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逆向思维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孩子的逆向思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孩子的逆向思维

培养孩子的逆向思维范文1

关键词: 教育 知识 思维

1994年,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中国、香港等九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未来家庭娱乐产品概念设计大赛”,中国共有20所学校1300多名选手参赛,真可谓阵容强大,气势磅礴。然而,比赛结果却令人寒心,两个组的冠军、亚军、季军中国孩子连边也没沾上,最后只获得一个带有鼓励性质的纪念奖。在人家想象大胆、构思独特的作品面前,中国孩子的作品显得那样苍白,缺乏独创性,这怎能不令中国的家长们感到震惊。世人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中国孩子智商高,在各类知识性考试中往往是出类拔萃的,但中国孩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为什么不如人家呢?

“教育就是教人去思维”。教育教人以知识。但知识并不能代替思维,如同思维不能代替知识一样,所以我们需要思维。

创造力是一种思维能力,它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式的创意,而是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并不是比较聪明的人就一定有较高的创造力。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人,本身智商不一定很高,书也不一定读得呱呱叫,但因为他们点子多、心思巧,遇到问题决不放弃,所以成就反而比一般人高出许多。

知识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但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创造力,但在校的考试成绩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创造力,所谓“高分低能”就是指这类学生。

因此,孩子读书、学习有着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二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比教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恰恰是促进孩子的思维技能得到发展。“教育就是教人去思维”,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在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方面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要善于对孩子发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问对于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是很重要的。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及创造力,我们必须掌握向孩子发问的形式和技巧,不仅要善用发问的技巧,而且要学会听孩子发问。因为这既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更可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时可培养其表达能力。

发问时,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没有惟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如,茶杯有些什么用途?多少加多少等于10?……

台湾学者陈龙安总结出发问技巧的“十字诀”,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问答游戏。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东西和东西间的异同。

“替”:让孩子多想些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孩子想象各种情况。

“组”: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举例来说,孩子要郊游,就可和孩子讨论请谁一起去,何时去,为何要去,到哪去,带什么去?问题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

“类”:是多和孩子类推各种可能。

二、为孩子创造“想问”的情境

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这对思维的发展极其重要。或许有些父母会问,如何才能让孩子想问、会问?要让孩子想问题并提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个情境,以激发孩子想问的兴趣。所谓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依循。

首先,让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说一半,让孩子好奇地想结果;玩猜谜游戏,给一些暗示,等等,然后引导孩子不仅问得清楚,而且有礼貌地问。

其次,鼓励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原本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是成人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逐渐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

因此,父母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努力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这样孩子提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三、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

我们经常碰到以下两类问题:

一类问题,就像课本上的习题――提出的问题很明确,要求我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某些知识,针对问题“聚会思维”。而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往往是惟一的,这就像我们回答“1+1”只能等于2,等于别的就意味着错误。

另一类问题,就是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有时问题在开始时并不十分明确。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问题都是属于这种类型。解决这类问题,除了要努力明确问题外,还要打破平时习惯想法的束缚,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扩散开去考虑问题,这叫“发散思维”。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很多个创造性的设想,并且不能绝对地说哪个设想最好,只能根据实际的情况,评定某个设想更为合适。

比如“回形针有什么用?”这样一个问题,您可以先考考自己的小孩。

发散性思维要求一题多解,供参考的答案有:

回形针除了可以用来“别住纸张”外,还可以利用衬衣口袋,别住“小队长”标志;

可以用它夹住散乱的头发;

也可代替领带夹子;

假如有很多回形针的话,可以把它们联结起来,成为链条;

可以把回形针的一头拉开,代替牙签,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当然最好不要这么做);

同样可用它剔除地板、指甲缝的脏东西等;

必要时,可以把整个回形针拉直,当作鞋带使用――把它穿过鞋带孔扭结起来;

把回形针缝在窗帘布上端,代替窗帘圈;

可将它别在纸模型飞机的头部,做重锤用;

将许多回形针串联起来,还能做项链,等等。

下面是一则成功的家教案例:

鼓励孩子“异想天开”

儿子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数学老师让人捎口信要我们去,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件事:数学教学正进入竖式运算阶段,学生们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从低位向高位顺序运算,惟独儿子别出心裁地从高位到低位进行逆向运算,经老师指出后,他竟顽固地一意孤行。

我们回家盘问时,儿子振振有词:“左边算到右边是我想出来的窍门。”听他这么一说,我们意识到,儿子虽然违背规律进行运算,却透露出一种萌芽状态的独创精神。

培养孩子的逆向思维范文2

【关键词】 扩散思维;扩散思维的应用;能力培养

一、什么是扩散思维

多触电思维是扩散思维的另一个名字,顾名思义,从一个点出发把问题发展向多个关联的方向. 在思考的过程中,完全培养了思考主体的主动性. 小学时期,应培养孩子正确的思维模式,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这样看来扩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生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容易养成懒惰的习惯,这种懒惰使填鸭式教育方法猖狂. 在数学学习中,要充分调动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对这一问题多方面的探索,使孩子们能将自己置身主动的位置,去思考、探究,不仅对学习知识点有益,更能激发孩子对数学的热爱.

值得注意的是另一词语“创造性思维”,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扩散性思维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它仅仅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一个问题可能发展的不同趋势,而“创造性思维”是结合了扩散性思维及集中思维. 将发散的观点及可能性集中筛选后,选择最优的,就是创造的过程. 这也说明扩散思维是自身必要的能力. 下面我们将介绍扩散性思维的优点.

二、扩散思维的优点

1. 有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

学生的个性在小学的时候会有一个初步成型,在这个时候我们尤其不能仅仅一味地追求学习的成果,而是过程中对孩子学习习惯以及个性的培养. 扩散性思维使得学生们培养了主动思考的能力,而通过对思考问题方向的回顾,可以对自己的思考方向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根据经验在以后的思考中也会轻车熟路,是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思考,主动地参与到了学习之中,能及时发现在学习中自己存在的盲点,在课堂讨论中及时解决. 我们一直强调,学习是自己的事,学生的主动思考才能真正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

3. 使学生们更富有创造力

我们刚才讨论了创造力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不同,但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石. 学生要想富有创造力,必须加强对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力”是科学进步的灵魂,让我们的小花朵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每一位老师的责任.

4. 增加了课堂上师生的交流

虽然,要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无可避免的就会使课堂时间增加,但是通过老师对学生提问题的扩展方向,可以对学生的性格,以及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也会使学生乐意与老师进行交流.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能力,又融洽了师生关系,何乐而不为呢?

三、具体应用到课堂上应该怎么做

1. 创设问题情境

先设立问题,就会引发学生的思考. 这时问题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问题一定要生动有趣. 问题合理而有趣就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问题循序渐进就会不停地引发学生去思考它. 比如在算数问题上,问题可以这样设立. “大家平时最爱吃什么水果?”“如果苹果是大家最喜爱的,那么我们三刀可以把苹果分成几部分?”“如果是六部分,要分给爸爸、妈妈、你和妹妹,怎么分?”这对以后的问题求和,问比例都是可以询问的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可以询问小朋友自己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在设立的问题情境中,有效调动学生的扩散思维.

2. 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生动有趣,就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学生如果不积极地思考就会使思维懒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是去除懒惰的最好办法.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障碍、设置冲突、引入问题、增加问题趣味性等等方法,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 充分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让学习不是任务,而是兴趣所在.

3. 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一般情况下,能够激发我们的兴趣的、激发我们自主思考的内容往往更容易记住. 在小孩子的世界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让学生有意识的求异,利于学生不拘一格的思维的形成,即发散性思维. 在设置问题时,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一个问题,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 多种形式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途径有很多,“一题多问”、“一图多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 多种形式的训练,可以锻炼学生思考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使学生的思维发散,那么我们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就达到了.

四、结 语

小朋友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会使小朋友的想象力得到抑制,并不利于小朋友们的发展. 在数学学习中,老师在课堂上能有意识地提问题,去培养小朋友们的发散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扩散性思维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质,这种求异的发散性的思维使得孩子的个性得以发展.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教育水平更先进,使我国的教育成果更喜人.

