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趣味数学思维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趣味数学思维培养范文1
一、培养观察能力, 产生学习兴趣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强化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有了这个基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教学就根顺利了,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三、重视实际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养成爱想问题、问问题以及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以下再对培养思维简单地谈一谈。
1.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懂得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差异,采取不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如果起题意不懂,便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对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教师的方法下,通过发散性思维,使他们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爱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这一点要求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做功夫。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上。例如涉及到语文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3.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一题多题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
一辆摩托车上午3小时行驶了163.5千米,照这样计算,下午又行驶2小时,这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千米?第一解法先求出平均l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然后求出下午行驶多少千米,最后求出这一天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63.5÷3×2+163.5=272.5(千米)。第二种方法相对比较简便一些,先求出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小时,再求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最后再求出一天共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63.5÷3×(3+2)=272.5(千米)。以上两种方法都很普通,这里还有一种新的解法,算式为:l63.5×2-163.5÷3=272.5(千米)。其中,163.5×2,表示行驶6小时的千米数,163.5÷3,表示平均l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最后用6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减去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就是这一天5小时行驶的千米数了。这便是一种创新的解法。
从以上所谈的这些看来,二者有一个共同点。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的产生的,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映敏捷的思维作铺垫的。两者之间一种无意识的连接关系,是一同成长的。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激发兴趣,也不能只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思维是兴趣的基础,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思维潜意识中某些问题的探索而产生的结果。
趣味数学思维培养范文2
关键词:创新思维;好的兴趣;实际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64-01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人说兴趣是一种动力,做什么事情都与兴趣有关,有了兴趣才愿意去做事,即使再苦再累,困难重重,人们都会主动去做;而思维则是探究创新的学习动力。教育家赞可夫说:“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也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对激发学生兴趣谈几点深入的体会。
一、让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学习兴趣得到升华
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孩子们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环节,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组成不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有效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爱好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 “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有了这个基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的教学就很顺利了,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能有效地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同时要重视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有个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充分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因此,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养成爱想问题、问问题以及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如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式思维:一题多题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如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一辆摩托车上午3小时行驶了163.5千米,照这样计算,下午又行驶2小时,这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千米?第一解法先求出平均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然后求出下午行驶多少千米,最后求出这一天行驶多少千米。第一种解法,我们用的方法是综合算式:163.5÷3×2+163.5=272.5(千米)。第二种方法相对比较简便一些,先求出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小时,再求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最后再求出一天共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63.5÷3×(3+2)=272.5(千米)。以上两种方法都很普通,这里还有一种新的解法,算式为:163.5×2-163.5÷3=272.5(千米)。其中,163.5×2,表示行驶6小时的千米数,163.5÷3,表示平均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最后用6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减去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就是这一天5小时行驶的千米数了。这便是一种创新的解题方法,值得学生去发现运用。
