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范文1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中,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意境,化抽为形
高中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结合起来,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沟通心灵,感悟内涵
高中生与作者,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又如《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平淡无味,实则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得对而又不完全对。“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放飞思绪,各抒己见,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所以,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范文2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发现,学习兴趣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尤其是在愉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令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某些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具体表现为对学习的好恶。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或内在动机。因此数学教学要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课堂效果才有保障。而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则时刻考验着教师的教学艺术。
比如教学“角的比较”时,教师首先出示一张山的图片,并提问“你选择从哪一面上山呢?”以此引出对角度的比较。在布置任务时对学生说:“请一、二组的同学每人任意画出两个角,三、四组的同学每人任意剪出两个角,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并讨论你们的比较方法。”教师通过提出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很有效。
二、创设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改变学生注意的方向和学习的态度。但是如果教学情境的设置与学生实际相脱离,就会出现反复强调知识点但是学生仍然记不住的现象。如“有理数加法”这一课,教师提出了一个关于踢足球的问题,而有些农村学生根本不了解足球,这样的背景对学生的学习就没有帮助,反而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不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
创设教学情境的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而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其实就是很好的切入点,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教学“旅游的租车和购门票中的数学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课前了解当地租车和购门票的相关信息,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租车和购门票的方案设计;再比如教学时可以采用“商品打折”“电话计费”的例子。这些实例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存在于自己的生活中,并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产生求知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课前阅读教材的习惯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和预习,能够使数学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大部分学生没有课前阅读材料的习惯,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读材料、做题目,完成相应的作业。这往往会使学生养成不能主动思考与探索,对概念、定理、公式等死记硬背的习惯,不利于其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很多教师认为,一节课才四十分钟,哪有时间给学生去探索。事实并非如此,培养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探索的习惯,恰恰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在笔者的教学中,常把预习工作作为学生的一项作业,要求学生先自己去理解概念、公式,反复推敲文中的公式、定理。在教学结束之后,让学生自主整理知识点,然后教师再按照相应的知识点设计针对性的题目,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对于自主性不高的学生,教师也会在课下抽时间,口头询问解题思路,使学生逐渐能够独立完成题目。
预习和作业都很重要。预习能够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自己学习的难点,在教师教学时,就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听课,提高课堂的效率。而作业则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反馈,学生的逻辑思维、思考过程都表现在解题过程中,因此,教师要督促和帮助学生切实地独立完成作业。
2.培养学生收集错题的习惯
实践证明,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很多学生在做错的题目订正之后就再也不去回顾了,但正是错题反映着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收集自己的错题能够帮助他们找到错误的根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整理错题,并时常检查学生的错题集。笔者每周都会要求学生上交错题集一次,然后逐个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分别给予相应的指导。通过错题集的反馈,教师就能够清楚地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困难,并帮助他们完善自身的数学逻辑框架和体系。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习惯
由于有些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对于新知识的理解比较困难,尤其是刚上初一的学生,常常“跟不上”数学课。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出发,让新旧知识产生相关点,然后再进行类比教学。如“解不等式”可以与“解方程”类比,“分式”可以通过“分数”类比,“相似形”可以通过“全等形”类比,等等。其实教师的类比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去归纳知识的相似性,帮助学生培养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推理,使学生逐渐掌握其中的条理性和规律性。比如在教学“角的比较”一课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回顾“线段比较”的方法:观察法、度量法(即用刻度尺测量线段长度的方法)以及重叠比较法,以此来引导学生探索“角的比较”。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范文3
