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宣传城市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宣传城市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宣传城市文化

如何宣传城市文化范文1

关键词:博物馆;免费开放;爱国主义

在国家社会不断发展中,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国家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然而博物馆这种教育基地机构最适合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进入,在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如何更好的充分发挥传统爱国文艺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一、博物馆免费开放的作用

博物馆在进行免费公开开放的时候除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之外,更应该具有发扬中华文化传统艺术教育和弘扬城市文化民族精神的作用;在博物馆开办展览陈列的固定东西之外,还需注入具有新意的思想在里面,可以在固定的模式上展开一些具有活力和生命力可以吸引眼球的事物展览,不仅要成为市民的再教育基地,更应该丰富了城市和地方的文化传统。博物馆免费开放后,依据实际情况作出改动,趋于进步不断创新,不断更新。同时充实博物馆的陈列主题、让博物馆多样性,陈列不同的传统文化,进行不同的修改补充。不仅要发挥社会主义特色进行社会教育宣传,更有改进陈列方式,加强导游讲解水平。积极提供并举办不同展览,进行多样化的展览工作传承不同的爱国主义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在博物馆进行免费开放后对于举办不同文化地域的文化艺术具有较大影响,也让博物馆进行了的更好的宣传、展示了地区的城市文化环境面貌是博物馆在开展教育活动中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理想性的教育成果。

二、强化服务工作,做好服务流程

博物馆身为爱国教育重要基地之一,应该完善好免费开放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以及管理制度制成一个完美制度,采用标准化管理方式对博物馆进行管理,一个服务行业服务是占主要工作的,在免费博物馆开放工作过程中,博物馆的服务应该更具备专业和人性化爱国主义博物馆内的工作人员应该尊老爱幼,对需要帮忙的游客进行提供热情服务,积极为小孩和老人,以及孕妇,残疾患者特殊群体开辟特殊通道,还应该给他们随时准备意外必需品和就就像之类的医药品,小孩的儿童品,细心耐心为观众免费提供相关的讲解,耐心的回答的每个问题,随时保持微笑。将服务做到位,耐心、满足顾客的合理要求;如博物馆有变动政策和更改管理政策应该及时对外公布新的政策和管理政策;以及相关游客的参观准则,应及时公布出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同时将参观流程,购票流程,和讲解流程等服务工作进行公告,努力打造以各和谐文明的发展城市。

三、加强宣传

博物馆免费开放后作为国家社会的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基地之一,应该更好的宣传教育之地和介绍博物馆应该时不时的针对性的去对自身的文化进行大力宣传教育,弘扬本土文化艺术精神,和当地的城市精神以及博物馆的主题精神,可以不定期到社会活动场地和学校进行公开宣传博物馆教育基地的大肆宣传;向社会学校介绍博物馆教育基地的宗旨和人文文化,通过和校方沟通进行文化传导合作针对需求进行举办相关主题的学校教育展览并及时邀请城市大大小小的学生和老师参加展览,博物馆教育基地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宣传,在基础上创新改革,比如传统的门票可以精心设计成举办学校展览的主题有关内容的门票。给予相对的感染力,给人有精心准备的感受;制作宣传手册和展览主题手册以及文化主题宣传册;进行展览室可以通过传统文化展览背景之后,可以创新在静的状态下做一些动的活动和学生们互动,比如参观某些艺术后,可以展开一些动手动脑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大力宣传了教育之地的多样化;其次,博物馆教育之地可以应用多媒体网络进行大力宣传,现在都是网络多媒体时代,在完善教育基地的宗旨以及内容和文化传播主体和每期展览活动,以及游客的反应都可以制作一个网站,在网络上宣传,这样博物馆之爱国主义教育和艺术文化以及城市精神可以分布到全世界各个角落让世界各地的人都对当地的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促进宣传效果。

