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机制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机制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机制建设

科技创新机制建设范文1

[关键词] 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方法

[中图分类号] G315 [文献标识码] A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当今社会的竞争,主题是社会经济和软实力的竞争,经济发展和软实力的建设靠的就是人才。没有一支强大的科技人才队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就是空谈。故而,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对经济急速增长的中国而言,不可不谓一件迫不及待的事情。

1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的支持和保证

什么叫人才?人才就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都较高的劳动者。它是生产力中最核心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也是科技创新的决定性因素。与能源、信息、财富等资源相比,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科技人力资源大国,一支充满活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正在迅速成长。到目前为止,45岁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员已占研究人员总数的80%,高等院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2300万人,我国也因此毫无疑问地成为世界上科技人才培养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是,由于历史方面的原因,我国文化产业在总体上相对来讲,起步比较晚,所以无论是专业方向的人才还是管理方面的人才,在面对当前以爆炸速度增长的经济发展来看,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够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从《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目标要求看,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综合国力,必须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支持。[1]由于自主创新面临的技术和市场具有不确定性,创新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很高,创新能否获得成功,关键就在于其拥有的知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而这两者的载体就是创新性技术人才,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实现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2 科技人才的建设,人才创新创业机制的完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2.1 国际竞争的焦点是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较量。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创新创造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国民财富增长和人类生活改善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积累和科技创新,科技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将对各国发展和世界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当前,人类社会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时代,科学理论的突破成为各行各业技术创新的源泉,科技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新技术的突破已成为产业加速的内在动力,以新技术催生新产品、培育新产业、开拓新市场已成为新时期国际竞争的鲜明特点,处在深度调整转型期,依靠科技创新打造新的增长点、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成为摆脱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芯片的发展,带动信息产业及其众多相关产业加快改革。生命科学、生物技术方兴未艾,带动健康产业、现代产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环保产业不断壮大。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基因技术的交叉融合成为新的发展趋势。[2]这些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重大突破,将深刻改变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形态。总的来看,科技创新内在规律驱动和全球发展巨大需求拉动的共同作用,迸发出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巨大能量。一个国家只有具备了强大的创新能力,才能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2.2 人才创新创业机制的完善,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未来呼唤科技创新的需求。

我国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需要大幅度的提高创新能力和科技创业实力,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适应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变化,在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的前提下,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培养人才队伍的导向,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加大创新驱动发展的力度上来,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经济总量虽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同时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挑战。这就需要我们着力改变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发展方式粗放特征明显的模式,逐渐解决发展代价过高过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要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调整经济结构,建设和谐社会,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就迫切需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创业机制的战略支撑作用。我们必须主动地把握全球科技经济发展新趋势,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努力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焦作市科技情报研究所顺应时展的需求,对人才管理不断完善,所属业务不断创新。坚持以“区域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为己任,充分发挥焦作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为政府、企业、各类组织和个人提供科技情报传递、课题研究、科技查新、科技咨询、科技培训、成果转化和网络建设等多方位服务。根据区域优势,全面提升区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振兴焦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全面服务。

2.3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创新性国家的建设。

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健全创新创业机制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人才队伍创新创业的分配激励、社会保障、项目扶持、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成果申报等方面的政策制度,促进创新人才在充分发挥作用。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我国的长远发展也非常重要,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来看,迫切需要完善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机制,这是时代提出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前提应通过对世界科技热点领域的“跟踪”研究,从不同层面展开。在人才建设队伍的建设中注入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倡导引领型科技工作,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科研强调成果集成与产业化和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人才基础。

创新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完成创新过程、产生创新成果的综合能力。创业人则可在各种创新活动中,凭借个性品质的支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新颖独特地解决问题,产生出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新方案和新成果。具有创业素质的人才会具有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研究和完成项目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献身精神等。创业路上需要创新时刻相随,创新思想需要通过创业来验证。把创新创业能力成为搭建技术进步的良好平台,为建立创新型国家奠定基础。

3 探索科技人才的建设,人才创新创业机制完善的方法

3.1 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创新体系。

有效的人才培养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技术突破的内生性、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生性、技术和市场上的领先性等特征。这种特点决定了在人才建设上要建立与高校、科研院所联手组建人才培养基地,推进平台、技术、基地和人才的有机结合。要建立单位自主、个人自觉的继续教育机制,构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社会团体互相配合、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大力开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专项培训,提高人才跟踪科技发展前沿的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自主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激活在实践中的科技创新动力,把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完善创新创业机制的重要内容,建设创新型人才继续教育制度,以定向培养方式,企业培训科技创新人才,完善有利于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分配激励、社会保障、项目扶持、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成果申报等方面的政策制度,促进创新人才充分发挥作用。

3.2 创新机制,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

人才成长经历着从“潜人才”“显人才”“领军人才”等基本发展阶段。潜人才阶段的创造性实践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人才成长的可能性和潜力空间。当前高层次人才开发远远不够。各项人才培养工程,要用科学发展观的眼光,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充裕的研究时间和配套资金,以及各种深造的机会,切实增强他们自我开发的能力。

