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范文1
由于学生思维活动具有内稳性和自动化特点,许多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缺乏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也就无法认识自己思维过程的正确与否,经常是在老师提醒或分析时才有反思意识,这就造成了思维活动与反思的严重脱节,从而造成了学生在学习化学时,效率低、效果差。在化学学习中,反思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的极好方法,是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可靠途径。因此在平时的化学学习中,应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为此,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研讨、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维的过程。
二、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众所周知,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这是教学取得高效率的根本要求。在反思能力的培养中,这一原则极其重要,因为反思能力的培养对象是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实施,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所以教师除了告诉学生反思的意义方法之外,还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
2.渐进性原则。
与认知活动规律一样,反思活动也是渐进的,教师在训练学生时,要循序渐进,分阶段逐步实施。通过教师有目的、有系统地反复训练学生,使学生的反思意识逐渐加强,最终转化为反思能力,并能在新的教学情景中,灵活、合理地运用。
3.反馈性原则。
反馈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保证,有反馈才有培养方法的改善,才有反思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及时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反思活动做出评价,在评价中促使学生自己反思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结果,并据此进行调整和改进学习方法策略,并最终形成自我反馈能力。
三、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方法、途径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应用元认知理论,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元认知理论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在认知的活动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积极地对其进行监视、控制和调节,以迅速达到预定的目标,其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因此从元认知理论角度出发来考虑,学生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使反思成为一种可操作的实践行为。
1.在纠错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学生的作业和试卷中,有许多错题,要思考解答中易错的地方,通过引导找出导致错误的原因,扫除或纠正思维中的盲点和错误,使我们能从错误中悟理,借以发展思维能力。失误既有知识上的缺陷和能力上的不足,以及表现在答题方法、书写规范、应试的心理调控、应试技巧等方面。解题后应反思自己是否很好地理解了题意,在解题过程中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表述是否简明、准确、严谨、完整,计算结果是否合理,数据是否简洁。教师在讲评时,如果把正确的解题方法演示一遍,许多学生不会对自己的错误解法进行反思,这就失去了一次对学生进行反思能力培养的机会。教师可以把这些错误罗列出来,然后请学生一起来分析、反思错误之处,不仅分析自己的错误还可以分析其他同学的,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稍加启发、点拨或创设问题情景。
2.设计变式题型,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要提倡“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形式的训练,特别是当一个问题解决时,再将问题中的一些特殊条件一般化,从而得到更为普遍的结论,使得问题得到推广,从而在比较中使学生进行反思训练。解题后要把解题中所联系到的基础知识与各知识有机地“串联”成知识线,“并联”成知识网,则有利于提高分析和归纳的思维能力。
3.利用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讨论题,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相互交流、互相质疑,让对方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营造一种反思氛围。还有在每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教师可以提出几个反思性问题,如: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这堂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等?这些措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这堂课的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反思意识。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和资料对学生进行反思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阅读选学内容“乙醇的分子间脱水”并与已学内容进行对比、反思,深刻领会在有机化学中反应条件的不同,就有可能造成产物不同,这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乙醇的消去反应。
4.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应站在如何达到实验教学目的的角度上,对实验的原理、内容进行问题分析和方法设计,让学生进行动手思考,从现象中进行反思,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除了以上几点,教师还应在平时对学生进行解题技能的反思指导,如:这个问题以前碰到过吗?此题在考查什么知识?此题中的条件如何有机地串联起来?还能有更简单的解题方法吗?“题后三思”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长期坚持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范文2
