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转型期的基本文化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转型期的基本文化特征范文1
[关键词] 社会转型 社会心理困境 社会工作
①为青岛市双百调研工程课题“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与和谐青岛的构建”(2005-B-3)研究成果之一。
一、社会转型与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表现
(一)社会转型与转型期社会心理特点
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由一种存在类型向另一种存在类型的整体性转变,它意味着社会系统内在结构的变迁,意味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结构等各方面全面而深刻的变革。社会心理作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情感和意向的一种表达,是社会变迁的“风向标”,是时代精神的“晴雨表”。有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就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目前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大转型时期,这一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必然引起社会心理的急剧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心理具有更复杂、更躁动、更迷茫、更活跃的特点。其一是变异性。转型时期的社会心理具有突出的反传统的变异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转型心理就是对传统的保守心理的否定。转型时期的社会心理与社会改革同步,一心理的常态,不断打破传统的社会心理定势。197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社会心理时时处于流变之中。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风俗、新习惯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其二是冲突性。转型时期的社会心理时时处于矛盾冲突之中,对传统的眷恋和对变革的向往,对于社会变革在理性上的认同在情感上又难以接受,使得人们在心理取向上经常举棋不定,难以抉择。转型时期,社会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人们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常常处于一种希望与危机并存、成功与失败并存同在的心理困惑和心理紧张之中。其三是不稳定性。转型时期的社会心理经常处于一种失衡状态。改革在调整全社会利益格局过程中,给予各种利益群体所带来得实际利益是各不相同的,或者有所赋予,或者有所剥夺,赋予或剥夺的多寡和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而转型社会的整合机制往往是疲软的,不能有效地整合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由于利益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冲突,这就使社会心理出现常态时期所少见的不稳定状态。
(二)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主要表现
1.公众相对剥夺感普遍增强。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喻:当大家都坐在茅屋里时,并未觉察生活怎样贫困,但是在茅屋旁边出现了宫殿,就会反衬出简陋与寒酸,再坐在茅屋里就会感到不堪忍受了。这种主观效应就是“相对剥夺感”。社会比较心理是向上的社会比较,所以相对剥夺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的社会现象。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剧、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地位发生相对的变动,使社会个体或群体将自己的利益得失与他人或群体进行比较时产生的社会心理反映就是公众的相对剥夺感增强。
2.社会焦虑蔓延。所谓焦虑,是面临威胁时,个人自觉难以应付而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忧虑或恐惧的情绪反应。社会焦虑是指在社会情景中所产生的焦虑反应,是由于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在民众中产生的压抑、烦躁、不满、非理性冲动等紧张心理,这种紧张心理聚集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社会张力,最终以社会冲突或其他方式释放出来。社会转型以来,随着社会变迁速率明显加快,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与抗拒、社会流动的增加、社会角色的增多、人际交往的扩大、生活方式的更新等无不震撼着人们长期构筑的内心世界,使人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适应困难,加剧了人们固有的生存焦虑,使人们强烈的感受到生存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缺乏安全感。
3.自我保障心理过度。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发展加快,环境变化日新月异以及社会保障功能的弱化对居民消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前稳定的工作和生活受到很大的冲击,人们对未来工作和生活的不确定感和不稳定感增强,引发出相应的安全保障要求,表现为公众过度的自我保障心理。2002年我国银行储蓄存款已经突破人民币8万亿元大关,这个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居民消费的实际增长速度,可见居民自我保障心理之强。
4.个人生活满意度滞后。生活满意度是人们对于社会提供的物质和文化条件满足其自身需要的程度所表达出来的主观评价或心理感受,它构成社会情绪状况和人们活动动力的基本检测尺度。从现实来看,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满意度的普遍提高,是整个国家发展成就在人们主观世界中的一种直接呈现,但另一方面当前人们对国家发展的满意度比对自身生活的满意度更高,即人们对国家经济、科技、教育、体育等发展的宏观方面评价比较高,但具体涉及到自己生活方面满意度就略显偏低,个人生活满意度滞后于对国家发展的满意度。
二、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与社会工作的回应
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诸多方面的表现,在一定意义上已构成了社会向纵深发展的心理阻力,在宏观层面上,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平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造充足的就业岗位等无疑是消解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的重要途径;而作为微观层面的社会工作在应对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缓解社会张力,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与功能。
对于社会工作的解释,英国社会学家G.邓肯.米切尔认为:“社会工作一词是指帮助人们满足那些他们不能仅靠自己去获得满足的需求的各种有组织的方法。19世纪,这些有组织的方法在英美两国获得了发展。当时对人们的精神、物质福利的关心主要集中在穷人的经济情况上。后来将这种对改善物质条件的关心扩大到促进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健康。”美国《世界社会科学百科全书》1972年版的观点是:“社会工作的目的是帮助社会上受到损害的个人、家庭、社区和群体,为他们创造条件,恢复和改善其社会功能,使他们免于破产。社会工作的职能是在帮助人们适应社会和改善社会制度。职业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采取各种适当措施援助那些由于贫困、疾病、免职、冲突、由于个人、家庭或社会群体在经济上和社会环境中失调而陷于困难的人,此外还参加社会福利政策与社会预防方案的制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对“社会工作”条目的解释是:“国家和社会解决并预防社会成员因缺乏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社会功能失调而产生的社会问题的一项专门事业和一门学科。它的性能是通过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调整社会关系,改善社会制度,推进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一)社会工作的助人功能