同时,也需要注意一点,人才是需要培养和发挥的土壤的,我们在建设人才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两点:第一,提高人才的社会保障机制,优化生活环境,让人才能够在我们的这片沃土上创新创业后顾无忧;第二,优化企业生存环境,让大量人才能够有一个宽大的竞技台,使他们能够充分展示自身才能,能够使潜人才在宽松的市场氛围中脱颖而出,成长为显人才,或能够进一步成长为领军人才。

另外,要建立创新科学考评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选拔、培养、考核、使用等环节,不断优化人才配置,体现制度的公开、公正、公平。要完善创新型人才选拔机制,按照发展的标准,克服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迁就照顾、片面平衡等条条框框的制约,多加关注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科研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推进创新型人才建设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进程。拓宽人才评价渠道,把评价人才和发现人才结合起来,运用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和手段及时准确地发现各种类型的人才。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优化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成长的体制环境,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区分创新型人才的层次和专业,依据其成长、发展的规律,细化各职各类人才在品行、知识、能力和业绩等方面的要求,加快拔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能力、行为、专业、知识、年龄等诸多要素构成的各类高层次人才的推荐责任制、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责任制。促使各类创新型人才能够在岗位上尽快脱颖而出,发挥其最大效能。

完善人才市场配置机制,健全市场配置机制是创新创业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环节。人才支撑进步,发展孕育人才。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人才资源、资本资源有效结合、优化配置,并产生客观效益的过程,人才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特有的支撑作用。就企业人才的成长及其队伍建设而言,根据具体情况,首先要健全竞争机制。竞争机制是作为市场配置的实现机制而起作用的。人才市场的竞争包括供给主体的竞争即人才之间的竞争和需求方的竞争即用人单位的竞争。在透明、公开的前提下,把创新创业人才的选用交给市场。

总之,科技人才是企业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工作业绩直接体现企业双文明建设的成果和发展方向。这就要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为科技人才开辟展示才华的广阔平台。搞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把开发人力资源的潜力与实现社会的发展目标联系起来,更好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激发人才的创新欲望,激励人才的创新精神,激活人才的创新潜能,聚集人才的创新优势,完善创新创业机制,努力造就一支优秀的科技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科技创新机制建设范文2

【关键词】高职 会计信息化 课程建设 创新

新时期,高校会计专业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长期以来是会计教育界研究和探索的关键问题。因为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只有创新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才能有助于满足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

一、会计信息化课程目标的创新

会计信息化课程目标应从上述会计职业角色的实务需求出发,以将学生培养成未来会计信息化系统使用者、维护者和实施咨询者为方向指引。因此,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从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实务应用中所扮演的使用者、维护者、实施咨询者职业角色出发,将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掌握与会计信息化有关理论知识体系,重点培养学生为履行职业角色实务应用中所需要的实践工作能力,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创新

适应新时期会计职业角色需求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应体现实务化、职业化、复合化的特色。使用者、维护者和实施咨询者职业角色需要学习的内容。会计信息化课程内容的设计应紧o围绕会计职业角色应用需求,根据会计职业角色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来安排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在会计中应用的背景、相关理论、企业经营过程中会计信息化日常应用、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维护、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实施。

三、会计信息化课程教材的创新

会计信息化课程实践性较强,知识的更新快,教材内容需有一定前瞻性,院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在理论研究、教育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专业管理软件公司在实践方面熟悉企业应用需求优势,教材由院校教师和管理软件公司技术人员、有关科研人员共同合作编写,既保证了内容系统性及适用性,又能体现出实用性,前瞻性和创新性。;教学层次应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注重基础,突出适用,增加弹性,重实务,重练习,重能力;向学生提供以学科课程为中心,统合多媒体、多形态、多层次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包括主教材、实训教材、学习指导和试题库等组成,具体由教师辅导、电子教案、案例库、文字教材、网络课程、试题库、实训指导、工具软件、教学支撑环境等部分有机构成。以学生的学习为本,调动教与学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会计信息化教学过程的创新

(一)“教”与“学”的创新

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趣味性且深刻的学习体验。该学习模式要求我们关注“教什么以及如何教”,对应人们需要知道什么、如何学习、何时在何处学习,以及谁需要学习这一系列的问题。它将最新的技术应用到学习中,来赋予所有学习者学习的权力,并激发、启迪他们。它借助技术的优势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从而取代了“一刀切式”的课程、教学节奏和教学实践。

(二)信息化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粉笔+黑板”,计算机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信息化要求下,计算机教学将转变成主要教学手段,而“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将成为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幻灯片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利用多媒体与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所讲授的知识变得声像并茂、直观易懂、生动丰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得以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会计信息化教学不仅要进行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理论知识的讲解,而且要加强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技能教学和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践,避免纸上谈兵。理论知识的讲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在线教学法、虚拟现实教学法、远程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等,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索取之情。同时,应大胆地走出去和引进来,追求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的紧密结合,引入企业实际的会计信息化和管理的实务案例,努力挖掘学生的能力极限,形成互动、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五、会计信息化考核方式的创新

