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

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范文1

(一)内部原因

1、电力企业资产管理存在一定问题

资产管理一直都是企业的一项管理重点。有效的资产管理能够帮助企业防范和抵御财务风险,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和运营。电力企业是资产密集型企业,但同时,电力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却又极为广泛,甚至遍及乡、县、村落。由于其特殊性质,固定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占有较大比例。因此,也使得固定资产管理成为企业资产管理的重点。然而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大多将“可控成本”作为管理重点,对折旧费等不可控成本的关注度一直不高。这种倾向性不仅不利于企业的整体资产管理,还容易使企业承受一定的财务风险,从而蒙受财务损失。而且,对企业成本费用的真实性也会造成较大的影响,给企业后期账务核算带来困难,还会引发企业所得税等方面问题。此外,有些电力企业的固定资产使用权限不甚明确,制度不够健全,固定资产台帐也存在一定漏洞。还有些电力企业存在大量不良资产,呆、坏账现象严重。不仅使企业蒙受一定的财务风险,还对其经营效益造成一定影响。

2、财务制度的执行力得不到保障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财务管理机制的执行力度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究其原因,问题在于:很多电力企业在采购、内控、资产管理等方面都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制度体系,但这些制度与财务管理制度没有做到有机的结合,相关人员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工作脱节,管理责任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最终导致财务管理活动直线力度不强,工作效率偏低。

(二)外部原因

1、体制改革带来潜在的财务风险

电力企业一直以来的经营模式都是垄断型经营,电价等因素都可以通过公司本部加以调控。但在如今的市场大环境下,国家有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大力推行电力体制改革,从而打破固有的电力企业垄断经营的格局,通过市场竞争增强企业的危机意识,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提升电力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政府通过对电力企业的结构重组,改变市场格局,因此政策风险成为电力企业最大的财务风险之一。另一方面,电力产品的价格关乎国计民生,这是需要政府严格把控的,因此政策变化将直接影响电力企业的经营状况。

2、物价上涨压缩利润空间带来的风险

如今,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不断上涨,物价也随之上涨,这使得企业的人工成本有所提升,而电价的相对稳定直接导致了电力企业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企业经营压力随之增大,财务风险也便随之增大。

3、融资渠道单一带来的财务风险

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较为缓慢,导致电力企业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融集资金和扩大再生产只能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来实现,这逐渐提升了电力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将企业的财务风险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二、控制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几点措施

(一)实行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必须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合理处理电力改革所带来的冲击,这需要企业在资金管理的制度革新上有所突破,同时加强电力公司的资金管理也是控制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对单位的收入和支出资金要严格的分开,严禁坐支行为的发生;统一开立银行账户(分为收入和支出两个归集账户),严禁多头开户等违规行为的发生,从源头上强化资金的收入支出管理,确保资金管理的收支统一。

(二)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当今企业内部管理的主流管理方式,企业通过对内部各个部门制定行之有效的预算指标,严格掌控资金的流入和流出金额,最终达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同时,预算管理也是控制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企业通过“预算”这只无形的手随时掌控着企业的各个经营环节,将风险率压到最低。电力企业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中,要注重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两个环节。预算编制要科学合理,数据搜集要全面细致;预算的执行则必须由企业设立的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监督和掌控,保证预算执行全过程的执行力度。

(三)建立资金集中管理体系

对于规模较大的电力企业,资金的管理必须保证较高的集中性。很多电力企业设有若干分公司或者是变电站,这就需要总公司建立资金集中管理体系,针对不同业务设立不同的管理权限:例如投融资管理、固定资产的采购、大型项目建设等容易产生财务风险的经营活动必须由总公司操作执行;而对于一些日常的经费管理,则可以分权到各个网点或者分公司,但总公司也要对分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定期的考核和审计,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资金的集中分权管理不仅有利于规避财务风险,同时也能够保障公司资金高效的运作效率。

(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电力企业应成立风险控制小组,专门负责企业的风险控制工作。控制小组要了解最新的财务及税收制度和金融政策,通过深入研究,从制度层面企业有效规避在税收、财务核算等方面的风险;并根据电力企业的特点,了解和预测国家在电力产品方面的政策变化,借助一定的财务分析工具,合理量化企业可能遭遇的风险损失等级,制定系统的风险应急预算,从而建立属于自身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在企业面临风险时,也能够根据应急预算的方法,合理化解风险强度,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

