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1
关键词:创新思维 新课改 培养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重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跃出教科书的知识框架,学活书本,从而使学生变得更聪明,这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当今需要探讨、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新课改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和特征
高中新课程实验教育教学工作是新时期教育战线实践科教新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教育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新课改创造性思维就是新课改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创造性思维是用独创的、新颖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是发明创造的思维方式。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建立新理论,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这次新课改与以前的高中教育教学相对而言贵在“创新”,即教学理念新、教学内容新、教学方法新。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途径
怎样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结合多年教学工作,我认为这必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创新思维能力实践为重点,推进新课程,实施素质教育。教师不再是单一知识的传播者,发号施令的权威,而是共同学习的参与者和帮助者;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学生心灵的探索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而是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构造者。
(一)立足课堂,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若好之者,好之者莫若乐之者。“知之,好之,乐之”代表了不同的学习境界,“乐之”是最高境界。如果说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生命的一段历程,如果在政治课堂上也还学生一个幸福的童年,那么,这个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有效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是兴高采烈、其乐融融的。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要把知识注入生命,把孩子领到美好的政治殿堂去遨游,点燃孩子求知的欲望,还要让他们在体验中去获取新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绝不能把他们当作是简单的政治知识存储器。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把书本还给学生。
(二)营造氛围,激感,开拓创新
学生是有感情的,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只有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才能更活跃。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个特定的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的学习环境,要注意用实物演示情境,用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以生活展现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把学生带入所学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语言内容。鼓励老师经常利用图片、实物、收录机、幻灯机、录像机、计算机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开发。
(三)分组讨论,互助合作,提高意识
课堂上,老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探究,还应给学生创造讨论的机会,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个性和习惯的最好平台。常言道,要想成其事,必先成其人。大凡创新型人才,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当今,教育大力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口号,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实施分组讨论、互助合作,使得“思维活动容量”“有效信息交互量”最大化,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保证。许多老师认为,课堂讨论会影响教学效率,课堂讨论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样也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创新。因此课堂上,教师应依据一定的目的,把握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去“闭塞”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即使是学生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教师也不宜急于打断,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截断他们的思维活动。当学生能畅所欲言时就有可能突破思维习惯,就会有所创见,教师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说明他们的思维越活跃,学习积极性就越高,主动创新的意识就会增强。
(四)积极评价,与情予理,坚定自信
能否促进学生的创新和发展,自信心是创新的立脚点,没有坚定的自信心,创新思维能力再强,也很难作出创新。高尔基说:“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把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自信能催人奋进,自信心是成功者的力量源泉,教学中只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时,才会采取相应的态度去争取,从而作出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民主开放、宽松平等的政治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调动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此时教师应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予恰到好处的评价,通过评价,师生之间,产生心灵世界的强烈共鸣,产生思想的火花、智慧的火花,产生对学生进步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教师对学生在课堂自主探究、分组实验小组讨论等学习活动中的评价越来越重要,评价的内容应该比以往更丰富多彩。比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都要注意及时关注评价。评价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比如学生自评,小组内互评,以及老师在课堂中对学生小组方案汇报的点评,这些积极的评价都会坚定学生创新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梁晓燕.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2010-3-1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2
