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病害防治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豆病害防治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豆病害防治方法

大豆病害防治方法范文1

关键词:大豆;病虫害;防治方法

一、大豆病害

1.大豆花叶病毒病

本病是由大豆花叶病毒(SHV)、大豆矮化病毒(SSV)、花生条纹病毒(PSV)多种病毒单独或混合侵染所引起,受害植株豆荚数量减少,百粒重降低,褐斑粒增多,常年减产5%~7%,重病年减产10%~25%。个别年份或少数地区减产可达95%,甚至绝收。并且病株豆粒蛋白质含量及油含量减少,影响种子商品价值。防治方法:主要采取药剂防治蚜虫,消灭传毒介体。常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用25%蚜螨清乳油20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

2.大豆胞囊线虫病

本病由大豆胞囊线虫寄生所引起。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可达30%~50%,甚至绝收,除为害大豆外,还为害多种豆科作物。主要根部受害,影响地上部植株生育不良,矮小,茎叶发黄,花器群生,结实少或不结实。农业防治措施:轮作,与禾谷类作物轮作1~2年;增施磷肥,适时灌水。药剂防治;用3%呋喃丹颗粒剂,每亩2~4千克,在播种沟内施药,施药后覆土。

3.大豆根腐病

多发生在土壤潮湿或有积水的地方。幼苗的根及茎基部产生褐色或红褐色长条不规则病斑,后变红褐色凹陷坏死斑,绕根茎扩展致根皮枯死,受害株根系不发达,根瘤少,地上部矮小瘦弱,叶片淡绿,分枝、结荚明显减小。发病轻时,后期可恢复正常,病重时使病株萎焉,幼苗枯死。

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用下列农药浇灌。

(1)农抗120水剂150~300倍液;

(2)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

(3)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

(4)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

(5)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4.大豆茎折病

当前,大豆生长正值开花、结荚期,多种大豆中后期病虫害在田间不同程度发生,主要有大豆食心虫、大豆茎折病等。根据本省植保站监测调查结果,结合历史资料、栽培状况及天气情况等综合分析如下:

主要发生在西北部大豆主产区,将中等偏重发生。大豆主产区多年连作导致田间病残体积累过多,为大豆病害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致病菌源;进入7月份,全省降雨天气多,7月中旬本省降水总体偏多,下旬降水仍较多,对病害发生有利。大豆茎折病已在多地发生,发生较重的病株率一般为6%,高的达到20~30%。目前大豆田已陆续封垄,田间郁闭,形成了对大豆病害发生有利的田间小气候。为此,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田间调查,重点监测历年发病较重、施肥量高、低洼、重迎茬等地块。指导农户对发病地块采取农艺和化学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大豆茎折病等病害的发生蔓延。

(1)农业防治。对涝洼地要及时排水散墒,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及时防治害虫,减少植株伤口,减少病菌传播途径。发病时及时清除病叶、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

(2)化学防治。应掌握在发病初期喷施,25%咪酰胺乳油250毫升+43%好力克50毫升/公顷;或12%苯溴铜水剂20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

二、大豆虫害

1.大豆食心虫

中等偏轻发生,大豆食心虫虫食率全省平均为4.6%,较上年上升0.9个百分点,呈上升趋势,各地差异较上年更为显著。冬后存活率平均为26.8%,与去年持平,比常年低6个百分点。7月份,本省降水偏多,土壤偏涝,越冬幼虫向地表转移及化蛹气象条件不适宜。预计大豆食心虫在全省为中等偏轻发生,西部和东部部分虫源基数较大的县(市)有偏重发生趋势。

防治建议:大豆食心虫防治:当大豆食心虫成虫田间出现打团,并且每团蛾量较大,出现成倍增长的现象,表明成虫已进入发生盛期,1~2天内开始防治成虫。成虫盛期后7~10天为幼虫防治适期。采取田间喷雾防治,每亩可用25%氰・辛乳油20~30毫升,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20毫升,或2.5%溴氰菊酯乳油每亩20~30毫升对水30公斤喷雾,喷药时要注意雨天对药效的影响。