(五)制定合理的风险转嫁制度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应当学会制定一套合理的自我保护措施,而风险的合理转嫁便是其中的一种。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电力企业不仅仅要依靠管理来规避风险,还应当学会对风险进行转移,特别是对于一些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电力企业可以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的方式有效降低意外造成的损失。而对于一些如科技更新造成设备淘汰形成的损失,企业则可以通过计提合理的减值准备或者是保证金的形式加以缓解。

三、结语

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范文2

关键词:医院 市场风险 财务管理 风险控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的完善,当前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行,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国有、私营和中外合资等形式的医疗机构层出不穷,医疗市场的竞争也不断加剧。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医院必须合理的拓宽融资的渠道,筹集更多的发展资金,才能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然而在医院负债经营的时候,必然会伴随着一定的市场风险,对财务风险的监控对保障医院正常运行十分重要。因此,医院必须重视对财务风险的监测,建立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实现对潜在财务风险的实时监控。本文对当前我国医院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分析医院控制风险的对策。

一、当前我国医院面临的财务风险分析

目前,我国医院的财务风险的存在主要是因为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医院获得越来越多的私营权,这给医院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不小的挑战。许多医院对医疗经费的增长幅度控制不当,运营成本持续攀升,这些都导致了医院的发展遇到了困境。再加上医院财务风险意识淡薄,只注重眼前利益导致财务风险不断加大。目前,我国医院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医疗改革的推进促进了老百姓的医疗需求的增长,政府财政不足以及医院内部资金的匮乏导致医院大量的举债。通过举债的方式来完成基本设施、设备以及人才的引进,以求吸纳更多的患者。这种负债的发展方式使得医院的运营成本急剧上升,大量的贷款使得医院的资产负债率偏高,长期负债问题严重。医院不断吸收新技术和新项目,造成了公共医疗费用的攀升。这种负债经营很可能导致医院的负债失控,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共同作用导致资金链的断裂。

(二)医疗行业竞争的加剧,市场规则下,不断有民营和中外合资的医疗机构出现,给市场上现有医院造成巨大的竞争压力。医院不断增加医疗设施的改进,不按照政府要求用药、收费,造成医院支出超标,造成资金短缺的问题。

(三)应收账款风险。随着新医改的推行,引入第三方支付的前提下,患者往往会对超低的价格产生过度消费,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此外,医院的应收账款管理缺乏应有的催帐观念和风险意识,常常会错过收账的最好时机,给医院造成大量的呆账和死账,使医院蒙受巨大损失。随着医疗改革,第三方支付的主体变成了政府,患者只交少量存款,然后由政府的财政补贴对医院进行补助,但政府的财政补贴往往较长时间才能到账,这也造成了医院的资金周转困难。

(四)为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医院大量采购先进的医疗设备。但是在设备的采集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设备的技术、市场和财务的可行性研究,对设备的市场前景、设备的先进性没有进行可行性分析,同时对设备使用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的影响预测,导致医院盲目购买设备,造成资金的浪费,甚至使医院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二、新时期控制医院市场风险的策略分析

(一)完善医院财务管理,加强财务监督

随着新时期医疗改革的推进,财务管理成为医院控制市场风险的重要工作。想要做好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首先应该在思想上充分重视,明确新时期医院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其次,医院的管理者除了具备良好的医疗专业知识外,还要加强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学习,转变以前只重医疗卫生建设,忽视市场风险和财务管理的观念和做法。长期以来,医院往往因为没有合理高效的财务管理机制,导致医院的市场风险加大,严重的影响了医院的发展,因此,新时期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对于规避市场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财务风险防范

随着医院所面临的市场风险越来越多,医院想要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财务风险的防范。首先,医院应该加强对成功企业财务管理经验的学习,建立健全医院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综合的分析医院自身存在的漏洞和潜在的风险,利用各种会计方法,积极的对医院的财务策略进行调整,有效的防范市场风险;其次,医院的领导应该转变管理思想,改变传统的只重视医疗建设,忽视医院财务管理的观念。积极学习财务知识,增强风险防范的意识,正确的领导全体财务人员参与风险防范;最后,要树立全体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建立健全良好的财务管理机制,提高医院财务人员的素质,实行科学的绩效考核制,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有效控制医院潜在的市场风险。

(三)加强医院内控制度建设

由于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医院的资产不断流失,财务会计信息失真以及医院最终的经营管理失败。通过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及时的发现医院财务管理活动和医院财务信息存在的问题,进而可以提高医院会计信息的质量,不断的改进医院的管理,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如果医院的规模较小,不能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也应该定期的聘请滋生的注册会计师对医院的会计账目和财务报表进行系统的审核,及时的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医院内部管理更加完善。医院也可以指定专人定期或不定期对重要业务活动及信息进行审核,这样可以减少重大问题的出现。