关键词: 培养创新思维数学评价改变
一、数学创新思维的含义
创新原意有三层含义,一,更新。二,创造新的东西。三,改变。对创新我们有多方面的理解,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叫创新,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叫创新,想别人没想的东西叫创新。但是创新不一定非得是全新的东西,旧的东西以新的形式包装一下叫创新。旧的东西以新的切入点切入叫创新…。而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其实质是求新、求异、求变。在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这里的创新,一般是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即只要是思维的结果具有创新性质,则他的思维(过程)就是创新思维,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建立新理论,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对一切正常人来说,都是可以产生的,对于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和发展的总趋势就是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的教学就必须要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生机制,培养过程中首要的便是观念的创新,要用创新精神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靠有创新精神的老师去培养。
(一)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是指按照设计的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原则,进行教学实中活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现代数学论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已从过去强调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教法发展到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配合进行的教学的方法体系。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有特点,只有在教学实践依据教学目标、内容,师生实际水平,教学材料和设备进行恰当地组合,有机地结合,灵活地运用,才能达到优化有效。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为“导”,“导”其开窍。
(二)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及大地提高并丰富了当今人类获取、传递、再生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和手段,改变了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尤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作用日趋重要。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进入中学课堂,显示了它明显的优势。
它集文字、声音、动画、图形与图像于一体,能提供最佳的教学情境,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充满丰富、生动的学习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的改革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发展。
三、数学评价要与教学过程并重
传统教育过程是课程教学评价的流程,教学就是教学,评价就是评价,二者是完全分离的,课堂教学就是传授新知识过程,而评价要在课后、期中、期末单独组织、实施。现代数学教育评价理念认为:评价与教学是一体的,它贯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个环节主要靠课堂观察来完成,即自然情境中,评价者在事件发生的当时,随时捕捉各种教学现象。在数学教育中,对学生的教育评价应该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过程,要实现以下几个目的:首先是能反映学生学习的成绩和进步,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其次是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第三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历程,认识自己在解题策略、思维方法等学习习惯上的长处与不足;第四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学习的进展和遇到的问题,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预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五是能及时了解教师本身在知识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等方面的表现,随时调整和改进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这样说,适当及时的数学教育评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树立信心,开拓思维,勇于拼搏,敢于创新,形成乐观健康向上的学习观。
综上所述,通过挖掘教材创造性,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教学程序、教法和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励学生创造性的心理机制,促进学生多讲、多动手、多猜想、多发现、多创造,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甘苦,体验创造的乐趣,获得解决问题的愉悦感受。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王仲春李元中顾莉蕾孙名符,《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胡玉梅,《选择创新解题思路的几个途径》,数学教学研究,甘肃,200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3
【关键词】创新思维;问题情境;心理障碍;素材;精讲精练
数学知识源于创新,又能够促进人们进行新的创新,因此,把创新思维寓于数学的教学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动机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思维起源于问题,老师最大艺术在于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思维兴趣,不停地让学生进行思维,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地通过思维活动获得知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很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不能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兴趣是思维的源泉,如何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最方便的钥匙是有趣教学,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情境中激发兴奋点,寻求思路大胆创新。创设问题就其内容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等等。