2.大豆卷叶螟

大豆病害防治方法范文2

大豆灰斑病又称蛙眼病、褐斑病或斑点病,主要危害大豆的叶片及籽粒,该病是一种间歇性流行病害。近年来,由于大豆重茬面积的增加,灰斑病的发生愈来愈严重。一般发生年可使大豆减产12%-15%,严重发生年可减产30%,个别可达50%。同时。灰斑病还严重影响大豆品质,灰斑病粒脂肪含量降低2.9%。蛋白质降低1.2%,百粒重降低2g左右。

1、发病规律及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带菌种子长出幼苗的子叶即见病斑,大豆灰斑病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高温高湿条件下,子叶上病斑处形成的分子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豆荚从嫩荚期开始发病,鼓粒期为发病盛期。遇高温多雨年份发病重。分生孢子2d后侵染力下降26%,6d后失去生活力。生产上该病害的流行与品种抗病性关系密切。如品种抗性不高,又有大量初侵染菌源。重茬或邻作、前作为大豆、前一季大豆发病普遍,花后降雨多、湿气滞留或夜间结露持续时间长等很易大发生。

2、防治方法

一般在大流行年,可在叶部发病初期喷药1次,花荚期再喷1次。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多菌灵胶悬剂50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威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田间第1次施药的关键时期是始荚期至盛荚期。

二、大豆食心虫

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及长江流域普遍分布,以黑龙江、吉林、辽宁及河北、山东、山西等地较为严重。大豆食心虫以幼虫入豆荚内咬食豆粒,常年虫食率为10%~20%。严重发生年份达30%-40%,使大豆产量和商品价值大大降低。

1、发生规律

大豆食心虫在我国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做茧越冬。各个地区发生时间不同,其中东北地区在7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钻出地面,在土表结茧化蛹:8月中旬大量羽化为成虫:8月下旬产卵。经5-8d孵化出幼虫,即入荚为害;20-30d进入老熟。被害荚9月下旬脱落。老熟幼虫出荚入土越冬。华北地区发生期比东北地区延迟10d左右。大豆食心虫的发生与为害程度,受当年7-8月气象条件影响很大。如7月下旬至8月上旬条件适宜,会大量发生搞温干燥及低温多雨都会影响成虫交尾、产卵,因而发生程度较轻。

2、防治方法

大豆食心虫在土壤中越冬。连作为其发生蔓延创造了极好条件,采取合理轮作。虫食率可减少20%左右。大豆食心虫生活史中有个重要特点。老熟虫在土壤中生存长达10个月左右。采取深翻、耕耙、铲趟等一系列田间耕作措施,能消灭大量幼虫和蛹。在成虫发生盛期及幼虫孵化盛期之前及时喷洒农药,能有效地杀灭成虫及幼虫。用2%倍硫磷粉剂、80%敌敌畏乳油熏蒸。并兼治其他害虫效果也很好。具体做法是:用2节长的高粱秸,一节去皮蘸药,一节留皮插地插600-750根/hm2,共蘸80%的敌敌畏乳油原液1.50-2.25kg/hm2,均匀插入田间,如防治及时,效果可达80%-90%。另外还可用菊酯类农药防治。利用赤眼蜂灭卵,于食心虫成虫盛期放蜂1次。放蜂30.0万-37.5万只/hm2,可降低虫食率40%。还可在幼虫脱荚前用1:9的白僵菌粉45.0-52.5kg/hm2,可消灭脱荚后的越冬幼虫。

三、大豆蚜虫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东北3省及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地最为严重。大豆蚜虫以成虫和若虫聚集在嫩叶、嫩枝上吸取汁液为害,作物受害严重时叶片卷缩,生长停滞,植株矮小,结荚稀少,百粒重降低,是大豆生长期的重要害虫:如不及时防治,常导致植株死亡,一般减产20%-30%,甚至减产50%以上。蚜虫又是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常造成混合侵染。

