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

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 小学数学 逻辑思维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心理角度而言,如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产生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有了这个基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教学就根顺利了,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三、重视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四、强化基础教学,加强思维意识

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而且应当体现在各个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不论是在教授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引导学生复习时,还是在课堂上教授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操作技巧时,都应该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其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教师应摒弃之前的填鸭式教学,而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分析、推断,注意与小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做好知识点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础知识、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者计算方法,并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增强记忆,从而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联系现实生活,锻炼思维能力

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数学创造性思维;有效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为此,我做了一些粗浅的探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如下几个方面阐述对这一理念的理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力既是新课标对教学过程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巧设悬念,提高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一课时,我先请同学任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报出两条直角边的长度,我马上算出了斜边的长度。学生一试,发现果真如此。这时学生头脑中便会产生“老师为什么能这么快就得到了斜边的长度?”的疑问,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迫切想知道这种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样依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以奇引趣,从而促进他们乐学。通过对这种教学理念的应用,我班学生在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相关数学问题时,都表现出了高涨的学习热情,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精选习题,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向发散与不同的方面,即从不同的角度、方面进行思考。数学发散思维表现为依据定义、定理、公式和已知条件,思维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前进,不局限与既定的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途径。”[3]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1)是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2)是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发散(3)是对图形进行发散(4)是对解法进行发散,即一题多解。由此就产生了一些做法。

三、精心设计习题,激发发散性思维

习题的设计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习题。在选择习题时有意识地偏重可用多种思路来完成的典型题,并鼓励学生敢于用多种解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已知:如图,在ABC中,BD、CE是高,并且相交于点O,OB=OC,求证:AB=AC。我在本题的教学中,先请同学认真思考,选择自己认为合理的解法,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提出各自的观点和解法。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得出了如下的多种解法:

就这样学生在积极的思考状态下,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本题的学习,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运用变式,拓展发散思维

“一题多变,变中有序。一方面可从变中创设争论的气氛,激发辨析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化状态,让他们兴趣满怀地参与数学实践;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把学过的分散、单一的知识导向结构化、系统化和规律化发展。”

比如,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宽是8cm,长是15cm,如果它的宽和长分别增加相同的长度后,宽与长的比是3∶5,求增加的相同长度。

我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设这个相同长度为x,则由题意得(8+x)∶(15+x)=3∶5, 可解得x=2.5

学生做完原题后,我又及时提出:“谁能把题目条件进行适当变式,即‘宽与长的比是3∶5’这个条件改成间接叙述的形式,再列式。” 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大胆发言。李敬同学一人就列出了以下几种不同的变式: ① 宽是长的40%; ② 宽比长少2/3; ③ 宽比长少60% ; ④ 长相当于宽的8/3倍; ⑤ 长与宽的比是4∶3 。 这样引导不仅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注重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的培养

农村学生的特点之一是更多的依靠老师的讲解,很多时候都是在教师的催促之下完成学习任务,其个体的主动性尚不能很好的发挥。我作为数学教师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后的反思习惯。反思是数学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表现,它是一种高层次的数学创新活动,是数学活动的动力,因此,对自己的判断与活动必须进行思考并加以证实,以便学会反思。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能只注重解题的数量而不注重解题的质量;不能只注重解题的结果而不注重解题的过程;当然,也不能埋头做大量题而不重视解题后的总结。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思维的创造能力,就要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例如,在教学《四边形性质探索》时,每一课时的教学中我都向学生强调及时反思所学,注重各类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在不断的反思与积累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梯形教学中学生受益匪浅,在解决梯形问题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清晰,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我所带的班级在镇级数学学科竞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更重要的是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作为教师应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努力把握知识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结合点,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主动发展他们的创造性素质。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我们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从而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方法探讨

目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在初中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实施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探索、发现的科学素养,也具有意义的积极意义。众所周知,初中阶段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更加侧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以及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数学知识的表面教育层次的理论教学。

一、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

在不断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应在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在特定的生活情节中,不断的体验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数学教师应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利用具体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针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认真的观察,使学生在认真的观察与思考后得出一定的结论。另外,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数学事物时,数学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观察事物的顺序以及总结方式进行一定的指导。在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帮助学生进行相关的科学探讨。在提高学生观察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其次,在相关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数学想象。促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得到发现数学的锻炼机会。同时,利用已有的理论知识以及理论方法,进行合理的想象力对数学问题的答案进行一定的推理与探讨。其中相对有效的总结法与归纳法,是学生对数学事物进行想象后,得出重要数学结论的重要方法。

