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范文1
关键词: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8-0003-04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在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及上一轮高中化学新教材实施过程中,化学教育界积累了一定的研究落实新课程、推进新课程的经验,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部分教师不注重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教学内容缺少时代性、人文性和教育性,教学模式僵化、方法单调,学生学习比较被动,缺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过程,思维层次低,学生觉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枯燥无味,缺乏兴趣,难以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认为:教师不再是代表权威的指导者,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咨询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究化学科学的真谛,像科学家那样去学习化学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和创新意识;让课堂成为一个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积极探讨、共同发展的场所,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场所,构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场所。因此,我们在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地挖掘教材,帮助学生发现概念之美,感受理论之实,增加学生的认知体验,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为此,我们设计采用了“化学史引入”等教学策略和方式。实践显示,合理使用多种策略和方式,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发现概念之美,感受理论之实,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兴趣,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1 化学史引入 :原来概念与理论是这样产生的
知道化学概念和理论的历史背景、来龙去脉,可以增进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化学史既是化学发展演变的历史,也是化学科学思想的演变和再现,有助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运用化学家的故事、生平、轶事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新异的情境,提高教学效果;化学家们坚持实践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和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如在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时,把老高中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下同)中关于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100年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元素不断地被发现,有关元素分类的假设――三素组、八音律、门氏周期表的相关内容(详情略)打印在学案上供学生阅读与体会。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原子的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们发现,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不是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是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的递增,也就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这样才把元素周期律修正为现在的形式,同时对于元素周期表也做了许多改进,如增加了0族。
学生通过以上阅读,明白了科学家也走过弯路,进而减轻了对概念和理论的陌生感和畏惧感。此时,再加上教师的讲解与提示提问,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元素周期律的诞生发展的较完整的过程,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而且可以体会到前人在科学方法、创新意识方面的努力,进而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2 实验“形象化”:原来概念与理论是形象实在的
在对元素周期律的“同周期元素的性质递变”进行教学时,我们不仅安排学生分组做了Na、Mg、Al及其化合物的常规实验,还设计了它们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pH值的测定实验。通过直观的现象的鲜明对比,学生了解了Na、Mg、Al的化学活泼性的差异。而通过定量的pH值的测量,学生感言“仿佛看到了逐渐活泼的Al、Mg、Na在以不同的速率跳动!”
在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教学时,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其电子转移的实质,一直困惑着我们。在深入研究新教材的基础上,为了解决“通过实验来证明电子转移”的问题,我设计了Zn-Cu原电池的实验,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表明了电子转移的结果――电流的产生。再配上精心选取的FLASH动画演示。在此基础上,还补充了老教材上的“氧化还原指示剂”实验:“把4g葡萄糖和4g NaOH加入一个透明带盖的塑料瓶中,再加入大半瓶水和2~3滴亚甲基蓝试液(一种氧化还原指示剂)。加盖后振荡,溶液呈蓝色,静置后溶液变为无色,再振荡溶液又变为蓝色,静置后又变为无色,这个颜色变化过程可以多次重复。”学生很快就能分析出氧气是氧化剂,葡萄糖显还原性。
3 适时穿插练习:原来概念与理论的应用是有规律可循的
在讲授“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时,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开始就注意贴近学生实际,注重知识的应用与做题的反思体会,使每一个教学目标都有对应的达成措施,把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为了讲解“位―构―性”的关系,我们设计了如下练习:
[练习1]:2004年,某甲宣布发现了一种比F2氧化性更强的单质,某乙宣布制得了一种比HF更稳定的气态氢化物。试判断其可信度并分析应用了什么知识?
[解答]:都不可信
[分析]:1. 第一周期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F,卤族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也是F,因此F是所有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2. 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体现在物质的化学性质上: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难易;②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练习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O
B. 金属性:Na>Mg>Al
C. 稳定性:H2O>H2S>H2Se
D. 酸性:H3PO4>H2SO4>HClO4
分析:应用了什么知识?