1.社会支持。社会支持(被人们一般所感受到的来自家庭成员、亲朋好友、团体组织和社会其它方面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会提高个体的心理应激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保健功能。然而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原有的社会支持系统正迅速瓦解失去作用,新的社会支持系统正在构建之中,仍很薄弱,难以缓解个体心理压力、增进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其一原有社会支持的主导方式——工作单位提供的社会支持正迅速瓦解,而替代性的社会支持系统尚未真正建立或运转;其二,日益激烈的职业与学业竞争导致业缘人际关系的淡漠和疏远,削弱了来自同学与同事的社会支持;其三,原有社会支持的另一种主导方式——来自家庭的社会支持已今不如昔。“丁可”家庭、“空巢”家庭、单亲家庭的大量涌现,代沟的加深、夫妻感情的淡漠,使得人们并不总是能从家庭那里得到昔日的那般强有力的支持与帮助。社会支持弱化进一步加剧了民众的心理危机,不安全感、社会焦虑丛生。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活动,以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独特的助人价值理念在一定层面上能够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的个人、家庭、社区和群体,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为社会成员提供社会支持,对恢复、改善和发展其社会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已经被北美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的社会工作实践所证明。
2.社会转型期竞争机制被引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在给人们以机会充分展示自己潜能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挫折和失败,大大增加了人们遭遇消极生活事件的机率。生活事件(尤其是消极生活事件)的激增破坏了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处事常规,人们不得不消耗相当大的心理能量来加以应对;另外,随着经济体制、人事制度、住房及教育制度等方面改革的推进,个体所独立负担的责任越来越多,尤其是近年来政治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力度的加大,个体的风险骤然猛增,人的主观体验常常是紧张、焦虑和恐惧。长期高强度的心理应激会损害人的心身健康,同时,许多个体焦虑的聚集可能逐渐形成群体社会焦虑并相互强化。社会工作按照方法分类可以划分为社会个案工作、社会群体工作、社区工作和社会行政;按照社会问题的性质进行分类可以面对贫困问题、失业问题、疾病问题、婚姻家庭问题、儿童问题、老人问题以及吸毒、酗酒、劳工、犯罪等问题。可见,社会工作涉及个体的层面、群体层面、社区层面,特别在转型期社会问题丛生、两极分化问题严重、民众社会心理失衡现象突出的环境下,社会工作的有效介入,积极回应社会问题,对于调适心理、改善个体的行为偏差,促进社会政策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着弱势群体的大量出现,社会工作理应成为支持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必不可少的社会制度和具体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专业化方法和手段。其一、社会工作对弱势群体的援助是建立在专业性基础上的具体操作和技术性的帮助。各种社会保障政策如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等都需要社会工作来具体落实,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在援助弱势群体方面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其二、社会工作的道德特质——人道主义的专业传统、利他主义的专业导向、促进社会正义的专业责任感,使其对社会工作对弱势群体的援助更具有更微观、更具体、更具有个体化与人性化的特点。其三、维护合法权益。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被侵犯、受损害的情况时有发生。社会工作追求社会公正,通过服务、宣传、影响社会政策等方式帮助弱势群体,把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置于重要位置。其四、社会工作还可以为弱势群体提供物质层面的帮助,社会工作可以联系某些社会资源,帮助受助者在合法的条件下获得某种物质上的支持。比如通过政策方面的服务使他们获得制度规定范围内的经济和物质支持,通过与非盈利组织、社会服务机构的连接使他们得到优惠的甚至免费的服务等。
(二)社会工作的稳定和协调功能
1.促进社会稳定。社会工作在最一般意义上来说是具体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活动,对有困难人士问题的解决不但可以给他们以实际的帮助,而且由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减少因问题的激化而可能产生的对社会秩序的冲击。社会心理具有相互感染、相互渗透的特点,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在一定的环境下对社会问题的生成和加剧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社会工作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
2.促进社会和谐。社会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的系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领域。人们之间具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是健康社会的表现。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之间良好的共同体关系受到了伤害,利益竞争和社会排斥使人们相互隔离,并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社会工作以人为本,致力于社会成员之间建立相互支持的关系,增加人们的社会资本,建立一个相互关怀的社会,这不但可以改善人们生活的具体的社会环境,也有利于社会持续、协调和健康发展。
社会工作涉及公共救助、家庭服务、康复服务、儿童服务、老人服务、就业服务及矫治服务等诸多领域,为满足社会的广泛需求,促进社会的福利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尤其是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社会工作的积极介入对当前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的消解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熊跃根.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沈杰.中国社会心理嬗变:1992—2002.社会学,2003年第6期.
[3]于晶利.弱势群体与社会工作.社会工作,2004年第4期.
[4]言若.2001年中国十城市市民生活满意度调查.上海质量,2002年第2期.
[5]李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李汉林,李路路.单位成员的满意度和相对剥夺感.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2期.