三、结语

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医院所面临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大量市场风险的威胁着医院的健康发展。因此,医院必须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医院内部控制工作,不断提高医院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范文3

关键词:财务分析;风险预警;管控机制;研究

一、现代化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现状及其问题

(一)现代化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现状

就现状来看,我国多数中小企业组织机构并不健全,管理缺乏科学性,运营水平相对较低,企业管理水平与企业规模脱节,两者之间的不协调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企业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也未将外部环境纳入考虑,这就导致在宏观经济调整时,企业始终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状态。此外,还有很多中小企业本身具备较高的财务风险,财务状况较为复杂,变化十分突然,实施财务预警系统本身存在一定的难度。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系统已经相对成熟,不过较为倚重其数据分析以及计算的功能,对于预警系统的变化则缺乏关注,故而并未对其变化产生的原因进行细致的分析,导致其作用难以全面发挥。

(二)现代化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认识不清的问题。我国多数企业领导更加看重企业的生产及营销,而缺乏对于财务管理的重视,或是仅仅关注于企业的利润变化,并未切实认识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这对于财务分析工作的正常进行及其作用具有一定的影响。其次是技术分析所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的问题即是会计信息真实性相对较差,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则是建立在财务预警系统基础之上的。在实际工作过程之中,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之下,会计信息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这就对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有效性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其次是技术分析片面性的问题,即过于强调技术分析的客观性,并未站在主观角度进行探讨。最后则是技术分析的狭隘性,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断开展的过程之中,企业的资金也会随之不断变化,而企业资金变动则是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的反映,加强对于企业资金变动的研究,无疑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不过就实际情况而言,多数企业虽然十分重视企业资金的变化,但并未关注企业活动对于资金变化所造成的影响。

二、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管控措施研究

(一)加强对于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认识

为了做好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工作,首先就必须认识其重要性,企业领导务必积极转变自身认知,将企业财务风险预警视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及方法,并着手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各项制度,通过各项措施来提高企业管理质量。再者,企业领导班子必须认识到财务风险预警对于企业管理所带来的影响,以求切实提高分析质量,进一步促进企业效益的提升。

(二)提高企业财务预警制度的科学性

首先应当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对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进行建设,其基本原则囊括了市场敏感性、可操作性、针对性等多个原则;其次,需积极拓宽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变量的范围,促进其合理性的提升;再者,慎重选择非财务目标的引进,在全面分析企业实际状况的基础之上,切实提高其风险预测能力。最后,着手进行长期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以及短期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的建立,并将两者予以结合。

(三)提高技术分析能力

企业应当切实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促进会计信息真实性、科学性的提升;其次,需着重完善财务分析制度,使其与企业当前发展的规划相一致,并做好人员的选拔及任用工作,明确所有工作人员的所需承担的责任以及必须实现的目标。最后,还需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做好调查分析工作,提高财务风险分析工作的针对性。

(四)完善内部预警机制

积极完善企业财务风险内部预警机制,切实发挥预警系统功能,建立对策库,收集相关数据,确保在遭遇类似问题时,能够及时地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范文4

一、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集团是全球知名的家用电器制造企业,同时也是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海尔的业务不仅局限于电器,而且已经向电子科技,金融等高端领域延伸,已经发展成为了大型综合跨国集团。目前,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1个工业园,5大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7万人。2011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509亿元,品牌价值962.8亿元,连续11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公司1984年创立于青岛。创业以来,海尔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体系驱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之一。2012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1631亿元,在全球17个国家拥有7万多名员工,海尔的用户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尔的前身“青岛冰箱总厂”创立于1984年。同年12月26日,当张瑞敏带着新来的领导班子来到这里时,就面临着第一次财务危机。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冰箱厂出现了147万元的亏空,比较当时的物价水平,这无疑是一笔让人望而生畏的巨资。同时,产品滞销,财务亏空的境地也带来了员工精神层面上面的危机,从普通操作组装工人到车间主任,从财务人员到决策管理阶层,大伙儿想的不是产品、销量,而是像贫民一样满脑子都是以后的生计。海尔当时的应对策略是:稳固人心和破而后立。由于海尔卓越的品质,它生产的冰箱在北京、天津、沈阳三大城市一炮打响,在冰箱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获得了长足发展。海尔成功渡过了第一次财务风险。

