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范文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0.010
1引言
近年来,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市场中最为活跃和最具潜力的群体,如何激发小微企业的发展活力,对国家支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甘肃兰州小微企业快速发展,在缓解就业压力、解决社会劳动力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融资成本高仍然是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研究降低甘肃兰州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路径,使其更好地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寻找新的突破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研究构建降低甘肃兰州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金融服务体系突破这一难题。
2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和金融服务体系进行了研究,主要是研究金融服务体系功能的发挥及金融中介机构在节约信息与交易成本方面的作用。国内学者围绕如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贵”的问题,提出了不同见解。
2.1通过改革金融机构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贵问题
唐秋风(2014)集群化发展对于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小微企业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获批的概率,以及扩人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规模方而具有明显的优势。吴靖烨(2014)基于对无锡市小微企业及各类金融机构的调研,逐一探讨了银行、担保公司、小货公司、典当行、风险投资公司和第三方理财机构各融资渠道的特点,分析了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原因。段应碧(2015)通过与贫困农户贷款的经验比较,提出了降低小微企业金融结构准入、放宽小贷公司融资杠杆比例、为小贷机构减免税收等建议。金荣学、龙小燕(2014)在分析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特点和总结其融资模式的同时,从政府、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的角度,提出了完善科技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对策。
2.2通过“融资制度创新”提高小微企业融资力来解决融资贵问题
祝健(2013)指出通过完善银行风险定价机制,探索创新互助抵钾贷款、互助合作基金、网络联保贷款融资模式以完善融资制度与优化融资环境,能够有效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缓解其融资贵问题。高广智(2013)通过对陕西省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调查研究,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与银行的交流沟通、金融机构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等针对性政策建议。
2.3通过建立征信系统,优化信用环境,促进企业信用合作缓解融资缺口
魏国雄(2010)为解决大企业、大项目与小微企业争抢资源的问题,提出应当把有限的信贷资源进行切分,推出切分信贷计划,以确保小微企业融资供给,对其实行特别利率等鼓励和增加小微企业融资供给的政策。李佳伟(2015)通过总结归纳降低P2P融资成本的可行性条件,针对信息效率成本、信用风险成本、网络技术成本三个条件分别提出降低P2P融资成本的具体措施。
2.4通过互联网金融的融资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卢馨(2014)基于传统金融环境下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实,研究了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并用数据证明,对于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互联网金融存在很大的优势和潜力。
2.5通过金融服务体系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支持
汤荣敏(2016)通过小微企业融资现状的分析,对当前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深入探讨,提出构建和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的对策和建议。赵玲(2016)提出通过政府推进与市场化相结合,完善多维度金融服务体系,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通过对近几年文献资料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经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总结出构建一个适合区域自身实情的专业化和多层次多维度的现代金融体系才是降低甘肃兰州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贵问题的根本途径,是金融改革创新、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全新思路和一种有效模式。
3甘肃兰州小微企业融资基本情况
近几年,甘肃兰州经济迅速发展,截至2013年底,据统计,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共有25007家企业法人单位,在这两大产业中,有23633家小微企业法人单位,在数量上,这是全部企业法人单位总数的94.5%。
从注册时间看,2001至2005年注册4359家,占小微企业法人单位总数的18.4%,2006至2010年注??8081家,占小微企业法人单位总数的34.2%,2010至2013年注册8148家,占小微企业法人单位总数的345%,通过以上数据分析,不难发现,自2001年开始,甘肃兰州小微企业发展较快,2010年以后进入迅速蓬勃发展阶段。
从行业分布看,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小微企业法人单位中,按照行业进行排序,前五位分别为:建筑业1065家,占小微企业总数的4.5%,位居第五;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484家,占10.5%,位居第四;制造业310家,占13.1%,位居第三;零售业3671家,占155%,位居第二;批发业7103家,占小微企业总数的301%,居首位。
3.1登记注册类型以私营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位居前列