【参考文献】

[1]袁亘.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逆向思维培养及应用[J].科学咨询,2009(6).

[2]张志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逆向思维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19(2).

培养孩子的逆向思维范文3

一、情境化教学――让孩子愉悦

用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作教学实例,把课堂搬到室外,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能让孩子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

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一课时,基于孩子对"米"已有认识,我就创设孩子亲临体会的场景:让同年级的100个孩子手拉手从学校大门顺着往公寓楼的路站成一排,大约是100米,标上记号,依次转换10次大约就是1000米(即从校门到公寓楼的距离),这样动中求学的场景教学,孩子对"千米"的认识就深刻了。因此,我认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情景化教学是必须的。

二、放手式教学――让孩子主动、乐学

"教"是为了"不教",在数学教学中我采用的是一种轻松式的教学,引导孩子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知识分析生活现象,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在教学解决"妈妈给了小明23颗糖,小明又分给妹妹7颗,还剩几颗糖?"时,我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列式"教学法,放手让孩子尝试的去学,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竟能想出这么多种解法:

生1: 生2: 生3:

20-7=13 10-7=3 16-7=9

13+3=16 13+3=16 9+7=16

生4: 生5: 生6:

13-7=6 3-3=0 16-7=12

10+6=16 20-4=16 12 + 4=16

生7: 生8: 生9:

3-2=1 3-1=2 23-7=16

20-5=15 20-6=14

15+1=16 14+2=16

这些想法都是孩子平时生活中计算的习惯,虽然很随意,但体现了孩子的思维世界是万花筒,给孩子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动笔的机会,多表现一些,就会有奇迹出现,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更高。

三、生活日常化教学――让孩子觉得开心、愿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孩子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以往的数学孩子们认为书上编好的题是为了考试用的,体会不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明白学数学有何用,因此,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与孩子的认知生活实际进行整合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如:在教学解方程"200-X=164"时,用"等式法"解很麻烦,用减法关系式,逆向思维孩子又难理解,因此,我先出示一个数学问题让孩子解答:有200只鸽子,放飞了164只,笼里还有?只"这是孩子最感兴趣的问题,很快算法就出来了:

1.200-164=36(元) 2.164+(36)=200(元)3.(36)+164=200(元)

孩子有了这样的思维,为后面学习求"200-X=164"类似的方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同的思考方法,拓展了孩子的创新能力,使数学走进了生活,让孩子们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的价值是为日常生活服务的。

培养孩子的逆向思维范文4

论文摘要: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的迅速发展以及两者的不平衡性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内部原因,也是主要原因;青少年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则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外部原因。针对逆反心理产生的各种原因,在德育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克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德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问题。

“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它的出现,存在着明显的年龄特征,在青少年期较为突出。”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时期比较普遍,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等产生消极影响,严重的还可能导致过激行为,甚至会危害家庭、学校及其社会。

1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在l4岁左右的时候,容易表现出感情用事、渴望独立的情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具有较强的逆反倾向,主要表现为情绪偏激、语言顶撞、行为越轨、消极冷漠,甚至以“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等。这种抵触、不顺从的心理状态就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基本特征就是“对着干”。逆反心理还表现为对于先进人物和榜样同样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而对于不良倾向却持情感认同。青少年时期,“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笔者曾经碰到一位学生在他的周记中这样写道:“那些只会死读书,老老实实,什么都听老师的家伙全都是欠揍的坯子。”这些学生把那些敢于同老师作对、经常欺负小同学的那帮学生当作偶像“崇拜”、“追随”。对于社会上发生的事情,他们也往往采取偏激的态度,可能反而倾向于阴暗面,而看不到光明的一面。

2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

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从哲学上看,内部原因是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根源在于其自身生理、心理的发展。所以,要分析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应该首先从青少年自身着手。

