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1

关键词:全运会;经济;齐鲁文化

全运会作为集体育、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体育盛会,具有鲜明的多维性和综合性。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的第十一次全运会,恰逢奥运会、残奥会胜利闭幕之后,中国改革开放60周年之际,不仅影响到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产业的发展,对举办城市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起到促进作用,而且对文化起到深远的影响。

一、全运会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1959年开始举办的全运会,基于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思想,与城市建设经济文化紧密结合,具有多元化的综合功能。全运会的举办城市需要围绕比赛进行一系列的投资和经济活动。每一届全运会的举办期间和之后的一段时期,政府和广大均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关注,都可以利用全运会的资源优势和商机来拉动本地经济发展,带来本地经济发展加速现象。

围绕全运会的资源进行市场开发有着显著的发展机遇。如北京在2008年奥运会举办期间的主要收入:一是国际奥委会电视转播权总体收益的49%,北京约得8.51亿美元;二是合作伙伴计划收益的33%,约2.86亿美元;三是门票和纪念品特许经营;另外还有中国政府的财政补贴,赛后物资的处理收益等。

电视转播权开发是赛事运作的重要环节。在国际上,电视转播权开发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就已取得巨大成功。但在我国全运史上,电视转播权开发自上海八运会时才开始启动,在九运会上才真正进入实质性运作,初步实现了电视转播权以现金方式的有偿转让。奥运会的成功经验也将给十一届全运会的电视转播权开发工作提供极其宝贵的经验、启示。中央电视台已成为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合作伙伴,无疑会全力支持和配合相关工作。在第十届全运会期间,除国内 28家电视台和港澳台电视台争相购买了电视转播地方版权以外,十运会电视转播权开发首次成功推向了海外。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第十一届全运会应有更好的成果。

特邀服务商。也是重要收入之一。调查显示,2008奥运会后中国消费者对赞助商的认知程度大大提高,更愿意买那些赞助奥运会的公司的产品。奥运会的赞助商对其进行了数亿美元的投资,成为奥运会收入的主要部分。第十一届全运会按照按大会所需的服务种类,进行周密的特邀服务商计划,按其服务质量、价格、预计回报总额进行测算,分级论价,有偿选定。如选定特邀旅行社,特邀保险公司,特邀银行、特邀电信公司、特邀运输公司、特邀洗衣公司等等。目前已有中央电视台、上海通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山东高速、扳倒井、迅华传媒、英派斯健身俱乐部、山东航空集团公司、浪潮集团有限公司等相继成为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合作伙伴。

无形资产的拍卖与竞标。全运会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比赛场馆的冠名权、知识产权、专利权、专卖权、火炬接力权、比赛名称、标记、吉祥物、的使用权、特许经营权,特邀服务权等等。最近几届奥运会,特许经营的收入都超过5亿美元,占奥运全部收入的10%左右。据统计,雅典奥运会特许商品销售额达7.28亿欧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分别通过出售吉祥物获利2.13亿美元和2.01亿美元。据专家估算,2008年奥运会仅和吉祥物有关的销售获利近3亿美元。

政府投资及后续活动。我国历届全运会都是在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支持参与下举办的。第一届至第五届全运会由京沪粤轮流举办,体育比赛多半实行计划拨款,赛后核销的管理办法,实际上执行的是供给制模式,基本上完全靠中央政府及举办地政府的财政拨款维持运行。第十届全运会是第一次实行申办制,但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参与。2008奥运会投资巨大,特别是为比赛而准备的体育场馆设施多是使用率较低的间断性利用建筑。还有比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虽然不能说是全为奥运会而建,但是加速了机场、地铁、高速路等基础设施的形成。资料显示,奥运会使北京的基本现代化实现程度和现代化实现程度分别提高了7.5%和8.1%。第十一届全运会的承办给济南市的交通和体育场馆建设提供了一次契机,实现一次济南市市政建设和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飞跃。

二、全运会对齐鲁文化的影响

在刚刚闭幕的奥运会中,有300多万参观者来到中国,50多亿电视观众收看奥运会,中国五千年的“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谐团结”等传统文化思想通过奥运会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中国的音乐、服装得以流行,兴起新一轮“中国热”。

第十一届全运会在山东的举办也必然有利于推广齐鲁文化,宣扬和谐理念。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范围的地域文化,齐鲁文化虽然不能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华、主体。齐鲁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具有极其丰厚的思想内涵,主要是:“以人为本,以仁为核心,以德为美,以孝为先,以和为贵,以礼为范,以中庸为基本方法,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以天人合一,阴阳和谐为最高境界”。

