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业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专业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专业前景

农业专业前景范文1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 实习基地 建设意义

一、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意义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接触社会、理论付诸于实践就要进行社会实习。实践教学是农业经济教学最为关键的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直接关联到教育教学的质量,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并且熟练的进行实际操作,能够担当农业经济宏观和微观的管理工作,还有关系到农业经济管理结合工商企业的高级综合管理工作。需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自身的发展目标和理论知识一定与农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协调统一,能够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

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入,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供给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尤其是学生培养计划、学校教师的素质水平、教学的方式方法、生活中的实习工作等,以这些内容为主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和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很不协调。改变农业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法,就要以多元化的供求关系作为导向,建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新方式,使农业经济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去向问题有一个很好的保障。通过大量毕业生就业市场情况的调查可知,聘用企业反映毕业学生主要的质量问题是学生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造成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的主要因素就是学校缺乏供学生实习的基地设施,致使学生学习期间实践学习的质量普遍低下。

2.在市场经济的不断更新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变化,企业一方为学校提供的进行实习的传统基地已经不能够继续存在下去。由于教育范围不断扩大,学校招生范围也在扩张,也就形成了学生全部参加实践学习的困境。所以很多学校改变了教学方式,允许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工作的企业,自主参加实践学习,但是这其中也不免有许多问题。

3.学校做好实习企业的考察工作,通过细致的调研,选择规模较大,实力较强,业务较广,员工素质水平较高的企业进行联系,安排学生进行实习。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未来工作对专业知识的具体要求。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水平,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这些都要靠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来实现,因此必须要给予重视。

三、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方法以及保障

1.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要更好的发展下去,实习工作就要积极开展,现实的情况不利于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研究新的实践学习方式就非常重要。学校可以在附近周围建立实习基地,可以在学校所处的城市中选择一个距离较近的农村,积极安排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对这个村子的村民人数、社会背景、农村经济方面进行全面的科学调查。获得关于农民经济活动的重要资料,同时设立一个教学数据档案。此时鼓励学生节约一些生活费用帮助该村做一些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达到该村能够支持学校安排学生在此进行实践学习的目的。最后获得一些数据材料可以用做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也可以提供给实习的学生,让他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实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把学生进行合理分工,不间断的进行实习内容研究。之后再依据进展程度进行处理数据,更新资料档案,同时不断做出补充和反馈,从各个角度得出实习报告分析。

2.我国绝大多数的农业经济管理院校都处于所在城市的某一角落,与农村的距离是比较近的,城乡结合点中的农村大都农业经济活动比较不错的,并且都是处于社会经济的变化中。学校选择这样的地点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实习中的资金缺乏问题,学生通过简便的交通工具就可以到达实习基地,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交通住宿费用,保证了学生自身的安全,磨练了学生的意志。还能够比较方便的进行实习时间的安排,减少了学校与实习企业进行实习时间的协调困难,避开了农村农忙时节,降低了学生发生人身危险的可能。

3.农业经济管理类的学校是依据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变化来进行教学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进行自主选择职业的需求变化,农业经济教学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形成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习时离不开农村和农业相关内容。

4.实践学习的目标就是能够使学生参加社会经济活动,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正确的发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的深入程度对实习效果有很大影响。把学生分配到较远的地方进行实践学习,很难确保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为了能够让学生都充分参加实践学习,学校要有组织和计划的让学生进行实习工作。

结束语

通过文章多个角度的论述,学生要想达到学以致用,学校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习基地的建设就是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学校只有加强学习基地的建设工作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学生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在其专业领域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赵晓红. 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效果的探索[J] . 南方农业,2011,(2).