四、强化发挥教育能力

博物馆如要将自身发挥一定的教育能力,就应该加强自身的硬性条件,接受不同领域的挑战,随时都有竞争意识压力,并加强展览方案加大参观游客的人数,加强观光力度同时应该加强和教育机构紧密合作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进行向社会组织和学校学生大力宣传,对社会和学校的优势进行合理利用。比如学生老师的写作进行相关宣传,社会的宣传能力并开展和博物馆有关的写作、演讲比赛等展览活动,这样既达到了学校教育宣传,又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进行互动,让博物馆成为教育基地,学生的第二个课堂。随之也在社会产生一定影响力,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仅强化了自身的教育职能,也随之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

如果博物馆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就应该具备一定的必须将博物馆进行企业管理企业规划,组建各个阶层的优秀团队,做好服务管理、让每个工作人员都主动体现主人翁的精神,对自身有一个文化主义精神的认知企业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提高业务水平,要有高格局,促进企业教育不段进步发展,让博物馆成为合格的爱国主义搅匀基地,并将其文化精神带领到世界各地。吸引全国观光者对爱国主义教育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促进中华民族艺术文化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周曼.浅谈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如何充分发挥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J]河南2015(1)22-23.

如何宣传城市文化范文2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区城市工作现状,为建设实力**、魅力**、活力**提供全面、科学的决策依据,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城市工作调研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研内容

突出城市发展和社区建设主题,围绕城市建设、管理、发展,社区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区党建,平安创建,班子建设,公共服务,精神文明,文体事业等专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做好城市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组织机构

为了确保本次城市工作调研活动扎实有效开展,成立区城市工作调研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民政局,陈明哲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人员由区委宣传部,区发展计划局、民政局、建设局等单位抽调专人组成。

三、任务分工

(一)围绕作风建设主题活动的开展情况,对社区工作中征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梳理,并提出关于加强社区工作的对策和建议(区作风办负责);

(二)围绕城市党建工作,深入分析城市党建工作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加强城市党建工作的对策(区委组织部负责);

(三)围绕城市宣传思想、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深入分析城市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制定加强社区宣传思想、精神文明建设的应对措施(区委宣传部负责);

(四)围绕“平安**”创建活动,如何推进“平安社区”创建工作,创造安定、和谐的城市发展环境(区委政法委负责);

(五)围绕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如何推进城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区发展计划局负责);

(六)围绕城区商贸服务业发展,如何繁荣商贸服务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区经济发展局负责);

(七)围绕社区服务、职能发挥、社区建设、弱势群体帮扶、低保办理、优抚救助等专题进行调查研究(区民政局负责);

(八)立足于城市服务平台,围绕就业培训,失业登记、社会保障等专题进行深入调研(区人劳局负责);

(九)围绕城市法律知识普及、居民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专题进行调查研究(区司法局负责);

(十)对城市小区物业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调研,制定关于加强城市小区物业管理应对措施(区建设局负责);

(十一)围绕如何丰富城市居民文化体育活动,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等专题进行调研(区文体事业局负责);

(十二)围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如何提高城市居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行专题调研(区卫生局负责);

(十三)依托社区服务平台,如何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提高城市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进行专题调研(计生局负责调研);

(十四)按照创卫工作要求,如何提高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专题进行调研(区市容环卫局负责);

(十五)围绕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就如何推进市区内重点项目建设进行专题调研(区大项目办负责);

(十六)对城中村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关于加强旧城改造的可操作性意见(区旧改办负责);

(十七)人民办、西兰办、吴办、古渡办、渭西办、陈杨办等6个办事处围绕办事处、社区在城市工作中的地位、作用、存在问题以及下一步对策进行专题调研;

(十八)沣东办、钓台办、马泉办结合乡镇与办事处的职能转换,围绕加强和推进城市工作,探索社区建设,建设移民新村,妥善安置拆迁群众等专题进行调查研究。

四、工作要求

(一)认真组织,周密安排。各单位要严格按照任务分工要求,立即成立专题调研工作组,由主要领导亲自负责,深入到社区、辖区企事业单位,及时掌握情况,分析问题,研究对策。落实业务能力强,政策水平高的干部从事专题调研报告的撰写工作,由主要领导亲自把关,确保此项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二)明确任务,夯实责任。各单位要把本次调研活动作为本单位近期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承办人员为具体责任人。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做好调研报告的分析汇总工作,并形成具有针对性、可行性、操作性的城市和社区工作调研报告,为区委、区政府推进城市和社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城区各街道办事处要结合本次调研活动,全力支持和配合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开展调查研究,提供调研活动必要的分析资料,安排工作人员协助各成员单位到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为各成员单位调查研究提供便利条件,确保调研活动顺利进行。