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再如,我在教学“加减混合”时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后提出问题,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1)从这个情境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活动后讲述)
(2)你能用学具来摆一摆刚才乘车的情况吗?(学生摆完后上台演示)
(3)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图的意思吗?(学生思考后列式)
教师不仅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而且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
2. 寻找素材,抓住时机训练创新思维
2.1 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教学中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一题,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个问题。
2.2 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去做与习惯性思维完全相反的探索,顺推不行,逆推解决。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考虑探讨不可能性,由此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有时正面去解决问题很难,不妨改变思维方向,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2.3 抓住分析时机,训练联想思维,联想思维能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地观察思考问题,进行大胆地联想,去寻找答案。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抓住有利训练联想、思维的好时机,强化训练。
2.4 抓住猜想时间,训练灵感思维,知识是思维认识未知事物,扎实的基础,人们总是通过知识去揭示探索和认识未知事物,扎实的基础知识,清晰的基本概念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因此必须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3. 通过精讲精练,训练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讲与练”的对立统一关系,知识讲得准确学生才能练得正确,反之,练又能促使知识巩固并能使其化为技艺。有些教师总担心学生听不懂,总想多讲一点,面面俱到。看上去课堂密度大,容量大,实则是满堂灌,教师的讲挤掉学生的练,学生练的时间不足,课堂上学生信息反馈中断了,不利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必须体现有练有讲,精讲精练,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原则。讲重点、难点,讲方法,讲审题。练的内容要“全”,练习题要“精”,练的时间要足,练的方法要“活”。通过精讲精练,达到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4. 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4
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就成为我们今天谈论的话题。
一、猜测
任何发现的前提是猜测。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机会,制造出一个轻松、民主、开放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有猜测欲望并且勇于大胆猜测。如果学生对猜测满腔热忱、兴趣浓厚和满怀信心,他就有猜测欲望;不管学生猜测质量的高低,教师始终对学生满怀期待、扶持和鼓励,让学生没有精神负担,没有心理包袱,有自由想象的机会,有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勇于大胆猜测。接着要给学生制造一个猜测的学习环境,学会猜测。猜测不是随心所欲的胡乱瞎猜,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和原有知识结构,通过想象、估计和预测,大胆地提出假设预案,然后对猜测的结果进行验证。如果猜测正确,就能得到新的知识;否则,必须换个角度重新猜测,直至成功。数学猜测能够使解决问题的时间缩短,获得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的思维。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可以采取猜测的策略。先让每个学生各准备好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图形。上课时引导学生:①剪一剪。把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沿着对角线剪开,各得出两个相应的三角形。②猜一猜。先猜一猜剪得的两个相应的三角形有什么特征?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发现其特征有:两个相应的三角形完全一样;两个相应的三角形面积相等;每个三角形的底与高和原来所在图形的底与高分别相等,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原来所在图形面积的一半。进而引导学生说出猜测的三角形面积的思考过程和结果。③验一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结果是正确的。如可用旋转、平移、割补法进行验证。
二、联想
联想是创造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数学中,学生合乎情理的联想能帮助学生发现事物的本来规律,帮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加强新旧知识技能的有机联系,促进有意义学习的产生,从而发现数学的新规律和新方法。
联想活动应突出三个方面:
(1)过程联想。关注学习过程是现代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的形成教学,要让学生经历与体验总体目标中提出的两个过程,概括地说是“建立模型”和“寻求结论”的两个过程。例如教学第四册数学《运白菜》一课后,引导学生注意,刚才我们是通过哪些学习过程总结出小括号的去留规律?唤醒学生关注探索过程的意识。探索的第一步是实例引入,得出两种解法,建立是否使用小括号的模型;第二步是根据几个事例模型探索数量关系,发现特征,总结规律。这样凸现过程联想,有利于加深对规律形成过程的理解,从而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
(2)方法联想。学习方法联想已被广大教师广泛吸取和应用。柯林、罗斯和麦尔孔·尼可在《学习园地——21世纪加速学习革命》中指出:“‘学习如何学习’应该优先于‘学习什么’”,“你所学得的知识可能会过时,可是学习的方法永远不会过时。”可见,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方法是无价之宝。例如教学推导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时,启发学生联想:一个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来的?激励学生尝试应用已学过的运算法则推导方法(从生活实例引入,联系意义推算,抽取算式特征,归纳运算法则)去推导新的运算法则,解决新的问题。