2013年底,甘肃兰州23633个小微企业法人单位,其中内资企业占99.46%,外商投资企业占0.3%,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24%。在内资小微企业法人单位23507家中,私营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分别居前两位,分别占55.8%和25.4%,合计占小微企业法人单位总数的81.24%(详见图1)。
3.2地区分布以城关区和七里河区占绝大多数比重
2013年底,甘肃兰州小微企业法人单位在八个县区的分布依次为城关区14968家,占63.3%;七里河区3843家,占16.3%;永登县1084家,占4.6%;安宁区926家,占3.9%;西固区909家,占3.8%;榆中县835家,占3.5%;红古区537家,占2.3%;皋兰县531家,占2.3%;城关区和七里河区的小微企业几乎占全市的八成(详见图2)。
3.3按行业分组的小微企业法人单位数和资产分布状况
截至2013年底,甘肃兰州小微企业资产合计4737.42亿元,占所有企业资产的40%。如果按行业进行分组,占小微企业资产比重前四位的行业有:批发业,占14.02%;房地产开发经营711.16亿元,占150%;工业810.23亿元,占17.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595.24亿元,占33.7%,居首位(详见图3)。
4甘肃省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措施
2015年,小微企业“互助贷款风险补偿担保基金”是甘肃省政府为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问题的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甘肃省政府首先与甘肃银行签订协议,开展小微企业互助担保贷款工作试点。这一融资模式属全国首创,一定程度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截至2016年底,为近2100家小微企业发放此项贷款81.8亿元。
从放贷情况来看,取得了初步成效。首先,从产业领域情况来看,一、二、三产业贷款分布基本平均,第一产业贷款企业643家、贷款金额27.7亿元、占贷款总额的33.9%,第二产业贷款企业434家、贷款金额26.9亿元、占贷款总额的32.9%,第三产业贷款企业1017家、贷款金额27.2亿元、占贷款总额的33.3%。其次,从地域来看,天水、白银、酒泉贷款量位居各市州前三名,分别为35亿元、11.2亿元和10亿元。再次,从银行情况来看,四家银行放贷量较大,分别为甘肃银行放贷953家50.1亿元,建设银行放贷639家8.8亿元,农业银行放贷87家6.8亿元,兰州银行放贷158家6.4亿元。最后,从行业划分来看,重点分布在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其中农林牧渔业贷款企业643家,贷款金额27.7亿元,占贷款总额的33.9%;制造业贷款企业294家、贷款金额17.7亿元、占贷款总额的21.6%;批发和零售业贷款企业613家、贷款金额16.1亿元、占贷款总额的197%;建筑业贷款企业77家、贷款金额5.8亿元;住宿和餐饮业贷款企业177家、贷款金额5亿元。
然而,为了降低甘肃兰州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彻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使融资在各领域和各产业广泛分布,遍布各地域各州市,获得多家银行积极参与支持,惠及省内众多行业,促使甘肃兰州小微企业更好地支持本地经济发展,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就必须构建专业化和多层次多维度的小微企业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5构建甘肃兰州小微企业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5.1专业化和多层次多维度的小微企业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模式
专业化和多层次多维度的小微企业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由直接从事金融业务服务的企业和间接从事金融业务服务的企业两部分构成。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作为主要融资经营机构是小微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证券、保险、租赁、信托、基金管理、财务公司、信用合作组织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接受信用委托、提供保险等形式为小微企业筹集部分资金;典当行、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从事金融业务的非金融机构可为小微企业注入大量的民间资本,构成小微企业辅助融资服务机构;信用评级公司、金融风险评估公司、再担保公司等为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评级和担保服务;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息咨询服务公司等为小微企业提供法律环境和咨询保障服务(详见图4)。
5.2构建专业化和多层次多维度的小微企业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关键
构建专业化和多层次多维度的小微企业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第一,关键是要具有门类齐全的现代金融机构;第二,是要具有结构合理、层次递进的金融市场;第三,是要具有功能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第四,是要具有规范有序、高效安全的金融发展环境。从而才能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创造性、高效率的现代化金融综合服务体系。需要注重在动态发展视角下看待金融服务体系与金融生态环境的关系,金融主体和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有机结合,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动态平衡系统。
5.3构建专业化和多层次多维度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对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贡献
由财政出资构建专业化和多层次多维度的小微企业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有利于从宏观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贵的难题。
首先,可以解决无抵押不贷款的问题。以财政扶持资金作为保证金,由银行为有资质的小微企业发放等同于担保金相??倍数的贷款,由银行与小微企业服务机构共同承担到期无法归还本息的风险,完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为发展前景良好但缺乏有效抵押物的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如何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范文2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1.中小企业获得的贷款比重偏低