如何宣传城市文化范文3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城市社区;利用率;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提升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的策略分析――基于三个社区的调研结果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7日

近年来,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城市社区在公共文化服务在整个体系中的作用愈加明显。为满足城市社区居民的日常公共文化需求,各级政府都在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各个城市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率大大提高。然而,设施覆盖率的提高却带来了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利用率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如何提高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利用率,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城市社区

社区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其中包含了人们之间的各种共同属性。从横向角度来说,现阶段,我国的社区可以划分为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小城镇社区、城乡联合体等几种类型。本文旨在城市社区,暂时不探讨其他社区类型。由于城市社区文化效应的广泛性,使得其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建设对象。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社区居民开始寻求精神领域的满足,要求社区关注文化建设,繁荣居民精神生活,进而提高整体环境的文化水平。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推行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是传播公共文化的重要媒介。2015年初,文化部发文规定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文化设施、广电设施、体育设施、流动设施和辅助设施五个方面,具体到社区一般就是社区公共图书馆、文化站、文化广场、电脑室、体育健身器材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二、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现状分析

为了解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的现状,我们选择了三个社区作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同时结合社区居民对于区内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知晓率分析当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的现状。

(一)知晓率高,利用率也高。简单来说,就是居民知道本社区建设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也经常使用这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经常参加社区举办的公共文化活动,所以自然就提高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利用率。

(二)知晓率高,利用率却低。第二种现状是本文重点分析的情况。就是说虽然居民知道本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存在,但却不愿意去使用这些公共文化设施或者不愿意参加社区举行的公共文化活动,最终形成了一种知晓率高、利用率低的怪异情况。

(三)知晓率低,利用率也低。本社区内居民对区内是否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存在不够了解,所以也就谈不上去使用这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或者参加社区举办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从而导致整体的利用率低下。

三、造成上述诸般现象原因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以及和社区居民的接触,我们了解到了现阶段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利用率大体上就是上述的三种情况,本文主要针对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分析相关原因。

(一)文化设施位置偏远,使用不便。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很多城市社区内都建设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但是某些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并没有建设在方便社区居民使用的位置,偏离了社区居住地,不方便居民使用。另外,有些社区在建设社区范围内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时候,不顾居民意见,最终导致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位置建设失当,使用不便。

(二)文化设施品类单一,缺乏多元。多元是当今社会的重要主题之一,公共文化服务只有多元才能使得本身丰富多彩,才能吸引社区居民的注意力。当下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品类过于单一,单一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将会降低居民的兴趣度,使得社区居民不愿意前去使用这些公共文化服务,从而导致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

(三)文化设施维护不当,更新缓慢。公共设施只有功能齐全,使用流畅,才能够吸引居民前来使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亦是如此。经过前期的努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基本建成,但是由于对这些设施缺乏必要的维护,导致居民在使用这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体验大大下降,不愿意再次前往使用社区内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从而拉低了社区内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利用率。

(四)文化设施宣传不够,宣传手段落后。宣传是提高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公共文化是一项重要战略国策,宣传是必不可缺的。但是,某些社区在宣传方面做得不是很足,而且宣传手段没有与时俱进,很多社区还是依靠传统的发放传单、张贴布告等方式进行宣传,这对工作繁忙的上班族来说,十分地不合理,使其很难及时地接收到宣传信息,也很难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自然也就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利用率。

四、提高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的策略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使得三个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利用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本文根据调研的结果,作出一些策略建议,以供参考。

