境监测机制,重还城市碧水蓝天;二要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处理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达到垃圾无污染、无害化、再利用、再循环要求;三要加快以低碳交通、低碳建筑和低碳生活用能为导向的低碳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城乡居民广泛使用节能产品,开展各项节能降耗活动;四要加大城镇绿化力度。以河流、道路和农田防护林为载体,提高城镇绿化覆盖率,继续做好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努力建成空气更加清新、生活更加舒适、环境更加宜居、景色更加优美的生态化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