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范文1

1、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棋艺高超的棋手具有很强的情景预判和全局判断的能力。因而,学棋、经常下棋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条理清楚、系统性强;学习时,常常能够事半功倍。尤其在数学成绩上,和学习国际象棋多很大的关系。

2、锻炼孩子的专注力

儿童、青少年最常见的一个特点就是专注力不够,注意力很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吸引。下一盘棋,常常需要几十分钟。孩子对胜利的渴望,将促使他集中注意力,思考自己的走法、关注对手的反应。长期的训练之下,他的专注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3、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范文2

右脑开发潜能

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主要负责人类的理性、语言、文字、分析等,右脑主要负责音乐、形象、经验、直观等认识,因而右脑“感觉”更强,我们常说的“创造性思维”也更多是右脑的产物。

科学和经验证实,孩子在6岁之前,对事物的思考主要以右脑为中心,适当的良好的刺激可以让右脑功能发挥更优秀。及早对宝宝进行感官训练,促进右脑发育,对宝宝的整体发育,都有重要意义。右脑的开发存在于孩子的生活当中,只要得到科学的指导,父母也会成为好老师。

右脑开发法检阅对比

目前,音乐、绘画、外语学习、体育锻炼、珠心算等都是开发右脑的常用方式,各有开发的侧重点。

绘画

开发原理:孩子通过对事物进行观察描绘,在视觉感受、动手能力、听觉描述、语言理解、观察力等方面对右脑进行刺激。

音乐

开发原理:听古典名家的曲子能够激发人的创造性和理性思维能力,孩子身处其中对时间和空间的感受也更强烈。

局限:需要甄别选择合适的古典音乐。

外语学习

开发原理:美国神经外科近年发现,儿童学会两三种语言跟学会一种语言一样容易,因为当孩子只学会一种语言时,仅需大脑左半球,如果培养同时学习几种语言,就会“启用”大脑右半球。

局限:一般孩子从3岁左右开始学习,要谨慎选择合适的外语早教机构。

体育锻炼

开发原理:右脑在运动中比静止的时候随之而来的鲜明形象和细胞激发来得快,因为右脑得到了充分的活动,大脑左半球活动相对少了,人的思想现成的逻辑思维方法或多或少的有了一些摆脱,灵感经常会脱颖而出。

局限:需选择适合孩子年龄段的运动,防止在锻炼过程中受伤。

珠心算

开发原理:通过练习拨打算盘,双手拨珠,使左手的充分活动有效开发儿童的右脑。心算则主要是通过在右通脑中构建“脑像图”,在脑子里打算盘,进行表象训练,有效地开发儿童的右脑。

局限:4岁前的孩子没有形成数字印象,不适合学习。

右脑开发分时段

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范文3

那么在普通家庭里,父母的知识水平都不高的情况下,如何教育好孩子,是许多父母颇为关心的。这里介绍一些在日常生活中简便易行的培养儿童智力的方法供父母们参考。

智力培养的重点——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

智力,一般指认识世界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客观事物的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它是认识活动的基础。对于感知过程中所产生的事物的映像,当客观事物不再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它并不随之而消失,而仍能在大脑中保持一定的时间,并在一定条件下还能重现出来,这种心理现象就是记忆。思维是在观察和记忆的基础上产生的,对感知材料的加工、概括和抽象。想象,就其生理机制而言,是人脑中旧的暂时联系,经过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暂时联系的过程。上述这些是心理学中有关智力活动的一些通俗解释,下面就围绕着这些内容谈起。

第一、让孩子尽早尽多地接触世界

俗话说,“见多识广” 。父母应该设法让孩子尽早尽多地见识和接触一切可以见到或可以接触到的东西,使其尽早尽多地认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孩子一出生,来到一个崭新的世界,本身就充满了好奇。我们经常会看到,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总爱动手打小伙伴。其实,他们不是在故意淘气,而是出于好奇,是在试探对方的反应,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因此,父母要设法满足孩子的各种好奇心,多给孩子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使其多看、多听。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多提供一些简单的玩具,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多让他接触一些小东西,有意的让他发现一些小奥秘;大一点后,领着他去郊游,去看大海,去看高山,欣赏一下大自然,感受各种不同的环境。这样,可以有效的刺激儿童的不同感官,促进大脑的发育,进而开阔孩子的眼界、开发智力都很有好处,能够为将来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基础性的储备。