(一)合理安排设施位置,方便居民使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位置的远近,直接关系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的高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目的在于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文化需求,只有居民使用了这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社区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需求方向,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设施的效能。

(二)建设多元实用的文化设施,增强其内在吸引力。多元是提高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的重要力量,而且文化本身就是多元的,单一的公共文化设施使得居民逐渐失去兴趣,只有丰富多彩,存在着惊喜和意外发现,才能吸引区内居民前来体验,从而提高设施的利用率。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为了去吸引居民的注意力去建设一些花里胡哨的文化服务设施,这样不仅不能提高居民对设施的利用率,还会挫伤居民的积极性。

(三)加强文化设施维护,及时进行更新换代。设施的流畅度与舒适度是影响居民体验的重要因素,对于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要保证其运行顺畅。尤其是户外设施,可以搭建遮阳棚、遮雨盖等设施,减缓损毁速度,延长其使用寿命。对于电脑等高新技术设施,需及时进行软硬件更新,保证其良好体验,这样才能保证社区居民在使用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设施利用率自然会有所提高。

(四)加大宣传力度,更新宣传手段。宣传是提高知晓度和利用率的重要手段,公共文化服务人员要加强宣传力度,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文化宣传活动,保证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政策的了解,而后宣传本辖区内的文化服务设施,保证公民知晓率。此外,除了传统的纸质宣传方式之外,文化宣传应该与时俱进,可通过微信、微博等新的通讯平台,渗透到年轻群体,新老宣传方式结合,兼顾所有群体,知晓率和利用率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五)提高居民的参与积极性。社区居民是公共文化服务对象,只有提高居民的积极性,让居民使用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满足自身需求,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利用率。如果公共文化服务没有参与者,那么政府和社区所做的一切都将是无用功。因此,可见提高居民的参与积极性是重中之重,所以各级人员都要加强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标准,增强其内在吸引力,综合多方面因素,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整体效能,切实提高利用率。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小流.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新思考[J].理论月刊,2008.4.

[2]施素娇.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3.3.

如何宣传城市文化范文4

4月27日,在烟台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市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共同组织发起了“烟台市城市形象标志和宣传广告语征集活动”,面向海内外公开征集城市形象标志设计和城市形象宣传广告语。一时间,围绕烟台到底应该拥有怎样的城市形象标志和宣传广告语这个焦点而展开的读城运动迅速席卷整个城市,并在全球引起了高度的关注。

> 一封信引发的全城运动

4月20日的《烟台晚报》上,一封读者来信被刊登在报纸的显著位置上。这一不寻常的方式很快就引起市民们的强烈关注。这封由“烟台十大文化名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宋萧平专门写给《烟台晚报》编辑部的信,发出这样的呼吁:烟台应该“拥有自己的城市形象标志和宣传语”,使烟台的精神核心、文化内涵和天赋形胜等城市禀性得以实化,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这一提议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在烟台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

来自街头的声音――做了五六年招商引资工作的李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感叹:“我们常年奔走在世界各地为烟台招引项目,由于烟台在外的城市形象一直比较模糊,我们常常为此陷入尴尬的境地。”

来自网络的声音――网友“风雨天一阁”在烟台城市互联网论坛上表示,一个城市是一定要有自己的“形象标志”的,这是一个城市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身份证明。烟台就必须打出特色牌,树立具有自己独特存在价值的“商标”与载体。

来自学者的声音――山东工商学院老师牛勇平说,烟台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近来又增添了全国文明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等新的自豪,可到底什么才是这座城市的特质?作为一个处在开放前沿的沿海城市,烟台应该有自己的具象和声音。

来自官员的声音――烟台市旅游局局长金志海认为,“挖掘能够浓缩烟台文化精髓、体现烟台城市精神的标志和宣传语迫在眉睫,它不仅是城市自我宣传的需要,更是外界了解烟台的需要。”

……

随着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城市专家、文化学者、政府官员、甚至海外“烟台人”纷纷参与到“烟台到底应该拥有怎样的城市形象标志和宣传语”这一话题中,烟台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和烟台日报传媒集团迅速联手,于4月27日共同发起了一场面向全球的“烟台市城市形象标志和宣传广告语征集活动”。

