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锻炼自己的逆向思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锻炼自己的逆向思维范文1
逆向思维,就是从问题的反面去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往往是打破常规定势,“由果溯因”,提出假设进行推理,即“倒着想”。这种思维有助于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实践证明,活化与锤炼学生的逆向思维,可以锻炼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尤其是,学生在逆向思维的过程中会发现或需要解决自己未曾发现或解决的新事物、新问题,从而激发创新思维的萌生。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挖掘与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特长,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并用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理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品质培养的价值
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技法,它是根据一种观念、方法及地理事物和现象本身的特点,从它们的相反方向或否定方面去思考,以产生新的观念、寻找出新的规律或纠正原事物和现象中错误成分而获得的创造发明。在地理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就能很容易地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1.逆向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就是从一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途径思考,以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无一定的方向和范围,不墨守成规,不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作出符合条件的多种答案。进行逆向思维是启动发散思维多角度、多方向的钥匙,有了逆向思维这把钥匙,才能打开发散思维的大门。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有三个特性:流畅性(智力活动灵敏、畅通无阻、在较短时间里发表较多的观点)、变通性(触类旁通、随机应变、不受定式束缚)和独特性(从前所未有的新观念、新角度去反映事物、认识事物、形成对事物超出寻常的见解)。中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常限于事物的表面。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进而使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能力。
地理教学中如何应用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我们主要从课堂教学和习题训练两方面着手。课堂教学要有侧重地设计有利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逆向假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在讲述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而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和山地气候时,我们不妨就青藏高原在水平方向上对气候的影响进行逆向假设:假如青藏高原地势低平,那么,今天的青藏地区经济将如何发展呢?假如没有青藏高原的阻挡,我国东部地区气候将有何变化?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气候有何变化?对亚洲河流的流向有何影响?学生通过逆向思维不难得出多种相关答案:由于地势高低起伏,影响了气候、河流的流向、植被等,进而影响了经济发展的模式和规模。
教师在设计地理习题时,要尽量命题一些逆向性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试题,多设计些具有创造性的习题。学生通过思考回答此类题目时能克服消极的思维定势,开发发散性的思维力,同时教师在评卷时也应适量地逆向假设评卷,在开拓学生思维的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2.逆向思维有助于学生释疑解难
地理教学中有一些重点难点内容,如果简单地从正面解释难点,学生往往难以接受和理解。教学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换一个角度启发学生去思维,往往会获得良好的效果,且有利于学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难点、重点知识。
例如,我们在教“地球的运动”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我们可以反面提出如下假设让学生思考:假如地球是透明的,昼夜状况将如何变化?如果地球表面不是球面而是平面,昼夜状况又将如何变化呢?假如地球只公转而不自转或地球只自转而不公转,昼夜和四季又有何变化呢?学生通过思考、想象和讨论,会认识到如果地球是透明的,则只有白天没有黑夜;如果地表是一个平面,则要么是白天,要么是黑夜;而地球自转、公转的变化,则直接关系到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否变化;也决定了昼夜和四季的变化。这样逆向思维,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理解重点难点问题,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3.逆向思维有助于学生的复结
培养学生应用逆向思维复习所学的地理知识,要比简单的重复复习和放羊式复习巩固效果好得多。如复习地球自转时,我们可以逆向假设:假如地球不是自西向东,而是自东向西自转,那么地球上将会出现哪些地理现象呢?由于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导致日月星辰西升东落,物体的水平运动北半球左偏,南半球右偏,地球上的风带风向、季风方向、洋流、全球气候类型分布、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类型、自然带、城市工业布局等一系列都将发生变化。这样由单一逆向思维复结了一系列内容,使学生们由一个知识点联想到相关知识点,复习巩固重点,重点就迎刃而解。
二、地理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品质的培养
1.地理教学中的“两面神思维”方法及其培养
“两面神思维”是美国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教授卢森堡,在大量调查、询问众多在科学和艺术上有创造才能的人物之后提出的概念。“两面神”是指古罗马的门神,有两个面孔,能够转向两个相反方向观察。“两面神思维”方法也称统一方法。
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两面神思维”法呢?我们以“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教学来阐述一下。
如何锻炼自己的逆向思维范文2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思维过程都有一个与之相反的思维过程,在这个互逆过程中存在着正逆向思维的联结。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
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的范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教学往往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长期正向思维形式的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又由于经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需要重新调整心理过程,重建心理过程的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正逆向思维联结的难度。凡此种种,使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成为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呢?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在讲授新课中,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1.执果索因,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在地理教学中,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执果索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例如,在讲授“海底扩张学说”这一原理时,首先可引导学生阅读“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然后利用学生读图所得的结论提出问题:①为什么海底岩石离海岭愈近,年龄愈年轻,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呢?②为什么大洋地壳岩石年龄都不超过二亿年?接着引导学生阅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让学生自己表述大洋地壳的生成、移动、消亡的原理,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这一理论:喷出—生成—推移—俯冲—消亡—循环。通过执果索因,启发学生自己去猜想、推理、判断、验证这一学说,启迪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知道这一理论的来龙去脉,而且教给学生科学家是如何运用地理思维去逐步得出该学说的方法。