关键词:创新;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习惯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创新的核心就是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是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的思维。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与规律,积极钻研、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针对这个问题,在日常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一、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一个没有知识或者知识贫乏的人是很难进行创新活动的。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己首先应该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内在动力,是创新的开始并始终影响整个创新活动,它是在创新活动中产生、发展、检验和论证的,由实践到意识,又由意识到实践,一直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全过程。教师要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意识,要敢想、敢做,要有能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能发现并能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敢于标新立异,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育,对于约定俗成的教学方式要怀有强烈的思维批判性,这是时代更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赋予数学教师的重任。在课堂上应该发扬课堂民主,创设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强烈创新意识的鼓励下,才可能产生强烈创新的动机,释放创新激情,发挥创造性思维。
二、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依赖于积极的指导和鼓励,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和培养。
1.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思维的敏捷性是智力活动的速度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就是要培养其正确迅速的解题和运算能力,以及在学习数学时积极地思考、迅速地判断,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的能力,使学生迅速找到解题途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学生加强思维敏捷性的训练。例如,在有理数运算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巧用运算规律,用简便方法计算有理数算式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能力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前提。我们知道,数学上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往往来源于发散思维,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大小应和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可见,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展数学创造性思维的一条有效途径。
例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顶角为70°,求它的底角度数。
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55°,求其他各角度数。
变式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70°,求其他各角。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n°,求其他各角。
经过一题多变,由浅入深,层层挖掘,可避免学生一见复杂问题就一筹莫展,束手无策的窘境,使学生形成具有广泛联系的知识系统,从而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化知识的效果。
此外一题多问可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例2、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7,求它的第三边a的取值范围。
解完后再依次追问:
问1:若a为整数,求其取值。
问2:若a为奇数,求其取值。
问3:若a为偶数,且a<8,求其取值。
再次,教学中通过改变问题的条件或补充条件,变化命题的条件或结论,对教材中的例题、习题进行发掘和再应用,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很好的训练途径。
3.数形结合,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可借助几何图形直观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代数知识来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利用数轴直观学习理解有理数,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知识,直观、形象、便捷。在几何教学中,通过几何图形的直观,注重对各种图形的表象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除此之外,用类比的方法思考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4.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如在介绍平均数的内容时,问学生:“在歌咏比赛中,所有评委亮分后,计参赛选手得分时,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这样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利用了学生迫不及待想揭开生活之迷的心理。长期进行这方面训练,不仅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思维习惯。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习惯,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1.培养学生创造性个性。任何创造性活动,都要受到个性的极大制约,受到已有定性思维的限制,因此需要对已有的观念、方法、理论进行突破。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拼搏、进取、创新、顽强、坚韧、自信、自制等个性心理品质。
2.培养学生产生创造性的学习特点,并在实践中强化创造性思维意识。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不同于普通学生的表现。在学习内容上,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的记忆,而是自己对求知世界的探索;在学习态度上,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究,思考问题的领域和方法不为老师所左右;在时间安排上,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不按照规定的时间去学,除了完成课堂作业以外,更多的时间是花在阅读课外书或从事其他活动上;在学习目标上,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不仅能获得书本和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对教师和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批判的吸收。
以上只是笔者对自己在数学教学中有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一些浅见,仅供大家参考。
总之,在数学课堂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数学教学不仅可以有机结合,而且可以使传统的数学教学真正成为创新教学。而数学课堂是其中最为基础的一个环节,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发展壮大,是极其重要且有深远意义的。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范文4