二、在教学活动中全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除了为学生讲解数学教材中重要的数学理论之外,还应重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以及数学的思维能力。从相关的教育理论分析,数学作为一门实用性相对较强的学科,在生活中应用的范围比较广泛。数学在处理一些特殊数据、计算、推理以及证明等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利用数学的思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能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将数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相结合。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其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其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以及应用数学的思维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

三、利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初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的理论知识,需要数学教师通过问题的情境来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理论讲解之前,必须做好相关的备课工作。使之可以在结合数学教材的具体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的各种形式。在相对开放的、轻松的教学环境中,激发出学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望。并通过特定的情境问题,训练学生的观察力以及数学思维的应用能力。

数学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置环节,应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习兴趣,设置形式多变的问题。例如:“现在某海洋馆的门票是160元,一次性购票数量达到20张,每张票即可优惠20元,应如何购票最合算?”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决数学问题,还可适时的引入不等式的教学环节。在解决此问题时,数学教师可以积极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变换例题的条件,并通过一定的计算求出设置问题的结果。通过一定的归纳分析方法,让学生体会数学不等式理论应用的生活意义。

四、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活动培养创新思维

著名的学者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重要基础。数学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不断的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活动,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都能够有所收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在解决实际数学问题时,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的灵活式学习。使学生都能够在学习数学相关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以创新的思维方式进行归纳与总结,进而在实践的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身创新思维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学习能力的基础之上,根据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信息的表达能力以及探索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数学的实践探究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追求新知的学习方式,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创造性的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更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使学生能够在遇到具体的问题时,以自身的知识储备,打破传统的惯例,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更好的解决存在的相关问题。从而实现初中素质教育的相关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周政娥.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师版),2007(03).

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 发散性思维 学习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是数学教育的首要任务。而发散性思维作为数学思维的重要形式是求新求变,用不同方法或途径来寻求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小学生思维敏捷,好奇心强,因此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年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这样,既可以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比例的应用》一课中,教师出示一道题:要求用比例知识解答,而有几个学生用了方程和算术方法解答,这时老师为此批评,这几位同学,不细心、不认真。当时,这几位同学接受了老师的批评,不吭声,课后,我仔细琢磨,课堂上对那几位同学的批评是在扼杀学生的思维,局限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第二节课,我及时进行了调整,要求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在说明为什么用其他方法的时候,学生说:知识就是为了应用,无论什么方法,能服务于实际就是正确的,不必死板套用。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学习就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的能力提高为宗旨,教学方法应该及时调整。虽然课堂多费了时间,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二、打破数学的思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32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32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的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同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三、倡导习题的一题多变,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例如,在六年级解应用题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区分“分率”与“实际量”就可以用一题多变来实现。如(1)某食堂运来4/5吨煤,已经用去1/4吨,还剩多少吨?(2)某食堂运来4/5吨煤,已经用去1/4,又用了1/4还剩多少吨?(3)某食堂运来4/5吨煤,用去一部分后还剩1/4,用了多少吨?(4)某食堂运来4/5吨煤,先用去1/4,又用去2/4吨,剩多少吨?(5)某食堂运来4/5吨煤,已经用去1/4吨,再用去多少吨就正好是这批煤的3/4?……通过类似的一题多变训练,既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又开拓了解题思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四、运用数学的转化思想,训练学生思维的联想性

表现想象力的思维――联想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广阔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例如有些题目,从叙述的事情上看,不是工程问题,但题目特点却与工程问题相同,因此可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去分析、解答。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时,有的解法需要学生用数学转化思想,才能使解题思路简捷,既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又训练了思路转化的思想。“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应用题解题中,用转化方法,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训练。

总之,要培养小学生数学发散性思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问题,把握学生求知心理,加强科学的训练与指导。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思考与实践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晶 浅谈小学数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学习》,2011年,8期。