二、海尔的海外投资

一般而言,跨国公司打入国外市场都会采取先易后难的方式,比如很多中国跨国公司都会以中国香港为突破口进入东南亚市场。而海尔却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了最为成熟,世界上最难进入的美国市场。海尔的目的很明显,目标也很明确,就是用最严苛的美国律法和市场准入规则来打磨自己。自然,海尔在美国也遇到了财务风险。这些风险来源于一下几个因素:第一是竞价劣势,这几乎也是所有外来企业所遇到的挑战。首先,海尔必须支付美国工人的工资,不同于中国这些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美国公民的生活和发展成本决定了高额的工资。其次是管理费用的增加,为了适应美国的市场规则,海尔必须花费一定的软件成本,控管成本以及远距离控制所增加通讯、交通费用。对于新生的跨国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第二是多元化风险,在国内市场获得发展后,海尔并非是一家单纯生产冰箱的企业,它已经将产业链延伸到了科技、贸易、工业、金融等其他领域。同样,在美国市场,海尔也打算推出众多产品。既要推陈出新,又要保证各种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力,海尔的资金压力和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可以说,进入美国市场本身就是海尔对财务风险的挑战。收购三洋是海尔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业务。从海尔与三洋达成买卖意向的第一天起,海尔便进行着紧锣密鼓的准备。为此,海尔成立了专门的并购项目部,这个项目部几乎囊括了所有方面的人才,包括财务、法律、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等等专业方面。在并购的数年进程中“,海洋”团队几乎去了三洋所有的子、分公司,进行细心考察,排除了知识产权、财务等类别中1000多个隐患,正真做到了事无巨细,虽然忙碌、繁杂,但在海尔人的努力下,终于成功完成了三洋的收购业务,实现了海尔的新的跨越。

三、海尔集团应对跨国财务风险的方法

(一)集团化、整体性的风险管理

截止2014年,海尔已经在将近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分支机构,这些分支机构中,有贸易公司、有电器大厦、有科技研发中心等等,海尔俨然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然而,海尔的发展又如气球的膨胀,规模的扩大,效益的提高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迫切的危险。这种风险的扩张试称之为连带财务风险。当海尔的某个子公司遇到了财务风险,势必会影响其相关联的海尔的其他分支机构,正如一个病菌团,一旦得不到良好的控制,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海尔的财务形成冲击。对此,海尔的办法是建立财务公司。顾名思义,财务公司的专职就是应对全集团的财务风险。海尔把这种对财务的重视拉倒集团化的程度。在21世纪初,很多跨国企业还在为分支公司财务而烦扰的时候,海尔就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并获准同意成立了财务公司。海尔为财务公司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财务公司汇集了海尔乃至全国最顶级的专业人才,包括财务,法律,外贸,国际金融等十几类专业。海尔的每个重要决定都要经过财务公司的审定和支持,可以说,财务公司是除了张瑞敏和股东大会的最高权力机关。也正是因为整个集团的大力支持,到2007年,海尔财务公司已经成为了集集约化金融服务、集团化金融管理、集成化金融支持三位于一体的集团服务机构,为海尔的跨国之旅提供了更全面的助力。

(二)全员内控零风险

内控体系的建立是海尔跨国发展的必然。不同于大部分的国内企业,海尔的内部控制被他们称之为全员内控。内控不单单只是财务部门,监事会的事,而是CEO、总监、部门经理、下属员工乃至每一个海尔人的责任。海尔设立了建议箱,这个箱子遍布每一个海尔的分支机构,用于员工向集团提建议和思路。月末会有专人收集并仔细研究这些想法,而他们的判断将直接影响员工的奖金和在公司的地位。“化整为零”,“集百家智慧”,逐渐成为海尔全员内控的核心思想。