中小企业在银行获得的贷款比重远低于大型企业,另外大型企业还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方式较容易地融资,还有国家的政策支持。而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间接融资,而且在银行信贷资金的贷款结构中,中小企业处于弱势地位,不仅贷款存量比重低,而且增量也趋缓,特别是为数众多的新生中小企业,尚无盈利记录的根本难以申请到银行贷款。其中,中小企业流动负债所占比例较大,长期负债只占很少的部分。
2.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遭遇信用歧视
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的被拒比例远高于大型企业。除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外,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歧视是普遍存在的。中央为了搞活企业的“抓大放小”方针,要求银行部门重点支持大企业,确保大企业的信贷资金,在确保大企业的基础上对中小企业予以考虑,造成了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歧视和融资问题上的不平等。加之各国有商业银行提出业务向中心城市发展,部分机构存在“重大轻小”的倾向,个别银行对贷款数额和注册资本都作出了限贷,恰恰断掉了贷款需求以“急、频、少、繁”为主要特点的中小企业融资主渠道。
3.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
目前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一般上浮20-30%,加上登记费、评估费、公证费、担保费等,中小企业的融资总成本大约高12%,比大中型优势企业高出一至数倍。这意味着企业的资金利润率至少要达到12%才不致亏本,而我国平均利润率能达到12%的行业是很少的。同时,对于中小企业说,取得银行贷款的成本较高。主要表现是:一是抵押难。中小企业可提供的押物少,抵押物的折旧率高,并且手续繁琐,收费昂贵;二是中小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担保人。一些效益好的企业不愿意作担保,效益一般的银行又不允许其作担人,而中小企业相互之间的担保常常变得有名无实;三是一些基层银行授权有限,办事程序复杂繁琐。即使钱到手,可能已错过商机。这逼得许多中小企业转向民间借贷,但是民间融资又遭受层层的政治障碍,各种违规违法现象长期存在,利息率更是正规渠道的数倍。因此沉重的利息负担是我国民营企业融资最沉重的一个问题。
4.在我国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我国目前尚缺乏统一的中小企业服务管理机构,如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等社会中介机构。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的支持保障,目前只是按行业和所有制性质类别制定政策法规,缺乏统一规范的中小企业立法,造成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中小企业法律地位和权利的不平等。另外,法律的执行环境也很差,对银行债权的保护能力低,加剧了金融机构的“恐贷”心理。
综上所述,融资难己经成为中小企业最难迈过的生死槛。未来的融资状况可能更加严峻,所以中小企业如何生存、发展再一次考验着我们,这个时候融资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1.内部原因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
(1)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
我国的中小企业主要有独资、合伙、公司制等形式,但多为私营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对比较统一,一般实行家族式治理机制,大多尚未形成规范的治理结构。随着股份制改造的推进,一些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型企业也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但公司治理结构仍很不完善,容易造成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混乱、成本增加、资产流失、规模扩大受阻等负面后果。这不仅为中小企业内源融资困难埋下了伏笔,而且也会抑制正规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放贷的积极性,甚至成为股权融资的障碍因素。
(2)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信息不透明,信息严重不对称
企业的经营状况信息和财务信息,是各利益相关者做出投资或信贷决策的主要依据,而信息不透明则会阻碍企业的外部融资。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不透明,财务报表不规范,银行缺乏足够信息作出判断,增加了贷款的风险和审查成本。因此,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很难掌握他们的实际经营状况,会考虑到信贷资金安全而不愿提供贷款。
(3)凭关系小圈子融资,不系统掌握融资技术
中小企业的融资思路单一,多是凭借自身社会关系小范围内融资。其实,在企业在高速发展时期,像风险投资、私募股权、产业投资基金、资产证券化还有上市等专业融资方式,凭以往的小圈子和经验是无法知道的,但很多企业家认为我只要有关系就行了,这种短视为也导致他会陷入融资难。
(4)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及资金需求特点致使其融资受阻
规模相对较小是中小企业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其不能满足上市融资条件的先天缺陷,决定其资金需求往往具有时间紧、金额小、需求频繁的特点,而银行贷款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特点,银行对每笔贷款所需的信息收集、监管费用大致相同,单位交易成本随贷款规模的增大而降低。中小企业的这些融资特点使银行贷款难以产生规模效应而不愿向其贷款。
2.外部环境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
(1)金融体系结构不合理、银行信贷机制有缺陷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金融体系呈现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大型金融机构与中小金融机构相互补充的局面。但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不够发达,民间金融也没有被纳入到该体系。其中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以其资产总额和分支机构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信贷资金的垄断性提供者,但其主要定位是为大中型企业服务。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的数量和实力明显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虽然国家多次提出各商业银行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力度,但商业银行的信贷机制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