农业专业前景范文2

关键词:涉农中职生;创业能力;培养;重要性;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374(2013)01-0049-03

1培养涉农专业中职生创业能力的重要性

1.1提高涉农专业中职生的就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就业能力的质的飞跃和综合体现。培养涉农专业中职生创业能力的过程,是不断磨练和持续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过程。通过开展创业教育教学,中职生的就业能力会有一个显著的提高。

1.2拓宽涉农专业中职生的就业渠道

创业教育的内容涉及创业意识、精神、能力、方法的培养与实现的主要形式、途径。虽然大部分刚毕业的中职生无法在毕业时走上创业的道路,但接受过创业教育的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先就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对就业有更为透彻的认识,在选择就业岗位和创业行业上会大胆尝试,不局限于所学专业,勇于拓宽了就业渠道。

1.3提高涉农专业中职生的综合素质

中职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外在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创业能力包括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完善外在素质,创业需要的文化和专业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培养涉农专业中职生创业能力对于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胆略具有重要的作用。

1.4支持中西部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

中西部地区就读涉农专业的中职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开展培养涉农专业中职学生创业能力研究,有助于消除“轻农思想”,树立“来自农村、扎根农村、发展三农”的自信,为中西部地区“三农”发展培养“有技术、有能力、有本领、有思维、有胆略”的创业型、引领型技术人才,能够带动农民创业,有力促进农民收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1.5带动就业、区域经济的发展

涉农专业中职毕业生通过创办企业,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工作岗位,对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难问题,促进中职毕业生就业具有良好的作用。通过创办种植养殖企业创造社会财富,对于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显著的作用,从而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建设,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1.6为“三农”发展提供创业型人才

“十二五”期间,国家了《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农业部对全国农民创业工作作了部署,从国家层面对农民创业给予政策照顾、技术服务和资金的倾斜。农类大中专学校做为承担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通过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提升农民创业能力,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保障,为“三农”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培养更多涉农创业型人才。

2当前涉农专业中职学生创业教育薄弱

一是中职生对创业认识度不高,缺乏创业意识。中职生的年龄普遍在15―20岁之间,由于踏入中职学校门口时还未成年,认知有限,经验欠缺,知识结构不完整,对创业认识度不高,缺乏创业意识。

二是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尚未形成,中职生创业能力低下。当前中职学校均开设了重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创业教育的内容相对缺乏,学校开展的一些创业教育大部分停留在讲座或创业案例的学习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三是创业教育载体缺乏。中职学校虽然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存在忽略对学生自主管理和经营能力培养的问题。学生参与社会兼职、种植养殖企业经营管理、校园模拟创业、创业竞赛活动等偏少,与企业高层交流少,缺乏与创业成功人士沟通和交流的平台,缺乏创业教育载体。

3培养涉农专业中职生创业能力的实施途径

涉农专业中职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创业主体是涉农专业学生,内容是农业养殖种植以及其他相关的行业,并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笔者认为涉农中职业创业能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

3.1调查与分析涉农专业学生的创业空间

为了使创业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最大限度地保障创业的效果,必须对涉农专业中职生的创业空间开展调查与研究。学校的就业部门、专业教师等应该结合学校开设的涉农专业开展市场调研,了解本地乃至周边地区农业发展实际,了解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需求,收集各级政府扶持“三农”的有关政策和文件,走访本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学校农类专业合作企业以及往届毕业生创业的典型,形成创业空间调查分析报告,为专业教师开展创业教育提供指导,为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提供方向性参考。

3.2培养涉农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创业能力的第一位因素,没有创业意识就无所谓创业。创业意识树立贯穿于整个中职生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在《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等公共基础课程的讲授时,要注重对学生灌输创业理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业胆识,引导他们树立想创业、敢创业的职业理想。同时,通过分析就业形势、举办创业讲座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在就业难的形势下,就业和创业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