(三)纵向控制

这里的纵向控制是指从时间轴角度采取措施。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全程控制跨国财务风险。1.事前控制。(1)调研投资环境,做好风险防控。在进行海外投资建厂的过程中,合理分析投资环境的硬环境因素和软环境因素,对国际环境、国家环境、东道国的国内地区环境以及场址环境进行比较,以期达到节省建厂成本的目的,把握好投资环境,因地适宜,根据本土不同的投资环境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2)做好财务预算,预测财务风险。无论是进军最难的美国市场,还是投入相对较易的东南亚市场,都做好充分的财务预算。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并非一蹴而就,一个新的市场自有其准入规则,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风险都决定着公司的预算,而公司的预算就是一个总的指导方针,是跨国企业的前行的灯塔,一份合理的财务预算可以告诉企业要投资什么,什么时候投资,投资多少,投资的竞争环境。按照这一方针才能稳扎稳打,才能抵御财务风险。财务预算的效果并非是立竿见影的,甚至于有很多地方与实际支出相悖。然而当我们拿着一份财务预算时,我们就知道,我们能动用多少资产,投资预计需要支出多少,投资后多久能回笼资金,能回笼多少。按照这个框架步步为营,在投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算,就能够很好地控制财务风险。2.事中控制。(1)“入乡随俗”。跨国公司的特殊性之一便是其存在的地域不在本土。而不同的地域有其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公民素养、行为方式和不同的法律规范。哪怕是细微的差异,都会影响跨国公司在海外的发展。海尔在美国建立的子公司的员工周会。按照海尔在国内的方式,往往会让表现最差的员工陈述其值得大家谨记的地方,在我们看来,这是对陈述者的激励,对其他人的警示。而美国员工则认为这样的做法伤害了他们的自尊,甚至在一段时间反对的声音迭起。海尔吸取教训,改为让表现最好的美国员工在周会上分享心得,迎合了美国人热情,喜欢表现的心理,激发了美国员工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跨国企业在还外投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雇用当地的员工,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员工无疑会对企业产生重要影响。跨国公司是营利的组织,但当尊重和人文关怀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时,“入乡随俗”会成为公司的推动力,抵御财务风险的助力。(2)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管理机制。建立实时、全面、动态的企业管理系统。企业管理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它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理论,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并向经营者示警。对企业经营管理实施全过程监控,一旦发现某种异兆就着手应变,以避免和减少风险损失。(3)发挥主导市场投资优势,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3.事后控制。(1)风险管理评估报告。无论项目进展的情况如何,都必须将风险管理的计划、行动、结果整理、汇总、进行分析,形成风险管理报告。风险管理的持续性要求风险管理报告的连贯性和不间断性,因此,该报告不是仅仅在项目结束之后才制作的,而是应该视项目的进展状况、项目计划、报告的对象等条件采取书面或口头、不定期的或阶段性的等多种方式,为项目的实施、控制、管理、决策提供信息基础。我国跨国公司在项目管理中进行风险控制的同时,还应该问自己几个问题:所制订的风险管理策略本身是否可行?实施风险控制的措施和手段是否与项目总目标保持一致?通过不断地在实践中反思、尝试、总结、分析,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风险总是和效益并存的。只有正确地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规避风险,才能确保每一个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成功完成,才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

(四)横向控制

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范文5

本文以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分析商业银行主要业务可能导致的各类财务风险,并结合10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财务报告数据,分析这些银行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风险,提出防控财务风险的建议,以期对商业银行提升财务风险有所帮助。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法;商业银行;财务风险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一直在提升经济的开放程度,为了保证金融体系的健康性,国家颁布了多项监管金融市场运行的法律法规,为商业银行开展各项金融服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不过,随着银行业逐渐开放,我国商业行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过去接近垄断的封闭式经营被迫转向彼此竞争的开放式经营。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上市商业银行想要保住自身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一、上市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类型

在我国,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务界,都非常关注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管理问题,政府也出台了很多规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银监会2004年出台了上市银行风险管理办法,该办法中明确提高商业银行必须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不但要提升对定性风险指标的管理控制与力度,还要尽量将更多的风险衡量要素进行量化处理,从而提升风险管理体系的科学性。

(一)资本风险

这是商业行业运营中存在的最基本财务风险之一,主要来自于银行本身的资本结构。商业银行除自由资本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资本都是借入资本,既然是借入的资本就涉及到还本付息的问题,但银行所处的市场环境以及自身的运营情况总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银行想要保证资本的安全性以及偿债能力的稳定性,就必须防控好财务风险,从而保证资本结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二)资产质量风险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就是贷款业务,但并不是所有贷款都能顺利成功收回的,部分贷款客户如果出现了运营问题或者市场开发策略制定失误,很有可能会陷入财务危机,从而无法偿还贷款,而这部分无法偿还的贷款就是银行的不良资产。这些不良资产虽然在账面上一直都是商业银行的资产,但实际上并没有任何价值创造能力,且几乎可以认定为是银行的损失。因此,商业银行必须管理好资产质量风险,将不良资产率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三)流动性风险