(一)优化和提升政府形象

齐鲁文化对山东的社会稳定有积极的影响。鲁国事事处处讲究“齐之以礼”,而齐国最讲究“尊王礼邻”。受此熏陶,山东历来有礼邻奉上的美德,尊首长,恭父母,礼师长,对附近的人以礼相待,邻乡、邻里、邻居、邻业、邻人等相互帮助,和睦相处。从古到今,相对来说,山东的社会比较稳定,治安和社会风气比较好。山东受益于齐鲁文化,也受制于齐鲁文化。如部分山东人乡土观念凝重、官本位意识浓厚、商业意识滞后、思想相对保守等。通过成功举办全运会,本身也是改善政府形象、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政府的亲和力的有效渠道,是全运会社会效益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变压力为动力,借此机会加强窗口服务行业建设,广泛开展具有行业特色、职业特点的文明服务活动,大力推进诚信服务、优质服务、规范服务和志愿服务,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推动产业调整和商业理念现代化

齐鲁文化造就了著名的“儒商”文化。受传统的齐鲁文化影响,山东人重义轻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从而造就了无数反对见利忘义、讲究义利并重的“儒商”的出现。成就了一大批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著名企业。全运会举办期间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维护城市,进行大量的经济技术交流,吸引资金,进行市场运做和开发,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对于解放思想,深化营销观念,优化城市传统产业,缩小产业差距,提高产业竞争力等方面都大有益处。

(三)发掘文化宝藏,提高民众修养

作为孔孟之乡的齐鲁文化,山东人重视教育。山东“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一直比较浓厚。全运会的承办将紧密与文化强省建设相结合,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华体育精神和北京奥运会培育的崇高精神,作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大型赛事对改善人文环境、提升社会文明的重要作用,广泛开展“ 迎全运、讲文明、 树新风”活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文明素质,进一步弘扬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全力打造山东人民团结友善、文明礼貌的崭新形象。

(四)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观众的参与及认可是大型赛事蓬勃发展的原动力,增强观众的体育鉴赏能力、培养体育兴趣、激发运动参与热情,是全运会社会效益追求的目标之一。为配合全运会将举办各类的文艺演出活动,包括全运主题晚会、全运宣传晚会等。全运会组委会将举办和全运会有关的各类大型主题活动,如火炬接力、会徽和吉祥物等征集活动、开闭幕式、倒计时系列活动、邮展、论坛报告会等。自2008年3月16日起,十一运组委会面向社会征集了9700多条主题口号,经过组委会认真研究,“和谐中国、全民全运”成为十一运会的主题口号。广泛开展“人人都是东道主,我为全运作贡献”为主题的公益宣传教育,加强礼仪文明、秩序文明、赛场文明和环境文明建设,全面展现齐鲁儿女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精神风貌。

(五)提高城市的信息化现代化进程

全运会期间,大量外地运动员、游客将来到济南。对于城市服务业,信息管理和传播的发展提供机会。增加大量的网络建设项目,如组委会商业合作网站、网络直播资源开发,以及手机短信、视频等新媒体资源的开发。媒体称为做好全运会呼叫中心服务工作,济南市12345市民服务热线将利用现代化受理平台技术、设备、系统功能优势及快速联动的部门办理优势,承担起全运会呼叫中心的职能,为观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交通出行、天气预报、赛事预告、宾馆饭店、旅游景点等多项服务,为观众和服务志愿者提供语言支持,解决观众在场馆或城市中的服务请求。全运会成为牵引城市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器。

(六)推动旅游文化,提高旅游形象

十一运会吉祥物为由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肖文津、姜军等集体设计创作的“泰山童子”。吉祥物的主体形象以泰山石为核心表现内容,将传统与现代元素融入其中,是“和谐中国、全民全运”概念最为直观的艺术延展。以充满文化、自然内涵和动人传说的泰山为基础,并结合现代体育理念、国泰民安的吉祥寓意。泰山的历史由石头写起,浓缩着东方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的根、生命的根,是天人合一、社会和谐的美好精神象征。“登泰山而览众山小”,既体现了坚韧不拔、奋勇争先的体育精神,又展现了登高望远、憧憬未来的宽广胸怀。济南是具有结合文化内涵和自然美景的旅游城市,山东省拥有泰山、曲阜等地方特色旅游资源,“一山(泰山)一水(济南)一圣人(孔子)”已成为国家级旅游热线。借助第十一届全运会机遇,利用创意鲜明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活动吸引全国乃至国外游客。要在发挥济南传统旅游项目的基础上扩大周边省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特别注意现代旅游产品的推出,充分结合全运会的系列标识、象征物等文化推广,积极宣传山东形象,拉动旅游开发。