社会转型期的基本文化特征范文2
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同时出现了大众文化这一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而非具体的文化形式,在当前背景下,具有时代性。本文试图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大众文化,从大众文化的概念,特征以及与精英文化的对比等角度阐述大众文化。在中国化的视阈下,试图探索发展大众文化的方法。
关键词:
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社会转型;特征;发展
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的著作《民众的反抗》中,主要指某一地区、某一社团、某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1]从根本上说,大众文化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特定阶级的文化,与精英文化相对立。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当前进入了社会转型期,文化具有广泛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加之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地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大众文化也随之产生,与西方背景下的文化不同,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大众文化既具文化的普遍性又具有它的特殊性。
一、大众文化的概念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一)大众文化的概念
大众文化的概念是我们研究大众文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然而,“文化”是英文里最为复杂的两三个词语之一。[2]从字面意思上看,大众文化限定在“大众”的范围,指的应是人口上的大多数,在视角下,指的是人民群众,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3]大众文化的概念具有多样化与不确定性,对大众文化概念的分析也是由研究者所处的价值观角度和方法论立场来决定的。通过分析以上众多学者对大众文化的定义,我们发现难以得到明确的范畴。因为大众文化这一概念产生于西方不同时代,受到不同学派的研究争论,其中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尤为深重。然而,在塑造中国大众文化的面貌时,大众文化发展方向的语境定位发生了变化,中国的大众文化并非用精神文化贬低物质文化,用精英文化贬低大众文化。而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是一种体制文化,针对当时的法西斯主义。因而中国在研究大众文化时,应该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避免大众文化发展方向发生偏颇,解决在研究大众文化概念时,所面临的不同文化和语境转化的双重困惑。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所理解的大众文化是人民群众的文化,不是偶然暂时的发展,而是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大众传媒广泛传播,商品经济进一步推动,经济政治不断开放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大众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总和。同时,大众文化突破了过去的传统的等级文化,消解了等级形态,转向平等的文化形态。
(二)大众文化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
大众文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蓬勃发展,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大众文化在中国大地上迅速发展,抢占了广阔的文化市场,影响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随之而来的更是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社会价值观的一系列改变。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兴起是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开启了社会转型的历程,这种转型是表现在多方面的,政治、经济、大众心理等都受到了多层次、全方面的转变。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行,以及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为大众文化提供了基本动力,市场经济使得文化市场自由发展,大众文化也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其次,大众文化的消费群体逐渐形成,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消费群体受到大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进一步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第三,电子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传媒的进步,为大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前提。传播媒介的广泛发展成为大众文化发展的强劲动力。第四,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全球化带动了政治全球化的发展,对文化的意识形态要求不再像以前那样严苛,放宽了文化的意识形态控制标准,这是大众文化发展的政治条件。第五,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社会的形成,大众文化在此社会基础上利用其优势迅速发展起来。[4]从对大众文化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来看,文化的市场化与产业化,是大众文化兴盛的重要原因。社会转型不仅带来经济技术层面的发展与改革,还存在于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也就是说,大众文化由原先的单一模式的发展向产业和文化共存的发展迈步。
二、大众文化的特征
大众文化在传入我国之前,曾为法兰克福学派大肆批判,在当时的发展语境下,大众文化指的是一种可以大规模复制的商品化、技术化、标准化的现代文化体系,代表了文化工业化的体制。法兰克福学派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它试图摆脱意识形态控制,突破阶级奴役和极权统治,是对特定历史对象的批判,表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作用。在资本主义文化的发展背景下,法兰克福学派总结了大众文化的特征。突出强调了大众文化的商品化、物化的特点,文化艺术与商业经济紧密结合,文化失去原有的特点,不再是艺术,而是作为人们消费的产品,具有虚假和欺骗的性质。大众文化又是技术化、产业化的,可以为统治阶级所强制操控,更加压抑了大众文化的本性,成为政治统治的阶级工具,呈现出文化的异化特质。虽然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研究有其局限性,但为当代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我国大众文化研究状况有一定借鉴意义。我国的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也具有上述的特点,但是在我国的发展有其特殊性。因其价值角度与主体角度的不同,我国的大众文化是对等级结构的消解,结束了唯一中心的消极局面,建立了多元共生的民族精神,反对某种文化的自尊自大,建立了文化的新形态。广阔的人群都能够享受文化所带来的精神的愉悦,逐渐实现了文化的民主。同时,大众文化也并不是失去了对高雅的追求,而是摒弃了贵族的文化,低俗的文化。其次,大众文化虽然能够批量生产,但能够承载更多的新的观念和知识。如今时代变化迅速,对人们接受收集信息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大众文化满足了这一需求。最后,文化生产是朝阳产业,为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如何发展大众文化
在如何发展大众文化这个问题上,首先我们需要正确看待大众文化,也就是要坚持正确的立场。在对待中国大众文化的问题上,对于前人的观点要进行批判的吸收,也就是一种辩证否定的观点。对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是一种精英式的批判,我们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用大众文化引导推动精英文化,将两者恰当的结合起来,如果一味提倡大众文化最终也会导致“文化沙漠化”。自大众文化进入中国以来,我国的社会生活与其息息相关,文化反映生活,更影响生活。因此,我们应不仅看到大众文化的层面,更应看到文化背后我们社会人民生活的方面。要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群众发声,处理好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让人民大众支持的文化真正成为意识形态。文化与生活的密切相关,要求文化体现生活实践,大众文化突破了传统的文化文本发展,要求回归到广大的劳动实践中去,继而使多元的文化相互渗透,使之成为流动的活的文化,充满发展动力。只有当文化真正成为生活的存在及表现方式,即文化生活化,文化的上层建筑才能愈加稳固。大众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条件的多样复杂性,也会出现其局限性,大众文化回归生活也就不可避免的离不开娱乐性、消费性,也许会悖离民族精神中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道德传统,但这并不是发展大众文化的目的,要求我们应该辩证解读日常生活中的大众文化。在发展大众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防止两种倾向:防止将娱乐文化替代文化娱乐的倾向,要倡导文化的娱乐性但不能娱乐文化;防止将文化当成静态的知识生产,要坚持精英主义的思想,创新发展大众文化。
参考文献:
[1]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M].刘训练,佟德志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2]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01.