> 舆论造势获得积极回应

事实上,“由一封信引发全城大讨论”的这种局面,是在烟台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与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密谋”下进行的。

为扩大“烟台市城市形象标志和宣传广告语征集活动”的影响力,烟台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与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合谋”,在活动开展前先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造势运动”。征集活动正式启动前一星期,一封刊登在《烟台晚报》显著位置的学者来信,成为打响烟台“征集城市形象标志和宣传语”舆论造势第一炮。

在这封情真意切的信中,学者宋萧平全面阐述了烟台确立新的城市形象标志和宣传广告语的重要性;然后围绕烟台城市形象、品牌建设、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展开市民大讨论,并最终将话题落脚点放在“烟台城市形象标志和宣传广告语”征集上;与此同时,作为此次征集活动的官方网站――水母网推出了“您对打造烟台城市形象有何建议?”的大型网络问卷式调查活动;随后,《烟台晚报》发表系列文章,分别从烟台市政府新闻办负责人、城市规划师、旅游部门的负责人、文化学者的角度,畅谈“烟台城市形象标志和宣传广告语”的必要性等。

当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所属平面和网络媒体所做的一系列前期造势活动使市民关注度达到时,烟台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和烟台日报传媒集团趁势发出活动征集启事,正式拉开 “烟台城市形象标志和宣传广告语征集推广活动”的大幕。

为了让海内外更多的民众关心、参与此次活动,使征集过程同时成为一个宣传发动的过程,自4月下旬开始,主办方就协调联络了海内外各知名媒体机构,如《人民日报》、《中国日报》、香港《文汇报》、美国《侨报》、韩国《中央日报》等,陆续刊登了《烟台城市形象标志和宣传广告语征集启事》;水母网则在首页醒目位置添加活动首页链接,并登载社会发展情况、介绍烟台历史文化的文章、展现烟台秀美景色和多种经济的视频,方便参与者更好地了解烟台;此外,新华网、新浪、搜狐、文化传播网、创意在线、征集网等大型综合和专业网站大量转载启事内容,链接活动网页。

在活动进行过程中,烟台日报传媒集团还不定期地在报纸和网络上刊登征集情况介绍,与读者互动,解答参与者的疑问,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中来;为提高应征作品特别是城市形象标志的专业水平,主办方还专门给北京、上海、广州以及山东省内各知名高校的美术、设计类专业院系、设计公司寄发邀请参与函,吸引他们关注并参与这次征集活动。

一系列举措使这次征集活动成功地获得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积极回应。作为应征方案的两个“投稿点”,烟台市政府新闻办和水母网自4月27日征集活动开始以来,咨询电话忙碌不停,应征方案更是应接不暇。很多外地的热心人士专门打来电话一再询问相关细节,表示愿为烟台的城市形象宣传献计献策,一些性急的本地市民干脆专程赶到“投稿点”,送上自己的作品。

充分的商讨论证、精心的宣传策划、广泛的媒体宣传,一系列有步骤、有目的的宣传推广工作,不仅扩大了征集活动的影响力,也吸引了众多海内外人士踊跃地参与到征集活动中。到征集活动结束时,短短两个月时间,主办方累计共收到来自海内外的应征广告语近30,000件,标志设计2000余件,平均每天有近500件作品应征,官网的展示页面达到近3000页。

> “海选”实现我的城市我做主

城市和人一样,也是有个性的,城市的个性和魅力是读城的向导。那么,对于烟台来说,其城市的个性和魅力是什么?城市形象标志和宣传广告语应该如何定位?