1、发生规律

大豆蚜虫以卵在寄生植物上越冬,春季天暖以后。在寄生植物上繁殖1-2代。产生有翅蚜,迁飞到豆田为害幼苗。越冬卵量大,繁殖迅速,在东北地区1年繁殖10多代,大豆蚜虫在田间的发生程度与越冬卵基数、气候及天敌数量有密切关系。气温在22℃以上。相对湿度在70%以下,干旱少雨,非常有利于大豆蚜虫的扩散与蔓延;平均气温在25℃以上,相对湿度大于80%。雨多雨大。会明显抑制大豆蚜虫的发生与为害。

2、防治方法

用种子和药剂比例为1:75,药效可维持20d。能杀灭早期飞迁到豆苗上的蚜虫。还可用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1000倍液,或40%克蚜星乳油800倍液,药效可维持10d左右。或用50%辛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

四、大豆红蜘蛛

全国各地普遍发生,东北各省受害严重。成蛛、若蛛都可为害。以吸取叶片汁液为主。受害叶片最初出现黄白色小斑,以后出现红色斑点,叶子变红脱落,严重者成片死亡,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1、发生规律

红蜘蛛繁殖很快。东北地区1年发生13代,当温度高于23℃、相对湿度在50%左右时。繁殖最快。因此,6-7月的高温干旱天气,红蜘蛛发卫最为猖獗。雌虫群聚在寄生枯叶、杂草根际或土块缝隙间越冬。翌年5月转移到作物上开始为害,群集于叶子背面。吐丝结网。6-7月为发生盛期,雨季到来后逐渐减少。9月中下旬转移到冬季寄生。生育期降水,特别是下大雨能抑制红蜘蛛的发生。

2、防治方法

大豆病害防治方法范文3

1.大豆根腐病

1.1病原菌及为害症状 大豆根腐病由镰刀菌、丝核菌、腐霉菌等多种真菌侵染引起。病菌为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越冬,主要为害大豆主根。病斑褐色至黑褐色,呈梭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皮层腐烂,重者侧根和须根脱落,主根变成秃根。植株发病时叶片变黄,植株矮化,分枝少。

1.2流行条件 病菌可以在土壤中长期存活,连作可使土壤中病菌数量增加,发病重;粘重土壤和通透性差的白浆土发病重;土壤温度低,发病重。在土壤含水量大,特别是低洼湿地,大豆幼苗长势弱,抗病力低,易受病菌侵染,发病重。

1.3防治措施 实行与禾本科作物3年以上轮作;利用含有多菌灵、福美双的大豆种衣剂包衣;多福混剂拌种;采用适乐时加阿普隆拌种。

2.大豆花叶病毒病

2.1病原菌及为害症状 病原菌为大豆花叶病毒。大豆花叶病毒病的初侵染源是带毒种子在田间形成的病苗,由介体蚜虫在田间传播可引起多次再侵染。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症状因品种、感病阶段及气温不同差异较大,一般分为轻花叶型和重花叶型。轻花叶型叶片生长基本正常,叶上出现轻微淡黄绿相间斑驳,后期发病和抗病品种多表现此类症状;重花叶型病叶呈黄绿相间斑驳,皱缩严重,叶脉变褐弯曲,叶肉呈泡状突起,叶脉坏死,植株矮化。

2.2流行条件 品种抗性差异显著;种子带毒率越高发病越重;介体蚜虫发生越早、数量越大发病越重;高温、干旱、少雨天气有利于蚜虫的发生、繁殖,尤其有利于有翅蚜的迁飞,传毒率高,病毒病发生严重。

2.3防治措施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和耐病品种,播种无毒种子,建立无病毒留种田,留种和播种时剔除褐斑粒。蚜虫的防治可用40%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施用防病毒药剂。在发病重的地块喷施防病毒剂,主要有40%克毒宝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31%病毒康可溶性粉剂800倍液;7.5%克毒灵水剂500倍液。