2.1逆反心理产生的内部原因

2.1.1逆反心理产生的生理基础

青少年时期生理发展非常迅速。这个时期,脑的重量接近成人脑重水平,脑电波变化出现新的飞跃,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兴奋和抑制过程趋于平衡等。但由于青春期体内的内分泌腺相当活跃,甲状腺、肾上腺素水平较高。这些激素促使全身组织迅速发育,促进了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随着脑与神经系统逐步走向成熟,思维越来越发达,思维范围也越来越广。他们的思维方向由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由单向思维向多向、发散性思维发展,这为他们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生理基础。

2.1.2逆反心理产生的心理因素

青少年时期,身体的迅速发育,激素水平的不断增加,对青少年的心理机能和行为表现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随着青少年第二特征的日趋成熟,他们的认知能力显著增强,已能够系统地思考自己的未来,他们的心理上产生了一个“断乳期”。由于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使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在心理上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好奇性与批判性等多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这一时期,他们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逐步形成,喜欢表现自己,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不同于他人的举动,以引起他人注意;他们的成人意识也逐步萌发并迅速发展。他们积极追求成人的社会地位,并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他们认为自己已“长大”,“……事事处处希望被当成‘大人’看待,渴望自己作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立身处世,不任人摆布”,不再需要老师、家长的“唠叨”,面对老师、家长的教育,他们会感到反感,有意无意地回避。但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认知的局限,这一时期的青少年遇事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冲动、易怒,情绪变化反复无常,经受不起挫折和打击。当这种独立的试探遭到否定,他们在心理上就会觉得蒙受了屈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这种反差往往使他们以理想化或自身的标准来判断外部事物,把客观环境推向自己的对立面。同时,这一时期青少年在认识上容易出现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这样就产生了对家长、老师的话一概不听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2.2逆反心理产生的外部因素

2.2.1家庭因素

家长的素质修养和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与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很大关系。素质修养较差的家长往往对子女的教育方法比较简单、粗暴。他们往往力图通过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价值观来要求子女。他们总会这样说道:“我(们)像你这个年龄时,就能怎样怎样了”。而当他们一旦遇到子女做错了事或学习不好,要么唠叨,要么对子女大骂。他们对于子女缺乏必要的宽容和理解,试问这种“三斧头”的教育方式怎能使子女不逆反?另外,家长对子女的学习与就业期望值过高,也会使子女逆反。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期望值过高,为了达到目标,他们往往不顾子女的兴趣和疲劳,给他们过重负担和压力,这就大大降低了子女对学习的兴趣,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2.2学校因素

学校也是会引发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①教育者对学生的需要不重视,某些做法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②教育者教育指导思想偏离、素质偏低、教育理念落后,教育观念转变缓慢;③教育者教育方法陈旧、单一,缺乏艺术性、创新性;④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起不到应有的榜样作用;⑤教育者缺乏耐心和诚意,没有掌握好教育分寸:⑥教育学生要么三言两语,要么讲一大堆空洞的大道理,无法以理服人;⑦教育者缺乏对孩子必要的理解、宽容;教育者在情感上缺乏与孩子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没有在情感上得到青少年的认同和接纳等等。

2.2.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所不容忽视的又一因素。我们对青少年长期进行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传统教育与当前转型社会中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多元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折射在学生心理上,使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产生了逆反心理

3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疏导和调适

3.1注重家庭疏导,营造和谐家庭

家庭是爱的港湾,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与家庭有密切联系。因此,作为家长要特别注意在家庭中对孩子逆反心理的疏导和调适。一是,对于子女的进步要及时肯定,多表扬,逐步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在他们承受挫折和失败时应多鼓励,多支持,多安慰。二是,对于子女所犯的错误,要及时与他们沟通,了解其原因,分析利弊,因势利导,而不能采用打、骂的方法。因为犯错的孩子在其心理上可能已很内疚、自责,需要安慰和帮助,而家长的痛骂和毒打可能使孩子走向反面,产生逆反。三是,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发展空间,充分信任他们,切莫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强加给孩子。四是,家长要给予孩子必要的宽容和理解,设身处地多替孩子着想,要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如遇到分歧,要多自省,将心比心。五是,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能为了“面子”把错的强说成对的。以上几点如果我们家长都能做到,那么,我们就能营造出民主、融洽、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也就能有效地疏导和调适孩子的逆反心理。

3.2提高教师素养.坚持“以人为本”

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的主要场所,担负着传授青少年学生知识,培养其高尚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等重任。那么,学校又应怎样疏导和调适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呢?