【摘 要】 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注重各种丰富的外在形式,未能与学生主体的内在反思、感悟结合起来,学生的“主体性”反思缺失,学生不善于寻找自己的认知错误,不善于检验自己的思维过程,导致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把解决问题当成一项任务,只关注问题解决了没有,很少去关注解决问题的策略,自觉检查的意识很差。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注重了学生解题训练的实践与研究,本文就如何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 解题策略;反思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有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求快速完成;在完成一道题后便不假思索地去完成其他题目,但过一段时间后,相同的题目或相类似的题目再次呈现在眼前时,往往又解错甚至不会解。有很多学生当知道自己题目做错了,便毫不犹豫地擦去原来的做法,立即重做一遍,而不去反思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学生的数学学习中缺乏解题后对解题方法、题解中反映出的数学思想方法、特殊问题所包含的一般意义等的概括,导致获得的知识系统性弱、结构性差。
事实上从教学实际来看,小学生的思辨能力逐步增强,使得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反思能力的培养成为可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重视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所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从而帮助他们从题海中解脱出来,更加清晰地认识问题、理解问题。
一、学会审题,反思题目特征
审题是解题过程的首要步骤。审题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到解题的成败。审题的基本要求是弄清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对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只要认真读题,一般来说并不困难。然而对于那些要求综合或灵活运用知识来解答的题目,审题的要求就比较高了。学生把问题解答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反思审题过程,在反思过程中要考虑:这题求什么?知道什么?已知的信息和所求的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学过什么?解这样的题目要用到哪些知识?有什么样的常规方法?有没有特殊的方法?……等等。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和总结,让解题思路显得自然、有条理。即使有些学生刚开始拿到问题无从下手,不能解答,但通过参与审题思路的反思讨论,也能够清楚困难是什么,如何转化条件,从而解决问题。
二、掌握解题策略,反思解题规律
小学生接触的各种题型,从入学初的图形题到后来接触到的口算、竖式计算、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等,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每一种题型的解题策略训练。如:判断题的练习可以在读完题后采用列举的方法来解题;选择题可以采用一一尝试的方法;图形题可以采用说一说再做的方法等等。我们对每一种题型的解题过程进行了罗列与分析,提炼出了读题、分析、尝试、验证、自我调节五个环节,再针对每一种题型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解题策略。
计算题是数学中较基本的一种练习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提倡学生进行这样基本的五个环节:
1.读题:将题目读顺,感知一下是不是计算题。如:最大的二位数比最小的三位数小( )。这样一道填空题,学生读顺题后就可以初步感知到这是一道需要计算的题目。
2.分析:想一想题目中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我们做什么?以上题为例:就是告诉了我们最大的二位数应是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要我们进行比较。分析的时候提倡将分析的结果记录下来,如:将99写在题目最大的二位数这几个字的上面,这样就降低了在下一步的尝试中出现失误的可能。
3.尝试:根据分析的结果来尝试的做一下。继续以上题为例:就是列出一个算式并计算100-99=1,可以是在心里完成,也可以是将它以算式的形式记录在该题旁边。
4.验证:通过估算或验算方法列出相应的算式。继续以上题为例:学生的验算可以是最大的二位数99加1等于最小的三位数100。
5.自我调节:如果学生验证结果正确了,可以结束本题。如果有错误就回到第一步重新来过,直到正确了,考虑一下自己刚才失误的原因,再结束本题。
三、学会反思方法,提升反思能力
让学生掌握一些反思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序有效地进行反思,从而对自身行为产生指导意义。反思的方法可以分为:
1.质疑反思
质疑是人的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我们认识事物的初始只是以领会接受为主,而要真正理解其内在价值则需要不断质疑才会有新的发现。不管是面对具体的数学知识,还是数学学习的方式,建议学生进行这样的反思:“这样做对吗?”“这样做合理吗?”“这是最佳的方案吗?”“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是否能变换成另一种形式?”有质疑才会有发现,有发现才会有努力,有努力才会有发展。
2.对比反思
我们常常是通过找到某一事物的对立面的特征来发现这一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过去的经历与我们来说虽不可逆,但我们可以通过反思它的对立面来坚定我们今后面对类似经历的态度。“假如当初用另一种方法思考会怎样?”“假如我当初再认真些会怎么样?”这样的反思并非“马后炮”,它暗示着我们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该怎么样去做。
3.因果反思
事物处于普遍联系的状态之中,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有它的过去和未来。找出过去经历的因果关系,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这道题我为什么没做出来?”“我这样做将来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学生经过这样的反思,其自主性、自觉性一定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4.归纳反思
过去的经历一般是在自然状态下零星地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甚至是记忆之外的,而一旦我们将它们联系起来,找出它们的共性之处,这些经历就会显示出一般性的规律了。“我的这些错误有相同之处吗?”“这么多挫折说明了什么呢?”针对错题进行反思,认真审视错误题目,仔细分析错误原因后掌握题型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并及时记录在“反思本”上,引以为戒。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范文3
【关键词】反思;思维过程;解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242-02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教授也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学习过程中,反思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教师要充分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进行反思。下面结合我的教学体会,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
1 教师要激发学生反思动机