3.大豆褐斑病

3.1病原菌及为害症状 大豆褐斑病由壳针孢属大豆球壳孢菌引起。病菌在病叶等病残体上越冬。从伤口、气孔或直接穿透寄主的表皮侵入,引起初侵染。病苗可借风雨传播,进行扩大再侵染。叶片病斑为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状,呈褐色、红褐色或黑褐色,发生重的叶片上多病斑联合成褐色斑块,使整个叶片黄枯,引起早期落叶。

3.2流行条件 大豆品种对褐斑病的抗性具有显著差异,种植感病品种易引起褐斑病的发生;病菌侵染叶片的温度范围是16℃~32℃ ,最适温度28℃ ,温暖多雨,夜间多雾,结露时间长发病重。

3.3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收割后清除田间病叶及其他病残体,并进行深翻,以减少菌源;常用药剂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铜高尚乳油500倍液、78%波・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4.大豆灰斑病

4.1病原菌及为害症状 大豆灰斑病由短胖孢属大豆褐斑短胖孢菌引起,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种子带菌易引起幼苗子叶发病,在病残体上越冬的病菌释放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而侵染叶片发病。病斑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中央为灰色,边缘褐色,似蛙眼状。潮湿时病斑背面生有密集的灰色霉层。严重时叶片布满病斑,使叶片干枯。

4.2流行条件 大豆品种对灰斑病的抗性具有显著差异种植感病品种,遇有适宜的发病条件很易引发病害的流行;高温高湿适于灰斑病的发生,花后降雨多,湿气滞留或夜间结露持续时间长,易引起病害发生。

4.3防治措施 种植抗病品种;大豆灰斑病菌具有生理分化现象,我国共有11个生理小种,不同小种的致病性不同,应注意小种的变化;合理轮作避免重茬,收获后及时深翻;结荚盛期喷药防治,常用药剂可用36%多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5.大豆胞囊线虫

5.1为害症状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由胞囊线虫属大豆胞囊线虫引起,该线虫以卵在包囊内于土壤中越冬,主要分布于20cm内的耕层土壤中。发病时病株子叶和真叶变黄,植株矮小,节间缩短,整株叶片由下向上逐渐枯黄似火烧状。根系鼓包或破裂,露出白色胞囊,被害根很少或不结瘤。

5.2流行条件 线虫是好氧生物,需要呼吸,在通气性良好的土壤类型中,线虫密度大,发生早而且重。而土壤黏重,通透性差的白浆土等不利于线虫生存。包囊中的卵可以存活7~8年,连作地块线虫数量逐年增多,为害加重。

5.3防治措施 在重发生区应采取5年以上轮作,用3%呋喃丹颗粒剂与种子、肥料混播,同时可兼治根潜蝇和地下害虫;大豆保根菌剂拌种。每ha大豆种子用液剂1500~2250ml拌种,用大豆保根颗粒剂1050kg/ha与种肥混施,或豆丰1号生防颗粒剂, 75~150kg/ha,与种肥混用。

6.大豆食心虫

6.1为害症状 大豆食心虫以幼虫蛀入豆荚,咬食豆粒。轻者沿瓣缝将豆粒咬成沟形,重者可把豆粒吃掉大半,使豆粒呈缺刻状,豆荚内充满虫粪。

6.2发生规律 食心虫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结茧越冬。第2年7月下旬破茧而出,爬到地表重新结茧化蛹,羽化成虫。在东北,8月上中旬为成虫盛发期,8月中下旬为幼虫孵化期,幼虫孵化后即蛀入豆荚内为害。幼虫在荚内为害期为20~30天,9月下旬脱离豆荚进入土壤结荚越冬。