(1)教育者要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如果教师的教育方法单一,长期以往也必然引起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反之,同一问题若试着改变单一的方法,就可能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这样做可以让他们敞开思想,逆向思维,学会从多方面了解社会。久而久之,就能大大提高他们对各种现象的认识和鉴别能力,提高他们的“免疫力”。

(2)教师与学生要多接触、多沟通、多交流,试图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要有耐心、恒心和爱心,尊重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体验和情感需求,多了解他们的心态及其变化,多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要多鼓励、多表扬学生。经常被某教师批评的学生,对这位教师肯定会有逆反心理。

(3)学校要建立心理教育咨询机构,构建以心理咨询室、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主的心理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疏导和调试。

培养孩子的逆向思维范文5

关键词:美术教学 培养 创作 儿童画 潜能

儿童的绘画行为最初往往处在朦胧的意识中。当他们受到外部的刺激和影响时,头脑中产生形象思维活动,并在自身情感、意志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自发地进行绘画活动。这种纯真的儿童画保持了儿童绘画思维的原创性。真实反映了儿童对物象的认知和感知,以及他们通过独特的思维创造的视觉语言形式,是童心、稚趣的真实表达,是思维潜能被激活的产物。

作为美术教育者,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儿童画虽然稚拙、可爱,但还是停留在审美本能和想象思维的原始阶段。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注意适时地通过潜性教育进行绘画思维的激发、点拨和拓展,使学生的绘画思维活跃、灵变,进而不断丰富自己的绘画作品,在绘画学习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一、善于把握时机,激活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总有许多瞬息而逝的机会,这种机会便是“最佳作用时机”,如果老师能抓住这些机会激活学生思维,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他们在矛盾中产生思维的碰撞,激活思维,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教育的“最佳作用时机”既可“遇”又需“求”,要满怀爱心地努力掌握教育的艺术,灵活善变地运用教育机制,及时捕捉思维的火花,并设法激活受到压抑的思维。运用科学的激励方法,变消极情绪为积极心态,从而达到激活思维的目标,使学习活动渐入佳境。

二、尊重孩子个性,点拨发散思维

孩子的心理特征有共性,也有个性。天真活泼、热情开朗是好性格;文静乖巧、细致专注也是好气质。孩子因独特而美丽,自然对生活、对事物有着自己独到的感受和理解。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学会赏识不同的孩子。尊重他们的爱好和选择,为他们提供表演的“舞台”,扬长避短,因材施教,适时点拨。

比如在上“我喜欢的玩具”一课,课前要求学生带上自己喜欢的玩具,在课堂上先观察后绘画。女孩们大都表现洋娃娃、布绒玩具;男孩们画起了汽车、手枪……小周来了兴致画起了他的兵器。那大铁锤、金箍棒、流星剑、屠龙刀……片刻工夫就跃然纸上。我在赞赏之余引导他想办法让兵器更漂亮,不多时刀柄上系了红绸,剑鞘上有了花纹……小周画完后竟开始“舞刀弄剑”,嘴里还“劈啪”作响,扰得旁边的小朋友都不安心。此时,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因势利导:“看来,你真的很喜欢武器和武术,那你能把武打动作画出来吗?”小周感到困难,我便让他做动作再为他用线条演示简单的人物画法。一会儿,五颜六色的大兵器间添画了许多可爱的人物,尽管造型比较稚拙,但也不失生动、还很富有个性,既有兵器细节的深入刻画,又有背景人物的衬托与点缀。一幅栩栩如生的儿童画就此诞生了。