3.3培养涉农专业学生的创业自信

据调查,大部分就读涉农专业的中职生来自农村,加上社会对中职教育认识有偏差的影响,不少人认为读中职无用,学生对学好技术没有足够的自信,对创业更加缺乏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中职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应该 是培植学生的创业自信。首先,把本校成功创业的案例和本地著名的创业人士的事迹编印成书,作为创业教育辅助教材组织学生学习,启迪学生的创业思路,激励学生学习典型。其次,定期邀请知名农业企业家、创业成功的毕业生回校作报告,以创业者亲身的活生生例子和面对面的交流,消除学生因自己学历低、没有背景而产生的胆怯、自卑、犹豫的消极心态,引起学生对中职学生也可以成功创业、别人的成功经验也可以复制的思考,培养创业自信。最后,开辟农民企业家、农业专家、农业成功人士、优秀毕业生专栏,在校园里营造一种浓厚的创业氛围。

3.4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培养涉农专业学生的创业本领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必修课后,在提高中职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版的《职业生涯规划》一书的第四单元介绍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创业的内容,明确指出了创业是就业的一种形式,但是创业教育内容相对比较缺少,而且对涉农专业学生的针对性不强。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要开设具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培养、教学实践等方面。

3.4.1课程设置创业教育课程应该紧接《职业生涯规划》之后开设,在学生对就业有了一定认识和规划后,进一步深化学习,开展更深、更广层次的就业形式教育,这样更符合学生职业认知和能力的发展。

3.4.2教材开发每个农类中职校不乏优秀毕业生和创业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对于激发学生创业胆识最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学校应该组织力量收集编写,开发出校本教材,辅助教学。

3.4.3师资培养学校涉农专业教师中具有创业经验的不多,甚至很少或没有,可以通过聘请校外种植养殖专家以及成功农民企业家等作为兼职教师到校给学生授课,弥补专业教师的不足。同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蹲点锻炼,有针对性地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

3.4.4教学实践利用学校的种植养殖实训基地以及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见习实习场所,从培养一名创业者应具备的因素出发,将现代涉农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现代化养殖种植模式、真实的种植养殖环境与教学有效融合,培养学生的管理技能和组织能力。强化仿真教学、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科技下乡、技术咨询和服务,勤工助学、顶岗实习以及创业圆梦工程等,引导学生既在校学习,又到企业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把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生产经营技能直接运用到生产经营实际中去,开展初步的创业体验或尝试。校内的创业实践可“分两步走”,第一步以班级为单位,利用学校现有的种植养殖基地资源,开展公司化经营管理,并以学校畜牧兽医诊所、果园、插花团体等为经济组织,面向市场开展农类科技技术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竞争、创业意识,锻炼其创业精神;第二步以企业为依托,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以及顶岗实习的时间和机会,参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抓住机会促成自主创业。

3.5成立创业指导基地,建立创业服务体系

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需要大量创业实践的支撑,单靠课堂学习和课外的耳濡目染是不够的。需要成立一个创业指导基地,整合校园、企业、政府等多方面资源,建立专门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的体系,为学生提供各种校内外就业创业实践活动,推动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基地应该坚持“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运行方式,从创业实践项目、信息提供、资金筹集和资助、技术支持和拓展等方面着手开展指导和服务工作。要聘请创业指导教师,努力帮助条件成熟的学生实现创业的梦想,要建立信息畅通渠道和信息追踪制度,与顶岗实习或就业创业的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完善基地的建设。

3.6加强教学互通,强化教育效果

创业教育在中职教育教学中与专业课程以及公共基础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涉农专业的创业教育教学领域除了创业教育课程外,还应涉及到农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农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课程教学,要求各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交流和互通,针对专业特点开展教学,强化创业教育效果,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文化、有技能、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毕业生。

参考文献:

农业专业前景范文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村经济发展 作用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

以农村的家庭承包制为基础,将生产经营同类产品的人或为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服务的人进行自愿联合并且进行民主管理的互的经济组织就是农村专业合作社。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随着党的十七大的盛大召开,农村生产的全面发展得到了很好的促进,农民的收入也日益增长,生活水平也有很大地改善,使农村改革有了历史性的突破,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在农村改革的发展浪潮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在新农村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农村经济要想再次腾飞就必须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扎实的基础,2007年7月1日我国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这一法律有力地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让农业产业的经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的收入方面有了很好的转变。