[解答]:B、C
[分析]:A应用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B应用同周期元素金属性的变化规律。C、D应用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练习3]:填“ > ”、“=”、“
A.碱性:Mg(OH)2 __Ca(OH)2
B.酸性:H2CO3 __H3PO4
C.酸性:HF__HCl
D.溶解性:Ca(OH)2 __Ba(OH)2
体会:应用了什么知识?
[解答]:A、
[分析]:A、应用同主族元素金属性的变化规律。B、应用周期性知识无法解答,可从已知知识H2CO3是弱酸、H3PO4是中强酸解决。C、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应用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而不是无氧酸的酸性强弱;HF与HCl的酸性强弱不知,但可从第六主族氧与硫的氢化物的酸性强弱推出规律。D、在水中的溶解性不是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已知Ca(OH)2 微溶, Mg(OH)2难溶, 即使不太知道Ba(OH)2可溶,也可以得出规律进而做出解答。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点评]:通过新旧知识的整合来解决问题,这也是一种创新。
[练习4]:下列可以说明硫的非金属性比氧弱的是
体会:应用了什么知识?
[解答]:A、B、C、D
[分析]:判断元素的性质强弱,不仅可以应用周期律知识,还可以应用氧化还原知识。
[练习5]:按半径从小到大排列下列微粒
A组:S、Cl、K、Ca
[解答]: Cl
[分析]:影响元素原子半径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例:O < S
②核电荷数。例:S > Cl
应用以上得出的规律解答B组:
S-2、Cl-、K+、Ca2+
[解答]:Ca2+
[分析]: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相同再比较核电荷数。
[补充]:③(同一元素不同离子)电荷高半径小。例:Fe2+>Fe3+
通过对教师精选练习的解答与分析,再加上同伴和教师的补充,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达到了预期的程度。
4联系STSE:原来概念与理论是实用的
科学(Science)、 技术(Technology)与社会(Society) 教育, 即“STS教育”是当代科学教育实践的重要理念, 环境(Environment)教育则是公民科学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由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构成的STSE教育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环境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是指导和实施学科教育的新理念。STSE教育的显著特征是把当今与科技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及具有地方影响的问题纳入教育特别是科学课程之中,包括科技的应用问题、科技发展动向问题和科技的社会伦理问题等。当学生看见所学知识在许多方面都有应用时,就会涌现出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化学学习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时,我们选取了“石油化工科技网”上的一条信息作为素材:
用于汽车尾气处理的催化剂
专利申请号:03120993.9
授权公告日:2005.02.16
该催化剂是消除汽车尾气中 NOx(如NO)的催化剂,在不加任何其他物质的情况下,将污染物质氮氧化合物和一氧化碳转化为无毒气体,达到对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综合处理的目的。该催化剂对NOx的转化率最高可达55.6%,而且稳定性好,寿命长,有良好的抗中毒特性。
思考:汽车尾气中含有CO和NO,它们在转化成无毒气体时,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看分别表现了什么性质。
学生在顺利解答完之后,得出结论:可以利用物质中元素所处的价态,推测它可能具有的氧化还原性。同时,学生感慨:原来概念与理论真的是实用的!我一定要学它!