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方法途径

小学数学是中学数学以及大学高等数学的基础,只有将小学数学基础夯实牢固,从小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且有利于小学生以后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本文根据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对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进行以下几点方法初探。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贯穿于一个人一生的重要能力之一,从小培养小学生对数学课程的自主学习思维能力,有利于小学生能够学会积极思考。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严谨性较高,思维能力要求较强的学科,很多时候需要我们独自思考与学习,况且,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与思考方式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小学数学老师在进行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老师不是一味地教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在以下几个学习阶段有所体现。首先,小学数学老师要让学生培养起预习的习惯,在预习过程中,最能检验小学生对陌生知识的接受与处理情况,老师要让小学生知道怎样去预习:先把课本知识看一遍,结合课本的例题进行自主学习,把不懂的地方标志出来,课堂上带着问题去思考与听课。在课本的例题讲解中,学生可以把答案遮挡起来,先试着自己解答,再看答案。对于上课过程中,老师对问题的讲解也是同样的道理,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再公布答案。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其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再具有依赖性。

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数学学科是一门灵活性较高的学科,对所有知识和公式的应用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都知道,每一年的考试题目几乎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对知识点的考查确实几乎不变的。这也就是说,举一反三的能力是学生很好应对不同知识点融入不同情境最好的方法。作为小学数学老师,一定要善于把知识点放到不同的情境中去,善于转化考查方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式上面,老师既可以出应用题,也可以出图形题。比如应用题:有一个鸡圈,长10 m,宽5 m,现在要在中间挖掉一块长2 m,宽1 m的长方形留作他用,并且沿着挖掉的边围起来,请问这块地需要多少米的栅栏?像这样的题目就是对长方形周长的改编应用,让学生在学习公式的基础上进行举一反三。

三、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方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智力的磨刀石”,这说明思维的创造性这一品质是可以通过有效的训练来加以培养的。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社会中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多思多想;独立地思考;分析问题时克服思维保守、封闭的状态;将知识融会贯通并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该怎样做呢?笔者主要应用了以下三种方法:

一、创设思维情境,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意识是在对数学的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而引发的。所以,精心设计数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讲解《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这一课时,设置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小壁虎的难题:一只圆桶的下方有一只壁虎,上方有一只蚊子,壁虎要想尽快吃到蚊子,应该走哪条路径?

由于问题富有趣味性,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纷纷猜测结论。这时,教师及时点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然后进一步讨论如何把圆柱体展开成平面图形得出正确的答案接着提问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如:三棱柱、四棱锥、正方体的展开图是什么?从而使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开始了新课的探索。由此可见,在课堂数学中,创设好的问题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想要了解所学内容,也为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了理想的环境,这是组织教学的常用方法。

二、教给学生猜想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它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经验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设,是一种合理的推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概念的产生;定理、公式的发现;规律的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选择等方面引导学生去猜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大多数学生易受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影响,作出“个位是3的倍数的数能被3整除”的猜想。这时,教师出示两列数引导学生观察、验证。第1行中“103,76、133、196、263、319、863、166、299”中 9个数的个位都是3的倍数,它们能否被3整除?通过验证,学生意识到原先的猜想是错误的,心中充满疑惑,顿时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油然而生。这时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观察第2行数“9、21、75、36、27、108、12、 342、243、234”。第二行的数能否被3整除?这十个数的个位有什么特点?你想到什么?接着指出:看来一个数能否被3 整除不能只看个位,也与数的排列顺序无关,那么,究竟与什么有关,具有什么特征呢?在教师的启发与鼓励下,学生又能重新作出如下猜想:

(1)可能与各位数的乘积有关;

(2)可能与各位数的差有关(大数减小数);

(3)可能与各位数的和有关……对这些猜想,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行验证,验证结果:“这几个数都能被3整除!”从而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是: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这过程中,学生以主人公的姿态参与新知形成的全过程,大胆猜想,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同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在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发散思维起着主导作用,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关键是要使学生能够打破思维定势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引导学生的思维纵深拓展,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巩固并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采用“一题多解”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和思考,以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同时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比较,优化解题方法,并注意找出同一问题存在各种解法的条件与原因,挖掘其内在规律使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增强。“一题多变”是题目结构的变式,将一题演变成多题,而题目实质不变,让学生解答这样的问题,能随时根据变化的情况思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随问题的不断变换,不断解决而得到不断提高,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性,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多题归一”是抓住题目共同的本质特征,掌握解答此类问题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善于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多思考;多猜想;多发现;多创造,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创造精神的学生,达到创造性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娜.《数学课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探讨》[J].《少年智力开发报》,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