第二、注意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力是认识活动或者说是智力活动的基础,缺乏较强的观察力就无法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更谈不上对事物的理解。因此,只停留在“看”的水平上是不够的,应该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力”的训练。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可采用以下方法:拿一幅图画让孩子注视几分钟,告诉孩子几分钟后会围绕着这副图画问他一些问题,看其能答对多少。比如:先让孩子看一会儿有关天安门的图画,看后将图画拿开,问他天安门上有几面红旗,分别在什么位置,几幅标语,标语上写的是什么内容,有几个大红灯笼,挂在什么位置等,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可以问。 也可以让两个孩子交叉提问。 交叉提问对提问者和被提问者都是一种锻炼,因为在准备问和被问的过程中都需要开动脑筋,都要认真地对对象物进行仔细地观察。这一活动不只局限于图画,观察某一局部环境,一件东西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锻炼孩子的观察力,也可以锻炼记忆力。在准备的过程中,儿童不但要设法注意到一些细节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还要能够记在大脑中。

第三、要善于启发孩子的思维,善待孩子的“为什么”。

孩子总是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但是他们的知识经验又无法解答这一切,所以就喜欢向大人问这问那。当孩子提出为什么时,父母要表扬孩子肯动脑筋。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当孩子提出问题时,有的父母嫌孩子缠人,会对孩子说:“去去去,不要问个没完没了,长大了就会知道的。”这是不对的,这样做会扼杀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下去,孩子会因为怕父母责骂而不敢再提问题。当孩子提出问题时,父母千万不能嫌麻烦,要鼓励、表扬孩子肯动脑筋,同时,要认真地和孩子一起探寻问题的答案。

给孩子解答问题时,要多采用启发式。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时,如果问题太难,考虑到孩子回答不出来,可以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如果问题不是太难,孩子自己动脑筋后能够回答,父母则不要将问题的答案说出来,而要对孩子进行启发,鼓励孩子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如孩子提出“水是怎样流动的?”,这个问题通过做一个小实验孩子会自己得到答案的,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做下面小实验,用硬纸板做一水槽,在水槽中倒上水,然后将水槽变成一头高一头低,这个时候让孩子注意观察,孩子会发现水是由高处往低处流的。

当不能正确回答孩子的问题时,不能不懂装懂,含糊其词,要向孩子说清楚“这个问题我现在不会回答,等我看过书后就告诉你”,或者对孩子说,“等你上学后你自己会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做,可以激励孩子将来好好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父母也可以反过来问孩子为什么,有意识地针对所见、所闻提出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可能父母能够回答,有些甚至父母也不能回答。父母回答不了的要设法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如果可能的话,可以指给孩子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孩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解答的也不要立即告诉答案,要启发和调动孩子自身去积极思考,养成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非常有利于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四、利用发散性思维丰富孩子的想象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我们不但要注意培养儿童思维的深度,而且要培养其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既要学会针对同一问题,寻求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学会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要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指导孩子丰富头脑中表象的储存。表象是外界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留下的影像,是具体、形象的。因为表象是想象的基础材料,所以头脑中的表象积累得多,就有进行想象的丰富资源。带孩子去博物馆参观、到郊区游览、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或走亲访友等,都可以让孩子记住许许多多的表象。为了记得多,记得准,记得牢,可以让孩子用语言描述或者通过写日记把头脑中的表象再现出来。

父母可以找一件学习用品或生活用品,让孩子尽可能多的说出它的用途。如一块橡皮除了擦东西还可以有哪些用途,鼓励孩子想出的越多越好。如有几个孩子在一起,可以比一比看谁说出的用途多。通过这项活动,父母会发现孩子会说出好多意想不到的用途,会有许多奇特的思路,父母会为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而高兴。

指导孩子扩大语言文字的积累。想象以形象为主,但离不开语言材料,特别是需要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将想象的内容表述出来时,语言材料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让孩子扩大语言文字的积累。比如,让孩子备一个摘抄本,把阅读中遇到的名句、名段摘抄下来,平时可拿来翻阅。

支持孩子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每一种兴趣小组活动都有大量的形象化的事物进入孩子的脑海中,且需要进行创造性想象才能完成活动任务,这对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十分有益。当孩子的活动成果得到展示或者获得表彰奖励时,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高,想象力会突飞猛进地发展。