5联系对比:原来概念与理论是相联相通的
通过小结,学生“发现”了金属与非金属的对应规律:同周期从左向右,元素的金属性越来越弱,而非金属性则越来越强;同主族元素的性质也有一定的递变规律。不仅如此,元素对应的单质、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也有各种各样的对应关系。受此启发,学生对下表的空格做出合理的解释。
学生解释为:Na是金属单质,能与非金属单质反应,Cl2是非金属单质,能与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单质相反)反应;Na能与酸反应,Cl2能与碱(与酸相反)反应;水、盐无相反概念,故Na、Cl2都与二者反应。唯一不对应的是非金属单质能与非金属单质反应,而金属单质与金属单质不反应,对应得似乎不够工整。实际上,两种非金属单质反应时,必有一种较弱的非金属单质显金属性,而两种金属单质不能反应的原因是因为金属单质不能显非金属性。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金属的知识主线:
单质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对应盐
对应盐氢化物单质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对应盐
如:NaClHClCl2 Cl2OHClO NaClO
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深入的把握:由于Cl的正价较多,还可以把Cl2右边的知识主线写出更多的来。如:Cl2??KClO3或Cl2ClO2??等。从知识主线看,由于金属没有负价,金属知识主线比非金属知识主线少了左半边,对应得并不工整。虽然也有的题目中会出现金属氢化物如NaH,但Na仍为+1价,H为-1价,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氢化物(二元素组成,氢为+1价)。
6尝试创造:原来概念与理论是可以由我发展的
对于元素周期律的理解,教师不应满足于学生只掌握书本和教师提供的知识。在做题的实践与反思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习推导出“自己的规律”。如通过Mg、Ca、Ba对应的碱和硫酸盐的溶解性的比较,可以得出同一主族元素对应的碱在水中的溶解性从上往下越来越大,而硫酸盐的溶解性从
上往下越来越小;通过课本提供的“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从上往下越来越弱”,不仅可以推出课本上提供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来越弱”,还可以导出其对应的“无氧酸的酸性越来越强”,如HBr的酸性比HCl强;凡此等等,不一一赘述。通过这些尝试与创造的体验,学生感慨:原来概念与理论也可以由我提出由我发展!
化学实验新奇有趣,学生接触化学的初始阶段,教师要较多地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教师更应及时揭示化学概念与理论的迷人魅力,帮助学生感受化学概念与理论的优美与实在。唯有如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才会持久,才能从化学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学习化学也就成了学生一种持久的乐趣、一种幸福的享受、一种自觉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胡久华.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教学策略.化学教学, 2007, 2: 29-31.
化学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范文2
怎样才能学好初中化学这门学科,是广大学生和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下面谈一些个人建议,供参考。
1.学习化学知识要做到“三抓”,即抓基础、抓思路、抓规律
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基本概念及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在做练习题中要善于总结归纳各种题型及解题思路。化学知识之间是有内在规律的,掌握了规律就能驾驭知识,记忆知识,如化合价的一般规律,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单质元素的化合价为零,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态不同;再如,实验室制取氧气所需气体发生装置为试管,规律为只要是通过加热一种固体药品或两种固体药品用来制取气体都要用到如同制取氧气的装置,抓住规律可以加以运用如给出信息题告诉实验室制取甲烷气用醋酸钠和碱石灰两种固体混合加热,虽然我们没有学过这部分知识,但根据固体受热制取气体的装置规律可知同制取氧气的装置一样。
2.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学习方法
初中化学学科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概念多,这些概念理解是否准确,是否掌握熟练对学好初中化学课程关系非常重要。是形成正确实验技能、计算技能的依据,是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而初三学生对概念学习不重视,认为掌握概念就是死记硬背。学法不当,效果不好,这部分内容也是中考易失分的知识点之一。
(1)通过感性认识来掌握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是从大量的化学事实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如通过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以形成化合反应的概念;通过观察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可形成电离的概念。所以脱离化学事实只单纯的背诵概念不可能深刻理解化学基本概念。
(2)找出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化学概念之间既有本质区别又有相互联系,学习时不要孤立地机械单一记忆,应将不同的概念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内在联系。如元素与原子、分子与原子,不同点是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原子可构成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相同点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是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原子是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3.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1)元素及化合物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相互渗透、关系密切。如由碳元素组成的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的差异之大;硫酸因浓、稀的不同而引起性质上有本质差异。所以必须把物质的性质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联系起来学习。