反思是一个情感与认知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不仅要有智力加工,而且要有情感因素的支持。因此,有无反思的动机非常重要。教学中要在情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反思的热情,着力营造一个促进学生反思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反思动机。在教学中可以经常问学生“你还有其他解法吗?”、“你的想法与别人的有什么不同?”等。这样的提问,有助于诱发学生反思和优化自己的思考过程。有时学生通过解题方法的交流,体会不同的思路,从中受到启发,获得启迪,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教学反馈理论告诉我们,反馈交流是实现“智慧共享”,一方面要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另一方面要努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和善于反思的习惯。
2 教师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应注重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范文4
反思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那么,在科学学习中应该怎样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来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呢?
一 科学学习活动之后的反思
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之后,往往需要对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情况和结果进行检查、评价和反馈;根据反馈结果对自己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活动采取补救措施;思考、总结学习经验和教训,完善学习目标和方法,概括学习策略、思维策略、记忆策略等,经过不断的总结,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些监控能力的获得,自我反思是一条最重要的途径。
二 科学学习活动过程的反思
信息工程表明,只有通过获得反馈信息来调节行为,才可能达到一定的目的。同样如此,科学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也可以实现以下一些功能:
第一,调节功能,即通过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定,或由于知识运用、学习实践活动、成绩考核等而获得的外界评定,二者提供的反馈信息使学生自己对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据此来调节学生自己的行为,改进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
第二,激发动机的功能。反思时学生如果看到学习的进展和成效,就会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促进学习活动更有成效地开展,加强学习目标的实现。就像化学试验中助燃的氧气一样,自我反思性评价成为学习进步的“推进器”。
在科学学习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反思可以促进学生在自我监控的以下方面得到改善:在科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始终清楚地意识到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目标、对象和任务;能掌握一定的科学学习策略和解决科学问题的策略,并应用于实际的学习和问题解决活动中;具有良好的且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善于掌握概念和规律的实质和来龙去脉,善于对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能够搞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较好的记忆、思维、观察、实验等具体的方法;在学习活动中,能够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执行已经制定的计划,保证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为了达到预期目标,能够根据需要对计划做适当的调整。
三 为行动而进行的反思
为行动而进行的反思,是指科学学习前的反思,它是提高学习有效性的重要一环,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有效地安排自己的活动,并有利于在学习结束后对照学习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与改进。学习活动前的自我反思一般包括:明确所要求的学习结果,确定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确定希望学生最终完成了什么,确定学生要完成学习任务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详细说明为了达到学习结果,新知识和技能将怎样展示,最终产品会是什么?在显示新知识和技能时将出现什么样的证据?等等。
第一,学习活动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情绪和精力状态,让自己充满信心,有正确的学习动机,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包括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善于确定高层次的具体学习目标,如理解科学概念而不仅仅是记住概念。
第二,学习活动前学生可以适当了解自己将要学习的内容,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疑惑,制定一个简单的学习计划。中国有句古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是说,不管做什么,先有了计划,就会获得好效果,就会成功;否则就可能失败。计划中要安排好两种时间,即常规学习时间和自由学习时间,在自由学习的时间里,可以查漏补缺和提高,补上自己学习中的欠缺和遗漏,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开展一些科学学习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范文5
【关键词】小学 数学 反思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196-02
学生的反思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动脑筋、想问题的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可以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小学生刚开始学习数学课,所以思维还没有形成定式,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反思能力对于他们来说相对比较容易,所以在小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效果会非常显著。
一、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