(2)信用评级和信用担保系统不健全
在市场经济中,信用是一切经济交易的基础,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更是如此。如前所述,信息不对称是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的一大障碍因素,中小企业可用信用资源缺乏,银行难以获知中小企业的真实信用状况因而不愿放款。而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还很不完善,市场主体间信息不对称,容易造成信用秩序混乱、信用关系扭曲。
(3)相关政策及法律不完善
尽管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2005年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有利于中小企业的政策法规,但没有从根本上赋予中小企业平等的生存空间、融资待遇和发展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资实行的一系列“超国民待遇”和对国企实施的“国民待遇”,都使得“非国民待遇”的中小企业经营、融资、发展环境处于严重不利地位,严重挤压了其生存发展空间。从而使银行信贷经营也产生“垒大户”倾向。另外,通过立法来保障中小企业稳定发展也十分重要,但至今为止,我国还没出台一部完善的法律来确定中小企业地位,保护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应对策略
1.加强中小企业自身素质
(1)加强信息透明度
中小企业的融资难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不透明,信用度得不到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基于对资金回收风险的考虑,就会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严格审核。而中小企业应该主动出击,积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同时传达一些关于自身市场潜力以及发展前景方面的真实信息,主动把企业目前的经营计划、中长期的发展规划以及财务状况和所融通资金的具体使用目的等信息一并提供,使得金融机构获得充分的信息,能够放心放贷。
(2)强化内源融资能力
根据优序融资理论,中小企业在选取融资方式时,首先应该选择的是内源性融资,如果企业自身没有一定的蓄积留存收益的能力,光靠外部融资的支持,是难以达到长久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所以首先应该在企业内部建立现代、科学的财务制度,保证财务方面的清晰度,防止企业资金不明不白地流失和被侵占。其次企业折旧提成和折旧基金的使用也要有律可依,这部分资金也是企业留存收益的组成部分。最后还应通过调整盈余公积金的提取比例等方法,尽可能明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积累,将其转化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投资。
(3)改善融资结构,提高融资创新能力
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小,融资能力弱等特点更要求其对融资结构要有一定的把握,只要融资数量能够保证正常的生产经营即可。因其融资成本是比较高的,超过需求进行融资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和风险。资金低效率的运行不仅会影响企业当前的收益,也会影响企业今后的融资能力。所以企业要综合分析每笔资金的获取成本以及所创造的收益两部分信息进行决策。
除了传统融资方式外,中小企业还要根据自身特点和环境的变化,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和国家的扶持政策,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新型融资模式和融资途径,如创业投资、应收账款融资、外贸融资、融资租赁等,以图走出融资困境。
2.增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1)转变国有银行转念,重视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开拓
国有商业银行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凭借其贷款技术和管理创新,具备进入地方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优势。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少不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大力支持。银行应该深刻认识到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中小企业所面临的严峻的融资问题的现状,认识到自身在解决这一问题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逐步转变对中小企业“歧视”的观念,树立现代营铺意识,积极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
(2)完善多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加快信用担保体制建设,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是抵押担保,政府应当采取必要的扶持政策,创造条件重点扶持一批经营业绩好、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的担保机构,加快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此外,还要尽快出台担保机构风险控制和信用担保资金补偿、奖励机制等政策,引导和规范信用担保行业的发展。
(3)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
政策性金融是一种特殊的金融制度安排,是财政支持的制度安排。国外大多数国家建立了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如日本的中小企业公库、韩国的中小企业银行等,这些机构是政府全部或部分出资设立的,不以盈利为目标,而以专门配合、贯彻执行政府扶持中小企业政策为己任,对符合政策要求、有发展前景,但难以从其他银行获得贷款的企业提供条件优惠的融资支持。随着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重心的改变,我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之一的国家开发银行己逐步开展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业务,把政策重点由富国转向富民。但由于其营业网点较少,其贷款扶持对于大量存在的中小企业来说只是杯水车薪。目前有必要专门成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多设立一些分支机构,更贴近中小企业,形成总分行模式。
3.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