鼓励孩子编故事、讲故事。孩子喜欢编故事、讲故事,有时讲给小朋友听,有时讲给爸爸妈妈听,有时还会自言自语。这是锻炼表达能力的好方法,也是发展想象力的好机会。父母要积极鼓励孩子,不要冷言冷语,更不能随便阻止。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按照某个主题去编去讲,适时地给以赞扬,指出不足。

第五、要注重孩子动手能力的锻炼。

实际动手能力与智力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俗话说,“心灵手巧”,“手是头脑的老师”。父母可通过让孩子摆积木、拼图、做手工等来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多给孩子买一些类似的玩具。最有意义的就是有意识地指导孩子做一些虽说简单,但带有一定技巧性的劳动。如,自己修理钢笔、拆装自动玩具等 。还比如,父母在做一些复杂一点的劳动时,有意让孩子做帮手,既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还能启发孩子的思维,发展孩子的智力,可谓一举多得。

指导孩子做手工,如:折纸、剪贴。 2岁半的孩子从简单的一步折纸学起,到3岁时可学2-3步的折纸,3岁开始学拿剪刀,先学剪纸条,后学剪图形,可以用纸条贴成链条或方纸贴成花篮等。4-5岁可以剪更复杂的剪贴和图案。男孩子喜欢做车、船、大炮、飞机等。父母可帮助孩子做多种手工以发展手的技巧。 

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如:整理玩具、打扫房间、洗小物品。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刻意培养孩子自己倒水喝,用筷子吃饭,学习擦桌子扫地,自己整理玩具,洗手绢等。既培养了手的技巧也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提供各种结构材料,让孩子玩结构游戏,如:积木、插塑、拼装玩具、橡皮泥、沙石、冰雪等。 聪明的父母这时会顺应孩子喜欢动手的规律,拿来一些废纸让他撕,给他一些木头和棍子让他敲,买来蜡笔教他学画画,找一些不用的小瓶小盒让他配盖,为他准备一些积木和自制拼图,橡皮泥,七巧板等玩具,使他动手又动脑。孩子在动手时学会了技巧和专心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拼七窍板,穿珠子,套盒时延长了专注时间,培养了独立工作能力。 

当发现幼儿有不正确的操作时,应及时予以矫正。例如,要注意幼儿端碗,拿匙子、筷子,握笔,握球拍,用剪刀以及拿其他工具时的方法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应及时予以指导、纠正。当然,最好从一开始就教会幼儿正确的操作方法,尽量杜绝不正确的操作方法。

总之,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做父母的有意识地多动脑筋,有好多活动和游戏可以很有效地开发孩子的智力,使孩子能够成材。孩子的智力能否得到良好的培养关键看父母用心不用心。

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范文4

教了这么多年学,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所有的游戏课上,最让孩子们感兴趣的莫过于给孩子们讲故事,因为生动有趣、积极健康的故事,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孩子的心。我想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想法,以期能够得到所有“孩子王”的认可。

首先,我想谈谈孩子们为什么对故事如此感兴趣,我想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的童年都与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事中错综复杂的情节,广泛的涉及范围,神奇的人物关系等,正好满足了孩子们丰富、天真的想像与好奇。正由于如此,所以大多数孩子对故事十分感兴趣,不仅在故事中学到了知识,还认知了道理。很显然,一个能够被孩子们接受的故事不仅能使孩子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且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那么我们在给孩子讲故事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我觉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精选不同能力层级的故事

故事的种类很多,但并不一定都适合孩子听。我们应选择那些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故事来讲。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选材也不应该一样,给二三岁的孩子讲,要选择那些主题明朗,爱憎分明,情节简单,人物单一的故事,而给五六岁的幼儿讲,则要选择情节比较复杂、曲折的故事,否则,给小的讲复杂的故事,他们听不懂,给大的讲简单的故事,对他们又没有吸引力。这样反而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二、把好会说话的肢体语言

给孩子讲故事时,肢体语言是不可少的。因为孩子们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在认识上也多是感性认识,所以当你借助手势、表情、动作、眼神等肢体语言来表达故事意思时,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故事情节,增强印象,并给孩子一种亲切感,因而你的故事也就更能受到孩子的欢迎。