[3]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黄会林主编.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王德胜.扩张与危机—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李凤亮.大众文化:概念、语境与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季水河.关于大众文化概念与性质辨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高洪福.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4]黄会林主编.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9-11.
社会转型期的基本文化特征范文3
摘要:随着传播技术的日益革新,微博客在中国逐渐兴起与发展,打破了传统传播模式中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使二者合二为一,这给转型期的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将从自媒体时代微博客传播的特点和转型期社会管理工作的新特征,来浅析自媒体时代微博客与社会管理的互动。
关键词:自媒体;微博客;社会管理;互动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9-0208-01
一、自媒体时代的微博客
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 Media(自媒体)”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目前国外最流行的微博是twitter,而国内则是新浪微博,碎片化和交互性迅速受到广大网民的喜爱,更因为其草根性的特点,得到迅速发展。
微博客作为自媒体,和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就是:传统媒体是以单向传播为主,而自媒体是双向传播,并且可能出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等传播形式。而微博客带来的自媒体时代,更加将自媒体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传统的传播过程包括传者、讯息、媒介、受众、反馈等基本环节,微博客中的传者和受众的双重身份合一。在传统传播方式中,传者是占主动地位的,对信息进行了把关,所以受众接受到的都是经过选择以后的信息,因此受众会受到媒体的控制。而自媒体时代,特别是微时代以来,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电脑和手机等新媒介,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进行了解,然后可以通过媒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传者和受众的身份已经没有明确的界限。
二、转型期的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社会管理在广义上,是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在狭义上仅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速度不断加快,群众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从总体上看,国家经济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但是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困难问题依然突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做好转型期的社会管理的任务十分繁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引发了人民群众对物质利益的新期盼。二是社会发展引发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新期盼。三是政治发展引发人民群众对政治诉求的新期盼。四是文化发展引发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新期盼。
三、自媒体时代转型期的社会管理创新
转型期的创新社会管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复杂课题。从现在的传播环境来说,如果只是改变以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而对自媒体时代带来的最新舆情和民意展示平台不了解、不熟悉、不掌握、不应用,无论何种社会制度,无论何种文化背景,都很难有效地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甚至无法应对简单的社会不稳定事件。
一方面,社会管理者要积极参与和应用自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截至7月,在新浪微博上,一共有5000多政府机构有注册的官方微博客,3000多名政府的工作人员开通了实名的微博客。可以这么说,参与和应用微博客已经成为社会管理者和民众之间相互了解的一种良好的沟通渠道。
当前随着微博客等新媒体的兴起、发展和成熟,社会管理者应该在体制机制上尽快转变,以适应自媒体时代错综复杂的传播环境,社会管理者更要善用和善待微博客这样的新媒体,尽量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积极地参与和学习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传播技巧。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在网上从容、坦然地面对社会大众,这是来自于对自己工作的自信;而一些党员干部却不敢也不愿意在网上就社会当前的热点问题,直接面对大批量的网友问询,或者他们即使做出回应也是“说官话、打官腔”,而在自媒体时代,这样的一种方式已经很难解决根本问题,甚至会引来一片责骂声。所以我们的社会管理者不断参与新媒体,很重要的一点是还要懂得怎样利用新媒体去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社会管理者要把握好自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堵与通的关系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特别是微博客诞生以来,传播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报道”任何事件,也可以通过移动媒介终端随心所欲地接收到任何信息,因此传播者的任何一条信息都可以形成强大的舆论导向。这就对社会管理的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舆论引导是通过舆论来引导人们的意向,控制人们的意识,从而引导人们的行为向社会管理者既定的方针、规章进行社会活动的一种传播行为。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当前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的引导;某一事件产生的舆论;目前社会舆论的评判。延伸到某一时间产生的舆论的控制与引导,正确的舆论引导会对社会管理起到推动和促进的作用,而不正确的舆论引导会带来阻碍和破坏作用。在这个舆论引导的方式方法就很重要,“堵”还“通”是个问题?很多社会管理者认为负面的消息就要进行围堵,不让媒体出声,这是一种落后的传播思想,殊不知在自媒体时代,“堵”已经解决不了问题,而必须保持“通”,积极的引导民众去表达客观中肯的意见与评论,参与到社会管理的工作中去。
综合上述,微博客流行的自媒体时代,给社会管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是只要社会管理者能积极正面地去面对微博客这样的新媒体,并有选择地学习与运用微博客这样的新媒体来进行社会管理,明白堵与通的关系,必然能给转型期的社会管理创新提高有力的帮助。
参考文献:
社会转型期的基本文化特征范文4
关键词: 图书馆 服务 转型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3973 (2010) 04-191-02
1 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时代性