6.3防治措施 选用抗虫品种。一般选择豆荚无绒毛、组织致密的品种,抗虫性较强;秋季深翻。将越冬幼虫埋入土壤深层,减少越冬虫源;药剂熏蒸。在成虫盛发期,用长30cm的高粱秸或玉米秸,一端去皮,侵于80%敌敌畏乳油中约3分钟,使其吸饱药液,把另一端插入大豆田垄台上。每隔5垄插一行,棒距4~5m,每ha均匀插上450~500根药棒;喷药防治。在成虫盛发期,喷施化学药剂防治成虫和卵。常用药剂可用15%阿维毒乳油15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5%顺式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

7.大豆根潜蝇

7.1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大豆根部,在主根皮层形成大小不同的肿瘤或裂口,呈破肚状。被害根部根毛短,根瘤菌及侧根减少,植株生长矮小,叶片变黄,提早落叶。

大豆病害防治方法范文4

大豆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它内部具有极其丰富的蛋白质以及人体需要的氨基酸。而且它的用途十分广泛,它不仅可以作为农业食品食用,而且也是重要的工业食品加工原料以及牲畜的饲料。由此可见,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大豆。但是大豆病虫害的频频出现,严重的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质量。为此,本文主要对几种常见的大豆病虫害的危害、防治技术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一、常见的大豆病虫害

1.常见的大豆病害

我国常见的大豆病害有20多种,如: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根腐病、大豆菟丝子、灰斑病、灰星病、大豆灰斑病、褐纹病、细菌斑点病等。

2.常见的大豆虫害

我国常见的大豆虫害有30多种,如:大豆蚜虫、大豆秆潜蝇、大豆四星叶甲、圆跳虫、大豆食心虫、大豆造桥虫等。

接下来本文主要以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根腐病这两种病害以及大豆蚜虫、大豆食心虫、大豆秆潜蝇这三种虫害为例,对其危害以及防治技术进行阐述。

二、常见病虫害类型以及防治技术

1.大豆花叶病毒病

1.1发病症状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发病症状具体体现在两方面,分别是花叶和坏死。花叶:发病初期,大豆的叶片的叶脉透明,随着病情的加重,叶片逐渐变色,已不是绿色一种颜色,而是黄绿相间,由此称为花叶。而且花叶严重时,叶片会出现皱缩、起疱、向下反卷、增厚发脆等现象,从而造成大豆植株矮化、产生无茸毛光荚等病症。坏死:发病初期,叶片的叶脉会坏死,叶片上会出现枯斑,颜色为褐色,病情加重后,坏死的叶脉逐渐变多并连成一片,由于叶脉坏死,叶片无法存活,最终脱落。

1.2病毒危害

大豆植株一旦受到此病毒的感染,它结出的籽粒上就会出现斑纹,且斑纹的形状是多样的,颜色是褐色或黑色的。如果种子携带这种病毒,就会成为下一年发病的病原体,后果不堪设想。

1.3防治方法

主要采用的是农业防治方法。一是大力推广抗病种。由于大豆花叶病毒是一种比较普通的病毒,很多大豆品种对其均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但是随着种植次数的不断增加,抵抗能力会逐渐降低。因此,改良品种,大力推广抗病毒的新品种是一种极其有效的防治方法。

二是种子消毒。出于对种子可能携带病毒的考虑,在播种前,一定要对种子进行消毒,避免种子传播病毒。

2.大豆根腐病

2.1发病症状

大豆种植后,不同的生长期间感染根腐病会产生不同的病状:苗前,所播种的种子会腐烂;幼苗期间,幼苗猝倒,严重时会出现枯萎死亡症状;植株生长期间,感染病毒的叶片呈现枯黄的现象,叶柄下垂无生色,植株茎秆出现浅褐色的水渍状,中空且容易折断,严重时植株枯萎死亡;结荚期间染病,会造成所结的荚中空荚、憋荚多,而且荚中籽粒不饱满。严重时,大豆整棵植株枯萎死亡。