教师要采用新的、科学的方式来测量真正重要的内容,在还有时间改善学生学习的时候找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并让更多的相关人员参与到设计、实施和使用评价的过程中来。在所有这些活动中,技术化的评价能够为有效的决策提供相关的数据。这些决策的出发点在于考虑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最好的学习是什么样的,以及如何持续改善我们的整个教育系统。

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唯一答案,如基础理论等;另一类是没有唯一答案的,如基本理论的运用以及决策等。对于考试题目,前者可以通过试题库的形式固定下来,检测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把握程度;后者由教师联系实际出题检测,考核学生的能动性。当然,考试不是检查学习情况的唯一方法。会计学科的技术性特征要求必须更加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的考核。这种考核可以从学生的实验态度、动手能力及实验心得体会方面来进行。实际操作与运用方面的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例为50%比较适宜。或者把理论成绩和实验成绩进行分离,理论成绩考核采用百分制,实验成绩采用优、良、中、合格和不合格来进行评定。

科技创新机制建设范文3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积累,福建省农业科技取得长足进步,农业科技组织机构得到较快发展,福建省逐步形成了省、市、县、乡各级政府机构相衔接的纵向农业科技体系,以及高等院校、企业、中介组织等参与的横向农业科技体系。农业科研队伍素质持续提高,农业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明显提高。但从整体看,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十分薄弱,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还比较严重,离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目标距离甚远。并且,由于农业科技具有“三性”,即公益性(政府主导)、长期性(稳定支持)、区域性(自然规律和农业技术的区域差异性),以及受福建省环境、资源等自然条件和农业科技制度等人文因素影响,致使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1.1农业科技研况

2006年至2010年,福建省在产业带建设中先后组织实施国家级、省级星火计划与科技富民强县项目237项,落实经费5907万元,其中:科技部安排科技富民强县专项12项、星火重点项目17项,下达科技经费2757万元;省科技厅安排省级星火计划项目208项、下达经费3150万元,加大农业优良品种的引进和示范推广,扶持星火龙头企业示范推广农产品保鲜、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选择具有技术水平高、规模大、技术创新能力强、对农村重点行业的科技进步具有先导作用的企业组建星火行业技术中心,至2010年底,产业带内新增省级星火行业技术中心34个、市级星火行业技术中心63个。在农业科技机构中,福建农林大学、省农业科学院、省林业科学院、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等是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地市科研所是福建省农业科技开发活动的有效补充和农业科技推广的生力军。但是福建省科研机构设置较分散,市级科技组织占一半以上,农业科研机构需要依据市场机制进行必要整合。

1.2农业科技推广情况

福建省农村科技信息化及科技特派员有效地促进农业科技推广。2010年“,三农”服务中心试点在45个乡镇开展,新增长乐等16个县(市、区)作为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取得实效,全年共招聘3万多名农牧业村级农技员,招聘1000名农业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组织推广专家筛选出294个次的主导品种和305项次的主推技术。至2010年,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完成4期培训班,培训科技特派员、县乡农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员410多人,全省通过省级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累计建立市级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198个、县级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82个。福建省基本形成了省级农业技术推广站为核心,以县农业人技术推广中心为纽带,以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为基础,以信息服务体系为辐射的政府指导型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随着市场体制逐步建立与完善,大批农业科技服务企业、农业科技组织等经济实体和社会团体逐步发展壮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正向市场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但是由于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教育、科研、技术推广等自成体系,“产、学、研”缺乏内在联系,难以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

1.3农业科技应用情况

2010年,福建省选派200多名科技人员作为科技特派员带项目、带资金进驻183家农业企业;建立各类企业创新中心和农科院科研工作站28个,建立企业生产示范基地110个。累计推广水稻、茶叶、果树、花卉、牧草等新品种150多个,引进台湾地区及国外良种180多个,良种结合良法累计推广示范53.33多万亩;推广家禽1000多万羽、猪和草食动物超过40万头(只)。全年示范推广经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品种20.44万公顷,推广再生稻面积5.83万公顷,推广甘薯、马铃薯脱毒种薯,推广应用马铃薯稻草包芯、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等栽培技术。2010年福建省选育或引进通过省级审(认)定的农作物新品种共12类60个品种。全年共举办各种新技术新机具现场演示会659场,培训指导农机技术人员、示范户和农机操作手26674人次,培育示范户741户,新增各类主推机具45035台(套)。2010年福建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2%,农业技术人员占农业劳动率为0.2%。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应用范围还不够大,需要努力加强扩大科技应用。

2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农业科技研发阶段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

1)农业科研分工不明确。农业科技公益性研究和商业竞争性研发的分工不明确,两种机构没有合理分工与合作。在福建省甚至国内至今都还未形成产业技术链式的科研体系,仍然沿袭课题组模式,分不清公益性还是商业性,研究效率不高,成果应用面窄,造成成果供需失衡。