(2)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紧密、规律性较强,知识系统都是从单质到化合物,都按存在性质用途制备的顺序进行的。物质的存在、制备、用途都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因此,学习中应紧紧抓住物质的性质。如依据氢气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来推导它的用途、存在。
(3)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内容多,即有共性,又有个性。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全面分析问题。如硝酸具有酸的通性,又有特性如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而生成水。
(4)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对实验的依赖性强,大部分化学知识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如氧气的化学性质通过与C、P、S、Mg、蜡烛等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所以一定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4.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
(1)要重视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教师讲授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大多数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都是通过实验获得的,通过实验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
(2)要认真观察和思考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因为化学实验都是通过现象反映本质的。对教师的演示实验要细心观察,明确实验目的,对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要自己动手,亲自做实验。实验中要勤于思考、多问、多分析实验发生的现象,从而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化学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范文3
一、学习化学知识要做到“三抓”,即抓基础、抓思路、抓规律
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基本概念及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在做练习题中要善于总结归纳各种题型及解题思路。化学知识之间是有内在规律的,掌握了规律就能驾驭知识,记忆知识,如化合价的一般规律,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单质元素的化合价为零,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态不同;再如,实验室制取氧气所需气体发生装置为试管,规律为只要是通过加热一种固体药品或两种固体药品用来制取气体都要用到如同制取氧气的装置,抓住规律可以加以运用如给出信息题告诉实验室制取甲烷气用醋酸钠和碱石灰两种固体混合加热,虽然我们没有学过这部分知识,但根据固体受热制取气体的装置规律可知同制取氧气的装置一样。
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学习方法
初中化学学科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概念多,这些概念理解是否准确,是否掌握熟练对学好初中化学课程关系非常重要。是形成正确实验技能、计算技能的依据,是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而初三学生对概念学习不重视,认为掌握概念就是死记硬背。学法不当,效果不好,这部分内容也是中考易失分的知识点之一。
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1)元素及化合物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相互渗透、关系密切。如由碳元素组成的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的差异之大;硫酸因浓、稀的不同而引起性质上有本质差异。所以必须把物质的性质与基本概念、理论联系起来学习。
(2)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紧密、规律性较强,知识系统都是从单质到化合物,都按存在性质用途制备的顺序进行的。因此,学习中应紧紧抓住物质的性质。
(3)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内容多,即有共性,又有个性。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全面分析问题。如硝酸具有酸的通性,又有特性如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而生成水。
(4)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对实验的依赖性强,大部分化学知识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如氧气的化学性质通过与C、P、S、Mg、蜡烛等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四、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
(1)要重视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教师讲授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2)要认真观察和思考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因为化学实验都是通过现象反映本质的。对教师的演示实验要细心观察,明确实验目的,对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3)要自己动手,亲自做实验。实验中要勤于思考、多问、多分析实验发生的现象,从而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化学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范文4
论文关键词:中职 化学教学 基本概念 记忆