然而,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掌握的科学技术含量普遍不高是其现存的问题。因为,农民是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成员,当地农民的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受到了他们的影响,他们有的专业是种植,有的是专业养殖,其科学技术含量并没有达到当下的要求。在这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并不能够满足人们在农产品品牌与质量方面提出的要求。他们还处在市场经营方面的初级阶段,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薄弱,还不能适应国外市场。

另外,农村的名农产品和特农产品以及优农产品还没有知名度,而注册过品牌商标的农产品少之又少,市场品牌的经济相对较低。

而社员没有进行专业的系统的学习,导致他们对名农产品和特农产品与优农产品的不断改良的发展能力也十分薄弱,这也是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充分地利用了农业科学的先进技术。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也被党实施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大大提高,对其生产力有很好的发展作用,农村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农民产品的丰收与流通大大丰富了城乡市场,从而使农村经济发展得到了促进,这一现象正是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要地位的有力说明。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部分是农民,他们在这个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里,自愿地进行着合作制与股份制的生产和经营以及分配还有管理。农村专业合作是站在农村的基础上的,因此十分熟悉当地自然条件和农产品的品质以及人际之间的关系。他们对农业生产与市场两个方面有很好的掌控,把知名农产品当作基础,把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服务放在首要位置,运用灵活多样经营方式,在各大市场开展农产品的销售活动,不仅既激活了农产品的沟通,也带回了科学技术信息,调整了农业结构,有力地推动了“一乡一业”与“一村一品”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农村产业化基地、农产品示范范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现代化建设。农村专业合作社里存在很多有经营头脑和会生产与销售的人才,他们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够把市场活跃和增加农民每年的收入。在特殊环境中还能稳定市场,在城市农产品紧缺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很多的成员,是一个大的家庭。每个专业领域都具有独特的技术,广大农民要熟练的掌握各专业的知识,对各植物动物的生长规律进行掌握对它们生理和生育的特征特性进行了解,才能在生产中进行开发研究从而获得高产量。而农民从事农业科技活动争取高产的有效载体就是农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各种名农产品和优农产品以及特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基地。我国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各地的农民专业合作充分利用这些独有的农业与优势资源来进行有计划和有步骤的农业生产。

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农村精神文明的传播阵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在对党的相关路线和方针和政策以及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文件有所了解后来进行学习,对党富民政策有深刻了解。不仅学习了政策时事,还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的交流,精心研究市场信息,探索出了一条农产品深加工和增产增收的新道路。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紧密相连,他们谈着农业生产技术,讨论着市场信息,讲着党的富民政策。这样就减少了农村里的不文明现象。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中国特色农业与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进行了有效传播。

四、如何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存问题

那么我们要怎样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存的问题呢?首先,政府要十分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作为核心,对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严格规范并且推动它的发展。站在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把主导产业当作纽带,始终遵循“民办和民管以及民受益”的原则,推行并采用“基地+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根据本地特有的优势条件,将特色农业与优势资源创办作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中心,鼓励农民参与到专业合作社中来,充分发挥他们在合作社中的作用。

第二,关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训工作,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人员的培训基地建设好,完善农民合作社社员的培训工作。

第三,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进行提高,使其职能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根据各专业合作社的特点,建立相应组织机构,确保运行机制与决策机制具有合理性。

第四,在政策上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增强农民的法律知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还需要宽松的环境,因为它正处于成长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所以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与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农业专业前景范文4

 

一、实验课实施“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的意义

 