2)科研人才流动机制不顺畅。农业科研队伍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缺少来自内部的改革动力和人员的合理流动性,科研系统表现出超稳定的人才结构,不但人才进入机制不顺畅,更缺少合理流动和退出机制。

3)农业科技投入不足。我国《农业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同时,还规定各级财政应优先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和农业技术推广等农业活动。福建省的政府农业科研投入总量虽然每年都有增加,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政府财政总收入的增长速度,而且二者之间差距不小。如2006年福建省农业科研投资的增长速度为16.2%,低于财政总收入的增长速度28.5%,到了2007年,农业科研投资22.8%的增长仍低于财政总收入26.7%的增幅。目前福建省各级政府对农业科研投资的力度有所增强,但稳定性较差。

4)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不能实现共享。一方面科研机构很大一部分科研项目是脱离现实需求,缺少针对性;另一方面,广大农民和农业企业家对农业新科技的成果强烈需求却找不到有效途径获得。农业信息服务建设平台发展滞后,各级政府部门、科研单位、生产农户不能很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2.2农业科技推广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农村科技推广网络不健全。福建省目前农业推广仍以政府相关部门行政干预的方式为主,与农户联系不紧密,并且缺乏有效的推广激励措施。这种通过行政命令自上而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与农民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求差距较大,不符合农业经济建设的发展规律。

2)农业科技创新推广队伍总数庞大,人员素质不高。全省农技队伍人员配备不足,每万名农业人口中仅有10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农技人员,且分布不均,经济欠发达地区专业技术人员流失尤为严重;乡镇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现象比较严重;基层农技人员普遍存在整体素质低、知识老化等问题;政府对民办服务组织扶持、引导不够,社会化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农技服务结构上出现断层。

2.3农业科技运用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小规模生产,技术应用推广难度大。传统分散的农业经营体制不利于形成集约化、规模化效应,不利于有效的配置农业生产资料,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严重影响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能力。

2)农民科技素质较低。目前,福建省农村劳动力中40%左右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占48%左右,高中及高中以上程度占不到12%,其中大专以上更是不足0.5%,显然,福建农民是一个“知识贫困”的群体。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提速,农村里都是有能力的出去打工,没有才能的人就留在家里,这样进一步降低了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素质。

3促进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

要把农业技术创新建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就必须将各个与农业有关的主体进行有效的整合,对各个主体的首要职能进行准确定位,发挥各主体的优势,明确分工,加强合作,实现信息共享;改变传统农业科技研发脱离实际的问题,实现研究项目的确定由上面决定转变为由底层农民决定,以农民的现实需求为导向;改变农业科技推广主体和推广方式单一的局面,实现将单一的科技受用者的角色向既是使用者又是推广者的局面转变。

1)改革体系体制。先对福建省农业科研机构进行一次普查和分析,测算政府对科技的需求和县市政府的技术需求。在此基础上,区分三种性质的改革方向与投资主体,逐渐区分任务和项目来源,并以法律形式规定各类科研机构的性质定位、投资主体和经费渠道。整合资源,将农业科研机构中分为三种类型,保留少数属于公益性的农业教育及科研机构,将研发目标已经进入产业化领域的一些机构转制进入企业,将一些具有咨询与中介性质的研究机构转化为私营研究团体机构,如农业合作组织。

2)分类指导。政府要重点支持公益性科研机构,这类研究往往研究周期长,费用高,见效慢等特点,准入门槛较高,一般企业没有能力承担。同时也要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不断进行农业科技的创新性研究,扶持私营研究机构和组织的发展。

3)省里设立农业研究开发及推广局。将分散到各厅局的农业科研及推广职能加以集中分类管理,重点进行福建省的农业应用研究和开发性研究。该机构规划出本省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及产业,国内外农业技术的引进,规划所需要的科研机构的数量和科学家岗位数量以及职责与职能;引导农业科技打破现有的固定家庭、作坊式的研究,形成流动性的研究平台;协调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的各类资源,如政策资源、人才资源、资金资源、土地资源、信息资源等;指导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及引进农业风险投资基金。

4)改革公益科研机构和人才的考评机制。目前的评价机制不适于科技创新,包括人才评价、成果评价、论文评价等。比如:教授、研究员是我国最高等级的人才,而其社会定位被无限外延及赋予行政化,在这种情况下,终身制不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公益科研机构仍要发表学术论文和原始研究报告,但应弱化数量要求,强调论文的质量和对科学发展的贡献,或对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力。

5)稳定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严格贯彻《农技推广法》、《农业法》等法律法规,切实解决乡镇农业站的体制问题、建设问题,恢复农业站的功能职责。通过与院校,研究院合作,共同培养有文化,有技术,有责任农技骨干到基层工作,服务在乡镇第一线,保证广大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扎根基层,把科技、信息、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直接导入农业生产第一线,与农业、农村、农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科技创新机制建设范文4