2.2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一是采取检疫手段,选用高产无病抗病种。二是强化栽培技术,及时有效的进行深耕以及中耕培土。三是采取有效的轮作制度进行长达三年的轮作,从而提高地块的抗病能力,降低发病的机率。四是采用药剂拌种,降低或清除种子携带的病原体,使用的药物有安克可湿性粉剂、甲霜灵可湿性粉剂等。

化学药剂防治:再发现田间有此病害发生的前兆或已发生时,可以使用安克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进行预防和防治,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详见说明书。

3.大豆蚜虫

3.1繁殖特性

同其它虫类相比,大豆蚜虫是一种个体繁殖后代的虫类,不需要经过雌雄两性。温度越高、气候越干旱就越适合蚜虫繁殖,而且繁殖的速度十分快,尤其是在6月至7月这段时间,气温相对较高,降雨相对偏少,大豆蚜虫快速繁殖,数量急剧增加。

3.2防治方法

化学药剂防治:能够有效治疗大豆蚜虫的药剂有啶虫脒可湿性粉剂、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000 倍液、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抗蚜威等药物,具体的使用方法参照说明书。但是大豆种植者需要注意的是大豆蚜虫容易产生抗药性,需用药物时,切记只使用一种,应该多种药物轮换使用。

4.大豆食心虫

4.1为害症状

大豆食心虫主要危害大豆,它是通过幼虫蛀入豆荚咬食豆粒来破坏大豆的。一般情况下,食心虫一年发生一次,发生时间较早的地区要属我们北方,南方发生的相对较晚,幼虫可以结茧将其留于土壤中越冬,待到第二年七、八月份化蛹危害大豆。

4.2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一是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大豆品种,为大豆的丰产丰收提供前提条件。二是提高种植技术,改善种植方式。要结合种植地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的改善种植技术,如:适当轮作。三是做好秋翻耕耙。大豆收割后,及时进行秋翻耕耙,这样可以将病虫害深埋地下,降低其发生的概率。

化学药剂防治:防治大豆食心虫的化学药剂有敌敌畏、溴氰菊酯、杀灭菊酯乳剂等,在防治时,可以参照说明书的指示进行使用。

生物防治:一是在幼虫临近脱荚之前,每亩使用1.5千克的白僵菌粉和13.5 千克的草木灰进行防治。二是在成虫产卵期,这是消灭食心虫虫卵的大好时机,这可以通过释放拟澳洲赤眼蜂来达到目的。

大豆病害防治方法范文5

关键词:北方大豆;病虫害;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100

1 北方大豆种植面对病虫害种类

1.1 病害种类

关于我国大豆种植面临的病害情况,在不同的种植区域,其所呈现的现状都不相同。其中常见的种植种类主要有大豆根腐病和大豆灰斑病、褐纹病。大豆根腐病通常会使大豆植株变得矮小,抵抗力差,发病时表现为大豆茎部出现黑褐色病斑,并不断的扩大,在病重时病斑的色泽会变得越来越深,皮层出现腐烂状。而大豆的灰斑病主要发病时期为成株期,表现为幼苗叶片出现病斑, 最初为退绿圆斑, 逐渐发展成为边缘褐色、中央灰色或灰褐色的蛙眼状斑。而在西北地区,主要出现的大豆病害为大豆霜霉病、 细菌斑点病, 受这种病的影响,大豆病株表现为早期落叶、叶片凋枯、种粒霉烂等症状,对大豆产量影响较大。

1.2 虫害种类

大豆种植过程中的虫害种类有很多,这些害虫严重的影响着我国北方大豆种植质量,如果不进行处理,会严重影响我国的大豆种植产业。从实践来看,主要的病虫害种类有大豆潜根蝇等地下害虫、大豆蚜虫、蓟马、大豆二条叶甲、大豆四星叶甲、圆跳虫以及多种鳞翅目害虫、大豆食心虫等。这些虫害的出现与大豆的种植环境、种植季节、种植土壤都有着密切的练习,大豆农户在种植的过程中要注意及时查看相关的病虫状况,并且能够对本地区出现的病害种类有一定的了解,从而能够及时的预防。相对于病害来说,虫害的对于大豆种植的伤害更加严重,它不仅直接损害了大豆的质量和产量,而且还会对大豆的生长土壤产生一定的危害,所以预防大豆生长过程中的虫害非常重要。