2.反向逆推,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是研究地理科学的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完“流水沉积物的颗粒由大到小,循序排列,分选性较好”这一特点后,可以引导学生反向逆推:分选性较好的沉积物是否一定是流水沉积物呢?(否,风力沉积物分选性亦较好)。象这样的反问,学生可能一时答不出来,但只要教师略加点拔,学生就可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正确答案。通过反向逆推,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发问、发现,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深化和升华所学的课本知识。
3.辩证分析,从矛盾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我们从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往往能认识事物更多的方面。在学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时,我们既要阐述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又要说明大气污染使尘埃增多,可能使气温下降,产生“阳伞效应”。这样讲解,可以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反证”,证明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反证法是正向逻辑思维的逆过程,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例如,当我们讲解“地球的公转”时,不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感到理解困难,一些空间想象力差的同学更是如此。为此,我在讲究有关内容后,提出一个假设:“如果黄赤交角为0,地球公转的特征及意义如何?”,在学生思考议论的基础上,再由教师演示讲解,学生的疑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正面讲解某些内容比较困难时,反证法不仅可以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在习题教学中,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1.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在习题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讲解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可以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例如:近年来,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区发现了十分发育的喀斯特地形,试解释这种现象。由于学生一般都知道喀斯特地形发育的两个基本条件,即首先要有范围广大的可溶性岩石,其次必须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现在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不具备上述条件,这样的思维定势无疑会使学生感到求解无路。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从青藏高原发展历史寻求答案,则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青藏高原在地质史上曾是一片海洋,沉积了巨厚的石灰岩,后来地壳上升,在上升的初期高度不大,气候高温多雨,发育了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急剧抬升后,喀斯特地形亦随之上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道题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串联了有关知识,使学生以其所知解决其未知的新问题。
2.一题多变,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很多习题,只要改变某些条件,或将条件和结论相互对调,或将已知和未知相互对调,就可供训练逆向思维之用。这样做,既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之效,又可以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
如何锻炼自己的逆向思维范文3
一、在讲授新课中,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1.执果索因,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在地理教学中,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获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又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执果索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例如,在讲授“海底扩张学说”这一原理时,首先可引导学生阅读“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然后利用学生读图所得的结论提出问题:①为什么海底岩石离海岭愈近,年龄愈年轻,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呢?②为什么大洋地壳岩石年龄都不超过二亿年?接着引导学生阅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让学生表述大洋地壳的生成、移动、消亡的原理,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这一理论:喷出―生成―推移―俯冲―消亡―循环。通过执果索因,启发学生自己去猜想、推理、判断、验证这一学说,拓宽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知道这一理论的来龙去脉,而且教给学生科学家是如何运用地理思维逐步得出该学说的方法。
2.反向逆推,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是研究地理科学的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完“流水沉积物的颗粒由大到小,循序排列,分选性较好”后,可以引导学生反向逆推:分选性较好的沉积物是否一定是流水沉积物呢?(否,风力沉积物分选性亦较好)。像这样的反问,学生可能一时答不出来,但只要教师略加点拔,学生就可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正确的答案。通过反向逆推,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发问、发现,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深化和升华所学的课本知识。
3.辩证分析,从矛盾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我们从矛盾的不同方面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往往能使学生认识事物更多的方面。在学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时,教师既要阐述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又要说明大气污染使尘埃增多,可能使气温下降,产生“阳伞效应”,从而可以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反证”,证明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反证法是正向逻辑思维的逆过程,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否定原来的假设,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例如,讲解“地球的公转”时,不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理解困难,一些空间想象力差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我在讲授有关内容后,提出一个假设:“如果黄赤交角为0,地球公转的特征及意义如何?”在学生思考议论的基础上,我再演示讲解,学生的疑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正面讲解某些内容比较困难时,反证法不仅起到了化难为易、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在习题教学中,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1.