[关键词] 高职;基础护理学;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R47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0(c)-0164-04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建设必须在充分认识其课程性质的基础上合理进行课程设计,并依托有利、有效的教学条件进行课程实施,进一步检验和反馈教学效果,并且持续进行课程改革才能保证课程的生命力和和课程质量[1]。

1 课程性质

1.1 课程定位

1.1.1 桥梁课程

基础护理学是在学习公共课程和医学基础课程等前沿课程的基础上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后续课程主要是内、外、妇、儿、社区、急救护理等专业课程,可以说基础护理学是连接医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桥梁。

1.1.2 主干课程

基础护理学又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主要内容,无论是考试大纲改革之前还是改革之后,基础护理的比重都占总内容的25%,可以说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2]。

1.1.3 核心课程

基础护理学包括的基本技能(如注射、输液、生活护理等)又是护士真正执业后必须具备的核心技能,无论是医疗机构的面试,还是临床的技能考核,还是各种类型、各种性质的护理技能比赛,均是考查基础护理学的基本技能。因此,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1.2 课程作用

本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和前提,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对护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支撑和促进作用[3];担负着护生毕业后职业生涯中由临床护理工作向社区、家庭岗位群迁移的重任。

1.3 课程学习领域

现代社会人民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社会上急需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全面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这也就意味着本课程不仅仅是临床实践领域,同时也包括护理管理、人文素质、护理礼仪、人际沟通等知识[4]。

1.4 课程目标

1.4.1 知识目标

掌握基础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要求。

1.4.2 能力目标

熟练操作各项基础护理技术,并能灵活运用知识给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1.4.3 素质目标

高度的责任心、慎独精神和爱伤观念,有效进行沟通、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2 课程设计

2.1 课程设计理念

以护理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为导向,将课程内容与临床实践工作、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对接,注重职业素养和能力,培养充分体现该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2.2 教学设计思路

有针对性选择教学内容;配备完善教学条件,包括教材和教学环境,以及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科学组织教学[5]:①采取教学作为一体的情景教学模式;②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升融为一体;③始终保证以学生为主体;④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注重考核与培养护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技能。

2.3 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

2.3.1 内容的选取

依据临床护理需要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合理选取教学内容,选取原则是“必需、够用”,更加突出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

2.3.2 内容的组织

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依据护理实际的工作过程,整合教学内容,强调工作过程系统化,将基础护理知识整合成四个模块,分别是基本护理、生活护理、治疗护理、其他护理,同时将每一模块按照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整个诊疗和护理流程来组织和进一步细化,分成若干个项目,而且将每一项目基础护理知识所对应的岗位技能任务化,又形成若干个学习任务,每一个学习任务又确定了与之相应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使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工作过程的能力要求相一致,与护士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接,并且基于真实工作开发护理实训项目[6]。

2.3.3 确定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还是放在了生活护理和药疗护理、医院感染这几大块。在讲授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外,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难点。解决方式:①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果;②做到“教中学、学中做”,保证学生学习效果;③全天开放实验室,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技能练习时间;④改革考核方式,注重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核,保证技能过关。

3 教学条件

3.1 教学资料

3.1.1 使用教材

本课程应使用卫生部规划教材、专供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用教材,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基础护理学》(第2版),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所有操作全部以评估、计划、实施和评价为主线,将护理程序和整体护理理念贯穿始终,适应护理专业的发展需要,同时也符合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7]。所有理论知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同时也增加了临床的新知识,像注射泵的使用、简易呼吸器的使用、辅助器的使用等,并且有很出插图,形象而直观;所有的操作技术均从目的、护理程序、注意事项三方面编写,在护理程序的实施环节既有操作步骤,同时每个步骤都配有详细的要点说明,整个知识点非常清晰、明了、简练,可以说是非常符合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的,也非常方便教师的授课。

3.1.2 参考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基础护理学》(第2版)有待完善之处,比如编排方式仍按传统的章节进行,没有体现出项目教学和任务驱动的理念,当然这也是现在众多教材共同存在的一个问题,教学理念的更新总是快于教材的出版。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选择了一些较好的参考教材。如《基础护理技术》全国高职高专医药院校工学结合“十二五”规划教材,本书采用的正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按学习项目进行编排,每个学习项目又分若干典型的学习任务,本书可以说总体是比较符合先进的教学理念的。

3.1.3 实验辅导教材

在实验教学上,为了配合课堂教学,应研究反映基础护理特点的实验模式,加强临床实用价值探索,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并按这种思路编写的实验教材,如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邢爱红主编的《基本护理技能实训教程》等。

3.1.4 辅助资料

根据教学需要编写一些辅助资料,如《执业护士考试辅导用书》和《基础护理学习题集》,便于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利于促进学习主动性。同时为更好地了解护理学前沿的知识和研究,授课教师还应参考一些学术杂志:《护理研究》《中华护理学杂志》《护士进修杂志》《卫生职业教育》等,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以便更好的教学。