关键词 :中学地理 空间思维 能力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地理学科应培养学生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对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是学生学习地理能力培养的一个综合要求。
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把抽象的地理现象、地理概念通过各种方式形象化、具体化,通过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来达到抽象逻辑思维的提高。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感觉大多数学生对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南北移动,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以及对地图的掌握与运用等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学生缺乏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所致。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属一种抽象逻辑思维,它是多种思维能力的综合,包括地理形象思维、地理逻辑思维、地理立体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等,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等才能形成。经过多年的中学地理教学,我摸索出一些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方法。
1.依据地图中的“相对位置”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
地图是记载和描述地理知识的重要表现形式,能表达出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学习地理的主要工具。利用地图中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来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和分布关系,是地理学上常用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建立,例如,在讲述“七大洲、四大洋”,“地球上气压带、风带”,以及某些国家的首都、主要城市的分布等内容时可以采用“相对位置”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
2.利用地理知识内在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
对于中学地理《地球》这一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有些知识我利用它们之间的内在变化规律来把抽象的空间思维形象化、具体化,以便学生领会、掌握、运用。例如,“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东西半球的划分”这部分知识,课本只是讲述了经、纬线的概念,经、纬度如何划分,东西半球习惯以20°W和160°E这个经线圈来划分。至于在练习和运用中要求学生“怎样判断东经、西经?怎样判断哪些经度位于东半球或西半球?”大多学生感到难以着手,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学生缺乏对这部分知识的空间想象思维。
“怎样判断东经、西经?”我教给学生两种方法:
第一种,利用中央经线为0°或者180°来判断。我先用经纬网地球仪来演示。转动经纬网地球仪,让学生面对0°经线,判断0°经线左面和右面分别为什么经线?(左面为西经,右面为东经),转动地球仪,让学生面对180°经线,学生能判断出180°经线左面为东经,右面为西经。当学生在利用这种方法来判断东、西经时,脑子里就会重现这一过程,就能比较容易地判断出东、西经。
第二种,利用经度往一定方向变化的规律来判断。在教学过程中,我把东经、西经的经度排列简化成数学中的数轴形式(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往东面或西面东经和西经的经度呈现怎样的变化规律。学生通过观察就会得出往东面,西经经度逐渐减小,直至0°,而东经经度逐渐增大,直至180°,往西面,规律相反。因此,给学生总结出判断东、西经方法:往东面,经度增加为东经,经度减少为西经。
“怎样判断哪些经度位于东半球或西半球?”这个知识点学生难以理解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利用地球仪演示“20°W向东到160°E为东半球,20°W向西到160°E为西半球”后,大多数学生仍不能掌握。因此,我采用数学不等式来表述各经度与东、西半球界线之间的规律,先列举一些经度如“10°W,0°,150°E,60°W,180°,175°E”,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它们分别位于哪个半球?(10°W,0°,150°E位于东半球,60°W,180°,175°E位于西半球), 然后再比较它们与20°W,160°E的大小关系,(10°W160°E),归纳出“160°的东经位于西半球”。学生利用这一规律就能准确地判断某一经度究竟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这样就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掌握和理解。
3.建立地理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
根据一定比例,制作地理模型,可以让地理事物“活”起来。便能形象、直观地表述地理事物及其之间的内在规律。比如,利用塑料泡沫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地形模型,认识山顶、鞍部、山脊、山谷、陡崖等各种地形部位的形态。在讲述|“时区”时,可以让学生制作“时区转换盘”,利用硬纸片做成一大一小的同心圆盘,在大圆盘上沿边缘均匀写好24个时区,在小圆盘上沿边缘均匀写好24小时,用大头针把两盘以圆心处重叠钉好就成了。这样就可以把复杂的时区区时转换靠转动小圆盘就能得出不同时区的区时,操作非常方便、简单。
4.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
计算机应用于教学,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标志。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动画,可以直观演示很多地理事物的动态过程。比如利用Authorware和3DMax可以制作地球公转的动态过程,火山的喷发,地震的发生及对地表的破坏,高、低气压形成的动态过程,季风的形成,地形雨的形成等等。能使地理事物复杂的动态过程形象化、直观化,更有利于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
5.开展野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
把地理课堂适时地搬到室外去,让学生直接接触我们所学习的地理事物,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比如,到野外去让学生认识:山体的各种形态;褶皱和断层;河流的形态;各种岩石、矿物;土地的利用类型;农作物的种类和熟制;工业的布局等等。
对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渐进、长时期的过程。在中学阶段,学生空间思维的建立和培养能得到有目的、有计划的执行,将有利于学生对以后地理学科乃至其它学科的进一步学习。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范文5
关键词:创新;思维;实践
创新能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寻求生存的重要条件,我们任何一个人,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不可缺少创新能力,都不可缺少这种应变素质。它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重要基础和保障,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希望之所在。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呢?