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在习题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讲解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可以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拓宽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例如:近年来,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区发现了喀斯特地形,试解释这种现象。由于学生一般都知道喀斯特地形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即首先要有范围广大的可溶性岩石,其次必须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现在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不具备上述条件,这样的思维定势无疑会使学生感到求解无路。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从青藏高原发展历史寻求答案,则会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青藏高原在地质史上曾是一片海洋,沉积了巨厚的石灰岩,后来地壳上升,在上升的初期高度不大,气候高温多雨,形成了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急剧抬升后,喀斯特地形亦随之上升。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道题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串联了相关知识,使学生以其所知解决其未知的新问题。
2.一题多变,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很多习题,只要改变某些条件,或将条件和结论相互对调,或将已知和未知相互对调,就可供训练逆向思维之用。这样既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之效,又可以拓宽逆向思维的思路。
如何锻炼自己的逆向思维范文4
[论文摘要]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的范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地理教学往往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呢?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在讲授新课中,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1.执果索因,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在地理教学中,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执果索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例如,在讲授“海底扩张学说”这一原理时,首先可引导学生阅读“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然后利用学生读图所得的结论提出问题:①为什么海底岩石离海岭愈近,年龄愈年轻,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呢?②为什么大洋地壳岩石年龄都不超过二亿年?接着可引导学生阅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让学生自己表述大洋地壳的生成、移动、消亡的原理,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得出这一理论:喷出—生成—推移—俯冲—消亡—循环。执果索因能启发学生自己去猜想、推理、判断、验证这一学说,启迪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
2.反向逆推,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例如,在学完“流水沉积物的颗粒由大到小,循序排列,分选性较好”这一特点后,可以引导学生反向逆推:分选性较好的沉积物是否一定是流水沉积物呢?像这样的反问,学生可能一时答不出来,但只要教师略加点拔,学生就可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正确答案。通过反向逆推,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发问、发现,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深化和升华所学的课本知识。
3.辩证分析,从矛盾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我们从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往往能认识事物更多的方面。在学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时,我们既要阐述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又要说明大气污染使尘埃增多,可能使气温下降,产生“阳伞效应”。这样讲解,可以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反证”,证明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反证法是正向思维的逆过程,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例如,当我们讲解“地球的公转”时,不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感到理解困难,一些空间想象力差的同学更是如此。为此,我在讲究有关内容后,提出一个假设:“如果黄赤交角为0,地球公转的特征及意义如何?”在学生思考议论的基础上,再由教师演示讲解,学生的疑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正面讲解某些内容比较困难时,反证法不仅可以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在习题教学中,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1 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在习题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讲解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可以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例如:近年来,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区发现了十分发育的喀斯特地形,试解释这种现象。由于学生一般都知道喀斯特地形发育的两个基本条件,即首先要有范围广大的可溶性岩石,其次必须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现在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不具备上述条件,这样的思维定势无疑会使学生感到求解无路。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从青藏高原发展寻求答案,则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青藏高原在史上曾是一片海洋,沉积了巨厚的石灰岩,后来地壳上升,在上升的初期高度不大,气候高温多雨,发育了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急剧抬升后,喀斯特地形亦随之上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道题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串联了有关知识,使学生以其所知解决其未知的新问题。
2.一题多变,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很多习题,只要改变某些条件,或将条件和结论相互对调,或将已知和未知相互对调,就可供训练逆向思维之用。这样做,既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之效,又可以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
如何锻炼自己的逆向思维范文5
针对高中语文教学,教师一定要将传统教育思想和创新教育思想相结合,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创新教育”的主体内容,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对于传统教育来讲,传统教育重在于日积月累的知识点,这样学生的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得道了限制,使得他们具有相应的模仿能力,但是不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利于创新思想,合理的运用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的开发学生思维模式,为学生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善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对于教师来讲,一定要善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特思维,才能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最终顺着自己的思维模式,通过自己的深入探索,解决问题。那么教师改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呢?