三、鼓励孩子多开口多说话

一个故事讲完了,可围绕故事给孩子提出几个问题。如:讲完《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你可问孩子:“孔融把大梨送给了谁?”“孔融自己吃了个什么样的梨?”……这样既能帮助孩子记忆故事情节,锻炼思维能力,又可以使孩子开口,锻炼他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当孩子对你讲的故事有了一定的记忆和理解之后,你就应该让他自己试着讲述,忘了的地方给他提示,让他接着讲下去,这样无疑会鼓励他讲故事的积极性,天长日久,这对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就不会出现前面我们所说的那种让孩子们复述却无法完成任务的尴尬局面。

在完成了这一任务之后,我们在实施故事教学时,必须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能力方面的引导,那么又如何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能力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培养孩子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加深词汇记忆。

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的是孩子对故事中词语的理解能力。只有让孩子理解故事中的语言,知道故事里形象意味着什么,才能激发孩子倾听故事的欲望。这就要求我们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边讲边作解释。特别是对年龄小,词汇量少,理解能力差的孩子,一方面可以结合本地方言进行解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进行解释。

第二,培养孩子对语言的概括能力,加强语言训练。

如果只让孩子听故事,而不试着让他们讲故事,就不能很好地发挥故事的作用。孩子在倾听完三遍故事后,能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记住故事中的重要人物。这时可以让孩子儿尝试着复述故事。起初,教师和家长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帮孩子回忆故事的重要情节及发展过程,把握好故事的整体。但在回忆故事的过程中,要尽量让孩子自己组织语言,概括性地复述故事内容。当孩子基本掌握故事内容后,就可以让孩子自己组织语言复述故事了。

第三,培养孩子对事物的想象能力,引进创新机制。

当孩子听到故事中的人物遇到困难时,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如何解决,结果怎样?这时,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提问,让孩子展开想象,思考解决的办法,也可以通过语言引导,让孩子说出正确的答案。

第四,培养孩子对美的认知能力,注入审美情趣。

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范文5

如何做才能让孩子爱画,同时越画越有兴趣,并且一步步向更高的绘画级别迈进呢?教学方法是关键当前,指导孩子绘画大多是采用老师画、学生临摹的教学方法,但这样的教学方法相对枯燥,不容易调动孩子绘画的积极性。临摹,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积累绘画技能,但缺乏想象的,临摹、速写对孩子的思维发展和个性发展会起到一定的抑制和阻碍作用,绘画是孩子表达内心想法的一个平台,因此,让孩子在绘画时不断发挥想象力,锻炼创意思维能力才是关键。

那么,应该怎么教,孩子才爱画,而怎样画,孩子才成才呢?

答案:孩子有好的感受才会有好的行动。“乐如舟教育”的“多乐宝创意绘画”课程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为主,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打开每个孩子的想象空间,借助完善、成熟的教学体系,循序渐进,从简单的线条到丰富的色彩和构图,让孩子的画笔自由舞动。

在“乐知舟教育”,第二次上课的龙龙画了一只可爱的小羊,但这仅仅是他绘画的开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会不断地启发他。老师问龙龙:“羊在干什么呢?”于是,龙龙在羊的嘴巴里画了鲜嫩的青草。老师又问他:“羊在什么环境下吃青草呢?”龙龙叉画上了蓝天、白云和草地。老师的引导让龙龙又想到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里小羊们掉进陷阱的情景,于是他又画了一个陷阱……就这样,作品中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画面感也越来越强。这就是创作所带来的成就感!“乐知舟教育”引导孩子画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一段情、一个景、一个故事。当孩子能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内心想法、个人创意等都添加到画里时,那么乐在其中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

“多乐宝创意绘画”课程使用的教材,其阶梯性内容丰富多彩。从粗虚线到细虚线;从静态到动态;从自然事物到非自然事物;从选择备用素材直接粘贴入画,到分解认识素材图形来丰富画面内容,再到完全凭借孩子的想象、创意添加素材入画……循序渐进,不断吸引看孩子学习下一课。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乐知舟教育”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绘画欣赏能力,而且更在意的是对孩子的创意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引导、帮助家长建立与孩子的沟通,和家长一起让孩子通过学习喜欢绘画,同时让孩子善于思考和有创意地表达,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成就孩子的未来!