(3)数量关系联想。数量关系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对数量关系理解的程度。掌握数量关系就是要求学生能从不同的视角解释、转换和描述数量关系。教学时,要让学生学会在自己身边捕捉和收集数据,再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探索不同的描述形式。如:一年级(1)班,男生有28人。参加的女生有12人。根据这两个数量,学生经过联想描述成:(1)男生的人数比女生多16人;(2)男生的人数比女生的2倍多4人;(3)女生的人数比男生少16人;(4)女生的人数是男生的3/7(5)女生的人数比男生的1/2少2人;(6)女生的人数比男生的1/4多5人等等。
三、想象
想象是根据头脑中已有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创造性的想象是数学发现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实在因素。”由此可见,想象是创新思维能力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新知识从形成到深化应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的内容越丰富越具体,理解的新知识就越清晰越深刻,解题的思路就越活跃。想象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加快形成新知识。学习形象性的知识,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一般需要借助想象活动,促进新知识的形成。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可分三步进行:①动手操作。借助方格图,采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生熟悉的长方形,再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它们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把学生的操作图用投影仪展示出来。)②展开想象。出示一个底8分米高5分米的平行四边形小纸皮,想象一下可以转化成什么样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③找出规律。用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从操作和想象的图中发现:底和高用厘米作单位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和高所含厘米数的乘积。
(2)启发形象性思维。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进行的思维。学生学习数学要经历从形象到抽象,又从抽象到抽象的形象层层递进的过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在反馈时出示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高6厘米的长方体。引导学生想象:①它的左面的面积是多少?②后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③哪几个面的面积相等的?又如学校多媒体教室长16米,宽12米。想象一下这个教室大约可以坐多少人?通过想象,使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使隐蔽的数量关系凸现出来。
(3)验证所得结论。学生在解题时,需要借助表象的支持,充分发掘教材中形象思维的因素,才能思路清晰,对解题的结果确信无疑。从形象到抽象,又从抽象到抽象,最后化抽象为具体,起到验证结论的作用。如解答思考题“一块长方形的木板,把它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如果把直观图拿掉,换成如上的叙述形式,就成为一道开放题。学生凭借着想象,就可以得到三组答案,获得数学思维的训练。
由此可见,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猜测、联想、想象是相辅相成、息息相关的,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时,要给学生多一些机会,多一些空间,要在这些方面多下点功夫。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5
关键词:专业基础;教学设置;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4-0103-02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的目的在于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它不仅仅是训练学生本学科的专业技能;而应从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开拓性与创造性。就目前艺术设计学科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而言,大多是注重基础技能的培养,以及一些其他技巧的训练,这些课程的设置虽然能拓宽专业范围,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较少注意。充分的感知、表现、想象、创造,才会使学生的思维充分的发展,创造来源于现实生活,但不是临摹和完全的模仿,因此,我们要培养的是充满自信、会思考、有创意、勇于表达自己看法与感受的学生。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疑性、独创性、发散性。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实施多元的教学方式,形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社会的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和互动;注重实践环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注重创作程序和科学方法论的养成,通过务实的课题训练,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理解专业基础与艺术设计的关系,强调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和思维方式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创作与思考的能力。
一、学习主动性的调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遵循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创新趋向入手;以创新思维的开发作为教学宗旨,诱导学生渐进到自主创新的探究式学习状态,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
在理论课程的知识要点讲授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与关注。通过采用启发关注相关问题――主动学习、研究―课堂讨论、讲解―教师总结―作业与练习―作业展示与互评的程序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造型基础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并非易事,因为他们前期所完成的作业大部分是临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临摹中逐渐减弱,已经习惯了照抄别人的模式,习惯性思维占据了学生的脑海。这种长期临摹,缺乏想象力的训练,发展下去,只会使学生墨守成规。因此,应围绕每节课的内容,尽可能多的去设想,比数量,看谁的想法最多,最有独到之处。