3.1.5 网络资料

建成课程网络资源,如学校内部录制的操作录像、图片、视频、光盘、网络版课件、电子教案等几乎涉及护理学基础所有内容,并制作与基础护理学课程相配套的课程大纲、课程标准、电子教案、练习试题库、网络课件,保证“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实施,建设基础护理学精品课。

3.2 师资队伍

优秀的师资是教育发展的基石,应重视护理师资培养,制订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参加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听课、讲课、说课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进修,并在假期安排护理教师参加临床实践,保证双师素质教师在90%以上[8]。并及时聘请自临床一线的副主任和主任护师来院兼职教学,他们多年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院校合作的课程建设中,一直给予技术支持和指导。

3.3 实训环境

3.3.1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3.3.1.1 硬环境的建设 成立护理实践教学中心,建立现代化的多媒体示教室及各类实训室,并配备先进的护理教学模型和仪器设备。

3.3.1.2 软环境的建设 作为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做到工学结合,在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除了做好各种硬环境的建设外,还需加强软环境的建设,使整个实训环境渗透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形成一定的文化环境。实训门前的穿衣镜时刻提醒着师生要注意仪表仪容;走廊里的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们的话语激励着老师们要兢兢业业,一生拼搏,把毕生精力献给护理事业;实训室墙壁上的各种操作流程图和规章制度,又让老师和学生认识到护理工作的严谨和责任。

3.3.2 校外实习基地

应与校外优秀医院紧密合作,使之成为校外实践基地。应多为三甲医院,因为此类医院患者多、病种多,医疗新器械与设备先进,医护人员技术水平高,能充分满足学生见习和实习的需要。

4 课程实施

4.1 教学模式

基础护理学主要采取的是“教、学、做”为一体的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中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系统、扎实的操作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4.1.1 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

4.1.1.1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做”一体化主要表现在教学环节设计方面,包括课前诊断性测试、导入新课、课时目标、教学过程与内容、课堂小结、课时达标评价与反馈矫正这几个环节。如课前诊断性测试,即复习旧课应方式必须多样,必须以学生为主。理论知识可以提问,操作就必须要么让学生回视、要么以情景剧或小品的形式表演,或者采取“缺陷教育”,老师在演示操作的时候故意做错一些错误环节,让学生找出错误之处;导入新课要做到“新、奇、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案例、图片或视频等影像资料;课时目标:要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三位角度制订;教学过程与内容应改变传统的三段式教学,即先讲、再示教、最后练习的方法,而是边讲边教、老师边演示操作学生边动手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课堂小结重点、难点必须使学生明确。

4.1.1.2 实践教学 包括教师演示、学生仿真实训、学生全真练习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不是孤立的,也要做到“教、学、做”一体化。老师边演示学生边模仿,学生边操作老师边纠错,学生边练习老师边指导。

4.1.2 教学模式的深化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教学中除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别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外,也可以同时做到一体化,课堂搬进实训室、实训的效果再反馈至课堂,这样才达到了“教、学、做”真正全面结合。

4.2 教学方法

当今的高职教育理念是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如:①角色扮演法:通过护患角色的置换,加深护生对操作的认识。②演示法:教师边操作边讲解操作要点,学生边理解边回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9]。③病例讨论法:通过对典型病例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④PBL教学法。⑤情景教学法。

4.3 教学手段

4.3.1 课堂教学方面

4.3.1.1 现代化多媒体信息技术 恰当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丰富教学,使护生有直观而想象的认识,进而培养其良好的护理职业认同感。多媒体使用率应达100%。

4.3.1.2 情景模拟 依托“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和仿真模拟实验室,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场景,寓教于情、寓教于景,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4.3.2 实验教学方面

4.3.2.1 真人真做 尽最大可能开足实验课,尽量真人真做,如搬运患者、床上洗头、氧气吸入、各种注射法及静脉输液法等尽量真人真做。通过真人真做,使护生在锻炼技能的同时增强爱伤观念和人文情怀。

4.3.2.2 实行全天开放式教学 护理学实验室实现全天候的开放,从而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从反复的实训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4.3.2.3 护士节举办护理技能大赛 每年举行512国际护士节护理技能大赛,以此为契机,在锻炼操作能力的同时,锻炼同学们的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精神,也进一步增强学习兴趣,带着兴趣学习会极大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4.3.2.4 参加省市护理技能比赛 积极参加省市各种护理技能比赛,既锻炼和考察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检验了老师的教学水平,并以此为契机,督促老师们发现不足,借鉴和吸收兄弟院校基础护理学的优秀教学成果,不断学习基础护理学新知识和新进展,跟紧时代步伐,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并及时应用于教学实践,使教学不断创新,真正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

4.3.2.5 辅助教学系统 辅助教学系统,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4.4 考核方法