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先生曾指出:“奥林匹克主义就是体育加文化教育。”实践证明,大型运动会对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全运会在山东省会济南市的举办,将进一步加深外界对于齐鲁文化的认识,可以带动齐鲁文化的流行,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全面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必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胡萍.奥运经济:拉动内需的好商机[J].商业研究,2009(3).

2、应华.论体育赛事赞助的商业权利及其保护[J].浙江体育科学,2003(4).

3、全运会官方网站省略.cn/.

4、王修智.齐鲁文化对山东的深远影响[J].理论前沿,2008(13).

5、田雨普.近三届全运会市场营销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8).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2

【关键词】齐鲁文化 美育 课程资源

齐鲁文化,即指先秦时期齐鲁两国所在地区的文化,其范围大致相当于当今的山东省区域。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的发源之地。深入分析齐鲁文化的丰富内涵,进一步挖掘美育课程资源,对于发展地区美育、滋润学生心灵、陶冶情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美育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1.美育课程资源范围狭窄,难以形成全面的美育效果;2.美育课程资源形式单一,难以形成独特的美育风格。

地方美育课程是为了求异,而不是求同。所谓求异,是寻找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差异。凸显地方课程的特质与价值。对差异的认同和关注汇集于一点,是为了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让学生了解本土文化,热爱本土文化,这样才有可能为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贡献,满足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美育课程的求异可以促使课程结构的完善和丰富,使美育课程从一元走向多元,进而完善学生的审美人格,使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齐鲁文化的丰富内涵,进一步挖掘齐鲁地区美育课程资源,以期对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产生提供新角度。

一、齐鲁文化的特点

1.黄河文明之流。中华文明的起源与黄河、长江这两大世界级河流紧密联系在一起,而黄河由于是中华始祖炎帝、黄帝活动的中心区域以及夏商周三代建都于此而被称为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

2.泰山文化之根。泰山号称“五岳独尊”,是一座被确定为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的历史文化名山。自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开始,这里就是古代帝王封禅祭祀天地的地方。著名的考古、文献学家王献唐更对古代帝王在泰山的封禅活动作出了文化渊源上的解释:“中国原始民族起于东方,东方尤以泰、岱一带为其故土,木本水源,血统所出,泰山巍然,同族仰镜,故凡得天下者,易姓而后,必告泰宗,示不忘本,犹其祭告宗庙之义。”(《炎黄氏族文化考》)他还进一步指出,泰山之所以被称为“五岳独尊”,就是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地,是许多原始部落的“故土”,是中华最早文明的根之所在。

3.儒家思想之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民族思想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期和奠基期,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齐鲁文化即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不仅其创始人孔子诞生于齐鲁,而且其思想在先秦时期的主要继承者、发展者,也都是齐鲁之人。“亚圣”孟子是鲁国人,而集大成的儒学大师苟子则在齐国的稷下学宫曾“三为祭酒,最为老师”时间长达二十余年。

二、齐鲁地区美育课程的启示

首先,以“黄河壮”“泰山雄”为载体,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感受鉴赏能力。炳灵石林、岗沟寺巍峨的奇山险峰可谓鬼斧神工,精妙绝伦。蓝天碧水,层峦叠嶂,河舟渔船,芦花飘香,袅袅炊烟,碧波万顷,是塞上江南—— “黄河三峡”最好的艺术写照。 黄河的美学特点可用奇、绝、古、名、幽、美来形容。泰山素以壮美著称,呈现出雄、奇、险、秀、幽、奥、旷等诸多美的形象,泰山景区内有著名山峰12座,崖岭78座,岩洞18处,奇石58块,溪谷12条,潭池瀑布56处,山泉64处,有著名的黑龙潭、扇子崖、天烛峰、桃花峪等10大自然景观;有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等10大自然奇观。通过对黄河、泰山等自然资源和人文审美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丰富美育课程资源,也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美育教学,例如,以欣赏泰山石刻为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研究石刻中的美学因素,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力、鉴赏力。