中小企业整体上都具有规模小、资本技术构成低、竞争力弱等劣势,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等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安排和法律规范,为其发展构建一个公平有力的竞争保障体系。我国已经实施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但需要各地依据该法律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实施细则,通过中央、地方和民间组成的组织机构体系及培育与多元化的融资体系相配套的环境,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我国也应从政策、税收各个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做到公正透明、贯彻落实。相信政府更多调控管理措施的出台,会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地从融资难问题中走出来,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刘曼红.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和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5(7).
[3]高正平.中小企业融资新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4]祝孔海.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实证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3).
[5]王霄,张捷.银行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3(7).
[6]梁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及融资状况调查报告[J].金融研究,2005(5).
[7]周毅.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和措施分析[J].西部财会,2007(10).
[8]蒋伏心,周春平.交易成本、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2).
作者简介:
如何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范文3
国家统计局在4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中国经济的开局平稳,经济增速、就业、物价等主要指标处于年度预期目标的范围,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此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今年以来经济结构呈现积极变化,服务业势头不减,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重点领域的改革取得新进展,为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仍然存在,一些困难不容低估,外部环境仍然复杂多变。
经济数据好于预期
今年第一季度统计数据以后,总体上认为比很多国内外经济学家的预期稍好。此前,一些专家预期中国GDP增速在7.2%~7.3%。除了GDP增速好于预期,更重要的是就业、收入在第一季度表现较好。
从总的经济发展看,中国经济已经从过去的高速增长期进入中高速增长期。今后更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前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用了“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不再用过去多年常用的“平稳较快、又好又快”。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努力调结构,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质量和效益,最终又用了“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从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期,本身就把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定位在7.5%左右。从第一季度开局来看,有很多亮点,包括就业、城乡居民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通胀程度等。当然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压力,包括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因为其体量大、产业链长,给经济增长带来一定压力,甚至是风险。
在外贸上,今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情况是多年来少有的,虽然有去年第一季度到4月份特殊的、超常规的高速增长因素,但如果把这些因素排除在外,今年第一季度外贸增长仍然是比较低的增速,这对就业和经济增长的拉动将带来困难。同时过剩产能的消化需要过程,而且这一过程会比较痛苦。此外,中国当前面临金融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包括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地方债务平台问题等。
按照4月16日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所提出的,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会改变,也没有采取强刺激的考虑,而是要靠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着力增加有效供给,不断满足新增需求,同时又注意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通过各方共同努力,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任务。
在此次会议上除了分析第一季度经济形势,还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听取了汇报,做出了部署。今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明确提出,要通过深化改革,激发活力。这一点在今后几个月做得好,会对实现今年预期经济发展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矛盾还需改革理顺
有人认为,今年第一季度货币总体上偏紧,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2.1%,社会融资规模同比绝对值减少5000多亿元,从长期利率看有些偏紧、偏高,特别是实际贷款利率偏高,并对此存在疑惑,货币市场资金宽松和长期资金供求紧张,货币政策该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从第一季度经济数据来看,社会融资规模少了5000多亿元,同时去年银行贷款利率放开以后,实体经济感觉融资成本增加,而存款利率还没有放开。前不久央行行长周小川宣布两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实现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放开。在这一形势下该怎么看未来的政策走向?