论文摘要:每一种类的化学知识都有各自的特点,在学习中可以采用不同的记忆策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贯穿于化学知识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还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情感意志的重要手段。
化学基本概念是指中职化学教学大纲里规定的最一般、最广泛应用的概念,通常用词来表示,是中职化学教学中起关键作用的核心内容。因为它不仅是学习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等知识的前提,还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基础。学生能够清楚、准确、深刻地理解和记忆化学基本概念,对学好化学十分重要。
一、知识组块化记忆策略
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所有正常的成人而言,短时记忆的容量只有7±2个组块。而根据个人的经验和认知,使记忆材料中孤立的事物组合形成更大组块的思维操作过程称为“组块化”。这是记忆活动中最一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它可以转换记忆单元,使人脑中较小的记忆材料结合成较大的记忆单元,从而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提高记忆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将庞杂的化学知识进行组块化,再通过联想和扩充掌握知识,不仅能够增加大脑的记忆量,更能提高记忆的效果。例如,学习电解质概念时,让学生抓住“或”、“化合物”两个关键字词来记忆电解质的概念,就容易把握实质。“化合物”表明只有化合物才可能是电解质,由此可知单质和混合物都不在电解质之列;“或”则表示对化合物而言,无论其熔融态还是水溶液,只要两种状态下有一个满足条件能够导电,该化合物即属于电解质。
化学基本概念的语言描述是概念本质的抽象概括,任何一个成熟概念的定义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和锤炼的语言。所以在教学中,找准并抓住概念的关键字词,进行适当的分析论证、比较对照、综合推理,就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顺利完成概念的教学。抓关键词法就是中职化学基本概念学习中一种行之有效的知识组块化记忆策略,普遍适合于化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二、对比记忆策略
中职化学有不少容易混淆的概念,如电解池与原电池、电离与电解、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和加成反应、硝酸的酯化和硝化反应等。为了使学生对概念有较深刻的理解,就要加强不同概念之间的对比分析,弄清并把握它们之间的差异点和相同点,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及本质区别,使输入的信息加强对大脑的刺激,从而让记忆变得容易起来。例如,认识原子核涉及三个概念:元素、核素和同位素,这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是难点,学生对这三个概念易混淆。在学习完原子结构表示方法后,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尝试着用原子结构表示方法画出,引出氢的三种原子表示法,再通过层层设疑形式,理清这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掌握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概念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由具体的实例出发设置驱动性的问题,这样做能够牵制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质疑、引起探究的冲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兴趣和动机。再借助韦恩图,对概念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加以对比分析,加深对这些概念的记忆和理解。
三、直观记忆策略
在中职化学基本概念中,涉及许多抽象的概念,如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化学键、同素异形体等,对刚刚进入中职阶段的学生而言,掌握起来比较难,常常只是机械地记住他们的定义,难以理解,时间一久概念就模糊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可以运用生动、形象化的语言介绍概念,也可以充分利用幻灯、视听工具、实物、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加深记忆。例如,“电子云”的概念比较抽象难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以根据氢原子瞬间照相图制成一系列幻灯片,在课堂上将幻灯片逐渐重叠放映出来,就不难让学生理解“电子云”的概念。再如,在学习“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时,将其文字叙述形式变形为数学表达式,如“物质的量浓度”这一定义的文字叙述形式为: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溶质物质的量。此时,我们可以用“n ”表示“溶质物质的量”,用“V”表示“溶液的体积”,“C ”表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由此按照定义,物质的量浓度的数学表达式为:C= n/v。通过这一直观的表达式,学生就不难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了,记住也更容易。
基于化学概念抽象性的特点,加强直观教学是提高化学概念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因为只有用鲜明的感性材料,才能使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中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形成深刻的概念。其中,实验是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即可由实验现象引入概念;或者由旧概念不能说明的问题引入新概念;亦或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常识作为感性材料引入新概念,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浓厚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直观、形象的知识总是比枯燥、抽象的知识更能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所以,教师应当把枯燥乏味的知识讲得生动、形象、有趣味,增强学生的感知,在不违背科学性的前提下,恰当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喻,便于学生通俗易懂。
参考文献
[1]杨志亮等.对化学新教材的研究与实践[J].化学教育,2001,(Z1).