数学课中的反思能力培养其实就是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的培养,帮助小学生养成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探索、自我调节的好习惯。但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堂上都是过于强调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只是一味的追求学生的高分,而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更是非常薄弱。教育的功利性使小学数学教学完全为了考试而生,数学课堂中教师们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模式也屡见不鲜,教师往往只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进行教学,所以学生对课堂内容印象不深、理解不够,只是机械记忆与简单的模仿。这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严重阻碍着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受应试教育和教育模式的影响,目前的很多小学生非常缺乏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所以学生即使对解题有反思,也主要是针对题目答案正确与否的思考,对解题的过程、解题的思路、解题的方法,以及相关的数学知识点思考却很少;还有的同学就算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问题,也缺乏质疑的态度,而是一心急于完成试题,死记公式、机械套用、缺乏思考,导致对知识的理解常常只停留在表面层次上,经常会学过就忘记。在结束一个单元或某一阶段的学习时,学生也缺乏系统性复习和自我总结,这样自己存在的问题就无法解决,就无法进步。
二、反思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著名数学大师弗赖登塔尔曾说过"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新课改后的《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求:"通过学习数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反思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反思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数学独有的抽象性、严谨性、逻辑性决定了它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只有经过多次反复推敲、深入研究、善于反思,才有可能掌握数学的真谛,学好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反思能力对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有着很轻的指导性,当然有一些小学数学教师也开始意识到反思能力的重要性,但培养的只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计算能力,而不是思维能力和反思能力。小学的数学课和初中的有所不同,因为小学数学对小学生来说,还缺乏一定的思维能力,通常无法一次性就掌握教师所教的内容,这个时候如果学生拥有反思的能力,那么对于巩固知识、强化解题能力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反思能力不仅仅是一种解数学题方法,更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只有经过反思,才能充分吃透所学的知识,训练学生的逻辑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完成自我检查、自我完善、自我探索的过程。
三、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1.改进教学方法
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上,仍是根深蒂固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教师认为小学生年纪小,思维能力差,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往往受到排斥,学生只是需要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即可,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小学生根本就没有机会对课堂内容进行反思。要想改进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就应该从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开始,在树立正确教育观念的前提下,改进传统教学中的弊端,设计出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引导、鼓励学生养成善于反思的好习惯,从而积极投身到学习当中去。比如说可以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详细的讲解解题的原因、过程、方法等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
2.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对于小学学生来说,数学反思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对于他们来说相对比较陌生,所以只有教师的引导,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反思环境。教师可以将自己解答的过程(包括教学中渗透的知识点和反思的过程)展示给学生,合理的引导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清晰学生的思路、扩展学生的思维,学生才会更容易把握反思的内涵,学会如何反思。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就相当于是一张白纸,只要教师在数学教学的一开始,就对学生灌输反思的思想,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提问等,相信学生一定能够轻松引导学生掌握反思的具体内容。教师的引导作用还体现在对学生在反思过程中发生的小问题进行矫正的作用,在小学生反思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应该适当的伸出援手,帮助小学生们解答疑惑。
3.改进评价体系
数学课堂不应该再继续贯彻得高分为第一要务的思想,而是应该时刻将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反思能力等放在首位。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知识接受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他们很容易犯错误,或者是遇到问题时难以正确的表达,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不应该立刻对学生提出批评,坚决否定,而是应该加强指导,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通过不断的反思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改进自己的解题或者学习方法,明确自己应该掌握的知识点,知道自己真正掌握了哪些知识点,哪些知识还是盲区,反省自己是否听懂了课堂内容,对于教学难点有没有完全明白等等。通过反思从而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梳理学习的内容,养成爱问问题,爱反思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韦素娟.关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考试周刊.2013(44)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范文6