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手法表现事物,表现内心的情感。这种发散性思维对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很有益处。
在写生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的是自然中的结构、形状,要求学生用减法方式,减去不入画的部分,补充一部分,使构图完美,意境更充实。要求学生用夸张变形手法表现高的更高,矮的更矮,根据主观感受,表现情趣,加强艺术感染力,写生提供了创作的源泉,经过艺术概括,去粗取精,创造出的是比现实景物更有个性,更为鲜明的形象。
在创作基础课程中,也要注意学生的积极行动力的促成,一方面通过大量徒手简笔画和动手制作的创意练习形式,使学生自觉地将视觉思维能力、想象创造能力和图形表达能力与动手能力四者结合。另一方面增强小组协作作业的份量,让学生们在彼此的思维碰撞中产生“行动”的决心,使一切不再停留于想法。
二、引导性和体验性课题的设置
教学计划中的课题设置需要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确立解决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有完善应用过程与操作程序。其本质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师应当认真地构建好整体的教学计划,在每一阶段的教学任务里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性思维。
创造思维的萌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藉有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课题更加能激发学生的创意潜能。一旦课题设计具有趣味性、引导性和体验性,学生会在轻松和释放的状态下进入课程的循序渐进的训练,同时课题安排也注重课堂快题练习与课外作业的穿插。
引导性课题的设置可以以“异质同构的发散”和“常见物象的多向发想”作为训练的主要形式。“异质同构的发散”训练是让学生就形态相似、或者性质相似的某些物象进行互置组合;“常见物象的多向发想”训练是对日常生活常见的、熟悉的物象,进行发散式的想象,通过多向观察、多维构思、纵横比较,最后产生和原始图形有关联,但本质不同的图形。这实际上是一种破坏与重建的思维过程,和前者相似,但是更强调对旧的形象概念的突破。
三、加强自身创造思维能力的锻炼
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造者,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现代社会,发展很快,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最新信息更新固有观念,才能使自己保持艺术创造活力。
课堂上教师示范都因直观性强易于学生更快更好掌握。如果我们的教师具备浓厚的业务功底,独特的创作精神,不仅能博得学生深深敬佩,还将对学生产生一个正面的触动,保持其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对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产生良好的铺垫。
参考文献:
[1]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2]维克多・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湖南美术出版社。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6
中学美术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美术课程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的一门重要课程。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美人格。”
目前,“为创新而教,为创新而学”的思想,已成为教学发展的根本趋势。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从教材来说,需要有包含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各种各样的要求;从教师来说,需要有发现学生创新性的机敏的感受性,使学生能够仔细观察周围世界,在脑子中积累更多的表象,认识更多的事物,发现创新价值,不断进取。
一、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技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复杂认识活动。培养学生兴趣是推动这种复杂的认识活动的重要动力。”是的,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总是心驰神往,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
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我觉得,教师必须热爱自己所教学科,要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在备课和讲课时,不但要熟练地掌握教材,更重要的是要精心安排教学程序,从激发兴趣着手,使学生的被动情绪转化为愉快、积极、自觉的学习情绪。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兴趣作向导,引导学生独辟蹊径,从常人的思维中思考、分析,以发展创造性思维。
二、诱发学生的想象
想象是创新的双翼。在教学中,教师需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想象,从想象中进行创新性构思。举创作画“想象中的机器人”为例:物品巧妙设疑,先让学生用猜谜语导入课题,然后把学生的思维引申到参观机器人展览上。师问:这些机器人都有什么作用?提问给学生留下悬念。”引起学生渴望得到知识的需要感,学生围绕这个“悬念”讨论的热火朝天,各自发表不同的见解,机器人能上天,能下海,机器人能演奏美妙动听的音乐、能做环保工作,能干家务活、能当警察、能招待客人……这时,我又启发学生,“机器人为什么这么能干?”学生思考片刻,抢着回答:我国科学家以他的知识渊博,设计了电脑软件,装在机器人身上,让它们干什么就会干什么……我接着告诉学生,科学家发明机器人,目的是让机器人帮助人类完成复杂、危险、困难的工作,让我们挤出宝贵时间、充沛的精力去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今天,老师也让同学们当一回科学家、美术设计师,想象出自己心中精明能干的机器人。课后,我将优秀作业展示在校园橱窗里,让学生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三、鼓励学生探索求异
要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我们的教学要打破以往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探索,多几个设想?在学生提出众多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中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用思维独特性,以新奇、异常、罕见、首创的思维去探索问题,建立评价标准,筛选出最佳方案。
如学生画《我心中的太阳》。我先来个抛砖引玉,自编故事,题目叫《我的外形最漂亮》导入新课,老师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把太阳用拟人的手法进行描述,学生个个听得很投入。这时,我发动学生自己编故事讲给大家听。学生们的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富有趣味,不知不觉把学生的思路带到太阳王国,产生无限的遐想……作画中,学生们落笔大胆、线条简练、外形奇特的十几个“太阳”被邀请到了黑板上。从观赏讲评中,大家都争着发言,特别是几个外形、色彩最漂亮的太阳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他们完全打破了以往学自己心目中“太阳就是个圆的这个概念,”从形象上引导学生去发展、添加、创新出神态可笑、色彩大胆的我心中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