基础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50%以上。应重视对考核方法的研究和改革,主要表现在以全程考核代替原来的期末考核,并强调护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考试成绩实行百分制,其中理论试卷成绩占60%;技能操作成绩占40%,而技能操作又包括护理技能测评占20%,护士素质测评占10%,沟通能力测评占10%;将护士素质考核融入技能考核中,极大提升护生的人文素养,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打下良好的基础。

5 教学效果

5.1 学生评价

应注重护生对教师授课质量的反馈,于每学期期中和期末均要进行教评,可以发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也可以直接填写意见和建议。

5.2 校内外评价

校外护理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评价。

6 改革思路

6.1 情景教学进一步深化,促进学科间的相互融合

单一操作的情景教学应该往综合操作的情景模拟,如:①学科内知识的综合:改良技能考核,融入人文素质;综合能力:急救技术融入氧气吸入和输液技术,青霉素过敏反应的抢救融入吸氧、、输液、注射等。②本学科与各专科护理学课综合,形成综合性实训项目。

6.2 校企合作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制定实训教学计划等

与医院进行深部合作,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做到校企一体,充分发挥医院的主导地位,参与、指导专业建设,如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考核办法等的制定,以及外聘教师的选配、考核、培养等全方位拓展合作范围。

6.3 加大教师科研的力度和深度,促进本专业、本课程的内涵发展

科研是生命线,对课程建设起着促进、指导的作用,优化课程的内涵发展,可以从科研立项的机制体制、奖惩办法、考核办法进行针对性建设,使科研真正为教学服务、为课程服务,进而为专业建设服务。走出目前大多数教师科研意识淡薄,或是科研只为晋级所用,或是为了做科研而做科研,缺乏实践意识、实干意识、创新意识的怪圈,形成良性循环[10]。

总之,课程的建设任重而道远,每位承担基础护理学课程教授任务的老师必须秉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和态度,不断探索、不断专研、不断实践,全面创新和完善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 何利,王秀红,肖霓,等.基础护理学课程建设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99(8):132-133.

[2] 王艳华,迟晓华,朱蓝玉.加强课程建设探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新模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8(3):39-40.

[3] 郭鹏.如何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4):180-181.

[4] 宋艳苹,母文杰.基础护理操作训练中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护理教育,2010,25(21):75-76.

[5] 陈美莲,刘雪辉,黎慧.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中提高护理人员素质的做法[J].求医问药,2012,10(8):393-394.

[6] 刘莎.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的探索[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10:382.

[7] 叶晓芹.基础护理学教学方法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2, 30(10):90-91.

[8] 林静.对《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实训》教学的设想[J].浙江临床医学,2009,11(5):558-559.

[9] 井坤娟,王彦,杜少英.基础护理学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27(6):90-92.

科技创新机制建设范文5

二是企业在科研机构的建设和科技人才的投入中占主导地位。截至2013年底,全省共有各类科技机构19335个,拥有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37.67万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研发机构17996个,占机构总数的93.07%;企业拥有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33.22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88.18%。

1.2企业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一是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日益频繁。最近5年,全是企业的技术创新占主导。据调查,超过60%的企业正在或者准备投入资源用于提升企业生产技术的科技活动中。三是专利保护意识不断提高。随着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活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专利保护的重要性。现在有很多企业已经拥有几百项专利,正逐渐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四是注重人才引进。目前江苏省各型企业中的科技人才已经占社会人才总数的90%以上,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到了企业中,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五是注重品牌的培育。现在众多企业开始培育自己的品牌,并加强品牌的保护工作,以便使自己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并逐渐开拓自己的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

1.3企业创新环境不断改善

最近5年,江苏省各级政府都在大力推进科教兴省战略规划,从财政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着手,积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建立能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环境。在城市创新环境问题上,60%以上的受调查企业对"十二五"发展规划、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以及计算机网络普及程度等都给予了较高评价超半数的受调查企业对本地人才市场培育程度、城市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条件、网上人才市场发展程度等环境因素都给予了积极肯定。

1.4企业创新发展成果丰硕

2014年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六年排名全国第一。其中全省企业共申请专利26.1万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2014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7277.2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36%浣成出货值13232.9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44%。其中电子通信设备制造、新材料制造和智能装备制造占总产值的60%以上。全省按国家新标准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7703家。2014年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0277项,国家重点新产品151项。已建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33个,科学技术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1.5民营科技企业正成为江苏省企业科技创新的生力军随着企业注册资本限制的放开,越来越多的人陆续成立了自己的企业。在全省企业经济发展中,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最具创新活力、最具创业精神、最具创优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也使得民营科技企业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新亮点。

根据江苏省2012年度民营科技企业统计快报数据分析,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呈现了以下特点。一是企业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12年底,全省民营科技企业达53687家,同比增长45.4%,其中苏锡常地区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二是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截至2012年底,全省民营科技企业全年实现总收入35883.8亿元、净利润达2588.2亿元,为历年最高。三是高素质人才的积极参与。借助灵活的运行机制和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民营科技企业正不断吸引着大量创新人才的加入,尤其是众多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使得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储备不断增加。目前全省民营科技企业博士和硕士从业人员达1.1万人和7.4万人,并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在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中正肩负着重要的任务。