著名学者彼得.S.罗斯认为,商业银行流动性实际上是指当其需要流动资金时,将现有资产变现为流动资金所需支付的成本水平,而流动性风险则是指将现有资产变现为流动资金时可能发生损失的风险。众所周知,资本有天然的逐利性,会自动流向收益较高的领域,对商业银行来说,其为了提升资本的收益能力,更倾向于将资金投资于长期项目,这无疑会导致短期的流动性不足。回顾商业银行曾经出现过的几次经营危机不难发现,导致这些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流动性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防控与管理好流动性风险。

(四)盈利性风险商业银行作为盈利机构,其运营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最大的利润,而想要实现预期的利润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虽然盈利能力能够提升商业银行资本的收益能力,也会为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

二、上市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综合评估

综上所述,结合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运营实际,合理选择银行财务风险的指标,并基于风险衡量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构建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在我国境内上市的10家商业银行,既包括国有控股银行工、农、交、建,也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上海浦发银行以及民生银行等。本文选取的财务数据来自于这些银行2013年公布的财报,为了提升研究的科学性,使用spss16.0系统的分析这10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通过计算,得出原始财务数据的KMO值是0.711,为了探讨这4种风险对总体财务风险水平造成的影响,将每类风险的影响因子设定为:f1、f2、f3、f4,并假定其特征值都>1,通过SPSS软件计算之后,得出f1的方差贡献率为47.131%、f2的方差贡献率为17.564%、f3的方差贡献率为16.938%、f4的方差贡献率为10.001%,累积贡献率远远超出了75%,代表f1、96f2、f3、f4完全可以解释选定样本银行的财务状况。定义主因子后,需要充实每个主因子的内容(如图1所示),本文选取每个主要因子中载荷最大的指标,并将这些指标作为衡量主因子实际水平的标尺。至于这些指标的具体计算过程,同样基于上市商业银行公布的财务报告,将相关数据代入SPSS软件,得到结果后,将其加总为主因子对商业银行财务状况的影响水平;最后,将四个主因子的数值加在一起,就能反映出商业银行当前真实的财务状况,具体的计算结果通过表1可知,f1主因子风险管理,也就是资产风险管理做得比较好的是上海浦发、兴业以及中信这三间银行;四大国有控股银行的f1主因子风险管理做得都比较差,未来需要做好资产风险管理工作。f2主因子风险管理,也就是资产质量风险管理做得比较好的是几大国有控股银行,上海浦发银行也做得不错,而股份制银行则做得稍微差一些,未来需要做好资产质量风险管理工作。f3主因子风险管理,也就是流动性风险管理,做得比较好的有建设银行以及中国银行,做得较差的为农业银行以及工商银行,未来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案来加大对流动性风险的防控力度。f4主因子风险管理,也就是盈利性风险管理,做得比较好的有建设银行以及民生银行,做得较差的是上海浦发银行以及农业银行,未来需要强化内部管理机制,提升各项金融业务以及资产的盈利性。如果分析综合财务风险,那么建设银行与上海浦发银行的综合财务状况最好,表明其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收到了不错的收效;而农业银行与中国银行的综合财务状况最差,表明其需要不断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从而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三、上市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建议

(一)拓展资本补充渠道

受限于旧有的经济体制,我国商业银行获得资本补充的渠道非常单一,基本上都是通过机构投资人或者独立投资人获得补充资金。基于此,我国商业银行应拓展资本补充渠道,积极到金融市场中寻求更多的发展资金,不但能够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的灵活性,还能优化金融市场的资本结果。另外,发行可转换债券也是一种不错的融资途径,商业银行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不但能获得足够的发展资金,投资人还能够根据商业银行的运营情况决定是否将其转换为股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他们的投资利益。

(二)提高资产质量

如前所述,商业银行放出去的贷款中总有一部分会无法成功收回,从而形成不良资产,这些不良资产不但不具有任何保值以及增值的功能,还有极大的可能令银行蒙受经济损失。因此,商业银行严格控制好贷款管理,既要严格审查贷款客户的资信以及运营情况,也要将贷款回收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员身上,如果贷款最终没有成功收回,那么相关责任人的薪资以及福利待遇就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农业银行已经进行了这种尝试并收到了不错的收效,不但提高了内部员工严格贷款审批的积极性,也提升了贷款管理效率、降低了不良资产率。

(三)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

一是商业银行必须认识到管理流动性风险的意义与必要性,从而将流动性风险管理作为一项基本的风险管理工作来抓。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运营情况以及业务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二是商业银行应建立起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选择科学的风险指标,准确识别与评估运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并预先做好应对准备,从而将其对银行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需要说明的是,该预警机制应该是动态的,需要实时更新影响流动性风险因素的变动情况,并根据最新的分析结果制定应对措施,从而保证应对措施的有效性,进而实现有效防控流动性风险的目标。