慕课简称为 MOOC,即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的概念最早是由加拿大的Dave Cormie和Bryan Alexand 联合提出的。慕课主要具有三大优点,即开放性、规模大、自主性,因此受到许多学习者的好评,但通过近几年的慕课教学实践,发现慕课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尚待解决。为了弥补慕课教学模式的不足,笔者拟推行“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是指以慕课教学方式为主导,在传统教学方式协助下,完成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其中,慕课教学方式主要包括在线视频及练习、在线答疑、在线讨论、在线测试;传统教学方式主要包括课堂授课及练习、课堂答疑、课堂讨论、课堂测试。实验课教学采用“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便捷且师生交流顺畅

 

借助“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的实验课学习实现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授课教师将实验课程的视频、习题等资料信息在在线教育平台上,学生只要获得相应权限,就可以不受课堂内与课堂外的限制,在网络覆盖的区域内随时随地的在网络上学习实验课程。学生在观看课程视频、做习题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疑问,如果在线答疑不能解决,就需要带到实验课的课堂内,与教师面对面开展讨论、分析来解决。从而,既方便了学生学习,又解决了单纯的慕课教学模式中师生交流不畅问题。

 

(二) 能够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且学习方向清晰

 

借助“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实验课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学生可以依据课程教学大纲,结合自己的兴趣自由学习本课程,而且学习进度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通过课堂授课、答疑等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起到积极、有效的导向作用,让学生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实验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技能。从而,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解决了单纯的慕课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导向弱化问题,帮助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

 

(三) 能够使学生实现低成本学习提高社会认可度

 

借助“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既能实现实验课程学习的低成本,又增强了课程考评的严肃性,提高慕课课程的社会认可度。慕课是网络课程,提供在线学习,所以一门课程可以允许很多学生同时学习,学生能以低成本获取知识和信息,但考评不够规范。同时,需要借助课堂考试,课堂考试是现场进行的,只要课堂考试监考严格,可以有效地杜绝考试舞弊行为。从而,既让学生实现低成本学习实验课,又解决了单纯的慕课教学模式下考评不规范问题,提高了社会认可度。

 

二、农经专业实验课实施“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的适宜性

 

农经专业实验课旨在加深对本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利用农业或者林业计划经济管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具有三个特点,尤其适合实施“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

 

(一) 实践性

 

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旨在培养学生在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农村行政管理、农村金融、农村财会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将来能胜任涉农企业、政府工作部门和教育科研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依托校内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借助模拟仿真、实战演练等实验训练形式,帮助学生提升实际工作能力, 农经专业实验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具有实践性。

 

(二) 多元性

 

农经专业实验课主要是依据农村统计学、农村财务管理学、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产品市场营销学等多门专业基础课设置的。学生在全面掌握农经专业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学好农经专业实验课。学生需要掌握多门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农村统计学基础知识、 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基础知识、农产品市场营销学的基础知识等。可见,本课程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多,具有多元性。

 

(三) 适时性

 

随着我国“三农”政策的日益完善与落实,农经专业的实验课必须紧跟国家的经济政策、方针的调整。农经专业的实验课通常在理论课结束后开设。教师需要结合我国农村当前的经济形势、现行的经济政策,编制新的实验资料,使学生利用学过的农村统计学、农村财务管理学、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等多门专业理论知识解释当前的涉农经济政策,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 农经专业实验课具有适时性。

 

三、农经专业实验课实施“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 在线练习与课堂练习相结合

 

农经专业实验课以业务操作练习为主。在“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下,农经专业实验课中的练习活动可以采用在线练习与课堂练习相结合的方式。由于农经专业实验课具有实践本位性的特点,单纯技能性的练习适合在线做, 模拟岗位性的练习适合课堂做。针对单纯技能性的练习,教师可以将实验教学案例、实验练习题、学习任务单等,上传到慕课平台,学生进行在线练习,教师在线指导实训。模拟岗位性的练习可以在实验课堂上进行,教师应当现场指导实训,将学生分为6~8人一组,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环境,设置农业企业法人、农产品营销经理、会计核算员等岗位,然后引入与农(林)业经济管理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工,依据所在的岗位,进行手工业务练习。

 

(二) 在线答疑与课堂答疑相结合

 