1.预习存疑,诱导思维。针对有些课文文字内容较多,这时候一定要教育学生养成一种提前预习的好习惯,多鼓励学生在预习期间提出疑难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又经过老师的指导,最终诱导学生解决问题,起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
2.题目设疑,启发思维。题目对于学生来讲,非常敏感,不同的题目,学生能体会出不同的含义,因此教师可以在题目设疑,循序渐进的启发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
3.重点提问,引导思维。可以经常教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一定要抓住课文的重点,抓住任何一个题目中的关键字、关键词,针对这些课文的重点,提出不同的问题,最终能够成功的捕获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思维。
三、通过想象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纠正思路狭窄的缺点
想象力对于高中学生来讲,非常重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适当的纠正学生思路狭窄的缺点,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想象力,对于学生写作和阅读理解以及文言文的背诵都有很大的益处,当学生读到一首诗时,能够深刻的想象到“田园诗人”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当学生写一个抒情文章时,能够全面的投入到情景模式中,更加有利于学生成功写作。
1.通过课文的结尾培养学生想象力。众所周知,有些课文的结尾会戛然而止,都会在结尾的时候为我们留下一定的悬念和疑问。教师可以针对课文结尾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悬念,开拓学生的想象力,例如《云雀的心愿》一文,当学生理解了全文之后,大概知道了云雀的心愿是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后,这时候就可以根据结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云雀的心愿实现了吗?
2.作文对于学生来讲,在语文考试成绩中同时也占据着一定的分数比例,同时通过语文写作来培养学生想象力,开拓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一些具备“假设性、幻想性”的作文题目,例如“假如我是一名教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假设的平台,帮助学生创设情景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灵感,通过这些想象力,开拓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定期给学生布置情景模式题目,锻炼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开发创新性、想象力。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每周制定一个情景模式题目,让学生们自己做主,自己想象,自己思考,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写出属于自己的思想,这样慢慢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性。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培养,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定可以大幅度地加强。四、合理运用逆向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逆向思维就是对事物或现象从反面去思考,得出相反的结论。逆向思维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讲,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解决各种阅读问题。通过这样的思维,可以使得学生思维另辟蹊径,不拘一格。对于写作时,学生针对布置的作文题目,从另外一个角度反面来论述,剖析,这样对于众多学生观点中会是一个很大的亮点。当遇到一个题目时,大部分学生都会从正面入手,最终论述的观点也将会是一个正面结论,如果这时候有学生适当的运用逆向思维,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这样会得到一个很好的效果。因此,在高中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运用逆向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如何锻炼自己的逆向思维范文6
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得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生才能更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样才能有思维的碰撞,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创新的意识。定格动画课程与其他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授课方式上。