一、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气氛与环境,呼唤学生的创新意识
搞好校园环境布置,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创新环境中,可以感受到整个校园都渗透着浓浓的科技创新气氛。如,可以在显眼位置张挂古今中外科学家的画像和名言;可以利用墙报、黑板报等定期摘录科学家的名言;可以引导学生将科学家的名言摘录在自己的日记本扉页上,作为激励自己奋发上进的座右铭,激发起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理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对创新发明产生好奇心,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孕育创新意识。
教师审时度势教育引导学生,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创造发明的志向,形成善于创新,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并善于把崇高理想和优良的个性品质融于创新教育活动之中。
二、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契机,培养创新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项全新的试验,是语文教学的一场革命,它不仅是教学设施与手段的变革,还是教育思想和理论、教材观念与形式、教学结构与方法的彻底变革。它的具体任务是探索“语言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新型的教学模式,以便改革与优化传统教学。
新课程理论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目标,要把它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就是要突破单纯地注重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重要位置,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
1.创设情境与良好的氛围
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教学初探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师生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对生动、具体、形象、色彩鲜艳的事物容易感兴趣,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为教学提供文本、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创设学习情景,用以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方法,进而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是感性的,需要经过加工提炼,才能升华为理性知识。自由辩论和科学引导,激励学生勤思、多问、多练习,在教师指导点拨下,探索交流,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是实现这个转变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教学,教学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大胆的自我理解、解读、质疑,尊重学生感受与个人见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对实际操作进行分析,充分讨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学生自由、充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
3.激励学生动脑,培养思维习惯与能力
鼓励学生多说、多想,开放学生的头脑。许多优秀的文章总是留下许多空白之处让读者去遐想、去回味,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去思考、去想象,让学生去创造;组织学生在矛盾的语言或因果关系中去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现有信息及知识点进行思维创造,体会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或情感思想展现;鼓励学生多提问题,问题本身便是学生在思考之下打开创新之门的开始。教师要敏锐地发现与感悟、积极寻找知识中的创造教育点,采用启发、引导等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能以最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之中,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培养、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有很大的好处。
4.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动手实践把学生带入情境,使之在求知欲驱使下学习,促使思维积极活动,培养创新意识,让学生有机会观察到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而亲手做实验,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这两点是创新能力建立的最重要元素。在实践中学生通过努力体验生活、完成任务,不仅锻炼了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也会掌握做事的方法,增长智慧,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形成相应的忍耐、等待、自强、自信等品德。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教学手段,设计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打破教学内容封闭,开放备课;打破教学形式封闭,开放教学;打破教学手段封闭,开放评价。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觉察能力、分析能力,增强记忆能力,发挥想象力,提高完成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维能力;技术运用
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精心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思辨、动手、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处理问题和举一反三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
一、实践多元途径,培养学生信息思维能力
学龄初期和中期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黄金阶段,信息技术教材中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培养。但目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思维训练还常常停留在形式上,缺乏系统性,没有落到实处,甚至没有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
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的实践,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一)积累表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人们对各种事物的感知能力是形象思维的基础,教师应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知训练,让学生的右脑获得丰富的映象,这些映象就会转化为“表象”。只有丰富的表象积累才能为形象思维提供广阔天地。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仅关注动手操作的过程和操作能力,还可进行系统的感知训练,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为形象思维的发展打下基础。
画图是Windows中自带的一个小程序,如果教师站在发展思维的高度讲授画图程序,便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二)形象比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信息技术课中存在较多的专业术语和名词,这些对于小学生较难理解、记忆。教师在教学中适当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学生在学习中就较容易掌握。这不但可以把教学中的难点化繁为简,而且还让学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做到了 “易学易记”。
(三)预设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为走出传统教学中 “重求同,轻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轻发散思维训练”的误区,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跳出传统教育的框架,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四)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计算机有强大的开放性, 绝大多数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所以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特点,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
二、运用多种思维,提高学生技术运用水平
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决定了学科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身边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把更多的时空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技术运用水平,而且还能深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兴趣推想。
(一)运用类比思维,融“趣”于“用”
类比思维就是在新、旧信息间找相似和相异的地方,即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的思维方法。运用类比思维可以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学以致用。
(二)运用逆向思维,融“学”于“用”
逆向思维是从问题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常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运用。在教学中,有适度困难的任务,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斗志。于是,我常利用教材上或师生共同收集的一些富有趣味性的信息处理内容,巧妙给学生布置相应难度的任务。把教学内容溶于实际任务中,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并组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让学生运用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实际上机操作中学习新知识,感受新方法,形成新技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创新思维,融“改”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