其次,以“仁”“爱”为核心,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理想。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齐鲁文化突出了对“仁”、“爱”审美理想的追求。崇高神圣的仁爱美德是德行修养的一种理想境界甚至人格美的最高标准。“仁”首先是一种对他人关爱宽容、对自我严格约束的崇高品德。“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加承大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论语》中强调的“仁者”之爱,是由宽厚仁慈的心胸而本能发出的参透宇宙人生的与民同乐的爱,而不是因为同情怜悯或利欲等价交换而被动实施的爱。在地方美育课程开发过程中,以“仁”“爱”为核心,可以通过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自尊心,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趋向高尚的审美理想。

小结:在美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应坚持关注学生和立足地方的原则, 国家美育课程已开始关注地域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讲,国家美育课程注重的是基础性,是国家对受教育者的基本要求,表现得更为充分的是统一性,这样就很难适应不同地区的特点和要求。设置地方美育课程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同时可以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法.美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

[2]张奇.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3

山东历史上曾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心之一,渊源深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六五”至“九五”期间,山东的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与繁荣,民众物质生活水准得到显著提升。但与经济相此,文化建设相对滞后,表现在文化设施的陈旧或不健全,对人文社会科学重视不足,城市建设缺乏人文关照,民众文化生活质量有待提高等诸方面。鉴于此,我认为尤其应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政府只有从宏观决策的角度,真正在思想上将文化建设提到人民生活的高度上来认识,才能指导我们具体规划、设计并全面实现“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形象,撰写新世纪山东文化建设的新篇章。一、关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的文化素养

文化,是指人类一切物质创造与精神创造的总和。所以谈到文化,就必然涉及到传统。事实上,文化的“传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它是在时空中延续和变异的,它存活于现实发展之中,连接着过去,包蕴着未来。正因为传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所以它自身就蕴含着微妙的创造,应提倡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文化人类学者经常把传统中有创造力和更新力的基因视为“种子”,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现存的繁杂的生活现象中剥离出这粒种子。我们理解的文化建设就应该是培植这粒种子的工作,使文化在一种合乎自身发展规律的状态下去自然延伸。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我们就不难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笔者以为,要关怀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从青少年开始,在青少年的全面教育中自始至终地渗透传统文化的精髓。因为文化涉及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方方面面,会影响一代人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等,所以传统文化也必须在教育的广度上贯穿始终。笔者认为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的最首要也是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在大学、中学、小学开设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我们目前对于这类课程的理解还限定在概念教学的范畴,将传统文化枝干分离,抽其根,剥其花,去其果。这势必导致教育内容的枯燥,也必定会影响教育行为实施的效果。而且从教育的目的上来说,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曲解,传统文化并不仅仅限定于文字性的经典文献,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我们往往忽略了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教育。在物质文化中,诸如民俗节令、城市营造、工艺造物等,传统文化的形象似乎更加血肉丰满,深人浅出,也更有亲和力。只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结合,才能够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原生态色彩和本质特征。以美术教学为例,建议各级教育实施部门不仅仅教授西方的素描、色彩课,特别要注重增加对传统绘画、书法艺术的临摹和欣赏。建议围绕传统文化更多地开展一些动态教学活动,比如参观文化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围绕着它们增加一些手工劳作课程,真正动手触摸甚至体验传统生产、生活劳作方式和过程。亲自动手捏泥玩、编织结、剪剪纸、印年画、纺线织布,将传统文化还原到它的生存状态,让现代的孩子自已接近它体验它,在没有任何先验导引下自然而然地去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之美和技艺的智慧。如果说这是一种美的教育,那就是在培养青少年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综合审美体验能力,这才是对美的真正的理解,同时也是对传统的真正的领悟。在这样动态的传统教育活动中,将不仅仅涉及到知识的传播,而是把传统文化自然地通过教育的形式传承下来。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物质与精神等方面的体验得到了很好的贯通。二、加强文化设施的投入,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