2江苏省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要问题

2.1大部分企业缺乏真正有竞争性的核心技术

尽管我省企业出现了如富瑞特装、常柴股份、江南电缆等自主创新的典型企业,但是绝大多数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主要还是依靠从国外引进为主,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还不足1%,有近八成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在技术含量较高的航空制造、软件开发和集成电路等领域,许多关键技术仍然被国外企业所掌握。这使得一些企业,尤其是刚成立的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买断或者支付国外公司的专利,甚至有些只能成为科技企业的代工厂从事低利润、高成本的简单加工,难以进行科技创新等科研活动。

2.2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仍然相对不足

从国际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个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一般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但是根据江苏省自主创新企业统计数据(2012),约20%的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足2%,仅39%的企业这一比例超过了5%。所以从整体来看我省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还低于国际水平。一方面,众多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缺少吸引优秀人才的条件。在企业性质、文化、科研技术条件、企业科技创新环境以及对个人发展前途等方面,多数企业不具备优势。所以很难吸引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更多的只能依靠企业的技工,长期依靠仅有的一些人才自我摸索和实践。另一方面,许多企业由于资金规模有限,仅有的一些资金难以引进先进的设备。装备水平不高阻碍了企业对新技术的引进和吸收,限制了企业的二次创新。

2.3企业融资渠道少内部管理不完善

伴随着新一轮企业对外扩张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入手,规划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蓝图。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科技创新仍然存在着诸多限制。第一,融资难融资贵。由于部分企业规模较小,经营稳定性差,信用等级低和可用于抵押给银行的资产不足,这使得商业银行不愿意对这些企业发放货款,这样就导致了企业不能从银行获取资金来用于自身发展。第二,管理思想和手段落后。许多企业规模已经扩大,人员已经增多,但是,在管理方式上仍然保留着创业时的方法,尤其是民营企业,许多重要的岗位大多被家族成员所占据,虽然从处理业务的角度依靠自己人较为可靠,但是从创新发展的角度,家族成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并不一定跟上企业的发展要求,直接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3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的建设思路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效率,需要建立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动力机制来为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保障。

3.1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包括企业内部激励与外部政府激励。企业技术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员工。为了充分调动员工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企业一方面要为员工提供展示自己技能的舞台,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对员工开展自主科技创新活动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使员工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与此同时,政府也应积极准备,通过出台各项扶持政策和搭建一系列创新活动平台,为企业科研提供包括人才、资金、项目等在内的社会资源,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顺利进行。

3.2催化机制

随着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单位甚至个人都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我们现在专利申请量和商标申请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但是,如何将这些科技成果、专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当前的首要任务。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知识产权的市场化。通过明确科技成果产权人、利益分配等关键因素,使这些科技成果和专利能够为企业所用,并为社会创造价值。

3.3供给机制

企业的科技创新需要人力资本、技术资本、金融资本等众多要素的支撑。其中,人力资本最具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积累是企业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应积极引导企业有效地引进和改造企业的生产技术,不断增加自身的技术资本的积累,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此外,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提高信货支持创新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局面。

3.4竞存机制

市场经济,强者生存。随着企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如果不参与科技创新,不获取新的技术创新,就很难在这个市场上生存下来。当然,有竞争就会有合作,企业在自身的科技创新之中也需要与自己的竞争对手,与有供需关系的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高等科研高校等开展不同方式的合作,进行合作创新。在合作中取长补短,提高创新能九3.5需求机制不断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是企业生存的根本。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高,企业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就必须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与此同时,企业对技术自身的需求也会越来越旺盛。一方面,企业为获得规模效益,就会增加对现有新技术的追求来节约成本,扩大生产;另_方面,通过科技创新研究未来的新技术,这将利于企业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体系,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机制建设范文6

猛发展的今天,通过科技查新可以帮助高校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态势,可以帮助企业纵览相

>>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我国高校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研究 国家创新体系对企业科技创新促进作用研究 图书馆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知识资源的支撑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增强自主创新对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支撑 高校科技查新服务于企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与思考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政府作用研究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基于大学科技园的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科技融资问题研究 服务型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研究 论大学科技园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影响和作用 高校创新体系的初步研究 海峡两岸创新体系中科技社团的集成作用研究 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 对沿海产业基地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江苏的启示 关于构建高校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对策研究 对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 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EB].2008-0

6-08.

[2]张薇,程骏.对科技查新工作的思考[J].情报杂志,2003,(8):85-87.

[3]王娟,孙红梅.论专业科技查新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与影响[J].科学与管理,2006,

(6):90-91.

[4]潘颖,周金元.高校科技查新服务社会化探讨[J].现代情报,2009,(9):32-34.

[5]王娜.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工作初探[J].晋图学刊,2011,(5):45-47.

[6]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161-164

.

[7]高霞.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科技查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4):22-

25.

[8]江惜春.论创新型查新机构的构建[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5):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