从上可知,二者有一个共同点。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而产生的,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映敏捷的思维作铺垫的。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激发兴趣,也不能只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思维是兴趣的基础,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思维潜意识中探索问题而产生的结果。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会培养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方法训练,学生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运用数学的兴趣解决实际问题。总之,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勤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能产生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
参考文献:
[1] 曾 琦《合作学习研究的思维与展望》.《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3期
趣味数学思维培养范文3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探究的问题是否感兴趣,往往决定着他们对探究问题的认识是否深入,对探究活动是否真正投入。因此教师应注意利用探究内容的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在教“角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把身边的角找出来,然后让学生对角的样子用语言进行描绘,再自己动手画一画角……然后我打开电子白板,播放有关角的演示课件,让学生自己到白板上画角。在双方互动完成演示后,又让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画的不同的角多。 最后举例说明角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通过这些步骤,使学生对角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数学学科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外,千万不要忽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除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外,还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知的热情,同时消除了学生学习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牢牢掌握住所学的知识。
二、寓教于乐,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景,通过游戏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开始就让学生说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学生很容易回答正确;再让学生随便说几个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部分学生会感觉有些困难;再让学生拿出火柴棒随便拼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大部分学生觉得更困难了。这时,有一位学生拼出了123这个数,教师马上判断这个数能被3整除,学生感到很惊讶:他自己都还没有算好,老师怎么一下子就能判断出来呢?这时,教师请学生说出任意一个三位数让教师判断是否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验证,学生发现老师都答对了。在学生流露出渴求的眼神时,教师娓娓道来:“怎样才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呢?关键要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探究的欲望被充分激起之时,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规律活动的最佳时机。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比教师硬塞要好得多。
三、动手实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为主的活动,让学生针对一些实际问题,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知识。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提倡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并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达到共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在“拼积木”活动中,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教师再加以点拨和鼓励,促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在尝到学习乐趣的同时,又产生了求知的欲望。
四、体验成功,增添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是在自身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当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某种成功时,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责任在于鼓励、诱导、点拨,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教师布置任务:“今天,就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动手用剪、拼的方法,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有的学生把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有的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最后不少学生都推导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问题的解决、知识的获取,是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作完成的,这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也满足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获得了成就感。当学生的学习遇到困难,特别是当后进生感到泄气、自卑时,教师要注意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使他们“跳一跳也能摘到果子”。这样,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就会在学习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添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趣味数学思维培养范文4
关键词:数学思维;兴趣培养;思趣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269-02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和培养学生对数学兴趣是相辅相成的。偏离兴趣,谈思维,必然使学生对数学缺乏激情;偏离思维,谈兴趣,必然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偏离轨道,事倍功半。因此,二者是有机的统一体,我们在从事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清楚认识二者的关系,做到以趣激思、以思导趣、思趣融合。
一、以趣激思