从水母网友在论坛专区展开的讨论来看,这次征集活动中,不仅包括了很多代表着烟台传统的作品,如“灯塔”、“葡萄酒城”、“山海仙境”等,还有很多具有独创性的观点和建议,“海量烟台”、“生活之城”、“Hi,烟台”等理念、标语的新鲜出炉,让烟台城市形象的内涵定位增添了不少新鲜元素。

负责此次征集活动的烟台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近年来烟台高度重视城市形象宣传,但总体来看,城市形象的宣传仍存在特色标志无规划、主题口号不统一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做好烟台整体城市形象的策划包装和宣传,迫切需要打造一个统一的对外宣传形象。而通过“海选”这种具有较高参与性的征集方式,选出城市标志和宣传语,一方面可以调动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力量,集思广益,为更好地宣传烟台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可以借此造势,进一步提高烟台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关注烟台。

据介绍,为了保证评审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主办方制定了详细、周密的评审标准和评审流程。从6月28日到8月11日的整个评审过程中,包括了初评、复评(网评)、专家定评三个步骤。最后,由国内著名的文化传播、形象设计、公共关系等专业领域的专家和教授组成的专家评议组,选出了城市形象标志和宣传广告语各5条候选作品,并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角度出发,通过与领导小组、作者本人充分沟通交流,对候选作品进行了修改完善。目前,修改完善后的城市形象标志和宣传广告语候选作品,已报送烟台市主要领导审议,确定最终的中选作品。

据参与此次专家定评的中国国际公关协会常务副会长郑砚农介绍,对于如何确定入选作品,评议小组的专家学者们给出了两条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一是是否体现了烟台最主要的诉求,同时既能在国内达到传播效果,又能兼顾形成记忆深刻的“国际印象”;二是是否符合文化传播的特点、方式,能够影响到更多的受众目标。他表示:“入围专家定评的几百个作品从各个角度表现了烟台的特征,但很多作品不能达到可期的传播效果。对于哪些是烟台的主要诉求,什么样的‘标志’最具代表性、包容性,适合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审美和要求,易于传播、方便记忆?这些问题专家学者们都给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建议。”

如何宣传城市文化范文5

一、当地人口对流动穆斯林选择性接纳现状

本文以武汉市为调研点,武汉市当地人口为调研对象,这里的当地人口是指拥有武汉户籍且在武汉居住的居民。根据问卷调研反映来看,当地人口对于流动穆斯林的接纳的选择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地人口普遍与流动穆斯林有过来往,但是表现为经济上的接纳和心理上的不接纳

穆斯林在城市中大部分都以拉面生意为谋生手段,调研结果显示,有大约80%的当地人口与穆斯林有过接触,但这种接触也仅仅表现为经济活动上的往来,绝大多数都是因为饮食上爱吃面食才会和穆斯林有来往,而对于穆斯林拉面店的饮食禁忌大多当地人口表示不理解,而即使理解的,在深入了解后,这些理解背后都是对穆斯林宗教文化以及饮食习惯的误解。约75%当地人口对于穆斯林的宗教信仰表示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而在谈到如果有机会是否愿意与穆斯林交朋友时,只有约20%的当地人口愿意与其交朋友,40%居民将视情况而定,这类居民表示特别有需要才会与其交朋友,40%的居民表示不愿意与其交朋友。在问卷、访谈中,笔者发现,绝大多数的当地人口对穆斯林存在较大误解,除了经济生活上的往来,私下里基本上没有接触,从心理上还是排斥与其交流。

(二)对于流动穆斯林进入城市对于城市的利弊来看,也取决于当地人口在心理倾向

当地居民一方面肯定流动穆斯林对城市的贡献,另一方面认为流动穆斯林进入城市对城市也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从有利的一面来看,穆斯林流入城市就业,有利于城市经济水平的提升,加快城市建设,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便利,也会促进城乡、民族之间文化的融合。相反,则会带来公共资源的减少,绝大多数当地人口甚至认为随着穆斯林来到城市,城市治安以及城市卫生环境都会下降。所以说当地人口对穆斯林流入城市利弊的接纳状况来看,也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