化学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范文5
一、紧扣教材,巩固双基,挖掘隐含关系
教材是沿用了多年,专家、学者们创造性的研究成果,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和修订,现已相当成熟。高考试题有关基本的考查内容大致分为八个方面: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离子共存和离子方程式问题;氧化还原反应和电极反应;基本实验原理及实验操作;物质的量与阿佛加德罗常数;化学平衡及平衡常数;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有机化学基础等等,它们构建了中学化学的基础,因此,必须切实注意这一环节的复习,注重实效,努力把每一个概念及理论真正弄清楚。
例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在复习时要将与基本理论和计算结合,使元素及其化合物与理论、计算融为一体。在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时,运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化学平衡等理论加深理解某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同时又能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并灵活运用。更进一步将定性深化为定量,既巩固加深对物质性质的理解和运用,又可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计算能力。在复习中,应尽可能将元素化合物与生产、生活、环境、自然、能源等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有源之水。不仅仅是用于考试的,而是有实际意义的。
二、注重实验,构建模型,学会灵活运用
近几年的高考化学实验题,主要来自课本上的学生演示实验及课后学生实验,并向有机实验基础和工业化应用逐步倾斜,分值比重逐渐升高。同时实验题的设计因为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越来越紧密,难度也有所加大,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在实验题上失分或因为实验题偏难而引起理综总分得分率不高的现象也是逐渐增多,这是我们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
熟悉教材重点化学实验,将教材实验进行归类总结:比如说定量实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中和滴定实验、中和热的测定等),进行对比复习;将常见基本操作进行汇总、梳理与记忆,形成用语学科化和规范化。要从整个实验整体去看,从原理、药品、仪器、操作及讨论等方面,进行系统化思索,把整个看教材实验的过程当成自我模拟实验过程,提高复习效率,找出规律。因此,学生应在老师指导下,将十几个典型实验弄清原理,尤其注重有机实验,反复拆开重组,并结合实际生活与工业化应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抓好有机,形成系统,能够融会贯通
从2009年至今,有机化学考查比例逐年上升,从2009年占比18%,到2013年占比46%,可谓形成了以有机为主体的考查试卷。包括同分异构体、有机实验、有机物之间物质转化推断等,并且将有机化学知识和其他基本概念和理论、日常生活生产完美结合,既突出了新课改的要求,也提高的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要求。
尤其是必考的有机推断和合成题全面考查的是学生对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合成方法、反应条件的选择等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应用水平,又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可与所给信息紧密结合,要求迁移应用,所以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有机推断应以基本特征点为解题突破口,按照已知条件建立的知识结构,结合信息和相关知识进行推理、计算、排除干扰,最后做出正确推断。通常可采用顺推法、逆推法、多法结合推断,顺藤摸瓜,问题可以得到顺利的解决。
因此,在平常的学习和复习中,我们必须把握有机化学这条主脉,将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牢固掌握,同时,与化学实验、日常生活挂钩,增长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对高考有机化学新型信息题型的解决能力。
四、分层教学,突出个性,注重全面进步
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的瓶颈主要在于非知识性错误。平时练习既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找出解题突破口,挖掘出题目中的隐含信息,将题干信息具体化,明确解题方向;又要将题目中相关信息与学科知识挂钩,然后整合,将所设问题归纳为答题要点。同时要避免看错题、写错答案或顺序等问题。
化学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范文6
[关键词]课堂教学 、传统、探究性、化学创新思维
当今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采用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给学生填鸭式进行教学;而知识不等于能力,最后只能采用题海战术以培养学生“所谓创新”能力。这就是当今众多教师所施用的传统课堂教学法,这样的方法往往消耗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效果却是事倍功半。那么化学课堂教学时如何将系统的化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其转化为学生的“化学创新思维”能力,以此减轻学生繁重的学科负担而达到事半功倍的高效课堂教学呢?据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和现代先进教学理念,结合我从教二十多年来对化学课堂教学不断探索和总结,我舍弃了原来不适宜新时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传统课堂教学法,而是借鉴传统课堂教学法基础上灵活运用科学探究性化学课堂教学法来切实抓好高效课堂教学工作,使得我近十多年来所教的班级在各类考试中均取得较好成绩。那么化学课堂教学课中如何由传统复习教学法向科学探究性教学法进行转化使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学生的化学创新思维能力呢?就此我具体谈谈应用科学探究性高效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种方法,以供同行们参考。