2 北方大豆种植病虫害的防治对策

2.1 改变防治理念,以预防为主

要想有效防治北方大豆种植病虫害的传播和泛滥,首先就必须的得改变防治理念,不能只是在病虫害出现以后才开始想着质量方法,而是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理念进行预防和治理工作,这样才能够针对即将出现的病虫害威胁做出及时的应对策略,最大程度的降低并崇拜对大豆的生长影响,从而更好地保证大豆的生产质量。随着绿色农业理念的提出,我国对农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农药残留的指标也越来越严格,这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户使用农药消灭虫害。所以面对大豆种植中的虫害威胁,农户要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在大豆种植的整体过程中,阶段性的对病虫害进行预防和防治,保证大豆生长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建立绿色的生态系统。保证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2.2 采用综合手段防治病虫害

采用综合手段防治大豆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就是从大豆种子的挑选、栽培、轮作的过程中全方位的减少病虫害的威胁。需要对大豆的品种进行严格的挑选,在大豆种植的时候,要充分根据本地区的土壤状况和可能遭受到的病虫害种类,对大豆的种子进行精挑细选,选择高产抗病的大豆品种,从根本上实现对大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要加强大豆的栽培工作,从种植、施肥、发育等过程中对大家进行病害虫病的防治工作,在栽培的过程中要做到及时施肥,及时清除病害株体,提高大豆的抵抗力,为大豆创造安全的生长环境;要对大豆种植进行科学的轮作换茬,减少有害株体对土壤的而影响,从而提升大豆的产量和质量,目前我国北方的大豆种植是3a轮作,给土壤肥力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容易出现虫害,为了提高大豆的生长质量,我国北方的大豆种植可以试验5a以上的轮作。

3 结束语

总之,我国北方大豆种植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病虫害的威胁,不仅严重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质量,而且也对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所以解决我国大豆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状况,对提高我国大豆产业和大豆深加工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大豆病害防治方法范文6

关键词:大豆 病虫害 防治 技术

随着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提高,目前种植大豆的农田越来越稀少。一些大豆种植地区不能有效地进行合理轮作换茬,导致土地病虫害严重。下面就从大豆病虫害种类及其发生、危害规律,以及如何综合运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技术措施,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进行浅析。

1.大豆病害常见种类及防治

1.1大豆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是常发性病害,也称大豆灰霉病。是由大豆尾孢菌真菌侵染而发病。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一般地块减产10-15%,危害严重的地块减产可达30%以上。灰斑病主要危害大豆叶片,病斑开始呈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展为圆形,边缘褐色,中部灰色或灰褐色,直径1-5mm,有时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气候潮湿时,病斑表面密生灰色霉层。发斑严重时叶片上布满斑点,相互合并使叶片干枯。

防治方法:叶片发病后要及时打药防治,最佳防治时期是大豆开花结荚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亩用量100g;40%多菌灵胶悬剂,亩用量100g;80%多菌灵超微粉,亩用量50-60g;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亩用量80-100g; 40%灭病威胶悬剂,亩用量100ml。喷药时间要选在晴天上午6-10时,下午3-7时,如果下雨要重喷。

1.2大豆细菌性斑点病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是属病原细菌。主要危害害幼苗、叶片、叶柄、茎及豆荚。幼苗染病,子叶生半圆形或近圆形褐色斑。叶片染病,初生褪绿不规则形小斑点,水渍状,扩大后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大小约3-4mm,病斑中间深褐色至黑褐色,具一圈窄的褪绿晕环,病斑融合后成枯死斑块。茎部染病,初呈暗褐色水渍状长条形,扩展后为不规则状,稍凹陷。荚和豆粒染病,生暗褐色条斑。病菌借风雨传播蔓延,多雨及暴风雨后,叶面伤口多,易发该病。连作地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可喷洒1:1:200波尔多液或30%绿得保悬浮液400倍液,视病情防治1次或2次。