尊重个性,改干涉为引导,逐步点拨,使思维层层深入,能培养孩子积极思维,主动持续地探求知识的精神。同时也能有效地组织教学,保持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调动学生情感,丰富拓展思维

在教学活动中,还应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设法调动学生的情感,吸引注意力,激发思维、拓展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好奇、快乐、需求、努力、满足等情感驱动下走入学习的殿堂。在上二年级《可爱的小兔》时,要求学生创编兔子的故事。我先讲了一个兔子和狼的故事,生动具体的描述了兔子靠机智战胜狼的情节。接着又拿出兔子、狼等头饰,老师演狼、学生扮演兔子,再角色互换做开了游戏。老师不断地鼓励引导学生演出狼和兔子的各种表情、姿态……兔子可爱活泼、狼凶狠狼狈的形象激起了学生们想象的。全体学生争着表演、创编,思如全涌,美不胜收。思维得到了丰富和拓展。这时,我把话锋一转,提议让兔子和狼消除敌意,成为朋友,启发学生想象更丰富的故事情节。孩子们又被引向逆向思维新阶段,化敌为友的美好情感也在“友谊、关爱”的主题感染和谐的童话意境。如:“狼先生骑车送小兔回家。”“兔妈妈照顾生病的小狼弟”……这样的活动调动了情感,拓展了思维,儿童画作品趣味横生,无一雷同,充分展现了童心、童趣。

培养孩子的逆向思维范文6

五子棋是世界智力运动会竞技项目之一,是一种两人对弈的纯策略型棋类游戏,是世界智力运动会竞技项目之一。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围棋可以当五子棋玩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围棋可以当五子棋玩吗围棋是可以按照五子棋的下法来玩的,就是使用围棋的棋盘和棋子下五子棋,五子棋的棋子要比围棋的棋子少,五子棋的棋盘也比围棋的棋盘小,五子棋盘是纵横十五条线,围棋的棋盘是纵横十八条线,所以在正式比赛的时候是不能当做五子棋来玩的。

围棋和五子棋的规则是不同的,五子棋在下的时候是先将己方的五颗棋子连成一条线就算赢,围棋是在终局的时候棋子在棋盘上占的位置多就算赢。

围棋棋盘上面有纵横各19条线段,棋盘分成361个交叉点,棋子在下的时候要走在交叉点上面,下棋的顺序是黑先白后,然后双方在下棋的时候可以交替进行,下子之后是不能移动的。

五子棋也是使用黑白两色的棋子,下棋的时候是下在棋盘直线与横线的交叉点上,五个棋子连成一条线就算胜利。

下棋的好处是非常多的,可以使人的专注力变的更强,还可以增强人的记忆力,促进右脑发展,强化脑部信息统筹与处理能力,增强人的记忆力。

五子棋的开局技巧首先应有有一个好的开局作战计划。

我们常常看到有些棋手孤立地活三,冲四,缺乏通盘考虑,结果很快就感到无棋可走,走不下去了。 还有的棋手开局不久很快陷于被动,被对方牵着鼻子走。还有更坏的棋就是,刚走几着,就被抓"禁手",直接从开局变为残局。 产生这类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于缺乏对局基本原理的理解,没有一个好的开局作战计划。

其次应比较深刻地研究开局理论,通晓一定数量的开局棋形变化,这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对于缺乏实战的初学者来说,关于开局的许多高深理论不是很容易理解的掌握的。 大家在实战中积累自己的经验,丰富和加深认识。逐步研究开局理论,发展和创造新的开局变化。

开局的中心任务:合理布局,力求主动。 简单的一句话,那就是"开局争二",或者说是"二的争夺"。

大家知道,五子棋是从一至五,逐渐布子,发展连系,同时运用限制和反限制的智慧,在连子的过程中为自己的棋子争得相对的主动权和优势,逐步扩展优势,或者从劣势转化为优势,击溃对方的防线,最后连五取胜或抓禁手取胜或迫使对方投子认负。与打仗一样,对局双方都必须竭尽全力去争夺主动权,避免和摆脱被动地位。这时,错综复杂的棋盘上,主动与被动这一对矛盾是主要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在开局阶段,主动权的争夺同空间的争夺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棋子占据着较好的点,就掌握较好的空间地域,有机地相互配合组成战略的或战术的协同,拥有更多的配置要点和发展路线。反之,拘谨拥挤,子路阻塞,彼此互不相关,甚至出现严重弱点,受到对方严厉地攻击,那处境就困难了。