一、设计典型的习题探究进行课堂教学
此法是最适宜广泛用于化学基本概念及理论课中,它不但诱导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掌握了枯燥无味的化学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中重点、难点及考试热点等基础知识,而且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的求知欲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类别归纳总结及解决问题的化学创新思维能力。
二、自主设计典型实验探究教学法
化学课堂教学时适时开设“自主设计实验”活动,不但能培养学生以实践操作能力为核心的实践能力,还充分调动了学生自觉参与化学复习活动的积极性。在“自主设计实验”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知识以及学校的实验仪器和药品以及实验室,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圆缺憾、自悟真谛、自寻蹊径,从而提高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数据分析、归纳总结等实验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等。例如:为探究氯气溶于水时提出氯水中存在的微粒种类,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资料、思考、交流讨论后提出自主设计的探究实验方案归纳如下:将新制的氯水分别加到下列溶液中:(1)紫色石蕊;(2)FeCl2溶液(3)Na2CO3溶液;(4)AgNO3溶液等。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探究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细心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并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然后再组织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让学生对自己的探究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各抒己见,相互启发,教师再巡回点拨,最后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和实验注意的问题。又例如:在讲授酸碱中和及滴定操作实验技能时,给学生设置了一道试验思考题:如何测定一瓶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经过思考后,学生们跃跃欲试,各抒己见,方案更是异彩纷呈:分别取一定体积的NaOH溶液,①加热蒸干,称量所得NaOH固体的质量,换算成其物质的量,再根据公式C=n/v进行计算,便可知NaOH溶液的浓度。②加入过量的CUSO4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可知沉淀质量,根据方程式计算推知NaOH质量及溶液浓度。③加入过量的金属铝,充分反应,测定产生氢气的量,再推算NaOH的量,近而求其浓度。④用已知浓度的HCl进行中和滴定至中性,根据耗酸量推知NaOH的浓度……听完他们的发言,我并没有立刻肯定或否定某种方案,而是让方案相同的学生结合成组,指导他们对一瓶NaOH溶液进行实验测定。经过实验与比较,大家一致认为还是用中和滴定的方法更方便可行,而且误差更小。最后,通过点评我将学生的思路回归到“酸碱中和滴定”和“滴定操作实验”上,点出本节课复习目的。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又调动了他们动脑、动手的积极性。在学生们的思考、探索中轻松地完成相关教学内容,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三、模型制作、视频播放探究教学法
此法适用于结构化学、有机化学相关概念和反应机理的内容教学。如:让学生利用模型制作甲烷、乙烷、乙烯、乙炔、苯、乙酸、乙醇、乙醛的结构模型来充分认识其空间构型并利用制作的结构模型探究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化反应、酯化反应等有机反应类型的反应机理,这不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性质及其内涵外延,还提高了学生对知识进行类比、归纳总结以及今后灵活利用概念、反应机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资料探究教学法
资料探究教学法经常应用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气候环境变化一些现象等用化学知识、原理来解释。如:“食盐中加入的是碘单质吗?”“含有硫的煤或矿石燃烧或冶炼时,会产生影响气候环境的二氧化硫,有哪些办法可以除去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并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可行性?”“一位学生在给家人做鱼时,想到了加入一些食醋和酒可使鱼的味道特别香醇、鲜美,为什么?”......等课题,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相互交流探讨,最后教师诱导归纳得到完整的答案。这种课堂教学法既拓展了学生视野又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和利用所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无定法”,不管运用因材施教还是科学探究法均要与时俱进,是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教研课题。舍弃传统课堂教学法而采用探究式化学课堂教学法也正是为了开拓学生的化学创新思维,在教学中逐步学会自主学习、然后能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创新学习,最好达到善于与同学、老师进行合作学习,从而使学生能在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对其他问题进行主动的进行思考与探索创新。正所谓“疑者觉悟,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最后达到培养21世纪具有化学优秀“创新思维品质”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伟.关于探究型课程开发的构想.中国教育学刊
[2 ] 农村中小学如何开设探究型课程(《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