在“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下,针对学生在业务操作练习中的提问,解答疑难问题,需要兼用在线答疑与课堂答疑这两种方式。教师可以创建在线答疑区,不限制注册人数,学生可将疑难问题提交到在线答疑区,向老师或同学求教。答疑的过程不再是由教师主导,而是集体式、开放式的,问题也可以由在线的同学代为解答,此外,还可以借助微信群、百度贴吧等与学生互动答疑。针对在线答疑不能解释清楚的实验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面对面地由主讲教师讲解,也就是借助课堂答疑方式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 在线讨论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在“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下,农经专业实验课中的讨论活动可以采用在线讨论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由于农经专业实验课具有适时性的特点,实验课教师可以创建在线讨论区,上传有关农业发展趋向、农村民生等经济发展热点问题的资料,以供师生进行学习讨论,教师或相关成员要定期登录讨论区,及时关注讨论情况,发表导向性见解与评论。在线讨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可以进行,非常便捷,即使实验课结束了,学生可以借助慕课平台上的讨论区,继续提问、交流。但这一方式缺乏师生情感的沟通,教学导向不够明显。如果适当采用课堂讨论方式,由于教师在课堂讨论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组织学生积极发表意见,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启发者,能够有效地为学生进行探索与创新,提供正确导向。

 

(四) 在线测试与课堂测试相结合

 

在“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下, 农经专业实验课考评需要以课堂测试为主,辅以在线测试。慕课教学平台提供了在线测试功能,借助本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在线进行实验项目的练习,帮助学生增进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实验课结束后,要求学生对全部实验项目的训练情况进行总结,完成实验报告并提交到网络上。“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需要同时选用传统的课堂测试方式,在课堂内安装监控设施,同时,组织教师现场监考,针对考试中的舞弊行为,采取严格的处罚措施。将学生的实验报告成绩、在线测试成绩以及课堂测试成绩按照合理的比例进行汇总,得出学生的实验课成绩。

 

基金项目:教育部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项目“基于‘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的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实验课程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NJX1529)。

农业专业前景范文5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经济;农业发展方式;后现代农业;脱石油农业

长期以来经济的增长都建立在资源的大量消耗及环境严重破坏基础之上,这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需要摒弃这种不合理的增长模式,利用创新技术和创新机制利用低碳经济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来实加快经济的增长。所谓的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以创新和发展为其核心,目的是为了有效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并创建更为合理的清洁能源结构。目前我国农业处于现代农业基础之上,其发展的支柱以化肥和农药为主,高能源和高污染的化肥和农药不仅对土壤的有机构成带来较大的影响,而且农药的残留也给农作物和食品的安全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而且化肥和农药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同时还会导致大量的二氧化碳排入到环境中。所以在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的发展进入了低碳农业经济和脱石油农业经济时代,这就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1.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面临着人口数量增加及人类经济活动增长的问题,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被提出来,而且很快被大家所接受。农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保障粮食的供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保障社会供给及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为了实现农业发展的目标,其发展开始向以智能和知识集约型的方向转变。我国农业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非常快速的发展,农业产出率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种的提升及农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增长都显示出了农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这些发展的获得,农业出面临着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和水体受到较重污染、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及农业生产长脆弱、农业科技水平和推广服务功能较低等诸多问题,这给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严重的制约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农业需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2.发展低碳农业经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选择途径

2.1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我国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生产效益低,污染严重,要用有限的资源养活更多人口并保持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循环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新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实现农业生产的低资源消耗、低废弃物排放、高物质能量利用。发展循环农业是农业发展方式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必然要求和解决农业资源短缺与环境退化的现实选择

2.2发展后现代农业经济

要农业提高产出,一条途径是增加投入,另一条途径是提高效率。投入量应当与资源供应量相平衡,与环境承受力相适应。我国农业的发展应更强调第二条途径,即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投入增加的依赖即要发展后现代农业。这是克服资源制约,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好选择。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也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2.3发展生态农业经济