1.1 政府在社会转型期的角色转变促使图书馆必须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水平
当今,中国社会已开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即“社会转型期”。在社会转型期,政府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即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的角色转变,是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根本属性是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体系中一支重要的支撑力量,在社会转型期中出现的各种新的矛盾需要更多的公共服务来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帮助弱势群体;需要更好的公共服务来提高社会公民的素质,化解社会矛盾,创建和谐社会环境。因此,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水平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
1.2 数字时代的图书馆必须更新服务观念转变认识
数字时代即电子信息时代。随着网络和信息存储技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知识和多种载体的信息形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本质上改变了人们单独从图书、报纸、期刊等传统载体获取知识的途径,催生出众多各具特色的信息服务机构。如今,数字时代己经发展到了现在的3G网络时代,电脑网络时代已经开始向手机网络时代转变,图书馆已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提供者,而是激烈竞争着的信息体系之一。图书馆传统的、静态的、呆板的信息服务已经不能适应图书馆自身和信息时展的要求。有鉴于此,必须大胆地改革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工作,采用先进的服务方式方法,开拓和创新发展服务领域,形成全方位的服务新格局,走出一条数字时代图书馆服务的新路子。
2 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必然性
2.1 多种类型的文献资源丰富了图书馆的馆藏。
传统的图书馆馆藏载体以纸质文献为主要形式,如书、刊、报等纸质文献是传统图书馆文献收藏的主要特征。信息时代,虚拟的图书馆存贮了海量的文献信息,它集图像、声音、语言、文本为一体。多媒体的文献资源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加以保存和利用,使之快捷、便利,不受任何限制地传输,促使图书馆文献收藏范围、信息载体发生重大变化。各种视听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各类大型的信息数据库等占据了实体馆藏和服务的重要位置,为文献信息资源提供了方便的流通渠道,并在文化传承、知识信息传播、社会公民教育、读者个性化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促使实体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文献收藏的有机融合,促进了图书馆在新技术、数字时代条件下,不断拓展服务空间,推动了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历史进程。
2.2 图书馆的专业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优化。
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数字化建设步伐加快,各图书馆的专业服务队伍整体素质趋于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普遍建设了一支既懂文献信息科学管理,又熟悉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操作管理,并兼优其他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结构队伍,为图书馆实现服务转型提供了最根本、最有效的知识和技术力量,并为图书馆的服务创新,注入了生机活力。
2.3 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使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趋向共享发展
实体与虚拟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加工、整合,存取,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更加开放化、个性化、专业化,它必然要求各类文献信息资源在数字化建设方面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使文献信息资源存取、利用更为方便、快捷,这就为文献信息资源实现共享奠定了基础。吉林省桦甸市图书馆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建立“总分馆制”的计划,在本区域内把图书馆的服务触角直接延伸到乡镇图书站(室),制定统一的文献传输、加工、采集、检索标准,实行一卡通借还机制,把提高农民素质放在重点服务工作首位,为农民提供基本的文化权益保障服务,实现文献资源城乡共享,促进新农村建设。目前,由吉林省委宣传部牵头,以吉林省图书馆为龙头,联合省内各类高校图书馆,建立图书馆联盟。下一步将重点着手研究建立联盟管理体制、经费保障体系和文献信息传输、加工、检索、利用体系,尽快建立并形成公共馆和高校馆的文献资源服务与共享网络,并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的专业图书馆,为全国文献资源共享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文献资源共享是文献资源建设与发展的总趋势,是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2.4 读者范围扩大需求增长对图书馆服务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
互联网络的普及应用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读者队伍的扩展和读者需求的增长提供了必要条件。互联网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各类型需求的读者以及尚未开发的大量潜在读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在传统读者、网络用户并存的数字时代,要求图书馆服务转型打破单一性和区域性的束缚,提供开放性的、全方位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把读者的服务延伸到他们的工作、学习、谋生、发展之中,不分读者的身份、职业、文化程度、、民族和语言等差别,向其提供公平的信息资源服务。图书馆的社会教育意义存在于各种活动之中,因此,图书馆必须树立读者至上的宗旨,满腔热忱地、高质量地为读者提供服务,这是图书馆服务转型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3 图书馆要找好服务转型的发展定位
3.1 在自身建设上定位
数字时代的图书馆,其主要特征是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这就决定了图书馆服务手段多样化、业务范围网络化、全球化,要求图书馆的服务队伍具有高素质。因此,加强图书馆员的培训尤为重要。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能够促进图书馆服务领域的扩展和服务职能的增强、服务水平的提升,推动图书馆建设顺应时展。要建立并推行图书馆员终身教育制度,使之具有精深的各类文献信息管理能力、熟练检索外文及各类文献资料的能力,熟练操作网络、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开展服务能力等。培训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图书馆服务转型创新开展服务的关键。
3.2 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定位