目前社会上较为流行“高学历,低文化(素质)”的说法,一方面说明我们的教育问题,也说明带有普遍性的社会文化问题。“高学历,低文化”是指人才培养的一种误区,指那种有技能专长而缺少文化底蕴和内涵修养的“人才”。作为一种倾向性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势必会导致一定的不良后果:培养的人才自身无法建立独立而完善的人格体系,知识追求与生命追求相背离。这不仅违背人性的正常发展,也势必会引发道德水准下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现行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之外,我们觉得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担当文化教育重任的“文化环境”营造不足。文化环境作为社会文化教育实施的物质基础,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地位举足轻重。作为资本主义世界文化中心的欧洲就十分重视文化设施的投入。俄罗斯改革之后,经济困难,儿乎所有生活指标都处于紧缩之中,但国家大剧院、图书馆的巨额建设却无人争议。在奥地利,中学的音乐设施都是对外开放的,任何一个市民都可以在课余走进琴房去弹奏,艺术设施是培养艺术人才,陶冶全民艺术素养,提高全社会精神品格的重要物质基础。奥地利政府在艺术设施投人、艺术氛围营造上的努力为他们赢得了“音乐之都”的美誉,同时也培育了旅游经济市场和奥地利人民健康祥和的人格心态。在这里,文化已经被具体地解析为城市雕塑、美术馆、画廊、音乐厅、博物馆、图书馆、剧院等物化的符号。目前我国大型城市也开始意识到了这一点。北京将投资4亿美元筹建国家大剧院,上海更是提出这样的口号:“世界一流城市,必须有世界一流的文化,必须有世界一流的文化设施。”也因而造就了他们投资1·5亿美元的上海大剧院和世界最大的图书馆,计划投资2亿美元的科技中心和对外开放的新艺术博物馆这样的大手笔。至于山东文化设施的建设,笔者认为,在重视的基础上,不一定跟着别人的步子走,但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营造出齐鲁文化的特点。还应理性地剖析地区文化优势,选择好切入点。比如,突出宣传孔子文化,建立综合性的孔子博物馆或文化中心,表现齐鲁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博物馆的建设上,目前全国尚存在“千馆一面”的现象,走一家而知全貌,但专业性博物馆却极为罕见。根据我省民间收藏的良好社会风尚,我们完全可以制订相关政策鼓励民间团体、个人兴办专业博物馆。同时还可以突出山东海洋文化的特点,筹建全国一流的“海洋科技馆”。另外山东的音乐厅等文化空白点也有待填补,美术馆、剧院等文化设施有待扩建。三、保护齐鲁文化资源,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4

一、山东民间舞蹈教学的意义

山东民间舞蹈以其悠久历史闻名,其中最著名和典型的舞蹈形式囊括了海阳秧歌、胶州秧歌以及鼓子秧歌等,舞蹈形式丰富多彩。由此可见,舞蹈艺术的根本特征表现为舞蹈的审美特性,综合分析山东民间的三大秧歌,它们来源于现实生活,表达了人们对生活和生命所包含的热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借助秧歌这种纯朴古老的艺术形式,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将舞蹈中所富含的真谛清晰准确的表达出来。

山东民间舞蹈最直接、最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将山东人民以及山东地区人们的性格、气质特性、生活方式、物质文化、宗教信仰以及生存面貌等淋漓尽致的表现。山东民间舞蹈在中国美学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本篇论文通过探索和研究山东民间舞蹈教学与文化传承,以发挥舞蹈教学这一文化载体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二、舞蹈教学是传承和发扬山东民间舞蹈文化最直接的方式

舞蹈文化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动作实现统一,这种教学方式将舞蹈文化传授给学生,是一种最直接的方式。由此,在山东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过程中,舞蹈教学成为一种最主要的方式。因此,掌握民间舞蹈的形态,在山东民间舞蹈教学中最为关键,有助于更快的了解和认识舞蹈形态之后的文化内涵。以鼓子秧歌为例,在这种舞蹈形态之后包含了丰富的儒家文化内涵。基于此,在民间舞蹈教学里,要不断的从民间舞蹈所包含的文化着手,通过分析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山东民间舞蹈。

建立立体的舞蹈知识结构,帮助学生从更深层次的文化上了解和认识民间舞蹈教学与文化传承,而不是停留在肢?w语言的表达之上。通过增强学生对舞蹈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从更深层次上认识山东三大秧歌所富含的民间舞蹈的丰富内涵与意义,更快的掌握山东民间舞蹈文化的精华,不仅熟练的掌握舞蹈动作,还清楚的明白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种动作背后富含的寓意。

舞蹈教学通过让学生将技术与知识的结合,通过丰富的舞蹈文化内涵支撑着山东民间舞蹈的形态,使其更具表现力,让每一个舞蹈动作因为有了灵魂更具感染力,从而在教学中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重点强调和促进文化的渗透发展。