生态农业将各种生产技术有机结合发展生产,最终建立起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体系,是一种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生产方式。中国农业的发展尽管处于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农业工业化前期,但人均资源短缺和对农业产出的压力已使农业生态问题相当突出。因此,中国必须正视农业的生态合理化问题。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是通过评价和设计,选定合适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强有力的立法和行政措施,可以加速我国农业发展的生态合理化过程。

2.4发展脱石油农业经济、有机农业经济

土壤包括天然草原是一个巨大的储碳库,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进行土壤固碳就可以抵消掉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4,其中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将农业经济系统纳入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发展有机农业可减少对环境的压力,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轻由此而带来的环境污染;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发展有机农业还可以加快生态敏感和脆弱地区的生态治理和恢复,发展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可以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有机农产品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增加出口可以给农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在减轻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具有极大潜力。

2.5发展都市休闲农业、观光旅游

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向纵深方向发展,加快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以开发多功能农业为主。农业供给全社会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同时还具有生态保护和观光休闲等功能。近几年甸子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农民以自然生态的休闲环境来满足人们亲近自然、回归田园的旅游需求,实现了农业和旅游业的良好的结合,同时对于新农村建设及提高农民的收入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农村环境的改善,加快城乡统筹的推进都具有关键的意义。

3.结束语

目前我们处于低碳经济时代,在这种环境下,我们需要加快摆脱对高碳农业的依赖,转变现有的农业发展方式,全力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开发和推广使用新能源,确保农业经济向环境友好农业、节约型农业发展,加愉快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步伐。 [科]

【参考文献】

[1]李明贤.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锁定与替代策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

农业专业前景范文6

关键词:龙潭乡;土地流转;现状;趋势;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

一、发展阶段

农民在不同时期进行土地流转的动机和目的有所不同。1982年实行家庭承包责时,家庭人口多且劳力少,萌发了实物价格(收获农作物对半)的土地流转;到了1990年后,农业科技普遍运用和农民生产技术提高,人多地少的区域出现了运输业、建筑业、家庭商品零售经营活跃,形成货币价格(土地租金)的土地流转;1998年随着乡村集贸体系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饮食业、服务业不断运营而生,逐步扩大了货币价格土地流转;进入2004年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和企业,外来投资企业进入乡镇,新农村建设增多,加速发展货币价格土地流转;近些年来,政府鼓励和引进农业专技人员与当地农户合营,发展成商品化(种植物价值)土地流转,土地流转的数量和规模迅速增长。

二、土地流转趋势

龙潭乡农业土地流转呈现为转包、转让、互换、租赁等4种形式, 但以转包和出租主动短期期限为主,转让和互换被动长期期限为辅。事实上,无论是转包还是出租,其在实际的流转过程当中,通常都是由农户间自发与私下流转的,缺乏有序的组织,并不进行登记流转的稳定性不强;以口头协议达成多,书面协议很少;短期协议多,长期协议少;组内流转多,跨组以外流转少;按规定程序操作流转的少,运行的模式可归结为托管、租赁,土地流转价格随行就市比较灵活。转让和互换其流转方式具体组织形式,主要以口头达成协议,书面证明转让金额,操作规程很不规范,不向管理部门进行变更登记,而且主要用于茶园,果园长期经济作物种植业,一旦经济作物升值,就会出现土地争议纠纷。

三、土地专项治理工作

1.扎实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换发补发工作,并建立起完善的土地管理台帐,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换发补发工作全面铺开;2.健全土地管理台帐,土地承包资料齐全,档案管理规范。

四、取得实效

通过宣传组织工作、发宣传单、贴标语让广大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真正了解和熟悉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要依法和依规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相应的承包期限中,不管是发包方还是承包方,都有进行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权利与义务,要求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所存在的争议进行有效的解决,并对相关的法律责任问题进行明确的规定。有效的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并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促进了农民增收的步伐,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