(三)针对不同对象在接纳态度上的选择性

从个体来看,流动穆斯林从其职业、年龄、受教育程度程度等方面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城市当地人口针对不同的对象其接纳态度也会表现出选择性。总体来说,人们更希望与年龄跟自己差不多的人进行交流,这是人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就职业看,本地人口更易接纳与自己职业相同或者相似的穆斯林,或者是更愿意接纳社会地位较自己高的穆斯林。文化程度是一个人受教育的水平,当地人口更愿意接纳文化水平跟自己相似或者高于自己的穆斯林,他们认为,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越高,越能够体现出它的自身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当地人口对流动穆斯林选择性接纳的影响因素

(一)接触机会的多少

没有接触,就根本谈不上接纳或者排斥。在当地人口的眼里,在没有接触穆斯林之前,对穆斯林的印象完全取决于社会主流文化或者主流媒体的影响,随着穆斯林人口在城市的增加,穆斯林与当地人口的接触机会也会随之增加,接触机会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人口对穆斯林的接纳态度。

案例一:张先生

张先生之前对于穆斯林几乎是一无所知,只是觉得他们穿着比较奇怪,大热天还戴帽子包头巾,觉得他们很难接近,会有一种距离感。他参加工作后,有个大学生在公司实习,实习生是个穆斯林小伙,每天都会在一起工作,下班有时也会有聚会,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彼此之间都有了深入的了解,他发现他们之间根本就没有什么隔阂,这个穆斯林小伙子特别勤劳肯干,待人也非常热情,整个公司的人都非常尊重和喜欢他。

案例二:王女士

王女士是一家公司的员工,由于特别爱吃面食,她中午经常会叫外卖,偶然的一次机会她发现兰州拉面味道不错,便会和公司里的人打电话到兰州拉面馆叫外卖。王女士是每次给他们送外卖的都是一个20岁不到的小女孩,戴着头巾,非常懂礼貌,有时候没有零钱找他们就会说算了,但那个小女孩每次都会多跑一次路把该找的钱送回来。因为这个小女孩的原因,他们对穆斯林的印象特别好。

这两个案例表现出,当地人口生活、工作周围是否存在流动穆斯林,与流动穆斯林的接触机会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当地人口对流动穆斯林的态度。

(二)大众传媒的导向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约40%的当地人口生活和工作周围没有穆斯林流动人口,即使周围有穆斯林流动人口,也有约70%的当地人口与他们没有过接触。而这一部分人对流动穆斯林的认知以及接纳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的导向。所以日常生活中新闻对穆斯林正面或者负面消息的报道也将决定一部分当地人口对流动穆斯林的态度。

三、讨论与建议

流动穆斯林进入到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和进步注入了新鲜血液。如果长期在城市中得不到认可和尊重以及真正的接纳,就很可能加剧当地人口与流动穆斯林之间的矛盾,对城市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威胁。因此,如何使本地人口与流动穆斯林更好的融合,使本地人口真正的接纳流动穆斯林具有重大意义。

(一)加大穆斯林宗教文化以及民族团结意识的宣传力度

偏见很大程度来源于误解。政府应组织、宣传穆斯林的宗教文化,让城市人口真正了解他们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使得当地人口对于在以后与流动穆斯林的接触过程中知道该如何於他们相处,做到相互尊重,相互友爱。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是我国不可忽视的一部分,56个民族是一家,城市本地人口真正做到民族团结,把流动穆斯林也当作城市的主人,整个城市才会向前发展,和谐发展。

(二)重视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加强正面宣传

大众传媒的影响里是巨大的。在宣传上我们既要做到实事求是,对于不良的行为我们应进行如实报道,而对于良性的社会互动,我们更应该鼓励和支持。城市本地人口与流动穆斯林良性互动的正面经验,会促进更多的人与流动穆斯林的接触与接纳。

如何宣传城市文化范文6

关键词:西安;城市文化;地铁;装饰艺术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50-1

西安以“古都”之称闻名于世界。作为中国古代都城时间最长的城市,也作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窗口和平台,西安与其他的一些城市有着很大的区别。走进西安这座城市,你除了可以看到城市地表地下到处所遗留的一些过去的建筑、文物和名胜古迹以外,你还会发现,西安的城市文化与其他城市相比更加具有历史的时代感、沧桑感和积淀感,西安就像中国的一座历史博物馆,演绎和诉说着过去所发生的故事。