在山东三大秧歌中的胶州秧歌与鼓子秧歌两大舞蹈形式,以独特的民族风格特色,都体现了齐鲁文化,清晰的标示出了舞蹈中齐鲁文化的差异性。第一,鼓子秧歌这种汉族民俗舞蹈主要在鲁北平原流传,在东西地区,鼓子秧歌的表演风格也各具特色。例如,东部地区鼓子秧歌以惠民县为代表,秧歌的特点表现为节奏舒缓、动作伸展、气势浑厚有力,具有柔韧性;西部地区鼓子秧歌则以商河为代表,其的特点表现为节奏顿促、线条粗犷、棱角分明,具有刚健的特性。在东西两个地区,鼓子秧歌共同的特点表现为粗犷雄浑、气势豪迈,以及神、韧、稳的特性。第二,胶州秧歌这种汉族民俗舞蹈形式主要在鲁东半岛靠近胶州湾附近流传,在传统秧歌表演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表演角色主要为女角。如,翠花演绎的为中年妇女,这一角色的动作开朗大方,扇女扮演的为,这一角色动作温柔贤淑,小曼儿扮演的为小女孩,这一角色的动作活泼俏丽。这几个角色虽然不同,但是在动作上表现为拧、碾、神以及韧等特点,并且呈现出“三道弯”的基本体态特点。

通过上述综合分析“鼓子秧歌”与“胶州秧歌”这两种山东民间舞蹈形式,它们在表演中呈现出的特点也对山东人民吃苦耐劳、憨厚纯朴、善良热情、宽容大度以及自强自立等性格和社会风貌通过舞蹈形式表现出来。

因此,在山东民间舞蹈的教学中:首先,在“鼓子秧歌”教材内容上的选择中,需要特别注意晃鼓子、劈鼓子、摆伞、走伞以及杨家庙、不倒松、四面八方等动作,并对这些特色动作的动势与走势等进行重点训练。其次,选择“胶州秧歌”的教材内容,需要集中训练正丁字拧步、倒丁字碾步、小曼儿步扭以及抱推扇等动作,不仅确保动作到位,而且还要确保每个动作的韵律美,体现出该舞蹈所富含的审美心理特征。

在山东民间舞蹈教学中,通过非语言文字与语言文字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学生的训练能动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民间舞蹈文化的理解,从而有效地实现了民间舞蹈教学与文化传承的双重效果。

三、山东民间舞蹈的教学与文化传承

(一)山东学院民间舞蹈对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承

对传统山东民间舞蹈加工、创作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山东传统民间舞蹈的挖掘、保护、传承,实现山东传统民间舞蹈文化与民族精神等基本要素的充分体现。在山东民间舞蹈文化强调与保护、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还要高度重视创新与发展的关系。在传承山东民间舞蹈文化过程中,在保留传统优良精神文化精华的前提下,还要实现创新发展。

(二)山东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

民间舞蹈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传统的,特别是对待山东民间舞蹈的传统问题时,往往只认为只有对齐鲁原生态进行传承的舞蹈才是真正意义的山东民间舞蹈,反之则不是。但是站在舞蹈参与的角度分析,民间舞蹈是只有人民大众参与或者实现自娱自乐效果的舞蹈形式。通常持有这一观点立场的人,强调的是山东民间舞蹈的原汁原味。但是从美学理论的角度来看,过于强调传统,属于片面的坚守传统。

这一观点,对山东民间舞蹈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创作实践方面,使得山东民间舞蹈教学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阻碍了舞蹈文化的发展,不利于内容的丰富和舞蹈技艺的提高。因而,若促进和实现山东民间舞蹈走得更快更远,需要改变对山东民间舞蹈的认识,提高民间舞蹈技艺和民间舞蹈审美的发展。例如不管是海阳秧歌还是胶州秧歌,在看到山东大秧歌时可与清代《柳边记略》中描述的秧歌形式的源流相联系,同时为了避免出现随意性,所谓民间舞蹈应当具有特定的民族区域风格特色,山东民间舞蹈应当融合山东区域乡土风情,重现山东浓郁的风土人情,既展现传统魅力,又具有现代舞台时尚特色,最终让民间舞蹈成为表现民族文化特色的一个活化石。

基于上述分析,山东民间舞蹈形态不应该永远停留于原生态,例如胶州秧歌实现了舞蹈与戏的结合,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的眼光看待民间舞蹈的发展。随着历史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山东民间舞蹈也不再只是表现对神崇拜敬仰的方式,在舞蹈形式背后的内涵中,山东民间舞蹈也成为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手段,并且从根本上实现质的跨越。