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流程都是由教师决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甚至教学步骤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而在定格动画的课堂中,确定一个主题后,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来确定剧情的发展,甚至连主题也可以自己选择。这样就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主动参与性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例如,在剧本创作课中,教师选定一个乌鸦喝水的主题后,学生可以写一个乌鸦喝水前传或乌鸦喝水外传,也可以是乌鸦喝水新编……这样一来,师生处于一个开放的、互动的情境中,学生情绪高涨,主动参与,思维随情境的变化而不断发散;联想与想象自由而不受拘束,智慧的火花不断迸发。图1、图2为学生的“兴趣”作品。宽松自主的课堂氛围能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讨论,形成头脑风暴。
2欣赏创意作品,触发学生创新灵感
创意作品的展示,能很快地让学生接收到创新信息,从而进入角色,但需要教师在展示作品时进行恰当引导,如作品播放到情节转折处暂停,让学生猜测剧情的发展,最后再次欣赏、分析作者的巧妙设计。在欣赏完作品后,教师还需要进行拓展和类比演练,防止学生陷入简单模仿中。选择的作品可以是经典作品,也可以是同学之间的作品,允许学生对作品直接评论并提出建议,“三人行必有我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够快速共同进步。鼓励组与组之间进行“较量”,看谁的作品最有创意,教师在挑选作品的过程中,尽量选择构思巧妙,且制作简单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完后感觉:这样的作品我也会做,只是没有想到而已。此时,教师再进行引导,鼓励学生的突发奇想、标新立异,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求新”、“求异”的观点,为学生的创新营造环境,当一个好的点子出现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整个环节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深思结合,让学生动口、动脑甚至表演都可,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创新活动,激发创新的兴趣。欣赏作品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还能使其审美情趣受到熏陶,创作素材得以丰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以培养,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3重视逆向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逆向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特殊形式。随着课堂思想的活跃,采用逆向思维的教学方式,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一旦打开逆向思维的大门,学生的思维也就豁然开朗,就能产生许多新颖而大胆的想法。在定格动画的拍摄中,笔者曾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一张揉皱的白纸平复如新的过程是如何拍成定格动画的?学生都知道正常情况下,一张揉皱了的白纸,是不能平复如新的。但是反过来,拍摄一张白纸揉皱的过程则非常简单。当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后,教师及时利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的逆向思维习惯的形成,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逆向思维在定格动画拍摄过程中可以产生许多神奇的效果,就在这堂课上,有学生想到一个创意:在自己的房间里固定一个摄像头,请一个助手辅助,拍摄自己起床的过程。最后呈现的效果是:从睁开眼睛开始,衣服自动跑到身上穿好,鞋子自动过来,被子自动叠好。下页图3为此节课后不久,一位学生拍摄的一个教室自动变整齐干净、垃圾自动进入垃圾桶的小片段。大部分学生习惯于正向思维,一旦问题稍有变化,学生的思维定势就成为解决问题的羁绊,难以跳出常规思维习惯。而变换思维角度进行逆向思维,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加强了思维的针对性,提高了学生推理、想象和求异创新的能力。
4加强探索实践,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动手实践是定格动画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体现学生创新成果的重要方式。要强化学生的创新成果和创新能力,应将一些创新想法设计成可操作的探索性实践。为什么魔术不能更夸张一些呢?有学生想到了运用定格动画拍摄变魔术的想法,这是一个很有新意的点子,教师就应鼓励学生拍摄出来,因为如果是单纯的表演魔术会变得难度很大,但用定格动画的方式来表现魔术则非常简单,从空手里可以变出任何想要的东西,图4这个作品就是学生运用定格动画的方式呈现的魔术。在点评了这个作品后,教师继续挖掘:这个作品有新意,但还可以做得更出色更精彩,如从手中变出几颗糖这是一个正常的思维,我们能不能打破常规变出几十颗甚至几百颗呢?过程只需要一位小助手在旁边不断地添加就可以了。最后这只小兔子从手的一侧绕过去,能不能,直接从手中间穿过呢?这样才更夸张……在课堂上,学生就已跃跃欲试。这样一来,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能激发他们动手再创作的欲望。同时,学生们为每一个新出现的创意感到高兴的同时,还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5注重学科整合,产生创新源泉