总体上,今年将继续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基本架构不会变。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之下,要继续鼓励金融改革,更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比如在4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一个专门的议题是研究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加强金融对“三农”发展的支持,此前还提出金融对小微企业的支持。
连续几年提出的一些相关政策措施,落实起来有一定难度。要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及相关的措施使得金融业、货币政策能够更好地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发挥作用。这些又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举措陆续推出密切结合。
此外,现在人们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一方面国家要进行结构性减税、增加财政支出,另一方面稳增长需要稳投资,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民生领域的投资。支出要增加,但是财政收入是在下降,该如何看待这一矛盾?
在财政收入方面,从去年就出现了一些迹象,持续多年的财政收入大幅高于GDP增速的状况维持不下去了,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只比GDP的增速快3个百分点左右,今年第一季度财政收入增速仍然是保持了这一状况。
这是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增长期的大环境相适应的。中国财政体制改革从分税制走到今天,大体进入深化改革的阶段。财政收入年年比GDP增速高10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长情况将改变,今后还将通过结构性减税,促进不同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不仅是制造业,还包括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通过相关的财政税收政策使服务业短板发展起来。
在这一背景下,财政政策需要多做一些事情,解决当前矛盾,深化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增量不大的情况下,不能靠大幅度的增量来解决当前存在的矛盾,而是要依靠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来解决矛盾,这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对于财政改革提出的要求之一。
如何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范文4
不可否认,目前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相较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四化同步”的要求,三农问题依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瓶颈。
相比城市而言,公共资源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和支持力度还不够,不能满足农业农村发展对各种公共产品的实际需要,包括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体制、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等仍带有明显的二元特点,城乡居民仍属于身份不同的社会群体,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所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加快农村、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愈加迫切。
当前,我国正处在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时期,可是现实的情况却并不十分乐观。最为明显的就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动力不足。
农业现代化面临新挑战
当前,农业现代化仍面临着新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双约束”日益趋紧,同时农业生产产后损失仍然存在,大量农业副产品仍未得到有效利用。国家粮食局数据显示,因为农户储粮设施简陋、装卸运输环节抛洒遗漏、过度或粗放式加工等因素,我国每年粮食产后损失超过700亿斤。此外,我国粮油、果蔬、畜禽、水产品加工副产物年均超过5.8亿吨,其中60%被作为废弃物丢掉或简单堆放,远高于发达国家不到10%的比例。
其次,国内外大宗农产品价差和国内库存“双扩大”。目前,我国粮棉油糖肉等主要农产品国内市场价已全面高于国外产品配额内进口到岸税后价,有的产品一度高于配额外进口到岸税后价,同时我国粮食储量大,库存消费比远超过世界粮农组织的17%―18%的安全区域水平,去库存、化风险难度不断加大。
再次,农民工和外出务工收入增幅“双下降”。农民工新增人数从2010年达到1245万人以后逐年下降,2015年全国农民工比上年增加352万人,同比增长1.3%,增幅回落0.6个百分点;农民工月均收入3085元,同比增长9.4%,增幅回落0.4个百分点,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难度不断加大。
面对挑战,补齐短板,不仅是农业、农村本身的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战略需要。要从更高的层面、更宽的视野、更长远的发展谋划角度,来推进相关政策的落实到位。
例如,关于如何解决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的问题,如何协同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这需要做好统筹工作,要做好规划、布局,包括整个区域发展的布局定位,也包括各专项规划和各方面政策的统筹与衔接。要考虑到城乡在产业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及其他社会发展方面,都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这些需要建立在对当地资源环境等自然条件、人口容量、城乡定位等方面的考量上,站在更高层面去统筹布局。
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法宝”
面对的问题是多重的,也是复杂的,因此找准突破口至关重要。
农产品加工业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保障国民营养安全健康的重要民生产业。“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主营业务收入从13万亿元增加到20万亿元,保持了较快增长的好势头,在补短板、促融合、带就业、增收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还应该看到的是,绿色加工潜力巨大,可以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大量加工副产物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同时,充分利用专业大户、合作社、企业在农产品产加销上的融合发展,可以加快“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向农业的渗透速度,并且随着电子商务、加工体验和中央厨房等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多元化融合趋势将更加明显。
可以说,农产品加工业在推动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中有着极为独特的作用。
提高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率和副产物的循环全值梯次利用水平,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并通过把农产品增值收益和就业空间更多留在农村,促进农民就业和就地就近城镇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平等分享现代化成果,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一是有利于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能够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为农业注入现代要素,实现农业多层次增值增效,能够适应、支撑和拉动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和库存化解,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和生产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提高农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二是有利于引领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能够将农业流出到工商业的就业岗位和附加价值留在农村、留给农民,防止大量的农产品在城乡之间运来运去而产生巨大的能耗物耗,从而为农村留住更多的资源和人气,吸引人口聚集和公共设施建设,推动人口向小城镇、中心镇集中,找到解决“三留守”和农村空心化的出路。三是有利于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增收,助力农民脱贫致富和全面小康。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能够引导农户按照加工和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引领农业从生产导向转向消费导向,缓解农产品卖难和价格波动,将拉长的农业产业链条细分出更多环节和空间,打造了农民就业增收新模式,特别是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起到积极的作用。
农产品加工业的潜力在哪里?