龙潭乡农村承包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一)缺乏健全的土地流转机制

就针对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龙潭乡承包土地流转信息尚未实现省内全覆盖,土地流转市场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并因此而导致龙潭乡当中,大多数的可耕地在实际的流转过程中依然存在各种问题,例如L信息流畅度不高、土地评价依据不足等。与此同时,我们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土地流转激励机制,也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除此以外,就针对于乡镇的农村承包土地管理部门来说,其自身的管理与监督职能也都没有真正l挥出其自身的重要作用。

(二)土地流转主体数量较少、规模偏小

如果我们想要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土地流转主体。不过,就针对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龙潭乡承包土地流转还面临着另外一个重要的难题,那就是其土地流转主体的规模相对来说比较小,虽然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数量有所增加,但是其质量相对来说都比较低。在开放性的市场竞争当中,企业的实力相对来说比较弱,并且没有真正建立起相应的品牌效应,再加上其与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并不完善,此外,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土地经营主体还存在着融资困难的问题,导致土地经营主体难以得到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持,并因此而严重影响了其自身生产静音的积极性,这也就很容易导致其出现土地流转规模下降的问题。

(三)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与党对于“三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也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并且逐渐建立起了集中养老模式,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范围实现了有效的扩大。此外,通过免除义务教育学费等相关的惠民政策,使得农村居民的生活压力有效的降低,不过,在这当中还有一个基本的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收入问题。现阶段,我国的村(集体)办企业数量相对来说还比较少,并且,农村居民的大部分收入,都是以土地耕种的收益为主,使得其收入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并没有真正形成规模效益。此外,再加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尤其是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不完善等,导致农民在实际的耕地流转决策过程中心存忧虑。

(四)影响土地流转的其它因素

除了上文中所提到的各种影响因素以外,由于龙潭乡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来说比较低,导致其结构转型的速度相对来说也比较慢,其中,特别是非农产业落后的比较严重。因此,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来大力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并广泛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来积极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提高农民就业与创业的积极性。此外,由于农民的受教育水平相对来说都比较低,这也就对于其就业产生了较大的心理障碍,因此,我们应当对进城务工的农民进行就业培训,来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维护。

五、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程度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机制,规范土地管理流转管理

首先,应当建立起健全的管理机制。通过完善的管理机制,来确保龙潭乡土地流转能够得到政策与法律层面上的保护,并通过制定相应的指导性文件,来确保基层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可以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其次,要求其积极创新流转机制。在对农民的意愿有一个充分尊重,对农民的合法权益有一个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应当对各种形式的流转方法进行勇敢的探索与尝试。此外,应当积极搭建流转平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过土地流转平台的搭建,可以更好的为耕地的转出方与需求方提供相应的信息,并为其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配套服务。最后,应当及时改善投入机制。要求我们根据相应的文件要求,来将土地确权经费纳入到相应的财务预算当中,来有效的降低土地的流转成本。

(二)加大扶持力度,着力培育土地流转主体

首先,应当进一步壮大相关的合作组织。积极鼓励农民合作社以法人的身,来着力建设起一批联合社。其次,应当强化对龙头企业的扶持,确保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能够做大做强,并在此基础上,积极鼓励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起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此外,应当搭理发展种养大户。对规模大户群体进行积极的培育,并以此来确保想干的龙头企业能够积极与种养大户联系,给予其相应的支持与扶助,并积极鼓励具有相应条件的农户可以建立家庭农场。最后,应当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撑。要求继续拓宽龙潭乡信用社贷款业务的范围,来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

(三)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保障始终都扮演着“雨伞”的重要角色,其中,特别是在农村的发展过程中,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农民后顾之忧的一个重要的保证。通过建立起多层次的社会互助体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农民的生活压力,并且能够有效的强化农民暂时脱离耕地的安全感,以此来真正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充分展现出政府关怀的同时,也能够有效的起到打消农村后顾之忧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