喜讯通知

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范文6

关键词: 创新思维;美术;想象;创造

创新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学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新概念或新成果。

美术教育是一门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通过想象、虚构可以发展孩子的创造能力,通过分析、概括可以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开启学生思维想象的大门,已成为美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尝试了新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下面谈谈我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所做的几点尝试。

一、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欲望

兴趣是人们力求探索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世人的认知活动的动力来源。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美术”的:把一个苹果从上端的凹处往下切,切到下端凹处,然后让孩子们观察看到了什么,一般孩子们都会回答看到了白色的肉、紫红色的籽。“老师能让苹果切开后变出五角星,你们相信吗?” 这时,很多孩子都露出了疑惑的表情,于是我重新把一个苹果拦腰切开,拿起来给大家看:苹果里面果真有一个的五角星形。“这就是美术,它能把大家带进神奇的世界,让同学们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

小学生对于任何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只有让孩子们感受到的美术活动中的“乐”于“奇”,才能激发他们的主动探索欲望,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正确的去感受美术、喜爱美术活动。

二、释放学生的热情,激扬学生的个性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大可不必因为孩子的创作画得像或者不像而做过多的评价。如果儿童画中存在太多成人的“束缚”,那就不成其为“儿童画”了。很多时候,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成人意识管制得没有了踪影,孩子的作品,不应该是用来迎合教师或家长的审美观的,而是用来表达孩子自己内心深处的。

国外有一位女画家,教育孩子们画画时总是静静地陪在一旁,看孩子们画,不做具体的指导,只要求他们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画出来,听她说得最多的是鼓励和表扬的话。家长们却不高兴了,支付了昂贵的学费,老师却不好好教……多年后,孩子们长大后各有所成,有的还成为了画家。他们谈到那位画家老师,都心存感激,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实,孩子们只有存在于属于自己的天空下成长,教育者才会在学生的作品中看到他们真实的情感流露。

三、运用丰富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生活中不仅要让学生们多观察、更应该多锻炼他们的联想思维能力,如:一颗石头、一片树叶、一颗雨滴的联想,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感知万物的形象,运用发散的思维的方式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一年级的美术教学中,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半圆形,先让学生们想一想,这个半圆形像什么,这时,学生们开始进行联想的思维活动,有人说像蘑菇,有人说像碗,还有人说像雨伞,于是我让学生们添一添、画一画,看看这个半圆形还能变成什么。不一会儿功夫,一个个半圆形变成了乌龟、小船、帽子、西瓜……

四、通过创新型手工制作练习,提高学生创意能力

生活中只要你能动脑筋思考,处处可以“变废为宝”。开心果壳、花生壳、铅笔屑、泡沫板、矿泉水瓶等等,这些看似不起眼地小东西,都可以变成一件件艺术品。

在小学二年级的一次美术课后拓展活动中,我告诉学生老师这里收藏了许多白色泡沫板,大家可以利用卡纸、牙签等工具在这些泡沫板上“建房子”“种地”等,制作得好的作品还可以在学校艺术活动节或家长会上展出。于是学生们纷纷踊跃地来我这里领取了泡沫板,并在一周后,呈现给我了许多惊喜:一座漂亮的花园别墅,一片色彩丰富的蔬果园林、一个清澈的游泳池……都是学生们精心设计制作的成果。现在,我把这些作品放在美术教室陈列出来,每当有学生赞叹作品的美时,我都会告诉他们:“你们可以做得更好!”

教师正确指引学生们主动的去进行思考、创作,在长期进行手脑配合的练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必然会得到提高。

五、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小学生审美能力

根据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学习效率与人的感官功能有关。参与学习的感官越多,其效率相对来说就越高。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学生在当时或当地无法看到的事物和现象展现在面前,扩大他们的视野,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通过现代化教育设备,创设音乐情景、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把学生引领入身临其境的意境,不仅能让学生在美妙的氛围中学习,还能辅助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渐入教学效果的最佳境界。

在人教版三年级美术《我们的节日》一课中,我专门制作了PPT课件,导入部分我首先让学生听了一首《快乐的节日》: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啊吹向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欢快的歌词配上相应的画面,很自然地引领孩子们进入了节日的气氛。在学生创作练习过程中,我播放了相关的背景音乐,这不仅仅是为了烘托气氛,更重要的是能活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孩子们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更好的发散思维,进行联想、创作。

创新人才的才能不是由先天决定的,而是主要得力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世界上没有差学生,而只有不适当的培养方式。在课堂教学和美术活动课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来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我们的美术教育更加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陈泽明著.《创新能力开发与培养》.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