关键词:数学教学;反思意识;反思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382-01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也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论的对错与优劣,直至评价后才有反思的意识,造成思维的脱节,影响了学习的效果与学生的发展,因此"主体反思"应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新视点。下面结合本人的一些思考和实践,就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数学反思意识和能力,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1.在质疑问难时激发学生反思
教学过程中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有反思的机会。创设起疑情境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产生内驱力,激活思维。促使学生自觉地去探索问题、解答疑难,实现由学习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变。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个案例有助于我们理解。如:有一个正方形的池塘,工人准备在池塘的四周种树,要求每边都有50棵。请你算一算,工人需要准备多少棵树?很多同学马上解答:50×4=200(棵)。我要求学生说理,学生们充满自信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学生再次审题,思考有没有其他的可能,并示意学生画图帮助,学生在再审题、画图、讨论的基础上,终于发现了此题隐藏的另一个任务:当四角都种上一颗树时,需要准备的树就是50×4-4=196(棵)。这时,教室里发出一片感叹:"啊呀!我刚才做错了。""我怎么当时就没发现呢?"……当学生有了如此深切的体验时,我引导学生反思:"你认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才能克服?"有的同学回答:"我审题不清、不够全面,今后要认真地审题。"有的同学说:"我知道在以后的学习中,我的脑海要经常有'图',这样,思考问题也就全面了。"……学生身边真实的情景,看似非常简单却暗藏"杀机"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尝到了一丝苦涩,正是在这种教师创造的"逆境"中,推动了学生反思现实的动机。
2.在应用练习时组织学生反思
好多学生写作业、答试卷时以完成为满足,检查验算的习惯很差,或面对错误看不出来,或看到错题拿起橡皮就擦。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的思维批判性差,反思意识薄弱,反思能力低。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可以在作业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答题时,想一想"我这样做对了吗?""这是不是最好的办法""我在哪里处理得比较好"等;订正时,多想想"我这题错在哪里?""我为什么会做错?""我以前有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以后我怎样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在学生解题之后,对较为典型的题目要求学生整理思路,说思考过程;在批改之后要求反思:保留错误的解法,先反思,到组长处说反思过程,再动笔订正;或建立错题登记本,抄出错题原型,写上经反思得出的错题原因及订正方法,每过一段时间对错题进再反思。通过作业过程的反思,一方面强化巩固了正确的数学认识结构;另一方面及时矫正了一些错误的数学认识结构,以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形成错误的认识。通过反思,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质量,使学生尝到反思的"甜头"。
3.在错误中引导学生反思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每遭遇一次错误,就增添一次打破和超越已有经验的机会。遭遇并克服一次错误,学生的已有智慧结构就会呈现一种螺旋递升的状态,有了一次重组的可能,从而实现创新思维。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有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前提。善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引发这种"观念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反思,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和习惯。如试卷讲评课,我一改传统的教师讲得满口白沫,学生听得稀里糊涂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求学生自查错题的原因,对于不明白的再集体讨论,典型错题重点交流,然后教师根据测验情况选择性地讲评,最后发展提高。这样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效率,而且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反思意识和习惯,促进了学生主体反思能力的提高。 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受到认知、注意、态度、习惯、情感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方法、结论等多方面进行反思。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从审题是否全面、准确;思路、计算是否正确、简捷;结论是否唯一、是否符合实际等方面养成及时检查、反思的习惯,同时注意精心设计作业并留给学生充裕的作业时间,并要求学生建立课堂反思本,及时回顾反思,把本节课的知识点、思想方法或学习方法,解题错误的原因,学习的成败得失等及时记录下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4.在学习结束处因势利导反思
在一节课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己一堂课的学习结果。这个过程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学生可自我提问:我知道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这节课我哪些知识点学习得比较好?哪些知识点还掌握得不够好?还有什么疑问等等。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反思中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要指导他们应采取相应的策略:看书、问老师、问同学等。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了当前的学习范围,则应鼓励学生去查课外资料和有关书籍,力求弄懂。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把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其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总之,"思之则明,思明则新,思新则进。"学生通过对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或成功进行反思,进而达到修正和强化的目的。这正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学生自我教育的境界,教育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势在必行!然而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对学生而言,每次的反思仅是一种学习的经历,只有通过持之以恒不断的反复强化,使自发行为提升到自觉行为,反思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