(四)提升盈利性风险的管理能力

商业银行运营的最终目标就是追求最大的利润,因此管理好盈利性风险对保障其盈利能力来说至关重要。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就是贷款利息,部分商业银行的贷款利息收入甚至高达营业总收入的90%以上,而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贷款利息收入则仅占到营业总收入的55%左右。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积极拓展业务范围,通过创新金融服务多元化利润结构,从而降低盈利性风险;另外,商业银行还可以推出一对一的高端金融服务,为VIP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农业银行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推出了理财以及专项基金管理等服务,已经获得了不错的收效。这种多元化的经营方式还能够增强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所占的市场份额,从而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雪飞、毕新华、陈太博:《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水平研究》,《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第11期。

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范文6

【关键词】内部控制;财务风险

一、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更高。在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下,如何赚取利润增加价值是每个企业所追求的目标。但是许多企业却忽视了自身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防范,在高速成长的过程中一夜之间轰然倒塌。美国安然公司的破产、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闭等,国内的如因“毒奶粉事件”倒下的三鹿集团、近期的温州企业破产潮、因资金链断裂而陷入破产传闻的绿城集团等,这些国内外原本经营业绩良好的“名企”在一夜之间陷入了破产倒闭的漩涡中,不论个案有多么特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企业在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中存在着失调,从而在面对风险特别是财务风险时,无法做出及时的调整和应对。

企业的经营环境包括内部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是企业的内部治理环境。通常企业无力对外部的环境施加影响和控制,但是对于自身的内部环境可以进行持续的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是公司内部治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公司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①。没有系统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将成为一纸空文。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企业目标,由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其本质上是组织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因此,加强控制,防范风险是每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所要面对的重要议题。内部控制作为企业防范和控制风险的一种手段,也越来越得到重视。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了被誉为中国版萨班斯法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在2010年陆续颁布了内控建设的配套指引。这表明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内部控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思想的演进而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早起由于经济活动形式简单,内部控制的雏形以最早内部牵制、职能分离的形式出现。随着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审计人员在改进审计程序和方法的探索中,开始关注内部控制的作用。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53年颁布的《审计程序说明》中,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和内部管理控制(Internal Administrative Control)。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目的是确保企业会计信息和财务报告合法、可靠和公允及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内部管理控制则侧重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保证企业各项政策措施的有效贯彻和落实。但是管理者在实践中却发现区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非常困难。AICPA在1988年的《会计报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结构的关注》中,“内部控制”被“内部控制结构取代”,不再强调管理者区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并进一步将内部控制结构划分为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

1992年,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委员会著名的报告《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过程,主要为了实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财务报告目标、合规性目标、经营目标。报告还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将内部控制结构划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部分。

2001年“安然事件”等一系列的财务舞弊案件,使世界各国重新关注内部控制建设,内部控制理论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美国在2002年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定期披露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并聘请独立第三方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鉴证。随后,COSO委员会在2004年颁布《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将内部控制提升至全面风险管理的高度。该框架将风险管理的目标分为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性目标,并指出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见图1)。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对风险的评估主要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由此受到损失的大小。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面临着各种风险,而财务风险是一项重要的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在投资、筹资、经营、分配过程中受到内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的实际结果与预期情况偏离而遭受损失的可能。近期温州企业“倒闭潮”风波中,由于企业盲目投融资,举借高利贷,盲目投机房地产市场,使得企业自身资金链断裂而陷入财务危机。追根溯源,主要是企业内部控制在企业的财务决策中无法发挥应有的制衡作用。

(一)资本结构不合理而导致财务风险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的资本构成及其比例关系。我国企业大部分日常经营性资金的来源主要为依靠借入资金。从目前许多企业的资本结构状况来看,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较高、过多依赖银行贷款的问题。当前由于宏观经济政策调整,银根收紧,一些企业将借款渠道转向了高利贷和民间集资的方式。这种融资方式虽然能够使企业较容易的取得资金,但是成本往往是银行贷款的数倍甚至数十倍。一旦市场行情发生变化销售缩减,导致收入剧减,必然引发资金紧张。近期的绿城集团破产风波和温州企业破产风潮就是由于企业筹资决策不合理,在政策调整中无法及时转变经营策略,从而陷入财务困境中。

(二)盲目投资,缺乏充分调查分析

企业投资包括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在投资决策中,很多企业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盲目投资。一些企业经营者在投资决策前缺乏充分的调查分析,往往“一拍脑袋”即作出投资决策,导致企业蒙受巨额损失。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火热,一些企业盲目进入房地产行业,置主业于不顾。当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企业无法及时抽出资金,而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机中。企业对内投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