不同类别的图书馆应有各自服务的侧重点。省级图书馆要把服务重点放在党政机关决策、重点科研单位、大型企业的信息咨询服务上;放在对全省公共馆的业务指导和培训上,发挥省级馆的中心、枢纽、桥梁作用,推动全省图书馆的事业发展。要参与党政机关的决策、重点科研项目和大型企业的经济发展,发挥省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效能。我们所说的参与,是指必须了解他们对社会的经济发展、科研前端和疑难问题、企业的发展思路和技术要求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高效性的、高质量的提供信息资源服务。比尔盖茨在1997年美国专业图书馆协会上指出:“图书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源,它在信息时代将发挥出前所未有的中心作用,因为有效的信息是竞争取胜的关键因素。”吉林省图书馆近几年来在为党政机关服务中取得了很大成绩,省、厅领导及省、厅有关部门很满意,并提出了表扬。但在服务上,很大程度是被动服务,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就要了解他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这是图书馆转型服务不可忽视的一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具有广阔的用武之地,省级馆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它所提供的高层次的文献信息咨询服务,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类别的图书馆通过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达到分层服务的目的,而不是通过身份的限制达到分层服务目的,这是不同类别的图书馆履行不同的社会责任所要求的。
3.3 在公民的社会教育中定位
人们称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没有围墙的学校,这说明图书馆具有重要的社会教育职能作用,在社会上扮演着社会教育的主体和中心。图书馆拥有巨大的文献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服务优势,在进行社会教育中具有公益性、全民性、开放性等特征,从而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平等地参与学习,并能够享受到图书馆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图书馆在进行社会教育中以其自身优势而成为实现社会人才继续学习、终身教育的最佳场所,使得其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教育中心。
3.4 在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上定位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成互联网上的中华文化信息中心和网络中心,并通过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部分地(市)、县(市)以及部分乡镇、街道(社区)的文化信息资源网络传输系统,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各种类型的文化信息资源精华以及贴近大众生活的现代社会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与整合,为社会公众享用。它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通过采用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彻底消除不同地区在获取文化信息资源上的不平等,使文化信息能够经济、快速地传送到各地,使老少边穷地区的群众也能享受到优秀文化精品,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的共建共享。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我国文化建设的现状,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同时,对于迅速扭转网上中文信息匮乏的状况,形成整体优势;对于迅速扭转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信息匮乏和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将起到显著的作用;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抵制西方发达国家文化渗透,占领基层文化阵地,实施“科教兴国”、“以德治国”战略,将产生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共享工程”的实施正是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根据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的文化创新工程;是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的宏大工程;是先进生产力的实践,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文化战线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措施。
“共享工程”的建设目标是把文化信息资源传送到城乡基层文化网点和群众身边。“共享工程”的实施涉及到各级各类文化单位,覆盖地域广。因此,省级馆要首先把本地区内的公共馆联合服务网络建立起来,时机成熟再扩展其他领域,为建立起全国的现代化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和信息资源服务网络而努力。基于此,省级馆在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应率先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要取得当地政府的全力支持和配合,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文献资源共享建设的领导管理体系、经费保障体系和资源提供与网络服务体系,当务之急的是尽快实现全省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共享。本地区公共图书馆间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不能实现,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也就无从谈起,于国于民是十分不利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是省级馆不容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社会转型期的基本文化特征范文5
【关键词】广播评论 新媒体 发展前景
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快速发展,特别是Web2.0时代的到来,各种传播技术的更迭使得受众对媒介的运用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新旧媒体呈现融合趋势,使得广播评论不得不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社会环境的变化、受众收听兴趣的转变,也对广播评论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一、广播评论受到媒介、受众、社会环境三大因素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评论的发展离不开媒介、受众、社会环境三大因素的影响,需要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媒介新特点,接受听众收听习惯和方式的变化,同时满足社会环境对广播评论的新要求。
1、媒介因素
作为一种传播工具的广播,建立在以表情达意的声音和电波传送相结合的基础上,运用由电波传送的声音(包括有声语言和音响)表情达意,以听为基本传、受手段。声音尤其是有声语言是人类社会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交流工具。