从心理角度而言,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以趣激思就是要求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同时,要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为导向,否则激发的兴趣将偏离学习数学的目标轨道。对数学学习的认识就不会那么深刻。结合小学数学教育一线工作的经验,笔者认为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主要包括小故事导入、问题情境导入、游戏导入三种。
1.用小故事导入课堂。用小故事导入是创造合理的人文情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比如笔者在讲求被减数应用题时,是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有一天,懒羊羊饿了,跑下山来找吃的,忽然它发现路边有一个箱子,打开一看,里面装的是一些苹果,就拿出6个,又数了数箱子里还剩7个,懒羊羊特别想知道箱子里原来有多少个苹果。这样就抓住了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投其所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思考所要解决的问题。又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在知识这个大宇宙飞船里,有一个奇妙的图形王国,图形王国里有很多的宝藏,你们愿意开采吗?这节课请‘小叮当’带我们一起乘坐飞碟到奇妙的图形王国去探宝,只有经过五道智慧门,也就是‘小叮当’提出的五个问题,才能到达图形王国,受到国王的接见。”这时,学生为了能顺利地到达图形王国,一个个精神百倍,身子坐得很直,眼睛盯着老师,带着浓厚的求知欲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2.问题情境导入。人类对悬而未决的事情抱有探知的好奇心,尤其是儿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更盛,因此设置有价值、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十分必要。例如:在教学最大公约数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教师的一间厨房长2米、宽1米,请同学们帮助老师算一算这间厨房的地面要铺正方形砖需边长为几分米的地板砖,才能做到既整齐又节约,有几种铺法,怎么铺。如果老师想铺快一点儿,哪一种方法最好呢?笔者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
3.游戏导入。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形式,游戏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比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计算时,笔者让课前分配角色的同学一起到讲台上,对同学们说:“我们来做个游戏,左边这些算式:34-7、47-30、54-7、71-8、93-9、63-40;右边依次是23、27、63、17、47。现在请台上的同学分别找与自己相等的朋友,台下的同学担任评委,评判台上的同学各找得对不对。”一声令下,台上的同学各自行动了。在游戏结束后,请找到朋友的同学说明自己如何找到自己的朋友,其他的同学对台上角色评判对不对;也请找不到朋友的同学说出为什么自己找不到朋友,说不完的由台下补充。由此学生对两位数的减法都得到充分体验。如此新颖、有趣的课尾,既巩固了新知,检查了效果,发挥了创造性,又达到了“课结束,趣犹存”良好的效果。因此,合理地利用游戏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二、以思导趣
培养学数学的兴趣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为导向和目标,所以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要求在教学方式、方法中有意识无意识灌输数学思维。使数学思维在学生培养兴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例如,笔者在教《如何认识人民币》这一课中,我准备了几张分别是1角、5元、10元、20元、100元的人民币。同学们在上课过程中对准备的道具都感觉很新鲜,很感兴趣,所以非常认真听。然而,在后面的教学中却发现教学效果不大理想。同学只认识到人民币类型,但对于其交换的理解却始终不大理想。于是反思上课的环节,发现在上课过程中只注重开发学生对于人民币的兴趣,而忽视了人民币交换中逻辑推理以及人民币作为数和形的认知。于是及时调整上课重点,最后取得比较满意效果。
1.创设情境 诱发参与。相关研究表明,儿童在学习中以不随意注意为主,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创设相关情境,将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引导到课程当中,进而诱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例如,笔者在教学“■和■”分数大小比较时,拿出两个同样大的苹果,把其中一个苹果平均切成2块,得出每块是■,把另一个苹果平均切成3块,得出每块是■,把切出的“■的苹果”和“■的苹果”让学生观察比较,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的苹果”大于“■的苹果”,从而比较出“■大于■”。为了让学生掌握“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的规律”,笔者把刚才平均切成2块和3块的苹果,分别再平均切成4块和6块,让学生比较“■和■”谁大。通过再分切的演示,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出“■大于■”。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分子都是1的分数分母越大这个分数反而小”的知识规律。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激活了学生思维,使学生愉快地进入了探求新知的学习过程。这使得原本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充满趣味。
2.学有所思 探索新知。例如,“包含除”与“等分除”同属于一个事物的两位方面,都有“分”与平均的含义,只是分法上的不同,造成了意义不同。为了使学生从本质上全面认识“除法”,把枯燥的概念上得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笔者在课上带了8个香蕉和4个盘子,指一名学生分香蕉。
第一种分法:8个香蕉,一个一个地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2个。
第二种分法:8个香蕉,每次拿出2个放一盘,也可以放在4个盘子里。学生把分香蕉的过程全部表现出来,使纸上的图活起来,静态的数学概念动态化,使学生领悟了“包含除”和“等分除”的区别与联系。“分香蕉”的生活数学很快转化成了“总数量÷份数=每份数,总数量÷每分数=份数”的数学关系式。“动态化”的数学活动,诱发了学生的兴趣,兴趣又反过来促使学生去思索,去发现。
三、思趣融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思趣融合的教学理念。一方面既要培养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于学习数学的激情。另外一方面培养数学的兴趣要以数学思维为导向。注重培养数学思维而忽视数学兴趣培养,注重培养数学兴趣而忽视数学思维培养,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将二者在平时数学教学中很好融合才能达到数学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可以从观察能力培养、直观教学设计、手脑并用中促进思趣更好地融合。
1.培养观察能力。发现问题是认知和求知的第一步,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观察能力的途径多种多样。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一章节时,就可以让学生把长方体火柴盒3对相同的面糊上相同颜色的纸张,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面和面之间、面和线之间的关系,并有条有理地叙述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在用简洁、准确的数学用语进行总结,使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深化学生的知识认知。在教授一年级7-2=5所对应的青蛙图,笔者将图画用幻灯片放映出来,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这里有几只青蛙?跳走了几只?还剩几只?之后让学生准确地回答:“荷叶上有7只青蛙,跳走了2只青蛙,还剩下几只?”