(三)资金收回政策不当

赊销是企业普遍采用的销售策略,从财务上看,虽然货款没有收回,但是在企业的账面上已经确认了相应的收入并形成了利润。一些企业和销售人员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完成个人销售业绩,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但许多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客户信用管理制度,盲目赊销,造成大量应收账款到期无法收回成为呆账、坏账。一个生动的案例就是名企长虹电器由于应收账款管理不善,致使企业近26亿的应收账款无法收回,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受到严重打击。

(四)风险意识淡薄,财务关系混乱

在实际中,许多财务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对宏观、微观经济环境的把握和感知,对财务风险认识不充分,因而无法在风险来临之前做好相应的应对策略防范和化解风险,将损失降至最小。一些企业没有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具体的业务情况建立有效的内部财务制度,财务部门内部、财务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在资金的筹集、使用、利益分配方面权责不清,管理混乱,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安全性和完整性得不到保证。

四、基于内部控制的财务风险防范策略

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本文从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财务风险控制和防范措施。

(一)控制环境的完善

1.建立适合于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倡导诚信和道德的价值观念。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软因素”,倡导诚信的企业文化会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对不道德、不诚信的行为起到遏制的作用,有助于减少职务犯罪等行为而带来的财务风险。

2.建立财务人员选拔和任用的标准,为财务人员提供后续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胜任能力和职业水准。

3.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审计委员会、战略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股东大会制度、审计委员会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应对能力。对重大的投资、融资项目进行科学、民主的决策,充分听取专家、股东、独立董事的建议。

4.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投融资战略和规划,建立和完善现金管理制度。

(二)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1.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定期对外部经济形势、经济政策、竞争对手、汇率利率变动进行跟踪,评估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造成的损失。由于经济形式的复杂化,企业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变化。企业需要一套风险评估体系以增强对外界不确定性的感知能力,从而防范于未然。

2.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定期评估企业的现金流、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成本费用率。对重要指标进行趋势分析,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

(三)加强控制活动

1.高层控制活动。建立企业的预算制度,完善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加强资金活动的集中归口管理,明确筹资、投资、营运等各环节的职责权限和岗位分离要求,定期检查和评价投融资活动情况,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资金活动安全有效运行。

2.直接控制活动。具体包括筹资、运营、投资环境的财务活动管理。

①根据融资战略目标和规划,结合年度战略计划和预算,拟订筹资方案,明确筹资用途、规模、结构和方式等相关内容,对筹资成本和潜在风险作出充分估计。

②加强资金营运全过程的管理,统筹协调内部各机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切实做好资金在采购、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综合平衡,做到实物流和资金流的相互协调,全面提升资金营运效率。

③根据投资目标和规划,科学确定投资项目,拟定投资方案,合理投放资金。定期分析投资项目的收益和风险。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重点考虑企业主业发展方向的投资项目,谨慎从事股票投资或衍生金融产品投资。从事境外投资项目,还应考虑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3.职责分离。不相容岗位相分离,交易授权、记录、处理有关资产的职责应该分离。

(四)信息与沟通

1.建立员工进行信息沟通和反馈的渠道,如设立公司信箱等方式。通过建立沟通渠道,使得员工能够及时的将有关内部控制缺陷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避免更大的损失。

2.建立反馈信息处理制度。对员工反馈的信息应当按照既定的政策和程序处理,以便这些信息被公正和有效的处理,并以适当的方式反馈给员工。

3.加强对企业文化、规章制度、政策程序的宣传和渗透,使得财务人员能及时了解和获知内部控制的相关要求。

(五)监督

1.建立内部审计部门以及内部控制监督制度、程序、方法,对财务管理活动进行定期的审计。

2.结合内部审计情况,定期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

3.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分析原因提出更改方案,并进行后续的跟踪和检查。

注释:

①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新视野[J].会计研究,2005(7):49-54.

参考文献

[1]吴水澎等.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0(1).

[2]罗绍德,陈平光.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暨南学报,2000(5).

[3]姜秀华,孙铮.治理弱化与财务危机:一个预测模型[J].南开管理评论,2001(5).

[4]曹德芳,曾慕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6).

[5]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与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3).

[6]程晓陵,王怀明.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J].审计研究,2008(4).

[7]李小燕,田也壮.持续改进的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标准的研究——基于组织循环理论的分析框架[J].会计研究,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