正如20世纪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表示:“我们的眼睛是有限的、定向的,在任何时刻都被局限在远远小于听觉世界的一半的范围以内。但是,耳朵是包罗万象的,对无限范围内产生的任何声音都始终是敏感的。我们可以从一个非常广泛的范围内听到任何一个方向、任何距离以外传来的声音。”①
有声语言表情达意,具有直接便捷、传送范围广、潜在受众多、表现能力强的长处或优点。但有声语言也有短处或弱点,如有声语言稍纵即逝;不能或不易保存,多次转述容易走样,甚至面目全非等,这虽不是绝对的传播障碍,却经常起着抑制传播优势的消极作用。
过去,广播作为专业的新闻机构,利用自己的记者和硬件优势,收集和筛选各种新闻信息,以平衡、中立、可信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但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目前,各种类型的搜索和推荐引擎的崛起让这些新时代的内容者们可以获得比传统媒体更大的优势。
广播从业人员需要适应新媒体环境对广播评论的影响,通过学习和借鉴新媒体的传播形式,加强广播评论的互动性。广播曾是先进科技的产物,同样,它的发展也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当下手机、互联网技术与广播的结合给广播挖掘自身蕴藏的巨大潜力提供了新契机。广播应当重新衡量自己的价值,研发新技术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应对挑战。
2、受众因素
广播评论要充分考虑受众因素的影响,适当分析受众构成和收听取向,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广播评论深受听众因素的影响,分析听众状况是发展广播评论个性特征至关重要的一环。传播作为一个过程,它的客观效果是通过受众实现的。受众结构的构成以及收听兴趣的取向,对于传播效果,尤其对于以说服为目的的新闻评论的传播效果影响极大。
近些年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提供的相关数据表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广播应重视为平均接受能力较低、处于半收听状态的听众服务。可以发现,就广播的某个个体听众说,其年龄、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收听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就整体构成却是较为稳定的。但还需指出的是,随着汽车社会的到来,车载广播得到了技术上的支持,因此某些城市广播收听人群的构成中有相当一批的上班族,他们收听广播的时间集中在上下班高峰期,因此广播评论需要照顾到这批听众的收听兴趣。
根据传播学相关理论,“受众”角色变化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大众受众阶段、分众受众、适位受众时代和受众的“一对一”时代。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广播进入分众受众时代,这一阶段受众开始有选择地获取信息,侧重某一类型的综合台在各地出现。
目前我国电台设置基本处于“分众受众”阶段,部分节目设置走向“适位受众”。同时,从技术上看网络电台数字广播已经为进入这一阶段提供了物质条件,已经为进入受众的“一对一”时代做了准备。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受众不再像过去那样仅仅是信息接收者,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受众不再只停留于被动收听,参与意识愈发高涨。媒体有必要对受众进行研究,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广播节目“向谁说”、“说什么”“想听什么”的问题,简言之就是要研究针对目标听众群如何有效地制作与播出广播节目。
3、社会环境因素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转型期,从国际社会发展经验看,社会转型期一般是“黄金发展期”,但也容易变成“矛盾凸显期”。随着社会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此外,人民群众的思想也更加多元,独立性、差异性愈加明显,呈现多样化、多变化的特征。
我们看到,一些广播评论仍然大讲官话,没有站在群众角度分析事件发生背景、原因,甚至造成了信息的缺位而导致谣言满天飞。另一些报道则过分夸大事实,把邻里纠纷、街头闹剧、社会阴暗面作为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这两类报道都因为缺乏大局意识,扭曲了事实,误导民众的认识和理解。
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广播评论需要正视诸如社会公平失衡、民主法制欠缺、道德理论重构等方面的矛盾,积极引导理性平和的社会情绪与国民心态,从而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共同抵制破坏社会和谐与稳定的行为。一方面,对热点的新闻事件及时做出回应,引导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另一方面,通过媒体曝光,聚焦新闻热点,促进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矛盾的解决。
社会转型期矛盾突变,舆论环境复杂,只有用发展的眼光解决这些矛盾,才能让民众相信党的领导、相信政府的执政能力,坚定对发展的信心和期待。而广播评论应发挥起舆论引导作用。
二、广播评论的“优化”途径
我国的广播评论起步相对较晚,目前广播评论距思想精深、制作精湛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未来的发展中,广播评论仍有广阔的空间值得开拓。广播评论在技术层面受到的诱惑相对电视、网络来说要少很多,这为广播评论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外部条件,有利于广播评论的健康发展。现就如何“优化”广播评论以满足听众的收听需求提出如下建议:
1、运用直播和微评论,提高时效性
目前,广播评论的时效性存在一定的滞后。为了提高广播评论的新闻性,可采用微评论和直播连线的报道,大大提升广播评论的时效性。所谓微评论,就是长度不长,但是针砭时弊的评论。处理好广播评论内容的长度,缩短广播评论的时间,有利于在保证节目质量的同时,减轻制播压力。此外,直播和现场连线能有效提升节目的时效性。此外,在重大的新闻事件中,广播评论应该做到不缺位,做好统筹策划工作,选题切不可忽略某些重要议题。
2、完善体制机制,拓展网络渠道影响力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电台正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一道,开始跨行业、跨媒介、跨平台地合作。实践证明,电台与其他媒体间的合作,将有利于广播本身的发展。在合作过程中,媒体间共享资源,将有助于扩大社会影响力,开创互利共赢的局面。
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例,2012年7月3日,其与全国16家报业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是迄今为止中国广播媒体与平面媒体最大规模的跨媒体合作项目,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布局全媒体的重要一步。跨媒体的合作有利于资源的优势互补,广播媒体和平面媒体有着相同的社会责任和新闻价值观,因此可以共同应对市场挑战。
作为互联网和手机、电脑结合的天然产品,目前微博是与广播融合的好伴侣。2011年5月新浪微博推出的“微电台”应用,意味着全新的传播平台在广播与微博的融合中产生。搭载着新浪微博的巨大用户数量,“微电台”体现出了覆盖面广、用户多元化、互动性强等优势。
广播评论应当积极探索“微电台”等形式与新媒体展开合作,适应主流人群接收方式的变化,突破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流程,学习借鉴新媒体在争夺信息时间上具有的天然优势,建立起全新的播出平台。广播媒体应重视新媒体业务,运用网络链接等方式,将新闻历史、背景和海量的关联信息提供给受众。
参考文献
①马歇尔·麦克卢汉:《通讯中的探索》,转引自胡正荣、曹璐、雷跃捷:《广播的创新与发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68
社会转型期的基本文化特征范文6
关键词:社会转型;价值取向;伪娘盛行;思考