地铁作为现代城市交通的一种出行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地铁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一个城市的发展进度,因此,地铁的发展问题越来越刻不容缓,同时,地铁的发展也是西安迈向国际化城市的一个必备条件。正是由于地铁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性,以及地铁在城市覆盖面的广泛性和延展性,发展地铁装饰艺术,使地铁成为城市文化的传播载体和展现城市风采的窗口,对西安这座既古老又现代的城市更加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将地铁的装饰艺术与西安的城市文化相融合,主要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着手考虑。

首先,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从文化角度出发,西安地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西安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著名的十三朝古都,因此,在其地底下埋藏了大量珍贵的历史遗存,正是由于这一点,西安地铁区别于其他城市,也成为西安地铁挖掘的一大难题,仅2号地铁线就已经涉及到了13处古遗址,其中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4处、市县级1处,古墓群38处,重要的文物出土点或窖藏6处。因此,西安地铁是以保护为前提来进行修建的,而西安的地铁装饰艺术也可以将保护作为主题,通过宣传保护过去的历史文化,以复制或再现过去的盛世场景为形式来进行设计,再现西安古代的灿烂文明,为行走在地铁空间的现代人创造艺术个性和地域鲜明的历史文化时空隧道,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这样同时,也可以将地铁作为观光旅游的黄金通道,向世界游客展示西安的城市文化风貌。

其次,现代装饰艺术与古代文明的交流舞台。从设计角度出发,我们可以通过选择不同历史朝代的代表性元素或符号,并以现代的造型手法、材质和色彩来对其进行设计表现,以适当的视觉刺激来弥补空间环境的缺陷,使历史文化成为地铁闭合环境的内部装饰和文化景观,营造西安地铁良好的人文气息和浓郁的视觉效果,调节乘客因闭合空间环境而产生的心理不适感。同时,还可以通过设计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装饰和广告,与地面上的整体环境、历史遗迹和特色景区景点形成呼应,即通过相关的设计构思,就地取材,设计所停站点的特色历史文化装饰艺术,让行走在地铁的市民和旅游者更加清晰的识别站点,确定自身在城市中的方位,同时,也加深人们对与本站点的印象,勾起对过去历史文化的记忆。

最后,现代设计与城市文化的大碰撞。从导向设计出发,地铁作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主力军,其人流量较大已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因此疏散人流、保障安全,成为地铁建设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同时,将这一问题与现代装饰艺术相结合,并体现出西安的城市文化,也将成为地铁建设的一个重点。因此,地铁空间中,对于导向设计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地铁空间大都成单一的线性,本身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在设计时,可以通过处理界面上的线来实现其要求,例如,在对地面进行铺设时,可以加入一些方向线,并每隔一段增加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吉祥纹样进行分割,不仅加强通道的方向感,同时,也打破了单一线条的枯燥感,并通过配合墙面的角线、装饰线以及顶面的灯带,形成一个完整的、呼应的空间装饰。

总之,地铁对西安这座古城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设计时,我们应将地铁环境、装饰艺术和城市文化进行统一,通过艺术的方式加强对于保护对象的复制与再现。同时,也借地铁建设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宣传性保护,使西安地铁成为宣传展示西安历史文化的载体,使轨道交通建设成为推行历史文化的推广,最终实现西安地铁在建设中的特色化保护及宣传、个性化创意与现代化功能目标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周丽霞.论地铁空间设计的人文关怀[J].装饰,2007,(03).

[2]孙浩章.历史文化与西安地铁公共艺术的关系研究[J].艺术理论,2008,(01).

[3]孙皓.城市主题文化背景下公共装饰艺术的再认识[J].文艺争鸣,2010,(08).

[4]姜春媛.地铁站视觉艺术设计的现状[J].艺术与设计,2012,(07).

[5]童林旭.地下建筑学[M].济南:山东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