同时,主动权的争夺又同时间的争夺密切联系着。虽然,有的棋手一开局就顺手布子,花费的时间很少,但是布局不严谨,甚至有漏洞,反面不如那些一开局就耗时较长,但是布局合理,又有新意的棋手。如果,一开局耗时过长,反过来又影响中局和残局的进程,导致整盘棋越下越快,没有回旋的余味,甚至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从一开局,我们就应当经常衡量空间,时间,子力,棋形四者的`对比,转换,结构,并分析它们的得失利弊。

功夫在棋外,平时多练棋,多打谱,在布局阶段就能省时省力。 就算看到罕见的开局,也能参照过去练过的棋谱,寻找最佳的应对招术,至少不易吃亏。

按照现代职业连珠棋的观点,开局不仅仅是准备战斗的阶段,主动权的争夺从第一回合起就已经开始了。到盘面的第三手棋,就要考虑是否交换,或者对方是否会交换,交换后此局棋又应该如何下好等等,都直接关系到主动权的争夺。先后手就是差异,差异就是矛盾,矛盾逐渐发展和激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应该力图制造和寻求对方的弱点,而不是等待对方出现弱点再加以利用。因此应该根据具体局面中双方的斗争来考虑制定作战计划,而不是单方面地机械地下子布阵。要结合棋手的心理,素质,脾气,性格,嗜好等等似乎与下棋无关的种种因素,通盘考虑,避实就虚,攻其不备,才能从一开局就取得主动。要把开局作战计划的制定同对一定的具体局面的估计和分析结合起来。 不能孤产地研究开局理论,把开局与中局战斗绝对切开。要善于运用具体的战术威胁达到预定的开局战略目标。

许多初学者,往往对必胜局的花月,浦月不感兴趣。他们认为这些持黑必胜开局在实战没有作么用,一开此局就被别人换去了(三手交换规则),要不就没有用此类棋型开局比赛。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花月,浦月不仅是五子棋的基础功夫,而且对日后个人技术的发展极有帮助。可以说,任何其他的开局最后都是利用花月,浦月中的基本胜形而取胜的,甚至追下取胜(抓禁手)的雏形也能在黑方失误或恶手之着的棋形中找到其中的奥秘。不要小看了花月,浦月开局,如果一个棋手真正学会了,学懂了,学透了这两种开局,并在任何情况下对白方的任一应点都能取胜的话,这个棋手就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水平。

学棋,要活学,要掌握其精髓,实质,而不是单纯记谱或背诵定式,这一点是任何要成为棋手的人都必须牢记的。

最后,强调五子棋开局战理的诀窍,那就是两个字"限制",千方百计限制对方的发展,就是开局的思路。

学习五子棋的好处1、养成能静的习惯

学棋后感觉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有所提高,一般小孩在四岁左右只能静15分钟左右,通过学棋后小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能提高到30分钟左右。在下棋的过程中,还需要思考下一步在怎么走,这需要能将自己的心沉静下来,对儿童养成静的习惯有很大的益处。

2、培养小孩的数学能力

因为在下棋中会思考到很多如果和假设,五子棋很注重的逻辑思维,有时候往往要预先想上好几步,而且有时候还要逆向思维。

3、培养小孩的挫折感

现在小孩最缺的就是挫折感,其实培养小孩子的挫折承受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小孩子比较小,培养的过程只能是逐步的,下棋必有输赢,让孩子输了不气馁,赢了不骄傲,能正确地看到输赢。

4、培养孩子独立

下棋是需要深思熟虑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能培养孩子静心思考的好习惯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孩通过自己寻找解决办法,会意识到自立的重要性。

5、开发孩子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