1.3大豆霜霉病

大豆霜霉病是受东北大霜霉菌真菌侵染而发病。大豆霜霉病危害幼苗、叶片和子粒。当第一片真叶展开后,沿叶脉两侧出现褪绿斑块。成株叶片表面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清晰的黄绿色星点,后变褐色,叶背生灰白色霉层。病粒表面黏附灰白色的菌丝层,内含大量的病菌卵孢子。如果病菌以卵孢子在种子上和病叶里越冬,将会成为来年初侵染菌源。该病发于6月中下旬,7-8月为发病盛期,多雨年份病情严重。

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可选用70%代森锰锌或代森锌7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6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进行喷雾。以上药剂要交替使用,以减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1.4大豆根腐病

根腐病主要表现在受害种子变软,不能萌发,且表面生有白色霉层;种子萌发后幼芽变褐并畸形,最后枯死腐烂幼苗根腐:在根部产生不规则形浅褐色病斑,成条状纵向排列或主根和侧根变黑、腐烂。大豆发生根腐病后直接导致大豆植株矮小,茎节数和分枝数减少,根和茎均变细,结荚数和千粒重减少,造成严重减产。

防治方法:及时翻耕,平整细耙,减少田间积水,使土壤质地疏松,透气良好,可减轻根腐病的发生。同时,要减少重、迎茬的发生,实行合理轮作,与玉米、麻类作物轮作能有效预防大豆根腐病。

2. 农业防治

2.1秋季深翻。深翻可降低成虫的羽化率,秋耙茬能把越冬蛹露出地表,经冬季低温干旱,使蛹不利羽化而死亡。

2.2 合理轮作倒茬。通过轮作可减轻以病残体越冬为主的病害以及在土中越冬的害虫(大豆潜根蝇、二条叶甲等)的危害。

2.3清除带病株体。大豆收割后应清除田间带病株体,并及早翻地,将病残体深埋地下,加速病原菌消亡以减轻病情;对越冬于土壤中的害虫,通过耕翻将害虫翻到土表,经过耙、压、机械损伤,加之日晒、风吹、雨淋、天敌食取,可大大增加害虫的死亡率,可使第2年害虫的发生与危害得到有效减轻。

2.4 严格选种检验。选用抗病虫品种,要充分掌握产地的病虫害情况,严格检验有无检疫对象,凡是种子中混杂有菟丝子、菌核等严禁选用。尽可能避免从孢囊线虫病较重地区选用种子,以免蔓延病害。

2.5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不能顶湿强播,增施有机肥料,配方施肥。中耕培土要堵塞食心虫羽化孔,使其成虫不能出土或减少其出土量。

3.合理运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技术

3.1选用适当农药。要充分了解农药性能和使用方法,并根据防治病虫害种类,选用合适的农药类型或剂型。用50%辛硫磷乳油兑水喷洒到大豆种子上,边喷边拌,拌匀后闷4-6小时,阴干后即可播种。大豆出苗后,每天下午4-5时到田间观察成虫数,如每平方米有0.5-1头成虫,要立即喷药防治。在成虫多发期为5月末至6月初,大豆长出第一片复叶之前进行第一次喷药,7-10天后喷第二次。

3.2选择适时用药。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严格掌握最佳防治时期,做到适时用药。对病害要求在发病初期进行防治,控制其发病中心,防止其蔓延发展,一旦病害大量发生和蔓延就很难防治;对虫害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虫害刚发生时就要抓紧消灭,否则防治效果将会很差。不同的农药具有不同的性能,防治适期也不一样。生物农药作用一般较慢,使用时要比化学农药提前2-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