2.加强直观教学。直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有图像、视频、实物、模具、语言等直观教学方法。其中,由于计算机、投影仪、录像机等电化设备的发展,图像直观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例如,笔者在讲解低年级减法应用题时,用抽拉式投影演示:花丛中一共有5只蝴蝶,飞走了2只,还剩多少只蝴蝶?让学生列式、说理:“5”表示一共的只数,“2”表示飞走的只数,“3”表示还剩的只数,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学生不知不觉地理解了“一共”、“飞走”、“还剩”的意思,并把这些词语同减法意义联系起来。用覆盖式投影演示:“妈妈采了12朵蘑菇,我又采了5朵,一共采了多少朵蘑菇?为什么要用加法来算?”通过覆盖式,形象体现“合并”的含义,增强“两数合并用加法”的观念。通过投影演示结合语言说明,让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参与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
3.培养动手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数学知识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需要是促使人类数学知识不断积累的动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理应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以及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数学思维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完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克祥.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培养[J].吉林教育,2014,(23).
[2]黄小兰.谈小学数学思维与兴趣培养的一致性[J].老区建设,2013,(14).
趣味数学思维培养范文5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也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是站在自自的立场上来阐明思维与兴趣的重要性,把思维与兴趣分开来看。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将会更加完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心理角度而言,如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对激发学生兴趣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产生浓厚的学习氛围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加强直观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有了这个基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教学就根顺利了,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三、重视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养成爱想问题、问问题以及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以下再对培养思维简单地谈一谈。
(一) 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懂得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差异,采取不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如果起题意不懂,便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对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教师的方法下,通过发散性思维,使他们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爱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这一点要求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做功夫。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上。例如涉及到语文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三)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一题多题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
一辆摩托车上午2小时行驶了150.4千米,照这样计算,下午又行驶3小时,这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千米?第一解法先求出平均l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然后求出下午行驶多少千米,最后求出这一天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50.4÷2×3+150.4=376(千米)。第二种方法相对比较简便一些,先求出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小时,再求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最后再求出一天共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50.4÷2×(2+3)=376(千米)。以上两种方法都很普通,这里还有一种新的解法,算式为:l50.4×3-150.4÷2=376(千米)。其中, l50.4×3,表示行驶6小时的千米数, 150.4÷2,表示平均l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最后用6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减去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就是这一天5小时行驶的千米数了。这便是一种创新的解法。
从以上所谈的这些看来,二者有一个共同点。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的产生的,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映敏捷的思维作铺垫的。两者之间一种无意识的连接关系,是一同成长的。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激发兴趣,也不能只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思维是兴趣的基础,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思维潜意识中某些问题的探索而产生的结果。
趣味数学思维培养范文6
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应在兴趣中培养思维能力,在思维培养中要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思维是根本,兴趣是思维的源泉,思维的培养是以兴趣为基础的。
[关键词]数学;思维;兴趣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是站在自自的立场上来阐明思维与兴趣的重要性,把思维与兴趣分开来看。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将会更加完美,达到1+1=1,或1+1>2的效果。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心理角度而言,如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对激发学生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观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利用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有了这个基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教学就根顺利了,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三、重视实践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养成爱想问题、问问题以及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以下再对培养思维简单地谈一谈。
1、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懂得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差异,采取不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如果起题意不懂,便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对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教师的方法下,通过发散性思维,使他们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爱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这一点要求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做功夫。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上。例如涉及到语文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3、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一题多题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
一辆摩托车上午3小时行驶了163.5千米,照这样计算,下午又行驶2小时,这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千米?第一解法先求出平均l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然后求出下午行驶多少千米,最后求出这一天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63.5÷3×2+163.5=272.5(千米)。第二种方法相对比较简便一些,先求出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小时,再求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最后再求出一天共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63.5÷3×(3+2)=272.5(千米)。以上两种方法都很普通,这里还有一种新的解法,算式为:l63.5×2-163.5÷3=272.5(千米)。其中,163.5×2,表示行驶6小时的千米数,163.5÷3,表示平均l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最后用6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减去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就是这一天5小时行驶的千米数了。这便是一种创新的解法。
从以上所谈的这些看来,二者有一个共同点。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的产生的,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映敏捷的思维作铺垫的。两者之间一种无意识的连接关系,是一同成长的。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激发兴趣,也不能只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思维是兴趣的基础,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思维潜意识中某些问题的探索而产生的结果。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方祛训练,学生一定能声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
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