中图分类号:D4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121-01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急剧转型期,社会的发展也呈现出与以往很大的不同,无论是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还是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都展现出了时代的气息;无论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也都有了新变化;年龄处于14~35岁之间的当代青年,便成长于这样一个不断变化、开放、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的社会中。我们说一个人的成长除了自己的个人能力外,往往与他所处的周围环境有很大的关联,对其以后的成长都有必然的影响。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多元化时代,科技发达,信息畅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 价值取向多元化
价值取向是指人们把某种价值作为行动的准则和追求的目标,它是个体的活动或意识中所渗透的价值取向,是人们实际生活中追求价值的方向。价值取向多元化即是指人们所追求的价值方向的手段、方式呈现多样化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呈现出千奇百怪的变化,价值取向也逐渐呈现多样化。无论是青少年亦或是大学生,也或者是中老年人,这其中变化最大的要数80、90后了,他们被称为是“草莓族”――指现在的年轻人像草莓一样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 ,却承受不了挫折,一碰即烂,不善于团队合作,在工作上缺乏积极主动性。开始进入职场的他们,工作时往往没什么定性,一旦遇到有更好玩的工作,或是较高的薪水,就会见异思迁,没有敬业精神;他们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承担过错、不愿面多自己的不足、对自己的期望过高……这都是80前的人对我们这些80后的评价。6月10号晚上看了我们院举办的毕业生晚会,其中的节目都是他们自编自演,他们舞蹈优美,乐器弹奏更是悠扬动听,他们的配合更是十分默契,殊不知前辈们从什么地方看出我们有那么多的缺点。
二、目前价值多元化现象的原因分析
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存在并不是空穴来风,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条件产生的,是时代的产物,其产生的原因也复杂多样。
首先,这是由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进行对外开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结果。在这30多年来,我们不再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而是“师夷长技以自强”,走到了今天这样的小康之路。在此期间,我们的观念也逐渐从保守转变为开放,尤其是沿海地区,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艺术都已经进入了一个繁荣阶段,大量的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如:街舞,源自美国的嘻哈文化;机械舞,起源于美国的locking……许多青少年走上艺术道路也有其中一部分原因,并且网络的普及促使了“地球村”的出现,只要百度一下就可以游览全球,视频语音更方便了交流世界各地的朋友,价值观念的变化也轻而易举。
其次,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本身的特性是当代青年价值取向多元化的逻辑基础。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的观点和看法,属于意识的范畴,不同的个体甚至同一个体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条件下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个体性、多样性是价值观的特点。当今社会个体性已经满足不了当代青年的心理需求,价值取向多元化是必然趋势。
再次,当代青年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他们是价值取向的主体。当代青少年生理成熟期虽然提前,但心理成熟期却在退后,他们自尊心强,性格坦率、喜欢展现自我、张扬个性,对电子科技、艺术等有很强的好奇心、创造性、能动性,他们最喜欢的座右铭: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单一的信仰再也无法满足当代青少年的信仰需要,对明星的崇拜与模仿、对宗教的信奉等都加强了他们多元化的基础。
最后,社会价值多元化是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直接原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中国便进入了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与现实、东方与西方在文化、观念等方面发生着激烈的碰撞与融合,击溃了我国原先提倡的传统的价值体系,价值一元化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共同价值显得软弱无力,价值多元化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当代青年几乎每天都在感受着不同文化和外来思潮的影响,感受着各种思想观念的冲击。很多青年对到底追求什么、怎么追求产生了迷茫,以至于很多青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追求,导致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接下来要讨论的“伪娘”即是价值多元化的一个体现。
三、“伪娘”证明了社会价值多元化
“超女出春哥,快男出著姐”,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小插曲:一个“快女”选手跟好友哭诉,碰上李宇春是生不逢时,遇上“伪娘”是投错了胎,怎么办?总不能“退货”吧。时下中国选秀节目“快乐男生”中出现的“伪娘”现象,引起社会热议。刘著、童童、尚晨等“快男”的粉墨登场,将“伪娘”的话题推向了。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时代潮流的进步,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也呈现出了社会多元化的状况,伪娘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著名社会学专家李银河也这样认为:伪娘存在证明社会多元化,对性倾向、性别认同的多样性,社会应该对这样的少数人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她说这个群体一直以来都存在,只不过如今出现在公众视野的越来越多。伪娘有各自的群体,她曾对一些反串演员做过调查,分为两类:易装和易性。像李玉刚那样的只是纯粹的为了表演才穿上女装,心理仍是男人;而像刘著这样的就是易性。做不做手术,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那也就是他们的自由。
在我个人看来,对此现象也并没有过多抨击,这完全就是个人价值取向的问题,我们没理由去干涉,有人非得跳楼我们拦也拦不住,或许,在某种情况下,死亡是一种解脱。我们何必要管一些没必要管的事情,或许,这样做也是对当前男女比例不协调的一个补救措施。鲁迅曾经说过,中国最伟大最永久的艺术就是男人扮女人。中国传统戏曲有反串的传统,比如男旦造就了很多大师级戏曲家,如梅兰芳。如今比较有名的反串演员有李玉刚。2010年“快乐男声”集体出现的伪娘,除了刘著,基本都是反串演员,他们都具有正常男性心理特征,只不过在舞台上扮成女性而已。
四、结束语
“伪娘”、“××哥”、“××姐”等现象的出现,从当初的反对到现在的默认,已经逐渐被大家所接受,说明价值取向多元化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同时对青少年的思想产生了影响,需要我们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摆正自己的人生观,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田绪永.《透视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05期.
[2]《伪娘白皮书》1.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