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步入了黄金增长期,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蕴藏着巨大优势和潜力。
从基础和条件看,一是总量迅速扩大。2015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9.4万亿元,增幅一直比工业平均水平高4~5个点,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增长极。二是产业加速集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立足资源优势,逐步向优势主产区和城市郊区集聚。全国加工园区1600家,汇聚了3.5万家企业,形成了一批集中加工区和品牌。三是规模企业增多。规模以上加工企业7.6万家,大中型企业占16.15%,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50家,其中超500亿元的5家。
从优势和潜力看,一是结构优化升级。食用类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农产品加工业的一半以上。主要农产品加工初步形成齐全的国产化机械设备品种,在市场竞争和“走出去”中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二是绿色加工潜力巨大。目前我国8亿吨秸秆和5.8亿吨加工副产物未能得到综合利用,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副产物开展循环、全值和梯次利用,实现对各类资源的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实现绿色化可持续发展。三是融合趋势明显。农民合作社吸收农民以资金、土地经营权、交售农产品入股发展加工流通;企业向农户注资建基地,向经销商注资连物流;“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向农业渗透,发展电子商务、加工体验和中央厨房等新业态,都实现了融合发展,蕴藏着农产品加工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居民收入倍增、人们消费结构变化、消费档次升级,正在形成新市场新需求,现代装备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正在催生新业态新供给,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抓住“四化同步”的“牛鼻子”
总体而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还不高,与国外差距较大。农产品加工率只有60%,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加工和农业产值比值为2.2:1,低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3.4:1,精深加工水平更低,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在整体竞争力上,我国农产品加工开发能力还与将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优势整合不到位,产品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和消费结构变化,名牌少、档次低、总体竞争能力弱。
在规划布局上,还比较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生产能力分散,地区及企业间的合作比较欠缺,区域间难以统一协调,产供销管理环节存在分割现象,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园区内有效产业联动尚未形成。
在产业内部发展上,资源综合利用率偏低,产品加工不足和过度加工并存;加工专业的标准优质原料缺乏,农产品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矛盾突出;科技支撑不足、装备研发投入不足,工艺与装备的匹配性不高;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加工农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在支持政策体系上,有针对性的扶持和引导还比较缺乏,财政投入力度总体较小且支持方向更多偏向大型龙头企业。此外,金融支持政策、公共服务体系、用水用地用电等配套政策还不完善,有的政策虽已出台但落地实施还比较困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化认识,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潜力巨大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 “四化同步”中一举多得和牵动全局的“牛鼻子”,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加大发展推进力度。
第一,优化区域布局规划和产业发展重点。一是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区、中西部地区、农民工主要输出地区等梯度转移,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既缓解季节性的人员和农产品的不合理无序大流动,又繁荣农村产业,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二是鼓励玉米深加工企业启动现有产能,同时控制玉米替代品进口,化解玉米等农产品的超高库存压力和风险。三是聚焦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主食加工、新型业态、合作社、龙头企业、科技人才、质量品牌、加工园区、主产区加工,以及农业生产业等方面的发展,引导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