山东民间舞蹈在继承传播文化的过程中,通过一种群体化的自我审美方式来实现,从最初的个体感情抒发演变为群众集体创作,在娱乐过程中实现文化的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山东民间舞蹈教学与文化传承深深植根于山东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5

1山东广电——深厚的齐鲁文化

山东省广播电视中心位于济南城中千佛山—趵突泉—泉城广场—大明湖的景观轴线上,是山东省省级广播电视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成为青年东路这一城市文化轴线上以媒体文化为主导的城市节点。建筑设计用“巨石”隐喻外部形象,体现了山东的地域性和文化底蕴,这一手法在室内设计中得到延续,形成简洁、富有力度的空间氛围。

大厅抬头仰望,一卷长约百米的天书长卷漂浮空中,书文为王羲之著名的“兰亭序”。这幅“长卷”不仅内部巧妙暗藏了大厅屋面排水,同时也减少了整个大厅的玻璃屋顶面积,在建筑节能方面发挥了作用。夜晚时“天书”可以为大厅提供舒适的照明光线,满足了整个大厅的基本照明需要。

大堂一层设一方水池,叠水缓缓漫入地下一层展厅,池中蚀刻遒劲豪放的书法文字是源于泰山的“经石峪”,显示出一种令人肃然起敬、超乎寻常的威势,它所蕴含的内在精神气魄与空间相得益彰。流水冲刷着文字,也隐喻着齐鲁文化的源远流长。

地下一层休息候播厅同时具有展示功能,成为中庭空间的焦点。片片发光的玻璃体展墙展示着广电的时事信息,并便于时常更换。休息候播厅地面的青黑色石材仿佛流淌着的文化长河,其上也阴刻了企业的发展和圣贤的教诲。地下展厅东侧尽端的多功能厅入口上方设置了铜管组成的隐喻礼乐音韵的抽象雕塑,成为大厅的装饰焦点,富有现代艺术气质。

山东广电中心建筑与室内是一个完整的空间设计作品,巧妙加入的几个主题节点也反映出山东的地域文化特点。同时,通过LED屏、数字夜景电视、印刷玻璃等现代材料和技术手段展现了媒体之城的特殊魅力。

2福建广电——充满活力的媒体之城

福建广播电视中心坐落在青山如黛、风景宜人的闽江一畔,建筑形态秀美雄浑,如同一片风帆,直插云端,即将远航。

我们希望通过室内设计,体现出一个简洁、现代、充满活力、宜于使用的媒体之城。一方面提炼地域文化和能引起共鸣的生活、文化符号,如福建民居的建筑元素和材质,惠安青石雕的技法和质感,成为室内设计的一种装饰语言;沿海地区的船、帆、云等意向性元素,也成为室内的设计元素;选材上则尽量采用当地材质,在体现地域特性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施工周期和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将声波、振动等声学原理视觉化,展现媒体特色;采用变化的、富有节奏的柱或墙,使人产生传播的联想;引入超大屏幕、动感投影等科技手段,来体现充满活力、不断进取的主流媒体形象。

入口大厅是一个三层高的开敞空间,成为展现电视媒体形象的窗口。透过两面玻璃幕墙,室外与室内的界限模糊了,材质和色彩连贯起来,室外的建筑材质延伸至室内,相同的模数和色彩,使室内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设计将1~4层共享空间的片墙与屏幕结合在一起,形成巨大的视觉冲击力。甚至还设想了将大厅中行动的人影,通过摄像头取像后经计算机处理,再反映到屏幕上,形成变幻的影像,也达到媒体性质的一种体现。

电视中心长廊是一个富有节奏和韵律的交通联系空间。一侧联系着各演播室长廊,另一侧联系着一个个共享空间内的竖向楼梯。在楼梯一侧,白色的墙面穿过采光天窗直接落入室内,近人处肌理细腻的饰面使大片的墙面生动起来。而演播室一侧墙面上连续的色彩渐变犹如电视光谱一般,进入不同演播室如同走入了不同的电视频段,既具有导引功能又体现了电视传播工作的特性。

广播中心三层高的大厅墙面上罗列的音箱,把不同界面整合在一起,增加了空间的聚合感,并清晰地传达了广播中心的功能特性。

115

3内蒙广电——内蒙古草原的色彩

内蒙古广播影视数字传媒中心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新区,地势平坦、环境优美。建筑设计由内蒙古大草原上高低起伏的朵朵白云得到启发,采用错落有致的体量组合手法与建筑顶部的圆拱造型,形成极富韵律感的建筑轮廓,同时建筑的白色调也与周围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相得益彰。

室内设计方案的创意起始于内蒙古地区悠久的民族文化、地域特色,从内蒙的自然、建筑、色彩、人文和纹样图案上提炼设计元素,如吉祥、美好的白色,坚贞、忠诚的蓝色,幸福、胜利的红色,华丽、灿烂的金色和银色,将这些色彩与纹样图案结合作为整个建筑的标识系统,每种颜色代表一个功能分区,一目了然。经过彩色墙面过滤的漫反射光带着不同区域的色彩进入白色的大厅,形成一种自然而微妙的光线效果。

白天,大厅内充分利用自然光线,明亮高效;夜晚,近人的灯具营造出温暖舒适的空间氛围,同时还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照明及投影手段,在浅色空间的基底上营造投射出或媒体、或节日、或自然的环境。除满足基本的照明需求外,设计将光转变为一种不可触摸的材质,使空间变化带来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同时也充分结合展示与宣传方式,利用光使建筑空间成为传播的载

体,展现出一种新媒体的建筑特质。

4结语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6

让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实现充分就业。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应当摆到和谐社会建设的突出位置。济南市城镇经济活动人口199万,农村还有50万相对富裕的劳动力需要转移,而目前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只有191万个,供需之间存在大约50万就业岗位的缺口。一个城市或地区如果存在那么多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却无业可就的人群,社会和谐将无从谈起。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近年来,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了“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的发展思路,注重把加快发展同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起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抓金融、抓物流、抓旅游、抓会展、抓文化、抓中介、抓软件、抓新兴业态、抓房地产、抓老字号等措施,着力发展服务业,扩大社会就业空间。同时,市里还研究出台了多项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缓解就业压力,如有针对性地加强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技能培训;不断推进就业援助活动;积极开展统筹城乡就业工作试点,准备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职业培训、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解决城乡劳动力就业问题。目前济南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3%,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让更多的人接受优质教育。办好群众满意的教育,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着重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上学贵、上好学校难”的问题。为此,近年来我们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增加教育投入,大力实施教育资源优化升级工程,坚持统筹发展城乡教育、义务和非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公办和民办教育,推动教育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跨越,使1000多所学校得到优化升级,努力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坚持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逐步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教育政策,深入实施振兴农村教育行动计划,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具体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建设标准化、校舍升级改造、师资水平提升、城乡帮扶、贫困生救助等工程。完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长效机制,在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面落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和专门学校建设,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爱心助学”工程,解决贫困家庭大学生、高中生上学难问题。

让困难群众都能享受到社会保障和救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切实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坚持通盘考虑、分类施保,逐步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最近,我们采取加大财政支出、加强征缴征收、动用历年结余等办法,调整了离退休职工待遇。按照“分类实施、低缴低保、保证基本”的思路,解决了破产、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医疗保险的问题。我们特别关注那些下岗失业、生活无着、因病因灾致贫、处于社会边缘的困难群体,加快建立城乡大病救助制度,建立和实施廉租房制度,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让最需要救助的人得到最及时的救助。

让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当前,医疗卫生服务还不完全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是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把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作为努力方向,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建设覆盖城乡的居民基本卫生保健制度。近年来,我们积极建设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达293.43万人,占农业人口的89%。实施“惠民医疗工程”,以优抚对象、特困职工、低保户、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民为优惠对象,启动惠民门诊44个、惠民病房21个、惠民社区卫生机构51个,落实医药费减免政策,让患者花最少的钱,享受高水平的医疗救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让各阶层群众的合理诉求得到有效解决、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合理诉求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使群众话有处说、理有处讲、利益得到维护,社会才能和谐。因此,要建立健全正常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完善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联系群众制度,及时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心态和动态。为了建立健全群众诉求解决机制,我们推行了群众、领导公开接访等制度,在全市乡镇街道推广了“政法机关群众涉法诉求工作站”。全市群众上访总量、非正常上访量都大幅下降。同时,我们大力建立健全党委政府主导的群众权益维护机制,坚持把改善群众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成果的普惠性,特别是要让为改革与发展付出代价的群众得到利益补偿。在城市化进程中,切实维护好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城市拆迁居民的合法权益、社区群众的正当利益;在深化改革中,把利益、好处留给最大多数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近年来,我们从国有资本金的收益中,向困难企业支付改革成本缺口和帮扶救助资金3.2亿元,认真做好职工安置工作,使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